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虎山是天下第二十九福地,鬼谷洞是第十五洞天。在一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既有福地又有洞天者绝无仅有,而知道2400多年前鬼谷子就在龙虎山者更为数寥寥。故业内人士呼吁及早开发鬼谷洞,使洞天福地珠联璧合,交相辉映——
鬼谷子早就到了龙虎山
龙虎山是万宝山、文化山,她不仅藏金蕴银,周边银铅锌矿居亚洲首位,而且有发掘不尽的文化宝藏。最近,“龙虎山有十五洞天鬼谷洞”、“鬼谷子早就到了龙虎山”,成了继龙虎山被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又一爆炸性新闻。
为了弄清新闻始末,寻根溯源。近日笔者作了广泛深入的文字调查、现场调查,首先看史实:
唐末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鬼谷山,贵玄思真洞天,七十里,在信州贵溪县。”
北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十五鬼谷山洞,周回七十里,名日贵玄司真天,在信州贵溪县,真人崔文子治之。”崔文子,汉代方士,隐居山下,治愈病人万计。汉代的贵溪鬼谷洞就有名人治理,证明在汉代它就有名。
《龙虎山志》:“鬼谷山,在贵溪县南八十里,道书第十五洞天,贵元思真是也。周回七十里,峰峦郁峻,溪壑幽深,一名洞原山,洞天记谓鬼谷先生修真之所。’旧志云:‘张仪、苏秦于此受道,有苏秦台、张仪井、孙膑寨、庞涓井之类……’”《辞源》、《辞海》都说鬼谷子是楚人,籍贯姓氏不详。《龙虎山志》却载明:“春秋战国贵溪迭为吴楚地。””
《贵溪县志》:“鬼谷洞位于县治南冷水乡。清版《贵溪县志》载为‘洞源山中道书第十五洞天, 以其幽冥鬼宅,故名鬼谷洞。传为周末鬼谷子(王诩)修真之所,晋代郭璞有诗赞之。南唐保大十一年(943年)曾在山上建凝真观,后在山上筑庙,今已不存。 ”
杜光庭和张君房都是著名道士,道书修史权威,治史严谨,可信度极高。为了更多地搜集佐证,我又找到了许多名人赞鬼谷洞的诗。晋代郭璞:“青溪千余仞,中有一道士,云生梁栋间,风出窗户里。借问此何谁?云是鬼谷子。”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思真洞兮云水深,道人居兮鬼神钦。山花笑兮松竹阴,岩淄潺兮千古音。何时一造兮清神襟,攀石萝兮共笑吟。”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鬼谷岩前石,唐文字字奇。何当拂苍藓,细读老君碑。”元代大诗人袁桷见了鬼谷洞边一根千年古藤,吟诗曰:“纵横太古石,短长千岁藤;感彼岩居子,独饮古涧冰。”
看了这些翔实的资料,我又采访了地质专家吴振慈。他说:“鬼谷洞一带是火山岩地貌,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地震。面对频繁发生而人力又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先民们由恐惧鬼神到信奉神仙方术,因而更易接受‘道’的思想,成为道家思想发育和发展的一方沃土。同时,随着闽赣要道泸溪河的通航及其两岸的经济繁荣,无论是3400多年前角山古文化(釉、青瓷和刻划文字)遗址的发现,还是春秋战国崖墓出土文物的考证,都证明龙虎山地区的昌盛文明早在战国秦汉时期就远近闻名。游学四方、居无定所的鬼谷子和咸通天文地理五经的张道陵一样,对此是不会不知的,故选择这个岩洞可以栖身、清泉可供饮用、草药可供治病、交通称便可利出入交流、幽静秀美的环境最宜练功养生的龙虎山鬼谷洞修真、炼丹、传道,就是最佳选择了。”北宋《太平寰宇志》载:“贵溪山,在县南二十里,传为鬼谷子学道之所,有五花砖绕坛存焉。四面孤岩,石室在县南一百六十里,可坐数百人,临贵溪水,是鬼谷先生石室。”鬼谷学道于贵溪,在唐宋已有传闻,何况还有一说,他可能原本就是楚地贵溪人。至此,神化般的鬼谷子在我面前慢慢变得清晰而真实了。
爬鬼谷山,进鬼谷洞,找鬼谷子
文字记载详实,疑团涣然冰释,但还需作现场调查,于是决定亲身走一趟。
9月12日,我们一行三人从鹰潭出发,经过无数个峰回路转,到了深幽莫测的鬼谷。梯田里,播满了用小竹竿挑起的用来吓唬野猪的白旗,道姑们说:这里野猪成群,糟蹋庄稼,野猴成群,偷吃黄瓜。她们除了用挂旗、击竹的办法吓退野猪外,晚上还必须守在防狩棚里敲竹梆吆喝来吓退它们。为了艰苦建院,虔心修道,她们在没有工资、门票收入,缺乏基本生活条件下,自耕自种自养,确实精神感人。
在简陋的天乐道院作短暂休整后,继续登山,抵凝真观遗址,上有鬼谷子神像一尊。地势开阔,石基厚实,可见当时气势恢宏。据传五代十国后期,有一教书先生刘英在荆榛中发现一块鬼谷洞古碑残片,上记有鬼谷子在此修真授徒之事,奏报朝廷、深得喜爱诗文书画的词人、南唐中主李璟的重视,决定朝廷出资建观。曾子良《凝真观记》中云:“信州贵溪 县八十里,为天下第十五洞天,而其山则世传谓鬼谷山者也,有战国权谋之士所师者宅于其中。”
时光已越二千年,山之苍翠犹如昔日。我们沿着当年鬼谷子足迹,在漫山遍坞的翠竹画廊中攀登,至鬼谷大洞,又一次气喘嘘嘘汗流浃背了。陪同的冷水镇党委张书记见状说:“赶快躺在鬼谷子的云梦床上,汗就会干了。”我遵嘱在躺椅形的绿玉色的石床上躺了下来,果然冰凉彻骨,暑气全消。定睛一看,洞室宽敞,光照充分,门口有象形的麟麟、鲤鱼把守,崖顶有象形的日月星辰,西边石壁上嵌有天然厨柜,上下三层,柜中有洞,据说一流米,二流油,三流盐,每天按实际人头配给,恍如五斗米道的义舍义米制。左边出洞30米,有张仪井”,岩水吨许,清沏甘甜,不溢不涸,经化验符合矿泉水标准,以前是供给先生师徒饮用的。鬼谷山一组八洞均落在鬼谷山半腰。它面对万亩翠竹,背靠千顷青山,左右山环水绕,气韵何等柔和!唯一缺点是竹海中花脚蚊子多,一路登攀,蚊绕人转,叮上一口,就起红包,可是一进洞里,一只蚊子也没有了。问何故?原是鬼谷子埋下了“伏兵”。洞后暗处伏有蝙蝠,每到傍晚,会到洞口巡逻,如有胆敢越“境”来侵者,无一不落入网。出洞口,就是苏秦台。其左,果见一根粗如水桶、高达数十丈的古藤,在洞边盘桓蓄势,九曲三弯,发力向上,直插云霄,好一派“中华第一藤”气势。现在离当年袁桷写诗赞这根“千岁藤”时又近千年,它已相当于鬼谷子年龄。天下粗藤、老藤有,但像这般粗、老,而且不靠攀附他树独立支撑数千年一直郁郁葱葱,独有此藤吧!这根老当益壮(树脂殷红,血气方刚)、老而弥坚(皮如鳄皮,针插不进),越老越体现出它的自身价值(朝拜者趋之若鹜,开花时仙翁散花)的鬼谷豆科紫藤,莫非就是鬼谷子和鬼谷子文化的象征!
大洞较宽较亮,是鬼谷子授徒讲课之地,其右一小洞才是他修真养性的地方。口很小,不起眼,如不指点,路人一定会擦肩而过,失之交臂。好在陪同者中有一男一女是曾多次入洞的,他们带头进入示范,也动了其他游人的心。只见他们一个个脸朝黄土,五体投地,先下左脚,后下右脚,探人身躯,然后双手并举,垂直而下,方能落地。出来时又倒调回来:头、先出,手抓泥,手足并用,方算探洞成功。我因虎背熊腰,体形硕大,不敢贸然进出,如万一出不来岂不要锯臂炸洞乎?
凯旋的勇士们神采飞扬地向我描述洞中观感。洞虽小,却很深,中有两个平台,据传是鬼谷子静坐静卧修真养性之处。洞里光线黑暗,入必明烛(现在是照手电筒),钟乳倒悬,蝙蝠蛰伏,万籁俱静,与世隔绝,从而领略了古代道家清心寡欲、返朴归真的隐逸韵味,对排除杂念,净化心灵,益莫大焉。
请鬼谷子出山,让鬼谷子走向世界
《辞源》、《辞海》称鬼谷子为“战国时纵横家之祖,苏泰、张仪师,楚人,因其所居称鬼谷子或鬼谷子先生,著《鬼谷予》一卷。”“鬼谷子,隐于鬼谷,因以自号,长于养性持身和纵横捭阖之术。”<史记>载:“苏秦、张仪俱事鬼谷先生学术。”
名师出高徒,只要看看其徒苏秦、张仪、孙膑、庞涓及其弟子的弟子范蠡是何等人,就知鬼谷子和鬼谷子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苏秦是挂六国相印、联合五国合纵攻秦、著有〈苏子》三十一篇的大政治家,张仪是向秦王献“连横”奇策,说服六国服秦,为秦统一中国建立了奇功的大外交家,孙膑、庞涓都是战国时期齐、魏军师、大将,著有兵法的大军事家。范蠡一面遣派西施伺吴王夫差,使其贪恋美色不事朝政,—面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刻苦图强灭亡吴国,以后激流勇退弃政“下海”,经商致富,成了一代儒商朱陶公。所以,有学者称鬼谷子是通才、全才、帅才,虽然他从不出山当官,但他是纵横大师、兵谋大师、术数大师、经商大师、仙道大师,号称“东方智圣”。因此,在当前国门大开、全球经济一体化情况下,鬼谷于文化不胫而走,早已成为世界学术界、政治界、商界、军界、外交界争相推崇和研究的对象。在国内,凡是与鬼谷洞有某些牵扯的地方,也无一不打出鬼谷子的品牌,造舆论,兴旅游,形 成了鬼谷子文化旅游热。
可是偏偏在许多史籍上有翔实记戴,并。且以大师之名而名,唯一以洞天之名而名的江西鬼谷山、鬼谷洞,却长期埋没,少人问津。 可能是龙虎山天师道的兴盛和龙虎山旅游资 源太多,冲淡了鬼谷洞的光芒;可能是由于体 制、交通诸方面原因,使其开发滞后;也可能是人们对鬼谷子知之甚少,对鬼谷子文化甚至全然不知所致。所幸的是:以毛榕榕道长为首的一批先行者率先发现了鬼谷洞,他们耕田种菜,自食其力,全心弘道,奔走呼号,已经引起了当地党政和江西学术界、旅游界专家、学者和管理层的重视。他们搞调查,写论文,招商引资,开会研讨,积极行动,力争在最短时间里使洞天福地珠联璧合、交相辉映,这对提升龙虎山道教祖庭地位,发展以龙虎山为龙头的江西道教旅游,对龙虎山申报世界遗 产,促进鹰潭社会经济的发强,都有难以估量的意义。
请鬼谷子出山,让鬼谷子走出鹰潭,走出江西,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为此,业内人士呼吁:及早修好从上清到鬼谷洞的水泥 路,整治好从鬼谷到鬼谷洞的山间路,招商引资重建凝真观、整修鬼谷洞、张仪井,重建重修苏秦台、孙膑寨、庞涓井、涤烦亭,年底将公路旅游线路从龙虎山延至鬼谷山洞,远期应整治河道,开通鬼谷洞到仙水岩的水上 游览线,使国内外游客将龙虎山主要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一览无余,此时,鬼谷子先生当颔首作笑矣。
(作者:程关森 高级记者)——摘自《赣东都市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