90年前,中国共产党诞生,从此,中国革命揭开了新的一页。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那个年代,在太行山上,在豫北大地,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神圣的使命,进行着惊天地泣鬼神的斗争,一批批太行英烈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奉献出自己的一切。为纪念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近日,淇河晨报记者踏访革命旧址,追寻英雄足迹,寻找红色记忆。从今日起,淇河晨报将陆续推出系列报道——永远的丰碑·红色记忆。
刘邓首长居住的“九门相照”旧居。
郭运香老人带我们来到刘邓首长旧居。
刘邓首长曾在千年老柏树下下棋。
1947年6月10日,在我市石林法隆寺,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主持并召开了由各纵队首长陈再道、王近山、陈锡联、王宏坤、秦基伟、杜义德和野战军副司令员徐向前、腾代远等参加的会议,中心议题是贯彻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制定的“两翼钳制、中央突破、三军配合”的战略方针和解放汤阴的七条经验,以及第二年的军事计划。历史证明,当时的“石林军事会议”是中国解放战争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我们吃白面,忘不掉当年的小米南瓜汤;我们穿新衫,忘不掉草鞋加步枪;我们住新房,忘不掉渣滓洞里镣铐响;忘不掉黄河岸边争渡忙、忘不掉先驱们鲜血铸就的红色史、忘不掉革命者身躯铺就的阳光道、更忘不掉那红色岁月中燃起的红色情……”读着群众自发编写的缅怀刘邓大军的诗词,2011年6月3日,在山城区石林镇文化站站长王占江的陪同下,记者来到石林军事会议旧址,寻找60多年前的红色记忆。
◆石林人民心中的丰碑
法隆寺,始建于唐代贞元二十年,清乾隆年间重修。鼎盛时期,法隆寺香火旺盛,僧人百名,规模宏大,寺内苍松柏翠、碑碣林立。随着时间的变迁,法隆寺的大殿、碑文已经不复存在,仅存了关帝庙、文昌庙、龙王庙三座建筑。曾经香火鼎盛的法隆寺现在也变成了书声琅琅的石林村中心小学。
记者到达时,正赶上学校放假,空旷干净的校园内有两个孩子在追逐打闹,整个校园散发出一种被时间沉淀后的宁静。从校园里高大的石柱以及竖立的一座纪念石林军事会议的碑文上,记者依稀寻觅到当年刘邓大军留下的足迹。
在校园的正中央,记者注意到一座石碑非常显眼。王占江告诉记者,这座碑是石林当地参加革命的老人和群众无偿筹资修建的,上面记录了当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事迹。“老一辈人希望通过碑文为后人再现上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风范和中国革命光辉史。”王占江说。
看到记者在碑文前来回踱步,王占江指着纪念碑旁边的文昌庙笑着告诉记者:“在1947年6月10日,法隆寺大门和这里可是戒备森严。文昌庙就是大家常说的石林军事会议旧址,就是在这座普通的小庙里召开了历史上著名的石林军事会议。”
“当年,来自晋冀鲁豫野战军各纵队的首长陈再道、王近山、陈锡联等20多位赫赫有名的战将全部聚集在这座寺庙里,召开了一场高级别的军事会议。当年,这个会议是由刘伯承和邓小平亲自主持的,确定贯彻中共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制定的‘两翼钳制、中央突破、三军配合’的战略方针。也是在这里,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打入蒋管区,挺进中原,千里跃进大别山,拉开了解放全中国的序幕。”说起当年的情况,王占江向记者徐徐道来。
据史料记载,早在会议召开前两个月,国民党军就开始了对山东和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为牵制敌军,配合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作战,刘邓就按照中央军委的指示,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举行了著名的豫北战役。在近两个月的战役中,我军先后收复了浚县、淇县、汤阴等县城。而攻打汤阴时,距离县城仅10公里的石林就成了刘邓大军的后方。这次会议分析了千里挺进大别山的重要意义:我军控制中原及大别山,不仅可以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江,直接威胁国民党后方,迫使其进攻山东、陕北的部队回援,而且特别利于解放军挥师渡江,从而根本改变全国战局。
◆老人眼中的刘邓大军
“住到您家乡,给您打扫光”、“喝了您的水,给您挑满缸”……对刘邓大军在石林驻扎这段历史很有研究的王占江介绍,1947年5月底至6月上旬,刘伯承、邓小平就一直在石林驻扎。当时,村里到处都是部队,很多农家都住了人,人多村小,很多解放军官兵就在野地里宿营。
尽管刘邓大军的脚步早已远去,但很多当时和解放军官兵有过接触的老人还能清楚地唱出和部队首长战士们共同劳动生活时的顺口溜。曾被刘伯承、邓小平专门请去征求对部队意见的郭运香老人现在还很清楚地记得那年的情况。
在村里那棵2000多年的古柏树下,记者见到了郭运香。今年已经84岁的郭运香个子不高,行动起来还很利落。得知记者的来意后,她热情地领着记者来到当年刘邓首长借住的开明地主家的“九门相照”的宅院,向记者讲述起当年的情景。
1947年,郭运香才20岁,担任村里的妇联会主席。她还清楚地记得那段时间,部队在她家院墙边支了一口大锅,每天都不忘剩下一些饭招呼她的家人热热吃。当时,她和村农会主任为部队做后勤工作。
“有一天,部队首长在‘九门相照’的老宅子里找我们谈话。当时,我们去的是南楼,过了三道岗才见到两位首长,一位个子高,一位个子矮。高个子的首长俯身和气地问我们:‘部队在村里有没有欺负老百姓,糟蹋老百姓的东西。’我们说没有。低个子的首长很平和地说:‘感谢你们的大力支持。’后来,送我出门的一位小战士对我说:‘您不简单啊,刚才跟您说话的是俺们领导。’直到这时,我才知道那天我见到的就是刘伯承、邓小平二位首长。”说着,郭运香禁不住笑了起来。
根据有关史料记载,刘邓首长当时给部队规定了几件事:进村后或离村前,必须把街道住宅打扫干净;把房东和困难户的水缸挑满水;借群众的东西要还;要征求群众对部队的意见。
◆石林军事会议的影响
据史料记载,1947年6月10日,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委在石林法隆寺主持召开了以转入外线作战为主要内容的石林军事会议。会忆对强渡黄河、歼灭鲁西南之敌、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作战部署进行了具体安排。石林军事会议后,野战军加紧了南征的准备工作。6月20日,刘邓首长发布了“强渡黄河实施鲁西南战役的基本命令”;21日,邓小平政委在野战军直属部队营以上干部会议上作了战略进攻的动员报告;26日,刘邓首长又发布了强渡黄河实施鲁西南战役的补充命令。至此,在鹤壁地区居住并指挥千军万马驰骋豫北的刘邓首长才率部离开鹤壁,由内线作战转为外线作战,打出了晋冀鲁豫解放区,跨出了挺进中原的第一步。
“刘邓首长虽然在村里住的时间不长,但他们对老百姓很好。大军走的时候静悄悄的,没有惊动任何一个老百姓。也就是在大军走后,我们石林开始打土豪、分田地,过上了翻身做主人的大好时光。”石林的老人们忘不了,在那艰苦岁月,刘邓首长率领千百万人民子弟兵驻扎在村村寨寨,解放了汤阴县城,解放了太行山区的劳苦大众;忘不了他们给老百姓送药看病、修缮房屋;忘不了他们带来了太行慰问团扶老携幼,教育了无数的儿童团员。
至今,距离石林军事会议已经过去60多年,当年刘伯承、邓小平住过的那座石林“九门相照”宅院南楼被村里几位老人义务看护。如今,南楼门口挂着一个铁牌子,白底红字写着“刘邓大军石林会议旧居”。小楼还保持着当年的原貌,只是荒芜了许多。
“我们的年纪也大了,虽然经常清理维系着旧居的卫生,但没有人气的屋子很容易破落。希望下一代人重视石林会议旧址,将它更好地保存下去。”一位在石林军事会议旧居附近徘徊的一位老人说。
石林有一棵高大的柏树,枝繁叶茂。村里人讲,这棵老柏树树龄已经 超过了2000年,树高20米,树围也有5.5米,号称“华北第一柏”。当年,刘邓首长常在此树下边乘凉边商议工作,有时兴致来了还会下两盘象棋,刘邓首长当年下棋的石棋盘至今还完好地保存着。
◆红色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2004年,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中央党校宋毅军研究员以及省市区上万名群众陆续前来瞻仰缅怀刘邓大军的丰功伟绩。
2005年,石林军事会议旧址被列为河南省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2005年5月,石林军事会议旧址被纳入《2005~2010年河南省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列入全省第一批红色旅游景点建设“河南省德育教育基地”、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鹤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6年6月,石林军事会议旧址被省文物管理局列为“河南省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石林军事会议旧址被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南省德育教育基地。
2007年,石林被命名为河南省历史文化名乡镇。
2008年,石林被命名为河南省红色根据地革命老区。
2009年,石林被命名为河南省文化艺术之乡。
石林作为革命圣地,以它特有的重要历史意义和价值越来越被重视。不少村民自发地收集、整理了很多关于刘邓大军和石林会议的相关资料,希望有更多的人前来参观学习。
现在,石林十几个老人捐资兴建了“刘邓大军石林会议展览馆”。展览馆不大,里面除了30多幅刘邓在解放战争期间的照片,还有几件当年刘邓使用过的日常生活用品。同时,在相关部门的积极协助下,创办了“刘邓大军石林军事会议旧址”、“华北第一柏”革命展览馆以及罗庄村卧龙岗“刘邓大军路”等。从2001年开始,每年的6月10日前后,石林人民都会来到文昌庙前的大碑前敲锣打鼓扭秧歌,举行盛大的纪念庆祝仪式,让红色革命精神代代相传。(淇河晨报记者 秦颖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