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  第五卷 2010

 

   

 

文史资料 - 淇河两岸先秦历史文化览胜(一)
淇河两岸先秦历史文化览胜(一)
 
作者:策划/姚菊泉 主讲人/朱彦民  加入时间:2010-8-31 19:35:38


核心内容

  由市淇河文化研究会、市社科联、鹤壁日报社和鹤壁电视台共同举办的《淇河讲坛》于7月28日开讲,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朱彦民为大家奉上了精彩的第一讲。

  市政协原主席、市淇河文化研究会会长李福州说,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文化建设。淇河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研究、传承淇河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淇河讲坛》的开讲,是我市文化生活的一件大事、喜事,对淇河文化的研究和传播必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鹤壁日报社社长、市淇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姚菊泉说,《淇河讲坛》的开讲,是市淇河文化研究会成立后组织的系列活动之一。相信《淇河讲坛》的开办,会使我市的历史文化研究更加繁荣,为我市的文化建设添上精彩的一页,也为我市的城市建设提供文化支撑。

  《淇河讲坛》内容包括我市的历史文化、生态文化、民俗文化等,将广邀省内外专家和我市多年热心于淇河文化研究的人士登上讲台,为广大读者送上精美的文化大餐。本报从今日起开设《淇河讲坛》专栏,陆续编发专家所讲的内容,以飨读者。


鹤壁概说

  鹤壁历史悠久,名胜古迹荟萃。境内的淇水清幽,大伾山、浮丘山风光旖旎,云梦山、古灵山、鸡冠山闻名遐迩。人文景观、自然风光令人流连忘返,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自古以来,鹤壁就是一个具有优势地理位置和适宜人类生存环境的地方。

  因为上古时期这里气候宜人,环境优美,非常适宜人类居住,所以在淇河两岸,在浚县和淇县境内先后发现了许多史前遗址。

  这些遗址包括从裴李岗文化到仰韶文化,从龙山文化到夏商文化的各个时期古人类聚落遗址。比较著名的有:刘庄遗址、大赉店遗址、花窝遗址、凉马台遗址、石河岸遗址、前草店遗址、黄湾遗址、姬屯遗址、韩庄遗址、艾庄遗址、前公堂遗址、北纸坊遗址等。

  现在的鹤壁市不仅保留了这些特点,并发扬光大,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如为联合国统筹城乡就业项目城市、中国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国国家食品安全综合示范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河南文明城市、河南园林城市、河南卫生城市、河南省十佳开发区等。其中尤以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受到人们的称道,鹤壁市的环境优美,适宜栖居,也是普通市民都能感同身受的。

◎花窝遗址

  花窝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土地肥沃、景色秀丽的所在。相传三千多年前,黄飞虎在镇守淇水关(今高村桥)时,把淇水关西北二公里许的一块风水宝地,辟为他的私人花园,他还招募了许多种花名匠为他种植花草。这个花园集各种名贵花卉于一园,经过花匠的精心培植,一年四季鲜花盛开,馨香扑鼻,舞姿斗艳。每当黄飞虎心情愉快时,便携家小来这里赏花观景,一玩就是一天,如果遇到不顺心的事,也到这里排忧解愁,消磨时光。很快,这里的花卉名扬全国,人们把这个花园叫做花窝,一直沿袭至今。

  其实,花窝遗址是一处远远早于殷商晚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早期遗址。该遗址位于淇县县城东北约15公里高村镇花窝村东北岗地上,淇河从其东部由北向南流过。花窝遗址于1979年3月发现,同年夏天,安阳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和淇县文化馆在遗址的南部开方试掘。清理灰坑4个。发掘出土物有部分残石器和陶片,出土器物具有独特的风格。

  花窝遗址是迄今发现为数不多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之一,在豫北地区是首次发现,为填补仰韶文化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历史空白和探索仰韶文化的渊源,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料。该遗址在文化面貌上具有与新郑裴李岗和邯郸磁山文化相同的因素,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对研究裴李岗和磁山文化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也说明豫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早、中、晚期文化,有着一脉相承的发展关系。

◎鹿台遗址

  鹿台遗址在浚县城西24公里钜桥镇刘寨与申寨之间,西南两面濒临淇河,面积100余亩。原本是一个大的土堆遗址,年深日久,遗址被分割成六块台地,所以又称陆(六)台、六鹿台,被分割后形成的小鹿台又有各自的名称,从东向西排列有序。

  六鹿台中有4座鹿台在上世纪“农业学大寨”运动中被严重破坏。到1980年文物普查时,二、六号台地被夷为平地,三号台地仅存667平方米,四号台地幸存2668平方米,唯有一号、五号台地保存完好。剩下的两座鹿台作为古代鹿台遗址,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于2000年9月被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值得注意的是,传说中的鹿台是殷纣王所建立的一处人工高台,一是为了登高赏景,二是用来储藏军用物资和钱粮。但是这个鹿台遗址,据考古调查,是从新石器时期至两汉时期的长时期历史堆积遗存。可见,殷商末年的鹿台建筑是在利用原有的历史土丘的基础上建成的,且后来并没有被完全废弃,而是一直被利用着。

  观其四周断崖暴露遗迹,可见文化层堆积,厚约3米。上层为两汉文化,下面依次为周、商、龙山及仰韶文化。遗址中文物种类繁多,有石斧、石镞、石锛、石镰,彩陶钵残片、鼎足、鬲腿,骨锥、骨簪、骨镞,铜镜、铁钺、铁钩镶等。省、地文物工作者对该遗址曾数次考察,采集了实物标本,一致认为是一处历史价值很高的古文化遗址。

◎珍贵的“三叠层”
 

  考古是从地下挖掘相关历史遗迹和遗物的,所以,考古学的建立,需要有地层学的支持。1931年,年轻的考古学家、梁启超的次公子梁思永刚从美国留学回来,就在安阳殷墟考古的第四次发掘中,于高楼庄后岗发现了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三叠层”遗址——在后岗遗址错综复杂的地层堆积中,明确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商代文化的由下而上的叠压关系,首次判断出这些文化的发展序列,这就是著名后岗“三叠层”,它不仅建立了中国考古学的地层关系基础,成为中国近代考古学进入成熟阶段的典范标志,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独立起源并由早及晚先后发展的关键证据。

  然而,这样一个孤立的“三叠层”底层单位,是不是偶然出现的,能否真正代表中国早期考古学文化的发展序列关系,是否有孤证之嫌?当时的学术背景是,由瑞典学者安特生发现了仰韶文化,并提出了“中国文化西来说”。这对当时的中国考古学家们来说,是一个非常棘手但又必须要回答的问题。

  但是,次年即1932年在我们这里发现的大赉店遗址,还有几乎与此同时发现的殷墟侯家庄遗址,都说明了梁先生发现并建立的这个考古学序列,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历史事实。也就是说,大赉店遗址也是一个著名的“三叠层”单位,为中国考古学的地层关系序列建立,为中国古代历史文化是独立起源且是渊源有自的学说,提供了又一个重要的辅证。

  大赉店遗址经过系统发掘,显示了仰韶、龙山、商代三种文化迭压关系比较清楚,又一次提供了三层文化叠压的“三叠层”实物例证,具有重要的考古学和历史学价值,曾引起中外学者的重视。范文澜、郭沫若等学者均在其著作中引述过大赉店遗址。

  近年来,“淇河中下游地区大赉店遗址群区域调查”项目于2009年2、3月份对淇河中下游地区大赉店遗址群区域进行了第一阶段拉网式踏查工作,在大赉店遗址群发现了多个时代的文化堆积。大赉店遗址共有7个时期的文化堆积,分别是仰韶、龙山、先商、殷商、西周、东周、汉代。在其周围分布着若干个大大小小的古代遗址,而且距淇河越近,遗址越多,距淇河越远,遗址时代越晚。根据这一分布规律,可以初步确定大赉店遗址群为淇河中下游地区一个区域性大型聚落群,从仰韶文化起一直沿用到汉代,基本没有中断。大赉店遗址则是这一聚落群中面积最大、位置适中、延续时间最长的一个中心聚落。

◎浚县辛村卫国墓地

  浚县辛村,现在归属于鹤壁市淇滨区庞村镇。当年发掘之时尚归属于浚县。所以,当时的考古学著作、论文,都以“浚县辛村”称之。

  浚县辛村西周卫国贵族墓地,位于淇河北岸。过去人们讲究风水,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阳宅为吉,选择墓葬也是以阳为吉穴。比如,邙山之南为阳,就是历代挖坟掘墓的好地方。淇河北岸为阳,这里有大量的各个时期的贵族墓葬,周卫贵族墓地是这些墓葬堆积中最为抢眼的一批墓葬群。

  1931年,由于暴雨的冲刷,辛村村民在依坡凿窑时发现了西周卫国墓地,大批西周早期青铜器随之出土,也使得盗墓者和文物贩子垂涎三尺。随即,这批文物被陆续倒卖到欧美,现在欧美各国著名的大型博物馆中,都有来自浚县辛村的盗掘铜器。

  辛村墓地的盗掘,引起了当时中央研究院的高度重视,从安阳殷墟考古发掘队中抽出一些人员,由郭宝钧主持,对河南浚县辛村墓地进行发掘,共发掘墓葬82座,出土车马坑14座,出土遗物1000余件。

  根据墓葬规模、铜器铭文,结合《史记·卫世家》等文献记载,可以确定是卫国贵族的墓地。

  墓葬排列有序,且无打破及叠压关系,说明是宗族墓地。关于墓的主人,大型墓可能是侯伯或君夫人,中型墓大概是公族或官吏,小墓为陪葬的臣隶或平民。墓葬大致可分早、中、晚3期。最早的可到西周初年,最晚的约为春秋初年。60号墓保存完整,出土器物较多,其年代有人认为是成王时,有人认为属康王时期。从器物观察,属康王时期的可能性更大。

  这批墓葬的发掘为研究西周时期卫国的历史、葬制、车制及西周时代戈戟的演变等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浚县辛村的发掘不仅给研究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而且在时代上由殷延续到西周,开创了周代考古之先河。1964年,郭宝钧先生编写的考古学专刊《浚县辛村》出版。

        淇河晨报 2010-6-31





 

 
     
淇河两岸先秦历史文化览胜(一)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ICP0902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