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第6卷

 

   

 

文史资料 - 千古淇河文化——无字巨碑
千古淇河文化——无字巨碑
 
作者:秋 雨  加入时间:2011-2-10 12:46:49

2011-02-10 00:27:00

2006年10月底,就在淇河古道白沟西侧的白祀山上,一座无字巨碑渐渐露出地面。该碑由整块青石雕凿而成,碑首、碑身、碑座连成一体。碑体通高263.7厘米,碑首高54厘米,碑身高174.5厘米,碑座高35.2厘米。碑身正面有呈水平方向的雕刻均匀平整细腻的石纹246条;碑身后一部分为自然形成的较平整石面,另一部分为人工雕凿的不工整水平石纹;碑座上的图案与碑身相同;碑座的右下方,横排列刻有4个小字,每字长、高均为6厘米。查清嘉庆年间《浚县志》见有记载:“旧传秦始皇祀西岳于此,故称白祀。山有巨碑,无字。”

秦始皇究竟是什么时间到的白祀山?这需要考察他的数次东巡。自三皇五帝以来,巡视都是天子勤政的标志。《诗经·大雅·公刘》就有“笃公刘,既溥既长,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其军三单,度其隰原,彻田为粮。度其夕阳,豳居允荒。”说的就是周朝先人公刘为迁移居住地而外出巡视的事情。为了带领周民自邰迁至水草丰茂的豳地,公刘测量日影上高岗,勘察南北和阴阳,观看水源和流向,度量洼地和平原,确定交粮和田税,度量西山夕照的状况,扩大豳地的使用,确定定居并发展农业。《诗经·国风·鄘风·定之方中》也有 “望楚与堂,景山与京。降观于桑。”“星言夙驾,说于桑田。”说的是卫国卫文公外出巡视的事情,说他看过楚丘之后又看堂邑,测量过山陵又测量丘岗,还走进田地去看农桑。又说他晴好天气早早地乘车出巡,路途歇在桑田去劝农耕。古代国君和帝王巡视并非是一种简单的狩猎宴游,而是巡行视察、督战阅兵、祭祀神明的政治活动。

秦始皇更是勤于巡视的典型, 秦始皇22岁亲政之后,就注意把长途巡视作为一种重要的政务活动。 有记载的关东巡视共有七次。

第一次,秦王政十三年(前234),东巡河南, “河南”指汉河南郡地区。一是处理吕不韦自杀后的善后事宜,二是督战。此次东巡后,放弃了破赵的战略,把目标定为灭韩,接着大举向韩国用兵,四年后韩国灭亡。

第二次, 秦王政十九年(前228),东巡过洛阳到邯郸督战,秦将王翦破赵。秦王入邯郸,故地重游,以征服者的姿态检阅得胜的秦军,并接受降者的跪拜。

第三次,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秦将王翦攻破楚国都城郢陈,秦王政东巡郢陈,郢陈就是今天的淮阳。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兼有天下。秦始皇第四次东巡,秦王政二十八年(前219),出咸阳,过邹峰山,登泰山,经琅琊、彭城、衡山、南郡、湘山,回到咸阳。

第五次,秦王政二十九年(前218),出咸阳,走阳武、琅琊、上党,回到咸阳。

第六次,秦王政三十二年(前215),出咸阳,到碣石、上郡,回到咸阳。

第七次,秦王政三十七年(前210),出咸阳,经云梦、丹阳、会籍、琅琊、之化,未回到咸阳就命归了。

秦始皇七次东巡只有第二次、第四次和第六次有可能途经白祀山。第四次是经洛阳前往泰山,第六次是经洛阳前往碣石,当时全国已经统一,第四次东巡已是统一后的第九个年头,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下令构筑全国的陆路交通体系,这些道路称为驰道,宽五十步,用铁锤夯实,两边植树,掩映如盖,甚为壮观。其中,从洛阳到大梁,也就是今天的开封,战国时期山东六国,也就是华山以东六国,为了伐秦已经筑有成皋之路,秦始皇肯定将此路修成了驰道。秦始皇出巡,随从队伍相当庞大,如此庞大的队伍自洛阳前往泰山或者碣石,必定会走洛阳至开封的驰道,而不会经淇河古道前往泰山和碣石。

秦始皇第二次东巡时全国还没有统一,它是经洛阳前往邯郸督战,他行走的路线应当是出洛阳沿大河东进,至文石津口,也就是现在的浚县淇门南边,过大河再沿古淇河河道白沟向北,恰好路经白祀山。所以,秦始皇在白祀山的时间应是公元前228年。

从清嘉庆年间《浚县志》记载看,似乎白祀山是因秦始皇祀西岳而得名。其实不是这样,白祀山是姜子牙封神和凭吊阵亡将士的地方。所封的神灵后世皆供奉在浚县大伾山上的万仙阁,可惜万仙阁今已无存。当年周武王和姜子牙身着素衣在白祀山祭悼将士亡灵,远远望去,整座山上一片白色,白祀山由此而得名。周武王和姜子牙当年指挥牧野之战,牧野之战的发生地在淇县以南、卫河以北,指挥部就设在白祀山南边的童山,也在古淇河岸边。浚县境内原有白祀山、童山、善化山、浮丘山、大伾山、紫金山、凤凰山等,有些山海拔低,因大河冲击地面升高而淹没,有些因无止境地开采而消亡,白祀山和善化山就是过度开采而消失的。

清嘉庆年间《浚县志》记载说秦始皇在白祀山上是祀西岳,似乎有些讲不通。最早记述华山的是《尚书·禹贡》,最初华山叫“惇物山”,最早称华山为西岳的是《尔雅·释山》。西岳这一称呼据说是因周平王迁都洛阳,华山在东周京城之西,故称西岳。之后秦朝建都咸阳,西汉建都长安,都在华山的西边,所以华山就不再称为西岳,直到汉光武帝刘秀在洛阳建都,华山才又恢复了西岳的称呼,并一直沿用至今。当时没有西岳华山这一说法,何来祀西岳之说?

相传东汉初年,刘秀镇压河北王郎军,还师路经浚县大伾山,也曾在大伾山上筑青坛祭告天地,并赐此山叫青坛山。至今大伾山西麓的山门上仍有“青坛紫府”横额,山门建于清康熙十五年(1676)。“青坛”指的就是青坛山,“紫府”意思是神仙所居之处。要说祀西岳应该是刘秀,而刘秀却是祭告的天地。始皇帝第二次东巡旨在前往邯郸督战,他一心要把赵国灭掉,一定是祈求上苍保佑,祈求诸位神灵保佑。而白祀山恰又是姜子牙当年封神的地方,秦始皇在这里祭祀的一定是诸位神灵。

一代女皇武则天身后也立有一块无字碑,武则天碑不写字是想让后人论功过是非。而秦始皇与武则天的背景和性格是截然不同的,秦始皇总想让自己的功绩流传千古,他不可能立碑无字。有两种可能,一是当时前方赵国邯郸战事吃紧,前途未卜,来不及也无心斟酌写什么碑文,等统一了六国,此事又早忘到了脑后;二是此碑立于秦统一六国之后的秦朝末年,还未等刻字,秦已败落。于是此碑被弃之白祀山上,历经岁月风沙尘掩,葬身地下,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记忆。





 

 
     
千古淇河文化——无字巨碑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ICP0902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