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淇河文化――唐诗淇卫(1)
2011-02-26 11:18
唐代(618-907)是诗的全盛时期,产生了现实主义流派,浪漫主义流派,产生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伟大的诗人。唐诗总在前人的基础上继承、发展、标新、立异、求索,从而形成了唐诗丰富多彩的形式和风格,他们推陈出新,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唐诗的基本形式有: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近体绝句,七言近体绝句,五言近体律诗,七言近体律诗。
历史学家通常把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的安史之乱作为分界线,把唐代历史分为前后两大时期,唐诗史学者根据唐诗发展情况,习惯上把唐诗的发展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这里只就涉及淇河卫地的唐诗聊谈如下:
初唐(618-712)
初唐大体上是指唐代开国至唐玄宗先天元年(武德至开元初)之间,该时段诗坛有两大创作取向,一是宫廷诗人作品的戏乐取向,一是初唐四杰、陈子昂等人儒家诗言志的创作取向。初唐诗人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宫廷诗人,另一类是与宫廷关系较为疏远、或者是生活在民间的诗人。宫廷诗人的代表有上官仪、沈铨期、宋之问等,沈铨期、宋之问与杜审言把四声二元化和将平仄粘对规律贯穿全篇,把永明体和上官仪的诗声韵技术以及对偶技巧完善地结合起来,为唐代律诗创作提供了规范的形式。初唐四杰指的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在唐诗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初唐仍沿袭南朝文风,初唐四杰的作品不脱绮丽骈俪风气,仍是华靡的骈文形式。
一、卫地诗僧
1、王梵志《城外土馒头》
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 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世无百年人,强作千年调。打铁作门限,鬼见拍手笑。
宋代范成大把这首诗的诗意铸为一联: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曹雪芹笔下《红楼梦》中的铁槛寺、馒头庵就是由此而来。
诗僧王梵志是黎阳人,当年被黎阳城东十五里王德祖家收养,后皈依佛门,常作诗讽人,甚有意旨,人们都说他是“盖菩萨示化也”。据《太平广记》可知,王梵志出生在隋代,生活于初唐,他的创作活动主要在初唐。据胡适等人考证,王梵志约生活在六世纪末至七世纪中下叶,享年80有余。
初唐白话诗由王梵志开创,唐大历六年(771)有王梵志110首诗手抄本传世,《宋史·艺文志》录王梵志诗一卷。日本平安朝时代(794—1185)编纂的《日本见在书目录》,录王梵志诗二卷。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在敦煌遗书中发现梵志诗。1983年10月,中华书局出版发行了张锡厚校辑的《王梵志诗校辑》,收王梵志诗336首,但远不是王梵志作品的全部。敦煌写本《王梵志诗原序》中说王梵志的诗是“不守经典,皆陈俗语,非但智士回意,实易愚夫改容,远近传闻,劝惩令善。”
王梵志的白话诗后经顾况,到元稹、白居易得到了发展,逐渐形成通俗诗派,晚唐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罗隐等进一步发挥了通俗诗的批判作用,佛寺禅门诗人更直接受梵志诗的影响,著名诗僧寒山、拾得、丰干等写下许多梵志体诗歌,直到宋代仍有许多人模仿梵志体写诗。
二、儿女之情
2、长孙无忌《新曲二首》
侬阿家住朝歌下,早传名。结伴来游淇水上,旧长情。玉佩金钿随步远,云罗雾縠逐风轻。转目机心悬自许,何须更待听琴声。
回雪凌波游洛浦,遇陈王。婉约娉婷工语笑,侍兰房。芙蓉绮帐还开掩,翡翠珠被烂齐光。长愿今宵奉颜色,不爱吹箫逐凤凰。
这是一首宫廷诗,长孙无忌毫端生华,用生动形象的笔墨描写了一段发生在淇水、洛水岸边的爱情故事,尤似多幅美丽的图画,仿佛看到了《孔雀东南飞》。家住淇奥朝歌城下的阿侬倩丽英姿,远近闻名,她与关系要好的同龄少女们携手游玩淇水岸边。少女们头戴金钿玉佩,身穿云罗薄纱,舞于淇水岸边春风之中,欢乐嬉戏,谈笑风生,恰似天界飞落淇水岸边的一群仙女。阿侬一双秋波玲珑通神,诱人魂醉,美丽得就像一个精灵。更何况听她弹拨琴音,顿生知己相遇的那种感觉,令人神往。读之像是能看到画外的情景,就像《陌上桑》中人们看罗敷时那样: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阿侬来到洛水之滨游玩,在那里载歌载舞,舞姿犹如飞雪回旋,步履轻盈,她就像天上的凌波仙子,恰巧在那里缘遇陈王。娉婷婉约的风姿,娇艳俏丽的容貌,妩媚醉人的温情,真是一对郎才女貌,她们相爱相恋,以身相许,住进了高雅的居室。欢爱在华丽的帷帐之中,沉醉在翡翠和宝珠做的被子之下,真是春宵一刻值千金。听!他们又在海誓山盟,像是在咏读《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陈王,是中国古代著名封建王爵之一。汉朝有:陈敬王(60-97)、陈思王(97-118)、陈怀王(118-120)、陈顷王(120-125)、陈孝王(125-160)、陈愍王(160-206)。后汉三国曹植谥称陈思王。南北朝有陈王陈霸先,仕梁时封陈王,后代梁为帝,国号为陈。
长孙无忌(约597-659),字机辅,河南洛阳人,唐初大臣,唐太宗长孙文德皇后之兄。武德九(626)参与发动玄武门之变,帮助李世民夺取帝位,历任尚书右仆射、司空、司徒等官职,封赵国公。曾与房玄龄等修定律,助李世民治理天下。李世民死后,高宗李治继帝位,他任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奉命与律学之士解释唐律卷。李治立武则天为皇后,长孙无忌坚反对,被放逐黔州,自缢而亡。
3、乔知之《弃妾篇》
妾本丛台右,君在雁门陲。悠悠淇水曲,彩燕入桑枝。不因媒结好,本以容相知。容谢君应去,情移会有离。还君结缕带,归妾织成诗。此物虽轻贱,不用使人嗤。
很像《诗经·氓》篇,可是这一女子是邯郸丛台人,她的丈夫却在山西雁门边塞。淇水千古悠悠,《箕子操》琴曲弹奏,紫燕在淇奥桑间穿梭飞行,本该牵子之手与子偕老,谁知婚姻起了变故。随着女子青春容颜的凋谢衰老,她的丈夫竟然移情别恋,把他给抛弃了。女子原本想给他的丈夫编织一条表示二人情感的缕带,如今用不着了,就让女子用那些线织成相思的诗句吧!虽然那条缕带礼轻不值几个钱,但却是女子的一片深情,女子不再编织了,用不着过后被人耻笑。
乔知之(?-697),同州冯翊(渭南)人,与弟侃、备并以文词知名,所作诗歌,时人多吟咏。武则天执政时,累除右补阙,迁左司郎中。乔知之有一婢女,名叫窈娘,美丽善歌舞,被武承嗣夺爱。乔知之因作绿珠篇以寄情,密送给窈娘。窈娘读后感愤,投井自杀。武承嗣从窈娘衣带中见到其诗,于是罗织罪名诛死了乔知之。
三、朋友交情
4、陈子昂《征东至淇门答宋十一参军之问》
南星中大火,将子涉清淇。西林映微月,征旆空自持。碧潭去已远,瑶华折遗谁。君问辽阳戍,摇摇天际旗。
夏历五月的黄昏,陈子昂涉淇水、卫水,思念在前方作战的朋友,诗中充满了对好友的关爱和对前方战事的关注之情。陈子昂同时任洛阳参军的宋之问东征,来到今河南省浚县新镇乡的淇门镇,正是黄道十二星次之一的大火星位于南斗星的位置,说明已是夏历五月。他们二人涉清水河和淇河时,看到微弱的月光映照着树林,战旗在空中飘扬。碧澈的清水河和淇河已经远远地留在身后了,河水两岸洁白如玉的花儿摘来能送给谁呢?一时想起了辽东半岛正在作战的朋友,天边的朋友正在与敌人浴血奋战啊!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唐朝梓州射洪(四川省射洪)人,唐诗革新的先驱者。家庭富有,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勤奋好学。唐高宗开耀二年(682)进士及第,深得武则天赏识,官至右拾遗。
5、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
送客南昌尉,离亭西候春。野花看欲尽,林鸟听犹新。别酒青门路,归轩白马津。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唐代李泰著《括地志》记载:“滑州:白马县滑州故城、古南燕国,黎阳津一名白马津,在滑州白马县北二十里。”
张九龄(678-740),又名博物,字子寿,曲江(广东省韶关)人,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唐开元尚书丞相。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盛世作出了积极贡献。张九龄被誉为岭南第一人,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慷慨与展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做出了贡献。
四、爱国情感
6、宋之问《使往天平军马约与陈子昂新乡为期,及还而不相遇》
入卫期之子,吁嗟不少留。情人去何处,淇水日悠悠。恒碣青云断,衡漳白露秋。知君心许国,不是爱封侯。
宋之问忧伤着岁月的流失,来到卫地期望能与陈子昂相见。听说陈子昂已涉淇水卫河而东,他去向了何处?只有满目千古淇水悠悠。北岳恒山春雾,东海碣石夏霭,南岳衡山秋露,太行漳河冬雪,阻断了宋之问找寻陈子昂的道路。宋之问懂得陈子昂以身许国的爱国情怀,理解赞赏陈子昂不图封侯的精神。
宋之问(约656—712),一名少连,字延清,汾州(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河南灵宝)人。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历洛州参军、尚方监丞、左奉宸内供奉。因张易之兄弟、太平公主先后遭贬,因被供贪贿再次遭贬。睿宗即位,流放钦州,被赐死。宋之问与沈佺期齐名,时称沈宋,为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
五、歌颂正义
7、沈佺期《入卫作》
淇上风日好,纷纷沿岸多。绿芳幸未歇,泛滥此明波。采蘩忆幽吹,理棹想荆歌。郁然怀君子,浩旷将如何。
沈佺期来到卫地,看到淇水两岸一派美丽的风光,竹青、桑绿、花艳,杨柳吐絮纷纷扬扬。游人如织,群芳歌唱起舞,淇水清澈,波光粼粼。他面对淇奥青山绿水,不由得抚今追昔,想起了战国时期卫地出生的壮士荆轲,就是刺秦王失败的那个荆轲,于是采摘了岸边几朵洁白如玉的花儿,以祭奠千古英雄人物。沈佺期缅怀敬仰之情油然而生,他面对大好河山和浩瀚的苍穹,不知将能如何,陷入茫然之中。
沈佺期(约656-约714或715),字云卿,相州(安阳)内黄人,上元二年 (675)进士及第,由协律郎累迁考功员外郎。因受贿入狱,出狱后复职,迁给事中。中宗即位,被流放。神龙三年(707),召拜起居郎兼修文馆直学士,常侍宫中。后历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沈佺期与宋之问齐名,其近体诗格律谨严精密,史论以为是律诗体制定型的代表诗人。
六、人生悲欢
8、张说《相州山池作》
尝怀谢公咏,山水陶嘉月。及此年事衰,徒看众花发。观鱼乐何在,听鸟情都歇。星汉流不停,蓬莱去难越。邺中秋麦秀,淇上春云没。日见尘物空,如何静心阙。
张说出任相州(安阳)刺史时已经年迈,虽有效仿谢灵运游乐于山水之间,记写自然景物之美的心意,怎奈年事已高,已无登山涉水之力,观鱼听鸟皆已力不从心,深感生活无趣,人生寂寞,心情不能平静,于是写下此篇。
张说很是羡慕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歌咏山水,游于青山绿水之间,遥对明月,陶冶情志。可惜张说年事已高,顿生沉舟侧畔千帆过,枯树前面万木春那样的感觉。观着鱼游碧水,鸟语花香,已经了然无趣。苍茫星河运转不停,蓬莱仙山却难以抵达了,老了,往事不堪回首!正是邺城的中秋时节,张说想起了淇奥殷商时期箕子的《麦秀歌》,于是他吟唱起来:“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淇水春日里的《诗经·桑中》往事,令张说回想,“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然而如今都成了过眼烟云,散去了。人海茫茫,红尘滚滚,虽是两鬓霜秋,雪染白头,但张说的内心世界却不能平静。
张说(667-730),字道济,一字说之,原籍范阳(河北涿县),世居河东(山西永济),文学家。初授太子校书,其后累转左补阙 ,因忤逆抗旨,被发配钦州。中宗召还,累迁工部、兵部侍郎、修文馆学士。睿宗拜为中书侍郎,知政事。开元初,进中书令。开元十八年,封燕国公。出任相州刺史,后调任岳州。召拜兵部尚书,知政事,敕令巡边。后为集贤院学士、尚书左丞相,卒谥文贞。
2011-02-26 15:15
盛唐(713-770)
盛唐是指唐代自开元至大历五年之间,该时段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是唐朝的鼎盛时期。唐诗经过一百多年的准备和酝酿,至此时期终于达到了全盛的高峰,这一时期出现了著名的诗人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高适、岑参等,可谓群英荟萃,创造出了盛唐之音。盛唐诗人主要分为山水田园诗派与边塞诗派,山水田园诗派以王维和孟浩然为代表,边塞诗派以王昌龄、高适、岑参为代表。
一、朋友交情
9、王维《至滑州隔河望黎阳忆丁三寓》
隔河见桑柘,蔼蔼黎阳川。望望行渐远,孤峰没云烟。故人不可见,河水复悠然。赖有政声远,时闻行路传。
黎阳古城襟山带河,西依卫水。浮丘山古柏成荫,大伾山孤峰突起,苍翠葱郁,黄河水东北奔流。唐开元十四年夏,王维别离济州前往长安,途径黎阳,被美如画廊的黎阳山水所吸引,从而产生了弃官归隐,摆脱世俗的念头。在黎阳游侠一样转了几天,最后选定淇水之滨定居,开始了悠闲、舒心、自然的田园生活。王维得以从官场脱身,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从而获得了一种平和宁静的心境。开元十七年秋,王维要离开黎阳赶赴长安,丁三在家中晚宴给王维践行,王维晚宴赠诗:
君心尚栖隐,久欲傍归路。在朝每为言,解印果成趣。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
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开轩御衣服,散帙理章句。时吟招隐诗,或制闲居赋。
新晴望郊郭,日映桑榆暮。阴昼小苑城,微明渭川树。揆予宅闾井,幽赏何由屡。
道存终不忘,迹异难相遇。此时惜离别,再来芳菲度。
次日,与丁三黎阳渡口话别,王维乘船渡河到达滑州,于是就有了《至滑州隔河望黎阳忆丁三寓》这首诗篇。隔着黄河遥望对面的黎阳,树木成林,绿意繁茂。渐渐地走的远了,黎阳那座孤峰突起的大伾山消失在身后的烟云雾岚之中。与对岸黎阳的丁三老友相见不知何日,只有那奔腾的黄河之水依然如故。黎阳那段半官半隐的田园生活,所给予的评论之声也已渐远,也许在以后的人生征途中偶尔会传来一些消息。诗的字里行间隐藏着王维挥泪依依惜别的身影,难忘两年来在黎阳民间和睦相处的情景,难忘曾经的悠闲、舒心、自然的田园生活,可惜“望望行渐远,孤峰没云烟。”读后能体会得到那种牵肠挂肚的不忍离去和眷恋,何况黎阳多年在外的游子,也是几曾梦回黎阳,梦回童年。清香阵阵吹送,故乡风情浓浓。田园花香入梦中,风送飘飘天空。好梦魂飞随风,满目春光朦胧。儿时岁月又峥嵘,醉梦点点无穷。
王维(700-761),字摩诘(山西祁县)人。其母奉佛三十余年,王维的名字出自《维摩诘经》,王维后半生的避世之举与佛教有关。开元九年王维中进士,任太乐丞等官。开元十九年王维的妻子病故,从此不再娶妻,一直孤居三十年。自开元二十三年被宰相张九龄擢为右拾遗后,至天宝年间,屡迁侍御史、库部员外郎、库部郎中等职。期间王维曾奉使出塞,写了一些有名的边塞诗。天宝元年,王维转左补阙。目睹朝政的黑暗腐败,王维开始得过且过,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之后开始学佛修道,期间所写诗文都染佛道色彩。王维是一位文艺全才,诗、文、书、画都很著名,精通音乐,善弹琴、琵琶。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王维被叛军俘获。但他不愿就范,王维在菩提寺中闻悉安禄山要在凝碧池设宴群臣,含泪赋诗抒发对帝都沦陷的悲痛和对李唐王朝的思念之情: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王维被迫任了安禄山的伪职,至德二年唐军收复两京,王维被从轻处分,削官为民。次年春复官,最后升任尚书右丞。但他看到朝中弄权、专政,朝廷毫无振作,于是思想更为消沉。上元二年七月,这位天才的诗人离开了人间。王维的诗歌现存四百多首,但存在真伪问题的约有六十首。诗人写过一首《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10、王维《送魏郡李太守赴任》
与君伯氏别,又欲与君离。君行无几日,当复隔山陂。苍茫秦川尽,日落桃林塞。独树临关门,黄河向天外。前经洛阳陌,宛洛故人稀。故人离别尽,淇上转骖騑。企予悲送远,惆怅睢阳路。古木官渡平,秋城邺宫故。想君行县日,其出从如云。遥思魏公子,复忆李将军。
王维得以从官场脱身,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在淇水之滨悠闲、舒心、自然地过了一段田园生活,这是王维那段时间送李太守到今天的河北临漳西南邺镇一带的魏州上任而写的诗作。诗中设想老朋友李太守到遥远的魏州上任途中及上任后的情景,情深意浓,不乏伤感。
11、王维《淇上别赵仙舟》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12、李白《魏郡别苏明府因北游》
魏都接燕赵,美女夸芙蓉。淇水流碧玉,舟车日奔冲。青楼夹两岸,万室喧歌钟。天下称豪贵,游此每相逢。洛阳苏季子,剑戟森词锋。六印虽未佩,轩车若飞龙。黄金数百镒,白璧有几双。散尽空掉臂,高歌赋还邛。落魄乃如此,何人不相从。远别隔两河,云山杳千重。何时更杯酒,再得论心胸。
李白(701-763) ,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又被称为李翰林、李谪仙、李拾遗等。他别离长安至洛阳与杜甫相识,后与杜甫、高适一起畅游淇水,飘泊于梁园、鲁郡和金陵等地,过着饮酒论文的飘逸闲散生活。此诗写他与苏明府淇水分别时,观女子婀娜蹁跹淇水岸边,水面游船,两岸青楼,万家生平。面对淇水景色壮丽,李白以苏秦比苏明府,颂扬他为人豪爽,仗义疏财。最后聊叙别情,盼再次相见。
13、高适《淇上别刘少府子英》
近来住淇上,萧条惟空林。又非耕种时,闲散多自任。伊君独知我,驱马欲招寻。千里忽携手,十年同苦心。求仁见交态,于道喜甘临。逸思乃天纵,微才应陆沉。飘然归故乡,不复问离襟。南登黎阳渡,莽苍寒云阴。桑叶原上起,河凌山下深。途穷更远别,相对益悲吟。
边塞诗人高适,其先很穷,后来发达成了封疆大吏,在没有发达前曾短期隐居淇奥。高适住在淇水岸边,满目唯有空林萧瑟。当时不是农耕大忙时节,诗人漫步闲散地游玩。只有县尉刘子英熟悉高适,高适想要骑着快马拜访去打声招呼。十年的情宜呀,终于千里相见。二人激动异常,相互道喜,促膝长聊,知己相见千言万语。天马行空般的遐想,高适觉得自己微才,应该过隐居的生活。自那以后高适就飘然回到了故乡,再没有打探过离别后县尉刘子英的景况。记得当时刘子英送高适到黄河黎阳渡口,分手之际,无限伤感。高适过了黎阳渡口,登上南岸,天空阴云密布,寒风吹起,落叶随风飘飞,黄河水面也飘浮着冰凌。囊中羞涩的归途,加上别离的伤感,道路显得是那样漫长。
高适(701-765),字达夫、仲武,沧州人。高适少小孤苦贫穷,爱交游,有游侠之风。早年曾游历长安,离开长安后居住在宋中,即商丘一带,与李白、杜甫结交。天宝八年应举中第,授封丘尉。天宝十一年,因不忍鞭挞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长而辞官,再次前往长安,次年入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作掌书记。安史乱后,曾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封渤海县侯。永奉元年64岁去世,赠礼部尚书,谥号忠。高适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14、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其四
南登滑台上,却望河淇间。竹树夹流水,孤城对远山。念兹川路阔,羡尔沙鸥闲。长想别离处,犹无音信还。
到达黄河南岸的滑台,回望淇水与黄河之间景色迷人,淇水与黄河两岸全是苍翠的绿竹和大树,孤城遥对着远山。接着高适又写了对路途遥远和与亲友久别的憾恨之情。
15、高适《夜别韦司士,得城字》
高馆张灯酒复清,夜钟残月雁归声。只言啼鸟堪求侣,无那春风欲送行。黄河曲里沙为岸,白马津边柳向城。莫怨他乡暂离别,知君到处有逢迎。
16、高适《酬陆少府》
朝临淇水岸,还望卫人邑。别意在山阿,征途背原隰。萧萧前村口,唯见转蓬入。水渚人去迟,霜天雁飞急。固应不远别,所与路未及。欲济川上舟,相思空伫立。
17、高适《酬卫八雪中见寄》
季冬忆淇上,落日归山樊。旧宅带流水,平田临古村。雪中望来信,醉里开衡门。果得希代宝,缄之那可论。
高适写给卫八的应答诗,写如画的淇上隐居地景色,倾诉对卫八赠诗的珍爱之情。
18、高适《淇上送韦司仓往滑台》
饮酒莫辞醉,醉多适不愁。孰知非远别,终念对穷秋。滑台门外见,淇水眼前流。君去应回首,风波满渡头。
高适隐居淇奥之时,其间曾送韦司仓顺淇水去滑台,秋天远别,满怀愁绪,饯行劝酒,对韦司仓前途甚为惦念。
19、岑参《敬酬杜华淇上见赠,兼呈熊曜》
杜侯实才子,盛名不可及。只曾效一官,今已年四十。是君同时者,已有尚书郎。怜君独未遇,淹泊在他乡。我从京师来,到此喜相见。共论穷途事,不觉泪满面。忆昨癸未岁,吾兄自江东。得君江湖诗,骨气凌谢公。熊生尉淇上,开馆常待客。喜我二人来,欢笑朝复夕。县楼压春岸,戴胜鸣花枝。吾徒在舟中,纵酒兼弹棋。三月犹未还,寒愁满春草。赖蒙瑶华赠,讽咏慰怀抱。
此诗为岑参回赠杜华的应答诗,同时也抄予熊曜欣赏。杜华,名臣杜鸿渐的远房侄子,当时才子。熊曜,洪州(今南昌)人,开元进士,时任临清(即诗中所说淇上)县尉。
岑参,原籍南阳,迁居江陵,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父亲两任州刺史,但却早死,因而家道衰落。岑参自幼从兄遍读经史,二十岁进京求仕,受挫后遍游京洛一带山河,三十岁时中进士。岑参早期诗歌多是写景、述怀及赠答。前后两次在边塞共六年,积极进取的六年边塞生活,使岑参的诗境界空前开阔,造意新奇的特色进一步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的基调,其诗歌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就是岑参边塞诗中杰出代表作之一。晚年诗歌感时伤乱,渐趋消沉。入蜀后,山水诗中增添奇壮特色,但消极隐逸的想法也在诗中隐现。
20、岑参《送宇文舍人出宰元城》
双凫出未央,千里过河阳。马带新行色,衣闻旧御香。县花迎墨绶,关柳拂铜章。别后能为政,相思淇水长。
古代文人聚会吟诗酬唱,有一种规矩叫分韵。即随便找一句古诗,然后大家依次挑其中一字为韵分别做诗。这是岑参用送别宇文舍人时分得的韵字“阳”做成的送别诗。
2011-02-26 15:17
盛唐(713-770)
二、个人遭遇
21、储光羲《相和歌辞·采莲曲》
浅渚荷花繁,深塘菱叶疏。独往方自得,耻邀淇上姝。广江无术阡,大泽绝方隅。浪中海童语,流下鲛人居。春雁时隐舟,新荷复满湖。采采乘日暮,不思贤与愚。
相和歌辞是乐府歌曲名。储光羲独游于淇水,看到淇奥水边荷花繁茂,深水菱叶绿翠,景色宜人,原本储光羲是独自一个人游玩,突然看到一群仙子般的妙龄少女歌舞淇水岸边,于是他厚着脸皮邀请少女一同赏景。广阔的水面之上并没有道路,浩瀚的湖面无边无际,可是似乎能听到波浪之中有戏水孩童的声音,隐约能看到美人鱼水中的住处。储光羲站立舟头,看着这大雁回归,看着新荷不满水面,穿行于繁茂的荷花之间,已是夕阳落日,渔舟唱晚。一天的淇水泛舟赏景,忘记了官场中勾心斗角的烦恼,管他什么谁贤谁愚!
储光羲(约706-约763),润州延陵(江苏丹阳)人,祖籍兖州(山东)。开元十四年(726)进士,与崔国辅、綦毋潜同榜。授冯翊县尉,转汜水、安宜县。仕宦不得意,隐居终南山中,后出山任太祝,世称储太祝,迁监察御史。天宝末,奉使至范阳。安史乱起,叛军攻陷长安被俘,迫受伪职,后脱身归朝,贬死岭南。
三、爱国情感
22、李隆基《送李邕之任滑台》
汉家重东郡,宛彼白马津。黎庶既蕃殖,临之劳近臣。远别初首路,今行方及春。课成应第一,良牧尔当仁。
东郡为秦代所置,包括大名府、东昌府、大梁、濮阳、黎阳,相当于今天的河南省东北部和山东省西部,东汉以后废。李隆基送李邕之赴任滑台,临行谆谆教导:汉朝的时候就很重视东郡一带,尤其是黎阳关那一带。那里人口繁多,重任只好劳驾身边之人。已是满目春色的时候,李隆基送李邕之登程踏上通往滑台的道路。李隆基对着李邕之说:大功告成之日,你当是大功一件,你到那里为官一方,应当实行仁政。
李隆基,唐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公元712年至756年在位,因为谥号突出一个明字,又称唐明皇。李隆基前期重用贤臣,励精图治,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出现了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他开创了唐朝的鼎盛时期。但后期他沉湎酒色,荒淫无度,重用奸臣,政治腐败,终于爆发了安史之乱,唐朝由此转衰。李隆基是一位功过都很突出的历史人物。
23、常建《张公子行》
日出乘钓舟,袅袅持钓竿。涉淇傍荷花,骢马闲金鞍。侠客白云中,腰间悬辘轳。出门事嫖姚,为君西击胡。胡兵汉骑相驰逐,转战孤军西海北。百尺旌竿沉黑云,边笳落日不堪闻。
张公子原是常常骑著名马到淇河乘舟垂钓,涉水赏荷的高雅名士,但现在却在遥远的西北边境做一名勇猛的战士抗击胡人的入侵。后方淇河岸边的闲适生活,与胡兵汉骑拼杀的战场情景形成鲜明对比。后方张公子的高雅与前线张公子的英勇无畏也形成了鲜明对比。常建厌恶战争,热爱和平生活的思想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
常建,可能是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与王昌龄同榜进士。大历时曾任盱眙(江苏省西部)尉,一身仕宦很不得志,常游览名山胜景以自娱,常建的诗以田园山水为主要题材。
24、杜甫《洗兵马》
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日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祗残邺城不日得,独任朔方无限功。京师皆骑汗血马,回纥喂肉葡萄宫。已喜皇威清海岱,常思仙仗过崆峒。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成王功大心转小,郭相谋深古来少。司徒清鉴悬明镜,尚书气与秋天杳。二三豪俊为时出,整顿乾坤济时了。东走无复忆鲈鱼,南飞觉有安巢鸟。青春复随冠冕入,紫禁正耐烟花绕。鹤禁通霄凤辇备,鸡鸣问寝龙楼晓。攀龙附凤势莫当,天下尽化为侯王。汝等岂知蒙帝力,时来不得夸身强。关中既留萧丞相,幕下复用张子房。张公一生江海客,身长九尺须眉苍。征起适遇风云会,扶颠始知筹策良。青袍白马更何有,后汉今周喜再昌。寸地尺天皆入贡,奇祥异瑞争来送。不知何国致白环,复道诸山得银瓮。隐士休歌紫芝曲,词人解撰河清颂。田家望望惜雨干,布谷处处催春种。淇上健儿归莫懒,城南思妇愁多梦。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
长诗主题是喜庆唐军平定安史叛乱的胜利,淇河北岸是当时平叛战争的前沿地带,淇上健儿为平叛战争作出了巨大牺牲。诗中对国家中兴寄以无限希望,也对深层的问题,提出了讽刺和警告。洗兵马,意为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盼望战争早日结束,永远消除战乱。
杜甫(712-770) ,字子美,后人称为杜少陵、杜工部,洛州巩县(河南巩义市)人。天宝年间,杜甫与李白齐名,时称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诗艺精湛。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因而被誉为“史诗”,他的“三吏”“三别”成为传颂千古的名篇。杜甫多生活在成都,辞世于湖南耒阳,他的遗愿是要归葬首阳山,但其次子宗武因穷困无力做到,只好暂时掩埋于耒阳。四十三年后,方由其孙杜嗣业扶柩归葬于河南偃师首阳山下。当年在巩义搞中美协作试验,每每谈起杜甫,后来又被派往陕县从事党建工作,专程去了石壕村,记得当时写过这样几句:
曾经巩义远家乡,情愫忧民诗盛唐。三吏怨悲三别泪,茅庐诗圣著华章。史诗倾洒一腔愤,写尽人间千古扬。坎坷人生湘水逝,魂归故土寿阳梁。
四、人生抱负
25、高适《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
自从别京华,我心乃萧索。十年守章句,万事空寥落。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拂衣去燕赵,驱马怅不乐。天长沧洲路,日暮邯郸郭。酒肆或淹留,渔潭屡栖泊。独行备艰险,所见穷善恶。永愿拯刍荛,孰云干鼎镬。皇情念淳古,时俗何浮薄。理道资任贤,安人在求瘼。故交负灵奇,逸气抱謇谔。隐轸经济具,纵横建安作。才望忽先鸣,风期无宿诺。飘飖劳州县,迢递限言谑。东驰眇贝丘,西顾弥虢略。淇水徒自流,浮云不堪托。吾谋适可用,天路岂寥廓?不然买山田,一身与耕凿。且欲同鹪鹩,焉能志鸿鹤?
从蓟北归来,高适再次途经淇水。高适以此诗回赠薛三据,兼寄赠郭微。诗中回顾离开长安十年来的生活,写漂泊燕蓟的所见所感,自己远大志向和政治抱负。称颂薛三据和郭微的经国济世之才,但只能做县尉一类小官,无法展志于天下,为齐鸣不平。虽然淇水风光秀丽,但却不能一生隐居淇奥,退隐是没有出路的,归隐山林就像小鸟鹪鹩无所作为,怎么能实现鸿雁之志呢?
26、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其二
清晨泛中流,羽族满汀渚。 黄鹄何处来,昂藏寡俦侣。 飞鸣无人见,饮啄岂得所。 云汉尔固知,胡为不轻举。
高适渡黄河时见汀渚飞着一群一群的小鸟,唯有一只高洁轩昂的黄鹄,其惊人之飞鸣尚不为人所认识,但它不屑于与众小鸟一起争食,并不急于展示一飞冲天的资质和才能。托物言志,黄鹄就是尚未发达的高适自己。
27、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其五
东入黄河水,茫茫泛纡直。北望太行山,峨峨半天色。山河相映带,深浅未可测。自昔有贤才,相逢不相识。
高适渡黄河时北望巍巍太行,群峰插在半天。太行山与黄河水相映成趣,黄河的深浅却是不知道。正像自己怜惜自己有贤才,别人见了却是不知道一样。;山之高峻与水之深险形成对比。末二句抒发渴望见到江湖贤才。
五、人生悲欢
28、张南容《静女歌》
静女乐于静,动合古人则。妙年工诗书,弱岁勤组织。端居愁若痴,谁复理容色。十五坐幽闺,四邻不相识。夭夭邻家子,百花装首饰。日月淇上游,笑人不逾阈。河水自浊济自清,仙台蛾眉秦镜明。为照齐王门下丑,何如汉帝掌中轻。
《诗经》中有一篇最生动活泼的《静女》,据说当时卫国国君和夫人道德有问题,于是有人写了《静女》,以歌颂贞静之女贞洁守礼的美德,借以讽刺和鞭策卫国国君和夫人,但《静女》中的静女一点儿也不静。张南容《静女歌》的静女才是真静,少女时期的静女心灵手巧勤劳针织家务,又能诗书,像是林黛玉式的妙龄女子,言谈举止符合古代对女子的要求。静坐时总为自己将来的人生痴情愁眉,十五岁时还大门不出,端坐深闺,街坊邻居谁也不认得她。可是邻居家的那个女孩子就不一样了,打扮得花枝招展,光彩照人,天天在淇水岸边游玩,还耻笑静女不出大门。黄河之水本自混浊,济河之水本自碧清,仙界美女照在镜子里自然是美的。相传齐国民间才女钟无艳是一个阴阳脸的丑女,后作了齐宣王的皇后。据说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能歌善舞,体态纤美,轻盈如燕,能在掌中起舞。看来女子们的命运各有不同啊!
29、张南容,开元二三年孙逖知贡举时登第,建中初任定州刺史时,为李宝臣所杀。
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其一
川上常极目,世情今已闲。 去帆带落日,征路随长山。 亲友若云霄,可望不可攀。 于兹任所惬,浩荡风波间。
高适天宝六年(747)夏秋间自淇水隐居地南渡黄河,前往梁宋一带,他在黄河岸边放眼远望,一路跋涉,面对长河落日,感慨于背井离乡,与亲友天隔一方,心里别有一番滋味,于是途中写下了这组诗。
30、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其六
秋日登滑台,台高秋已暮。独行既未惬,怀土怅无趣。晋宋何萧条,羌胡散驰鹜。当时无战略,此地即边戍。兵革徒自勤,山河孰云固。乘闲喜临眺,感物伤游寓。惆怅落日前,飘飖远帆处。北风吹万里,南雁不知数。归意方浩然,云沙更回互。
秋天里的旅途中,高适登上滑台,既抒发离忧,又触景怀古,对东晋、刘宋国势不振,北方异族入侵表示感慨,实际上寄寓着高适对当时唐代边防的关切。
31、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其七
乱流自兹远,倚楫时一望。遥见楚汉城,崔嵬高山上。天道昔未测,人心无所向。屠钓称侯王,龙蛇争霸王。缅怀多杀戮,顾此生惨怆。圣代休甲兵,吾其得闲放。
高适泛舟黄河,逆水而西,行至荥阳一带,观看楚汉相争的鸿沟和一些旧迹,产生了对战争的厌恶,表现了高适向往和平的思想感情。
32、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其八
兹川方悠邈,云沙无前后。古堰对河壖,长林出淇口。独行非吾意,东向日已久。忧来谁得知,且酌尊中酒。
高适泛舟黄河,眺望北岸淇门的淇水入河口,见淇卫大地长满了高大的树木。孤旅并不是高适的本意,他只是早就想向东游离。他的忧思谁人能够知道,只有独自对举杯饮酒。
33、高适《送魏八》
更沽淇上酒,还泛驿前舟。为惜故人去,复怜嘶马愁。云山行处合,风雨兴中秋。此路无知己,明珠莫暗投。
2011-02-26 15:20
盛唐(713-770)
六、劳动生活
34、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其三
野人头尽白,与我忽相访。手持青竹竿,日暮淇水上。虽老美容色,虽贫亦闲放。 钓鱼三十年,中心无所向。
高适途中遇到一位老年隐士,隐士在淇河以垂钓谋生,头发全白但容颜美好,生活清贫但心绪坦然。垂钓了三十年,自得其乐从来无所追求。
35、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其十一
我行倦风湍,辍棹将问津。空传歌瓠子,感慨独愁人。孟夏桑叶肥,秾阴夹长津。蚕农有时节,田野无闲人。临水狎渔樵,望山怀隐沦。谁能去京洛,憔悴对风尘。
初夏时节,高适在滑台泊舟游览,观看淇门淇水入河口一带景色,见淇水两岸桑树成行,蚕农们都在忙着采摘桑叶。高适在水边与打鱼、砍柴人聊谈,很是怀念先前的在淇水岸边隐居时的生活。
36、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其十三
皤皤河滨叟,相遇似有耻。辍榜聊问之,答言尽终始。一生虽贫贱,九十年未死。且喜对儿孙,弥惭远城市。结庐黄河曲,垂钓长河里。漫漫望云沙,萧条听风水。所思强饭食,永愿在乡里。万事吾不知,其心只如此。
高适在黄河边结识的一位高龄渔者,他赞扬了渔者自食其力、与世无争的高尚情操。
七、揭露黑暗
37、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其九
朝从北岸来,泊船南河浒。试共野人言,深觉农夫苦。去秋虽薄熟,今夏犹未雨。 耕耘日勤劳,租税兼舄卤。 园蔬空寥落,产业不足数。尚有献芹心,无因见明主。
高适早起自黄河北岸出发,船泊于黄河南岸水边,开始与那里的农夫聊谈,通过聊谈深深感觉到农夫太苦了。去年秋天欠收,今年夏天又遇干旱少雨。虽然面朝黄土背朝天,汗滴禾下辛勤耕作,怎奈租税太重,土地又是盐碱地。菜园子空空如也,土地又少。知道了这些以后,高适很想向皇帝进献嘉言,但是却没有办法见到明主。
38、高适《辟阳城》
荒城在高岸,凌眺俯清淇。传道汉天子,而封审食其。奸淫且不戮,茅土孰云宜。何得英雄主,返令儿女欺。母仪良已失,臣节岂如斯。太息一朝事,乃令人所嗤。
这诗内容是鞭笞吕太后与审食其淫乱,汉高祖反封审食其为辟阳侯。大约是高适北使归来,路过辟阳城(河北省冀县东)所作。该诗大半议论,义正辞严。
八、歌颂正义
39、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其十
茫茫浊河注,怀古临河滨。禹功本豁达,汉迹方因循。坎德昔滂沱,冯夷胡不仁。激潏陵堤防,东郡多悲辛。天子忽惊悼,从官皆负薪。畚筑岂无谋,祈祷如有神。宣房今安在,高岸空嶙峋。
高适泛舟黄河,途经瓠子决口(滑县)时,凭吊汉帝治河功绩,以大禹比汉武帝,讴歌汉武帝在黄水决口瓠子时,督率军民斩竹塞口,功成滑台,千古留名。
40、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其十二
朝景入平川,川长复垂柳。遥看魏公墓,突兀前山后。忆昔大业时,群雄角奔走。伊人何电迈,独立风尘首。传檄举敖仓,拥兵屯洛口。连营一百万,六合如可有。方项终比肩,乱隋将假手。力争固难恃,骄战曷能久。若使学萧曹,功名当不朽。
高适弃舟登岸,在黎阳大伾山一带游览,怀念起隋末农民起义领袖、魏公李密生前业绩。对李密首举义旗、动摇隋朝根基的功勋,给予了充分肯定,但对他缺乏智谋、未成霸业深表惋惜。
其实李密不是首举造反大旗的人,他是先投奔已经在黎阳造反的杨玄感。杨玄感失败以后,李密又投奔了黎阳津南岸早就举起大旗的瓦岗军。因他的《檄隋文》显示了才华,瓦岗军翟让让贤,李密才坐上了瓦岗军的第一把交椅。但他不该窝里斗,更不该杀了翟让,以至于瓦岗军毁于一旦。原本可以成就帝业的李密走投无路,又投降了李渊,结果被李渊冤杀。徐茂功念及旧情,苦苦求告李渊,李密的尸体才被运到黎阳,葬在黎阳大伾山东南麓,墓碑碑文由魏征书写。
41、岑参《题新乡王釜厅壁》
怜君守一尉,家计复清贫。禄米尝不足,俸钱供与人。城头苏门树,陌上黎阳尘。不是旧相识,声同心自亲。
这里的尉应该是县尉,因唐代实行的是道、州或府、县三级体制,新乡先后归河北道怀州、义州、河南道滑州、河南郑州、属州等管辖,均为县级体制。又因县尉一职来源一是贬降官,二是其他低品秩或同一品秩的官员,三是通过科举者。由诗中语气推测,王釜很可能是一位被贬降职的官员。苏门山位于新乡西北的百泉,“苏门树”也当距此不远。
读过这首诗,王釜在我心中高大起来,岑参的品行令我肃然起敬,王釜一定是一位爱民如子的好县尉,假若真的是被降职,真的好冤枉,岑参也一定与王釜有着一样的品行。新时代从政为民,也应该学习这样的古人!全诗可能是在表达这样的意思:可怜的王釜守着县尉这样一个从八品下的官职,家境很是清贫。俸禄连自己的衣食尚不能保,可王釜却把俸禄供给比自己更清贫的人用。站在城头看着西北百泉那边的苏门树,站在田边望着北边远处黎阳扬起的烟尘。来的虽然不是曾经的相识友好,可是凭着共同的话语心里却是亲近的。
九、描绘河山
42、高适《淇上别业》
依依西山下,别业桑林边。庭鸭喜多雨,邻鸡知暮天。野人种秋菜,古老开原田。且向世情远,吾今聊自然。
高适隐居淇奥,别墅背山面水,旁边桑林成片,农人作邻,鸡鸭成群,菜蔬满园。淇水太行,景色优美。山林生活,自得其乐。但也略露高适仕途困顿,抱负无法施展的苦闷心情。
43、常建《春词二首》
菀菀黄柳丝,蒙蒙杂花垂。日高红妆卧,倚对春光迟。宁知傍淇水,騕褭黄金羁。
翳翳陌上桑,南枝交北堂。美人金梯出,素手自提筐。非但畏蚕饥,盈盈娇路傍。
该诗描绘了优美的淇河风光,绿柳新丝茂盛,野花生长繁茂,美女高卧,春光明媚,依淇水而居,尤似良骏騕褭配得黄金马笼头,好马配的好鞍,极言生活在淇河边的常人意想不到的美好。陌上桑茂密成荫,枝叶相互交错,常建一定是想起了罗敷,只见美丽的人儿自金梯出来,芊芊素手提着采桑的箩筐。为了养蚕而采桑,她在路边婀娜翩跹多娇。
44、岑参《临河客舍呈狄明府兄留题县南楼》
黎阳城南雪正飞,黎阳渡头人未归。河边酒家堪寄宿,主人小女能缝衣。故人高卧黎阳县,一别三年不相见。邑中雨雪偏着时,隔河东郡人遥羡。邺都唯见古时丘,漳水还如旧日流。城上望乡应不见,朝来好是懒登楼。
此诗的韵脚我看不懂,也许“缝衣”二字是后人抄错了,或是岑参自己搞错了,不敢枉评。北风漫卷,大雪纷飞的隆冬季节,黄河黎阳渡口白雪皑皑,诗人却在征途跋涉。最后只好住进河边酒家,让店主人的女儿为自己缝补途中扯破的衣服。黎阳城中那位高卧的故人,已是三年未得相见了。邺城的古坟茔仍在,漳河的水照流,江山不改,情谊如旧。城头望不到的家乡,即使明天雪停风住,我也不愿登楼再遥望家乡了。因风雪太大,似乎诗人终未见到在黎阳县高卧的故人,于是登高望乡,可飘飞的大雪挡住了诗人的视线,家乡仍在遥远的远方。
45、崔国辅《卫艳词》
淇上桑叶青,青楼含白日。比时遥望君,车马城中出。
在风景优美的淇河岸边青楼女子等候预约客人。淇河之滨,桑林青青,艳阳高照,青楼夹岸。崔国辅是在比衬自己的美好心情。
崔国辅,吴郡人,一说山阴人。登开元十四年进士第,授许昌令,与储光羲、綦毋潜同时。累迁集贤直学士、礼部员外郎,后被贬晋陵郡司马。
46、杨师道《阙题》
桂户雕梁连绮翼,虹梁绣柱映丹楹。朝光欲动千门曙,丽日初照百花明。燕赵蛾眉旧倾国,楚宫腰细本传名。二月桑津期结伴,三春淇水逐关情。兰丛有意飞双蝶,柳叶无趣隐啼莺。扇里细妆将夜并,风前独舞共花荣。两鬟百万谁论价,一笑千金判是轻。不为披图来侍寝,非因主第奉身迎。羊车讵畏青门闭,兔月今宵照后庭。
该诗描写了汉都洛阳城的富丽繁华,楼阁装饰富丽,在朝阳的衬托之下城中华美的景色。继后又写洛阳城中女子的万种风情。诗中用“三春淇水逐关情”在说淇水岸边,阳春三月的淇水岸边,莺啼蝶舞,桑林中到处是结伴而行的少女,给春天增添了无限生机。
杨师道,字景猷,华阴人,隋宗室,入唐封安德郡公。贞观中,拜侍中,参预朝政。迁中书令,罢为吏部尚书。
47、孟云卿《邺城怀古》
朝发淇水南,将寻北燕路。魏家旧城阙,寥落无人住。伊昔天地屯,曹公独中据。群臣将北面,白日忽西暮。三台竟寂寞,万事良难固。雄图安在哉,衰草沾霜露。崔嵬长河北,尚见应刘墓。古树藏龙蛇,荒茅伏狐兔。永怀故池馆,数子连章句。逸兴驱山河,雄词变云雾。我行睹遗迹,精爽如可遇。斗酒将酹君,悲风白杨树。
孟云卿从淇水南出发向北燕方向一路行进,目睹衰草沾霜,狐兔遍野,满眼荒凉,一派衰败景象, 不由得想起当年此地曾是魏家城阙,那时间此地屯兵百万,人气鼎沸,何等显赫。目睹遗迹,浮想联翩,感慨人世沧桑,朝代更替,物换景移。邺城指的是东汉邺城,今河北磁县南,后汉以袁绍为冀州牧,镇邺。三国魏置邺都,为五都之一。三台即铜雀台、金虎台、冰井台,是曹操意得志满之时所建,后人将金虎、冰井二台改为玉龙台、金凤台。长河特指黄河。故池指铜雀台东面的芙蓉池。
孟云卿,字升之,平昌(山东省商河县西北)人。唐天宝初赴长安应试未第,30岁后始举进士,肃宗时为校书郎。孟云卿生活在唐代盛转衰的剧变时期,安史之乱中,他家境困顿,瓢泊四方。
48、皇甫冉《送萧献士》
惆怅烟郊晚,依然此送君。长河隔旅梦,浮客伴孤云。淇上春山直,黎阳大道分。西陵倘一吊,应有士衡文。
傍晚伤感的郊外云霞,依然是在这个地方送君别离。黄河隔着君的梦幻旅途,漂泊的旅客伴着天边的孤云。淇水那边绿绿的太行山升起了直直的暮霭烟岚,黎阳的大路通向远方。
皇甫冉,字茂政,润州丹阳(镇江)人,天宝十五年进士第一(状元),曾任无锡尉,大历初年为河南节度使王缙幕,最后官至左拾遗、右补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