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第6卷

 

   

 

文艺作品 - 朱彦民教授题诗:题夏昶淇水清风图
朱彦民教授题诗:题夏昶淇水清风图
 
作者:朱彦民  加入时间:2011-1-6 23:51:13

七律 

 

夏昶原来是本宗,

 

明朝画竹独称工。

 

疏疏撇叶滴青翠,

 

挺挺直枝泛紫彤。

 

绝俗后来继郑燮,

 

凌虚上溯绍文同。

 

有斐君子今何在?

 

淇水岸边忆武公。

 

 

注释:

夏昶(1388-1470),原姓朱,字仲昭,号自在居士,江苏昆山人。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进士,官至太常寺卿。夏昶工书能诗,尤擅画竹,时称“天下第一”。他师法王绂,观察细腻,功力深厚,善于描写竹子在风晴雨露下的情态,而“烟姿雨色,偃直疏浓,各循矩度”(载徐沁《明画录》)。其画名传播海外,“绢素一出,能令朝鲜、日本、暹罗诸国悬金争购”,坊间有“夏卿一个竹,西凉十锭金”之说;“林良翎毛夏昶竹,岳正葡萄计礼菊”之赞。身为文人、大臣,夏昶却表现出了职业画家的深厚造诣。

夏昶墨竹,时推第一。其画法讲究法度,结构严谨,起笔收笔均以楷法运之,既能笔墨厚重,又不乏潇洒清润之姿。他笔下的墨竹已不仅是文人式的寄性抒怀,而是还竹于其自然的生长环境之中,在竹画中融入山水画的笔墨意境,以其精深的功力和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名重一时。文徵明在看到夏昶画的竹后,曾语其弟子“路过南京,慎勿画竹,此中有人矣”。

夏昶不止是一名画家,也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的书法取欧阳询的平正劲爽而摒其险绝刻厉,取虞世南的柔和遒媚而略其圆融丰艳,笔意安闲,结体匀稳。而其画竹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融入了这种法度谨严的楷书笔意。吴宽曾跋夏昶墨竹卷曰:“画家惟画竹颇寓书法,近时得其妙者莫过于毗陵王孟端舍人,而夏太常仲昭尝师之,早岁类其笔意,其后稍变”,《珊瑚网》则称其“楷书写竹为当时第一”,讲的皆是夏昶援楷书入画的妙处所在。

用淇水、淇奥、淇园代指“竹子”,则典出《诗经·卫风》“瞻彼淇奥,绿竹猗猗”之句。《诗序》认为此篇称颂的正是德高望重的卫武公。卫武公乃卫国国君,他95岁高龄尚关心、操持国事,并以贤明传世,深得周、卫臣民拥戴。卫武公曾在淇奥(淇奥是古代中国重要的产竹地,史载汉武帝塞决河,曾斩淇园之竹木为楗;寇恂为河内,伐竹淇川,治矢百万余,以输军资。)亲建“淇园”并植竹,自此便有了《诗经·卫风·淇奥》的传唱和源远流长的中华竹文化。

“猗猗淇园姿,此君有威仪。(黄庭坚)”在诗人贤士们心里,淇水之竹,当是天下绿竹的楷模,它最有灵性,最富神韵、又集结了中华民族美好品格和情操的象征。因此才让千百年来历代文人墨客如此魂牵梦绕,唱出:“诗人纸帐眠清夜,不梦梅花梦此君。”

 

 

此卷绘风竹数笔,不以偃仰取势,而以修直为主。潇洒婆娑,楚楚动人,老干新枝,各尽其态,表现出了“虚心异众草,劲节逾凡木”的君子之风,也是士大夫居庙堂之上向往超然林下的清高之气。图中竹叶稀疏健爽,竹枝疏密有致,虚实、浓淡、高低、远近呼应成趣。笔笔相应,一气呵成,把竹的气节,竹的清韵写得淋漓尽致。其貌似无理随意而实则奇趣横生的置景构图,生动地显露出画家奇绝的神思。全图以书法用笔,风神独具,挥洒自如,气态安然,闲散淡逸,韵度翩翩,别有一番雅俗共赏的艺术魅力。

“淇水清风”四字乃明代书法家、太常少卿程南云所书,笔力流转圆润,似有清风入怀。在中国文化里,“淇水清风”的涵义美好而深刻。字里行间中,我们品味的是诗词意境般的文心雅韵;而文字背后所蕴藏的典故,则传达了千百年来,中国文人士大夫所恪守的谦谦君子之风、以及辅国爱民之志。

中国地图里,淇水并不算大江大河,但在中国三千年汗牛充栋、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中,它的地位却显赫非常。淇水是一条诗之河,更是一条重要的京畿之河。据历史记载,殷商末期武乙、文丁、帝乙、帝辛四代帝王中就有三代帝王建都沬邑(帝乙时改沬邑为朝歌,即鹤壁市淇县,如今鹤壁市亦有“淇水鹤壁”之美称)。从殷商时期开始,作为全国政治文化中心的畿内之河,繁荣的淇河文化曾孕育了璀璨的中华文明。

 




 

 
     
朱彦民教授题诗:题夏昶淇水清风图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ICP0902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