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市
小庄石窟 在鹤壁市西北10公里小庄村西巫山洞沟。依山势在200余米的山崖上分5区开凿。共有窟龛40个、造像153尊、护法师48个、题记12则。开凿于东魏兴和四年 (542年) 至武定七年 (549年)。
前嘴石窟 在鹤壁市区西北18公里前嘴村东。这里冈峦起伏,岩石纵横,泉水潺潺。洞窟凿于不甚高大的山冈脚下。窟平面近于方形,宽1.89米,深1.92米,高2.02米。洞后壁辟龛,龛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佛高0.74米,双手残缺。从造像的雕刻手法看,似为北朝晚期作品。
玄天洞石塔 在鹤壁市西南15公里许。相传原有一寺院,后寺废塔存。塔西北5米处有石碑两通。两碑均埋入地下,仅露碑额。塔高约12米,通体为石结构,共9层。塔从第二层起为实心体,每壁砌有横向排列壁龛。惜龛内造像和塔刹均已无存。塔壁的题记为研究明正德年间 (1506-1521) 历史的珍贵资料。塔为河南现存体形最大的楼阁式石塔。
鹤壁集古瓷窑遗址* 在鹤壁市北9公里羑里河岸上。至今遗迹尚存,沟河岸边窑具、瓷片堆积丰富,为我国古代北方具有一定规模的民间烧瓷场地。建国后经多次发掘,出土大量文物和遗迹。古瓷窑始烧于唐,直至元初,历时数百年。除缸、瓮等生活用品外,还有瓷俑、棋子、骨牌、骰子等娱乐品。釉色以白、黄、绿、赭、褐、青釉为主,并有天目、绿釉和天蓝釉仿宋制品。
浚县
大伾山 在浚县城东南。山上有道观佛寺、亭台楼阁100余间,石雕题记300余处。山势巍峨,松柏苍郁。东麓的天宁寺内有五代后周显德六年 (959年) 刻的《准敕不停废碑记》,为山上现存最早的碑刻,是研究后周灭佛的重要资料。寺后一躯石佛坐像,高达27米,北魏时曾建楼保护,后毁于兵火,明代重建。此楼共分3层,有木梯可登,因佛高于楼,故有“八丈石佛七丈楼”的佳话。大石佛附近有著名的唐代《大伾山铭》摩崖题记及藏经阁、丰泽庙、龙洞、吕祖洞、禹王庙、阳明书院、壶天道院等胜迹。
浮丘山 在浚县城南1公里处。山有叠峰三层,突出平原,若舟漂浮,故名。山上松柏苍郁,幽径曲回,山石壁立。千佛寺坐落在浮丘山西北部。寺内有千佛洞,为佛教石窟,开凿于“山中之山”的孤峰西侧,有唐至明代的石刻造像960余尊。千佛寺南为道教建筑碧霞宫,后改圣母庙。创建于明代,后经多次修葺扩建。宫内现存殿宇80余间。
千佛洞 在浮丘山西北端。洞内外雕刻有唐至明代的造像960余尊,故名。第1窟平面为椭圆形,高2.45米,穹窿顶,后壁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佛之背光为火焰形,内雕小佛50余尊。左壁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在窟之四壁上雕有许多小龛。第2窟平面略呈马蹄形,穹窿顶,窟内造像大部分遭残损。洞口的力士像较完好,姿态雄伟。
恩荣坊 在浚县城西25公里的卫贤镇南大街。石构建筑。明万历四十五年 (1617年) 为明代赐进士第承德郎主事孟楠所建。高宽皆10米,为四柱三间五楼式建筑。柱下有抱鼓石,透雕猛狮10只,姿态各异,顶为歇山式。
大赉店遗址 在浚县城西37公里的大赉店村南淇河东岸。是一处仰韶、龙山至商代的古文化遗址。面积12万平方米。遗址稍高于周围地面。西端和北端为断崖,高出淇河河底18米,东部和南部地势较平坦,中部有南北向两条通道,把遗址自然分成3块。1932年5月首次发掘。遗址上层出土较多黑灰色细泥磨光陶片,纹饰有绳纹、篮纹、方格纹等多种。中层有陶鬲、杯形器、鬼脸式鼎足、黑底磨光的平底斗及篮纹和方格纹带耳罐等。下层皆为红色细泥磨光彩陶,质地坚硬,有陶钵、小口尖底瓶、夹砂红陶鼎等。显示了商代、龙山、仰韶三种文化叠压关系比较清楚的特点。
淇县
孙膑隐居处 在淇县城西南苍峪山口之北。东有山谷,山崖刻有“水帘洞”三大字。山的北麓有上神庙,南山坡有一庙院,庙之上东侧有一石洞,即为“孙膑洞”。洞高3米,深处有泉潭,夏季有泉水流出。洞之下有“庞涓洞”,上有“毛遂洞”。相传战国时纵横家王蝉 (鬼谷子) 曾于此收徒传道,讲授兵法、纵横术等,培养了孙膑、庞涓、苏秦、张仪等著名将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