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第6卷

 

   

 

评论探讨 - 鹤壁市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分析报告
鹤壁市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分析报告
 
作者:杨 屹  加入时间:2011-10-14 14:28:34

 发布时间:  2011-10-10     来源: 鹤壁市统计局     编辑:  赵 侠     发布人: 杨 屹

先进文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和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在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占有特殊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基本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大力弘扬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近年来,鹤壁市紧紧抓住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制定发展规划,强力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使全市文化产业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文化产业初具规模,文化设施不断更新,文化资源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

根据国家统计局国统字[2010]133号文件《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方案(试行)》的要求,按照河南省统计局文化产业处的统一安排,我们对鹤壁市2010年文化及相关产业进行了核算,结果表明,2010年,鹤壁市共有文化产业从业人员8667人,比2009年减少687人,减少7.34%,占全市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 4.86 %,比2005年提高3.06个百分点;2010年全市创造文化产业增加值40864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8785万元,增长27.39%。占全市GDP的比重为0.96%,其中,法人单位完成增加值22234万元,占54.4 %,产业活动单位完成1826万元,占4.5 %,个体经营户完成16804万元,占41.1 %

从文化产业内部构成及分层情况看,2010年,全市直接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服务”增加值12359万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30.2%,占GDP的比重为0.29%;提供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的“相关文化服务”增加值28505万元,占全部文化产业69.8%,占GDP的比重为0.66%

将文化产业细分为三个层次看: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为主的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产业“核心层”实现增加值9032万元;以网络、旅游、休闲娱乐、经纪代理、广告会展等新兴文化服务业为主的文化产业“外围层”实现增加值3328万元;以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为主的文化产业“相关层”实现增加值28505万元。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的增加值之比为22.18.169.8

鹤壁市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鹤壁市文化产业近年来取得了较快发展,其增速高于GDP的增速,但和全省以及其它先进地市相比,还存在着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总量较小,产业层次较低。2010年,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为40864万元,法人单位为22234万元,法人单位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仅为0.61%,总量较小。从行业细分类来看,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娱乐文化服务业规模偏小,发展相对缓慢。新兴的互联网信息服务业、文化艺术商务代理服务和会展文化服务等新兴行业尚属空白。新闻出版业也仅仅是报纸的出版和书报刊的印刷,图书出版、杂志期刊出版和音像及电子出版物的出版尚属空白。

2、缺乏大型骨干企业。近年来,我市文化企业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总的来说,还存在着经营分散、自我发展较弱的问题,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拳头产品少,缺乏对全市文化产业发展起支撑作用的大型骨干企业,文化企业精品少,竞争力弱。和先进地市相比,我市文化产业仍处于起步、探索、培育、发展的初级阶段,发展潜力巨大,后劲十足。

3、农村文化建设相对薄弱。当前我市农村文化建设不仅落后于城市,也滞后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经费投入不足,文化基础设施落后,人才缺乏。许多农村地区缺少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业余文化活动。我们应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契机,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努力改变农村文化建设的落后局面。

文化产业是二十一世纪  最具前景的朝阳产业。“十二五”时期又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鹤壁市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积淀久远,紧紧抓住机遇,充分利用政策、资源、市场等优势,进一步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实现由资源优势向产业强市的跨越,对于发展鹤壁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要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科学谋划,真抓实干,就一定能够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使文化产业成为“十二五”时期鹤壁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鹤壁市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分析报告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ICP0902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