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第6卷

 

   

 

文艺作品 - 朝歌故事之微子与武庚
朝歌故事之微子与武庚
 
作者:东驼子  加入时间:2011-2-16 10:36:05

2011-02-15 15:39来源:作者: 东驼子

【导读】周公铲除武庚之后,知道殷商残余已无力兴风作浪,他在原朝歌和三监的部分土地上建立卫国,由自己的幼弟康叔封前去管理。为了彻底解决心腹之患,周公下令将朝歌城中的大部分居民迁离故土。

  当周军还在朝歌城中享受战利品时,微子回来了。他穿过熟悉而陌生的街道,来到周王帐前,他把殷商的祭器摆好,膝行到周王面前,以亡国罪臣之身请求周王开仁慈之心,允许保全殷商宗社之祭。
  
  据野史资料说,微子当年离开朝歌,知道帝辛已难以延续殷商宗统,他感到这个重任只有靠他来承担了。于是他在周军尚未动兵之时,已经和周部落取得联系,他在书信中向姬发表达了保全殷室的愿望,并表示,为了解民于倒悬,使殷民免遭战火涂炭,他微子愿为先导,做周军内应,以便迅速解决帝辛。
  
  如果微子的计划得到实施,那么在以帝辛为首的殷统治阶层眼中,微子已彻头彻尾堕落为殷商的叛徒、内奸、卖国贼,而在周部落看来,微子却是一位顺天命、恤民生、存忠孝的温厚仁者。
  
  这段史料的真实性有待考证,现存史书中的一个疑点隐约在说明,在周军兵临朝歌之前,殷内部确实有人在为周军铺路搭桥。据史载,周军联合天下方国在盟津会合之后,直接就把联军开到了距朝歌七十里的牧野,而帝辛此时才得到消息。这表明朝中一定有人把有关周军动向的奏报按下不禀,导致帝辛音信塞绝,无从调兵遣将,这恐怕不能简单地以帝辛不问朝政来解释;再者,联军竟然一路所向披靡,殷都周边的拱卫完全形同虚设,全无抵抗或交战记录见于史载,这恐怕也不能简单地以人心所向来搪塞。
  
  微子是不是那位策动殷商大军阵前倒戈的主使?从微子后来在周朝的际遇来看,这种可能性不能说没有。当微子在殷商甫亡之际重回朝歌,姬发像对待其他殷商贤臣一样厚待微子,准许他保留封地。微子续殷嗣的愿望在这时尚未实现,后来在经历一场变故之后,他才名正言顺地成为殷的传承者。
  
  这场变故源自帝辛的儿子武庚——殷室的合理合法继承人。周军撤出朝歌之前,高层曾经对如何处置殷民有过激烈争论。苦大仇深而又惯于杀伐的一派主张斩草除根不留后患,杀光殷商贵族,殷民全做奴隶;另一派的主张则要温和宽厚,他们说兵杀乃万不得已的手段,滥杀无辜会遭天谴,与帝辛无异,既然我们已经取得压倒性胜利,网开一面有何不可呢?姬发权衡之后,采纳了后者的建议,决定将朝歌封给武庚,由他延续殷祀,管理殷民。
  
  武庚成了朝歌的主人,史书中对他着墨不多,他的真实形象很难摹划。民间倒流传着他的故事,说他自幼受帝辛骄纵,任性不羁,长大以后专与帝辛作对,时时处处与帝辛唱反调。他的逆反并非出自忠直而完全是天性顽劣,也许他对于殷商社稷的存亡并没有太多责任感。
  
  但是在目睹了父死国亡的现实之后,武庚似乎发生了变化。首先他决定厚葬父亲帝辛,据说帝辛晚年有个愿望,就是希望能在死后葬在朝歌西部的风水宝地朝歌山上,但他害怕武庚会违背他的愿望而把他葬在东部的淇水河畔,于是他对武庚说自己希望能枕淇水长眠。等到武庚收拾帝辛遗骨时,想起父亲的遗言,他忍不住潸然泪下,他说我一辈子忤逆父亲,父亲这最后的遗愿我一定要满足他,于是帝辛被葬在了淇河西岸的河床上。很难说民间传说有多荒诞不羁,但是墓址至今犹存,在三千年来的帝王陵墓之中,这的确是个独一无二的现象。
  
  武庚作为殷商正统的责任感的觉醒,让刚刚在洛邑安放好九鼎的周王室有所觉察,他们不想让死灰复燃,于是周王姬发派出他的三个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在朝歌周围建立封国,北部的区域称邶,南部称鄘,东部称卫,用以环伺武庚,严密监视他的异常举动,史称三监。
  
  姬发用心良苦,但他没有料到的事情发生了。在周朝定鼎区区几年之后,完成历史使命的姬发撒手人寰,天不假年,他的事业只是草创,更多的工作留给了他的弟弟姬旦,他自己躲进史书里,被人尊为周武王。
  
  姬旦是武王诸弟中最杰出的一位,即使与武王相比也毫不逊色。后来,姬旦被人们称为周公——虽无帝王之名,却有帝王之实。周公将年幼的侄儿、后来的成王扶上大位,他自己甘愿侍立在旁,忠心辅佐。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他为自己赢得声名,也为周天子换来稳定,一时间令出周公,四海宾服。
  
  言辞总有表达的局限,一些看似忽微的现象往往被简略的言辞所掩盖,只有在日后壮大成气候时,人们才发现先前的荒谬。当我写下“四海宾服”这四个字时,一股潜在的力量已经开始表示抗议。
  
  抗议的声音来自朝歌一带,周公的三个弟弟正是鼓噪者。成王是周公的侄子,也是管蔡霍的侄子,周公秉政,他们自然心不能平。此时,兄终弟及的余音袅袅,周公会不会废成王自立?本是朝廷的耳目,如今却开始怀疑中央,出于贪婪也好,出于自危也罢,三监的身份正在悄然变化。
  
  这时,武庚的位置很微妙,如果有人上奏朝廷说他贼心不死,周公绝不会有半点怀疑;如果他安分守己,苟且偷生以保殷祀,三监又岂能轻易放他?以复国和清君侧的旗帜号令天下,为后世地方势力对抗中央提供了绝妙范式;以阳谋杂合阴谋,成了历代政治倾轧党同伐异的葵花宝典。三监与武庚坐上了同一条船,桅杆大旗上写着“背叛”。
  
  然而他们高估了自己的道行,在周公忍痛行成王令开始二次东征之后,叛军在短时间内土崩瓦解,武庚没有保住自己的项上人头,连管叔也被周公处死,蔡叔被流放,霍叔被贬。周公以他的实绩证明,他身兼父兄的文武之才,他才是周朝的无冕之王,而他的后继者孔丘,虽没有表现多少雄才大略,却实实在在地在中国做了两千多年的圣王,其势又远令周公汗颜。
  
  周公铲除武庚之后,知道殷商残余已无力兴风作浪,他在原朝歌和三监的部分土地上建立卫国,由自己的幼弟康叔封前去管理。为了彻底解决心腹之患,周公下令将朝歌城中的大部分居民迁离故土,安置在靠近周朝国都的洛邑,只留下陶、施、繁、樊、錡,饥、终葵等七个殷族向康叔称臣。在考虑殷商宗祀问题时,周公想到了微子启。就个人德行、身份地位而言,没有人比微子更可靠、更符合情理。于是微子很快得到朝廷敕封,他成了殷商的宗祀人,宋国的开国之君。
  
  宋国国都在今商丘一带,也就是商朝的发源地,能在祖居地祭祀祖先,微子算是如愿以偿了。微子墓现存两处,一在今山东微山湖微山岛上,有汉代石碑;一在商丘市南28公里处,有唐代石碑,真伪难辨。





 

 
     
朝歌故事之微子与武庚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ICP0902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