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第6卷

 

   

 

文史资料 - 千古淇河文化——清代淇卫(1—6)
千古淇河文化——清代淇卫(1—6)
 
作者:秋 雨  加入时间:2011-5-2 15:03:41

        一、卫地淇竹

  如果用一种植物形容中国文人,大概十之八九都会想到竹,竹本身的虚心而直、不畏霜雪的特点契合了中国文人士大夫的道德意识。淇河两岸曾经繁茂的翠竹不仅仅是一种植物,而是一种千古淇河文化,淇竹是华夏竹文化的源头。《淇奥》开创了千古淇河文化中淇竹文化的历史先河,此后各朝各代文人都在追思着淇竹,弘扬着千古淇河竹文化,弘扬着华夏竹文化,赞美着竹的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品格和情操的诗篇历经千古,经久不衰。

  青青翠竹古往今来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白居易曾写过一篇《养竹记》,将竹比作贤人君子,首次总结出竹的四大高尚节操:本固、性直、心空、节贞。苏轼曾有对竹经典的评说,“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他曾说“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苏东坡爱竹情深,他认为竹的奉献太多,他曾在《记岭南行》中为竹抱过不平。苏轼年轻时希望“门前万竿竹,堂上四库书”,人到中年时成了“疏疏帘外竹,浏浏竹间雨”,老年时变为“累尽无可言,风来竹自啸”。

  《西游记》第六十四回中吴承恩那首《拂云叟诗》,把淇竹看做像君子卫武公是乐于圣道之王,看成了拂云叟那样的神仙。娥皇、女英泪洒九嶷山的竹子,竹竿上便呈现出点点泪斑,这便是湘妃竹。任凭风刀霜剑,竹叶从来不改绿色。从古到今,文人墨客都喜欢种竹、爱竹、吟竹、写竹,成为竹子的知音。下面要说的是淇竹与《红楼梦》。

  二、淇竹红楼

  1、清雍正皇帝胤禛《题墨竹一十二首》

  其一:毫端风雨集,竹石气萧森。叶叶香含润,枝枝影结阴。珍同云母赏,俨对越王吟。(云母,大竹也。严州产越王竹,生大石上。)展卷题新墨,清飙欲拂襟。

  其二:摹写新篁致不群,临风袅袅墨花芬。嫩梢已具凌霜节,纤叶初开个字文。粉绿净含情冷澹,烟苍乍拂翠纷纭。蓬莱何必浮筠簳,始引仙鸾下矞云。

  其三:为爱清臞订素交,一林寒玉受风敲。名传嶰谷从今炫,富逊淇园任笑嘲。

  其四:曾闻渭川千亩竹,露梢霜节连云绿。又闻湘江竹最佳,龙形凤尾凌空矗。自昔江南好事家,白楼谢馆分苖族。竿竿碧玉戛吟窗,枝枝湿翠侵书屋。风晨雨夕韵堪听,月色烟痕清可掬。萧闲自不染尘氛,净扫浮华媚幽独。东坡居士曾有言,不可无竹宁无肉。画师惟数湖州翁,兴来爱写篔筜谷。对此长茎复短茎,寒碧精神光夺目。叶不因风长欲动,恍然有声溢纸幅。顿教爽籁发衣襟,举觞一酌春生腹。

  其五:淡浓十叶五叶,高下一枝两枝,瘦影娉婷绰约,春烟好为扶持。

  其六:宜傍幽人宅,饶多处士风。清标与高节,长耐岁寒中。

  其七:众卉争秾艳,修筠晚色苍。严冬贞耐冷,永夏澹生香。凤实含霜稔,龙孙带雨长。祠犹传遯水,斑尚记潇湘。独抱中虚质,坚持岁暮芳。松高邻最洽,梅洁配堪当。时引清风至,频来好鸟蔵。荫阶纷翠黛,敲户响琳琅。叔夜贪留屐,刘伶对举觞。爽增诗里兴,影荡石边床。净植寒泉畔,移从古涧傍。截竿宜把钓,织簟可招凉。笔底何奇绝,烟云万斛量。

  其八:我亦爱修竹,手植满万竿。春丛抽新碧,夏叶生嫩寒。更宜当素秋,萧萧舞檐端。乃至入元冬,苍然秀可餐。带露裛神光,迟月弄夕爽。烟雨快逸情,风雪聴幽响。能备四时好,永结平生赏。构屋豁轩墀,面面曵风枝。开窗张素琴,凿池悬钓丝。为縁情好笃,寤寐怀清姿。写真惊墨妙,洒然涵幽芬。似我园中箨,绿雾凝苍云。为诗歌此君,聊以述所忻。

  其九:凌云劲节堪延赏,应物虚心更可师。曲折栏边千万箨,萧踈篱畔两三枝。偏饶素士清高致,雅具闲僧冷淡姿。倚槛修容经雨沐,隔帘弄影被风筛。能令白傅牵诗兴,不使希公笑墨痴。爱此纵横挥满纸,于今妙手胜王维。

  其十(三五七言):玉个个,翠重重,一湾流水北,双板小桥东。竿短竿长皆入画,枝疎枝密总含风。

  其十一(菉竹三章,章三句):瞻彼菉竹,有节其直,惟君子之式兮。瞻彼菉竹,有叶其森。惟君子之馨兮。瞻彼菉竹,有实其繁,惟君子之飱兮。

  其十二(四言):青青翠竹,在淇之澳。其臭维馨,其洁若沐。籊籊修篁,载茂潇湘。慕彼清风,移植我堂。娟娟绿筠,在渭之滨。置我轩户,淡交以亲。亭亭丛玉,可以濯俗。笔墨灵奇,写以相属。

  清雍正皇帝胤禛(1677—1735) ,康熙的第四个儿子,康熙的太子被废后,胤禛继承皇位,改元雍正。胤禛诚信佛教,工于心计,性格刚毅,处事果断。在位间严整吏治,清查亏空,并对满清的赋役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虽在位仅十三年,但他励精图治,力求改革,整顿吏治,清理钱粮,摊丁入地,扩大垦田,火耗归公,以银养廉,创设军机处,革除旗主,平定青海,安定西藏,改土归流,等等,促进了生产发展,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政局稳定,边疆巩固,统一增强,为乾隆创建“大清全盛之势”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具有开拓精神,是有作为的皇帝。

  读过《题墨竹一十二首》,不由得使人想起《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曹公(1715-1763)生活的时代迟后于清雍正皇帝胤禛,胤禛执政时间内,曹公处于童年到青年时期。曹公笔下的“金陵”应该是他生活时代的都城,红楼故事也一定与皇帝胤禛有关,“金陵十二钗”也一定与皇帝胤禛有些渊源。

  《题墨竹一十二首》其三、十一、十二均涉及到淇奥淇竹。其三中有“为爱清臞定素交,一林寒玉受风敲”诗句,隐约似能看到林黛玉,也许正是曹公将诗中“寒”改成了竹的颜色“黛”,“一林黛玉”也就从雍正的竹诗中走出来。

  曹公红楼中的林黛玉却是把“寒”换成“冷”来写的,黛只不过是外表,冷才是内在的实质。其四中有“又闻湘江竹最佳,龙形凤尾凌空矗。”其七中有“祠犹传遯水,斑尚记潇湘。”其十二中有“籊籊修篁,载茂潇湘。”“慕比清风,移植我堂。”这些诗句表达着雍正对湘妃竹的一往情深。南宋诗人、四川宣扶史李曾伯有诗《管顺甫以湘竹为青奴儿贶为名湘夫人赋以谢之》,诗中透漏,淇园青竹曾随舜帝南巡至湘江一带,可见湘妃斑竹与淇园有着割不断的亲情。所以雍正在其三中写道:“名传嶰谷从今炫,富逊淇园任笑嘲。”有人说雍正爱湘妃竹,其实是对宁贵妃倾注的深情。

  红楼里的“十二”这个数字很是神秘。康熙有二十四个儿子,正合红楼中正副二十四钗。大荒山中石头高十二丈,贾家原籍十二房,王家十二房,真家假家无从考证。红楼中《咏菊诗》有十二首:忆菊、访菊、种菊、对菊、供菊、咏菊、画菊、问菊、簪菊、菊影、菊梦、残菊。花袭人的生日是十二日,花为美女,也是镜中之花,袭为袭击,人指人君,美女袭击(勾魂)人君。花袭人嫁给蒋玉菡,蒋玉菡艺名琪官,有将玉含在嘴里的意思,正是贾宝玉出生时的情景。琪官,琪是玉,所以是拿玉玺的官。贾宝玉与琪官互赠裤腰带,意思就是二人系着同一条裤腰带。因此,贾宝玉、琪官都有雍正的影子。

  雍正《四花词》咏的是春桃花、夏荷花、秋桂花和冬梅花,红楼里曹公把原来的桃花改为牡丹、桂花换成芙蓉。于是,薛宝钗的冷香丸由春牡丹、夏荷花、秋芙蓉、冬梅花各花蕊十二两和雨露霜雪的十二钱及十二钱黄柏汤送服。雍正的《十二行乐图》是:正月观灯、二月踏春、三月赏桃花、四月流觥、五月泛舟、六月纳凉、七月乞巧、八月赏月、九月赏菊、十月画像、十一月参禅、十二月赏雪。红楼第五十回用红梅花的谐音红梅画来表达画像时间是十月,惜春所画应该是雍正的《十二月行乐图》。林黛玉提议要画上母蝗虫,并命名为《携蝗大嚼图》,用“蝗”点出“皇”是画皇帝行乐图。

  红楼第三回写到,探春和袭人谈论起每个月里的生日,袭人说:“二月十二是林姑娘。”

  林黛玉的生日二月十二日,正是雍正的守孝三年期满除服之日。一十二反过来就是二十一,红楼第二十一回写道:

  凤姐听了,登时忙将起来:一面打扫房屋供奉痘疹娘娘,一面传与家人忌煎炒等物,一面命平儿打点铺盖衣服与贾琏隔房,一面又拿大红尺头与奶子丫头亲近人等裁衣。外面又打扫净室,款留两个医生,轮流斟酌诊脉下药,十二日不放家去。贾琏只得搬出外书房来斋戒,凤姐与平儿都随着王夫人日日供奉娘娘。……一日大姐毒尽癍回,十二日后送了娘娘,合家祭天祀祖,还愿焚香,庆贺放赏已毕,贾琏仍复搬进卧室。见了风姐,正是俗语云“新婚不如远别”,更有无限恩爱,自不必烦絮。

  胤禛的《题墨竹一十二首》是借竹追思所爱,从最初遇见写到后来死去。红楼里的《咏菊诗》十二首,写的无不是镜中之花。薛宝钗用了“蘅芜君”别名,借指汉武帝,第一首“忆菊”用蘅芜君点出是皇帝追忆爱妃。

  林黛玉用了“潇湘妃子”,正是胤禛在《题墨竹一十二首》中的所爱。史湘云别号“枕霞旧友”,枕霞是五台山清凉石,雍正有诗:

  光寒如镜卧深云,半是云斑半藓纹。谁识方方一片里,古今容尽屐交纷。

  体本清凉自解烦,天然秀色蓄云根。曼殊说法今何在,参客空寻趺坐痕。

  《题墨竹一十二首》其四有:“对此长茎复短茎,寒碧精神光夺目。”贾环将“光寒如镜卧深云”猜成谜语“枕头”。贾探春别号“蕉下客”,正是怡红院芭蕉下的贾宝玉。雍正的《春夜永春亭作》有句:“折蕉戏写题花句,接竹斜通傍槛泉。”蕉下客正是为了接引潇湘竹。湘妃架起了红楼《咏菊诗》通往雍正《题墨竹一十二首》的桥梁,两组诗表达着同一主人湘妃。

  晋代王嘉《拾遗记·前汉上》记载:“汉武帝晚上在延凉室睡觉,梦见逝去的李夫人给他蘅芜香,武帝在睡梦中惊醒发现被子枕头都是香气扑鼻,此香气数月不散,武帝盼望能再梦见到李夫人,最终没有出现,武帝的思念的泪水湿透了草席,后来将延凉室改称遗梦室。”雍正效仿汉武帝把其改为“遗红院”,遗红院留下了美人的一颦一笑,留下了美人芳香。

  曹公在红楼里设计了“潇湘馆”和“怡红院”,林黛玉的潇湘馆和其别号湘妃的传说,是娥皇女英思念逝去的皇帝舜泪洒竹子,也就有了湘妃竹。贾宝玉的怡红院也应该有雍正对爱妃的思念。潇湘馆和怡红院都有恋人对对方的思念,可惜一方仙逝,再也不能够执子之手,这才是恨无缘(蘅芜苑)消香(潇湘)埙玉遗红院(怡红院)。

  雍正的《竹子院》用碎玉来喻竹叶,写道:“深院溪流转,回廊竹径通。珊珊鸣碎玉,袅袅弄清风。香气侵书帙,凉阴护绮栊。便娟苍秀色,偏茂岁寒中。”曹公借用贾宝玉之手写了《有凤来仪》,用绿玉来喻竹叶,写道:“秀玉初成实,堪宜待凤凰。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迸砌妨阶水,穿帘碍鼎香。莫摇清碎影,好梦昼初长。”碎玉与宝玉的碎影相合,贾政说潇湘馆是个最好的读书之处,说明竹子院是雍正读书之所。《有凤来仪》里只取凤不要凰,凤却是雄鸟,这与皇帝相合,有凤来仪应该是“有雍正皇帝来仪”。

 

  三、淇竹补梦

  2、琅环山樵《薛宝钗〈雪竹〉》

  大雪北风催,家家贫白屋。玉树犹难伸,压倒千竿竹。高节志凌云,不敢当滕六。君子本虚心,甘自低头伏。无复绿猗猗,何如在淇澳?寒林尽白封,奚第琅玕独。寒梅也不禁,何只君瑟缩?读书小窗前,不见青矗矗。搦管坐空斋,不听声谡谡。缅怀文与可,佳画添几幅。更思僵卧人,岂只食无肉。

  这首诗来自琅环山樵的《增补红楼梦》,其中第二十七回有十二首“雪”字限韵诗:

  雪狮史湘云:大雪填门扫径时,阿谁游戏累成狮。心寒顿减狰狞异,眼冷难甘骨相奇。瓦犬陶鸡同笑滞,木牛流马独难羁。吼声闻说铜钲响,日若铜钲减玉迹。

  雪月史湘云:雪中寒漏声无歇,弄影梅花窗外发。欲玩银沙顷?X?},更看皎月罗肴核。爱他同洁更同清,取彼不尽用不竭。安得招同二谢来,赋完大雪赋明月。

  雪竹薛宝钗:大雪北风催,家家贫白屋。玉树犹难伸,压倒千竿竹。高节志凌云,不敢当滕六。君子本虚心,甘自低头伏。无复绿猗猗,何如在淇澳?寒林尽白封,奚第琅玕独。寒梅也不禁,何只君瑟缩?读书小窗前,不见青矗矗。搦管坐空斋,不听声谡谡。缅怀文与可,佳画添几幅。更思僵卧人,岂只食无肉。

  雪夜邢岫烟:雪满渐寒加,拥炉坐深夜。酪奴尚未煎,麴生且先泻。山径犬方嗥,剡溪舟始驾。一灯影忽摇,风透纸窗罅。

  雪蕉李纨:右丞妙笔最逍遥,曾画新奇雪里蕉。昔日屠门聊大嚼,千秋快意到今朝。

  雪泥李纨:可怜冰雪聪明质,一半消融一半泥。鸿爪应留遗迹在,杖藜来踏短长堤。

  雪渔贾探春:佳境从来信不虚,满天风雪一归渔。会赊旧酿升余酒,为有新鲜尺半鱼。江上橹声原活泼,雪中蓑笠自舒徐。晚来堪画天然景,只恐丹青画不如。

  雪消贾探春:积雪连阴倏几朝,东风风??易融消。梅花尚未飘金殿,鸳瓦依然展翠翘。渐识青山如故里,何来春水满蓝桥?檐前滴沥声如雨,却与晴窗破寂寥。

  雪窗秋水:雪逞寒威未肯降,香闺拥火喜明窗。正疑新有中庭月,何处声声吠远?

  雪松秋水:雪覆青山改旧容,惊疑不见岭头松。最怜古怪苍髯叟,化作蟠虬白玉龙。

  雪图傅秋芳:雪诗雪赋雪词殊,一种冰心在玉壶。伤易伤繁说不尽,何如泼墨兹成图?梅花不瘦丑枝无,芭蕉掩映全不枯。袁安高卧尚未醒,苏卿牧羝仰天呼。灞桥驴背诗思在,剡溪扁舟兴不孤。活火何妨煮酪奴,酒香须趁此际沽。青山尽改非头白,玉树蟠曲玲珑株。解衣盘礴未下笔,营邱妙手今有无?好师王蒙为大巫,小弓架笔弹粉铺。琼楼玉宇未模糊,好景一一当抚模。毋为细嫩宁老粗,识者掩口笑胡卢。今人罕见有是夫,笑语君休见一隅,卿用卿法我为吾。

  雪梅贾巧姐:清瘦南枝正欲开,无端大雪漫天来。温香雅韵梅骄雪,软玉冰清雪傲梅。雪压梅花香馥馥,梅开雪际白皑皑。色香双绝都高品,且尽当筵蕉叶杯。

  其中薛宝钗的《雪竹》写到了淇奥。北风中大雪漫卷,家家房屋皆白,惟余莽莽,千里冰封。千树万树犹如梨花盛开,枝桠被雪压得难以伸直,千竿绿竹也被雪压倒。那些没有被雪压倒的竹子依然凌云持节,但志凌云的竹子却不敢与雪神当面作对。犹如君子一样虚心的绿竹,面对如此狂暴的大雪,也只好暂且做低头弯腰状。大雪之中看不到“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的景色,秋冬之林雪压冰封,岂有竹林幸免。雪中寒梅不禁寒颤,并不是唯有竹子雪中瑟缩。读书窗前凭栏,再不见青竹重叠挺拔。提笔诗文书斋,再不闻风吹竹林呼呼作响。一时想起来著名画家诗人文与可,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如果文与可在的话,一定能画出几幅好画。面对大雪纷飞的竹林,更想起已逝的先人,宋代苏轼曾有对竹经典的评说,“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他曾说“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

  关于僵卧人,汉代贾谊《新书·淮难》句:“天子使者奉诏而弗得见,僵卧以发诏书。”晋代周裴《汝南先贤传》记载:“时大雪积地丈余,洛阳令自出案行,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安已死,令人除雪入户,见安僵卧。” 宋代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诗之二:“僵卧孤村不自衰,尚思为国戍轮台。夜来卧听风吹角,铁马冰河入梦来。”

  四、浮丘桃花

  每年正月初一到二月初二,浚县都有古庙会,来自晋、冀、鲁、鄂、皖及周边区域的香客络绎不绝,大伾山、浮丘山上,古城四条主要街道人山人海。民间十里八乡的扭秧歌、踩高跷、耍狮子、舞龙、竹马、武术、旱船等,一队接着一队通过四条主要街道,在文治阁下尽情表演,然后登山朝拜,那是锣鼓喧天,唢呐悠扬,鞭炮阵阵,还有震耳欲聋的三眼铳。马戏团、驯兽团、杂技团、武术气功表演团,把庙会声势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地方小吃,香气扑鼻,铺牛肉、黄米糕、胡辣汤、稣火烧、石子馍、酸辣香麻丸子汤,风味各异,煞是诱人。小孩子们手里拿着各种玩具,有红缨枪、刀剑、朝等,嘴里吹着泥咕咕,大人们替孩子举着气球,脖子里替孩子们挎着各种脸谱模子,那才是真正的欢度节日,一派热火朝天景象。

  浚县城南浮丘山北鹿,俗称姑山。姑山中部有一处座西朝东的佛教建筑,该建筑现称白衣阁。 相传白衣阁原叫桃花庵,始建于嘉靖初年。桃花庵虽不大,却很有灵气,信男善女求子有应,祈佑消灾,香客络绎不绝。庵内主持老尼姑陈妙能,酷爱桃花,定下一个规矩,凡来庵香客,祈祷遂愿者,要前来植桃树一棵。于是桃花庵的里里外外,前前后后,左左右右,浮丘山北鹿的漫山遍野,便成了桃树的世界,把一个本来不大的桃花庵遮盖得严严实实,更增添了桃花庵的幽静与神密。每逢阳春三月,桃花盛开时节,整座县城都飘着桃花的清香。

  桃花庵内有一小尼姑,原姓李,陕西米脂县人,因米脂连年饥荒,嘉靖三十二年,随母逃难流落浮丘山下,母亲因冻饿而死,六岁的她被桃花庵主持陈妙能收留,剃度为尼,赐性陈,法号妙善。陈妙善天资聪颖,长相可人,善解人意,与师陈妙能相处和睦,相依为命。

  浮丘山南端建起了一座碧霞宫,碧霞宫的山门外对面就是一座遏云楼,也就是戏楼,戏楼古朴高大,楼前是宽阔的场地,坐满了看戏的香客。戏楼坐南向北,与碧霞宫山门相对,建在一个高一丈的平台上,分前台、后台,前台是四梁八柱,卷棚顶。石柱上刻有对联:

  山水簇仙居,迎壁榭丹台,一阙清音天半绕;香花酬众愿,看酒旗歌扇,千秋盛会里中传。

  瘟岂妄加于人,唯作孽者不可追;神祗行所无事,常为善者自获安。

  那年正月为碧霞元君举行开光仪式,碧霞宫创建的倡导者,原浚县知县蒋虹泉,当时已是河南布政史,蒋虹泉亲临祝贺,碧霞宫大戏从正月十五一直唱到月底,好不热闹。那年陈妙善已出落成天仙般的二八婵娟。

  陈妙善耐不得青灯孤影的夜阑寂寞,趁师傅陈妙能熟睡后悄悄出庵,到碧霞宫前戏楼下看起了热闹。事有凑巧,合当有缘,陈妙善刚刚站定,被匆匆路过的白面书生张才无意中撞了一下。从未接触过异性的陈妙善被张才的这一撞情窦初开,禁不住向张才抛了个媚眼。一个媚眼,把张才搞得心旌摇拽,魂飞云天。张才也就站在陈妙善附近开始看戏,其间俊男靓女竟几度眉目传情,暗送秋波。

  看完戏后,陈妙善北去归庵,临别又向张才丢过一个媚眼,把个张才魂儿竟勾了去,陈妙善一步三回头,张才则远远相随。陈妙善生怕张才找不着自己去处,便将自己吃剩的瓜子沿路抛洒。陈妙善进入桃花庵,张才借月光循着一路瓜子皮跟进,竟也走进庵内。

  至今浚县人还把这条上山小道称为“撒瓜籽路 ”,笔者青年时期的家就在那条路旁,也曾想入非非,总想能缘遇个陈妙善,这些都是后话。却说陈妙善瞒过师傅庵内藏下了白面书生,张才则乐不思蜀,一连七日不归大伾山南自家的张庄村。

  好事终归泄露,陈妙善和张才同床共枕之事被早起焚香的陈妙能发现,陈妙能非要送张才到县衙告官,陈妙善、张才苦苦相求,为保全桃花庵名节,陈妙能要张才接受三个条件,一是连饮三碗凉水,二是日暮下山永不得再来,三是出去不得外传。事情才算作罢。

  张才连饮三碗凉水,出得桃花庵后冷阴暴病而亡,陈妙善怀孕生下一子。陈妙能托浚县城西街孤寡老妪王桑氏,密秘将幼子抱出庵外,卖于城西北十五里的苏庄村苏员外做养子,起名苏宝玉。

  苏宝玉酷似父亲张才的长相,十五年后被张庄村张才遗孀窦氏看见,勾起窦氏十几年盼夫归来的思夫情怀。为寄托自己对丈夫的怀念,经人说合,窦氏收苏宝玉为义子。

  后来窦氏携义子苏宝玉到桃花庵进香祈祷,盼夫归来。窦氏的祈祷之声被已是桃花庵主持的陈妙善听到,引起陈妙善的浮想连篇。陈妙善看到苏宝玉的长相,想起了自己当年的情夫张才,于是与窦氏结为姐妹,意在打听窦氏、苏宝玉身世。原来窦氏之夫就是十五年前死于庵内自己的情夫张才,苏宝玉就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苏宝玉聪明好学,后来科举金榜题名,遂接陈妙善还俗,并窦氏一同和自己生活在一起,颐养天年。

  是年浚县城中文人骚客纷至沓来,其中有一位山东曲阜的孔尚任,孔尚任被康熙破格提拔为国子博士,他是奉命赴江南治水路经浚县。陈妙善、张才的爱情被孔尚任所关注,写成了《桃花扇》,其中的侯方域就是张才的化身,李香君就是陈妙善的化身。侯方域在南京妓院认识了李香君,二人订下婚约,阉党余孽阮大铖得知侯方域手头拮据,暗送妆奁,以拉拢侯方域,结交复社。李香君看破阮大铖的阴谋诡计,坚决退还妆奁,阮大铖那个坏蛋于是诬告侯方域暗中勾结左良玉背叛朝廷,侯方域被逼逃离南京。阮大铖得了势,强迫李香君改嫁党羽田仰,李香君誓死不从,血溅定情的诗扇。杨龙友将扇上的血迹点染成折枝桃花,成了一把有名的桃花扇。几经波折,侯方域和李香君又得重逢,他们目睹山河破碎,最后撕破桃花扇就都出家了。

  康熙年间,《桃花庵》被搬上戏剧舞台,在浚县公演,舆论立刻大哗,浚县人大闹舞台,指责此事纯属胡说八道,给浚县人脸上抹黑。当时刘德新为浚县知县,为消除影响,强令编剧将《桃花庵》故事地点的浮丘山改为虎丘山,遍砍浮丘姑山桃树,将桃花庵更名为白衣阁,将桃花庵兴建时间的碑刻更新,建庵时间后移至明万历年间。此外,为避‘姑’字,规定凡浚县人,称父之姐妹不得为‘姑姑’,改称‘妈妈(mǎmǎ),称母亲为‘娘’,现在已成为浚县的民间习俗。

 

  五、妙手传奇

  大清乾隆年间,浚县城西三十里的张洼村出了个有名的书画家张子白。张子白的父亲名叫张施大,官至奉直大夫,张施大因与陷害忠良的亲王作对,被打入大牢,三年后回家为民。张子白曾任广东清远县知县,因父亲冤狱之事愤然辞官回家。

  张子白为官廉洁,两袖清风,女儿出嫁时无钱陪送嫁妆,只送了一箱字画,让女儿一辈子享用。可是亲家是个土财主,不懂字画的珍贵,还嫌弃张子白送的陈年旧纸太占地方,于是就让伙计搬到后院焚烧。小伙计看字画好玩,顺手从火中抽出一幅,可惜已被火烧成半幅,于是就把这半副挂在自己寝舍。一天土财主路经小伙计寝舍,听得许多鸟雀鸣叫之声自屋内传出,土财主推门而进,小鸟一只只飞回到画中。土财主以为自己眼睛花了,就关门而出,可鸟鸣之声再次从屋内传出,土财主进屋再看,小鸟一只只又飞回到画中。土财主始知张子白的画是宝物,悔恨自己有眼无珠。

  据说张子白在江南做官时,有朋友找他索画,他随手画了几只鸟儿,朋友碍于情面,拿回家后把画挂在了房内门后最不显眼的角落。后来张子白前来拜访这位朋友,无意间看到自己画的花鸟被挂在门后,于是张子白对着朋友说:“快拿些米来!我的鸟儿一定被你饿坏了!”朋友不解,但还是拿来几把米,张子白结过米洒在地上,并说:“快下来吃吧!你们一定饿坏了!”只见门后的画中飞下一群小鸟,朋友甚感诧异,知道了自己凡胎肉眼不识货。

  一时间张子白名动江南,都知道张子白的书画泼墨为宝,画的鸟会叫,画的月亮会发光。张子白一次寻访民间,看到一农家女烙饼,每烙好一张饼总是往背后一抛,头也不回,可一张张烙饼被整整齐齐地叠成一大摞。张子白看的出神,直夸那位农家女,农家女却说:“我这手艺算得了什么,我们这里张子白大人的神笔妙手才叫传奇!”农家女并不知道站在她面前的就是张子白。

  张子白不仅画得好,他还是当时很有名气的医生傅青主的徒弟,医术也很高明。张子白辞官回归故里后,与他父亲作对的那位王爷家中有了病人,王爷的母亲因年事已高,不小心摔了一跤,总是肚子疼,请遍了御医也不见效,于是又遍请民间名医,傅青主已经过世,谁也没能医治好老太太的病。

  王爷听说张子白是傅青主的高徒,有心去请,老太太说:“不行,不行!当年你与他父亲作对,害得他父亲坐进大牢,你要请他来,恐怕他会为他父亲报仇害我,郎中杀人可是不见血啊!”王爷却说:“娘啊!如今不请他来,我可是没有办法了。不如请他来,只许他开药方,不许他靠近您老人家。万一他有不轨,立即送他刑部问罪!”

  张子白被请到王爷府中,但不准靠近老太太。张子白要了一条丝线,隔着窗户被人将一头递进老太太住的西楼,拴在老太太的手腕上,张子白要悬丝把脉。张子白摸着另一端拴着的铜钱对王爷说:“哦,原来是摔了一跤,从脉象上带出,病人大肠中间结了个疙瘩。”张子白要来了笔墨纸砚,开了药方,并叮嘱只许病人自己看。老太太见药方上写着:“砒霜二斤,冷水拌匀,一饮而尽,定能除根。”老太太看后气得脸红脖子粗,对着窗外大笑了三声,张子白让人取回药方撕了个粉碎。王爷判断药方定是要害他的母亲,喝令左右要拿张子白,老太太却高声喊道:“慢!我的肚子不疼了。”张子白接话:“应该知道我的用意了吧!”王爷赶紧道歉,并拿出元宝酬谢,并说要请皇上给张子白封官。张子白却说:“当官我是不感兴趣了,当年我的父亲张施大就是因为当官,才被树大根深的小人陷害,做了三年牢。我要是没看破官场之道,当初也不会辞了清远知县。”说罢便离开了王爷府。

  六、清代咏竹

  3、田兰芳《责竹》

  我闻昔人言,不可居无竹。一日少此君,顿使面貌俗。绕舍长儿孙,汉书亦省读。常思一亩宫,辟向渭川曲。今夏假馆处,横窗绕寒玉。谓可澉尘襟,切磋比淇澳。而乃出入间,多见异标目。烟敛失潇湘,月来伤局促。无实致丹山,有音殊解谷。似畏淇园伐,如睹湘江哭。疑余非德邻,坐令神形辱。不见芝兰生,无人亦芬馥。松柏挺苍翠,曾不移寒奥。君子秉贞操,所贵在幽独。因物有加损,怪尔终碌碌。

  田兰芳,清康熙年间诗文家,字梁紫,又字伍众,号篑山,河南睢州人(商丘睢县)。他的这一篇名曰责竹,其实是在明贬暗褒,是一首吟竹、赞竹,以竹自况的诗。《责竹》大意:

  我听说过苏轼说的“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 “无竹令人俗”。唐人有诗云:“长听南园风雨夜,恐生鳞甲尽为龙。” 元人诗云:“竹根个个长龙孙,竹上凤凰亦来聚。”围绕着我住的房屋长满了竹子,有了君子翠竹的陪伴,胜却苦读《汉书》。《 汉书》可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由东汉班固所著,部分内容为班固的父亲班彪、妹班昭续写而成,全书一百篇,分一百二十卷,记录了西汉一代的主要史事,是研究西汉历史的重要资料。

  我多么想在渭川弯曲处开辟个一亩之宫。淇园、南山、渭川是中国古代三大生产竹子之地,“渭川千亩”说的就是渭川竹子之多。《礼记?儒行》中有:“儒有一亩之宫,环堵之室。筚门圭窬,蓬户瓮牖。”唐人孔颖达解释说:“此明儒者仕宦能自执其操也。儒有一亩之宫者,一亩,谓径一步,长百步,为亩若折而方之,则东西南北各十步为宅也,墙方六丈,故云一亩之宫。”

  当年夏天我借住寄寓之所,竹子横绕在窗子之上,尤似烟翠玉寒。君子翠竹可以洗涤衣襟上的尘埃,清洁人的心灵,犹如《淇奥》所歌颂的君子卫武公那样,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出入于竹林之间,可以看见很多奇异的不同品种和名称的竹子。烟笼雾罩使竹子失去潇湘之韵,月色朦胧之中使竹子之美有伤于地域之狭窄。

  传说凤凰“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非醴泉不饮。”清人林大椿《野田雀》中有“丹山有鸟名凤凰,不见竹实甘耐饥”。传说黄帝命伶伦作乐律,伶伦取解谷之竹,先用其中厚薄均匀的做成竹管。伶伦根据凤凰的鸣叫声,经过长时间的揣摩 、推敲,终于创制出音乐上十二音律,受到了黄帝的赞扬。不结果实无法像丹山那样引来凤凰,能发出乐声但不似解谷竹子之音。淇园的竹子曾因堵塞黄河决口和战争需要,汉朝时及其以后曾被大肆砍伐,尤其是被金人毁灭性的砍伐,好像淇园的竹子害怕很畏惧被人砍伐。

  传说尧帝的两位女儿娥皇、女英,尧为了考验舜,将两位女儿嫁予舜。后来舜驾崩于乡湘江附近的九疑山。娥皇、女英闻之便至湘江哭祭,遂投江自尽。后人怜之便建庙祭祀;遂有湘君、湘夫人之称。目睹淇竹被毁灭性的砍伐,好像看见湘君在湘江哭泣。我怀疑自己不是有德之邻居,因此使神的形象受辱。没看见芝兰的生长吗,即使在无人的地方也照样芬芳四溢。松柏挺拔苍翠,竟不因冷热而动摇。君子犹如淇竹秉持着坚贞的节操,可贵的是能够忍受幽静孤独。因竹之种种而褒贬,责怪竹终生碌碌无为。

  4、周亮工《朱竹》

  初,但求之楮颖间,顷与伯宗过剑桥西山,数顷琅干丹如火齐,乃知此君亦戏著绯同,伯宗各赋二首。

  高情直与晚枫邻,差舞安知醉有辰。旧族传为绛县老,孙枝近作赤城人。潇湘泪尽终馀血,淇澳花繁不是春。曾在龙门河畔立,支离更见爨中身。

  乱擗桃花映客酡,斜批鹤顶间青萝。翻新竟比红八曲,截笛留吹赤帝歌。酒酝(赤)城光未定,冠裁薛县色全讹。遥看岩下阑扁处,或是深秋桕叶多。

  周亮工(1612-1672),字元亮,号栎园,学者称“栎下先生”,河南祥符(开封市)人。明崇祯进士,授监察御史,入清仕至户部右侍郎,曾被劾下狱。《朱竹》大意:

  朱竹是竹子的一品种,即紫竹。楮,纸的代称,是一种落叶乔木,树皮是制造桑皮纸和宣纸的原料。颖是禾的末端,植物学上指某些禾本科植物小穗基部的苞片。楮颖,纸与笔,亦指文字、书画。我开始只是在书画之中寻找紫竹,不久与伯宗过剑桥西山,发现数顷红如宝石般的紫竹林,喜极倍至,从而得知万顷紫竹象嬉戏一样穿着相同的红色服饰,于是我与伯宗各作了两首诗。

  高尚情怀、高雅情致的竹子与秋日里的晚枫为邻,与醉红的晚枫一同风中起舞。山西省南部绛县历史悠久,是晋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曾在此建都,河北省西北部赤城最早见于东汉初年,原先紫竹生长在绛县,近来紫竹新枝已生长在赤诚。据说舜帝南巡,崩于苍梧,葬于九嶷,两个夫人娥皇与女英千里奔尸,她们噱啕大哭,泪水便化为竹竿上的点点竹斑,后人称其为“潇湘野雨”、“潇湘泪”。淇奥竹花繁盛之时并不是出现在春天。我也曾站立龙门黄河岸边,看到稀疏的紫竹更像是一团团火焰。

  用手掰开紫竹桃花更是颜色鲜红,把紫竹斜着劈开尤似鹤顶红中间有青萝色。风中翻滚的清新竹浪之声胜却红八古曲,用紫竹做成的笛子留待吹奏炎帝之歌。

  原诗缺字,笔者认为缺的应是“赤”字,赤城之名最早见于东汉初年,《水经注》载:“并州刺史王霸,败于燕,退保赤城。县志载:“城东二里,山石多赤,望之若雉堞,故以名城”。据《读史方舆纪要》载:“古赤城,相传蚩尤所居。”赤城县自古就有“宣府肩背、独石咽喉”之说,历代被称为卫护京都的“朔方屏障”、“三路咽喉”、“北方锁钥”、“塞北藩蓠”。

  冠裁薛县,战国孟尝君受封于薛地,喜着红头巾,戴红帽。历史上有著名的“薛县会议”,秦末农民起义,陈胜牺牲,农民起义军分散作战,易于被秦军各个击破。为了统一起来抵抗秦王朝的军队,秦二世二年六月,项梁召集各支起义军的将领,在薛县召开军事大会,刘邦也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共推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王,仍号楚怀王,名义上,他是各支起义军的共同领袖。但由于项梁的实力居各路起义军之首,因而实际上他才是最高统治者。

  由此看来不仅酿酒赤城赤色未定,就连赤城自身的赤色也很难定,冠裁薛县的赤色也不真实。远远地遥看岩石之下衰落凋零的景色,也许是因为桕树落叶太多的缘故。

  5、周亮工《咏竹》

  淇园秋老绿筠寒,九月霜多紫箨残,记得潇湘明月夜,数枝清影卷帘看。

  这是周亮工一首触景生情之诗。农历九月秋老霜多,天气寒冷,周亮工由眼前竹园仍然生机勃勃的绿竹和地下暗暗萌生的竹笋触景生情,忆起“潇湘明月夜”“数枝清影卷帘看”的愉快的往事。诗中暗含周亮工对竹子不择地域,不怕霜寒顽强生命力的赞誉,也不乏以竹自喻的情怀。看来当时周亮工人似乎遇到些不太顺心之事,才寄情于竹,写出这首《咏竹》诗来。

 

 

  6、汪士慎《盆竹》

  森森盆中竹,猗猗似淇奥。对之烟雨生,看去浓阴覆。梳翎青凤小,振鬣箨龙缩。有节不干云,虚心抱幽独。陈列大士前,音声皆具足。闻道落迦山,曾现紫均谷。

  汪士慎(1686-1759),字近人,号巢林,别号溪东外史等,原籍安徽歙县(一说安徽休宁),寓居扬州。擅画花卉,精画兰竹,尤擅长画梅,工诗,善写隶书,又长篆刻,清代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扬州八怪”是中国清代中期活动于扬州地区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总称,或称扬州画派。但八人的名字其说不一,据李玉棻《欧体罗室书画过目考》中的“八怪”为罗聘、李方膺、李鱓、金农、黄慎、郑燮、高翔和汪士慎。此外,各书列名“八怪”的,尚有高凤翔、华嵒、闵贞、边寿民等,说法很不统一,今人多从李玉棻说。

  《盆竹》借吟颂盆竹而歌颂“大士”,把盆竹的生物形态特征总结升华成了一种“大士”的品格、禀赋和美学精神的象征,读后使人对竹的敬仰油然而生。大意如下:

  唐人杜甫《蜀相》诗句:“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一盆绿竹同样繁密森森。《诗经·淇奥》诗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一盆绿竹尤似淇奥翠竹,同样貌美繁盛猗猗。我面对着那盆绿竹,浓荫绿竹覆盖着下面的盆,似烟雨欲生。盆竹小巧玲珑,绿竹的姿态犹如鸟类在梳理自身羽毛,很像宋代河南洛阳人朱敦儒《感皇恩》中写的诗句,“日斜青凤舞”。盆竹好似鸟儿抖动竖起颈上的毛,苏轼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盆竹虽小未能高入云霄,但有节操,并具有虚心之美德,甘愿幽静独处。杜甫《兵车行》中有“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我这盆竹子可以排列在才德出众的读书人之前,竹子有名气有声望,历来被文人们敬仰歌颂,是“岁寒三友”之一。 落迦山是观世音菩萨的七宝庄严道场地,紫均谷是道家称仙人所居的地方,竹子可是落迦山和紫均谷生长,而得到佛老真传的灵圣之物。

  7、李筠仙《咏竹》

  亭外猗猗碧几竿,清姿劲节耐霜寒。舞风影作飞鸾势,啸月音疑老凤翰。自是主人甘澹泊,不劳童子报平安。阶前那有孙枝秀,写与淇园独坐看。

  李筠仙(女),崇善(吉林省和龙县崇善镇)人,秀才刘可则之妻。李筠仙的《咏竹》赞美亭外竹子可与淇园之竹媲美,爱竹之情力透纸背,她以竹自喻和怀才不遇的思想也显而易见,写亭外竹子而咏物言志,借物抒情。《咏竹》大意如下:

  看着亭外几杆美盛貌的碧绿翠竹,想起《诗经·淇奥》诗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见竹子霜天寒风之中依然挺拔苍翠,凌云虚空持节。记得《山海经·西山经》中有句:“女床之山,有鸟名曰鸾鸟。”鸾鸟是凤凰的一种雄性长生鸟。看那风中舞动的竹影宛如飞鸾的姿势,月光之下风吹竹子发出的声响有如老凤的叫声,凤的叫声上达于天,而凤仍旧在地。唉!竹子虽清姿劲节,影作飞鸾势,但却身居亭外遭受霜寒,老天多有不公啊!竹子的主人我也情愿恬淡寡欲,不追求名利。唐人段成式在《酉阳杂俎续集·支植下》中记述,卫公李德裕说北都惟童子寺有竹一窠,才长数尺,寺内主管事务的和尚每日报竹平安。后来人们便以“竹报平安”指平安家信,也称“竹报”,我就不用小童儿竹报平安了。阶前亭外几杆竹子旁枝上又长出新竹,面对阶前竹子秀美的新枝,画下来简直与淇园之竹一样令人独坐欣赏。

  8、赵之屏《淇园竹翠》

  何地无修竹,唯斯君子名。绿猗传盛德,仰止有余情。

  赵之屏,字德洽,浙江奉天人。清康熙二十三年(1785)出任淇县知县,后升任江南淮安府知府。该诗借咏淇园之翠竹,表达了他仰慕功德盖世、文采斐然、品德高尚的卫武公之情。

  9、清乾隆皇帝弘历《题文徵明〈兰竹〉图 

  淇澳风依空谷香,气求雅舍此同堂。衡翁寓意真超俗,所见犹思鹤阜旁。

  清乾隆皇帝弘历(1711—1799),清世宗雍正的第四子,在位60年,退位后又当了三年太上皇,终年89岁。 他即位之初,实行宽猛互济的政策,务实足国,重视农桑,停止捐纳,在平定叛乱等一系列活动中,充分展示了他的文治武功。他向慕风雅,精于骑射,笔墨留于大江南北,清宫书画大多是他收藏的,他在位期间编纂的《四库全书》成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遗产的总汇。他为人重奢靡,晚年时国库财用耗竭,并重用贪官和绅,以至农民起义层出不穷,使清朝从强盛走向衰败。

  诗的大意:贤者隐居空旷幽深的山谷有着淇奥遗风,散发出兰竹的清香,意趣或情调高雅的居所与兰竹同处一堂,同居一家。文徵明《兰竹》图寄托或蕴含的意境超凡脱俗,观看此图想起来鹤阜。鹤阜又叫粤山,《越绝书》中有“禹游天下,引湖中柯山置之鹤阜”的记载,与姑苏志注所说的“俗传此山本在太湖,禹治水移至此”的说法有关。

  2003年7月,明代文徵明《兰竹》图在香港由克里斯帝拍卖公司拍卖,估价:40-60万港币, 成交价:454100港币, 尺幅:71.7x40cm,水墨纸本,立轴。

  文徵明(1470—1559),初名壁,徵明是他的字,后来又改字徵仲,别号衡山,自称衡山居士,长洲(苏州)人。五十四岁时才做了个翰林院待诏的小官,早年因为字写得不好而不许参加乡试,因而发愤图强,终于成为诗、文、书画方面的全才。

  10、清乾隆皇帝弘历《驻跸竹坞》

  竹坞覃怀胜,清秋税六骖。筠篁突淇澳,风景胜江南。引水林舂熟,垂林野实甘。惟应与休息,循吏孰庞参。

  帝王出行途中停留暂住称为驻跸。竹坞就是竹林茂盛的山坞,也指竹舍,竹楼。坞,四周高而中间低的地方。诗的大意是:明净爽朗的秋天里,悠闲自得地乘坐着六匹马拉的车,观赏着覃怀(河南温县附近)茂盛竹林中的山坞胜景。丛竹超过淇奥,风景胜过江南。林中溪水潺潺,林边野果甘甜。侍奉左右的人中,谁可比奉公守法的官吏庞参?庞参,字仲达,后汉河南缑氏人,初仕郡不出名,河南尹庞奋见而奇之,举为孝廉,拜左校令,他任职时抑强助弱,以惠政得民。

  11、蔡振丰《竹胎》

  孕花梅景动黄昏,竹亦怀胎许共论。准待冻雷传喜信,淇园添得一龙孙。

  蔡振丰(1862-1911),字启运,后以字行,又字见先,号应时,新竹人。累世武职,喜读孙吴兵书,尤好交游名士,酬唱诗文。鉴于诗教沉寂,光绪十二年,经多方奔走筹化,将咸丰年间先后成立的竹、梅二社合并为“竹梅吟社”。

  竹胎,笋的别称。人类有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之说,蔡振丰以拟人化的联想,认为不仅梅有开花怀孕的时候,竹子也有,冬天的竹笋也就是竹子所怀之胎,一旦春雷传喜信,竹笋便会像一朝分娩的娃娃一样,长成新竹。诗的大意是:

  梅花含苞待放的美景感动着黄昏,竹子欲生竹笋与梅花含苞待放时的景色一样美丽。等到春雷第一声的时候准保喜讯传来,那时间淇园又会有新的竹笋破土而出。“孕花梅景动黄昏”句,模仿了北宋林逋《山园小梅》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12、车云《金门竹韵》

  金门翠竹满山巅,却胜淇泉与渭川。管取伶伦非率尔,声谐律吕自天然。

  车云,曾任清朝洛宁县(河南)知事。金门竹韵说的是洛宁县境内的金门山绿竹,有人说金门竹韵是洛宁八大景之一,笔者不知道洛宁其它七景是什么,只知道洛阳八景:龙门山色、邙山晚眺、洛浦秋风、平泉朝游、白马寺钟声、金谷园春晴、天津桥晓月、铜驼陌暮雨。洛宁县境内多人文资源,是“河图洛书”的洛书之源,黄帝乐师伶伦取竹为管的嶰溪谷在洛宁县境内,是大禹劈山导洛之龙头山、禹门河和大禹治水遇鹿之处,隋炀帝陵、工部尚书宋礼墓、吏部尚书耿裕墓等百余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陵墓在洛宁县境内。今天的洛宁,依然绿竹茂盛,而华夏竹文化的发祥地淇奥的绿竹却被金人毁掉了。

  “金门竹韵”也有遗憾,现代人赋诗道:“山行人迹少,落叶满竹林。不是广陵客,难挥五弦琴。”其中的广陵客说的是嵇康,嵇康善弹琴,行刑之时,弹的是《广陵散》。嵇康死后,世上无人再能弹此曲者,《广陵散》也就此失传。这里用广陵客借指善抚琴者。

  车云的《金门竹韵》大意是:洛宁县金门山的翠竹漫山遍野,胜过淇奥和渭川的绿竹。黄帝乐师伶伦在洛宁县境内的嶰溪谷随便取竹为管,吹出的音律乐曲自然天成。律吕,古代校正乐律的器具,共有十二个,从低音到高音依次奇数为律、偶数为吕,总称六律六吕,简称律吕。

  13、孙衣言《忆旧游张楚宝种竹数千竿名君子居》

  记轻风印玉,淡日筛金,十里清凉。自堕西州泪,但乱鸦灌木,满地骄阳。眼明又见图画,清梦到江乡。问草屋三间,疏篁四面,谁与倘徉?

  难忘,旧俦侣,有祭酒兰陵,两鬓秋霜。汝在春风坐,似卫诗淇澳,追琢成章。念我旧藏书处,埃蠹万琳琅。更搔首云天,江流日夜心未央。

  孙衣言(1814—1894),字劭闻,号琴西,温州瑞安(浙江)人,清代著名教育家和学者。清道光三十年(1850)进士,官至安徽按察使、湖北与辽宁的布政使,后升太仆寺卿,因为明大义、尚风节、不敬阿屈从,所以被忌而去职。孙衣言文承桐城,学宗永嘉,清末大学者俞樾谓其诗文上追汉魏,下似苏黄。孙衣言生平重视搜辑乡邦文献,广讨旁征,不遗余力,有多种著作传世。清光绪十四年(1888)孙衣言74岁时所建玉海楼,为浙江四大藏书楼之一,与宁波天一阁、湖州小莲庄齐名天下。《忆旧游》大意:

  记得轻风吹拂,竹稍摇曳,从竹稍中漏下淡淡的日影像点点玉块儿,又像闪闪的碎金,十里之内,一片清凉。因感旧兴悲独自落泪,但见乌鸦林间,满地的山茶花开。眼前又见景色如画,如梦如幻来到了江南水乡。茅舍三间,四周是稀疏的竹子,谁能与我在这里自由自在地行走散步?《晋书·谢安传》:“羊昙者,太山人,知名士也,为安所爱重。安薨后,辍乐弥年,行不由西州路。尝因石头大醉,扶路唱乐,不觉至州门。左右白曰:‘此西州门。’昙悲感不已,以马策扣扉,诵曹子建诗曰:‘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恸哭而去。”羊昙,晋谢安之甥。后将羊昙醉后过西州恸哭而去的事用为感旧兴悲之典。

  难忘旧时朋友,曾酒宴做兰陵词,如今已是两鬓秋霜。忆起青春年少之时,也曾临摹卫国人歌颂卫武公的《诗经·国风·卫风·淇奥》诗篇,“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书写华章。想起我建的藏书之处玉海楼,尘垢和蠹虫一定在蛀蚀我那些精美的藏书。每当想起这些,便会焦急地以手搔头,遥望万里长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像江流一样在日夜不停地流逝,没完没了,无穷无尽。

  14、杨晋《〈竹石图〉题识》

  仲文宅里如金地,不种檀心对酒樽。移得淇园一枝玉,年年春雨长儿孙。

  杨晋(1644-1728),字子和,一字子鹤,号西亭,自号谷林樵客、鹤道人,又署野鹤,江苏常熟人,中国清代国画大师。清代初期,王翚、杨晋为代表的虞山画派成为清代主要流派之一,对后世山水画影响较大。

  这首诗是杨晋题写在自己所画《竹石图》上的一首诗,题识犹题款、署名或题字,题目为后人所加。大意:明代著名道士陶仲文(1479-1560)所住的宅院是个道观,道观不爱种花草而喜欢喝酒。后来从淇园移来一枝竹子,每年春雨过后便会长出新的竹笋。

  15、林则徐《题延尚衣绿竹图照》

  东南之美会稽竹,左右檀栾看不足。尚衣使者写得之,径欲移居入筼谷。自是君身有仙骨,移此千竿万竿绿。披衣揽卷花露浓,坐听瓶笙茗初熟。奇礓三尺绣苍藓,凉卉千茎散红毂。哦诗终日逍遥游,不用繁音沸丝月。去年江左苦岁俭,编户流离感炊玉。吾方守土拙筹计,估舶关津拜仁粟。君怀育物如吹筠,谁独闲情寄林麓。国风诗人咏淇澳,更附韩宣颂嘉木。凤凰那不翔高冈,竹实生时下来啄。

  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又字少穆、石磷,谥号文忠,晚号竢村老人、竢村退叟等,福建侯官人。嘉庆十六年赐进士,为官四十年,经世自励,廉洁奉公,重视水利事业,救灾赈民。他最大的功绩是领导了中国历史上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就是虎门销烟,指挥了抗英斗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的尊严,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和爱国者。他编译外文书籍、资料,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和研究西方的风气,是中国近代维新思想的先驱。

   尚衣,执掌帝王服玩等事的古官名,亦称主衣。诗的大意:华夏东南之美美在江浙一带的绿竹,一片片秀美的竹子令人留恋往返。延尚衣使者所写诗文,说的是陕西洋县一种皮薄、节长而竿高的竹子,听说是生长在水边的大竹子。这样的君子绿竹似有仙风道骨,愿移栽这样的绿竹千竿万竿。夜阑更深披衣阅览公文,感觉花上的露水加重,静静的夜色坐听着以瓶煎茶微沸时发出似吹笙的声音。南朝梁到溉吏部尚书宅前的奇礓石长出了绣苍藓,秋霜里的花卉千万朵像红色的车轮,尤似秋枫醉红。终日吟诗四处逍遥游历,不必为俗事杂念所烦恼。去年江西苦于年景歉收,黎民百姓流离失所,柴禾难得如桂木,米价贵得如珠玉,物价昂贵,生活艰难。我们居住在这里无奈地谋划盘算着,希望能有过往这里的商船施舍给贫民一些食物。北周庾信《赵国公集序》中有:“窃闻平阳击石,山谷为之调;大禹吹筠,风云为之动。”延尚衣使者您怀有吹筠润泽万物的志向,决不会坐视不管,而将闲情逸致寄予山林。《诗经》中有诗人歌颂君子卫武公的《淇奥》篇章,其中还有歌颂淇奥翠竹美景的诗句。凤凰飞翔于高岗之上,非梧桐不落,非竹实不啄。

 

 

 

      八、黎阳怀古

  豫北平原之上,新鹤安濮之间,乃浚县黎阳城也。城襟两山而带一河,南枕浮丘东依大伾。大伾山孤峰突起,浮丘山西南静卧。太极阁伾顶云端,碧霞宫丘顶南望。黄河当年,卫水南来,阅尽人间沧桑,历经三千春秋。追思鸿蒙开天,共工怒撞不周。天河水泻人间,浚地诸峰飘渺。苍海水接太行,灵长尚处幼年。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始有华北平原。万千幻化,沧海桑田,皇帝东徙,逐鹿中原。大川九曲绕秦岭,伏牛太行难阻拦,华北洪水横流,顿成泽国汪洋。神禹开凿龙门,治水伾峰锁蛟,疏浚九河归海,终有黎川东去。五帝夏商,扩地开疆,历经千年,奠定华夏,感尧舜之圣德,恶桀纣之无道。武王伐纣,战于牧野,悲一代昏君鹿台引火自焚,痛五百余载殷商烟灭灰飞。周朝诞生,百废待兴,殷商旧地,分封三国,卫国震方兮紧临黎川建都,康叔封地兮始有黎阳城郭。

  定王年间,大川东移,太行东麓兮水聚卫地,卫水茫茫兮成就清河。大川古道,清河北去,六百春秋兮流过岁月,秦皇汉武兮卫水昼夜。王莽新朝,黄巾起义,大川怒涛兮横过齐鲁改道,卫水哀伤兮别离母亲怀抱。清河怨恨,泪洒黎阳,古城迁址兮浮丘山巅,伾山北麓兮化作湖泊。后汉三国,晋南北朝,置州置郡,近六百年,雾绕伾山兮大佛问世,清河改道兮水环浮丘。曹丕《黎阳作》赋诗抒怀五首,庚信谢灵运情洒黎阳津。墨客名人兮八方聚来,丹丘壁崖兮今有遗踪。隋挖运河,唐修永济,清水改作御河,更添黎阳景色。王维遥望浚黎阳,楼眺岑参思故乡。贾岛姚合曾酒醉,浚郊韩愈避兵荒。李隆基白马诗寄,张九龄黎津别伤。浚地名扬传外域,几曾争渡隐遐方。

  明代洪武,古城再徙,正德嘉靖,两筑城池。御河更名,始称卫河,引卫环城,古城如画。墙围九里,高三丈五,基厚六丈,城头雉堞。震兑离坎,四方城门,巽乾坤艮,城上角楼。门外石桥,桥首石坊,城门券拱兮上筑高楼,城坚壮丽兮商贾云集。城中街市通四方,文治阁位居中心,高五丈四,阁下车水马龙,阁上两层回廊。登阁极目,黎阳尽收,山灵毓秀,春光明媚,东望澶云丹流东壁之长春,西瞻行翠清环黎水之叠翠;高瞻远瞩,山河多姿,凭栏远眺,满眼物华,南控黄流碧泻西山之长青,北迎紫极黛护伾岚之仙云。东眺泰岱,西望太行,寄情怀于山水之中,托心愿于天地之间。远遥嵩岳南北,极目长城内外,朦胧人间之天上,苍茫大地之锦绣。飘飘兮魂灵欲仙,疑肋生双翅;漫漫兮层云飞度,沉醉于黎阳城阙。

  伾山晓月望中天,龙洞秋云吐雾烟。玉女瑶池留倩影,岁寒双秀在浮山。云溪桥下燕歌语,善化峰头奇景观。晚照童山碑影西,淇门风雪古今传。大佛禅坐兮依稀当年,时光荏苒兮景移物换。太极宫风铃叮当,柏涛声与之相和,如痴如醉,如梦如幻。坤仪云霄,矗立神州,高阁览胜兮寥廓峥嵘,月吟星语兮三别四壶。千秋禹迹,蓬莱凭看,晓披烟蓦之青峦,日绕峰头之佛顶。惜伾山晓月不再,悲龙洞雾岚消失,步云路歌思乡之曲,依岩峦读丹丘之文。感大禹之伟业,吊大河之遗踪,笑知县求道于伾山西麓,羡今人参佛于大伾山南。乾坤玄幻,天地冷暖。风生云起之苍穹,雨落雪飞;绿黄红翠之伾山,雾漫霜侵。历酷暑之盛夏,经寒冷之严冬;春夏秋冬更替,迎和煦之阳春;四季冷暖交错,送凋零之清秋。时太平盛世,时战火连绵,凄风苦雨几经兵燹,黎阳岿然继往开来。悠悠春秋之久远,漫漫岁月之绵长,逝者如斯,犹如人生也。鸟瞰黎阳今昔之巨变,万千感怀心中之情愫。蹉跎岁月,转瞬百年,哀人生弹指,叹大伾千古。朦朦如仍处仙境之中,乐而忘返;恍惚似羽化苍茫之上,黎阳芬芳。人生悲欢,旅途曲折,回首往昔之岁月,展望未来之征途。

  23、刘玉瓒《春日黎阳怀古限韵》

  雨车下贲浚州城,西望千畴喜尽耕。誉播邻封推乐土,境因仙吏锡嘉名。河流非古犹存迹,淇澳于今尚有声。烟树山花春色暮,闲敲诗句共陶情。

  刘玉瓒,字黄中,浚县人,祖籍顺天(北京)。进士,官江西抚州知州。这首诗写的是他阳春三月冒雨乘车急奔浚县城时的所见所感。大意:

  阳春三月冒雨乘车急奔浚县城,西望见千亩良田,黎民百姓正在喜忙春耕。周围相邻的地方都赞美首推浚县是安乐的地方,浚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杰地灵,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浚地名流辈出。春秋时的端木子贡是孔子七十二贤之一,西汉时的贾护是《左氏春秋》的重要传人,唐初的王梵志开创了我国通俗诗话的先河,明代的赫瀛官至御史,孟含霓被敕封承德郎南京工部主事,孟楠被赐进士第承德郎工部主事。大伾、浮丘两山平地突兀,景色宜人,文物古迹荟萃,摩崖题记遍布,有“登浮丘即朝东岳,攀大伾如游三壶”之称。县城与两山紧依相连,“十里城池半入山”,具有城市山林特色。黄河古时流经浚县大伾山东侧,黄河古道犹存。《诗经·卫风》有《淇奥》一诗,至今被人们传唱。面对浚县城绿柳如烟,山花遍野,先来推敲闲敲诗句,以陶冶自己的情操。

  24、蔡士元《春日黎阳怀古限韵》

  迟日芳菲绕浚城,漫随星驾课农耕。功追禹迹千秋事,学羡淇园九十名。白马风生云弄影,青坛雨润燕调声。 枳栖得附垂天翼,不尽登临忆古情。

  蔡士元,字信文,邢台(河北)人,清代任浚县训导。《春日黎阳怀古限韵》大意:

  冬去春来,日渐加长,风和日丽,浚县城外花草芳菲,漫随流云,看云长云消,人间更替,来到古城黎阳督促春耕农事。追忆大禹治水曾过大伾山那样彪炳千秋的事迹功德,《尚书·禹贡》记载:“禹导河自积石,历龙门,东过洛,至于大伾。”羡慕淇园年过九十的卫武公那样的品德学识。黎阳津上空云影翻滚,淅淅沥沥的春雨声使得大伾山上的宴乐声更加和谐滋润。白马,即白马津,位于黎阳津对岸,曾为黄河重要渡口,其实是一个渡口两个名称。青坛,大伾山别名青坛山,东汉光武帝刘秀镇压河北王郎后还师过大伾山,在山上筑青坛祭告天地,并封其为青坛山。要想栖息鸟瞰黎阳全景须有鲲鹏羽翼。《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登临山巅俯瞰古城黎阳,钩起无尽的怀古之情,不禁追忆起古代先贤的事迹功德和学识文采,也渴望自己能效法先贤,一展垂天之翼。

  25、程淓《黎阳怀古》

  常悬笔墨壮士汤,一日千秋觐斗光。自识卫公同抱负,几思神禹各参商。黄河南北人千里,淇澳东西水一方。春到闲来吟欲遍,当年胜事几荒唐。

  程淓,字箕山,号岸舫、铁鹤子,广信(江西上饶)人,顺天(北京)籍,顺治进士。程淓朝觐黎阳古城,由自己与卫武公和大禹的功德伟绩相比,觉得相距甚远,不可企及,从而怀疑和忧虑文人对史实的粉饰夸张,认为当年胜事几近荒唐。其观点独树一帜,很是少见。《黎阳怀古》大意:

  常忧虑士人用笔墨粉饰夸张历史真实而使其名气张扬,有幸朝觐有着历史名气的黎阳古城,千秋胜事尽在追忆之中。斗光,斗宿之光。斗,即北斗,二十八宿之一。我感觉自己与卫武公有着同样的人生抱负,但又时常觉得自己与大禹相差甚远。杜甫《赠卫八处处士》诗句:“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参商,参星与商星,两星不同时在天空出现。黄河和淇奥的东西南北在功德等各方面人与人相比相距甚远,相隔千里,水天一方。春闲时节唱诵古代圣人的歌声遍野,但述说当年美好的事情却是广大而不着边际,夸大而不实,荒谬且无理。

  26、程淓《春日黎阳怀古限韵》

  泉流冲出绕花城,立马郊厡看耦耕。因到伾山怀胜迹,始知禹贡不虚名。沙飞昙浦烟云色,竹扫淇园雨雪声。往事分明无觅处,春风常自洽人情。

  这是程淓在浚县胜地骑马春游时自我限韵作的一首怀古诗。卫河绕浚城,立马看春耕,春风拂面,耳听淇园竹声,眼观大伾胜景,程淓陶醉在无限春色之中。大意:卫水清流环绕花一样的浚县城,骑马浚县城郊外观看两人并力一起耕种的情景。攀登大伾山缅怀大禹治水留下的胜迹,才相信了《尚书·禹贡》“东过洛汭,至于大伾” 所载不虚。沙尘漫漫,云压黎阳津口,一派雾岚景色。风雪横扫淇园绿竹发出声响。古往今来的历史往事已被风霜雪雨淹没的无影无踪,只有年年春风与世间温暖的人情自相一致。

  27、刘余锡《春日黎阳怀古限韵》

  三柳阴阴拂浚城,杏花微雨促春耕。武公风美瞻淇咏,神禹功高敷土名。卫浒青云悬舄彩,伾峰白雪入琴声。人间盛事无今古,何限当年卓魯情。

  刘余锡,浚县人,庠生。这首诗写出了黎阳古城的动人春色,缅怀卫武公、大禹的盖世功德。大意:
    杨柳新绿春风吹拂浚县城,春雨霏霏杏花盛开,已是春耕季节。卫武公的圣人遗风被载入《诗经》之中,大禹敷土治水的功高名显,大伾山留有胜迹。卫河两岸雾岚缭绕梦幻溢彩,大伾孤峰杏花似雪传出琴声。人间盛事无论今古,哪能只局限于当年对大禹、卫武公的追思,也不仅仅局限于对他们卓然功绩和美德的赞誉之情。

  28、李湘润《春日黎阳怀古限韵》

  盈耳弦歌遍浚城,杏花开处喜春耕。青峦不改伾浮色,碧水常留淇卫名。富教千秋遵圣训,疏排八载播仁声。思维盛事浑如昨,渺渺中怀无限情。

  李湘润,字青湄,浚县人,庠生。明媚春日里,李湘润由衷地赞美黎阳古城的伾浮名山,淇卫名水,并深为这里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而骄傲,为盛事如昨而动情,他酷爱家乡的心情真挚而火热。诗的大意:

  浚县城到处是琴瑟伴奏的歌声,悦耳动听,正是杏花飘香时节,人们喜笑颜开地在春耕。大伾山和浮丘山不改变青翠的颜色,碧水淇卫在历史上留下显赫的名声。自从曹操引淇水入卫河之后,淇河成了卫河的支流,所以常淇卫合称。黎阳古城远自千秋之古代,近至八载之内都不乏圣人遗训和他们仁义的名声。追忆黎阳古城历史上的盛事就象昨天发生的那样,悠远的往事在心中荡起无限的思古之情。

  29、王芝《春日黎阳怀古限韵》

  烟绕花村花绕城,碧杨堤畔竞春耕。观风拟税桑田驾,揽胜犹传伾陆名。绿野遥连淇竹色,青坛隐度玉箫声。公余喜傍红莲幕,咏竹哦松寄远情。

  王芝,字玉亭,清吴县(江苏)人,监生,官浚县县丞。在繁花似锦,农家竞相春耕的古黎阳大地,王芝执行公务之余,饱览这里的绿野淇竹色,静听青坛玉箫声,傍红莲,吟松竹,寄托了王芝对黎阳古城的无限欣赏和热爱之情。诗大意:

  点点村落,绿柳如烟,百花飘香,环绕着黎阳古城,晚宴南北的卫河大堤上杨树碧绿新枝,堤畔原野上人们在忙着春耕。视察民风拟传布收缴桑田赋税。欣赏胜景仍是有名气的大伾山一带。千顷良田沃野连着淇奥翠竹的绿色,大伾青峦隐隐出来玉竹箫笛的乐曲。公事之余兴高采烈地欣赏水中红莲茂盛,吟诗讴歌大伾松柏淇奥翠竹寄托深情。

  30、朱陛鹓《春日黎阳怀古限韵》

  荡漾清波映卫城,喜看四野乐深耕。浮丘鹤下山生色,淇澳人存竹有名。神禹随刊垂旧烈,孟侯明慎播新声。尼山倘再驱车过,富教应知慰圣情。

  朱陛鹓,字涛秋,清浚县人,康熙四十七年(1706)举人。 他的诗中用卫武盛德、大禹治水、康叔治国、孔子传教等与浚县相关的重大史实,讴歌了黎阳古城的深厚文化底蕰。诗大意:

  卫河荡漾着清波环绕浚县城流过,美丽的浚县城倒映在碧波荡漾的卫河水中,喜看城的四野农家都在田间快乐地劳作。浮丘山头仙鹤飞来,更使仙山增添灵气, 淇澳功高天下的卫武公永存不朽,淇竹仿佛就是他的身影。大禹及时疏浚河道将古时候的功业流传下来。康叔明察审慎又较之大禹将新的名生传播下来。《史记》载:“康诰称命尔侯于东土,又云‘孟侯,朕其弟,小子封’,则康叔初封,已为侯也。”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经来到卫国,倘若孔子再乘车从此经过,淇河卫地的良好民风足以宽慰孔圣人。《论语·子路》:“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译成今日白话:“孔子到卫国去,冉有替孔子驾车。孔子说:‘卫国百姓很众多咧!’冉有说:‘百姓既已这样众多,还需要加些什么法子去治理呢?’孔子说:‘使他们富足。’冉有又说:‘假如已经富足了,还需要加些什么法子去治理呢?’孔子说:‘立学校使他们受教育。’”所以要富民和教民,使人民富裕,使人民受教育,这样才能告慰圣人之情。

  31、劳之辨《大伾碑刻诗》

  大伾名并古浮丘,乘兴还登最上头。四境桑麻眼底尽,二陵风雨笔端收。鲁山绎山在千里,卫水淇水直一沟。试把吴兴弁岘比,也如劲敌遇曹刘。

  世间渺忽(隐)神仙,谁见洪崖与偓佺。黄石授书空自昔,青牛传道更何年?天开洞府群真集,人到蓬莱万虑蠲。此地只应频信宿,如何容易撇云烟。

  劳之辨,字书生,号介庵,浙江石门人。康熙进士,官至左副都御史。这首诗作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碑刻在大伾山吕祖祠。劳之辨乘兴登临大伾山和浮丘山,由两座山眼前的景物写到对神仙生活的向往,但又为命运的不济而无法超脱尘缘而苦恼。诗大意:

  大伾山和浮丘山东西相望,相离很近,两山的名字从古以来就不可分,我乘兴登上大伾山和浮丘山顶峰。俯瞰四周农作物尽收眼底,两山的风霜雪雨尽收笔端。山东的鲁山和绎山相距千里,淇河卫河却是一条河道。 弁山岘山在浙江,弁山为湖州的主山,素称“吴兴富山水,弁为众峰尊”。岘山在湖州城南,宋代苏轼作《登岘山诗》:“苕水如汉水,粼粼鸭头青,吴兴胜襄阳,万瓦浮青冥”,意思是说吴兴的岘山可与襄阳岘山媲美。如果把大伾山浮丘山拿弁山岘山相比,犹如三国时期曹刘两家劲敌相遇。

  世间飘渺似乎住着神仙,然而谁也没有见到过洪崖与偓佺。洪崖是神话中的三仙,就是伶伦,相传是黄帝乐官,他创制了十二音律,被誉为华夏音乐鼻祖,后来修道成仙。晋代诗人郭璞  《游仙诗十九首》:“赤松临上游。驾鸿乘紫烟。左挹浮丘袖。右拍洪崖肩。”偓佺是古代传说中的仙人。《史记》:“偓佺之伦暴于南荣。”黄石公本为秦汉时人,后得道成仙,被道教纳入神谱。据传黄石公是秦末汉初的五大隐士之一,排名第五。《史记·留侯世家》称其避秦世之乱,隐居东海下邳。其时张良因谋刺秦始皇不果,亡匿下邳。与下邳桥上遇到黄石公。黄石公三试张良后,授与《太公兵法》,临别时有言:“十三年后,在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公即我矣。”张良后来以黄石公所授兵书助汉高祖刘邦夺得天下,并于十三年后,在济北谷城下找到了黄石,取而葆祠之。老子李耳骑青牛至函谷关而作《道德经》。黄石公授书落得空自叹息,老子著《道德经》又是何年?神仙洞府群仙真人聚来,人到大伾蓬莱仙境便会万千忧烦烟消云散。来到此地会对前世的命运深信不疑,佛家认为今生的命运是由前世行为的善恶决定的。如果真是这样,芸芸众生如何能够轻而易举地脱离尘世。





 

 
     
千古淇河文化——清代淇卫(1—6)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ICP0902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