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第6卷

 

   

 

文史资料 - 千古淇河文化――历史血泪(晋南北朝)
千古淇河文化――历史血泪(晋南北朝)
 
作者:秋 雨  加入时间:2011-2-16 18:02:00

千古淇河文化――历史血泪(晋南北朝)

2011-02-16 18:01

从西晋篡位到西晋灭亡,只有半个世纪,若从灭吴蜀算起,西晋的统一只有三十七年,在历史长河中可谓昙花一现。西晋统一后,国家财富聚增,人口得以很快恢复,然而西晋的几代昏君不知道继业的艰难,只知道尽情地享乐。曹魏时期世族遭到刻意压抑,提倡唯才是举,司马氏执政后诛杀异己,世族渐渐抬头,西晋所谓的开国功臣多是无德无才的人物。

西晋继承了曹丕创立的“九品中正”制度,也就是州郡县各置中正官,考察所管人才高下,分成九等。这就是士族制度,也叫门阀制度。士族享有的权利有:入仕――寒贱之人须让士族,这叫“有德行”;婚姻――门第相等才可通婚;身份――与生俱来,皇帝也不能更改;家谱,可免徭役,依门第取得禄位,依特权侵夺庶民;苟安――不管家事国事,尽管慌乱奢侈无聊,皆是光荣贤能;悠闲――庶民服徭役,士族坐享安乐;腐败――就像恺崇斗富。士族制度实际上是选拔官员的系统,其实际影响造成朝廷国家重要的官职往往被少数氏族所垄断,个人的出身背景对于其仕途的影响,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与专长。直到隋朝,这一制度才被以个人文化水平考试为依据的科举制度所取代。

西晋社会豪侈、贪污、放荡、清谈、争夺之风气很盛,出现了臭名昭著的恺崇斗富,黎民百姓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鲁褒写有一篇讽刺文字《钱神论》,节选其中几句:

钱之为体,有乾坤之象。亲之如兄,字曰孔方。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是故忿争非钱不胜,幽滞非钱不拔,怨仇非钱不解,令问非钱不发。洛中朱衣,当途之士,爱我家兄,皆无已已,执我之手,抱我始终。凡今之人,惟钱而已。

面对当今世风日下,假冒伪劣成风,禁而不止,皆是为了金钱不择手段,也写上几句:

钱之为贵,犹如神之魂,亲如手足。看似薄纸,无德而尊,无势而威,上可通天,下可入地,危可转安,死可转生,贱可变贵。是故为钱动干戈,六亲不认,爹娘可弃。绝亲情,纷争非钱不能,怨仇非钱不解,官职非钱不升,名誉非钱不荣,狐朋非钱不交,钱可神通万能。矣!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怎奈物欲横流,凡今之人,唯钱而已。

战国时就分为孟、荀派系的儒家,至秦代荀派迎合嬴政创立了各种新制度,孟派大力吸纳阴阳五行,也很得嬴政尊宠。汉代至刘彻执政之前,需要黎民休养生息,所以采用了黄老治国,儒学被轻视。儒家为了生存,有的兼阴阳五行,有的兼黄老。刘彻初年,朝廷喜欢上了阴阳五行的命运论,也喜欢上了黄老的专制术,同时还喜欢儒家的三纲五常,而当时的儒学兼而有之,于是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李耳的道家不信鬼神,专讲“人君南面之术”,而墨子却是有神论者,后来受佛教影响,道家的方士又加进了修仙的内容,又与儒家搅合在一起,之后又进行分离。佛教在秦始皇时代就已出现在华夏西部,汉永平十年(67)才算真正进入中原,佛教讲不杀、不盗、不淫、不欺骗、不饮酒五戒,又讲十善,就是不犯杀、盗、淫、妒忌、愤恨、愚痴、谎话、巧辩、挑拨、恶骂,佛经典籍分为经藏、律藏和论藏,分别讲的是定学、戒学和慧学。

儒佛道的斗争始终没有停止过,儒家聪明之处就是能够及时吸纳佛道精髓,转不利为有利,以至于长盛不衰。西汉宣帝刘询以前(前49)儒道并用,刘恒、刘启时代(前179-前143)道家占了优势,刘彻、刘询时代(前140-前49)儒家占了优势。三国魏晋,道家复兴,后被佛教融化而灭。

西晋得了天下后,表面上厚颜无耻地大肆宣扬儒家道德,内里却行的是道家的清谈之风,自己说一套做一套,上梁不正下梁歪,搞得整个社会道德标准与实际行动成了两张皮。这些可以考察一下西晋的几位皇帝:

  武帝司马炎,逼迫曹奂禅位,建立晋朝,完成了统一事业。司马炎天资平平,十分好色,泰始九年(273)禁止全国婚姻,以便他挑选宫女。灭吴之后将孙皓后宫的五千名宫女纳为己有,使得当时后宫具有万人规模。他继承两代先人的基业而称帝,本非雄略之才,未能解决政风奢侈和贪污、党派横起、宗室权力扩张与外族内迁问题,种下日后八王之乱与永嘉之祸的祸根。

惠帝司马衷是一个白痴,啥都不明白,天下饥荒,他却问:“没有饭吃,为什么不吃肉呢?”武帝司马炎晚年有意废除他的太子地位,是他的老婆贾南风帮助了他,才免遭废除。他的朝纲被贾南风把持,贾南风淫荡成性,无恶不作,杀人不眨眼,终至历时16年之久的八王之乱,黎民流亡,外族入侵,发生五胡乱华。

怀帝司马炽继承了惠帝的烂摊子,胸无雄才大略。永嘉六年(312),匈奴军队进攻洛阳,司马炽被俘,次年被杀,时年30岁。

愍帝司马邺继位时才13岁,匈奴刘曜进攻长安,司马邺投降,受尽侮辱,建兴五年(317)被杀,时年18岁,西晋至此而亡。

西晋与五胡大的战争先后进行了将近五十次,涉及到淇河卫地的战争有:邺城之战、魏郡之战、文石津之战、石勒南下之战。

邺城之战――汉王弥、石勒进犯邺城,郁弃城而走,西晋失败。遂召豫州刺史裴宪屯兵黎阳津以拒弥,车骑将军王堪屯东燕以拒勒,平北将军曹武屯大阳以备蒲子。

魏郡之战――石勒、刘灵帅众三万进犯魏郡、汲郡、顿丘,百姓望风降附者五十馀垒,皆假垒主将军、都尉印绶,西晋岂能不败!石勒对汉族平民大开杀戒,淇河卫地汉民惨遭石勒杀戮。

文石津之战――西晋安北将军王浚遣鲜卑文鸯帅骑救援,石勒撤退,王浚又遣别将王申讨伐石勒于文石津,石勒大败,只得退据黎阳。

石勒南下之战――石勒占领淇河卫地,引兵济河,将南取南阳,王如、侯脱、严嶷等闻之,遣众一万屯襄城以拒石勒。石勒攻击获胜,尽俘西晋兵将,进屯宛北。当时侯脱据宛,王如据襄。王如与侯脱素来不和,更不协调,被石勒利用,宛城被石勒攻占,石勒又是一场血腥屠杀。之后又进犯襄阳,攻拔江西垒壁三十馀所。后来石勒转战长江流域,又与东晋作战失利,于是回军北上。途经淇河卫地时,石勒军队过处,能够活下来的汉民都是“坚壁清野”,所以石勒军士粮饷十分困难。春夏季节,石勒在汲郡分兵袭击了向冰的军队,夺得了大批的军资粮饷,军势才复振,于是长驱至邺城。

后来石勒成了后赵的开国皇帝,石勒与石虎是十六国时期后赵的两位主要皇帝,石勒与石虎来自塞外野蛮民族,落后低级的生活,残暴嗜杀的恶性,自西域而来的佛图澄大师对他们的教化,丝毫没有改变他们嗜杀汉人的残暴,他们蹂躏中原,大搞民族歧视政策,血洗汉人,灭绝人性,惨无人道。那个时期,浚县境内的汉人被石勒几乎杀尽,石勒是浚县先民的历史仇人!十六国以及后来称为北朝的拓跋魏,他们占据黄河流域,极大地破坏了中华几千年来发育滋长的经济和文化,成了中国历史上可耻可痛的三百年。

如果说浚县大石佛的建造始自后赵,那只是佛图澄大师的功劳,那时间正是塞外野蛮民族武力征服黄河流域的时代,低劣的民族对黄河流域的汉人凶险残忍,血腥暴力,他们见了汉人总是满面怒容。所以那个时期雕凿的大石佛必然是唇紧闭,二目圆睁,其实是一副凶相。经历朝历代的重修重建,大石佛发生了质的变化,与其说大石佛是镇黄河水患,不如说大石佛是浚县黎民百姓的化身,其表情是怒对后赵时期残暴的愤怒,因而没有慈悲的面容,大石佛眼中流着汉人历史的血泪!

到了北魏时期,中国出了一位伟大的地理学家、文学家,他出生在涿州郦亭(河北省涿州市道元村),出生时是北魏孝文帝延兴二年壬子(472),名叫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太和十七年(493)秋季,北魏迁都洛阳,郦道元担任尚书郎。北魏太和十八年(494),跟随魏孝文帝出巡北方,因执法清正,被提拔为治书侍御史。郦道元勤奋好学,广泛阅读各种奇书,立志要为西汉后期桑钦编写的地理书籍《水经》作注。他引用的文献多达480种,其中属于地理类的就有109种。经过多年辛苦,终于写成名垂青史的著作《水经注》。《水经注》中有《淇水》篇章,对千古淇河文化进行了详尽的记述。

西晋末年,因为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中原士族逃奔江东,黄河流域的文化移植到了长江流域,千古淇河文化无一例外地也随之到了长江流域,淇河文化成了南朝文化,直到唐朝文化,大体上是南朝文化的更高发展,这是中原士族南迁的结果。经学中的周礼、仪礼、礼记在南朝特别发达,哲学、医学、艺术、书法、图画、雕刻等也都转向南朝。后来唐朝的文化和艺术,是继承南朝扩展起来的。南朝文人的笔下,写出了不少曾经的千古淇河文化,留待后续。





 

 
     
千古淇河文化――历史血泪(晋南北朝)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ICP0902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