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  第五卷 2010

 

   

 

文史资料 - 华夏第一园——淇园
华夏第一园——淇园
 
作者:文化动态  加入时间:2010-7-3 8:01:25
淇县生态文化史系列之二:生态文化史概要(二)华夏第一园——淇园
发表时间:2010-7-2

      淇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富于盛名的王室园林,其前身是西周时的卫苑。唐代颜师古注《汉书·沟洫志》时,引晋灼的话说:“淇园,卫之苑也。”由卫苑可以上溯到殷之苑。殷末帝辛(纣王)定都朝歌时,曾在今淇县淇河边的古城村建鹰犬城,豢养鹰犬以供狩猎之用,在高村建淇水关,在花窝建花园,在鹤壁建养鹤基地。卫之苑是在殷之苑的基础上建立的,又经过卫国几代国君的经营,特别是卫武公时期,增添了诸如亭台楼榭之类的人文景观,观赏价值超过了狩猎价值,完成了猎场向园林的转化,所以不再称“苑” 而称“淇园”。

      古代淇县气候温润,适合竹子生长。据史料记载,古时淇河两岸、淇县西部浅山区、淇河岸边及东部平原,有许多天然竹林。到卫国时期,从贺家以南到卧羊湾一线之东广大地区仍是茂竹森森竹涛似海。1964年兴修水利时,卧羊湾农民曾挖出大量古竹根。
 
      淇园当初的景物结构、建筑形式现已无人知晓,其基本特性就是多竹。南朝《述异记》云:“卫有淇园,出竹,在淇水之上,诗‘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是也。”明嘉靖二十四年《淇县志》里记载:“淇园在县西北礼河社淇水之澳。卫人美武公之德,赋绿竹为兴即此,至今民怀其惠,不能忘也。”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命汲仁、郭昌率数万人塞决口20余年的瓠子河,倾尽人力物力不能奏效,最后“下淇园之竹以为楗”(《汉书·沟洫志》),才将决口堵住。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河内太守寇恂,讲武肄射,伐淇园之竹,为矢百余万,支援刘秀北征代国(《后汉书·寇恂传》),.可见当时淇园绿竹之多,规模之大。
 
      《诗经》载“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是说在淇河流域,到处都生长着茂盛的竹子,风光秀美绮丽。庙口西武公祠一带竹子最茂,风景最美,史称“山青竹翠”、“淇园修竹”。汉章帝于建初七年(公元82年)“九月甲戌幸偃师,东涉卷津,至河下诏曰:……无他辎重不得辄修桥道……动务省约……无违诏书。遂览淇园”(《后汉书·章帝记》)。连皇帝还要千里迢迢游淇园,可见淇园名声之大,景物之美。
 
      淇园竹与西部山区的森林交相辉映,使淇地一片翠绿,竹涛和林涛同时奏响,形成淇园独有的雅趣。春季万木发芽,百花盛开;夏季竹木郁郁葱葱,遮天蔽日;秋季野果累累,秋叶为花;冬季松柏竹林的青绿,点缀着这雪的银白世界。青山、秀水、修竹、绿树,它们共同组成了淇园的美景。明代县志载有淇园八景:即淇园竹翠、斐亭莲芳、群峰敛碧、列柿流丹、半岩风雨、曲径烟霞、一壶映月、双剑横秋。
 
      淇园“群峰供翠,泉随涧转,岚光树影,野花怪石,槛绕红藻,径穿翠竹,一尘不染,怡目骋怀”。历代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留下了许多著名诗篇,赞美淇园,赞美淇园竹林,从不同角度反映淇园“以白云为篱,以青山为屏,以光风云月为侣”的秀丽景色。如左思《魏都赋》曰:“南瞻淇澳,绿竹纯茂。”宋代司马光在《送龚章判官之卫州》诗中说:“淇园春光好,军宴日椎牛。”明代刘基(伯温)的《淇园》写道:“驻马淇园春正浓,三山云外耸芙蓉。武公去后琅玕少,霁色猗猗入画中。”
 
      汉武帝和东汉河内太守寇恂两次重大砍伐,是淇园竹毁灭性的灾难,此后淇园竹林再难现昔日胜景。但根据明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淇县志》,在《土产》篇内仍列有竹的专记,1670年增修的《河南通志·物产卷》中,记载淇县一带竹子的品种有:“今其地有紫茎竹、斑竹、凤尾竹、淡竹数种。”到民国期间,仅武公祠、思德、冯庄、韩楼、城关阁南高家花园等地剩有小片竹林。

        中共河南省委统战网





 

 
     
华夏第一园——淇园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ICP0902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