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第6卷

 

   

 

评论探讨 - 鬼谷子与中原文化
鬼谷子与中原文化
 
作者:刘炳强  加入时间:2011-10-23 14:24:37

鬼谷子是中华民族更是中原人民一位杰出的圣贤,他的思想既是中华文明的璀璨明珠,更是中原文化的一朵奇葩。二者相得益彰,彪史册。但长期以来,学者过多偏重于鬼谷了本人和相关问题及其领域的微观、静态、单一层面的研究,而忽视了宏观、动态、多元层次的研究,或者说没有把鬼谷子研究放置在中华文明五千年辉煌历史的长河中,放置到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巨大版图中进行综合性地研究。

任何事物的产生都离不开特定的历史背景、特定环境,都有其孕育、产生、运行、发展的基本规律。作为战国诸子纵横家鼻祖开山祖师的鬼谷子也是一样,鬼谷文化更是如此。

基此,我们可以设问这样几个命题:为什么鬼谷子在中原大地而不在别的地方产生是偶然还是必然?鬼谷子为代表的纵横家为什么基本都在中原大地上纵横捭阖,匡扶天下?鬼谷子与中原及其中原文化之间有没有什么特殊的联系?他们之间又存在什么样的特殊关系?我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这些结论又能给我们的现实生活带来什么借鉴和启示?

 

几点思考

鬼谷子作为一个神秘莫测、备受争议的先贤,从来就不是作为个体出现的。如果把他和先秦诸子比较,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孔子、老子等先贤都是以个人直接出现在历史舞台上而十分奇特的是鬼谷子则是作为“高徒出名师”从他人(主要是其学生)间接的独特出场方式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就是在先秦最早记载鬼谷子的文献中及《史记》中,也无直接记载,而是在《苏秦张仪列传》中出现的。由此可见,鬼谷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他不是作为一个个体而是“鬼谷系”群体出现的。这非常值得重视和研究。因此,我们更有必要从更大的背景上去探讨这一奇特的文化现象。而探讨鬼谷子与中原及中原文化的关系当为其重要切入点。

经过笔者对已有与鬼谷相关的历史资料的梳理,观点有五。现在把时间拉回到2400年前,把他定格于当时的中国

其一,鬼谷子产生于中原是历史的选择。

“中原”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即《小雅·吉日》  瞻彼中原,其祁孔有”,《小雅·小宛》“中原有,庶民采之”。当代中原概念,在广义指黄河中下游地区,中概念为黄河中游地区,狭义的也是使用最多的是指一个以河南为主体的地理区域包括冀南、鲁西南。从对自然地理特征的描绘言,它有取于原野之意(古义),更关键的取义于具有人文内涵的“中原”。植根于兹的文化称之为“中原文化”。中原又称中国、中州。1963年陕西宝鸡出土的尊铭文:“唯武王既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或(国)

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表层看,是一种地域文化从深层看,她又不是一般的地域文化,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和主干。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在河南省尤为突出。中原河南自古为中华民族发祥地,地灵人杰,名人辈出,在中国历史上上古三代至唐宋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均在中原。勿庸置疑。司马迁《史记·封禅书》“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故嵩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四渎咸在山东。”,当为确记。傅斯年先生《夷夏东西》:“在三代及三代以前,政治的演进,由部落到帝,是以河济淮流域为地盘的。在这片大地上,地理形势上有东西之分,并无南北之限”。

再一点,我们从纵横家诞生的历史背景看,战国中后期,秦国经商鞅变法,国力日益强盛,不再居一隅之地,遂把侵略矛头指向东方——中原;魏、齐先后成为中原霸主,开始争霸天下。秦、齐都向中原地区扩张作为自己的战略目标,已有的混战局面更为错综复杂。处于东西二强夹击的韩、赵、魏三国为了图谋自存,联系赵并且北连燕,南接楚,东抗齐或西抗秦,被称为“合纵”,就是“合众弱以攻一强如果弱国被齐国或秦国拉拢联合,进攻其他弱国,被称为“连横”,就是“事一强而攻众弱”。到战国晚期,合纵连横政策又有了新的含义,即东方六国合力抗秦,称为合纵。秦联合东方某一弱,对付其他弱国,称为连横。于是,一批对当时的国家间政治形势非常娴熟、善于辞令和权术,从中取得功名利禄者应运而生,称为纵横家。鬼谷子是开山祖师,苏秦、张仪等为其杰出代表,他们占尽“天时、地利”。在“天时”具备情况,如果放置在特定的大的历史背景下,放置在特定的区域,把“纵横家”谋略作为建立一个数字坐标系,能纵能横的唯一区域,xy轴相交汇的原点只能在“中原河南”,舍此无他,中原河南占有地利优势。中原河南还占有人和”优势,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分析地理区域与人文关联现象时明确指出:“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国各数百千岁,土地狭,民人众,都国诸侯所聚会,故其纤俭习事。……人民忮,好气,任侠为奸,不事农商,然迫近北夷,师旅亟往,中国委输时有奇羡”。又说“洛阳东贾齐、鲁,南贾梁、楚。街居在齐赵之中,贫人学事富家,相矜以久贾,数过邑不入门,设任此等”。由此可见,在这样的文化土壤上,苏秦、张仪、苏代等辈顺应历史潮流脱颖而出,应不足为奇,自然而然。

其二,中原文化特别中原先贤诸子文化是鬼谷子文化思想的渊源。

鬼谷子文化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源远流长这个渊源就是中原诸子文化中原河南的诸子为鬼谷子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可以说没有中原文化就没有鬼谷子。犹如一个“文化生态”现象,彼此互生,彼此互为依托,交相辉映。

春秋战国以来,中原区域的文化就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像诸子中的儒、道、名、法、墨、阴阳、农、纵横家代表大多出自中原地区,略列如

1、老子(鹿邑人)

2、孔子(祖籍河南)

3、列子,名列御寇,春秋末期郑国(今郑州市郊圃田)人,思想家,现存《列子》8篇。

4、庄子(商丘民权人)

5、墨子(河南鲁山人)

6、邓析子(郑国人)

7、惠施(前370—前310),名辩家,宋国人(商丘)

8、申不害(?—前341),法家,史称申子,郑国人(今荥阳),治黄老刑名之学,著《申子》

9、商鞅(卫国人,著《商君书》)

10、宋妍(宋国人,宋尹学派代表,著《宋子》)

11、范蠡(楚宛三户,今淅川,著《范子》)

12、公孙龙(战国名辩思想家,卫国人,提出“白马非马”,著《公孙龙子》十四篇)

鬼谷子学说与中原诸子有着相互沾益的互相渗透现象。房立中先生曾就《鬼谷子》一书一些段落、语句与《六韬》、《黄帝书》《邓析子》《老子》《庄子》等书进行比较发现,他们之间都有相同或相近之处。由此可见,《鬼谷子》是汲取中原先贤诸子的影响。举例如下:

第一,鬼谷子与姜尚

姜尚,西周军事家、政治家,又称吕尚、姜太公,吕国(今河南南阳西)。他曾屠牛于朝歌(今河南淇县),卖饮于孟津,年老穷困,钓于渭滨,周文王姬昌遇之,知其贤,拜为师,足智多谋,辅佐文王、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相传他曾作兵书《六韬》。

《鬼谷子》与《六韬·文韬》中多有契合。

第二,鬼谷子与老子《道德经》

第三,鬼谷子与庄子

庄周(前369—前286年),战国哲学家,宋国萦人(今商丘人)。

庄子《庄子·箧》与《鬼谷子第十四基本相同。

《庄子·庚桑楚》内第三(鬼谷子)

《庄子·庚桑楚》:“失外革者,不可敏而捉,将内;内革者,不可缪而捉,将”。

由此可见,运用“内”概念,直接渊源于庄子。

第四,鬼谷子与邓析子

邓析(前545—前501年),春秋末思想家,“名辩之学”的倡始者,郑国人。又教人学习辞讼,提倡以“揭贴”方式议政,又将拟订的法律条文刻在竹简上,又称为“竹刑”。遗著《邓析二篇》。

其中《鬼谷子·符言第三》第二段与《邓析子·转辞》相近合,“目贵,耳贵聪,心贵公。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以天下之智虑,则无不知”完全重合。再如邓析子·转辞:“夫言之术,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辩;与辩者言,依于安;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豪;与贫者言,依于利;与勇者言,依于敢;与愚者言,依于说。此言之术也。”则与《鬼谷子》一致。

其三,中原河南是鬼谷子高徒(学生)的重要集聚区。

如果把战国中后期的中国历史比一部波澜壮阔的大戏,则鬼谷子是总导演,而他的学生孙膑、庞涓、苏秦、张仪等,包括“苏秦、苏代、苏厉”“鬼谷门苏氏三杰”则是最优秀的演员。他们以杰出的才华、精彩的表演,光曜师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孟子弟子景春曾称赞说:“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并且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研究一下这些学生的籍贯,不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些学生几乎全部出自中原地区特别是河南。

纵横——苏秦、张仪对手戏,

        孙膑、庞涓对手戏。

 

鬼谷子学生及实践

孙膑,战国时期齐国阿(今山东阳谷县)人,生卒年不详,大约活动于前380年至前320年左右。孙膑早年与庞涓一起师从鬼谷子学习兵法,他勤奋共读,加上天资聪颖,很快获得了较丰富的军事学知识,未出茅庐便显出过人的军事才华,以致引起同窗庞涓的嫉妒,后庞涓设计陷害孙膑,处以膑刑,后返齐为军师。

 

庞涓(?—前342年),战国时期魏国人。在魏国任大将。公元前354年,庞涓率大军包围赵都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王命孙膑为军师,率军救赵。孙膑乘魏军走到桂陵(今河南长垣北),遇到埋伏在那里的齐军,齐军以逸待劳,大破魏军。“围魏救赵的桂陵之战,成为历史上的著名战例。此后庞涓又于公元前342年迎战援救韩国的齐军,中了孙膑的增兵减灶之计而冒进,于马陵(今河南范县)遭到齐军伏兵攻击,庞涓兵败自杀。

 

苏秦(前337—前264),字季子,东周洛阳轩里人(今洛阳东太平庄一带),战国时期韩国人,是与张仪齐名的纵横家,可谓“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出身农家,素有大志,曾随鬼谷子学习纵横捭阖之术多年,与张仪同出鬼谷子门下。与赵奉阳君共谋,发动韩、赵、魏、燕、齐诸国合纵,迫使秦国废帝退帝,著《苏子》三十一篇。

苏秦  张仪

苏秦者,东周洛阳人也。东事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

                        ——《史记·苏秦列传》

张仪,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史记·张仪列传》

 

鬼谷子理论的成功实践“鬼谷门苏氏三杰”

 

苏秦,东周洛阳人,字季子,自称“进取之臣”。早年游说诸侯,后为燕昭王亲信,受命使齐,从事反间活动,使齐疲于对外战争,以造成“弱燕强齐”的形势。齐王末年任齐相,劝王勿与秦称东西帝,使秦废帝号。与赵奉阳君李共同约齐、燕、韩、赵、魏五国合纵攻秦,赵封为武安君,秦因归还所夺魏地温(今温县)(今济源)、高平(今济源西南),归还所夺赵地王公、符逾。后燕将乐毅大举攻齐,被车裂而死。

 

鬼谷子学生:

 

战国纵横家,苏秦之弟。苏秦死后,求见燕王,提出以楚魏为援国,共制齐秦的主张。燕昭王遂使约诸侯纵亲如苏秦时,天下由此宗苏氏之纵约。苏代遂名显诸侯。

苏秦、苏代、苏厉

                                 《战国策·燕策》

燕王哙既立,苏秦死于齐。……及苏秦死,而齐宣王复用苏代。

苏代、苏厉

《战国策》《智囊》苏代

苏秦之弟曰代,代弟苏厉,见兄捭阖七国遂志,亦皆苦学纵横之术。苏秦既死反间,其谋燕谋齐之事大泄。齐闻之,乃望燕。代及求见燕王哙,欲袭苏秦故事。……

……苏代过魏,魏为燕执代。后出之。代之宋,宋善待之。齐伐宋,宋急。苏代乃遗燕昭王书。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代莫可。”乃苏代,复善使之,与谋伐齐,竟破齐,湣王出走。

燕使约诸侯从亲如苏秦时,或从或不,而天下由此宗苏代之从约。代、厉皆以寿死,名显诸侯。

 

张仪(?—前309),魏国大梁(今开封市)人,魏国贵族后裔。曾随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其主要活动在苏秦之前,是战国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战国时,列国林立,诸侯争霸,割剧战争频繁,各诸侯国在外交和军事上,纷纷采取“合纵连横”的策略,或“合众弱攻一强”,防止强国兼并。或“连横”,“事一强而攻弱”,达到兼并土地的目的。张仪正是作为杰出的纵横家出现在战国的政治舞台上,对列国兼并战争形势的变化产生了较大影响。

 

毛遂(公元前285年—前228年),战国薛国人(今山东枣庄,一说大梁人),为赵国平原君门客,居平原君处三年未露锋芒。赵孝成王九年(前257年),他自荐出使楚国,促成楚赵合纵,声威大震,并获得了“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美誉。从此,“毛遂自荐”、“脱颖而出”等成语流传千古,激励后人。

其四,中原是鬼谷思想的重要实践地。

作为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通过对战国时期,由纵横家特别是鬼谷直接策划并发动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发生地进行研究发现它们基本上都在中原。事实充分证明,鬼谷思想确实博大精深,变幻无穷,威力巨大。

首先,从孙庞齐魏争霸看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

                    |战略      |战术

魏救赵)(逐日减灶)

其次,从苏秦、张仪秦与六国交争“纵横交争看,主要在河南。

楚为纵长攻函谷关。这些理论存《战国策》中。

 

鬼谷子理论实践之一

桂陵之战

战国初年,魏文侯任用李悝,实行变法,富国强兵,用其变法在诸侯中最早,故首先称雄中原。当时齐、赵两国不愿仰魏国鼻息,在共同抗魏旗帜联合起来。

公元前354年,赵国出兵攻打卫国,迫使卫国入朝。卫原是魏的属国,于是魏就出兵攻打赵国,并且包围了赵都邯郸。赵派人求救于齐,齐威王国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伐魏,开始田忌想直扑邯郸攻打魏军,孙膑献“围魏救赵之计”,进军大梁(开封)。齐军同进攻襄陵的卫宋联军互相呼应,形成两面夹攻大梁之势,庞涓果然率军回救大梁,魏军长途跋涉,人困马乏,当经桂陵(今长垣东北),遭齐军伏击,魏军大败,歼敌2万多人,打破了魏国一举兼并中原的梦想,从而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围魏救赵”的光辉范例。

 

鬼谷子理论实践之二

马陵之战

(12年后)公元前342年,魏国攻韩。韩昭侯在连败关头,向齐求救。齐威王以田忌为大将,田婴为副将,孙膑为军。孙膑得知魏惠王仍以庞涓为将,率10万大军出大梁,便采用心理战,以减灶的谋略麻痹庞涓。庞涓上当,轻率攻击至马陵(今河南范县),齐军伏兵出击,庞涓战死,齐军全歼魏军10万人,俘虏了魏太子申。马陵道伏击战使齐国彻底制服魏国,孙膑也因此名扬天下。

 

鬼谷子理论实践之三

张仪

秦惠文王更三十二年(前313年),秦惠文王想攻伐齐国,但忧虑齐、楚结成联盟,便派张仪入楚,说楚怀王。张仪利诱楚怀王说:“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听信此事,与齐绝交。派人入秦受地。张仪对楚使说:“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国的使臣返回楚国,楚怀王大怒,发兵攻秦。秦惠文王更三十三年(前312年),秦兵大败楚军于丹阳(今河南淅川),虏楚将屈丐等70多人,斩首8万,攻占了楚汉中,取地600里,置汉中郡。

张仪诳楚之后,又于秦惠文王十四年(前311年),前往楚赵、燕等国游说,使得五国连横事秦。同年,张仪因功封五邑,号武信君。

张仪推行连横策略取得重大成功,秦从此取得汉中,使关中和巴蜀连成一块,排除了楚对秦本土的威胁,从此秦又伸展到中原,占有函谷关和武关以东重要据点,便于防守,又便于进取中原,因而强盛起来。

张仪凭借高超的智谋和说辩之术,瓦解了苏秦生前所创的六国合纵。在他死后,虽然六国背离连横,恢复合纵的情况,但已无法持久。可以说,张仪的连横之术成为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基础。

 

鬼谷子理论实践之四

楚赵合纵

公元前260年,秦围赵都邯郸,毛遂随平原君至楚求救,见楚考烈王,毛遂以辩词和胆识促成两国合纵。楚王派春申君率兵8万往救邯郸,魏信陵君亦窃得兵符,“虎符救赵”,夺晋鄙10万军来救赵国。秦20万大军围邯郸两年,仍不能。长平之战,秦兵损失过半,国内空虚,秦昭王见救兵不至,息战而退,邯郸围解。

其五,鬼谷文化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原是鬼谷文化的重要传承地。

鬼谷子是纵横家的开山巨著,诞生于“战国争雄士云涌”之时,前人推崇。立中先生说先后经四次高潮。自鬼谷学说从战国中期诞生以来,中原是鬼谷文化传承的“根据地”,是“鬼谷人才的“摇篮”。

在先秦时韩非曾颇有感触地说:“山东(指中原河南)言纵横未尝一而止也”。

西汉司马迁《史记》:“六国时谋诈用而纵横长短之说起

孙膑著《齐武子》(亦称《孙膑兵法》),现有1.1万字。它总结了战国前期的战斗经验,是不可多得的奇书。

苏秦,据《汉书·艺文志》有《苏子》三十一篇,当是苏秦作品或后人所记。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纵横家书》有十一篇苏秦上燕王或赵王书,不见于《战国策》《史记》等传古籍。

张仪有《张子》。

加强鬼谷子思想研究成果及运用,用于国,用于家,用来造福社会和人民,当中国要鬼谷子,更需要苏秦、张仪,需要鬼谷子思想,更需要运用成果,以打破困境,重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单位:中共鹤壁市委宣传部)




 

 
     
鬼谷子与中原文化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ICP0902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