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第6卷

 

   

 

文史资料 - 千古淇河文化——淇卫杰胜(朱明时期)(1-6)
千古淇河文化——淇卫杰胜(朱明时期)(1-6)
 
作者:秋 雨  加入时间:2011-3-29 15:10:37

千古淇河文化――淇卫杰胜(朱明时期)(1)

2011-03-29 12:02

 

一、明朝概述

明朝(1368-1644)为朱元璋所开创。元末残暴黑暗,“治河”和“变钞”成为民变的导火线,导致红巾军起义的爆发。朱元璋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分支,并娶郭子兴养女马氏为妻。朱元璋采纳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消灭了陈友谅势力。公元1364年,朱元璋自称吴王,史称西吴政权。后又采取阴谋手段整死了小明王,攻下平江迫使张士诚自尽,接着灭了浙江的方国珍。1368年,朱元璋称帝,以应天府(南京)为京师,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建立了明朝,朱元璋即为明太祖。后北伐元朝 ,攻占大都(北京),元顺帝北逃,元朝在中原历经九十七年的统治宣告结束,中国进入明代。

永乐元年(1403),明太宗下诏将北平(顺天府)改名北京,称行在,并设立北京国子监等衙门。永乐五年(1407),下诏在北京修建宫殿。永乐七年(1409),成祖巡幸北京,在北京设立六部与都察院。永乐十五年,开始大规模营造北京,永乐十八年宣告完工。永乐十九年,正式迁都北京。

明朝疆域达1100多万平方千米,后期约570万平方千米,包括内地两京十三省、南海诸岛,并曾在东南亚等地设有管理机构,影响力波及整个亚洲和非洲东岸。公元1662年,南明时期的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台湾收归中国版图。

明代几经兴废,败落而又中兴,取得的文化科技成就斐然:

十四世纪中叶的《白猿献三光图》与现代气象学原理相一致;

公元1376年,《种树书》记载了多种树木的嫁接方法;

公元1383年,南京设京师观象台;

公元1405-1431年,郑和率大型远洋船队到达西洋三十余国,《徐霞客游记》问世;

公元1406年,编成《普济方》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医方书;

公元1439年,造浑天仪;

公元1442年,北京设观象台;

公元1446年,建晷影堂;

公元1450年,撰《九章算法比类大全》;

公元1521年,四川嘉州凿成深达数百米的石油竖井;

公元1524年,著成《新集通证古今算学宝鉴》;

公元1547年,《农说》记载了农业技术;

公元1584年,《律吕精义》出版;

公元1592年,撰《算法统宗》,最早记载使用珠算方法开平方和开立方;

公元1596年,《本草纲目》、《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问世;

公元1606年,译《几何原本》;

公元1607年,撰《浑盖通宪图说》介绍西方天文观阐释浑天说;

公元1613年,《实用算术概论》、《算法统宗》、《同文算指》问世;

公元1617年,著《东西洋考》记载海洋占候等的详细资料;

公元1634年,安装我国第一架天文望远镜;

公元1637年,《论气·气声》科学地解释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公元1637年,《天工开物》记述冶炼技术。

 

二、卫地山水(1)

1、孙徵兰《淇邑胜杰》

河山肘腋夹殷墟,猗徙星台领胜余。灵涧千回盘鹫曲,阳山一叶插天虚。清流岩际方壶出,菉入园中君子如。枕畔沦浪清漱骨,衡门人卧老龙庐。

孙徵兰(1586—1653),字九畹,号睡仙,淇县村人。明末御史,善于书法诗词,有书林之秀美誉。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春,考取魁位举人。天启二年(1622)考中进士。监察御史、侍殿陛,恭助朝廷议定国事。崇祯初期转任福建道监察御史;后期任四川布政司参政,分守上川南道。在邛州峨眉,开疆一百余里。清顺治十年善终,享年68岁。

淇邑胜杰就是淇县的名胜和杰出人物。太行淇水比邻商都朝歌,徘徊于摘星台上,凭栏领略名胜古迹遗存。灵山寺夹在两山间的淇水千转百回地曲折,朝阳山寺的古树枝插云霄。淇水碧流自方壶岩石之间流出,翠竹淇园犹如圣人君子卫武公一样誉满天下。绿水河畔涤濯清新,卧于陋室,何陋之有?

2、陈孟懋《纣窝滩声》

不向高岗建玉莹,却在潭窟作佳城。波涛滚滚如雷吼,疑是当年怫谏声。

陈孟懋,江苏赣榆县人。监生,明嘉靖九年至十三年(1530-1534)任淇县训导。

淇县八景是:淇园竹翠、斐亭莲芳、群峰敛碧、列柿流丹、半岩风雨、曲径烟霞、双剑横秋、一壶映月。另一说为:淇园翠竹、胜水流清、鹿台朝云、钜桥夜月、纣窝滩声、朝歌野色、青岩仙境、灵山龙泉。秋雨认为后一说是不成立的,因为鹿台朝云、钜桥夜月不在淇县境内,纣窝滩声(纣王墓)只能包含在曲径烟霞内,作为曲径烟霞一景中的一部分。

相传纣王的儿子武庚从小就不听纣王的话,总是指东往西。纣王在鹿台自焚前,曾要求武庚把自己埋到城东淇河底下。纣王心想儿子定会反其道而行之,会把他埋到城西太行山上。谁知武庚一反常态,心想父王活着的时候从未听过他的活,现在他已经死了,就听他最后一次话吧。于是便遵从其父遗言,在淇河岸边作窟,将纣王尸骨葬在淇河河底。

《纣窝滩声》在说:纣王墓没有葬在太行山上,却葬在了淇水河底。当年淇河水大流急,水流如雷声轰响,陈孟懋把波涛滚滚如雷吼的水声想象成了劝谏纣王的愤怒之声。

方员也写有一首《纣窝滩声》,通过寒潭、残骨、伴水鼍、水中歌、战笠蓑来表现纣王一生的功过是非,是一首凭吊、指责、感慨纣王的诗。方员,安庆府潜山县(安徽梅城)人,明嘉靖九年(1530)任淇县知县,后升户部主事。诗文如下:

百尺寒潭号纣窝,纣王残骨葬深波。乘风鱼浪惊沙雁,对月蜃楼伴水鼍。湍转声随滩外响,棹忙影响水中歌。渔翁遇此无他虑,暗想当年战笠蓑。

周武王伐纣,纣王与周武王大战于牧野,最终纣王大败。纣王牧野大败以后登上鹿台,穿上自己的宝玉衣,举火自焚而死。牧野大战使一个延续555年的殷商王朝灭亡,又使一个将要延续800年的周王朝诞生。牧野大战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成语,如:小心翼翼、天作之合、黄钺白旄、白鱼入舟、赤鸟流屋、叩马阻谏、不食周粟、爱屋及乌、助纣为孽、百夫致师、前徒倒戈、血流漂杵、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等等。

纣王墓是人用土堆起的墓丘,鹿台也是人用土堆起的高丘,但两者对于后世的价值截然不同。鹿台遗址是一处仰韶、龙山、商、周、战国、战国至两汉时期叠压起来的古文化遗址。曾出土有细泥红陶片、黑色陶片、灰色陶片,器形有杯、缸、鬲、豆、瓮、盘等,此外还有骨针、骨簪、铜镜、钩镶、耒形币等等。鹿台遗址位于浚县巨桥乡刘寨村北二里处,西、南两面滨临淇河,与纣王墓隔河相望。鹿台是公元前约11世纪纣王二年开始修筑的,历时三十七年而成。台高千尺,其大三里。但遗址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正是:

土堆千尺筑高山,淇水河边纣王欢。牧野战争兵惨败,自焚台顶殷云烟。

纣王在朝歌境内造了一个极大的仓库,叫做钜桥,他把宝物存于鹿台,而把粮食存于钜桥。钜桥位于浚县境内,有钜桥镇,现已归鹤壁市淇滨区所辖。回首数千年,无不为纣王哀叹:

凤鸾宝帐葬殷商,牧野悲声纣命亡。曲曲远山魂离去,翩翩舞袖在他乡。梨花带雨春凋谢,芍药笼烟散大荒。但得妖娆千古恨,取回长乐两茫茫。

朝廷的荒淫腐败岂只是唯殷商末年,明朝初年朱元璋在位期间,以极其残酷的法律严惩贪官污吏,决心之大,力度之强,他“杀尽贪官”的运动贯穿始终没有减弱,但贪官现象始终没有根除。弥留之际,他发出了“为何贪官如此之多,早晨杀了,晚上又生一拨”的感叹,奴隶社会王朝和封建社会王朝到头来皆是多悲伤,这是客观历史规律。

陈孟懋还写有《朝歌野色》:

虞诩曾来立异勋,地名传说到于今。淇川豪俊登临望,真水真山别样新。

诗中虞诩是东汉安帝时朝歌长,东汉陈国武平(河南鹿邑)人,字升卿。

千古淇河文化――淇卫杰胜(朱明时期)(2)

2011-03-29 12:03

 

三、卫地山水(2)

3、王守仁《大伾山诗》

晓披烟蓦青峦,山寺疏钟万木寒。千古河流成沃野,几年沙势自风湍。水穿石甲龙鳞动,日绕峰头佛顶宽。宫阙五云天北极,高秋更上九霄看。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明弘治十二年进士。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他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封先儒,奉祀孔庙东庑第58位。

王守仁的《大伾山诗》镌刻于大石佛的右侧,诗衬字,字映诗,显得浑然一体,自然天成。与这首诗同辉的还有王守仁的《大伾山赋》:

王子游于大伾山之麓,二三子从焉。秋雨霁野,寒声在松。经龙居之窈窕,升佛岭
之穹窿。天高而景下,木落而山空,感鲁卫之故迹,吊长河之遗踪。倚清秋而远望,寄
遐想于飞鸿。于是开觞云石,洒酒危峰,高歌振于岩壑,余响迩于悲风……

明弘治十一年(1498),浚县王越死于甘州军中,新科进士王守仁奉旨送王越灵柩回浚县安葬。王守仁送王越灵柩来到浚县,逗留其间曾在大伾山上聚众讲学。讲学其间他做了一个梦,梦中王越赠他宝剑一把。王越安葬后,为表示答谢之意,王越的儿子将王越的宝剑赠给了王守仁。为纪念阳明先生大伾山讲学,明代后期人们把大伾山上建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的东山书院改建为阳明书院,并将王阳明的《大伾山诗》和《大伾山赋》复制后立于书院中。民国二十三年,有人又将王阳明画像碑仿刻后镶入书院墙壁。如今山上的禹王庙就是阳明书院故址。

《大伾山诗》中,除了对大伾山的赞誉之外,还有登上大伾山向北方遥望,似见五彩祥云正缭绕于皇宫之上,充充满着王守仁对人生、仕途的信心与激情。《大伾山赋》文情并茂,表述了“山河之在天地也,不犹毛发之在吾躯乎?千载之于一元也,不犹一日之于须夷乎?”的辩证思想。一咏一叹间,抒发了一代人物旷达博大的胸怀。不难看出,王守仁当年写作《大伾山诗》和《大伾山赋》时,正值气盛志满之时,眼前物,天外景,胸中意,无不诱发作者昂扬的斗志与饱满的政治激情。然而时隔十年之后,因得罪宦官刘瑾而遭贬谪放逐,人生低谷时期的王守仁写下了《瘗旅文》,流露出一种“人生飘忽,死生不定,只好达观自处随遇而安”的心情。

传说大禹治水当年,大伾山一带洪水泛滥,百姓不仅无地可种,就连居住的地方也被洪水淹没,大禹把自己乘坐的船只拴在大伾山东南麓,率领百姓修堤挖河。一条大蛟在洪水中兴风作浪,大禹与大蛟战了三天三夜,终将大蛟捕获,并将其锁在大伾山东崖之上。如今锁蛟石、栓船橛仍在。正是:

大伾山上望平川,自是黄河古道湾。三过家门传后世,四千岁月享香烟。九州大地刊神鼎,四海泽国化沃原。帝禹魂归灵气在,丰功犹载尚书篇。

大伾山平地突兀,景色宜人,文物古迹荟萃,摩崖题记遍布,被誉为“豫北平原第一胜迹”。 据说张三丰曾居住过大伾山,刘秀曾在山上祭坛,颜良曾被关公斩杀在大伾山下,施耐庵的儿子在大伾山东麓山崖上留有手迹。登山远遥,一览无余,令人心旷神怡,但见:

群山伏地起,青云拂面游。卫水映金带,大河变平畴。村镇披晚霞,夕阳照铁牛。欲穷黎阳景,更上一层楼。

4、王铎《再至青坛》

窅窅崇色青,中兴溢此坛。石稠原少树,洞背故多寒。帝子留神鼎,河渠志汉官。为怜骐骈歇,暂得憩安盘。

王铎(1592-1652),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十樵、嵩樵,又号痴庵、痴仙道人,别署烟潭渔叟,孟津人,博学好古,工诗文,画山水,尤擅书法。幼时家境十分贫寒,明朝天启二年(1622)中进士。王铎身逢乱世,仕途坎坷多艰,崇祯十六年(1643)曾一度避难于苏州。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马士英等在南京拥立福王,待为东阁大学士。满清入关后被授予礼部尚书、官弘文院学士,加太子少保,于顺治九年病逝故里,葬于河南巩义洛河边,谥文安。

崇祯十七年(1644)春,王铎第一次等浚县大伾山,但见眼前龙洞幽深,极目远眺,黄河东移后在山脚下仍留有紫金湖,湖水波光闪闪,白鹭飞翔,如入仙境,王铎被这美妙胜景吸引住了。他参拜完大石佛,登上藏经阁,6000多卷的《大藏经》让王铎手不释卷,佛界的清静使他一时忘了家忧国难。他来到大石佛北龙洞之南的山崖前,当年此处树木参天,山势峻奇,水波潋滟,鹭鸟点点,烟霭蒙蒙。大伾山的风光激起了王铎奋笔疾书的强烈欲望,一腔豪情油然而生,他情不自禁地在云半山房的崖壁上写下了“仙崿”、“鹭涛虎岫”两方大字。

崇祯十七年春,王铎返回京城行至内黄县楚旺一带时,北京又传来消息说李自成已经攻占北京,崇祯皇帝上吊自杀。无奈之下,王铎只好南下,赶赴南京。南下途中,王铎再一次路过大伾山。这一次因为行程匆忙,王铎只得趁夜色上山,上山走的还是那条路,去的还是云半山房,迎接他们的还是朱隽和尚,可大明江山已经易手。王铎在暮色中打量这云半山房:云半山房建筑奇特,房分三间,随地势,曲折有致,南间一半面东,窗对古槐,名小槐安,小槐安以西的另半间面南,抬头一望,云绕雾罩,名云邮。云邮北边的一间壁上有龛,供着释迦牟尼雕塑。绕龛而过,为山房北间,名维石斋。整个山房石壁环绕,天然回合,磊砢万状。房壁上有他前几日刚书写的“鹭涛虎岫”和“仙崿”题记。旧地重游,看着这景这物,一种复杂的情感涌上心头。王铎在云半山房一手执灯,一手写下了《再至青坛》诗。青坛是大伾山的别称,因刘秀在山上筑青坛祭天而得名。王铎第二次登山之时,明朝政权已经覆灭,王铎的家国之痛、个人忧思,在《再至青坛》中表露无遗,王铎在诗中回顾了大伾山的历史名望,表露了渴望安宁、希求歇息的心情。

大伾山上既有文人名士的诗文题刻,还有一位太监的诗句。明嘉靖己酉仲春,司礼太监贾堪奉旨到河南公干时,来到大伾山。站在一块平坦的岩面上,看着满山苍翠,贾堪不觉诗兴大发。善于揣摩上级意图的下官们早有准备,立即奉上纸墨,于是片刻之间一首诗出炉了,因为贾堪是皇帝身边的人,自然也博得官员们一片叫好之声。几百年后的今天,这首歪诗仍在:

西崖山半有西凉,无数松花送好香。一派笙箫欢畅饮,和风淡荡赏春光。

5、陈大宾《同杨侍御毅三月夜登大伾山》

怪石穹窿夏木阴,移觞倚月共披襟。喜随骢马登云峤,疑上丹丘靖幻心。望近凤山红日晓,坐余龙洞白云深。淇源秋水萦如练,仰圣高歌绿竹吟。

陈大宾,字敬夫,江陵(湖北)人,明嘉靖进士,官至工部侍郎。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夏, 陈大宾夜间骑马登大伾山时,同杨毅侍御史月下彻夜畅饮直至拂晓。月光下大伾山崖壁怪石穹窿,夏日的林木繁茂月色朦胧,他们执杯相互敬酒,趁着月光同饮。 陈大宾很是高兴地骑着淡青色的马走过彩虹桥,登上云遮雾绕的大伾山,在山巅静下心来浮想联翩。他望着紧邻大伾山东部凤凰山方向的红日初升,坐观着大伾山北侧龙洞云深雾浓,西望淇水源头碧水清澈明亮,淇卫河水犹如回旋缠绕卫地的柔软洁白的丝绢,陈大宾因敬仰圣人卫武公而歌唱起来《诗经·淇奥》。

6、高尚志《大伾山 》

紫雾通危嶂,苍山逼古城。诸峰伏地起,独岫入云横。俯带淇滨险,遥襄晋岭平。河隍中野曲,沙势大江迎。窈窕开幽径,参差构绮甍。松巢留鹤羽,兰若问僧名。洞久含灵润,花奇照晚晴。乘高瞻巨迹,寻古辨深铭。兴洽攀藤藟,怀舒委旆旌。浩歌安终极,万里望蓬瀛。

高尚志,明代寇县(山东)人,进士。万历十七年(1589)任浚县知县。秋雨也写一首:

孤峰慑九重,拔地逼苍穹。大川留遗迹,丹丘伴古城。山门寥廓处,仰望步峥嵘。柏涛怀神禹,千仞壁危倾。历代题摩崖,通幽访古径。山南听道语,恍若问佛僧。海若石佛望,天吴紫气生。龙吟云洞起,灵润雾岚峰。太极宫远眺,苍茫满目青。欲穷黎阳景,绝顶上楼宫。

千古淇河文化――淇卫杰胜(朱明时期)(3)

2011-03-29 12:05

  

四、卫地山水(3)

7、许赞《高村铺有感》

坐听雁号空月,卧闻马断苦荄。己惯征途滋味,碧山今管开怀。

雁阵鸦群忽漫,轻尘薄雾相停。北地风霜渐远,向南柳色犹青。

驯犬出扉不吠,群鸡啄圃频来。秋日雨晴南野,邻家种麦相催。

许赞,河南灵宝人,明代大学士。曾任刑部侍郎,朝嘉靖年间官至吏部尚书。

《高村铺有感》大意:寂寞的秋夜坐听雁叫长空月下,枕上卧听马吃草料时嘴嚼苦草根的声音。已经习惯于南来北往征途跋涉的生活,今夜住在西依太行山的高村铺尽管开怀畅饮。成群的雁阵向南飞去,月夜淇奥山水弥漫着轻纱薄雾。自北方而来,那里已是风霜满天,许赞要向南去,南方依然是绿柳青青。训练有素的狗出门一声不响,成群的家鸡总来院子里胡乱啄食。秋雨初晴后南边的田野该是种麦的时候了,邻居家已经播种,催着许赞快回家种麦。

高村铺是今天的鹤壁市高村桥,商周时期是淇水关,黄飞虎曾镇守过此地。黄飞虎镇守此地时,在淇河岸边种植花卉,之后花卉名扬天下,淇奥天赉也就有了花窝的美誉。黄飞虎命归后,被封为五岳之首,成了东岳泰山大齐仁圣大帝,执掌幽冥地府一十八重地狱,总管人间吉凶祸福。黄飞虎有一位女儿,就生长在淇河岸边的淇水关,她应是花窝的半个主人,成为圣帝之女后,被封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成为道教供奉之神。明代初期,宋真宗又有加封,加封的全名是“天仙玉女广灵慈惠恭顺普济护国庇民碧霞元君”,并诰天下各地建行宫奉祀。

秋日南去的旅途,许赞路经高村铺,月夜雁阵南飞,淇奥秋雨初晴,淇水太行轻纱薄雾,令许赞品味着征途滋味,生出人在旅途的些许厌烦,表露出对高村铺自然景色的眷恋,忆起曾经恬静的农家生活。明代正德年间进士,官至山东副使裴骞,是时任卫辉知府,估计是赶到高村铺与许赞接风共饮,也写了一首和诗《和前韵》:

苦李甜桃怪味,偃松瘦柏根荄。万里风云壮志,百年酹酒开怀。

白酒黄鸡村醉,红埃赤日骖停。目极海天浩瀚,胸吞云岫空青。

马送征人才去,鸟窥驿吏频来。海上丹砂何似,镜中白发相催。

河南卫辉市境内的比干庙,悬有一林氏姓源碑,是明代嘉靖十七年(1538)时任卫辉知府的裴骞所撰。传说就在比干倒下的地方,曾有一只凤凰降落过。比干倒地后,刮起一阵大风,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坟丘。所以,比干墓是凤凰点穴,天葬形成墓茔。比干墓四周柏树苍翠,但每颗柏树皆无心,似乎苍天也在昭示人们,树木也在纪念忠臣比干。孔子周游列国时途经比干墓,亲笔题写:“殷比干墓”,其中“墓”字无“土”,后人加一“土”字底,遂遭雷劈,“土”字底又被劈掉。该碑文是历史保留下来孔子的唯一手迹,其价值无法评估。

比干姓子,沫邑即今卫辉市北人,生于殷(1092)夏历四月初四日,卒于公元前1029年,为殷商贵族商王太丁之子。比干一生忠君爱国,倡导“民本清议,士志于道。”比干从政40多年,主张减轻赋税徭股,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商纣王后期暴虐荒淫,横征暴敛,比干遂至摘星楼强谏三日不去。据说比干是被侄儿纣王剖视其心(可能是周人给纣王身上泼的脏水),终年63岁。

比干夫人妫氏怀孕已三月,比干死后恐祸及,逃出朝歌于长林石室之中生一男婴,名林泉。林泉为林姓始祖,比干为林氏之太始祖。每年夏历四月初四日,海外及全国各地的林姓后人都会在比干墓前举行祭祖大典。
  周武王为比干封墓,赐林姓;魏孝文帝拓跋宏立庙宇;唐太宗下诏封谥忠烈公、太师;宋仁宗为《林氏家谱》题诗、元仁宗为比干立碑塑像、清高宗祭文题诗、清宣宗修复比干庙正殿等等。民间都把比干尊为文财神。后人为比干墓题写一幅对联:

剖心谏纣数万世忠烈有谁能比,焚身丧殷留千古唾骂与公无干。

8、刘基《淇园》

驻马淇园春正浓,三山云外耸芙蓉。武公去后琅玕少,霁色猗猗入画中。

刘基(1311—1375),字伯温,处州青田(浙江青田)人,元朝元统元年(1333)进士。他是明代开国元勋之一,官至御史中丞,封诚意伯。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时人比为诸葛亮。他的诗以古朴雄放见长。后遭诬陷,忧愤成疾,年65岁。

明洪武元年(1368)三月至四月,发生了明攻河南之战 ,五月至八月,发生了明攻河北、大都之战。明朝军队驻扎在淇园的时候,应当是公元1368年农历三月至四月,正是淇奥春暖花开时节。刘伯温就在军中,他看到太行山矗立云霄,白云朵朵犹如开在山峰的莲花。卫武公去世以后,淇水岸边的竹子也少了,其实淇竹是被金人给祸害了,刘伯温这是睹物思人,他由惋惜淇园竹子的减少,怀念起来淇奥曾经德高天下的卫武公。春雨初晴后,淇水岸边绿竹婀娜,更加鲜翠,看着此景,刘伯温感觉就象游于画图之中。

明洪武初年,除了大明与元残余势力的战争,东南沿海还与日倭发生了战争。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被称为倭寇。为防倭寇,朱元璋颁布了海禁政策。明廷不断加强海防,从辽宁至广东沿海,设五十余卫,一百多所,一千余寨堡营垒,五十余水寨及二百余巡检司,戍守卫军及弓兵三十余万,装备战船两千余艘。至嘉靖时,国势衰微,海防废弛,屯卫制度被破坏,舰船所剩无几,卫所缺兵过半,军中多老弱病残,军官又多世胄纨绔,不习军事。

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些奸商,与倭寇相勾结,共同走私、抢掠分赃,倭患愈演愈烈。倭寇犯我边界,多次侵我大明。明朝派戚继光到浙东抗倭,他率领戚家军,取得抗倭斗争的重大胜利。后来他又率军开赴福建、广东,与另一位抗倭将领俞大猷连续重创倭寇。河南的毛葫芦兵,登封的少林寺僧兵很是了不起,少林寺僧月空接到檄文,率领三十多名武艺高强的僧兵开赴松江一带抵抗倭寇,斩杀百余人,倭寇败走。随后月空僧众辗转泉州抗倭,僧兵自成一军,他们个个手持铁棍,作战十分英勇,大部分壮烈殉国,少部分返回少林。到公元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剿清。万历廿年(1592),日本进攻朝鲜,朝鲜国王逃到义州并派使节向明朝求救。但万历廿五年后,日本再次进攻朝鲜。万历廿六年,丰臣秀吉死,日军退回日本。援朝战争取得胜利。

9、吕颛《游灵山寺》

淇门宛宛发春明,为爱灵山无限情。石畔青松临院密,峰前流水过桥平。钟鱼声急僧参礼,烟雾丛深鸟和鸣。世路空将尘袂拂,十年落寞愧浮名。

吕颛,约弘治末年至隆庆初年(1500—1567年)在世,字幼通,号定原,宁州(甘肃宁县)人。他是宁州吕家的一门三进士之一,伯父吕经正德三年(1508年)中进士;吕颛随伯父读书于京师,正德十四年解元,嘉靖二年进士;吕经之子吕颙,嘉靖十七年进士。吕颛授户部主事,改刑部员外朗。审冤察案,多平反,升朗中,出为卫辉府,调东昌府。时馆陶、武城二处遭大水淹没,即为民请赈。修补河决,以工给粮,堤固人安,两全其美,进为易州兵备副使,不久改任四川参政,转云南左布政使,后以应天府尹辞归。作梦宾书院于州城东郊,教子、著书。家居21年,而当事者交章力荐,值隆庆改元,以病去世,进阶中奉大夫正治聊。

该诗应是吕颛就任卫州,从淇门出发去拜谒久慕的灵山时所作。自淇门沿着弯弯的淇河逆流而上,为的是去拜谒太行山东麓心中向往已久的灵山寺。石畔茂密的参天古松紧邻着灵山寺院,山峰脚下是潺潺的淇水,吕颛信步走过平坦的小桥。僧侣参佛行礼的晨钟木鱼声声,寺院松林间烟雾缭绕,丛林深处鸟雀唱鸣。人生之路,仕途的不畅,拂去了几多征尘,十年寒窗冷落,博得个虚名,惭愧幽怨顿生。

五、卫地山水(4)

10、魏大本《题牟山》

灵气钟三辅,名山曼拔群。芙蓉天半出,翠黛雨馀分。邑废中牟址,天空巫峡云。西方时极目,坐卧挹清芬。

魏大本(1597-?),明朝汤阴人,初授济南通判,补宝庆通判,升大同知府。由汤阴县志知,他曾在淇河卫地作诗多首,多描写山水名胜古迹,充满对家乡山水的热爱之情。新中国成立之初,鹤壁(大湖)归汤阴县管辖;1956年12月,成立鹤壁矿区办事处;1957年3月,鹤壁市成立;1986年,浚县 、淇县划归鹤壁市管辖;之后,鹤壁市政府迁到位于原浚县大赉店乡所在地建起的新区。

牟山位于鹤壁市西部淇水之阳,系太行山东麓余脉,又名雾山、巫山、乌山。牟山汇聚了赵都中牟三辅一带的灵气,美丽的景色出类拔萃。牟山山峰像一朵荷花绽放在天伴空,黛绿的山色雨后看得更加分明。公元前425年,战国时赵国自耿(山西河津)迁都于牟山山下的中牟,历三代四君治39年,后迁都邯郸,中牟也就成了赵国废弃的国都遗址,牟山峡谷上空漂浮着白云。面向西方不时地极目远眺,不管是坐着还是躺着都能将牟山胜景尽收眼底。

魏大本还写有《淇水》、《淇泉绿竹》、《龙岩寺》、《柏尖山》:

淇水

隆虑山下水,冲突七盘隅。涧道东南注,滩声日夜呼。蛟龙潜洞壑,鹳鹤老江湖。绿竹千年种,临流想卫都。

淇泉绿竹

时逢逐水之晚舟,遥映淇泉之绿竹。落日带烟生碧雾,断霞映水散红光。

龙岩寺

盘石东来路,山多石势巉。同人穿鸟道,礼佛上龙岩。法演黄金界,经藏碧玉函。下方流水静,聊为涤尘凡。

柏尖山

入山转苍翠,临水更出深。浪激蚕鱼退,潭澄龙物沉。风雷移古殿,松柏响空林。自昔饶灵异,频沾旱岁霖。

11、于慧《武公祠斋宿》

脉脉花阴流水声,淇园偏向夜来清。披衣嗽齿寒泉下,钟磬隔山敲月明。

于慧,山东莱阳人,进士,明嘉靖六年至八年任淇县知县。

 这是一首描写武公祠静谧优美夜景的小诗,武公祠位于淇园内,为纪念西周时期卫国德高盖世的卫武公而修建的祠堂。

12、宰廷俊《名宦祠题颜公》

生祠伟矣立当时,敬奉分明慕四知。岂但淇门声誉重,试看凤阁雨霖施。冠华事业人无敌,盖世功名孰与持!自古大才终不泯,他年还有鼎葬思。

宰廷俊,湖广江夏县人,监生,曾任淇县训导,后升任河内(沁阳)教谕。

名宦生祠就是当时给活着的淇县知县颜颐寿建的祠堂。颜颐寿,字天和,号梅田,明巴陵(岳阳)人。孝宗弘治三年(1490)进士,曾任淇县知县,历任升光禄少卿,累官副都御史。刑部侍郎、礼部尚书、左都御史、户部尚书、刑部尚书。任内刚正严明。卒年70。

六、歌颂绿竹

13、吴承恩《拂云叟诗》

淇澳园中乐圣王,渭川千亩任分扬。翠筠不染湘娥泪,班箨堪传汉史香。霜叶自来颜不改,烟梢从此色何藏?子猷去世知音少,亘古留名翰墨场。

吴承恩(1501—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怀安山阳(江苏淮安)人,明代小说家。他生于一个有学官沦落为商人的家族,家境清贫。吴承恩自幼聪明过人,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才补上岁贡生,后流寓南京,长期靠卖文补贴家用。晚年出任长兴县丞,由于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不久愤而辞官,贫老以终。在前人作品和民间传说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熔炼再创作,完成著名长篇小说《西游记》。

《西游记》第六十四回中松、柏、桧、竹化为四个老翁,松树名十八公,柏树名孤直公,桧树名凌空子,竹竿名拂云叟,分别与唐僧对诗,以诗自报家门,此诗就是名为拂云叟的竹竿所作。拂云叟,拂云就是能触到云彩,极言其高。叟就是年老的男人、老翁。吴承恩巧用有关竹子的人文典故,竹子的典型特征,和曾有过的功用来写竹,虽每句未见一竹字,却每句都在写竹,语言含蓄,是颇具艺术性的诗谜。

淇奥淇园中的竹子就像君子卫武公是乐于圣道之王,渭川上千亩的翠竹犹如直钩垂钓的姜太公任凭风吹雨打,依然茁壮茂盛。帝舜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闻讯,便去奔丧。她俩的眼泪洒在了九嶷山的竹子上,竹竿上便呈现出点点泪斑,有紫色的,有雪白的,还有血红血红的,这便是湘妃竹。在纸未发明之前,古时书写著述曾用竹简,班固所作《汉书》就写在竹简上。任凭风刀霜剑,竹叶从来不改绿色,凌云竹稍的绿色藏在何处呢?晋代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之子),他平生种竹、爱竹、吟竹、写竹,被当时的人们称为竹子的知音。从古到今书法绘画多有歌咏竹子的诗和描写竹子的画。

14、陈宪章《雨中栽竹》

心被清虚引,非关索竹看。檐前纔数个,淇上已千竿。微雨土初覆,北风天正寒。昆邱有孤凤,何处啄琅玕﹖

 陈宪章(1428-1500),字公甫,号石斋,又号碧玉老人,新会白沙乡人,世称白沙先生,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书法家、诗人,被称为一代大儒岭南一人。明万历二年,朝廷诏建家祠于白沙乡,即江门的陈白沙祠。江门留有很多陈白沙的遗迹,如钓鱼台、碧玉楼、白沙墓等。

《雨中栽竹》大意:心被道家所推祟的最高精神境界清虚淡远牵引着,不一定与非要观看竹子有关。院子里只种了几棵,淇水岸边的竹子有千株万杆。刚把栽竹子的土埋好天就下起来蒙蒙细雨,正是北风吹起天要变寒的时候。唐诗有句“意欲托孤凤,从之摩天游。凤苦道路难,翱翔还昆邱。”传说凤凰“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非醴泉不饮。”神鸟飞往何处吃竹实呢?

陈宪章冒着寒风和细雨,在房前初翻的土里栽下了几株竹子。但他却在想,这怎么能和淇上的千竿竹相比,又怎么能引来凤凰呢?字里行间表露出倾慕竹子高雅、谦虚之意,大有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叹。

读陈宪章《雨中栽竹》令秋雨想起了《红楼梦》写贾探春的诗句: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陈宪章青年时期,蒙古瓦剌部经常在明朝边境一带生事。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瓦剌南下攻明,英宗被挟领兵五十万亲征。八月初,在大同土木堡明军惨败,英宗突围不成被俘,英宗弟朱祁钰即位,是为代宗。次年八月,瓦剌释放英宗,被代宗软禁,并废英宗的儿子朱见深太子位,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副都御史率军夜入南宫,拥戴英宗复位,改元天顺。英宗复辟八年而死,儿子朱见深即位,是为宪宗。

陈宪章晚年正是弘治中兴时期,在孝宗治理下,弘治朝吏治清明,任贤使能,抑制官宦,勤于务政,倡导节约,与民休息,百姓富裕。陈宪章青年时赶上了朝廷争权,朝廷平稳时自己又老了,难怪他大有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叹。秋雨写几句:

悔恨生于乱世,精明才志如何?拼杀皇位枉风波,尽是血腥争夺。

稳固天和选贤,老年日暮悲歌。怀才不遇怨言多,感叹英雄寂寞。

 

千古淇河文化--淇卫杰胜(朱明时期)(5)

2011-03-29 12:10

 

 

七、卫地人物(1)

15、今日桑梓朱彦民教授集《乡先贤王越·雪题诗词赏录》

如梦令·赏雪二首

轻似杨花飘荡,清似梅花开放。帘卷北风寒,醉赏羊羔锦帐。低唱,低唱,春在红牙板上。

 帘外巧妆盐虎,席上谩歌金缕。醉赏画堂春,一派龙笛鼍鼓。妙舞,妙舞,谁念征西人苦。

浪淘沙·江天墓雪

云暗楚天遥,万木潇潇。朔风剪水六花飘。画角声寒吹不散,一片琼瑶。压损腊梅梢。冻倒渔樵。月明无影玉生苗。却恐飞来双鬓上,白了难销。 

赴京途中遇雪

病骨寒生粟,纷纷雪满天。过山迷远岫,积渚映平川。错杂琼为树,玲珑玉作田。行行京国近,村舍起新烟。

三月雪

三月边城雪尚飞,年年芳草见春迟。不知上国新桃李,开到东风第几枝? 

袁安卧雪

卧雪丰标入画清,当时令尹亦多情。于今纵有袁安在,雪里谁来问死生?

春雪

春风剪水欲何为,密洒香尘扑酒旗。楼上我歌新郢曲,街头谁咏旧唐诗?轻如柳絮飞还早,清似梅花落较迟。莫道蜡前三白好,青青陇麦也相宜。

榆林见雪

冻云低结朔风飘,一气寒凝万里遥。天上不香花落树,世间无种玉生苗。当时乘此平淮蔡,今日知谁咏灞桥。却恐入人双鬓上,百年应到几时消。

 张中丞永雪韵

 公府才闻散晚衙,雪声风力共喧哗。党家帐底宜斟酒,陶榖炉中好煮茶。冷浸铁衣思湖海,光生金阙忆京华。天孙巧剪银河水,要是人间看六花。

水帘飞雪

漱下银河一片秋,石梁飞溅浪花符。水神扫雪风为帚,山鬼掀帘月当钩。玉屑散将何处去,镜光拖到几时收?莫言此景清如画,中有沙龙万里愁。 

对雪漫兴

天孙晓妆梳,侍娥不修谨。推倒玉妆盒,撒下一天粉。乾坤冻作白玉壶,壶里尘埃半点无。锦帐谁家醉歌舞,沉香火暖春生炉。世上穷人寒欲死,帝遣封姨收不起。羲和时驾赤龙来,万里琼瑶化作水。此水入田几许深,黄牛脚底一犁金。莫言牛力最辛苦,最苦莫如农父心。明年百谷贱如土,免尔催租吏骑虎。苍生饱听太平音,击碎村村赛神鼓。

朱彦民教授小序:辛卯新岁正月初七回乡祭母欣遇瑞雪,心喜无似。次日县档案局侯新峰局长邀请去档案馆欣赏所藏镇馆之宝。获见清初顺治年间圣旨两帧,文辞典雅,书法工丽,其他善本图书、文物档案也足以光耀我黎阳古城。题词留念之后,侯局长赠送馆中所藏《王越集》校点本。这是继郑州大学赵长海教授赠我《王越集》之后所得第二个版本的王越诗文集。晚上回到宾馆,无事之际,灯下翻阅此《黎阳王襄敏公集》。读大学时,我曾校阅《明史·王越传》,知其文才武略足与思想史上著名之王阳明相提并论,且王越已殁于职,王阳明曾从边关扶其灵柩送至黎阳,故我浚县大伾山上有王阳明书院旧迹多处。明代有此二王,可谓国家栋梁,社稷长城矣。今读王越文字,更叹其诗词歌赋之高妙,惜其文才之不彰,殆为其赫赫武功所掩盖也。此时窗外正悄然飘雪,又思如雪远人,因选读王集中有关雪之诗词,赞之不足,即漫录几首,以备他日不时之细细绎读也。2011-02-19

朱彦民,男,1964年生,艺名朱桢,号美髯公,斋号冰醋斋、怀醑堂、后素轩。怀醑堂乃范曾先生所命赏。河南省鹤壁市浚县善堂镇朱村人。1985年毕业于安阳师范学院中文系,初习甲骨文字。1992年毕业于郑州大学历史专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96年南开大学历史系毕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师从王玉哲,范曾先生。现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先秦史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甲骨学(古文字学)、殷墟考古与殷商社会生活史,并招收先秦史方向硕士、博士研究生。

秋雨也曾读破险阻朋友《王越传说系列》,也曾写文字如下:

王越,字世昌,明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年间人物,籍贯浚县;杨博,字惟约,明正德、嘉靖、万历年间人物,籍贯蒲州。王越景泰二年中进士,后官居兵部尚书;杨博嘉靖八年进士,后官居兵部尚书。二人中进士相距八十年,可见王越即杨博之说实为误传。

相传王越抱万历登基,欲加害万历小皇帝,暗地毒手狠掐幼帝命脉,幼帝真龙天子,被掐却大笑不止。万历登基之时,王越早已作古,何来加害幼帝之说?皆因外阜痛恨王越,借以对王越丑化,考察王越所为,对其丑化情有可原。

王越出生于浚县钜桥镇冈坡村,时雷雨交加,电闪雷鸣。两位钦差避雨王越家门楼之下,正值王越降生,其祖母冒雨外出给门神烧香,钦差只好上前恭喜。钦差言道:“令孙将来定会出息。”其祖母回话:“不求当什么大官,做得个一品小官就心满意足了。”钦差无意中竟然为将来一品大员站岗放哨。

王越在朝为官,可谓心系桑梓。输同山而令长垣替浚县代缴同山一带荒山野岭粮饷;设放马场意在免缴火龙岗一带皇粮;修卫河桥本意是要桥大眼小,从而设立码头,以便让家乡宰客,雁过拔毛;判“淇河浚地”,明着心向淇县,暗里为了浚黎;智建无梁寺,为骗皇帝说出“无梁”,从而免去浚县上缴皇粮。终有浮丘山营造金鸾殿事发,仓促间改作碧霞宫。

作为浚县游子,本应感谢王越情系家乡;作为华夏儿女,当谴责王越坑害社稷之举。身为社稷大员,却无社稷苍生公心,只为局部一己之私,朝廷用人实不可取。当今更要倡导心怀全局,大公无私,更要反对地方保护主义,国家公务人员更不可向王越学习。

王越爱家乡,多智谋,也曾卫国戍边,功勋卓著,博学能文,长诗善赋,名显一时。但其急功邀赏,结交奸宦,不顾大局,假公济私,可谓奸臣所为。一是朱祐樘继位铲除奸佞、太监及时,革除法王、佛子、国师、真人封号及时;二是朱祐樘算得上是一位仁君,没有大搞株连问罪,否则王越难免杀身之祸。新科进士王守仁奉旨送王越灵柩回浚县安葬,那是王越作为高官应享受的待遇,这只能说明朱祐樘是位仁君,并不能说明王越伟大。王越虽居高官,却名不见经传,盖因其所做作为见不得阳光,是一位历史复杂人物。桑梓引以为荣,情有可原;外阜多引以为耻,事出有因。

公元2011年,是河南省全面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起步之年,也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同志提出了“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何平九论”中说一场新的征程即将开启,一幅新的画卷渐次展开,大时代呼唤大变革,大转变酝酿新机遇。正确的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在机遇、忧患、规律、大局、创新、责任、求实、为民八个方面实现“八个转变”,加快转变领导方式,就是为了让领导干部炼出一双洞悉大势的“火眼金睛”,新的时代呼唤高素质的国家公务人员,王越不能做为当今所倡导的官员形象,而应做为新时代批判的对象。作为文化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甄别历史人物,引导世人向优秀的古人学习,虽然某些人物在某一区域享受着百姓的庙宇香火,虽然他使得某一地域引以为荣,文人们和相关机构也不应该一味地吹捧他们,因为那样会误导整个社会,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损失,带来灾难。

王越的所作所为与明朝历史上著名清官海瑞是没法相提并论的,海瑞历任知县、州判官、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尚书丞、右佥都御史等职,为政清廉,洁身自爱,为人正直刚毅,职位低下时就敢于蔑视权贵,从不诌媚逢迎。一生忠心耿耿,直言敢谏,曾经买好棺材,告别妻子,冒死上书批评世宗迷信巫术,生活奢华,不理朝政等弊端,劝说世宗不要相信方士的骗术,因而激怒世宗,诏命下狱论死。世宗死后海瑞获释,他一如既往,惩治贪官,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遂有海青天之誉,深受百姓的爱戴,后病死于南京。

千古淇河文化――淇卫杰胜(朱明时期)(6)

2011-03-29 12:12

 

八、卫地人物(3)

16、浚县恩荣坊

牌坊在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展示着封建社会忠孝节义的伦理文化。据《浚县志》记载,浚县历史上曾有一百来座古牌坊矗立于全县城乡,其中大多为文人旌表牌坊,也有贞节牌坊。恩荣坊是明万历年间,皇帝对孟子的后裔孟楠家一门三进士的最高奖赏,恩荣坊原位于卫贤村北大街,如今搬迁至浚县大伾山百猴路中段。

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神宗皇帝恩准工部主事一门三进士的孟楠家族,在其老家卫贤集建坊。恩荣坊的四个柱子上有五个楼,均为歇山顶,中间楼下竖匾写“恩荣”。竖匾以下有七道坊,自上而下为:二龙戏珠,龙章宠锡,八仙庆寿,敕封承德郎南京工部主事孟含霓,竹林七贤,赐进士第承德郎工部主事孟楠,奉敕情景的十六人画面。孟含霓是孟楠的父亲。1963年,此坊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恩荣坊,浚县民间有坊叠坊之说。相传当年孟楠奉旨建坊,把坊建在了穷人赫家地面上,赫家一孩童赫瀛问母亲:“妈妈,地让人占去,以后孩儿的坊建哪里呀?”孟家蔑视地接话:“要饭花子!在做梦吧?以后你真的居了高官,就把坊建在我家坊的上面!”后来赫瀛真的官比孟家的大,孟家也只好让赫家的坊建在自家头上。依据这个传说,秋雨也曾写过几句:

孟楠奉赐蔑贫寒,认定贫寒不大官。穷苦赫瀛心立志,荣登坊建孟坊端。

据《浚县志》记载,孟楠与赫瀛都是浚县卫贤人,赫瀛与明万历二年(1574)中进士,孟楠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中进士,孟楠中进士比赫瀛晚二十四年。因此,坊叠坊之说纯属民间讹传,也是民间借恩荣坊独特的建筑结构艺术演绎出来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一个道理: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有志者事竟成,不要把人看扁了。

17、淇河岸边著三国

明洪武初年,太行山峰峦叠嶂,茂密的林木一派新绿,鸟语花香,清澈的淇水山间蜿蜒东流。淇河北岸,南山之上的雷峰塔、山下的金山寺、许家沟山村隐现于雾岚之中,一位文人就隐居此地,他就是罗贯中。许家沟也是白娘子和许仙故事的发源地。真个是:

淇水太行流碧玉,峰峦两岸有人烟。田园新雨春风绿,阡陌人来古刹前。

《国风·卫风·考槃》就有“考槃在涧,硕人之宽。”意思是隐居在山涧,那是高士隐居之处。魏晋时期曾有竹林七贤隐居淇奥,唐代边塞诗人高适也曾短期隐居淇水。高适住在淇水岸边,曾与李白、杜甫一起畅游淇水,写有《淇上别刘少府子英》、《酬卫八雪中见寄》和《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等,记述了淇奥隐居地的山水景色。唐开元十四年夏至十七年秋,王维也曾淇水之滨定居,王维离别之日,丁三在家中晚宴给王维践行,王维晚宴赠诗,后又写《至滑州隔河望黎阳忆丁三寓》,诗中记述了淇河卫地那段半官半隐的田园生活。那段时间,王维写有《送魏郡李太守赴任》、《淇上别赵仙舟》和《魏郡别苏明府因北游》等。而罗贯中隐居此地是要著三国,修改《水浒传》,看来隐居的目的各有不同,令秋雨赞叹:

钟灵毓秀彼淇奥,绿竹荆扉桑柘间。漂泊半生南北路,遍寻归隐著长篇。踌躇满志无人解,只把情怀诉笔端。惯看青山淇水上,一壶浊酒付流年。

唐代开元十四年(726)进士储光羲,仕宦不得意,曾隐居终南山中。储光羲曾独自荡舟淇水,看到一群仙子般的妙龄少女歌舞淇水岸边,于是写了《相和歌辞·采莲曲》。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是唐代河内河阳(河南孟县)人,韩愈三岁丧父,由兄韩会及嫂抚养,他的少年时代发生了削藩战争,因而流离困顿于浚郊,以躲避削藩战争中的兵乱。韩愈写有《答张彻(愈为四门博士时作张彻愈门下士又愈之从子婿)》,记述了这段经历。宋代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张耒诗句:“幽人筑淇澳,不与世相闻。”歌颂了一位淇奥隐居者何戢的读书生活。

罗贯中,号湖海散人,祖居四川成都府,出生于山西太原府祁地。皆因北朝入主中原,华夏文化向南转移,杭州日渐繁华,戏曲、杂剧、平话艺人云集,名家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周德清等先后到达江浙。于是,罗贯中青年时期离开家乡,云游四方,先后在冀、鲁、豫交界的大名府、卫辉府、怀庆府、开封府、山东临清、东平一带收集故事素材,后来沿运河南下杭州,写出《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和《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剧本。他对民间文学很是喜爱,虽然南宋湮灭,可他依然热恋着杭州。

罗贯中出入于歌台舞榭之中,厮混于勾栏瓦舍之间,热衷于评书创作,但却被世人认作下九流。其实,罗贯中何曾没有远大抱负,他也曾投奔张士诚,想在军中建功立业,谁知张士诚并没有把罗贯中这些文人看在眼里,也根本不听罗贯中献计献策。秋雨为罗贯中那一代文人鸣心中不平:

将人三教九流分,耻笑谋生苦艺人。世上条条风雨路,人间处处蔑穷贫。也曾投笔从戎去,不料军中唯用亲。心事浩茫操旧业,长篇写尽作歌吟。

张士诚自立为吴王之后,任命其弟张士信为丞相,用黄敬夫、蔡彦文、叶德新三人为参军。刘亮、鲁渊等人心灰意冷纷纷离去,罗贯中也只好离开军营。罗贯中拜施耐庵为师,因受梁山泊和宋江的故事吸引,客居东原,在那里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搜集民间流传的水浒英雄故事。至正二十六年,罗贯中又回到了杭州,施耐庵着手《水浒传》,罗贯中也开始着手创作《三国志通俗演义》,抵达淇奥时,他已写了十二卷。皆因朱元璋反感《水浒传》,迁怒于罗贯中,要捉拿罗贯中及其家人。于是罗贯中追溯着历代文人的足迹来到淇奥,住进许家沟这处清净的山村,过上了隐居的生活,专心著《三国志通俗演义》,顺便也写写《水浒》,再就是想写白娘娘和许宣的故事。正是:

无用书生曲苑行,北朝天下憾飘零。山川湖海散人隐,志向心声文字中。东去淇河浪昼夜,英雄成败转头空。笔端历数忆千古,空负一腔不了情。

罗贯中很是崇拜后汉三国时期刘关张的忠孝节义,《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字里行间隐现着他的人生观点。他认为大丈夫生于天地间,应善用天时地利人和,莫负一世今生,处涸辙也应常乐,遇春风切莫太得意。功名利禄皆是身外之物,死后一丝一毫也不能带去,唯世间友情忠义,与山河美景,才能化作亘古永久。秋雨陪着罗贯中感叹人生:

玄猿秋啸滚滚长江东逝水,铁马夜嘶浪花淘尽英雄。落花啼鸟是非成败转头空。千古归去青山依旧在,万年开来几度夕阳红。颐养天年岸边垂钩淇水上,却把行藏惯看秋月春风。夜来淇奥一壶浊酒喜相逢。无尽谈聊古今多少事,生平志向都付笑谈中。

好似桃园结义情,民风古朴太行东。峰峦毓秀奇山水,人杰归来更隐灵。天罡尽已去天间,地煞回归入冥坛。绿水青山依旧在,忠肝义胆万年传。人生总怨无时运,利禄功名隐祸端。饮鸩一时虽解渴,谁人会做范蠡船?

 





 

 
     
千古淇河文化——淇卫杰胜(朱明时期)(1-6)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ICP0902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