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淇河古称淇水,发源于山西陵川方脑岭棋子山,流经辉县、林州和鹤壁市,至浚县淇门村注入卫河。淇河长167公里,穿过鹤壁境内82公里。淇河与古俱来,与诗同行,言及淇河的古诗600(原鹤壁市委宣传部部长费银普在《淇水春秋·序》中称:“历代吟诵淇奥的诗有一万多首”——本网注)余首。
本文试从当前鹤壁为什么倾情打造“淇水诗苑”,择唐诗作些诠释和衬映。
唐诗中的淇水风采
白立功
淇河在一千多年前的大唐时代誉满华夏,成为名士墨客、官贾达贵游览聚散胜地。
矗立中国诗文化顶端的唐朝诗歌,为古老而秀美的淇河留下一幅幅瑰丽的倩影。李白、杜甫、王维、高适、岑参、陈子昂、沈佺期、柳宗元等诗词巨匠,曾为淇河折腰礼赞。在已阅读到的八十余首言及“淇上”的唐诗中,道尽了淇水的雪浪清绝,两岸的猗猗琅玕,人民的勤劳淳朴,名流的云集惜别,隐士的结庐垂钓,战争的鼓角硝烟……。一篇篇脍炙人口的唐代诗歌吟诵为淇河的千古绝唱,一桩桩口笔相传的淇水故事成就了诗人的玑珠杰作。我们在品味唐诗阳春白雪的意境中,窥视大唐三百年间我们足下淇河的昨天。
一、淇水的清绝碧透和水上的大千景观
先看诗仙李白的《魏郡别苏明府因北游》:
魏都接燕赵,美女夸芙蓉。
淇水流碧玉,舟车日奔冲。
青楼夹两岸,万室喧歌钟。
天下称豪贵,游此每相逢。
这是李白离开长安后,与友人畅游淇河的耳濡目染。诗人看到淇水汩汩清如碧玉,淇水上面扁舟如燕,百舸争流。淇河两岸楼舍林立,歌舞升平。诗人用“碧玉”比喻淇水清透,用“奔冲”形容船舟如梭。“淇水流碧玉,舟车日奔冲”堪称淇河美景千古绝句。
再看诗人储光羲独游淇河,写下的《相和歌辞·采莲曲》,别有一番景象。
浅渚荷花繁,深塘菱叶疏。
独往方自得,耻邀淇上姝。
广江无术阡,大泽绝方隅。
浪中海童语,流下鲛人居。
春雁时隐舟,新荷复满湖。
采采乘日暮,不思贤与愚。
诗人放眼淇河,荷花繁茂,菱叶疏朗,紫燕翔集,渔舟游弋,儿童冲浪,鱼跃渔渊,将诗人惊喜得忘乎所以。
更有亲淇近淇者乘舟垂钓,涉水弄荷。诗人常建《张公子行》,绘出淇河此景:
日出乘钓舟,袅袅持钓竿。
涉淇傍荷花,骢马闲金鞍。
骑马垂钓逸志,水中荷花诱人。张公子钟情淇水,痴爱多多。
二、淇水两岸花木繁茂,风光怡人
“诗中有画”的王维,在《淇上田园即事》中描写了淇河两岸的风物世情:
屏居淇水上,东野旷无山。
日隐桑柘外,河明闾井间。
牧童望村去,猎犬随人还。
静者亦何事,荆扉乘昼关。
淇水岸边,落日隐没在桑柘之外,淇水的波光折射得村落农舍一片明亮。牧童骑牛横笛欢快归来,猎犬随着主人也回到舍下。一副日落而归的淇河图景使人眼花缭乱。
诗人常建在《春词二首》中,写到淇河两岸黄柳婆娑,百花娇艳,极言淇岸胜景。
菀菀黄柳丝,蒙蒙杂花垂。
日高红妆卧,倚对春光迟。
宁知傍淇水,騕褭黄金羁。
两岸婉紫嫣红,群芳竞艳,依淇而居,傍水踏花,胜似天马行空。
诗人李嘉祐的《春日淇上作》,聚焦清明时节,日丽水涨,风拂淇水,鸳鸯逐浪,在桑叶初生之际,而早绽的杏花已有飘零。
淇上春风涨,鸳鸯逐浪飞。
清明桑叶小,度雨杏花稀。
诗人高适在《自淇涉黄河途中》,登高望远,用“长镜头”扫描了淇河两岸:
南登滑台上,却望河淇间。
竹树夹流水,孤城对远山。
在那翠竹绿柳、孤城远山掩映下的淇河,更显得诡谲而悠邈。
诗人韩翃的“花深近县宿河阳,竹映春舟渡淇水”;诗人皇甫冉的“淇上春山直,黎阳大道分”;诗人权德舆的“淇水春正深,上宫兰叶齐”,都是描写淇岸春色的上乘佳句。
三、两岸人民勤劳淳朴,热情好客
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十一》,描写初夏季节淇河一带劳动场面:
孟夏桑叶肥,秾阴夹长津。
蚕农有时节,田野无闲人。
临水狎渔樵,望山怀隐沦。
淇水两岸桑茂叶肥,蚕农们忙着采摘桑叶,田野里看不到一个闲人。岸边渔翁张网捕鱼,樵夫岸边砍柴。诗人与他们交谈时,不禁浮现当年隐居淇水时的生活情趣。
《别业淇上》是高适另一首反映淇上农家的诗作。
依依西山下,别业桑林边。
庭鸭喜多雨,邻鸡知暮天。
野人种秋菜,古老开原田。
唐代淇水村舍农家由此可窥一斑。他们植桑养蚕,养鸡养鸭,开荒种菜,纯朴自然,使我们看到这里的先民们的勤劳率真。
边塞诗人岑参,曾与江东才子杜华一起作客淇上的熊曜,描写主宾泛舟淇水,饮酒弹琴弈棋,给诗人带来无尽的欢乐和友谊。
熊生尉淇上,开馆常待客。
喜我二人来,欢笑朝复夕。
县楼压春岸,戴胜鸣花枝。
吾徒在舟中,纵酒兼弹棋。
三月犹未还,寒愁满春草。
赖蒙瑶华赠,讽咏慰怀抱。
热情好客,重友厚礼,是淇上古之遗风和传统美德。
四、淇上送别和友人集散
淇上送别是唐代一道靓丽的人文景观。
高适《酬陆少府》是一首感人肺腑的送别诗:
朝临淇水岸,还望卫人邑。
别意在山河,征途背原隰。
萧萧前村口,唯见转蓬入。
水渚人去迟,霜天雁飞急。
固应不远别,所与路未及。
欲济川上舟,相思空伫立。
诗人在淇水岸边乘舟与友人依依惜别,“萧萧”、“霜天”象征诗人分别时的寥寂心境,尽管友人相去不远,而担忧和思念之情仍不下眉头。在淇上送别是唐代一个主要地点,以淇水纯洁悠长寄托对友人的情真意笃和绵延永存。
再看高适的另一首《送魏八》:
更沽淇上酒,还泛驿前舟。
为惜故人去,复怜嘶马鸣。
云山行处合,风雨兴中秋。
此路无知己,明珠莫暗投。
诗人为魏八送行时泛舟淇水,对酌美酒,舟行山移,触景生情,又逢中秋大雨,劝勉挚友多加保重,防范明珠暗投。情与景融于淇水一舟。
诗佛王维《淇上别赵仙舟》一片伤感,离别相泣。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
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作者用笑泣对比、景物比兴、意象动化等修辞,渲染友人惜别时情感的起伏跌宕和望断行人的迷茫惆怅。
在王维《送魏郡李太守赴任》诗中,写到“故人离别尽,淇上转骖騑”,意为朋友送别时在此“换乘”,淇河是古人的集散之地。
五、淇上隐居纷至沓来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王维、高适、岑参、贾岛等,都曾短期隐居淇上,吟诗诵词,享用自然。盛唐诗人高适发达前一度归隐淇上,留下《淇上别刘少府子英》诗作:
近来住淇上,萧条惟空林。
又非耕种时,闲散多自任。
反映了隐者农忙时也躬耕田亩,农闲时自由自在,并流露少许落寞愁绪。
隐者垂钓又是淇水一景。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描写了一位垂钓淇河三十年的白发长者,虽年迈贫寒却气沉丹田。
野人头尽白,与我忽相访。
手持青竹秆,日暮淇水上。
虽老美容色,虽贫亦闲放。
钓鱼三十年,中心无所向。
“推敲”闻名的诗人贾岛,在拜访隐居淇上的李甘原时,道出名士为何隐居此地的几分原委:
原西居处静,门对曲江开。
石缝衔枯草,查根上净苔。
翠微泉夜落,紫阁鸟时来。
仍忆寻淇岸,同行采蕨回。
多么优美的隐居环境!淇水两岸的花草悄悄地从石缝中钻出,灌木的根藤散漫地爬上绿苔,泉水从山涧草木繁茂处飘落,飞鸟不时出入紫红色的阁楼。隐居此地如仙如佛,自当延年益寿,灵感飞扬。
吟咏隐居唐诗,不禁令今人幻想:在淇河两岸建些别墅馆所,模仿一把“古人秀”,不亦乐乎。
六、淇上凯旋和淇奥之功
唐朝安史之乱和东征西御等战事,淇河一带曾是重要战场,唐诗多有反映。
诗圣杜甫《洗兵马》,在庆贺郭子仪率军平定安史之乱时,歌颂了“淇上健儿”戎马倥偬、卫国杀敌。“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期望“淇上健儿”解甲归田后安居乐业,享尽太平。
淇上健儿归莫懒,城南思妇愁多梦。
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
长达数年之久的安史之乱使山河破碎,民不聊生,颠沛流离的诗人走出水深火热后,呼吁淇上将士“洗尽甲兵”,永除战乱。
陈子昂的《征东至淇门答宋十一参军之问》,是诗人征东来到淇门后酬答好友宋之问的一首诗。
南星中大火,将子涉清淇。
西林改微月,征旆空自持。
碧潭已去远,瑶华折遗谁。
若问辽阳戍,悠悠天际旗。
诗中描写农历五月与友人征东渡过淇水时的情景。微弱的月关映照着树林,战旗在空中飘扬。碧绿的淇水流向远方,洁白如玉的花儿折赠何人?若问辽阳战事如何,那里旌旗遍野、斗志激昂。
反映在淇水一带平定叛乱的,还有诗人朱湾的《寒城晚角》:
高台高高画角雄,五更初发寒城中。
寒城北临大河水,淇门贼烽隔岸是。
长风送过黎阳川,我军气雄贼心死。
羁人此夜寐不成,万里边情枕上生。
诗中反映的是大历年间,唐朝官军平定叛乱的战争形势。滑州和淇河一带是平叛前沿,诗中描写了作者北望淇门之所见,勾勒出一幅烽火硝烟、旌旗蔽日,官军气势磅礴,战斗犹酣的恢宏场面。
诗人高适的《自淇涉黄河途中》,诗中追述了汉武帝在黄河决口瓠子时,命官兵砍伐淇园翠竹做为堵水楗木,用土石填塞决口,征服了肆虐的黄河。漪漪翠竹救民于洪水之中,其功德不可估量。
激潏陵堤防,东郡多悲辛。
天子忽惊悼,从官皆负薪。
畚筑岂无谋,祈祷如有神。
淇园绿竹多次为战争和抗洪而玉碎瓦全,解民倒悬。
淇河成为唐代诗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库,成为唐代诗人心驰神往、游憩观光的风水圣地。在他们的诗作中,除了上述描写淇河景象、先民生活、名流逸兴、战争风云等篇章外,还有不少反映青年男女约会、春游踏青以及怀古慕贤、歌赞英豪的内容,唐代的淇河如同唐诗一样富饶多姿。
我们为李白、王维等唐代诗人吟哦淇水而感动,为渊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淇河而骄傲,使得生活在21世纪的淇河儿女平添了一种豪迈和奋勇。鹤壁市决意打造“一河五园”,匠心装点“淇水诗苑”,而唐诗中的淇水风采,正是这项决策的一个重大背景和注脚,于诗于苑无不令人击节称奇。
姑且借用描摹淇河变迁的一首古诗作为此文的卒章:
虞诩曾来立异勋,地名传说到于今。
淇川豪俊登临望,真山真水别样新。
(作者为鹤壁市政协委员,市广电局副局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