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第6卷

 

   

 

评论探讨 - 朝歌杂议(一—五)
朝歌杂议(一—五)
 
作者:岳武佐  加入时间:2011-11-4 8:54:58
朝歌杂议一
 
小时候常听人说:“铣断金牛岭,失落朝歌城。”
    我成了大人之后,我也说这句话。但不知朝歌这一名字是咋来的。退休之后,又听说淇县原名沬邑,殷纣王改沬邑叫朝歌。现在又有人说:殷纣王改称“沬”为朝歌之说更是无从淡起。要求放弃“纣改沬为朝歌”的观点。
    这就让人无以适从了。必须自己动点脑筋。
    在我看来,谁改沬为朝歌并不重要,因为纣王没有秘书处,不发红头文件。即便发改沬为朝歌的文件,也不一定写的是帝“辛改沬为朝歌”。这样的考古依据,再考一万年,也难以考出。
    问题是沬是否改为朝歌了?从目前看,在没有考古的情况下,大家都承认沬改为朝歌了。
    什么时间改的呢?没有记载,也没考古发现。
    朝歌这一名称最早在什么时间呢?《左传》有襄公二十三年,“齐侯遂伐晋,取朝歌”的记载。襄公二十三年即公元前550年。说明至晚春秋时沬已改为朝歌。
    殷亡之后,姬旦封其弟康叔于河淇间故商墟,国号卫。索引宋忠曰:“康叔从康徙封卫,卫即殷墟定昌之地。”
    卫懿公八年即公元前六六一年在故商墟败亡。
    一百年之后齐侯伐晋,《左传》为什么不说取卫而说“取朝歌”呢?难道卫迁都之后,有人给“河淇间故商墟”起名朝歌?我不敢乱说。
    我见许多书上都说,朝歌,纣所都。纣都朝歌。无异说。不知他们有无考古依据。
    现在有人说:在甲骨文出土之前,商史没有文字记载的可信的历史,有关商的历史依据大都来源于周及周以后的史料记载。商的都城当时叫什么名字没有传世文件可考,甲骨学者认为安阳殷虚叫商或大商邑。
    况且,1931年,河南浚县卫国古墓地出土了一件沬司徒的器物簋。其中的一段铭文:“王来伐商邑,诞命康侯鄙于卫,沬司徒□□鄙,作□考尊彝。□□”这些记载说明西周初年“沬”作为地名仍在广泛使用,而商末是否使用“沬”作为商都的名字则需要进一步考证,而殷纣王改称“沬”为朝歌之说更是无从淡起。”
    这就是说,殷纣王改称“沬”为朝歌之说是无稽之谈。殷末纣都仍称“沬”的可能性很大。言之凿凿,很有道理。
    如果说,殷纣王改称“沬”为朝歌之说更是无从淡起。如果说殷末纣都仍称“沬”的可能性很大。那么,帝乙改称“沬”为朝歌之说就更更是无从淡起。那么,改称“沬”为朝歌就成殷后不知什么时候的事了。这样,纣都朝歌就成了子虚乌有。纣都朝歌连水中月,镜中花,空中虹的资格都没有了
    在感情上,我还是不想让“沬”作为商都的名字”考证出来。为什么?
    如果“沬”作为商都的名字,纣都不叫朝歌,而叫“沬”。那么,纣都朝歌就不存在。这样,首先,现实的是淇县这帮学者很没面子。其次,历代学者很没面子,他们都说纣都朝歌。第三,今天的考古权威郭沫若等也很没面子。郭沫若说:“卜辞乃帝乙末年徙朝歌以前之物,有帝乙二十年之记录,可知徙朝歌乃二十年以后事。”〈《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陈梦嘉说:“朝歌是殷末纣、周初武庚所在的地方,所以周武王周公先后两次所伐的都是朝歌。”〈《安阳殷墟卜辞综述》〉
    这些人都没面子了,让人觉得不好意思。
    如果纣都不叫朝歌,我们自己也很尴尬。有人说:“淇河文化研究的关键是确立纣都为朝歌的观点、恢复朝歌晚商古都地位;淇河文化研究的重点应当突出商周改朝换代历史事件的研究,从而厚重淇河的历史文化内涵。”
    既然商末纣都朝歌子虚乌有,还能“确立纣都为朝歌的观点”吗?还能“恢复朝歌晚商古都地位”吗?一面宣扬殷纣王改称“沬”为朝歌之说更是无从淡起,一面要“确立纣都为朝歌的观点”;一面宣扬商末是否使用“沬”作为商都的名字则需要进一步考证,一面说恢复朝歌晚商古都地位。这岂不是自已在打自已的嘴巴吗?这怎么能“从而厚重淇河的历史文化内涵”呢?
    叫响“朝歌古城·淇水鹤壁” 这一旅游主题形象品牌还怎么叫响呢?
    我想重要的是殷末都城叫不叫朝歌。如果叫朝歌,我们就“确立纣都为朝歌的观点”,至于谁改沬为朝歌并不重要,是纣改也好,不是纣改也好,都不影响纣都朝歌的观点。如果不叫朝歌,何谈“确立纣都为朝歌的观点”。
    我想还是不说殷纣王改称“沬”为朝歌之说更是无从淡起为好。不说需要进一步考证商末是否使用“沬”作为商都的名字好。这不仅因为古来都说纣都朝歌,也不仅因为要为淇县学者要回面子,更重要的是要挽回我们否定纣都朝歌同时又肯定纣都朝歌的自相矛盾。
    有人说:盖武乙之时,其地名沬,至纣时,其地乃名朝歌。〈《笺》按〉尽管这不是“传世文件”,没有考古依据,但我相信他的推测是正确的。

 朝歌杂议二

近来有人说:较早提出“纣都朝歌”的观点的学者是已故淇县一中的田涛老师。
此说不妥。
“纣都朝歌”的观点并非田老师“较早提出”。纣都朝歌,汉代时都这么说。朝歌:纣所都,周武王弟康叔所封,更名卫,莽曰雅歌。〈班固《汉书》〉朝歌:纣所都居,南有牧野。〈《后汉书·郡国志》〉
纣都朝歌不仅书上有,民间更有。
民间有“殷纣王坐朝歌”的说法。
有“殷纣王有三道皇城,头道城南门在常屯,北门在高村。二道城……。三道城……。”的说法。
有“铣断金牛岭,失落朝歌城”的故事。
有“殷纣王的江山――铁铜一般”的歇后语。
有纣王墓的故事。
这一切都是在讲纣都朝歌。
淇县更有许多殷纣王留下的遗迹和故事,又印证了纣都朝歌。
纣都朝歌的说法古今都有。
“纣都朝歌”的观点,淇县人不仅早已有之,而且根深蒂固。绝大多数鹤壁人都持“纣都朝歌”的观点,否则,我市旅游怎么会要求做大叫响“朝歌古城·淇水鹤壁”这一旅游主题形象品牌呢?
田老师在纣都朝歌这一问题上作出了突出贡献,功劳是不可磨灭的。纣都朝歌本无异议,谁知一句不可靠的“更不徙都”,竟然在学求界引起强烈反响,几乎推倒千古定论。学术界的事情,广大群众并非不在意。在学术界否认纣都朝歌的声浪中,田老师挺身而出,力挽狂澜。田老师的行动告知许多人,有人要推翻纣都朝歌了,唤醒和鼓舞了朝歌的许多学者,大家纷纷加入捍卫朝歌为纣都的行列。田老师的《纣都朝歌》出版之后,他的脚步并没有停止,仍在继续,直到最后。可以说田老师将晚年都献给了纣都朝歌。
 

朝歌杂议三:

 

《封神演义》不可宣扬

 

       《封神演义》是影响颇大的一部书。

有人说,俺朝歌是《封神演义》发生的他方。似乎很骄傲。

有人说,应该重拍《封神演义》,宣传古都朝歌的丰厚文化内涵。

甚至有人规划封神演义娱乐广场。

凡此种种,笔者都不敢认同。

为什么?

首先看书名。封神,这里的神指神灵,神灵是不存在的虚幻。封虚幻的东西意义何在?演义是根据史传或传说敷演成长篇章回体小说,为古代小说的一种体裁。不是真实的历史。

《封神演义》使用的史传或传说的根据真实性怎么样呢?根据《论语》中子贡的说法,纣王只有不善,没有恶。纣王的恶是有人将天下之恶尽归了纣王。既然根据是虚假的,再加上演义就假上加假了。宣传假而又假的东西意义何在?今天我们把《封神演义》当小说看,无可厚非。当宝贝,加以宣扬窃以为不妥。

纣王是一代国君,不是普通人。歪曲他就等于歪曲了一代历史。作者演义了,无可挽回。况且,人家告诉你是演义,不是真的。将《封神演义》当历史宣传就不恰当。我们作为帝辛的故乡人,对《封神演义》加在帝辛身上的不实之词,不仅不批驳,还要宣扬,便极为不妥。应该不宣场,多批驳。

有一次,我们在农村采访,我碰到一个会雕塑的青年农民。谈到殷纣王时,他说了一句十分耐人寻味的话。他说:殷纣王确实是个真龙天子,就是因为女娲庙题诗坏事了。

我们不知道他真龙天子的说法依据是什么,但他没有完全相信《封神演义》是真。《封神演义》不说帝辛是真龙天子。

女娲庙题诗就是他信《封神演义》的结果。

女娲庙题诗可信吗?

1、墙上题诗是很晚的事情。殷末只有甲骨,用的是刀,连毛笔都没有,纣王何能女娲庙墙上题诗?

2、七言诗起於汉魏,至六朝而趋于成熟。中国诗歌从周朝开始,先是四言,后来有了五言,再后来才有了七言。当时就没有这种文学形式,纣王怎能写出七言诗?

笑话,真是笑话。百分之百二的作者自撰。然而很多人都信。

《封神演义》就是这样写成的。这样的作品有什么可夸耀的?

书名就是封神演义,作者自己就说是演义,不是真实的历史。我们怎么能把它当成历史呢?有人可能很反感,我们何时把它当成历史了!别生气,你要挖掘《封神演义》的文化内涵,挖出的是什么?

《封神演义》肆无忌惮地丑化了帝辛,同时也丑化了我们的古城,岂能容忍!

 

朝歌杂议四:

 

纣作邑朝歌

 

有人一面说要树立纣都朝歌的观点,一面说纣改沬为朝歌无从谈起,当时或仍称沬。并且举例证明。

这让人产生疑问,纣时既不叫朝歌而叫沬或别的什么,那么,何言纣都朝歌?既然纣都不叫朝歌,何言树立纣都朝歌的观点?这岂不自相矛盾?

三千年前无政府红头文件,无从查起。等地下文物,不知何年何月。也不知当时地名变化有无记载。今天所说朝歌,也是古人传说和古籍记载。

今天我们要考虑的问题不是是不是纣改沬为朝歌,而是当时叫不叫朝歌。如果说当时就叫朝歌,说是纣改的也行。因为纣不同意,这个名子叫不起来。

《续博物志》:纣有新声靡乐,作邑朝歌。(《续博物志·卷八》)

《水经注》曰:朝歌本沬邑,纣有新声靡乐,号邑朝歌也。

这就告诉我们,朝歌本沬邑,纣不仅筑了朝歌城,而且号邑朝歌也。岂能说纣改沬为朝歌无从谈起!

司马迁说,“纣为朝歌北鄙之音。”〈《乐书》〉

以上三份资料互为印证,说明纣时确实沬改为朝歌了

今天的考古专家陈梦嘉也说,“朝歌是殷末纣、周初武庚所在的地方,所以周武王周公先后两次所伐的都是朝歌。”〈《安阳殷墟卜辞综述》〉

说明古书记载与一些今天的考古专家一致,都认为纣的国都叫朝歌。

再提纣改沬为朝歌无从谈起,当时或仍称沬。是深入研究?还是……。

 朝歌杂议五:

从周本纪看纣都朝歌


    专家们相信传世文献,《史记》是传世文献,所以专家们应该相信《史记》。“纣都朝歌”的历史地位,我看司马迁早已定好了。
    我们看《周本纪》是怎么说的。
    “二月甲子昧爽,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
    “商郊牧野”即商都郊区之牧野。
    武王继续向前。“武王至商国,商国百姓咸待于郊。”
    “商国”即商的国都。
    武王行动路线是从“商郊”到达“商国”,即从郊区进国都。“
至商国”《正义》曰:谓至朝歌。
    在国都干什么了呢?
    “其明日,除道,脩社及商纣宫。”
    修社即修理大社。即社稷。古代祭祀土神谷神的地方。《礼•祭法》
:王为群姓立社为大社。疏:群姓谓百官以及兆民……大社在库之门右。淇县有社稷坛。西坛村即以社稷坛而得名。
    “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武王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鲜、
蔡叔度相禄父治殷。已而命召公释箕子之囚。命毕公释百姓之囚,表商容之闾。命南宫括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以振贫弱萌隶。命南宫括、史使展九鼎保玉。命闳夭封比干之墓。……乃罢兵西归。
    “殷之余民”殷即殷都。殷之余民即殷都之余民。
    “殷初定未集”,即殷都初定未集。
    “相禄父治殷”,即相禄父治殷都。
    “箕子之囚”,即政治犯囚牢。
    “百姓之囚”,即普通囚牢。
    “展九鼎保玉”。
    九鼎:古代象徵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禹铸九鼎象九州。
汤迁九鼎于商邑。武王迁九鼎于洛邑。象徵国家政权的九鼎在朝歌。
    司马迁告诉大家:武王姬发从国都郊区到国都。这里有大社、
商纣宫、政治犯监狱、普通罪犯监狱、金玉宝库、国家粮仓、还有象徵国家政权的九鼎。
    如果朝歌是离宫别馆,它会有这些设置吗?
特别是象徵国家政权的九鼎能在这里吗?
    武王不去灭纣的国都而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朝歌呢?
武王为什么就此“乃罢兵西归”呢?
    司马迁就是这样告诉我们:朝歌是纣都。



 

 
     
朝歌杂议(一—五)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ICP0902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