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第6卷

 

   

 

文史资料 - 千古淇河文化——淇水复兴(北宋年间)(7-12)
千古淇河文化——淇水复兴(北宋年间)(7-12)
 
作者:秋 雨  加入时间:2011-3-12 15:04:08

 千古淇河文化――淇水复兴(北宋年间)(7)

2011-03-12 09:31

九、黄河水患(2)

35、刘敞《河决东郡以平声为韵叔父令赋》

传闻大河决,远与北溟通。汜滥蛟鼍怒,萧条郡国空。淇园方下竹,瓠子复修宫。世代文成术,民怀伯禹功。沈牲烦太史,负土困关东。封禅应知外,谁人秦矩公。

刘敞闻黄河决口东郡,后应叔父之请而写该诗,全诗主要写闻黄河决口的感受,企盼有大禹、秦矩公那样的治水英雄再世。

原始黄河诞生与青藏高原隆升密切相关。第三纪青藏高原经两期隆升和两度夷平,第三纪末开始快速隆升。青藏高原隆升经历三个阶段:360-140万年前,青藏运动;120-60万年前,昆黄运动;15万年至不足1万年前,共和运动。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黄河断续下切形成一系列阶地。180-140万年前,青藏运动使黄河中游积石峡至三门峡诞生,并随之与下游贯通;160万年前黄河中游贯通;140万年前,黄河切穿三门峡东流入海;120万年前,黄河开始了上游溯源加长历史;15万年前,黄河到达共和盆地;末次冰期间冰段的45000-25000年前,黄河到达多石峡;冰消期后的11000-10000年前,黄河自多石峡贯通抵达河源,从此现代黄河出现。

自从现代黄河诞生,黄河流域的远古人类便开始求索如何能与黄河和谐共处,终于出现了大禹治水,黄河进入大陆泽,分成九条大河奔向大海。之后黄河频繁地决口,黄河先民频繁地治理河决,一代代先人上演了一幕幕战洪图。生于南北朝末年,历任南北朝梁、陈亡入隋朝的文学家江总写有一首《济黄河》:

葱山沦外域。盐泽隐遐方。两源分际远。九道派流长。未殚所闻见。无侍验词章。留连嗟太史。惆怅践黎阳。导波萦地节。疏气耿天潢。悯周沈用宝。嘉晋肇为梁。

《济黄河》写出了黄河源远流长,壮阔波澜的景象。今天的科学考察发现黄河有三个源头,一是扎曲,二是约古宗列渠,三是卡日曲。而古人认为河有两源,一出葱岭,一出于阗。葱山处在黄河的一个源头,在隋的版土之外,河水在那里就高而下。盐泽是黄河的另一个源头,在很远很远的地方。河水自昆仑九折注海而流不绝,相传大禹治水之时,把黄河水从河南孟津开始疏导各大支流、主流入大陆泽,然后又从大陆泽开始疏通九道河流入海。

诗中的“地节”是汉宣帝的第二个年号,南方有地藏节,地藏菩萨常现身于人、天、地狱之中,救助苦难。“天潢”又称天横,指天上的五星,即御夫座19、φ、14、σ、μ星,“天津”星为“天潢”,“王良旁有八星绝汉,曰天潢”,这里应是借指天潢贵胄。“周沈”说的应是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名,“晋肇”即晋朝初年。“导波萦地节。疏气耿天潢”是在描写黄河的壮阔波澜。“悯周沉用宝,嘉晋肇为梁“,前一句是指北周皇帝禅让给隋帝位一事,《大会歌》:肇建帝业,开国有晋。周代晋国,至公元前376年最终分裂成韩、赵、魏,后来魏迁都大梁,改称梁。词句应是映射北朝之事。

黄河曾经从秋雨的故乡黎阳流过,秋雨也曾经随着江总的文字找寻过黄河的足迹,黄河带给人的震撼太大了,黄河孕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黄河留给中华儿的有欢笑,也有无尽的悲伤。从古代大禹开始,中华儿女总在寻求与黄河的和谐,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浚县大伾山的大石佛就是当时人们与河水战斗的见证,也应该是大禹的化身,看看那一个区域的地名,多带水字,那就是黄河故道。

古往今来的中华民族,从来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总是合并分裂,分裂合并。中华版土历史上成立过很多国家,数不胜数,可谓星罗棋布,纷繁一时,先后或同期出现的国家有:北戎、山戎、白狄、赤狄、匈奴、东胡、羌、中山、乌孙、匈奴、丁令、鲜卑、夫余、挹娄、羌胡、契骨、敕勒、柔然、西域诸部、吐骨浑、失韦、勿吉、康居、太月氏、大宛、疏勒、龟兹、车师、于阗、楼兰、肃慎、乌桓、哀牢、黑汗、辽、西州回鹘、黄头回鹘、西夏、吐番诸部、大理、瓦刺、鞑靼、亦力把里、燕、齐、秦、晋、鲁、宋、楚、吴、越、赵、魏、韩、蜀汉、吴等等。这些历史上的国总多数与黄河有关,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河源远流长,流过了千古岁月,一直流到新的时代。

直至清朝,雍正元年在武陟县境内的黄河岸边建起了嘉应观,相当于封建时代的黄河管理委员会。嘉应观官、庙、衙三体合一,占地140亩,是一处仿宫廷式的建筑群,内立雍正皇帝亲自撰文书丹的大铜碑,高4.3米,铁胎铜面,碑周雕龙,底座为蛟,为国之瑰宝。殿内正立“钦赐润毓”金牌,润毓是雍正皇帝赐予在武陟堵口的都御史牛钮的封号,牛钮是皇帝的皇叔,是嘉应观的首任主持。观内供奉的河神均为彪炳史志的历代治河功臣,蕴涵了中华五千年治河经验,是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博物馆。

黄河在孟津以上被夹在山谷之间,除了宁夏银川平原、内蒙古河套平原一代的黄河河道多次变迁,再无大的变化。而在孟津以下,黄河汇合洛水等支流,折向东北,经河南北部,向北流入河北,又汇合漳水向北流入大陆泽,然后分为几支顺势向东北流入大海。黄河下游河道多次变迁,影响重大。周定王、汉武帝、王莽新朝、南宋,黄河均发生过大的改道。尤其是汉朝以前,黄河下游频频改道,使得鲁南、豫东和淮北地区成为泽国,八百里梁山水泊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东平湖、南阳湖、独山湖、昭阳湖和微山湖当属八百里梁山水泊的遗迹。

说起黄河不少人认为,古黄河自大伾山东麓流经,浚县当属黄河流域,这是错误的。流域就是当地的水流到了哪里,浚县的水最终归入海河,所以属于海河流域,正像郑州临着黄河,但水流入贾鲁河,最终归淮河而属于淮河流域一样。河南分几大流域,以豫西卢氏县南山区玉皇顶山峰为界,以南含南阳大部,均属长江流域;以北含三门峡、洛阳、济源、焦作一部分属黄河流域;除上述区域,黄河以南属淮河流域;除上述区域,黄河以北属海河流域。

人类早期,茫茫华北平原,沼泽处处,自太行山流出的淇河,就是《诗经》里说的“淇河淌淌”,据说就是那吒闹海的地方,李靖的家乡就在淇河岸边。淇河汇入卫河,进入海河,大浪滔滔,多处低洼的地方,聚成一片片广阔的水域,比如今江南的水域还要宽广。古时广阔的华北平原,河流纵横,湖泊、沼泽比比皆是,大片大片的森林绿树苍翠,飞鸟成群。那时间人类没有如今的汽车、火车、飞机,渐渐开始使用船只,舟船行行,白帆点点,如果高空鸟瞰,风景如画。

古时侯,黄河与许都之间是商代亳都,人口相对集中,亳都西边有荥泽,东、南面有浩淼的蒲田泽,水域宽广,直达东都汴梁。古时黄河偏北,后来黄河南移。荥泽形成于史前,荥泽北侧,水来自王屋山,东出至菏泽,汇入汶水,东北入海。荥泽南侧,自荥阳汜水北向东成为荥泽,东出原阳南、封丘北,流入巨野泽,由巨野泽流出,转向山东小清河入海。
  荥泽的存在,影响了黄河,对古代的航运、邮驿、人口和地理环境有重要影响。黄河泛滥,泥沙的沉淀淤塞严重,位于荥泽西部的宋朝皇帝陵墓,几百年的时间,陵墓前的石人石马已被埋没。再看豫东鹿邑的老子故里,那里的石人也被埋没,汴梁城已在开封的地下,这些都是黄河淤积的见证。至汉代,荥泽被淤积湮塞,荥泽消失了,荥泽原本就是黄河泥沙沉淀池,黄河的名子始于东汉,可能与荥泽淤平后河水变得黄浊有关。当时的汴梁城,西、南有蒲田泽,北、东有梁山水泊,汴梁就是东方的威尼斯。

圃田泽与荥泽各成一水域,也许更古时候二者是一水域。两泽在黄土高原东端,与华北平原接壤,由于地势低洼,河水自山区至此减速,水源又多,排泄不畅,以致河水漫溢而成两泽。如今荥泽与蒲田泽都不见了,只有曾发生过官渡之战的黄河南岸,还有一个小小的雁鸣湖,算是蒲田泽的影子吧。民权县境内也有一些遗迹,可能那时梁山水泊的影子。黄河海河之间如今再没有大的湖泊与沼泽了,保存下来的几条河流,也多成了季节河,别说行船了,灌溉都不能够,如今的黄河海河之间成了大片大片的旱地。“九道派流长”的景象早已成为历史。

历史终于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我们进入了科学的新时代,南水北调工程起步了。三条南水北调工程是: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取水,利用古代京杭大运河,线路全长1150千米;中线工程从长江支流汉江取水,把湖北省丹江口水库的水引往河北、河南两省,为减少对汉江下游航运、洪水和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将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13米,线路全长1246千米;西线工程从大渡河、雅砻江和金沙江向黄河源头引水。秋雨去看过丹江水库,大坝已经在加高,源头闸渠均已修好。

南水北调东、中、西三条线路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相连,构成我国水域的“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总体布局。调长江之水济黄河,这才是真正史无前例、举世宏篇的济黄河!

进入新的世纪,北方广大地区缺水、水源被严重污染,蔓延的旱情加上长期的水资源浪费,越来越严重地影响了北方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九曲回肠的母亲河黄河,也因水土流失和环境恶化造成几次断流,中国的668个城市中,有400个城市缺水,12亿人口中约有7亿人的饮用水受到污染。黄河当济,刻不容缓!

春去秋来霜满天。黄河岸上可耕田?辛勤播种求收获,心事一怀撒旱滩。思故土,望天边。佳处独立站岸边。云涛接水漫漫雾,秋雨风霜茫茫岚。

 

 

千古淇河文化――淇水复兴(北宋年间)(8)

2011-03-12 09:34

十、黄河水患(3)

36、石介《河决(乙亥中作)》

昆仑山最大,峨峨横绝域。黄河地下来,汹汹不可测。河伯一发怒,擘开昆仑石。水出东北陬,浩渺无涯极。平地水行疾,九州岛如咫尺。汤汤势滔天,黎元多沈溺。上贻尧心忧,四岳举鲧塞。鲧用汩彝伦,九载无成绩。尧怒不能治,遂行羽山殛。有子其曰禹,命使嗣父职。洛中得龟书,九畴文甲坼。禹乃乘四载,周游视水迹。百川各复道,九河皆开辟。禹功既已成,水患方兹息。窃思大禹意,河九为远策。况云杀其溢,闻之孔安国。三代逾千年,所以无灾厄。战国争土疆,诸侯用诈力。迁徙无常岁,湮沦不可识。堤障遏水势,沟渠绝地脉。禹道不复究,河流有壅隔。频为中国患,不国不安席。从官徒负薪,河伯弗受璧。斫尽淇园竹,安救瓠子役。民力殚将竭,国材耗亦剧。四方竞上疏,羣臣争筹划。田蚡方为相,书来多持扼。岂顾天下利,惟以私田惜。贾让不为用,延年亦见斥。如何圣人功,千载复不得。皇宋运熙泰,四圣崇道德。百蛮皆臣顺,万物遂生殖。七八十年闲,人不闻金革。惟兹澶滑郡,河决亦云亟。常记天禧中,山东与河北。藁秸赋不充,遂及两京侧。骚然半海内,人心愁惨戚。河平未云几,堤防有穴隙。流入魏博闲,高原为大泽。良田百万顷,尽充鱼鳖食。救之成劳费,不救悲隠恻。吾君为深虑,不食到日昃。我忝窃寸禄,素餐堪自责。不负一畚土,私辄逃丁籍。又无一言长,万分有裨益。与世同浮沈,随羣甘默默。亦或中夜思,斯民苦瘦瘠。四年困蝗旱,五谷饵蝥蠈。年来风雨时,纔得一秋麦。手足犹疮痍,饥肤未丰硕。若待四体肥,斯民无愁色。不然寻九河,故道皆历历。一劳而永逸,此成功无歝。或可勿复治,顺其性所适。徙民就宽肥,注水灌戎狄。试听刍荛言,三者君自择。

石介所写的这首诗,展示了黄河决口给百姓带来的巨大灾难,反映了古代在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治黄的不易。石介回望历史上为救瓠子河决,“斫尽淇园竹,安救瓠子役。民力殚将竭,国材耗亦剧。” 对民力将要用尽枯竭,淇竹砍伐毁灭表示惋惜。

石介(1005-1045),字守道,一字公操,兖州奉符(山东泰安东南)人,尝讲学徂徕山下,学者称徂徕先生。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释褐郓州观察推官。景佑元年(1034)调南京留守推官,三年代父远官嘉州军事判官,旋以母丧归泰山。庆历二年(1042)召为国子监直讲。四年,擢直集贤院,不久通判濮州,未赴。五年卒,年41。

37、徐积《大河上天章公顾子敦》

 万物皆有性,顺其性为大。顺之则无变,反之则有害。(全诗之纲。相当于议论文的中心论点。――笔者)

禹之治河也,浚川而掘地。水行乎地中,其性安而遂。因地为之防,犹恐不足制。故附之山足,使循山而行。山不可必得,或原阜丘陵。水行乎两间,既固而既宁。及将近下流,山远而地平。渠裂为二道,河分为九形。虽暴不得怒,虽盛不得盈。所以顺而制,归之于沧溟。后代蒙其业,历世六七十。凡千有余年,而无所决溢。国君与世主,岂皆尽有德。盖繇河未徙,一皆循禹迹。河道既一徙,下涉乎战国。水行平地上,乃堤防堙塞。其时两堤间,实容五十里。水既有游息,堤无所啮毁。(总结大禹治水的成功经验。――笔者)

后世迫而坏,河役始烦促。伐尽魏国薪,下尽淇园竹。羣官皆负薪,天子自临督。其牲用白马,其璧用白玉。歌辞剧辛酸,姑不至号哭。瓠子口虽塞,宣房宫虽筑。其后复北决,分为屯氏河。遂不复堤塞,塞亦无如何。两河既分流,害少而利多。久之屯氏绝,遂独任一渠。凡再决再塞,用延世之徒。有天时人事,可图不可图。有幸与不幸,数说不可诬。其后复大决,大坏其田庐。灌三十一县,言事者纷如。将欲塞之耶,凡役百万夫。费累百巨万,亦未知何如。如此是重困,是重民叹吁。言事者不已,亦不复塞诸。李寻解光辈,其言不至迂。遂任水所之,渠道自割除。当时募水工,无一人应书。学虽有专攻,术亦有穷欤。诸所说河者,桓谭实主之。但聚而为书,实无以处之。班孟坚作志,亦无所出取。事有甚难者,虽知无所补。(叙述武帝以后汉代治河的教训。――笔者)

今之为河堤,与汉无甚殊。远者无数里,近无百步余。两堤束其势,如缚吞舟鱼。适足激其怒,使之逃囚拘。又水性隠伏,有容而必居。浸淫而灌注,日往而月徂。埽材有腐败,土壤有浮虚。水进而不止,正如人病躯。病已在骨髓,医方治皮肤。下不漏足胫,上突为背疽。或水如雷声,或埽如人喘。或决如山倾,或去如席卷。如蛟龙引阵,如虎豹逃圈。如地户开辟,如谁何生变。如神物主之,不可得而辨。嗟乎有如此,堤防岂能禁。盖缘平地上,失水之本性。而又无二渠,分九河所任。以九合为一,所以如此甚。今之为邑居,多在古堤内。以诸埽准之,高于屋数倍。以水面准之,亦高数尺外。诸埽正如城,而土有轻脆。民正如鱼鳖,处破湟畎浍。被溺者常事,不溺者幸大。又河水重浊,淀淤日以积。又夏秋霖雨,诸水凑以入。故有必决势,不决者盖鲜。或决彼决此,或决近决远。或决不可塞,或塞而复决。或决于旦暮,或决于岁月。或新埽苟完,或旧埽溃裂。譬如千万钧,用一绳持挈。必有时而败,必有处而绝。而自决大吴,凡害几郡县。河既北浸边,诸塘皆受患。亡胡与逸马,熟为之隔限。今虽甚盛时,亦防不虞变。所以议论者,复故道为便。故道虽已高,可复亦可为。但恐既复后,其变不可知。(陈述当今不能复行黄河故道的理由。――笔者)

我兵学虽陋,公兵学虽奇。我说兵之难,公亦莫我违。河事异于兵,其难堪嘘欷。智有不可及,力有不可施。汲黯非不伟,所塞辄复隳。王遵无奈何,誓死而执圭。若与唐衢说,号哭垂涕洟。未说穿故道,未说治故堤。且说塞河口,所费不可推。诸所调发者,委积与山齐。卷埽者如云,进埽者如飞。下埽名入川,其势忧流移。上埽名争高,少动即势危。万人梯急赴,两大鼓急椎。作号声号令,用转光指麾。其救护危急,争须臾毫厘。又闻被灾郡,数路方荐饥。官私无畜聚,民力俱困疲。朝廷谋已劳,两宫食不怡。生民仰首望,使者忘寝饥。为之柰何乎,勿计速与迟。事虽有坚定,议论在所持。如一身数疾,必以先后医。假如移所费,用以业贫民。偿其所亡失,救其所苦辛。或贷其田租,或享其终身。独孤有常饩,使同室相亲。露尸与暴骸,收敛归诸坟。精选强明吏,处之使平均。乡官与胥徒,欺者以重论。如此庶几乎,可无愁怨人。下酬更生望,上慰再造仁。然而论议者,至今犹纷纷。或复其故道,或因其自然。公如决于一,勿使众议牵。在己者有义,在命者以天。而况行职分,而况本诚忱。圣朝无不察,知子之赤心。嗟余何为者,草莽且贱微。与公本无素,一见即弗遗。以伯兄处我,以古人相期。小设犹致说,大事宁无辞。年且六十一,未作沟中尸。常恐公礼义,如投诸污泥。岂欲为迂阔,不得已为诗。沥吾之肝胆,但恐同儿嬉。又恐误公事,公千万慎思。如将从近功,即深图便宜。如必谋久利,唯古人是希。是询而是度,是访而是咨。或博物君子,或宿儒老师。或滨河野叟,或市井年耆。或愚直夫妇,所言无蔽欺。或老胥退兵,耳闻而目窥。或世为水学,可与讲是非。或博募水工,按地形高卑。从便道穿渠,稍引河势披。海既为大壑,汴既分一支。如关窍疏通,脏腑病可治。此说如何哉,但恐出于狂。如何完障塞,如何复诸塘。观变而待时,亦恐谋不臧。为复有说者,且须严边防。如魏尚守边,见称于冯唐。如祭彤久任,使匈奴伏藏。以车制冲突,如卫青武刚。多置强弩手,如李广大黄。选募如马隆,练卒如高王。 如汉置奔命,使我军势张。短兵斫马胫,冲车乱其行。赏不以首级,所以严部分。大陷刀如墙,可以坚吾阵。羊叔子以德,郭子仪以信。光弼战河阳,挥旗令直进。其时诸军势,如决水千仞。杨素不用车,可汗下马拜。仅以其身免,号哭而大败。将帅在方略,胜却百万兵。安边在良将,胜却筑长城。愿子治水功,有以酬明时。便领铁林兵,尽衣犀牛皮。连营环绣帽,大纛随牙旗。分金赐勇敢,藏书付偏裨。先声义信远,下令霜风驰。出塞有丰草,近关无马蹄。穹庐大漠外,别部黑山西。伐谋为上策,何用长缨羁。本朝正明盛,以德服外夷。使来不受献,南越回山梯。西闭玉门关,东却高句丽。四夷无一事,各安巢穴栖。名将更无功,优诏勒鼎彝。师旋作鼓吹,军容除虎貔。银珰致郊劳,翰林严鏁扉。除书纸用麻,省吏身着绯。公方有所念,山足江之湄。无心入黄阁,有表辞赤墀。乞得老来身,浩歌还会稽。白云与绿波,无所不可之。春风桃花坞,秋色黄菊篱。茶篮与酒榼,壶矢兼琴棋。烹鸡炊黍饭,可倩庞公妻。岂无会稽老,雪夜同泛溪。亦有二三子,棹歌相追随。散尽橐中金,留得身上衣。有宅是官借,无田可扶犁。 闲吟题寺观,长啸入云霓。公得我诗后,一梦须先归。(以兵法类比治河,强调要顺黄河水性,因时因地制宜。――笔者)

这是一首中国古代治水史诗,从大禹治水,汉武塞河,到李寻解光治河,阐明了黄河难于治理的原因,并用兵法类比,说明治河要因时因地制宜的道理。此诗在陈述汉武帝塞河时,“伐尽魏国薪,下尽淇园竹”,如实地写出了当时淇园竹之盛及其在历史上的贡献。

徐积(1028-1103),字仲车,楚州山阳(江苏淮安)人,英宗治平二年(1065)进士。神宗数召对,因耳聩不能出仕。哲宗元佑元年(1086),为楚州教授。徽宗崇宁二年除监西京嵩山中岳庙,卒,年76。政和六年(1116)赐谥节孝处士。以孝行着闻,苏轼称之为“古之独行也,于陵仲子不能过,然其诗文则怪而放,如玉川子(卢仝)”。

 

千古淇河文化――淇水复兴(北宋年间)(9)

2011-03-12 09:39

 

 

十一、华夏旱灾

38、苏轼《次韵舒尧文祈雪雾猪泉》

长笑蛇医一寸腹,衔冰吐雹何时足。苍鹅无罪亦可怜,斩颈横盘不敢哭。岂知泉下有猪龙,卧枕雷车踏阴轴。前年太守为旱请,雨点随人如撒菽。(傅钦之曾祷此泉得雨。)太守归国龙归泉,至今人咏淇园绿。我今又复罹此旱,凛凛疲民在沟渎。却寻旧迹叩神泉,坐客仍携王子渊。(钦之时客惟舒在矣。)看《草中》和《乐职》颂,新声妙语慰华颠。晓来泉上东风急,须上冰珠老蛟泣。怪词欲逼龙飞起,险韵不量吾所及。行看积雪厚埋牛,谁与春工掀百蛰。此时还复借君诗,馀力汰辀仍贯笠。挥毫落纸勿言疲,惊龙再起震失匙。

由苏轼的《水调歌头》知,丙辰年(1076)四月,苏辙送苏轼去的徐州。元丰二年(1079),苏轼责授黄州。据此推算,苏轼在徐州任太守的时间应在公元1076-1079年。苏轼的这首诗中有“前年太守为旱请”, 说的是前任太守傅钦之曾赶往雾猪泉为消除干旱祈天求雨,苏轼写此诗时为徐州太守。由此推测,此诗应是写于公元1076-1077年。但由苏轼的《河复》知,公元1077、1078年徐州发了大洪水,又祈雪一定是在冬季。所以, 苏轼的这首诗写于公元1076年冬,公元1074年、1076年徐州均发生了干旱。

人们时常笑谈蜥蜴与行云布雨的龙是亲家,宋洪迈《夷坚乙志·嵩山三异》中说,嵩山有大蜥蜴数百,吸了水后立即吐出冰球,随着雷声化为雨雹下降。苍鹅有什么罪啊,但却被可怜地折断了颈项,不叫也不喊冤,静静地横放在祈天降雨的祭盘中成了供品。万万没有想到地下竟有雾猪泉,传说古时某人赶着一群猪经过安徽萧县皇藏峪,一头母猪干渴而开始拱地,竟拱出一眼泉水,人们都叫该泉为母猪泉,后来讹传为雾猪泉。如今却躺在雷神降雨时乘坐的天车上脚踏着地轴,要是也能像那只母猪一样搞出一眼神泉就好了。宋熙宁七年(1074),徐州发生了干旱,前任太守傅钦之曾赶往雾猪泉,为消除干旱祈天求雨,雨点很随人愿从天而降,像撒菽豆似的。太守傅钦之从雾猪泉回归京城后,降雨的龙王也就隐身于雾猪泉之中,至今人们说起此事,都会歌颂太守傅钦之显赫的政绩,就像《诗经·卫风·淇奥》中古卫国人歌颂卫国第十一代国君卫武公那样,把卫武公比作淇园绿竹,歌颂他的政绩、功德、人品、德才。

今天苏轼当了徐州太守,徐州黎民百姓又不幸遭受旱灾,寒冷之中疲惫的黎民百姓冻得瑟瑟发抖,眼巴巴地待在渠沟河川边上无可奈何。苏轼追随着傅钦之的足迹,来到雾猪泉叩拜神泉,去神泉时学着原太守傅钦之的样子,带着西汉蜀郡资中(四川资阳) 汉赋名家 王子渊的《洞箫赋》,那可是华夏文学史上第一篇专门描写音乐的作品,可惜乐师惟舒已经不在了,有谁会演奏华美的乐章呢?就看着《草中》和《乐职》吟诵好了,用新声妙语也可以自我慰藉。东方拂晓的时候,雾猪泉东风劲吹,曾经为水患推波助澜的老蛟龙须上结着冰珠。苏轼祈祷着总想逼着老蛟龙飞上天去行云降雪,苏轼使出浑身解数,竭尽全力。祈求天降大雪终于成功,鹅毛暴雪使地上的积雪深可埋牛,如此大雪,谁能为春天之神启动春雷第一声,把百虫从冬眠中惊醒呢?大雪下个不停,苏轼咏颂着别人写的咏雪诗,冬季习惯性地执笠御寒,艰难地在雪地中跋涉。回到徐州顾不得一路的劳累,苏轼展纸挥毫写下这首诗,诗写好还未等把笔放下,一声春雷竟把苏轼手中的毛笔震落在地。

这是一首次韵好友舒尧文的和诗,记述了苏轼到雾猪泉祈雪的情景。诗中显露出苏轼的忧国忧民思想,但祈雪是封建时代无知的迷信活动,苏轼受到了时代的思想局限。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旱灾记载,应是距今3800多年前(前1809)伊洛河流域的大旱,即所谓伊洛竭而夏亡。《周礼·地官·大司徒》总结了荒政十二条,包括发放救济物资、轻徭薄赋、缓刑、开放山泽、停收商税、减少礼仪性活动、敬鬼神、除盗贼等,后世救灾基本不出此范围。宋、元、明、清等不同的朝代和不同的冷暖气候背景下,有代表性的干旱事例分别是公元989~991年(北宋),1209~1211(南宋),1370~1372年(元),1483~1485年(明),1585~1590(明),1637~1643年(明),1784~1787年(清)和1875~1877年(清)。竺可桢等曾利用《古今图书集成》、《东华录》以及其他文献记载,对中国历史时期的水旱灾害进行统计,结果显示旱灾发生的次数多于水灾。根据《中国救荒史》的统计,从公元前206年西汉建立到公元1936年,我国共发生旱灾1035次,平均每两年就发生一次。从中国古代旱灾发生情况来看,时代越晚,旱灾发生的次数越多。

古代每当发生干旱,当地的官员总是领着黎明百姓祈天求雨,苏轼也是这样,显得那个时间很是无知,但也说明呼风唤雨是人类千百年来的理想。雨雪的形成需要天气条件,需要冷暖气团的配合,冷空气一路南下,暖湿气团一路北上,两个冷暖气团相遇,冷空气重而下契,暖湿空气轻而抬升,暖湿上升降温饱和而成云。云中的降水其物理过程相当复杂,可大致分为云动力学和云微物理学,云动力学又分积云动力学和层状云动力学等,云微物理学又包括气溶胶、云滴、大云滴、雨滴、冰晶、雪晶、冰雹、闪电,以及大雨滴的形状和破碎等。  

雨滴的形成是云物理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以对流云为例,一个雨滴从凝结核核化开始,凝结核增长成对流云的云滴,半径从0.1微米增大到10微米,长了两个量级,体积增长了100万倍。云滴长成一个雨滴,半径从10微米增大到1000微米,长了两个量级,体积增长了100万倍。其过程主要由云滴碰并增长完成,如果单凭凝结增长是不可思议的,100万个云滴才能合并成一个雨滴,可见要形成一个雨滴是多么的艰难!

地面摄氏零度以下的水是要结冰的,高空摄氏零下十几度依然有液态水,这就是过冷水。过冷水遇到凝结核或附着物会瞬间成冰,尤其是在摄氏零下7到零下11度之间,过冷水极易快速结冰。在过冷云中启动降水产生的因子是水向冰转化的冰晶效应,冰晶效应迅速地使冰粒子长成可以发生重力碰并的大小而成为降水粒子。据高空探测得知,自然云中自然凝结核很少,形不成冰晶直至长成雨滴。因此,干旱季节常常看着云长云消,就是没有雨雪形成,人们只有望云哀叹。

自然天气过程的能量十分巨大。一次风暴凝结的水汽量约为1000万吨量级,相当于燃烧480万桶石油的热量,台风中凝结的水汽每分钟释放的热量,相当于爆炸20个百万吨级核弹所放出的能量。如果直接耗费如此巨大的能量来制造或消灭一个天气过程,实际上是办不到的,经济上也不合算。所以必须寻找自然天气过程中可利用的条件,用少量的耗费促使它们向预定的方向转化,这就是人工影响天气。

梗概地谈了以上这些苍天飘落雨雪的过程,回头再看苏轼所吹嘘的雾猪泉祈雪活动是多么的荒谬,就是写的梦中之事也是无稽之谈,更不能归入科幻系列,因为苏轼所歌颂的雾猪泉祈雪完全是一种迷信活动,就像他在徐州用五行原理构筑拒洪堤坝一样,没有半点科学依据。

十一、揭露黑暗

39、唐庚《采藤曲效王建体》

鲁人酒薄邯郸围,西河渡桥南越悲。岁调红藤百万计,此古一作无穷时。去年采藤藤已乏,今年采藤藤转竭。入山十日脱身归,新藤出土拳如蕨。淇园取竹况有年,越山采藤输不前。今年输藤指黄犊,明年输藤波及屋。

该诗主要写官府征收藤条给山民带来的灾难,因采藤而及取竹,因取竹而及淇园,造成的藤源枯竭,运藤之艰难。揭露官府对百姓的巧取豪夺,规劝当权者当爱惜民力并取之有度,具有现实意义。

唐庚(1070—1121),字子西,人称鲁国先生,眉州丹棱(四川)人,哲宗绍圣元年(1094)进士,调利州司法参军,历知阆中县、绵州。徽宗大观中为宗子博士,张商英荐其才,四年,除京畿路提举常平,商英罢相,坐贬惠州。政和七年,复官承议郎,还京,提举上清太平宫。庚诗文精密工致,有小东坡之称。

 

千古淇河文化――淇水复兴(北宋年间)(10)

2011-03-12 09:42 

 

十三、卫地风光

40、贺铸《忆秦娥》

着春衫。玉鞭鞭马南城南。南城南。柔条芳草,留驻金衔。

粉娥采叶供新蚕。蚕饥略许携纤纤。携纤纤。湔裙淇上,更待初三。

这首春游踏青词上阙描写了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贺铸着春衫、鞭马朝歌城南、兴致勃勃去踏青。下阙写采桑女劳动后,在淇水中洗涤裙子的情景。

41、张舜民《登大岯》

东郡韩延寿,黎阳李魏公。一时推岂弟,累代想英雄。草木芳菲外,山河感慨中。但逢川上客,不见狎鸥翁。

“大岯”即大伾山,大伾山孤峰突起,山势绮丽,松柏苍翠,岚影飘渺,古刹掩隐,景色宜人,文物古迹荟萃,摩崖题记遍布,被誉为“豫北平原第一胜迹”。

张舜民,字芸叟,自号浮休居士,又号矴斋,邠州(陕西彬县)人,北宋文学家、画家。英宗治平二年进士,为襄乐令。神宗元丰中,应环庆帅高遵裕辟掌机宜文字。元丰六年,因作《西征回途中》诗,贬监邕州盐米仓,改监郴州酒税。哲宗元祐初,以司马光荐,为监察御史,又因言事出通判虢州。元祐九年,以秘书少监出使辽国,使回为陕西转运使,历知陕、潭、青三州,元符中罢。徽宗即位,召为右谏议大夫,旋出知定州,改同州。入元祐党籍,贬楚州团练副使、商州安置,后复集贤殿修撰,卒于政和中。其代表作《打麦》吸取民间乐府手法,描述四月麦熟田家辛勤收割的劳动场面,并揭露官赋剥削造成的不平等现象,具有较深的现实意义。著有《画墁集》,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所录,辑为八卷。

42、彭汝砺《黎阳大佛高七十尺和颖叔侍郎韵》

百千妙法寄微尘,更向人间见大身。何怪黎阳七十尺,当时广倍百由旬。

浚县大石佛始建于北魏,位于伾山东麓天宁寺内,大佛阁是寺院东西轴线上的最后一座建筑,浚县人都知道“八丈佛爷七丈楼”的奇谈,因佛是坐在阁内的,且脚下是个大坑。大佛阁已经无存,留有大石佛一尊。佛身高当有24米,身穿五彩方格袈裟,依崖呈善跏趺坐,两肩齐挺,脖颈较长,有三道肉领,头部螺发,面方颊圆,额间有白毫相。左手手心向下覆膝,右手手心向外曲肘前举,示无畏印。坐四周方墩,足踏仰莲,脚面平直,五指平齐。大佛唇紧闭,目平视,表情庄重,似乎仍在面东坐观着北去的黎阳大川。秋雨也和上一首《七律》:

依山仪态挺双肩,足踏荷莲镇大川。曲肘手心无畏印,善跏趺坐目平观。颈长肉领额白毫,五彩袈裟披在肩。半在青冥望海若,孤峰俯眺看人寰。

彭汝砺,字器资,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英宗治平二年进士,授保信军推官,武安军掌书记。神宗熙宁初,召为监察御史里行。元丰初,出为江西转运判官,徙提点京西刑狱。哲宗元佑二年,为起居舍人,逾年迁中书舍人。以言事落职知徐州,旋加集贤殿修撰,入权兵、刑二部侍郎,进吏部尚书。因刘贽事出知江州,绍圣二年正月,召为枢密都承旨,未及赴而卒。

43、刘敞《共城寄仲弟》

共城稻秧如黍禾,共城木少种竹多。熟闻迩来风土美,贫无置锥知奈何。百门苍翠太行麓,百泉清泠淇水澳。长安宦游跬步到,隐居鸡黍终年足。人生早念少游言,燕领莫矜飞食肉。即今囊空未果归,且为黎侯歌式微。寄声好在久良苦,异时自檝来迎汝。

刘敞在共城写给二弟的诗,写的是淇河上游的风土人情与自然风光,多竹、多稻但民生维艰。诗中写到百泉水清清,淇上竹茂稻熟,人情淳朴。

44、宋祁《得扬州书》

某闻望之补郡,常雅意于本朝;长孺为郎,每注情于禁闼。皆欲恢明景化,徽序懿纲。宣硕惠于政经,奉清光于昼接。前闻尽在,茂躅可征。恭惟学士淑问熙朝,英猷秀世。颁条列土,重季布之股肱;陪议外庭,凑吾丘之智略。果膺绿诏,入觐紫宸。盖丕绩以上闻,表清衷之弥属。饬东方之骑,飞鞚载严;趣舍人之装,輶轩既御。而某夙叨恩纪,敢嘿颂声。才愧巴人,莫预弥高之唱;惠同嘉树,愿赓勿剪之谣。谨斋沐成七言四韵送行诗三章,缮写捧诣客次,祗候陈献。理非逮意,言且无文,甫成怫悦之辞,少系中和之作。

四郡连翩拥使旗,多年不听汝南鸡。宴开河朔千人帐,书用黎阳一幞泥。水曲箭波喧夜橹,原田丝雨劝春犂。可嗟未预元规论,坐据胡床送月低。

“幞泥”是用布包裹着的泥,看来可当做墨用。“黎阳一幞泥”不仅可墨用,黎阳的泥塑也很有名,新时代的泥人张也已走出国门。如今浚县的泥塑玩具大都是声响玩具,以珍禽瑞兽、人物的造型为主。浚县泥塑的发展和流传与当地民俗有关,泥玩具在当地通称“泥咕咕”、“唧唧咕咕”、“咕咕鸡儿”。最多的是动物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骏马,有大红马、大黑马、双头马、小马等,造型夸张,威武神气。而人物制作相比之下规模较小,品种主要以戏文故事、神话传说人物为主。浚县泥玩主要以捏塑为主,用筷子刻划,晾干后施彩。一般以烟锅黑、深棕色或大红做底色,再以玫瑰红、中黄、粉绿、白色等描绘纹饰,色彩古朴,造型古奥,题材多样。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元宵节、七月十五鬼节,浚县庙会上有大量的泥哨、咕咕鸡儿出售。

宋祁,字子京,安州今湖北安陆人,宋代史学家、文学家。天圣二年进士,累迁同知礼仪院、尚书工部员外郎,知制诰,又改龙图学士、史馆修撰,翰林学士,谥景文。其文章兼有骈体和散体,其中确有好奇之癖和诘屈聱牙之句,但也有博奥典雅的一面。宋祁也长于词,但作品不多,写景抒情颇具特色。

45、华镇《咏古十六首之十五》

高柳何葱蒨,袅袅章台端。眉叶荫紫极,条丝拂朱栏。何以谢松竹,挠弱惭岁寒。既乏贞固姿,枝叶何足观。小人殉利欲,俛仰如转丸。苟非社稷臣,祸患宁肯干。蒲山已归觐,黎阳尚盘桓。当时方寸地,明明赤如丹。飙举冠凌烟,腾芳臭如兰。一言失其所,功名两雕残。高帝论平阳,刘氏终以安。英公负文皇,武氏为世患。无忌问赵相,侯嬴起长叹。白首不可保,知人良独难。

 诗中“蒲山已归觐,黎阳尚盘桓。”蒲山位于河南南阳境内,归覲就是归覲省父母。也就是说,华镇的父母当时住在南阳蒲山。华镇去蒲山看望父母以后,盘桓于黎阳。华镇本是会稽人,字安仁,号云溪居士。神宗元丰二年进士,调高邮尉。哲宗元祐元年,监温州永嘉盐场。七年,为道州司法参军。元符二年,知海门。徽宗崇宁五年,知新安。政和初知漳州,官终朝奉大夫。

46、司马光《送云卿知卫州》

汗简成新令,褰帷刺剧州。韦平家法在,邵杜治声优。野竹交淇水,秋瓜蔓帝邱。三年归奉计,肯顾石渠游。

贾云卿要到卫州做知州,司马光写此诗送行,作为临别赠语劝勉对方勤于政务,体验淇水卫地风情,三年任满,重叙友情。

47、司马光《题济源李少卿园亭》

县僻人事少,土肥风物殊。杖刊灵寿木,轮裹溴梁蒲。竹不减淇水,花仍似洛都。主公眉雪白,游览未尝扶。

 济源的李章,官至少卿,有园林颇美,这首五律赞美了李氏园林,翠竹如淇园,花比洛阳美,可谓游览好美景。

48、苏颂《次韵签判张太博移竹》

梁苑有修竹,移来正得时。新开一斋馆,分植两轩墀。璅碎青金影,纤圆碧玉枝。物应人共美,性与地兼宜。渐喜声成韵,毋伤色暂衰。宁因恶土变,自与好风期。窗闼常相对,阑干不用施。看怜朝露爽,坐觉昼阴迟。拟富非侯等,亲邻见凤姿。燕杯留几席,画笔置藩篱。护长防将折,删枯欲更滋。破忧谈将解,化恐误仙骑。节耸蛟螭骨,苞翻虎豹皮。竿长终劲挺,根困任离披。肯顾柯亭赏,休思渭水持。吟馀毫亦健,灌罢器频欹。戴谱须书此,淇园未羡之。七贤尝伴侣,六逸重犹夷。缅继斯人躅,如吹仲氏篪。萧然发清思,赖尔作良知。

 这是一首用张太博《移竹》诗原韵而作的咏竹诗。诗中提到淇园竹、竹林七贤、竹林六逸来烘托张氏所移之竹,增加了诗意和情趣,也显示出淇园竹的名气。  戴谱:晋戴凯之《竹谱》,《中国版画史图录》所载竹谱为《淇园肖影》。竹林七贤:晋代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竹溪六逸:唐天宝年间李白、孔巢父、韩准、斐政、陶沔、张叔明等同隐山东徂徕山竹溪。

苏颂(1020-1101),字子容,泉州同安(福建)人,因父亲苏绅葬润州丹阳(江苏)而徙居丹阳,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卒,年82。

49、文彦博《陌上桑》

佳人名莫愁,采桑南陌头。困来淇水畔,应过上宫游。贮叶青丝笼,攀条紫桂钩。使君徒见问,五马亦迟留。

汉乐府《陌上桑》的临摹作品,写一位淇河采桑女,美貌、勤劳、智慧,和被使君爱慕的情景,反映了淇水流域当时蚕桑丝织业的发达。

 

千古淇河文化――淇水复兴(北宋年间)(11)

2011-03-12 09:45

 

 

十四、聊发感慨

50、晁补之《赠送澶州监酒税刘铨殿直》

顿丘淇水雄朔方,官收榷算资公藏。 晨朝百贩罗庭堂,望门逆鼻闻椒浆。 惜哉刘子气方刚,峨冠凛凛颀而扬。 丈夫有志固难量,短袖不足供倡佯。  黄河七月鸣浮梁,风埃瘦马景山长。刘子何之魏北乡,悲歌弹铗邀孟常。 冯驩一语惊齐王,况如刘子足自强。 读书满腹钳尔吭,酆城埋宝夜则光。 士惟不用久乃彰,不见将军家平阳,遭时有用名焜煌。

澶州,唐武德四年(621)所置,辖澶水、顿丘、观城等县,治澶水(濮阳西南)。 北宋时期,澶州称开德府,一度成为北辅。公元1128年秋,金兵占领澶州,金皇统四年(1144)改澶州为开州,辖今濮阳、清丰一带。“顿丘淇水雄朔方”, 朔方就是北方,说明古淇河曾从澶州北边东去,澶州属于古淇河卫地,当时酿酒业发达。该诗盛赞了澶州酒税监刘铨勤于职事,惋惜其大才小用,同时也歌颂了淇河卫地风光。

至于淇河岸边的顿丘,可能不止一处,顿丘县算一处,浚县屯子是一处,火龙岗范围内也应该有一处,否则在朝歌附近谈情说爱的男女“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就不好解释了。“魏北乡”,战国魏鼎盛时期,卫国成为弹丸之地,被圈在魏的腹地,澶州处在魏的北边界上。“悲歌弹铗邀孟常”,典出《战国策》中《冯谖客孟尝君》,意思是在说刘铨大才应得到大用。 诗中的“酆城埋宝”引的是智圆的一首诗《古剑》:“精刚经百炼。可折不可柔。三尺青蛇活。一匣止水秋。解截蛟龙躯。能断佞臣头。下去苍生害。上除天子雠。在昔埋酆城。精光射斗牛......” 意思是在说刘铨有真才实学。

孟常,即孟尝君,冯驩,即冯谖。冯驩投到孟尝君门下而无作为,于是唱道:“长铗归来乎,食无鱼。”铗就是剑把。冯驩替孟尝君收缴欠债曾烧毁过契据,孟尝君十分恼怒,后经冯谖解说,孟尝君以冯谖有眼光而拍手道谢。后来孟尝君落难的时候得到薛人的帮助复位,才懂得感激冯驩的高瞻远瞩。

孟尝君,原名田文,战国时期所谓的四公子之一,齐国人士,世称好客,善得士。因田文好客,名子被传遍各诸侯国,他先后曾任秦国、齐国、魏国宰相,似乎对社稷没什么贡献,一生似乎也无什么建树。

公元前299年,齐国派田文去秦国,秦昭王因慕名其善得士,急令田文任秦国宰相。后因有人劝阻昭王,罢了他宰相之职,被囚禁欲杀掉。田文急派人找昭王宠妾解救,宠妾要得到田文的白色狐皮裘方可,当时狐皮白裘早已献了昭王,一善偷盗的门客是夜化装成狗,钻入宫中仓库盗出狐白裘,宠妾向昭王说情,田文获释。昭王放出田文随即后悔,派兵追杀,田文飞快逃离,夜半时分逃到函谷观,见关门紧闭。函谷关不闻鸡鸣不开关门,一善学鸡叫的门客学起鸡叫,群鸡附和,田文得以逃脱。

田文回到齐国做了齐国宰相,齐愍王灭掉宋国后,开始打算灭了田文,田文跑到魏国又做了宰相。齐愍王死后,襄王即位,襄王畏惧田文,便与田文和好,田文去世,谥号称孟尝君。

齐王认为孟尝君的名声过大,独揽齐国大权,对自己造成威胁,罢了孟尝君的官职,结果数千门客鸟兽而散,只有冯谖忠心耿耿。冯谖奔波于秦国与齐国之间,搞两面三刀,耍阴谋诡计,终使孟尝君官复原职。孟尝君复职,门客纷纷返回,孟尝君欲要羞辱那些门客,冯谖婉转解劝,讲出一番道理。说是活物一定有死亡的时候,这是活物的必然归结,富贵的人多宾客,贫贱的人少朋友,事情本来就是如此,宾客再次归心不可平白截断他们奔向自己的通路。于是,孟尝君继续好客。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曾有《读孟尝君传》写道: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 呜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孟尝君的好客与善得士,秋雨也不敢苟同。王安石这篇只有四句话、八十八字的论说文,脱俗独到,结构巧妙,句法简练,义正词严,不愧历代文论典范,除了感叹王安石的文字,更是赞同王安石的观点。

首先,谈孟尝君好客与善得士的目的,他的目的总是围绕着一己私利,看不到位居高官的他为社稷、为国家、为百姓的一点公心。孟尝君养士无非是在自己危难之时派上点用场而已,除此还有何用,于社稷百姓一点用处也没有。那么多客与士自己养不起了,开始把负担转嫁给当地的百姓,他的客与士越多,当地的百姓们越苦。真是用百姓的汗水养着一批只为一己私利的闲人,而这批闲人又在糟蹋着百姓们。

其次,孟尝君养的客与士要么是鸡鸣狗盗,要么是善于搞阴谋诡计的小人,哪里算得上是什么客,更算不上是什么士。那些所谓的客与士只会为孟尝君一人着想,至于社稷百姓似乎与他们毫不相干,与当今一些黑社会倒有些相像,可以说是一帮不走正道的社会渣滓。既是当今社会,启用这样的客与士,只能给社会添乱,给和谐的社会多增加些垃圾。

其三,这样的客与士占着位置,贤能的人只好靠边站,只好遁居山林草莽,只能看着那帮混混心寒,这样的好客与善得士百害而无一利。孟尝君位居高官,他眼里只有这些所谓的客与士,看不到天下贤能,说到底是既误社稷,又误黎民百姓,他的善得士坑国害民。

56、晁补之《陆元钧寄日注茶》

我昔不知风雅颂,草木独以茶比讽。陋哉徐铉说茶苦,欲与淇园竹同种。又疑禹漏九州岛,橘柚当年错包贡。腐儒妄测圣人意,远物劳民亦安用。含桃熟荐当在盘,荔子生来枉飞鞚。羊爼异好亦何有,蚶菜殊珍要非奉。君家季疵真祸首,毁论徒劳世仍重。争新斗试夸撃拂,风俗移人可深痛。老夫病渴手自煎,嗜好悠悠亦从众。更烦小陆分日注,密封细字蛮奴送。枪旗却忆采撷初,雪花似是云溪动。更期遗我但敲门,玉川无复周公梦。

 日注茶――日铸茶,日铸雪芽,产于浙江绍兴县东南五十里的会稽山日铸岭,为我国历史名茶之一,自北宋以来列为贡品。 风雅颂――《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 徐铉――五代宋初文字学家、书法家、诗人,为李煜作墓志铭,也是一位腐儒,误传大禹曾让远方进贡桔柚,误导了后世。季疵――陆羽(783--804年),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唐复州竟陵(湖北天门)人,一生嗜茶,精于茶道,所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被誉为茶圣,奉为茶仙,祀为茶神。《茶经》问世后,世人重茶成风,所以诗中说他是祸首。该诗对陆元钧寄日注茶的举动深表谢意与惶恐,并联想到历史上为进贡而远物劳民之事倍觉深痛,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57、练潜夫《游层岩》

小序:游层岩,睹提刑朝请张公熙宁初令营道日题刻,土人云:异时山夔木怪之所凭依,颇为人所患苦,自公留题,无复肸蠁。兴言感叹,辄成古风一篇。

朝寻白鹅山,夕次层岩曲。中虚谷窈窕,一水流其腹。澄渟注渊奫,冬夏不盈缩。初疑有神物,毛骨森戚促。魂惊不敢吐,发腻不敢沐。跨梁怛临深,矧敢濯余足。闻昔宅秘怪,蒙鸿状河渎。黄昏嘷猩鼯,正昼飞蝙蝠。豚肩走巫觋,歌舞神所欲。寻幽到其趾,精爽戒托宿。张公熙宁初,曾是舒幽独。镌题百许字,焕烂夺人目。几呵护守严,百魅不敢触。往往风雨夜,啾啾鬼神哭。乃知正直士,所至即蒙福。往时元次山,今日蒋颖叔。或镵阳华铭,或刻舜祠录。与公成三人,万代仰高躅。因书岩石间,聊用美淇澳。

练潜夫,失名,建安(福建建瓯)人,神宗熙宁间为祁阳令。南京有白鹅山,位于湘南边陲江永县也有白鹅山,祁阳县位于湖南省永州,所以诗中的白鹅山应是湖南省境内那一处。白鹅山的层岩,幽深峡谷中有悬瀑深潭,以原始次生林为主,且林内常有华南虎、金钱豹等珍禽异兽出没,鸣吼奇特,令人毛骨悚然。自从张公题字悬崖,人们才有了安全感。该地山高岭奇,风景宜人,至今还保存有较多宋、明时期的碑刻。诗中用“美淇澳”借指功高盖世的卫武公,赞美张公“所至即蒙福”。

58、张舜民《山阳二首》

山阳水陆衝,乐饵人所赴。寂寞先生门,车轮不少驻。贤哉彼二公,绰有尚贤风。恨不生羽翼,啸歌樽酒中。

古人急于仕,每择分所安。愿为赵魏老,不作滕薛官。今人不量力,临老当繁难。少见咏淇澳,甚多歌伐檀。

此诗应为张舜民知同州(陕西大荔县)时所作,该诗将古人与今人对比,今人不量才而择官,所以很少见像卫武公那样被百姓歌咏的好官。当时诗人年齿老大,而治下无安定局面,他用咏淇澳表达了对卫武公的仰慕和对治下安居乐业的企盼。

59、刘子翚《竹源之集奇仲不赴萧屯以诗嘲之再用原韵》

平生老子兴,浑寄幽绝处。宁嫌一坡远,甘作十歇去。至今清梦狂,时走松阴路。心忻自吟哦,技痒辄披露。那知菅蒯微,辱报瑶琼树。胸中万斛清,忽向毫端雨。援桴未敢再,破的已惊屡。病身得所便,一阅神气聚。淇竹秋棱栾,洛花春布濩。真机不可藏,文亦肖风度。乐哉精庐游,愧我不常与。陋乡岂无奇,乏此追陪故。翻然卜邻心,几逐长风翥。但分茅半檐,不假牛十具。刘郎个中人,幽期乃愆素。曾无负负言,直委茫茫数。移文太遽生,恐未明深膆。君看旋磨蚁,琐屑安故步。何如骥突云,轩豁随长驭。集枯岂小欤,动者中不骛。

 此诗主题是写聚会竹源之乐,奇仲没有赴竹源之约,萧屯写诗嘲笑他,刘子翚又和萧诗原韵写此诗。诗中淇竹、洛花比喻竹源聚会路上所见草木美景,颇有诗意。

刘子翚(1100—1147),字彦冲,号病翁,崇安(江西崇安县)人。高宗建炎四年(1130),通判兴化军。后以疾退居故乡屏山,学者称为屏山先生,朱熹尝从其问学。

千古淇河文化――淇水复兴(北宋年间)(12)

2011-03-12 09:48

 

 

 

十五、办学育人

60、王十朋《县学落成百韵》

炎正中微后,皇家再造年。斯文天未丧,吾道圣相传。黼扆端周冕,岩廊拱舜弦。宸章丽朝日,奎画焕中天。贾马朝丹阙,皇夔捧御筵。云龙庆相遇,星凤快争先。金马袍披锦,戎亭帐褫毡。崇儒符汉武,复古慕周宣。方议成均制,仍增博士员。伫观旗茷茷,行贲帛戋戋。词赋扬群彦,贤良策万全。圜桥汉亿万,鼓箧鲁三千。狂客休歌凤,骚人肯钓鳊。文风畅蛮貊,士气压腥膻。王化诚无外,吾邦素自偏。鱼盐人竞习,刀笔世相沿。甘学樊迟稼,纷求许汜田。揶揄戏缝掖,膜呗奉真诠。未振寒乡陋,那经杀气缠。闾阎森白刃,庠序燎寒烟。断简嗟何考,青衿痛自怜。诗存伤瓠叶,礼废忆豚肩。磬碎交州石,弓焚矍相弦。水流空涣涣,草碧自芊芊。有识思兴起,无知分弃捐。桑弧谁复射,城阙孰思还。弟子贫原宪,先生冷郑虔。嗣音几泯灭,素业遂迍邅。屡应三年诏,曾微万选钱。龙门无几到,虎榜不多联。愈赋徒伤感,郊肠厌炒煎。儒冠空叹误,铁砚莫知研。白日非偏照。寒灰自不然。百年嗟委靡,今日幸夤缘。令尹真人杰,同僚命世贤。崔丞老文学,梅尉旧神仙。乐善诚何笃,承流志更专。下车伤弊俗,修泮慕遗编。浮议畴能夺,良谋断不愆。商财方萃聚,卜日肯迁延。役命诸生董,基谋爽垲迁。邓林搜蓊鬰,淇竹翦婵娟。秘殿雄千尺,修廊跨百廛。虹梁挂天宇,云栋轶星躔。缥缥飞鸳瓦,沉沉耀采椽。沚茂春色早,坛杏午阴圆。方沼分寒溜,明窗瞰碧涟。前山昂马首,胜地夺龙眠。瀑水灵源近,箫峯秀色妍。森罗龙衮列,肃穆雁行连。剑佩星辰上,丹青日月边。衣裳明黼黻,冠冕饰纮綖。祀事修崇报,心斋务至蠲。新仪仍再习,吉日已重涓。漏箭催庭燎,鸾刀待饩牵。充庭端弁服,夹道拥车骈。秉笏趍帷幄,升阶省豆笾。馨香登黍稷,肥腯荐牲牷。蔬撷罗芹藻,鱼羞备薧鱻。牺尊澄玉液,宝篆喷龙涎。荐裸仍更貌,观瞻竞曲拳。礼文稽戴郑,乐舞奏韶卷。设礼筵初秩,登门屦已填。盍簪联桂玉,纫佩杂兰荃。饰喜捐丝竹,论文具管笺。献酬咸偻伛,进退各周旋。挥麈谈飞屑,濡毫思涌泉。妙词歌郢客,醉墨洒张颠。共喜从于迈,俱忘咏式遄。武纷堂上接,衣拥坐隅褰。父鄙金籯满,师夸腹笥便。雩风开性柳,教雨长材楩。鼓瑟求曾点,攀鳞至闵骞。水平翻振鹭,天阔戾飞鸢。鶑思友迁木,骅群尽着鞭。草空收七壁,雀过堕三鳣。道也将行矣,辰乎盍勉旃。搜寻罗简札,点勘费丹铅。洁浄穷爻象,温柔考注笺。典谟稽古学,仓制究残编。异教排韩子,遗绖抱玉川。壮夫羞篆刻,童子悟幽玄。道德勤钻仰,文章变俨骈。科名真溷尔,翰墨盖游焉。雪耻终兴越,成功必覇燕。真成两阙里,别是一陶甄。化出文翁表,功居范宁前。声莘终不朽,琬琰岂须镌。未学成鸠拙,穷居类兔跧。肠枯无锦绣,门冷乏貂蝉。箪食虽云乐,藜床已厌穿。室空司马壁,食窘鲁公饘。误拜殽陵赐,长怀渭水畋。断弦音寂寞,抱玉涕潺湲。览镜时犹在,焚舟志益坚。燕归欣遇厦,鱼得敢忘筌。愿赴功名会,终归造化权。唯凭大炉火,早晚铸颜渊。

王十朋(1112-1171) ,字龟龄,号梅溪,温州乐清(浙江)人,高宗绍兴二十七年进士,北宋诗文家、学者。干道七年,除太子詹事,以龙图阁学士致仕。七月卒,年60。这是王十朋为县学落成而写的志贺诗,“邓林搜蓊鬰,淇竹翦婵娟。”预言县学将竹树成林,人才济济。“唯凭大炉火,早晚铸颜渊。”王十朋把县学比作熔炉,定会造就出许多高材生,高度赞赏建县学之盛德。

十六、北国南犯

61、晁说之《旅次大风》

腊尾春头难作客,借书数帙共徘徊。洛阳东风远寻我,水波参折冯陵来。可怜难问洛阳事,念我邑墓有余哀。汉儿辫髪益胡军,望望都门何日开。勤王之师未肯发,怒飙激起无摧颓。黄河高浪大岯山,金贼欲遁不得回。吴樯楚柁日千里,大府有粟宁待催。朝廷号令必偃物,我得归到孝王台。

晁说之生活在公元1059-1129年,字无咎,号归来子,北宋文学家,济州巨野(山东)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元丰二年(1079)进士。在他生活的年代,宋朝与金兵战争不断,“黄河高浪大岯山,金贼欲遁不得回。”写的正是那个年代的战争场面。那个年代,黄河依然流经大伾山东麓。晁说之,字以道,一字伯以,自号景迂生,济州巨野人。神宗元丰五年进士。哲宗元祐初,官兖州司法参军,绍圣时为宿州教授,元符中知磁州武安县。徽宗崇宁二年,知定州无极县。大观、政和间临明州造船场,起通判鄜州。宣和时知成州,未几致仕。钦宗即位,以著作郎召,除秘书少监、中书舍人,复以议论不合,落职。高宗立,召为侍读,后提举杭州洞霄宫。

62、赵鼎臣《挽故致政大夫诗》

乍捧毛生檄,初登贾傅年。低回成鹤发,勉强用蒲鞭。遗爱西州说,清风古国传。欲知阴德处,廷尉有青毡。系忝宗盟重,交推父党尊。凄凉思往日,邂逅识朱轓。华屋耆年逝,衡门稚子存。大岯山下路,愁句向谁论。

赵鼎臣生活在公元1110年前后,正值徽宗执政时期。徽宗赵佶是著名的书画家,他对宋代文化艺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但他在政治上却昏庸无能,公元1100年继位,在位共二十五年。公元1125年,也就是宣和七年,金兵犯宋,赵佶让位于皇太子赵恒,也就是钦宗。公元1127年,即靖康二年,汴京沦陷,北宋覆亡。赵佶、赵桓父子及后宫嫔妃被掳往燕京,这就是有名的靖康之耻。徽宗政和八年,赵鼎臣任官度员外郎,他已经感觉到宋朝面临的潜在危险,于是他来到黎阳渡口,站在黄河岸边,遥对着黄河北岸的大伾山,发出了“大岯山下路,愁句向谁论”的感叹。

63、王庭珪《读唐遗录六绝 杨师厚》

万炬千釭照一城,彩舟犹听棹歌声。铁车空驾黎阳石,岂悟碑来祸已成。

此诗透着金就要犯宋的信号,看似繁华的“万炬千釭”、“彩舟犹歌”,却掩盖不住天空的阴云,黎阳山下的战车,预示着战争祸事的到来。“碑来”及其隐晦,应是暗喻北国的金就要犯宋。王庭珪,字民瞻,自号卢溪真逸,吉州安福人。徽宗政和八年进士,调衡州茶陵县丞。宣和末年退居乡里。高宗绍兴十二年,胡铨上疏斥秦桧,贬岭南,王庭珪独以诗送,后以此于绍兴十九年除名编管辰州。二十五年,秦桧死,许自便。孝宗隆兴元年,召对,改左承奉郎,除国子监主簿。以年老力辞,主管台州崇道观。干道六年,再召见。七年,至阙,除直敷文阁,领祠如故。八年,卒,年九十三。

64、周麟之《中原民谣 渡浮桥》

小序  大河自兵火后,浮桥废矣,近岁虏复建焉。予宿丰邱,北使遣引接来,告曰:“昨以凌冰东下,断浮桥三十六洪,修治未毕工。今当以舟济。”翼日,未辨色至渡口,各不下车,曳而登舟。后月余回程,桥已成,遂策马而过。或曰:“此桥縻钱数百万缗,人力不可胜计,斧斤未尝辍也。他年王师北征,其无忧乎。”作《渡浮桥》。

渡浮桥,黄流喷薄翻云涛。骈头巨舰寸金纤,翼以巨木维虹腰。戍河老兵三太息,顾语行人泪沾臆。去年造桥民力殚,今年过桥车毂击。只愁屡坏费修营,追呼无时困征役。前月南朝天使来,欲令践此夸雄哉。无何层冰蔽流下,三十六洪中夜摧。当时白马津头渡,不下毡车上船去。今朝缓辔扬鞭回,笑踏长鲸指归路。但愿河伯常安流,斯桥不断千古浮。他年过师枕席上,孰忧王旅行无舟。适见黎阳山下驿,驿垣破处龟趺出。丰碑大字天成桥,犹是宣和时相笔。

周麟之生活于公元1160前后,北宋与公元1127年覆亡,黎阳为金所占据,故此诗是周麟之早年作品。由此诗可知,北宋末年黎阳关的黄河之上建有浮桥,但桥的质量很差,几经修缮。诗人当年具有忧患意识,深知备战和加强军事设施建设的重要,提醒要有防患于未然的思想。

周麟之,字茂振,海陵人。高宗绍兴十五年进士,中宏词科。任起居舍人。历擢兵部侍郎,直学士院,给事中,知制诰,翰林学士。孝宗即位,许自便。隆兴二年卒,年四十七。

65、罗愿《寄远辞》

过黎阳而遂西兮,烦嘉友之临饯。道踌躇而屡顾兮,忽背驰而不可挽。幸介弟之勤我兮,守权舆其益坚。人情岂其恶逸兮,虑我修涂之易倦。粲高原与平隰兮,冰雪凛其同践。山负石以当径兮,泥飞屐以相溅。喜招招以卬涉兮,又风涛之交战。几四载之皆乘兮,初不悟其巳远。亦既降乎庐阜兮,县尹告以舟办。谋不主于云梦兮,果若大江之为限。分渚陆之异遵兮,弟亦曰予将返。试往阅于千帆兮,前车近其当鉴。挟忠信以临深兮,犹一觇而色变。爱我者于是而委去兮,吾然后知所恃之惟天。宁戒惧之遂忘兮,托命于南公之鸡犬。舍亲戚与坟墓兮,初岂以易刍豢。抑甚珍其所怀兮,每欲弃置而未忍。行四方以经营兮,膂力犹幸其可勉。荆又用武之国兮,庶几少施乎吾辩。至天性之燥湿兮,盖终身陋巷而不厌。非将老无闻之为病兮,且安往而不乐其贫贱。独夫人之信此兮,跂予望之而不之见。秋兰何时其可致兮,聊以报乎足茧。

读那个时代的诗句,多有故国他乡的感觉。罗愿,字端良,号存斋,歙县人,高宗绍兴二十五年,以荫补承务郎,历监新城县、景德镇税,孝宗干道二年进士,授知饶州鄱阳县,未上,主管台州崇道观。八年,通判赣州,摄州事。秩满,差知南剑州。淳熙六年陛对,为孝宗赏异,命知鄂州,十一年卒于官,年四十九。

 





 

 
     
千古淇河文化——淇水复兴(北宋年间)(7-12)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ICP0902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