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第6卷

 

   

 

文史资料 - 千古淇河文化——话说隋朝
千古淇河文化——话说隋朝
 
作者:秋 雨  加入时间:2011-2-22 16:36:32

千古淇河文化――话说隋朝(1

2011-02-21 22:43

一、统一华夏

公元589年,年仅20岁的杨广统领51万大军南下,向富裕、强盛的陈朝发动进攻,当年苻坚百万大军都没有突破的长江天堑,被杨广一举突破。杨广的军队纪律严明,英勇善战,所到之处,所向披靡。而对百姓则秋毫无犯,对于陈朝库府资财一无所取,博得了江南百姓广泛赞扬。杨广完成了华夏统一的大业。

二、开拓疆土

公元609年,杨广亲征吐谷浑。吐谷浑东西四千里,南北二千里,范围东起青海湖东岸,西至塔里木盆地,北起库鲁克塔格山脉,南至昆仑山脉皆为隋有,开拓了疆土,安定了西疆,威震各国。杨广出塞北至草原牧场,巡抚突厥,亲临青海,击破吐谷浑,在那里设置郡县,为后来的唐朝西出玉门关丝绸之路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除向西北开拓疆土外,隋朝大军还向东南进行了一系列开疆拓土的战争,这些战争的胜利使大隋王朝东南的领土疆域扩大到印度支那的安南、占婆(越南)、台湾等地,在海南岛分置儋耳、珠崖、临振三郡。北边有拓展至内蒙后套一带。隋朝的疆域比唐朝大。

三、巩固城防

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开始修建洛阳城,这是从战略上高瞻远瞩明智之举。洛阳则处在国家的中心地带,是京师长安的陪都,可以有效地治理江南,控制北方,巩固国家。

四、重视外交

隋朝灭亡之前,周遍各国皆尊服大隋王朝。《隋书》记载:十一年春正月甲午朔,大宴百僚。突厥、新罗、靺鞨、毕大辞、诃咄、传越、乌那曷、波腊、吐火罗、俱虑建、忽论、靺鞨、诃多、沛汗、龟兹、疏勒、于阗、安国、曹国、何国、穆国、毕、衣密、失范延、伽折、契丹等国并遣使朝贡。

隋初期,朝鲜半岛三国高句丽、百济和新罗都是其藩属,它们通使朝贡,接受册封。日本也有非经常性的通贡往来,不过它在与隋皇朝的交往中,往往不愿被视为藩属国家,而是想竭力维持一种对等的地位。由于日本的倔犟,双方在外交上发生礼仪之争,但这并没有过多地影响两国之间的友好交往。

隋朝统一中国后,迅速成为东亚乃至世界最强大的帝国,同时也加强了与东邻日本和朝鲜三国的交往。隋朝在对外交往上,秉持一种以德服人的观念。有时也难免会使用战争的手段,那也只是以臣服为目的,而不是要彻底击灭。隋朝征讨高句丽,是因为高句丽乘华夏南北分裂之时向外扩张失利,后来又不听隋朝号令,于是双方兵刃相见。

同时隋帝国还和欧洲许多国家进行商业交往,在隋初打通河西走廊后,大大刺激了中原和西域的交流,中原的商品还远销欧洲,罗马、波斯等许多欧洲国家的商人居住在大兴城,很多欧洲国家的使节前往大兴城朝拜。

五、颁布法律

大业三年(607)隋炀帝杨广颁《大业律》,改州为郡,改度量衡依古式,改管制,设五省、三台、五监、十六府等。杨广修订了法律,主要是对隋文帝末年比较严酷的法律进行了改革。《唐律》就是依照着《开皇律》与《大业律》修订的。

六、三省六部

三省六部制度是隋朝确立的,三省就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就是:吏部、礼部、兵部、度支(后改为户部)、都官(后改为刑部)和工部。三省中的尚书省形成于东汉,当时叫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期,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三省六部制度主要是为了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一直沿用到清末,各朝代做过一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调整和补充。

七、开挖运河

公元584年,隋文帝杨坚便开始了大运河的开挖。自大兴城西北引渭水,循着汉代漕渠故道而东,至潼关入黄河,长150多公里,起名叫广通渠。公元604年,改名永通渠。

公元605年,杨广继位第一年就征发百万士兵和夫役,修造通济渠,以满足社会经济交流的迫切需求。同年又改造邗沟。

公元608年,隋炀帝杨广发动数百万民工开挖大运河,拓宽开深山阳渎,又开通永济渠,连接洛河、黄河、汴河、泗水达于淮河。

公元610年,拓宽加深江南运河以达杭州,同时由洛阳附近凿永济渠通流经卫地的清水河,清水河经临清转天津,全线南北沟通,长约2700公里。隋炀帝杨广开凿大运河前后用了六年时间,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是华夏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据说因淇水入黄河一事,隋炀帝杨广曾到淇河卫地,立于淇门以通河,后来淇水得禹九河之故道,隋朝便将故道命名为御河。开挖大运河的同时,隋炀帝杨广在运河两岸筑起御道,种上杨柳树。从长安到江都,沿途建造离宫40多处,沿运河还建立了许多粮仓,作为转运或贮粮之所。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的发展,江都、余杭、涿郡等城市很快繁荣起来。

当时大运河上商船旅往返,船乘不绝,大运河对隋唐时期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维护全国统一和中央集权制的加强,都起了促进作用。大运河连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连接了两个文明,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丰功伟业,不是唐代及后世的文人们能够诋毁抹杀得了的!

八、发展贸易

隋代的长安和洛阳,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中心,也是国际贸易的重要城市。长安有都会、利人两市,洛阳有丰都、大同和通远三市。通远市临通济渠,周围六里,二十门分路入市,商旅云集,停泊在渠内的舟船,数以万计。丰都市周围八里,通十二门,其中有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招致商旅,珍奇山积。像这样规模宏大、商业繁华的都市,在当时的世界上是罕见的。

九、发展科技

 赵州桥――李春设计和主持建造,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比欧洲早700多年。

历法――刘焯制定的《黄极历》是当时最先进的历法。

雕版印刷―― 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整体雕版印刷术。

世界第一城――大兴城是当时世界第一城,不仅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规划高超水平的标志,也是当时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综合体现。

世界第一人工运河――人工开挖了杭州到洛阳,洛阳到天津的大运河。

数学二次内插公式――发展出不等间距二次内插法。

《诸病源侯论》――对华夏中医“病因学和“证侯学”进行了精细准确地描述,成为中国第一部病因证候学专著。

《切韵》――统一了书面声韵,对国家的统一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千古淇河文化――话说隋朝(2)

2011-02-21 22:53

十、三教并举

佛、道是宗教,儒是汉族士人传统的礼教,佛、道与儒性质有别,但统治阶级利用佛、道、儒从各个方面来影响人的思想,都含有教化的意义,自南北朝以来,统称为三教。

北周武帝灭佛后,北周宣帝取消禁令,隋进一步恢复佛、道二教,令旧时沙门、道士重新入寺观传教。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当皇帝后,令黎民百姓任便出家,并令计口出钱,营造经、像,佛教因此大行。杨坚为京师和大都邑的佛寺,写经四十六藏,凡十三万卷,修治旧经四百部。民间流通的佛经,比儒经多数十百倍。隋文帝杨坚十分重视佛经翻译,佛教在隋、唐两朝达到极盛,隋是开端。

尽管道教在争地位高低时反对佛教,但统治阶级对宗教信仰,基本上是采取调和态度的,不仅道、佛两个宗教可以调和,而且宗教与儒学也可以调和。开皇初年,隋文帝曾令国子学保荐学生四五百人,考试经义,准备选取一些人做官。应考诸生所据经说,有南有北,博士无法评定高低,好久不得解决。此后,大概不再举行考试,儒生的出路几乎断绝。隋朝最著名的儒生只有刘焯、刘炫二人。刘炫乘隋文帝购求书籍的机会,伪造书百余卷,题名为《连山易》、《鲁史记》等,骗取赏物。刘焯也因计较束脩,声名不佳。《儒林传》所谓巨儒必鄙俗,二刘就是那些巨儒的代表人物。

三教中儒地位最低,到隋文帝晚年,儒和佛、道相差愈远。公元600年,隋文帝严禁毁坏偷盗佛、道两教的神像,表示对两教的崇敬。公元601年,隋文帝借口生徒多而不精,下诏废除京师和郡县的大小学馆,只保存京师国子学(后改为太学)一处,生徒限七十人。刘炫上书切谏,隋文帝不听,并下颁舍利于诸州,前后营造寺塔五千余所,公开助佛反儒,自然要引起儒生的反感。隋炀帝恢复学馆,但不改善儒生的地位。隋末刘炫门下生徒很多参加农民起义军,足以说明儒生与隋朝的关系,这也是后世儒家编纂历史抹黑杨广的原因所在。

十一、重视文化

南北朝时期,长江流域有相当发展的文化,隋朝统一华夏使南北互相补充,出现比南北朝较高的文化。南北文风不同,南朝文学讲究声律和彩色,北方文学讲究质朴切实用。大批南朝文士迁移到北方,南朝文学已在北方流行,隋以南朝文学为标准,统一了整个文学部门。隋炀帝杨广是一个文学家,每作诗文,都要南朝名士庾自直评议,修改再三,才发表出去,可见他是南朝文学有力的提倡者。在杨广提倡的作用下,确定了南朝文学的正统地位,使唐文学顺着这个潮流得到大发展。杨广兴办学校,敦奖名教,统一经学,整理图籍,将儒道佛三教并重,积极影响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

杨广在江南任扬州总管时就网罗学者整理典籍,到他即帝位的近二十年间,共成书130部,17000多卷。杨广还组织人编写了《长洲玉镜》四百卷,和《区宇图志》一千二百卷,这对于保存我国古代的典籍做出了贡献。隋代的藏书量是华夏历代最多的,大兴城和洛阳建有大藏书殿,而最终的成果则是规模宏大的秘书省,在洛阳藏有珍本,藏书总数达37万余卷。为了让两京的宫、省、官府使用,杨广下令建造藏有节录本的观文殿。隋朝藏书最多时有37万卷,77000多类的图书。可惜大部份图书毁于战火,至唐玄宗时藏书最多时只有8万卷,唐代学者自著28467卷,唐以前图书只剩下28469卷。如果杨广整理编辑收藏的书都留存到现在,那他无疑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帝王!

杨广是一个出色的诗人,自小善属文,诗赋雄丽,他倡导艺术,赏析书画,繁盛百戏,杨广绝对是一个文韬武略都很雄厚的绝顶聪明之人。杨广个人的作品很丰盛,后代文人对他诗篇的评价极高。他西巡时写有《饮马长城窟行》,他还写有《野望》、《春江花月夜》、《江都宫乐歌》等,隋炀帝对江河之事情有独钟,他先后写过《季秋观海》、《夏日临江》、《早渡淮》、《临渭源》等,他的作品还有《四时白纻歌·江都夏》、《四时白纻歌·东宫春》、《月夜观星》、《北乡古松树》、《悲秋》等,有《隋炀帝集》,可以今已无存。

十二、重视教育

杨广即位第一年,就在诏书中写道:“君民建国,教学为先,移风易俗,必自兹始。”他恢复了被杨坚废除了的国子监、太学以及州县学。奉命视察各州的专使除了其他任务外,还要注意发现有模范行为、文才出众和学有专长的人,经过考察,再把他们送往京师。《隋书》记载,远近儒生纷纷前京师,并被组织起来互相辩论学术问题,朝廷给他们排列名次,因此许多寒士得以重振门庭,典籍研究盛极一时。大业五年下诏曰尊孔:“先师尼父,圣德在躬,诞发天纵之姿,宪章文武之道;命世膺期,蕴兹素王。而颓山之叹,忽逾于千祀;盛德之美,不在于百代。永惟懿范,宜有优崇。可立孔子后为绍圣侯,有司求其苗裔,录以申上。”

十三、统一声调

汉族文字语言在历史上曾经经历过两次大进步,一是秦朝小篆统一了文字的形体,二是《切韵》统一了书面声韵,对国家的统一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隋初颜之推、萧该、刘臻、魏渊等八人和陆词讨论音韵学,大家都认为四方文字声调分歧很大,吴、楚则时伤轻浅,燕、赵则多伤重浊,秦、陇则去声为入,梁、益则平声似去,诸家韵书定韵缺乏标准,各有错误。陆法言等商量南北的是非,古今的同异,多数由颜之推、萧该作决定,陆法言记录。公元601年,《切韵》五卷问世,《切韵》是综合古今南北多种语音、吸收前人韵书所有长处的一部巨著。自从《切韵》问世,前人所作韵书陆续亡佚,后人无论考古音、作诗文,皆奉《切韵》为典范,唐孙愐的《唐韵》,北宋陈彭年的《广韵》以及其他韵书,都是源出于《切韵》。《广韵》后出,比《切韵》《唐韵》更加精密,因而代替了《切韵》和《唐韵》,但《切韵》为音韵学奠定基础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十三、绘制地图

隋炀帝杨广使隋代的华夏已经具备了总括全国各地方的总结性地方志。隋炀帝杨广诏命天下诸郡绘制各地风俗物产地图,编撰《诸郡物产土俗记》131卷、《区宇图志》129卷、《诸州图经集》100卷。隋炀帝下令编撰的上述地方志书,规模宏大,既是承前启后的总结性著作,也是编撰全国性方志图经的开端,影响深远。在杨广的授意下,着名地理学家裴世矩去张掖管理西域商人交市时,收集了有关西域的山川、风俗等资料,撰成《西域图记》三卷。书中有地图,有记述,还有穿着民族服装的各族人的彩绘图,是地理学名著。

十四、开创科举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开始实行,就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尽管现在科举制度一杯历史淘汰,但科举制在华夏历史上产生了极其重大深远的影响,是当时伟大的创举。科举制一直沿用到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隋朝开创了科举制度,开始重才学品质而不重门第,淘汰了由曹丕开创的九品中正制度,这就是士族制度,也叫门阀制度,削弱了门阀大族世袭的特权。这种“任人唯贤”的改革,为选拔下层优秀知识分子提供了极好的机会,这无疑是异常高明的创举,但却触动了门阀大族的利益,为日后门阀大族的反叛埋下了祸根,貌似归顺的各门阀大族伺机而动。加上隋炀帝杨广的确不像他父亲杨坚那样俭朴,成了华夏历史上少有的奢侈皇帝,在门阀大族的煽动和操纵下,黎民百姓纷纷起来造反。隋朝“其兴也忽焉,其亡也忽焉”,李渊看准时机,得了天时,隋朝的江山,连同创下的丰功伟绩全被唐朝夺了去。

大业七年(611),东郡法曹翟让因犯罪而被下狱,狱吏黄君汉私自释放了他。于是,他逃亡瓦岗(河南省滑县东南)聚众起义,兴起了一支致力推翻隋朝的瓦岗军,瓦岗军御河沿岸劫夺来往船只,扩充起义队伍。

大业九年(613)春,隋朝二征高丽,杨玄感在黎阳督粮,当时全国起义军星罗棋布,瓦岗军就在身边。杨玄感是司徒杨素之子,家世显贵,但杨素被杨广猜忌,早有谋反之心,见有机可乘,于是滞留漕粮,召集亲故,于六月三日率兵据黎阳城,置官属,造兵甲,征丁夫,在黎阳起兵反隋。贵族出身的李密自长安应召至军,为杨玄感谋主。杨玄感起兵,是隋内部大分裂,隋朝震动很大,后围攻洛阳兵败,八月初一死于陕西商县。

大业十二年(616),李密投奔瓦岗军,他较有政治眼光,建议翟让积极发展势力,扩大影响。翟让重视李密的建议,首先攻取了荥阳。荥阳向西是虎牢关,再向西有隋的大粮仓洛口仓,可见夺取荥阳是瓦岗军发展势力的重要一步。大业十三年,瓦岗军攻取洛口仓,招就食饥民几十万,起义队伍迅速壮大。李密长于谋略,逐步在瓦岗军内部形成自己的势力。十三年初,李密获准建立蒲山公营。二月,翟让推李密称魏公于洛口,改元永平,以招徕各路反隋武装,由此李密在各路起义军中确立了盟主地位。后来李密和翟让之间因处理隋降官、分配军资等问题发生火并,李密杀翟让及从者数百人。十四年三月,宇文化及杀隋炀帝,率众十余万西归,李密七月出兵东讨宇文化及,两军在童山激战,宇文化及兵败北走。李密虽胜,自己的兵力也遭到重大损伤,王世充组织了二万多人马乘机进击,李密军大败,本营覆没,亲将秦叔宝、程咬金、牛进达等被俘,单雄信投降。李密走投无路,乃于九月渡河至河阳降唐。十一月,李渊遣李密等到山东去招收旧部,受到李渊猜疑被斩。李密墓在大伾山西南,元代前墓已被盗,墓冢已无处可查,唯留《李密墓志铭》石碑一块,为魏征撰文,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碑文记载,李密对唐朝有功,然而却被李渊所杀。

有功遭斩骂苍天,武德谁知万古冤。

瓦岗故人情念旧,葬埋骸骨大伾边。

大伾山上有一处中军亭,就在禹王庙前,是隋末瓦岗军所建,当时用于练兵点将,瞭望敌情。瓦岗军徐懋功在黎阳驻军三年之久,至武德三年才调长安归附唐朝。亭子元朝时倾倒,仅存弥座亭基和柱基,公元1984年恢复为六角攒尖顶的形状。徐懋功可是浚县城关韩寨府人,城关后来改为黎阳镇,马上要改为浚县浚州办事处,是今天家乡来人喝酒时告诉我的。

十五、官修撰史

公元593年,隋文帝杨坚禁止民间私撰国史、评论人物。自《史记》以来,史书都由私家撰述,凡是能够传世的,质量总比较优良。但也有短处,就是私家受条件限制,不容易利用史官所藏典章制度,撰述志书。只有纪传没有志书,不能说是完整的国史。隋文帝杨坚禁止私史以后,历朝国史都改为官修。官修史固然难免考订较疏,隐讳较多等弊病,但也有长处。从唐代起,朝廷照例立史馆为前朝修史。史馆有大臣任监修,所选史官都是一时名手,搜集参考文书也较便利,因此官修史能够保证完整,并按各种应有的体例保存大量史料。如果说,西汉以后修史是私人自发的事业,那末,隋以后成为朝廷有组织的事业了。所痛心的是,唐代“雀占鸠巢”心中惶恐,只好让史官彻底抹黑了隋炀帝杨广,抹杀了隋代的历史功绩。





 

 
     
千古淇河文化——话说隋朝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ICP0902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