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第6卷

 

   

 

文史资料 - 千古淇河文化——元代淇奥(1-5)
千古淇河文化——元代淇奥(1-5)
 
作者:秋 雨  加入时间:2011-3-24 9:01:46

千古淇河文化――元代淇奥(1)

2011-03-23 22:59

一、概说元朝

元朝(1206-1368),公元1127-1206年,与南宋并存八十年时间。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公元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公元1279年,消灭南宋统一全国。元朝疆域包括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台湾及南海诸岛,还包括西伯利亚大部分,东到白令海峡、朝鲜东北部,西达锡金、不丹、克什米尔东半部,南至缅甸北部、泰国北部、老挝,领土面积超过2200万平方千米,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庞大,最强大的国家,从古至今,人类以来最大的国家。

元朝的大统一,结束了唐末以来华夏分裂割据和几个政权并存,奠定了元、明、清六百多年国家长期统一的局面;中华各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加强了中外、中西文化、交通的发展;汉族大量迁居到边疆地区,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杂居,加强了民族大融合;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版土,加强了对硫球(台湾)的管辖。

元朝推进了中国多元一体文化的发展进程,开创了中国各民族文化全面交流融合的新局面,对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元朝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空前繁荣,使不同地区、国家和地区间的经济文化双向交流加速。中国的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传入阿拉伯和欧洲,推进了这些地区的文明进程。阿拉伯的医学、天文学、农业技术、数学、金属工艺,南亚的雕塑艺术等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和发展。

元采用民分四等的政策,把全国人分为四等: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西域)人,三等汉(淮河以北原金朝境内)人,四等南(被元朝征服的原南宋境内)人。民分四等的政策维护蒙古贵族的特权,对被征服民族压迫和歧视。但投降蒙古贵族的上层汉人仍能得到较高待遇,处于社会底层的蒙古族平民依然是被奴役的对象。元在民族文化上则采用相对宽松的多元化政策,尊重国内各个民族的文化和宗教,鼓励国内各个民族进行文化交流和融合。大元还包容和接纳外国文化,甚至能准许外国人在中国做官,通婚等。欧洲著名历险家马可·波罗曾是大元的重要官员。

元代出现了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元杂剧的兴盛最初在北方,渐次向南方发展,与南方戏曲发生交融。代表性的元杂剧作家有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另外还有王实甫、乔吉甫,世称六大家。

孔子在元代被封为“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使其美誉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很多汉族的士人无法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便潜心于书画等技艺。在书法家赵孟頫的影响下,元代的士人学习书法多以复古为时尚。元代在中国绘画发展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蒙古朝廷轻视汉人,多所贬抑,汉人知识分子有不愿出仕异族朝廷者,多避居山林,与友朋往来,其中不乏有以书画交谊,多取材山水、花鸟,借以抒发灵性和个人抱负。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开启了中国山水画。

元代各种宗教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佛教获得了元朝相当的尊重,元代僧人有免税免役特权,致使一些不法之徒投机为僧,横行乡里,成为元代的一个社会问题。基督教的影响力也逐渐增加,但元曾在礼节上歧视伊斯兰教。底层蒙古人大多信奉萨满教,其他民族则信奉伊斯兰教、佛教、道教、基督教等。

大元后期走向腐败衰落,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泰定二年(1325)就发生了河南赵丑厮、郭菩萨领导的起义,大元内部也在互相征战,加速了大元灭亡的进程。公元1368年,被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所灭。残余退居漠北,仍沿用大元国号,与明朝对峙,史称北元。

二、黄河水患

1、贡师泰《河决》

去年黄河决,高陆为平川。今年黄河决,长堤没深渊。浊浪近翻雪,洪涛远舂天。滔滔浑疆界,浩浩襄市廛。初疑沧海变,久若银汉连。怒声恣砰磕,悍气仍洄漩。毒雾饱鱼腹,腥风喷龙涎。鼋鼍出滚滚,雁凫下翩翩。人哭菰蒲里,舟行桑柘颠。岂惟屋庐毁,所伤坟墓穿。丁男望北走,老稚向南迁。县官出巡防,小吏争弄权。社长夜打门,里正朝率钱。鸠工具畚锸,排户加笞鞭。分程杵登登,会聚鼓阗阗。虽云免复溺,谁复解倒悬!弥漫势稍降,膏血日已朘。流离望安集,荒原走疲瘨。孤还尚零丁,旅至才属联。园池非故态,邻里多可怜。贫家租旧地,富室买新田。颓垣吠黄犬,破屋鸣乌犍。秋耕且未得,夏麦何由全!窗泥冷窥风,灶土溼生烟。顷筐摘余穗,小艇收枯莲。卖嫌鸡鸭瘦,食厌鱼虾鲜。榆膏绿皮滑,莼葅紫芽圆。乍见情多感,久任心少便。金堤塞已溃,淇园竹为楗。玉璧沈白马,冠盖相后先。舜禹事疏凿,汉唐劳委填。瓠子空作歌,宝鼎徒纪年。昨闻山东饥,斗米直十千。即今江南旱,骨肉皆弃捐。仓廪岂不实,赈贷犹迍邅。恐是廊庙远,不闻道路传。恐是天听高,致使雨露偏。小臣思复载,百念倍忧煎。踌蹰惨莫发,愤结何由宣!作诗备采择,孰敢希陶甄。平成谅有在,更献河清篇。

贡师泰(1298-1362),字泰甫,宣城(安徽)人,元代著名散文家。元泰定四年(1327)进士,官至礼部、户部尚书。

元末气候处于温暖期向寒冷期过渡的中心时段,至正四年(1344)夏五月,异常气候使得黄河流域二十余日大雨,导致黄河暴溢,平地水深二丈许,北决白茅隄,短短一个月时间,又北决金隄。靠近黄河的济宁、单州、虞城、砀山、金乡、鱼台、丰、沛、定陶、楚丘、武城,以至曹州、东明、巨野、郓城、嘉祥、汶上、任城等处都遭到大水洗劫,黄河水患波及面甚广,遍及山东、江苏、河北等地,几乎覆盖了中原。

这次水患固然与连天阴雨有关,但还是归咎于黄河南下三股夺淮的隐患。蒙古军进行统一战争时,多次采用决堤战术,使得黄河分流,造成黄淮流域大面积水患。南宋端平元年(1234),南宋配合蒙古军入汴,蒙古军南下,在开封城北二十余里处的寸金淀决河以灌宋军,造成黄河由封丘南、开封东至陈留、杞县分为三股。一股由杞县、太康经陈州汇颖水至颍州南入于淮;一股经鹿邑、亳州等地汇涡河入淮;一股经归德、徐州,合泗水南下入淮。元初时该三股河道威胁运河漕运,经常决堤泛滥,有时甚至十多处同时决口,而这种状况一直重复到元末。

蒙古民族南下入主中原,由于生产力落后,前期圈地放牧,大面积破坏了中原的生态环境,黄河流域自然无法幸免。元朝穷奢极欲,财政入不敷出,为了达到自给,政府不断组织大量军队、百姓于黄河流域开荒屯田,导致水土流失,河床抬高,水患多发。元初时为了修建大都,需要大量树木原料,元朝一度组织民众到黄河流域砍伐树木,使得黄河生态破坏加剧。

元至正四年的大水,让顺帝深感不安,他命命贾鲁行督水监。贾鲁,字友恒,籍贯河东高平,仕途较顺利,做过东平路儒学教授、宪史、户部主事、中书省检校官、监察御史等职,还曾以宋史局官身份参与了脱脱辽、金、宋三史的编纂。贾鲁循行河道,考察地形,总结出两条治河方案,一是修筑北堤,以制横溃;二是疏塞并举,挽河东行,使复故道。时值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元朝忙于镇压农民起义,无暇治水,进而对贾鲁的提议一再推脱。

后来脱脱复相,对贾鲁的治河能力大为看重,在他的推荐下,至正十一年四月,贾鲁以工部尚书、总治河防使、进秩二品的荣誉,领黄河南北诸路军民,即汴梁、大名十三路十五万民众,庐州等十八翼两万军士,一起进行治河工程的建设。贾鲁治河只能说是一种官府自救的缓解性行为,并没有标本兼治。元顺帝沉溺于女色、饮酒,能力低下,贻误了治河的时机。

千古淇河文化――元代淇奥(2)

2011-03-23 23:02

三、卫地物华

2、马德华《龙洞祥云》:

巨灵裂山石,洞府何虚深。风雷震龙穴,秋月结龙荫。寒通淇门雪,气接浮丘岑。愿为崇朝雨,试此济时心。

元朝的汉族文人不愿出仕异族官职,他们宁愿隐居山林,隐于民间,诗人马德华就是这样一位有骨气的汉族文人。元朝将人分为四等,汉人被列入三、四等,很受歧视,以至于马德华这样的诗人没有历史文字记载。

元代诗人马德华笔下的龙洞,位于浚县大伾山东北崖半山腰处,藏身于丰泽庙内,庙门上方悬挂一木制匾额,上书“龙洞”二字,龙洞祥云是浚县八景之一。龙洞有三个天然洞口,最大的洞口有50厘米。三个洞穴均通向山顶的罅隙,阳光射进石隙,映入洞中晃晃有光。龙洞洞口依崖建有丰泽庙三间,庙内崖壁上精雕五条滚龙,有宋代乾德五年(1051)所立《西阳明洞记》碑,有宋代宣和元年(1119)所立《康显侯诰》碑,洞口左侧有宋代元祐年(1086)的“鲁元翰再观龙洞”题记。据碑刻记载,丰泽庙在宋徽宗之前就已经存在。宋代之后,有碑可考的修建就有七次,分别是元至正十年、明宣德十年、崇祯十年,清康熙十一年两次、光绪二十年、民国三十年。2001年修缮丰泽庙时,在房檐下雕刻了100条龙,2002年又在洞前月台四周安置了龙生九子的石雕栏板,石雕栏板处两根方形石雕柱,是2001年在龙洞附近挖出的,其雕刻年代已无从考查。

“康显侯告”碑兼有宋、元两个朝代的碑体,具有汉、蒙、梵三种文化语言,含有封建官制五十一枚告印,布满宋代书法大师、弄权误国六贼之首的蔡京亲笔手迹,具有很高的历史学、语言学、书法学价值。碑身最下层详细记录了皇帝亲封龙洞之神为侯爵的缘由,政和八年(1118),尚书郎徐公在浚州体察民情,时值大旱,徐公率部下到龙洞祈雨,当晚阴云密布,大降甘霖,于是徐公上书皇帝为龙神请封,一向信奉道教的宋徽宗欣然准奏,封大伾龙洞之神为康显侯。“鲁元翰再观龙洞”题记中的鲁元翰时任卫州知州,与苏东坡素有交情。苏东坡有诗《送鲁元翰少卿知卫州》:“桃花忽成阴,荞麦秀已繁,闲门春昼永,唯有黄蜂喧。”北宋元祐年间,新旧党争中,鲁元翰政治失意到达卫州后,再观大伾,寄情山水,在龙洞处题下了“再观龙穴”等文字,以抛官场烦恼。庙内的一些祈雨碑上,记载有大旱的年月等情况,是今天研究气象灾害的珍贵史料。

《龙洞祥云》诗中巨灵就是神龙,龙荫就是祥云。龙洞祥云是一种自然景象,洞内暗流积水,秋高季节洞外冷而洞内热,水蒸汽自然会从山缝中冒出,形成山崖云遮雾绕奇观。天要下雨时,龙洞上空有乳白烟雾缭绕,袅袅飞升,龙洞口喷云吐雾,云雾笼罩着山崖,好似真龙驾祥云而出,似入仙境超凡脱俗。如今很少能看到龙洞祥云,这说明洞内已经没有暗流积水,浚县变得干旱缺水了。

3、马德华《卫溪烟雨》

淇流窈而曲,绿竹何森森。阴舍烟雨重,影落溪潭深。斐然武公德,卫风有遗音。相期砺孤操,勿移岁寒心。

《卫溪烟雨》写的是卫水的主要支流弯弯幽远的淇河,茫茫烟雨中繁密的淇竹青青。竹子茂盛遮蔽着屋舍,绿竹倒映在茫茫烟雨中的淇河溪潭深处。很有文采的卫武公有着君子的美德,《诗经?卫风》中有保存着歌颂卫武公的诗篇《淇奥》。马德华希望自己以卫武公为榜样,磨砺孤高的节操,像松柏那样岁愈寒而志愈坚,矢志不渝。

卫溪就是卫河,卫溪烟雨其实写的是淇奥风光,浚县八景之一是卫水燕语,而不是卫溪烟雨。秋雨童年的时候就看到过卫水燕语,那是当年浚县城外卫河上的一道风景线。入夏的浚县城西门外的云溪桥下,船只往来穿梭,桥眼中成群的燕子飞来飞去,蔚为壮观,煞是好看!当年卫水清清,卫河是自新乡到天津的水上运输线,河上白帆成行,船只往来,不时还有轮船拖着船队劈波斩浪。夏日的大石桥下凉爽舒适,很是适宜燕子筑巢,燕子群居桥下,但遇船只过往,均被惊起,于是就有了“云溪桥下燕歌语”的自然景观。如今这一景观不复存在,云溪桥已处在繁闹的城中,行人车辆噪杂,已经没有了燕子归来的身影。

4、马德华《淇门飞雪》

淇水日夜流,沙堆积晴雪。飞屑满汀洲,凝晖照溟渤。寒通剡曲风,白映天上雪。对景忆山阴,停舟叹清绝。

《淇门飞雪》大意:淇河日夜不停地向东奔流,晴日里急流溅起的飞沫像在沙滩上堆积起层层晶莹的白雪,很像苏轼《大江歌》中描写的那样:“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淇水溅起犹如雪样的白色水沫积聚在水中小洲周围,凝聚折射着太阳的光线,尤似南北溟渤海洋。淇水冷清得有点像浙江曹娥江上游之剡溪,溅起的水沫白得可与天上下来的雪相辉映。剡溪两岸万壑争流,众源并注,或奔或汇,一路有很多景点,统称剡溪九曲胜景。“雪夜访戴”的故事就发生在剡溪,据《世说新语》记载,王羲之的第五个儿子王徽之隐居山阴,有一天夜雪刚停止,月色清朗,四望一片洁白。王徽之忽然想念住在剡地名叫戴逵,字安道的朋友,于是连夜乘小船沿着剡溪拜访戴逵,第二天早晨到了戴逵的家门口,然而他却掉转船头回去了。别人问他为什么这样,他回答说:“乘兴而来,兴尽而返,岂必见安道耶?”这就是千秋传颂的“雪夜访戴”的故事。马德华对着淇河忆起山阴“雪夜访戴”的故事,山阴就是浙江绍兴,王徽之曾弃官隐居于此,勾践、王羲之、陆游等都是绍兴人,于是停舟感叹起来千古淇河。
  位于浚县城西南三十公里处,是淇河汇入卫河的入河口,那里有一个镇叫淇门,古为重镇、重要官道渡口、驿站码头和军事要冲,今属浚县新镇镇。淇门镇外有一座古塔,冬日大雪纷飞,铺天盖地,到处是白雪皑皑,可是这座古塔四周片雪皆无,因此把这座古塔又称为“淇门风雪避”或“淇门风扫雪”。 “淇门风雪避”或“淇门风扫雪” 才是浚县八景之一,“淇门飞雪”说的是淇水飞溅起的浪花白如飞雪。由《淇门飞雪》可知,淇河在元朝时仍具有汤汤气势。

相传古塔所在原是一处寺院,塔下原是一口大井,井中每每会喷出水来,形似一朵莲花,估计这应是一处“浚泉”,寺中方丈认为是佛祖要让自己到极乐世界,于是便坐于形似莲花的喷水之上,待水落和尚也就没了踪影。有人说井中有一神龟,是专门要吃和尚的,寺院恐惧,把块青石板盖住了井口,之后又在青石板上建起一座七层砖塔,塔内放置了一块石碑。据说碑上有许多怪符号,破解后用于医学妇科很灵。

早年秋雨专程去看过这座古塔,寺院已不复存在,四周成了农田,不远处围在弯弯河堤之中,河堤的那一侧便是奔流的卫河,古塔的东侧便是淇门。这一特殊地形可能会形成特殊的地形风,每当大雪纷飞时,地形风会绕着古塔吹送,于是大雪总落不到古塔的周围,这也只是我自己的猜想。如今古塔依然,但地形完全发生了变化,特殊的地形风场被破坏掉了,淇门古塔再不会避雪。

秋雨将“浚县八景”写成了一首歌:

伾山晓月望中天,龙洞秋云吐雾烟。玉女瑶池留倩影,岁寒双秀在浮山。云溪桥下燕歌语,善化峰头奇景观。晚照童山碑影西,淇门风雪古今传。

“龙洞祥云”、 “卫水燕语”、 “淇门风扫雪”已经介绍,再把其它五个说上几句。

“伾山晓月”,传说每至朔日,天将黎明之时,大伾山腰,悬崖之下,有一纯阳洞天,站立纯阳洞天的园门之处,抬头上望,便能看到山顶之上八卦楼顶有一轮明月。追索神秘之处,原来是农历初一拂晓月亮落山,曙光初照,月光与日光同时照射八卦楼顶的铜葫芦汇聚成一种特殊的光圈,站在一定的角度观看,酷似伾山升起的一轮明月。如今看不到“伾山晓月”了,可能是举着大旗进城的那帮人把八卦楼顶的铜葫芦偷去换酒喝了。

“玉女倩影”的景观早已不见,只留下脱裙石,也就是仙女放衣服的遗址。传说早年每当农历六月,仙女总会下凡人间,到大伾山之东游玩,并在玉女池洗浴。仙女看到当地农民疾苦,拔下金钗抛在当地,从此出现了一座紫金山,是当地的人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又因仙女总是乘凤凰而来,大伾山之东便又有了一座凤凰山。紫金山、凤凰山都已不复存在,只能看到遗迹了,往日的仙女再也没有光临我的家乡浚县。

“岁寒双秀”也已成为“浚县八景”美丽的传说,“南斗”、“北斗”两位仙人再也没有化作浮丘山上的两颗柏树,人们再也看不到他们相互拱手作揖,对弈冬季。其实也是一种自然景观,是浮丘山上冬季汽雾形成的虚像。这说明浚县生态变化,冬季空气变得干燥,再也形不成那样的虚像。浮丘山上所剩无几的几株柏树更应该着力呵护了,否则别说虚像看不到,数年后柏树的实相也将化为虚无。

“善化奇峰”也随着善化山的消失而消失了,在我童年的时候多次看到过。每至风雨乍起,远望位于浚县北部屯子境内的善化山上,总是云朵缭绕,形状各异。我与小伙伴站在卫河大堤指点善化山头的云朵,一会儿说像是飞奔的骏马,一会儿又说像是犁地的耕牛,我说是飞奔的列车,他说是凌空的银鹰,每每争论不休时,却又看到“海市蜃楼”,其乐融融,永远存留在我童年美好的记忆里。时过景消,善化山如今似乎被夷为平地,随着水源的亏缺,干旱在逐渐加剧,哪里还能看到“善化峰头奇景观”!

说起善化山,在我幼小的心中留有抹不去的记忆。记得善化山头有一株柏树,说是“鸟柏”,大人们说树身被人偷去一半,露出的全是鸟的图案,不知那株“鸟柏”如今是否安在?山上还有当年敬德打虎休息的石板,不知石板如今安在?说是那里有个金牛池,每每一只金牛会到池中饮水,有人总想捕获,仙人指点要用山上长够百日的金瓜投掷金牛方可,可那人急不可耐,金瓜长到九十九天,那人便摘下投掷金牛,结果金牛再也不见了,只留下了金牛池,不知金牛池如今水干涸了没有?这些如今都成了我牵挂家乡的理由。

“童山晚照”说的是童山山腰有一块石碑,某年夏季太阳平西的时候,这块碑的影子会出现在西侧。据说老人们曾在日本进中国时看到过一次“童山晚照”,邢台地震时看到过一次,反正说的神乎其神。其实这是一种自然的巧合,那块碑的东侧是一个凹陷的崖壁,形似一口浅浅的铁锅,当太阳的高度角恰到好处时,崖壁凹陷处正好能把太阳光汇聚到碑上,由于汇聚的光线比落日的光线强,于是碑东侧的影子被汇聚的光线隐去,而碑的西侧反倒出现影子。童山因赌博输给了人家,于是当地人疯狂地挖掘,至今已不复存在。

淇竹曾是淇县的八景之一,淇县八景是:淇园竹翠、斐亭莲芳、群峰敛碧、列柿流丹、 半岩风雨、曲径烟霞、 双剑横秋、一壶映月。秋雨也将“淇县八景”写成了一首歌:

淇园竹翠绿成林,有斐莲芳飘白云。列柿流丹红似火,群峰敛碧太行春。半岩风雨肥泉瀑,曲径烟霞景醉魂。双剑横秋惊峻险,一壶映月倍清心。

 

千古淇河文化――元代淇奥(3)

2011-03-24 23:41

四、喜爱青竹(1)

5、傅若金《寒竹篇》

寒竹依涧阿,石生何磊磊。滋息因厚地,生成藉玄宰。春阳散华景,枝叶被光彩。及兹芳岁阑,使我忧心病。邃悲凛节变,但恐惊尘浼。寒燠既异宜,迟暮复焉悔。淇园荫未息,懈谷音犹在。君子夙相好,深怀邈云海。竹性谅靡迁,人心惧中改。愿言卒封植,勿使伤樵采。

傅若金(1303-1342),字与励,元代新喻(江西新余)人。年二十出游,湖南宣慰使阿荣招延为宾客,荐为岳麓书院直学,不久弃去。至顺三年游京师,顺帝时奉命随使臣出使安南,以功得授广州路儒学教授,暴病卒。

《寒竹篇》大意:人们习惯性地称呼竹子为寒竹,总感觉竹子本身带着凉气,竹子与松树、梅花一样,生性傲寒,不怕雪压霜欺。南宋诗人陆游有吟竹诗:“气盖冰霜劲有余,江边见此列仙癯。清寒直入人肌骨,一点尘埃住得无。”寒竹常常生长在大山脚下的涧水边,扎根在怪石嶙峋之间。寒竹借土地肥厚而滋养生息,竹子长得这么好,还要借助于自然气候,要感谢玄宰卫武公,传说淇竹是卫武公种植的。春天气和风清,阳光明媚,青竹枝叶披着艳丽的光彩。值此美好的一年又将过去的时候,倒让傅若金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心病。傅若金在为竹子深深地担心,天气严冷,不要把竹子冻坏了,看着车马疾驶所扬起的尘土,只恐怕污染了洁净的竹子。春秋四季冷暖交错,竹子都能够适宜生存,一年又将过去有何懊悔呢?淇园寒竹像尊长照顾着晚辈或祖宗保佑着子孙那样,依然照常荫庇着我们,昆仑山北懈谷里黄帝的乐师伶伦的笛箫之声还在回荡。据《吕氏春秋?仲夏记?古乐篇》记载,黄帝命伶伦作乐律,伶伦取懈谷之竹,先用其中厚薄均匀的做成竹管,伶伦根据凤凰的鸣叫声,经过长时间的揣摩 、推敲,终于创制出音乐上十二音律,受到了黄帝的赞扬。人格高尚的君子一向爱好竹子,深深地敬仰竹子能高入云海,持节云中。竹子的性情料想是不会改变的,而最可怕的是人心会中途生变。但愿人们对竹子倍加喜爱,拥土培植对竹子加以保护,千万不要让竹子受到打柴人采伐伤害。

傅若金笔下的竹子,借淇园的荫庇和华夏始祖黄帝的恩泽,依山靠水,生长在石头磊磊、土地肥厚之地,不惧寒燠,凛节不变,惊尘难浼,邈入云海,竹性靡迁,使得君子夙相好,品格高尚的人们一向爱好它。淇园希望竹子能得到保护,免遭砍伐,诗中充满对竹子的尊贵地位和高尚品质的赞誉和爱怜。遗憾的是,傅若金生活的年代,淇园翠竹已经被金人砍伐殆尽,也许这正是傅若金为淇奥修竹惨遭破坏发出的哀叹之声。

6、华幼武《养竹歌为周庄吴逵子道赋》

高轩公子良不俗,不种奇花种修竹。奇花照眼一时红,修竹虚心万年绿。春雷击地新笋生,龙角森森那忍触。自锄暖土厚栽培,手挈银瓶细浇沃。深根扫除蝼蚁窟,香叶终期凤凰宿。日使沾濡雨露恩,岁寒且惮冰霜酷。猗猗绕户矗琅干,还舞连烟比淇澳。招摇皓月金琐碎,勾引清风生戛玉。炎天展簟卧苍雪,春日听莺泛醽醁。可能一日暂相忘,坐对此君看不足。君不见白乐天,重言养竹如养贤。又不见东坡诗,无竹士俗不可医。君今有竹善培养,会看直指青云上。

华幼武(1307-1375),字彦清,号栖碧,江苏无锡人,一说江阴人,金元之际文学家、隐居不仕的处士。华幼武父华铉很有才干,是元大都(北京)的一名小京官,但英年早逝,撇下28岁的妻子陈氏及3个幼小的子女。陈氏替夫尽孝,赡养公婆,培育儿女,含辛茹苦31年,因操劳过度而双目失明。她的高尚德行传到了朝廷,后被顺帝旌封其居住地为旌节里,门上署了八个大字“贞节华娣陈氏之门”,她的儿子华幼武随即辟贞节堂,处士尤笃孝敬,一时惊动了四乡八邻。

《养竹歌为周庄吴逵子道赋》大意:曾有人赋诗说:“若生不遇斩太公,留此灵身也无用。”高轩是江苏金湖人,号太公。高轩公子心地善良,不同世间俗人,他不喜欢种奇花异草,偏爱栽植修竹。奇花艳葩姹紫嫣红只是弹指挥间,转瞬就会凋零纷谢,而修竹持节凌云,扎根深深,万年长青。当春雷第一声苍穹炸响的时候,地上已长出新竹笋,看着龙角似的新笋,怎好忍心去伤害碰触它。唯有手持锄把培植暖土倍加呵护,提着银瓶细心浇灌。还要为治理虫害,堵塞竹根深处的蝼蚁洞穴,《庄子?秋水》中说:“南方有一种叫凤凰鸟,它从南海飞往北海,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非甘泉不饮。”竹子的香叶始终期望着凤凰来此住宿,真可谓“凌雪劲节无人见,终日虚心待凤来”。竹子每天浸润雨露之恩,天冷的时候又担心冰霜对竹子的严酷。茂盛美丽的千杆修竹绕着房屋四周,房屋四周成片的绿竹风中舞动,仿佛绿雾烟翠,简直可与淇奥竹林媲美。高月当空,月光如水,竹枝筛月影,月影被风竹摇碎,像是清风敲击玉片发出铿锵悦耳的声音,弹奏着动听的乐曲。炎热的夏天展开竹席躺卧下去,就像躺在苍青色的雪上那样凉爽,春日里莺歌燕舞莺,竹林下举杯醽醁美酒。只因对着竹子欣赏不足,如痴如迷,一天的时间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过去。白居易,字乐天,他在《养竹记》中写道:“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健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苏轼号东坡,他有一首《于潜僧绿筠轩》:“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今天你可要对竹子倍加爱惜呵护,青竹持节凌云,君也会青云之上的。

华幼武深深地体味着种竹修身养性的内涵,种竹、养竹、敬竹、赏竹、赞竹、用竹、以竹为乐、以竹而骄傲,最后深情地劝人们养竹,对竹子浓烈的怜爱之情,饱含在诗的字里行间。

7、许恕《题朱九龄翠筠轩》

有脚不踏东华尘,有眼不看长安春。翛然天地至清气,多在丛篁流水滨。轩名翠筠俯空谷,个个梢长如玉立。一秋明月照潇湘,六月凉风洒淇澳。轩中之人清且闲,心不在乎山水间。左图右使移白日,四檐环佩声珊珊。不可一日无君子,澹然风致颇相似。翠实常分丹凤雏,箨冠曾奉青霞士。北郭道人静者徒,爱看黄岩烟雨图。拟约嵩溪听萧瑟,醉来踏遍青珊瑚。

许恕(?-1374),字如心,江阴人。至正中,荐授澄江书院山长,旋弃去。会天下已乱,乃遁迹卖药于海上,与山僧野人为侣。创澄江书院于城内布政坊西南,延至清末。

《题朱九龄翠筠轩》大意:朱九龄书斋以翠筠轩命名,许恕题该诗。京都的东华门和长安的春天没什么好看的,那是达官贵人行走的地方,我们不去那里行走观赏。无拘无束于天地清新的空间,常游于生长着一片片青竹的流水之滨。河畔那正如书斋翠筠轩名的翠竹,高耸入云,俯瞰空谷,个个梢高修长,亭亭玉立。秋夜的一轮明月照耀着神话故事里妃子滴泪斑竹的潇湘,夏日里凉爽的风吹着以淇园竹子美盛和卫武公美德而闻名的淇奥。翠筠轩书斋里的主人和朋友清新高雅闲适,寄情怀于山水之间的绿竹猗猗。伴着日月东升西落,自左至右地看着风景如画的长卷,听着书斋檐下悬挂风铃发出环佩翠耳般的响声。不可一日没有君子般的竹子,君子恬淡的风韵与竹子非常相似。传说凤凰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非醴泉不饮,竹笋上的皮也曾侍奉着青青的翠竹。北郭道人喜欢清静,他常爱看浙江黄岩青竹烟雨图。约定在浙江嵩溪七星岩风景区欣赏秋风萧瑟的风景,在醉意中观赏君子青竹。

从字里行间可见许恕对竹子的情有独钟,他认为京都的东华门和长安的春天没什么好看,真正的美景还是在竹子丛生的河畔,那里有“一秋明月照潇湘,六月凉风洒淇澳”,那里有绿竹猗猗,秋月高照,凉风习习。书斋翠筠轩中之人并不在乎山水如何,而是倾慕竹子的“澹然风致”和高雅的品质,约定要游览嵩溪七星岩风景,赏遍天下的翠竹。

龚璛也有一首《送杨起行》:

缨冠楚楚濯沧浪,彼美人兮淇水阳。大府久须唐令录,中州正用汉文章。忠贞满眼真能几,迟暮相看耿不忘。至治朝廷天咫尺,载歌丞相举贤良。

龚璛(1266—1331),字子敬,号谷阳生,江苏高邮人,后徙居平江(江苏吴县)。少为徐琬辟幕下,后充和靖、学道两书院山长。以浙江儒学副提举致仕。与戴表元、仇远等人交善。工诗文,擅书法,有晋唐人法度。

千古淇河文化――元代淇奥(4)

2011-03-24 23:44

 

五、喜爱青竹(2)

8、虞集《题朱邸竹木》

猗猗淇园竹,结根盘石安。枝干相扶持,风雨不可千。其实凤所食,君子思保完。恒恐声影疏,萧条霜露寒。金玉慎髙节,千载承清欢。

虞集(1272—1348),字伯生,号道园,又号邵庵,抚州崇仁(江西抚州崇仁)人。元成宗大德初年,授大都路儒学教授,又任国子助教,升国子博士。元仁宗即位,除太常博士,迁集贤修撰。延祐六年(1319),改翰林待制。泰定初授国子司业,迁秘书少监,继迁翰林直学士、国子祭酒。元文宗即位,除奎章阁侍书学士,与中书平章赵世延同任《经世大典》总裁。虞集是元代中期最有影响的文臣,谥文靖。

《题朱邸竹木》大意:柔美的淇园翠竹,扎根于磐石的缝隙极其安定稳固。枝叶纵横交叉错落,风雨中千杆挺拔。凤凰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非醴泉不饮,凤凰可是超越神鸟,可见竹子具有君子崇尚高洁的品性,君子所思的是使名节保全无损。虞集常怕竹子声望和影响下降,风刀霜剑会使萧条的竹子孤单受寒。君子珍惜金玉般地高节,千年传承着清雅恬适之乐。

9、虞集《蘐草生竹间》

蘐草生竹间,翠色相绸缪。美人欣有托,君子故忘忧。昔闻有鸣凤,饮水来丹丘。不食众木实,乐只淇园秋。

《蘐草生竹间》大意:忘忧草生长在竹林之中,红黄翠色的花儿情意缠绵。灵草美人儿欣喜身有托付,君子绿竹故而忘忧。听说过去瑞鸟非竹实不食,饮水时飞往神仙所居之地(淇河卫地的丹丘特指大伾山,大伾山天宁寺大佛楼北崖壁上雕刻有陈大宾《同杨侍御毅三月夜登大伾山》诗句:“怪石穹窿夏木阴,移觞倚月共披襟。喜随骢马登云峤,疑上丹丘靖幻心。望近凤山红日晓,坐余龙洞白云深。淇源秋水萦如练,仰圣高歌绿竹吟。”――秋雨注)。瑞鸟不吃其它树木的果实,只愿欢飞在淇园秋色,以淇竹为食。

10、袁士元《满庭芳·寿范竹友老乡长》

淇澳风清,渭川月朗,此时天产耆英。苍苍标格,挺出白云层。最好坚心劲节,傲多少、桃李虚情。人都道,孙枝子叶,早已肖龙形。长春曾不老,襟怀一片,玉立冰清。喜七贤六逸,总是交朋。试听铿金戛玉,玉堂上压倒梅兄。君知否,平安信好,永耐岁寒盟。

《满庭芳·寿范竹友老乡长》大意:淇奥竹翠风清,那里生活着年届九十五岁德高天下的卫武公;渭川竹林月明,那里生活着八十封侯活了一百多岁的姜太公,那里出生高年硕德者。当赞苍翠挺拔的竹子,持守凌云气节。抱节虚心的情怀,胜却多少桃李花艳的虚情。人们都在称赞绿竹新枝,早已将竹子看做龙形。竹子四季常青,虚心赤诚一片情怀,圣洁玉立烟翠冰清。喜欢晋代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竹林七贤,还有唐代李白、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竹溪六逸,这事都是向往的朋友。风吹翠竹,听着声调清脆悦耳,音节铿锵有力,在豪贵的宅第里松竹梅岁寒三友,青竹胜过梅花。君可知道,平安真是最好,寒三友坚守盟约,可共同抵御岁寒。

袁士元,约公元1341年前后在世,一名宁老、字彦章,鄞县(宁波鄞州区)人。性至孝,隐居不仕,以茂才授县学教谕,寻为江路学教授,擢翰林国史馆检阅官,任命刚下即卒,未赴任。他平生爱菊,于庭中植菊百株,自号菊村学者。程文海也有一首《满庭芳·寿曾劲节》:

天地为炉,昆冈欲烬,此君兴味何长。深林苍雪,特地作清凉。甲刃摐摐阵里,翠旌纛、佩玉鸣珰。知道,生来有节,晚岁更昂藏。

诗人闲品藻,卫公九十,淇水徜徉。任风花高下,蝶乱蜂狂。有客长途苦暍,贪美荫、欲买陂塘。推门去,何妨枕藉,三万六千场。

程文海(1249-1318),字钜夫,祖籍安徽歙县,因避元武宗(海山)的庙讳,便以字钜夫为名。其叔父程飞卿是忽必烈征云南途中倒戈的南宋建昌(四川西昌)通判。忽必烈害怕程飞卿投降有诈,将程文海挟持入京城作人质。程文海成人后被元皇帝重用。至元年间(1264-1294)历行翰林院集直贤学士、御使行台等职,举荐过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赵孟頫等入朝任职,成为一代招贤纳士的名臣。程文海不仅耿直忠良 ,而且颇有文采。

11、张昱《题三友图》

刘文学,如冠玉。平生所性在择友,友此梅花与松竹。后凋莫问岁寒心,眼中且得无尘俗。顾兹郁郁在徂徕,瞻彼猗猗在淇澳。更有江南万玉妃,暗香吹徧湖山曲。三友地远莫致之,收拾画图归一幅。竹为君子松大夫,梅则佳人在空谷。从他坐客寒无毡,只此可以伴幽独。君不见玄都观里千树桃,尽是人间闲草木。

《题三友图》大意: 松竹梅三友图作者刘文学是个美男子。生平很重视结交择友,犹如松竹梅岁寒三友一样。松竹梅严冬酷寒仍意志坚贞无需相互怀疑,刘文学眼中容不得尘世庸俗。看这儿草木茂盛像是在长有苍松的徂徕山,望那边像是绿竹猗猗的淇奥。还有江南万竿竹子如众多的仙女,清幽的香气飘飞远送遍及山山水水。松竹梅岁寒三友远隔千山万水难得相聚,刘文学丹青妙笔却把它们画入一幅图画。竹子像是君子,松如同大丈夫,梅花尤似佳丽美人空谷玉立。跟着刘文学入席做客寒冷也无需怕冷,唯有跟着他才可以忍受静寂孤独。君不见陕西长安玄都道观里的千树桃花,全是些卑贱、庸俗的草木。

张昱,约公元1330年前后在世,字光弼,卢陵(江西吉安)人。元末行枢密院判官,浙江员外郎,弃官不仕。日以诗酒自娱,号一笑居士。张昱另有一首《此君轩,为周昉赋》:

种竹不在多,竹多翻自俗。周生达此意,窗户惟数竹。凉颷集雅吹,炎景消烦燠。精神穆如咏,兴寄淇园緑。谁云翡翠枝,不有凤凰宿?苔阶近相对,色净尊中醁。虽非沈湎事,庶以忘宠辱。何可一日无?此君美如玉。

六、人在旅途

12、王恽《玉漏迟·留别淇上诸君》

浙江江路杳。苍茫自叹,南飞乌鸟。故国回头,梦里青山吟绕。手把一麾南去,道不比、八州常调。君莫笑。南楼苦要,胡床舒啸。

休扰。归去扁舟,若比似陶朱,尚犹年少。飞泳虽殊,友义固应明了。拟览九江秀色,谁凄断、关河残照。霜月晓。去去眼中人少。

《玉漏迟·留别淇上诸君》大意:浙江江河航道深广渺远。遥对苍茫独自感叹,乌鹊南飞,乌鸦知道反哺,人更应该有侍奉尊亲的孝心。回望故乡,故乡的山山水水总在梦里萦绕。把手一挥向南而去,回乡的道路可不比他乡平常的人在旅途。您可不要笑话王恽,他将要远离家乡淇奥到浙江赴任,浙江发出了坚决恳切的邀请,坐在马扎儿上放声歌啸。

休要打扰,南去的小船之上,如果与越国大夫范蠡相比,倒显得比他年轻。飞鸟游鱼虽殊途,当情感却是相同的。本想观览长江美景,谁曾想尤似长河落日,夕阳残照江水,顿生凄凉。霜天月落已是拂晓,家乡淇奥却别离在遥远的北方。

13、王恽《感皇恩·赠李士观》

(李士观)讳仪,霸州人。予二十时,鹿庵先生门同舍郎也,性端方。尝为刑司经历官,好学不倦。与人交有终始。

回首竹林游,山阴陈迹。洒落襟期记畴昔。论文把酒,醉尽清泉白石。几年江海上、空相忆。

邂逅淇南,羁愁都释。两鬓怜君更如漆。幽怀重叙,不待小槽红滴。新诗随欬唾、骊珠湿。

《感皇恩·赠李士观》大意:回忆起来当年一起游于竹林中,总能想起会稽山阴王羲之游玩的老地方。记起从前潇洒豁达的襟怀志趣。举杯谈论文章,一醉方休于清泉白石之上。退隐已经数年,每每令人追思。

意外相遇在淇水之南,忘记了征旅的愁思。很是羡慕您的两鬓黑发。叙聊隐藏在内心的情感,酒逢知己千杯少。谈吐之间赋得新诗 ,犹如口吐骊珠,《庄子·列御寇》中说:“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

李士观名字叫李仪,河北冀中平原东部霸州人。王恽二十岁时,都是金末进士、元翰林学士鹿庵先生门下的僚友,李仪品性端正、正派。曾是刑司经历官,很是爱好学习。李仪与人交往很讲诚信,有始有终。王恽还有几首:

蝶恋花

淇水当年麟凤渚。回首飞翔,落落风云举。三叠阳关回首处。渭城柳色朝来雨。今夕何年天所与。白发归来,一笑同歌舞。醉里相将寻杖履。

浣溪沙·送王子勉都运关中

蓟北分携已六年。秋风淇上又离筵。一尊情话重留连。内史调兵惟汉相,春潭通漕笑韦坚。岳云抛翠上吟鞭。

水龙吟·送焦和之赴西夏行省

当年紫禁烟花,相逢恨不知音早。秋风倦客,一杯情话,为君倾倒。回首燕山,月明庭树,两枝乌绕。正情驰魏阙,空书怪事,心胆堕,伤殷浩。

祸福无端倚伏,问古今、几人明了。沧浪渔父,归来惊笑,灵均枯槁。邂逅淇南,岁寒独在,故人襟抱。恨黄尘障尺,西山远目,送斜阳鸟。

千古淇河文化――元代淇奥(5)

2011-03-25 08:00

 

 

七、佛道淇竹(1)

14、马钰《香山会·次重阳韵》

木金交,天地活,真真渐好。澄清淇寂深通奥。祥光瑞气,把丹砂覆焘。方知得、人能弘道。仙承妙号。定是受、金书诰。玄中妙。净中来到。心通意晓。这天机大道。当行教,荐赴蓬岛。

马钰(1123—1183),原名从义,字宜甫,后更名钰,字玄宝,号丹阳子,故亦称马丹阳。原为陕西扶风人,后迁宁海(山东牟平)。宋代进士,大定年间遇全真道领袖王重阳,抛弃巨大家业,皈依王重阳出家,励行苦节,专务清静。王重阳临终时授以全真秘诀、托以弘教大业,创立全真支派遇仙派。

香山会为词牌名,次重阳韵就是依照王重阳原词韵填词。王重阳《香山会》原词为:

白光生,青焰至,红辉总好。腾炫耀妙黄深奥。般般彩色,把明珠覆焘。晴空外、来往仙道。对成永号。便受玉皇宣诰。云霞里,上真唯到。香山会聚,发琼言阐道。同归去,长住三岛。

《香山会·次重阳韵》大意:旧年与新年的交替,冬去春归,天地间万物开始复苏,道家真人和道教的活动也开始活跃起来。寂静澄清的淇水连着淇奥,吉祥之气是用道家炼丹的覆盖呈现出来的,《论语?卫灵公》中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道家弘道承接神仙的美妙,也是受封于帝王任命或封赠的文书。奥妙中的奥妙悄悄地到来,心有灵犀。道家弘道天机不可泄露,佛教把属于教理一方面的大小乘经论称为化教,把属于行持一方面的戒律典籍称为行教,道家也应该行教,推荐有心修道之人去蓬莱仙岛。

马钰不愧是位入道之人,可谓修道入魔,在他的词里写到淇奥难能可贵,很少见到。词中的澄清、静寂和玄奥多是故弄玄虚,属于唯心的先验论和天命论,是没有根据的胡言乱语,看不出有什么名堂和科学道理,更看不出与元朝的命运有什么内在的有机关联,如果认为是说破了什么天机,也全是后来者牵强附会,其道教理论与《道德经》相去甚远。

15、王冕《息斋双竹图》

李侯画竹真是竹,气韵不下湖州牧。墨波翻倒徂徕山,笔锋移出筼筜谷。千竿万竿清影远,百丈十丈意自足。就中分取一两枝,别是山阴潇洒族。疏梢飒飒凤毛颤,修干隐隐虬龙伏。凭轩忽若秋风来,坐使傍人脱尘俗。我生爱竹太僻酷,十载狂歌问淇澳。归来不得翠琅玕,听雨冷眠溪上绿。而今已断那时想,见景何缘动心目?便欲为园真致之,相对空窗慰幽独。

王冕(1287—1359),字元章,一作元肃,号煮石山农、梅花屋主、饭牛翁等,人称竹斋先生,浙江诸暨人,元代诗人、画家。幼时家贫,入僧借长明灯读书,后试进士不第,改学兵法,击木剑,曾北游燕都。他以画梅著称,亦善竹石。后因一道题画诗招祸,他归隐会稽九里山,卖画为生。朱元璋攻绍兴,欲授咨议参军,他突然去世。写了不少揭露时弊、反映人民疾苦的现实主义作品。

《息斋双竹图》是王冕回归江南后,在自己的书房里欣赏李侯的双竹图时,睹物生情的一篇诗作。息斋就是李侯,李衎(1244—1320),字仲宾,号息斋道人,蓟丘(北京)人,元代与柯九思、王冕齐名的湖州派画家,《竹谱》一书是息斋道人生平画竹经验的总结。湖州牧是指湖州画派始祖文同,元丰元年(1078)文同奉命为湖州(浙江吴兴)太守,未到任,病故陈州(河南淮阳),苏轼接任湖州太守 ,未几坐狱贬黄州。虽文同籍隶四川,但画史上皆称他为湖州竹派始祖。

《息斋双竹图》大意是:李侯画竹真是逼真,气韵不在湖州画派始祖文同之下。文同除擅画竹外,还擅画松,有名作《双松图》画的是山东省泰安县东南徂徕之美松,《诗经·鲁颂》称“徂徕之松”。 李侯泼墨如波,画技高超娴熟,盖过了文同的徂徕之松,笔毫的尖锋显现出如火纯情,好似把生长在水边的长而竿高的大竹子搬出了山谷,把竹画得活灵活现。画出了千竿万竿竹的清影神韵,远近不同,百丈十丈的气势跃然纸上,很是传神。从中取出一两枝竹子来,另是会稽山之阴挺拨俊逸那一类的青竹。稀疏的竹梢风吹飒飒犹如凤毛颤动,长长高高的主干朦胧隐隐像是龙角潜伏。倚在回廊或小屋的窗口向外眺望忽如秋风一阵吹来,令凭栏遥望之人顿生绝尘脱俗的感觉。王冕生来就有爱竹如命的嗜好,十多年来每当歌咏修竹而联想起来《诗经·淇澳》,淇竹也因《诗经·淇澳》而闻名天下。淇奥梦中归来但却得不到似玉的淇竹,夜来听着窗外雨冷梦魂找寻着溪边的竹影。如今已经断绝了当年的梦想,但看到李侯所画的竹图后为何又动了当年的念头?真想把这里变成像淇园那样的园子,凭栏窗外以慰籍独自幽处的心情。

《息斋双竹图》写出了赞美李侯画竹的逼真和气韵,以及泼墨如波、笔走龙蛇的艺术功底和超凡脱俗的风格。同时也道出了王冕所以爱竹如命,皆因淇竹之美,惹得王冕十载狂歌,魂牵梦绕,无论是看画竹也好,梦真竹也好,都对竹子的高尚品格无限崇仰,充分显示出王冕爱竹的僻酷。王冕还写有一首《柯博士画竹》:

湖州老文久已矣,近来墨竹夸二李。纷纷后学争夺真,画竹岂能知竹意?奎章学士丹丘生,力能与文相抗衡。长缣大楮纵挥扫,高堂六月惊秋声。人传学士手有竹,我知学士琅玕腹。去年长歌下溪谷,见我忘形笑淇澳。我为爱竹足不闲,十年走遍江南山。今日披图见新画,乃知爱龙亦如我。何当置我于其下?竹冠草衣相对坐。坐啸清风过长夏。

元朝政治家元明善也写有一首《题息斋墨竹图》:

玄卿口哦子昂诗,手持仲宾墨竹枝。此诗此画真两奇,似为玄卿写幽姿。日光不下云扃暗,元气歘忽寒人肌。枫林青青少陵梦,无乃泽畔逢湘累。楚江小月晃初夜,淇园苦雨秋竹迷。二妃弹瑟泪如雨,幽壑龙潛春欲飞。天路迢遙独后来,黑雨挟风山鬼啼。老气盘空根彻泉,地灵上诉玄冥悲。摩挲老眼久知画,恍然吾與□物移。挥杯三叫我非狂,墨沈翻江江竹辞。

元明善(1269—1332),字复初,大名清河人,任安丰、建康两地的学正,后在枢密院任职,元仁宗时迁翰林侍制。

元代地理学、舆图学家朱思本也有一首《次韵题墨竹》:

黄景高所蓄墨竹凡四轴,其一子昂赵公所作,伯生虞公题之,其一息斋李公所作,复初元公题之,其一员峤李公所作,本心周公题之,其一嗣天师太{元}[玄]所作,思本题之,俱用伯生韵。

我屋琵琶东,清溪转山曲。天风度林梢,泠泠韵苍玉。金铺扬庭户,绝胜筼筜谷。失脚京华尘,慰眼见疏竹。天人有天趣,写作淇园绿。谁夸千亩多?意足宁半幅。故山春雨深,湿翠峰六六。对此意茫然,南飞愧黄鹄。

朱思本(1273-1333),江西临川人。早年学道,常以奉诏代祭名山河海之机,周游各地。公元1311-1320年,经历十年时间,利用郭守敬的四海测绘成果,把天文、大地测量与舆图测绘紧密结合,采用中国传统的计里画方的方法,先绘分幅地图,进而汇编成长宽各七尺的《舆地图》2卷。此图多次被摹绘、石刻,是元、明、清各代测绘全国总图的基础和范本,是中国制图史上一项杰出的创造。





 

 
     
千古淇河文化——元代淇奥(1-5)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ICP0902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