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  第五卷 2010

 

   

 

评论探讨 - 解读徐光春“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的论断(组图)
解读徐光春“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的论断(组图)
 
作者:程东方  加入时间:2010-7-11 9:46:33

       近日,省委书记徐光春在全省旅游立省大会上提出了“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的论断,(2009)10月13日,省委书记徐光春在郑州大学嵩阳书院开学仪式上向师生们作了一场题为《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河南历史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精彩演讲,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为深入学习领会这一思想,结合自己从事文化研究的感受和体会,略谈浅见:

   [主要观点]中国文明有多长,河南文明就有多长,河南起步、辉煌、鼎盛、衰落、复兴的历史轨迹与中国的历史轨迹是呈两条高度正相关的曲线。中国第一个国家夏出现并发展在为“天下之中”的中原地区,所以“中国”就成为我们国家的称谓。可以说,中华文明的历史有多远,河南历史就有多远。

   一、从河南博物馆的馆藏看中原文化源源流长

    河南博物院是我国历史上创建较早的博物馆之一。早在1927年6月,时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河南省政府主席的冯玉祥将军在治豫政纲中就提出了教育为立国根本要政的主张,并身体力行,极力扶持文化教育事业。

 

        新馆位于郑州市农业路中段,占地10余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8万平方米,累计投资近3亿元人民币,历时5年建成。主体展馆位于院区中央,呈金字塔形,后为文物库房,四隅分布有电教楼、综合服务楼、办公楼、培训楼等。整体建筑结构严谨、气势宏伟,造型古朴典雅,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时也体现了中原文化的特点。

        我们参观今天的河南博物院,形成的共识就是藏品具有“多、全、土”等特点,“多”就是多种多样,藏品极为丰富;“全”就是囊括各个发展阶段、各个朝代;“土”就是在河南本地挖掘出土的。

                        

      司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一片农地中出土,因其鼎内部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东汉(公元25──220年)  1972年河南省灵宝县出土 通高24厘米长28厘米宽19厘米 ,红陶胎,底座与俑分模制作。座之两侧跽坐两俑对博,中间置一长方形盘局,其一边置六根长箸,另一边置方形博局,博局两边各有六枚方形棋子,中间有两枚圆“鱼”。博局与俑皆施绿釉。(来源:河南博物院)

唐三彩

       唐代(公元618──907年) 1931年河南省洛阳市出土 ,马剪鬃缚尾,口角悬镳,背具桥鞍。牵马俑高鼻深目,头戴毡帽,身着圆领交襟右衽袍,腰系行囊,下穿窄裤,足穿尖头靴,双手握拳,作执缰牵马状。(来源:河南博物院)

 



 



 

    1983年河南光山宝相寺黄君孟墓出土 外径3.8厘米 环形,两件成对。纹饰作侧面的人首蛇身状。一件为两面阴线刻,另件一面呈阳线刻,束发鳞身,体态略有区别。与中国传统的“伏羲鳞身、女娲蛇躯”之阴阳说相合。应一为男性,一为女性。 (来源:河南博物院)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3年) 1981年河南省淮阳于庄汉墓出土 长130厘米宽114厘米 . 庄园由田园和宅第两部分组成。宅第为三进院落,布有悬山顶、四阿顶建筑,高低参差,错落有致,内设伎乐俑、仆侍俑及生活器皿一应俱全。宅旁连以水旱农田、水井、沟洫等,前墙上绘有主仆生活图(已脱彩)。(来源:河南博物院)  

 河南省地处黄河中下游,古为豫州,因豫州居九州之中,所以河南又有中州之谓;河南横跨中国中部黄淮大平原,又有“中原”之称。河南因大部分地区位于黄河以南,故名“河南”。从夏商时期的天下之中,到周、秦、汉、唐等时期与关中地区的互为犄角,再到五代、宋辽时代的辉煌鼎盛,先后有22个王朝定都或迁都于河南,中原地区长时期作为核心区域而存在。这在中国找不出第二个地方,惟有河南。即使北宋覆亡以后,政治中心虽经南迁北移,但中原地区作为战略要地,历史文化仍以强大的发展惯性、坚韧的生命力不断向前推进。
    这里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出现在此,轩辕黄帝都曾在此活动,自周至宋先后有10多个朝代在河南建都,文物古迹遍布全省。数千年来,这一地区的政治安危关乎天下兴亡,经济起伏关乎国家强弱,文化盛衰关乎民族荣辱,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发挥着无可比拟的作用。

   二、从中华民族发展史之源看

   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三皇五帝”,或者在河南出生和活动,或者在河南建都立业,经过夏商周三代融合,形成了华夏族,成为中华民族主体;由中华人文始祖衍生出了数以千计的姓氏,以中原沃土为家,流布全国乃至世界的各个角落,如今的中华大姓中绝大部分源头在中原,河南成为海内外中华儿女魂牵梦绕的寻根谒祖圣地。

       

          

          

          

                       

         (以上图片由该女博友提供)

 

     三、从中华文明史之源看

    学术界关于人类文明形成的标志,主要有原始农业、城邑、金属器具、文字以至国家的雏形,最能反映社会组织进化的就是城邑,所以考证文明的源头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找城”,找到了“城”也就找到了文明的源头、文明的遗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夏商周断代工程都不约而同把重点锁定在中原,经考古研究后发现,“黄帝”创业活动的重点地域即今灵宝西坡遗址、“禹都阳城”即今登封王城岗城址、“夏启之居”即今新密新砦遗址、夏代中晚期都城即今偃师二里头遗址等规模大、等级高的中心城邑都在河南。

   这些考据都证明,由黄帝开始的5000年文明史,起点就在中原地区。在此前后,生活在这里的先民们最早摆脱了蒙昧和野蛮,选育、栽培、收割和加工农作物,发展了原始农业;炼铜、冶铁、制造工具,发明了冶金术;使用契刻符号、甲骨文记载表意,创造了文字;开启了大规模城垣建筑规制的先河,建立了城市;黄帝在有熊(今新郑市)开创初始的政权制度,为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初现了文明曙光。

    我国传承已久的九九重阳节登高远眺、遍插茱萸、观赏菊花的习俗就源于河南,被国家定为“老人节”、民间称为“孝道节”。

 

 

   从50万年前的南召猿人,到新石器时代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殷墟文化,

形成了完整的发展链条,始终自成体系。而其他地区大致相当的史前文化,有的影响有限、有的无续而终。

 

 

 

 

 

 11月16日在河南安阳市开馆的中国文字博物馆就将彰显中原文化的更大魅力。        

 

 

 

    作为支撑中国历史文化的核心地带,河南历史的气脉一以贯之、传承不止,也使中国历史的气脉生生不息、代代相续。

 

   在古代,文明与河流生生相息,《史记》就有“川竭国亡”的记载,就是说,随着河流枯竭国家就灭亡了。尼罗河流域孕育了古埃及文明,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产生了古巴比伦文明,印度河与恒河流域发端了古印度文明,黄河、长江流域则造就了中华文明。但国外三大古代文明由于种种原因或中断或式微,而主要源于黄河流域的中华文明以其顽强的生命力成为世界四大文明中唯一延续至今的文明。黄河在河南境内流经700多公里,处中下游地段,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人口密集、物产丰富、精英荟萃的经济社会环境,使河南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之地。

    商业繁荣鼎盛。商业鼻祖、商部落的王亥“肇牵牛车远服贾”开中国商业先河,中原商业由此不断发展与繁荣。在王亥的带领下,商部落种植业、养殖业得到发展,

   

在自给有余的情况下,商部落的人便将多余的农产品拿到别的部落去交换,以换取需要的东西,于是人们就把商部落做生意、做买卖的人称为商人,把做生意、做买卖的各种事情称为商业。商丘的字在《说文解字》中是集市贸易的场所,商丘的含义也就成了商人进行商品交易的地方。据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考证,商部落最早的商品交易市场,在今天商丘的火神台。商业理念在全国领先,历史上,商丘人计然讲求积贮之理”。

   

    河洛地区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源头,河洛文化最重要的标志是“河图”、“洛书”。伏羲受之而作八卦,大禹受之而创“五行”。八卦五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中华世纪坛的世纪大厅内浓缩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圆壁浮雕就以河图洛书为第一组,太极八卦为第二组,可见河图洛书和八卦五行的源头地位。周文王囚禁于今天汤阴的羑里城:

   

    羑里城是《周易》发源地,位于汤阴县城北八华里羑、汤两河之间的空旷原野上,为殷纣王囚周文王处,是我国历史上自有文字记载以后第一座国家监狱。据《史记》记载,商代末期,国君纣荒淫残暴,上下怨恨。而西部的诸侯国在西伯姬昌的治理下,日益强大。这引起了殷纣王的疑虑。恰在此时,“九侯有好女,入之纣。九侯女不喜淫,纣怒,杀之,而醢九侯。鄂侯争之强,辩之疾,并脯鄂侯。西伯闻之窃叹。崇侯虎知之,以告纣,纣囚西伯羑里”。姬昌在羑里被囚的漫长岁月里,发愤治学,潜心研究,将伏羲八卦演为16卦、384爻,并提出“刚柔相对,变在其中“的富有朴素辩证法的观点,用了整整七年的时间,著成《周易》一书。《周易》,其核心是和合思想,代表了上古贤哲的社会政治思想,它不仅深刻地展现了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而且渗透到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伦理道德、风俗习惯、价值观念中,构成了古代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文化载体和思想灵魂,从此开启了道家、儒家、墨家等中国主流思想各种流派,被誉为“群经之首”。北京大学教授冯友兰先生称《易经》是一部辩证的“宇宙代数学”,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称赞《易经》代表了中国人的智慧。老子承《易经》之风,下启《易传》之理,作《道德经》,以独特的方式创立了道学,主张阴阳相济的道之和、人与天的自然之和;孔子吸纳《易经》之精髓,作《易传》,并以此为基础产生了儒学,提倡以“尊礼亲仁”、“和而不同”、“中节平适”为主的人之和;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借鉴吸收了《易经》的思想,倡导“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的“六和敬”;法家崇尚法不阿贵、绳不绕曲等思想,也是追求平等和谐;墨子宣扬“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等思想,核心也是上下内外和睦同心;杂家、名家等对和合也都有自己的见解和阐释。和合思想是中华传统中独特的、延续不断的重要的哲学概念、文化理念、政治理论和社会理想,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是今天和谐社会建设可贵的思想资源。去年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和”字主题,就向世人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后被列为五经之首。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文王拘而演周易”的故事。后人为纪念西伯姬昌,在羑里城遗址上建起文王庙。

   儒家创始人孔子:

祖籍在河南商丘的宋国,曾周游列国14年,讲学游说的主要活动地域在中原的周、卫、陈、宋、郑、蔡、楚等诸侯国,河南对其思想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史记》记载孔子曾先后四次在河南问礼于老子,并感叹“吾今见老子,其犹龙也!”如今洛阳老城文庙门口、鹿邑县城西街都保存有“孔子问礼处”的石碑。孔子的中原之行吸收了许多中原人士的思想精华,比如其“近者悦,远者来”的执政观点,就是采纳了当时叶邑(今叶县)地方长官叶公的主张。孔门弟子三千,七十二得意门生中最著名的子贡、子张、子夏都是河南人,他们在形成、丰富和发展儒家思想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唐代大儒孟州人韩愈提出了一套道统谱系,不仅解决了儒学的继承问题,而且对后来的宋明理学有直接启发。

   儒学思想体系的重大创新宋明理学的奠基人程颢、程颐是河南嵩县人,他们的学说把儒家思想推向一个新的思想高峰。大家熟悉的“程门立雪”,讲的就是北宋时期,福建将东县人杨时到程颐门下求学,恰逢程颐午睡,天降大雪,他就恭恭敬敬侍立门外等候,等程颐醒来时,已成为“雪人”。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上承程颐,下启朱熹,形成独家学派,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这个典故就生动说明了二程思想的魅力。嵩阳书院一直是重要的儒学传播圣地,二程、范仲淹、朱熹、吕晦等都曾在此讲学。儒家思想在河南丰富发展,不仅延传二千余年,而且超越地域和时代,传扬到世界各地,在今天仍然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形成了道家学说。道家鼻祖老子是河南鹿邑人,长期在洛阳担任史官,在灵宝函谷关:

 

 

 

完成了著名的《道德经》,被视为中华的哲学宝典、宗教圣典、文化名典,对西方哲学思想也产生着滋养

作用。
 
    尼采称赞老子思想“像一个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垂手可得”;托尔斯泰说,孔子、孟子对他的影响是大的,而老子对他的影响是巨大的;《道德经》现已成为世界发行量仅次于《圣经》的文化名著。比老子晚200年的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集道家思想之大成者庄子是河南民权人,他把道家的人生学说与精神境界推到了顶峰,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的代表作《庄子》阐发的人生智慧直到今天依然充满生机、给人启迪,其中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如螳螂捕蝉、庖丁解牛、庄周梦蝶等等,更是早已成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话题。郭沫若说,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庄子的影响下发展的。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既互相分立又互相补充,共同成为中国文化及哲学的根源和重要思想流派,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意识形态和精神特质。英国学者李约瑟先生曾说:“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像大树没有根一样。”
   兵家必争的战略地,逐鹿中原在这里上演中原历来都是军事角逐的主战场,众多军事思想异彩纷呈,众多军事人才纵横捭阖,众多军事战役惊心动魄,泼洒出一幕幕撼天动地、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军事人才成长的沃土。数千年来,中原大地军事人才灿若星河,光耀神州。河南新郑人黄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军事家,曾“习用干戈,以征不享”,经过“五十二战而天下咸服”。河南淇县人鬼谷子创立了我国“第一所军校”,其旷世奇书《鬼谷子》被称为“治人兵法”,培养出了苏秦、张仪、孙膑、庞涓等一批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河南历史具有强大的穿透力,让人共鸣。以历史为媒宣传河南,就能以其独特魅力而跨越区域、民族和文化界限,直抵心灵深处,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引起普遍而持久的共振和认同。我们要准确定位,着力突出一个“中”字,紧紧围绕河南历史上长期是全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来搞好选题策划;彰显一个“根”字,让河南中华民族之根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光彩;打造一个“特”字,大力宣传河南独具特色的武术文化、民俗风情等,让河南形象更加鲜明、标识更加凸显;要丰富载体,借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中原文化系列行等活动成功经验,挖掘选准更多题材,统筹考虑、科学策划、精心打造,让重大宣传活动既接连不断、亮点频现,又各具特色、相得益彰,打开一扇扇展示河南的窗口;要拓宽渠道,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政府推动与民间参与相结合,主流媒体和新兴媒体相结合,全方位、立体化、高密度地进行宣传推介,使厚重河南、文化河南深入人心,让河南享誉全国、走向世界。
 
   在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国风》160篇有95篇出自于中原作者之手。
 中原武术名扬四海。河南武术不仅有厚重的文化积淀,还形成了富含中原文化特色的武术体系。有上千年历史的少林功夫禅武合一、威震八方,有“天下功夫出少林”之说。太极武术意动劲到、刚柔并济,全球有1亿多人练习,被称为“21世纪健身工程”。形意拳、通背拳、苌家拳等也都对中国武术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近年来,少林功夫、太极拳热遍神州、风靡全球,洋弟子遍布世界各地,河南成为中华武术的光大之地,河南武术已成为河南对外交流的靓丽名片。金庸先生中原“论剑”,留下“八方武学,源自中州”的感慨。普京在任俄罗斯总统期间曾慕名专程造访少林寺,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少林寺留下足迹,NBA巨星奥尼尔前不久也前来少林寺参观交流,都深为少林功夫的魅力所折服。
 




 

 
     
解读徐光春“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的论断(组图)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ICP0902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