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  第五卷 2010

 

   

 

评论探讨 - 鬼谷子的管理哲学(二)
鬼谷子的管理哲学(二)
 
作者:张行之(荐)呼 声(转 )  加入时间:2010-4-15 19:54:13

 企业教练张行之郑重推荐 

第四讲

领导者的素质(一)

领导者要神采飞扬

鬼谷子对领导者有很严格的要求,这是鬼谷子管理哲学的一个重大特色。

所谓“素质”,包括:精神,健康,心态,性格,知识,智慧,思维,才干,方法等。因为鬼谷子认识到,国家,社会,团体,家庭的胜衰兴亡,最大部分的责任在于他们的领导者。如果领导者领导不起来,最好不要担任领导的职位,免得误己误人。因此,在《鬼谷子》一书里,他用了许(最)多的篇幅来讨论这个命题。在中国的诸子百家中,除了《老子道德经》外,好象再没有别人对领导者的素质,作过如此严格和仔细的要求的。如果领导者能体会到鬼谷子的心意,照着《鬼谷子》的标准要求,并训练自己,不仅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对于所领导的对象来说,必然是大福大祉,大顺大利,绝非仅仅用成功两个字可以概括的!!!

鬼谷子用了《本经阴符》七篇文字,来阐述对领导者素质的要求。第一篇是:盛神法五龙。简称:盛神篇

“神”是领导者的精神。更具体一点说,是:领导者的神采。神采是精神的风采。盛神,就是精神饱满旺盛,熠熠生风,神采奕奕。在英文里有一个 Charisma 的字,普通被翻译为:领导者对部下或群众的吸引力。其实,是一个做领导者的,言语,行动,随时飘逸着一种令人难以形容的风采,无形中具有一种力量,能使人们甘心情愿的跟从他或效忠他。如果一个领导者虽然居于领导者的地位,但不具有 charisma ,就很难成为成功或大有为的领导。譬如,孟子见齐宣王,出来指着齐宣王的方向,对人说:这个人望之不似人君。孟子向来说话勇猛犀利,毫不留情。想必这位齐宣王是个其貌不扬,萎萎钝钝的愚昧之人。因此,孟子对他失望之极,才说了如此的重话。相反的例子,唐太宗在他还在做秦王的时候,他的手下一帮子人坐在那里,一般都死气沉沉。只要具有一股英爽之气的秦王李世民一到,马上大家就眼前一亮,都觉得生气勃勃,凡事都象有了新希望。历史描写他:光彩照人,谈笑风生,语惊四座,言服八荒。所以他的部下都是能为他肝脑涂地,效忠成就大事业的人物。charisma 这个字有点和鬼谷子所说的“神采”相似。不过,西方人有这个字,但没有看见有对它更具体的说明。也没有说明,成功的领导者们如何得到他们的 charisma 的来源(可能有人会说这是天赋--上帝的特别恩赐),更没有培养它的方法。

凡四十岁以上在美国的人,都必然有此记忆,就是卡特当总统的时期。美国漫天的愁云惨雾,利率涨到23%,全国缺乏汽油,依照车牌号码,在单双日排队买油。车队大排长龙,往往排到时,油已卖完,连开车回家都成问题。更兼通货膨胀,民不聊生。伊朗扣押美国大使馆人员四百多人,卡特束手无策,援救无方。卡特总统有一对八字眉,眉心竖着一条深纹。说起话来,身体总是两边摆来摆去。每次他出来讲话,大家只要见到他,听到他,就马上觉得乌云罩顶,生趣全消,觉得美国好象已经颓废破败,毫无希望的了。好不容易,熬过了四年,里根总统,取而代之。里根说话幽默而斩钉断铁,加上英俊健壮,让人一见,就觉得他是个有稳定见解,说到做到,麻利痛快,毫不含糊的人。伊朗一见他当选,立刻自动放人。商人不敢囤积居奇,利率立即降到7%,汽油马上就不短缺了。他去德国,站在柏林大墙旁边,用手指着大墙,口说:“戈巴乔尔夫先生,拆掉这座墙吧!”戈巴乔尔夫不仅乖乖的拆掉了柏林大墙,接着不到几个回合,苏联就解体了。在美国国内,他用老子思想治国,治大国如烹小鲜,不到两年经济腾飞,文治武功,遂成世界第一强国。他和卡特同台站在一起,真的一个是窝囊委屈,愁云惨雾;一个是乐观积极,神采飞扬。鲜明的对比之下,令人不得不赞叹鬼谷先生的睿智!

盛神法五龙这句话,如果“盛”字,不当形容词“旺盛的”讲,而当动词讲,就是:使旺盛。要使得神采旺盛。很明显,鬼谷子的意思:光是有神采还是不够的,更要有旺盛的神采才行。质言之,鬼谷子认为,领导者首要的素质,必须具备旺盛的神采。这种旺盛的神采,鬼谷子并未排除,它可能对有些领导者是天赋的幸运,但从盛神法五龙里的“法”字来看,他实在是主张:旺盛的神采是要做成功的领导者们,可以从“法”--后天的学习,培养--得来的。这个“法”字和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的“法”字,是同一个意义。是动词,是去效法,学习,培养,锻炼,与养天地正气的“养”字相对称。那么,向谁人效法,去学习,去培养呢?鬼谷子说:是五龙。整句话是:领导者要具备旺盛的神采,必须先认识五龙。

五龙是什么?《鬼谷子》解释说:“盛神,中有五气,神为之长,心为之舍,德为之人。养神之所,归诸道。”五龙就是:“五气”。为什么鬼谷子不直接说五气,而说五龙呢?陶宏景说是因为取其变化无穷象“五行之龙(首)”的意义。五气又是什么?《黄帝阴符经》称它为:五贼(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黄帝内经》:“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以化五气。以生:喜(配心脏)、怒(配肝脏)、悲(配肺脏)、忧(配脾脏)、恐(配肾脏)。”(《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周礼》:“以五气,五声,五色,视其生死。”(《周礼·天官·疾医》)。五贼也好,五声(色)也好,五龙也好,五脏也好,都是“五行”的变称。人的“五脏”化“五气”,在人体内,实质的腑脏是:心脏、肝脏、肺脏、脾脏、肾脏;在人生的精神面是:欢喜、愤怒、悲伤、忧虑、惊恐。这是中国医学的一个特色,人生的精神面貌是各个腑脏的机能运作之一部分。因此,人生的精神方面出了问题,它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是针对相应的实质腑脏。譬如,人容易发怒,中医就必定注意他的肝脏机能,补肝或抑肝是具体治疗的方针。人太容易激动,高兴或不高兴(抑郁),是心脏机能出了问题,必须清心或养心。人的感情过于脆弱,终日悲啼,是肺脏机能出了问题,治法当补中益气。人的思虑烦恼过度,夜不能眠,理当键脾。疑惑忧柔,犹豫不决,必须治肾。五脏与五气是一而二,二而一的。这就是中国科技,阴阳、五行,互相生克,相激相荡,相辅相成的微妙运用,详细内容必须熟读《黄帝内经·素问》,兹不多赘。

一个重要的议题必须附带一提,就是五味与五脏之间的直接、间接关系,影响到人生的整体精神面貌。根据《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五行相生相制,不可偏废。吃咸味太多太重,则会产生血液循环窒碍,气色因之晦暗。吃苦味太多太重,则是皮肤枯槁,体毛脱落。吃辛味太多太重,则神经痉挛,手脚枯萎。吃酸味太多太重,则皮肉粗糙,嘴唇变形。吃甜味太多太重,则筋骨痛,毛发秃。饮食上,五味必须平衡,偏废就要破坏整体健康。更多的养生知识与医学知识成正比例,脏腑的功能与精神状态也与医学知识成正比例。

再稍微往广泛一点讨论,根据《黄帝素问·内经·灵兰秘典论篇》,心、肝、肺、脾、肾,五种器官称为五脏,是“脏”;,五脏之外的器官,称谓:“腑”。脏是阴;腑是阳。阴阳就是表里,机能运作相辅相成。《内经·素问》把人体内的脏腑,列为十二组(十二舍),并以行政管理制度代表,加以说明:心脏等于是君主,神明从这里显出(原文: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神明两个字,一个是神;一个是明,包括神采、聪明、睿智。表现在外的是:喜。健康的的心脏,其人比乐观,积极。)。肺脏等于是宰相,运作节制从这里显出。肝脏等于是将军,思维谋略从这里显出。胆(腑)等于是裁判,是非勇怯从这里显出。膻中(腑,又称:心包,指的是:血管机能。《灵枢经》讨论经络,十二经中有心包经。血管是心脏的延伸,身体的循环系统。)等于是君主的臣仆,喜乐欢畅从这里显出(如果血管堵塞,就会产生血压高,忧郁等症状。)。脾脏和胃(腑)等于是仓廪府库,五味消化从这里显出。大肠(腑)等于是传导,消化后的渣滓排泄从这里显出。小肠(腑)等于是承受吸收,营养吸取,滋养从这里显出。肾脏等于是技术制作,意志创作从这里显出。三焦(腑)等于是决渎(内分泌)系统,内分泌腺(荷尔蒙)运作从这里显出。膀胱(腑)等于是州县,积聚的水液,从这里排泄。《内经》强调说:这十二个器官互相作用,不得有任何差误。可是“君主”(心脏)必须“神明”(健康),因为它是十二舍之首长,统帅。它要是健康,以下器官才能顺次安顿,正常运作。《内经》说:依此道理养生,则会健康长寿;依此管理天下国家,才能昌盛。良医可以为良相;良相可以为良医。

明白了上面所阐述的内容,就很容易了解,鬼谷子所说的:“中有五气,神(采)(亦可称谓:神明)为之长(居于首长,统帅,第一重要的地位。),心(脏)为之舍(宿舍,居住的地方。)。

说了这么多,到底鬼谷子要说明说明的重点是什么?(一)领导者必须神采飞扬。(二)要有旺盛的神采,必须五脏七腑运行平衡,功能强健。第一,领导者特别不能有心脏病。心脏机能绝对不可不健全(包括:冠心病,心机梗塞,动脉硬化,心肌炎,心律不齐,早搏,心脏衰竭等,基本上是吃油腻过重所致。)。领导者心脏不健康,就不仅不可能神采飞扬,而且他对人事物的认识,见解和判断都会有偏差,不可能达到全面。第二,其他四脏也不能有问题。任何一脏有问题,都必然影响心脏(根据五行理论,五脏互相制衡。)。譬如,一个领导如果患有糖尿病,糖尿病的结果,必然瞎眼,锯腿,这就形成外在的臃肿萎靡的不雅,还能有什么神采?而糖尿病在身体内部,首先败坏心脏和肾脏机能,其次是脑子坏死。平常人已经痛苦之极,如果是做领导的,这样就必然消失了做领导的资格。如果它勉强还做领导,如果他还大权在握的话,由于他对人事物的认识,见解和判断的偏差,他必定害垮整个团体,遗羞后世。美国总统和大企业的董事长,总经理,法律规定每年必须公开他们的“健康报告”。他们的“健康报告”里有没有做手脚,是否欺瞒,无法保证。至少表面上非这样做不可,这是制度,也正合于鬼谷子的要求。

接着,鬼谷子说:“德为之人,养神之所,归诸道。”又说:“以德养五气”。这是说:神采居于心脏,心脏健康则神采奕奕。五气的表现,是在于人的身体器官之外的精神反映。此外别人能见到的还有他的品德,品德代表整个人格,所以说:德为之人。譬如,人若患了糖尿病,除非这病是先天胎里带来,过错在其父母,他本人是受害者,应该不负责任。如果是后天得来,其原因不外是吃得太多太“好(油腻)”和色欲过度所致。结局让人看见的是瞎眼,瘸腿,这绝对说不上是个人的光彩。普通人患了糖尿病,如此而已。假如领导者患了糖尿病,带着个黑眼镜,坐在轮椅上让人家推出来,象假的一样,连话都不能说,如何还有颜面继续领导?撇开疾病的本身是否还能痊愈不谈,在其整个形象上已经写明了那永远擦不掉的污点。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这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信念。鬼谷子在这里提出一个“养”字,以德养五气;养“神”之所,归诸道!他为领导者的完善,提出了解决的方案。

第一、明道。

什么是“道”?鬼谷子用最简捷的一段话来说明一个非常庞大的概念,他说:“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纪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宏无形化气,先天地而成,莫见其形,莫知其名,谓之神灵。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是以德养五气。心能得一,乃得其术。术者,心气之道所由舍者,神乃为之使。”(《鬼谷子·本经阴符·盛神》)。这段话是《老子道德经》的缩写,读过老子的人,对这段话太容易理解了。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说,“道”是在天地还未形成之前,就早已存在的存在,他的运动根据一定的规律,逐渐形成宇宙、天地、万物。他自然而然既包容万物,又运行在文物之中,变化无穷。人虽然能感觉到他的存在,却看不见也摸不着。不知道他的名字,姑且称他为“道”,也可以称他做神(变化不测谓之神)灵(敏捷有验谓之灵)。他是人类生命的源头,也是人类聪明才智的源头。

既然道是人们聪明才智的源头,可他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怎么样才能把人和道联系起来呢?鬼谷子这段话里有两个“一”字:一个是:“一其纪也”的“一”字;一个是:“一其化端”的“一”字。这两个“一”字都是关键。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42章》)。道隐无名,有无形,但他却是一个有着生命的物质。“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道德经第21章》)。天地万物由道而生,其步骤是怎么样的呢?道的本身隐而无名无形,但当他一运动的时候,所显现出来的却是,有名有形的“一”。“一”是一切事物的“正面形象”。当道继续运动,一就显出了二,就是:万事万物的“反面的形象”。再继续运动,由二生三,就是:“一”和“二”正反两面的统一(合)。这也就是正、反、合,辩证法,是宇宙的规律。根据整个规律在不同时空中运行,就产生了万事万物。万事万物各有其存在性,合理性,真实性。这就是真理,也是极其信实的,实证的,能被科学说明的。根据宇宙的真理,人类身体的五脏七腑就必须按照规律运行。运行得合乎规律,就能平衡强健,使其具有正当的合理性与存在性。从内在的脏腑正当机能运行,就可能相应产生适当的聪明才智。

第二、得一。

“一其纪也”,是说:万事万物的正面形象显示出来之后,道也就显示在具体的事物中,并且有一定的规律。这时“道”在“一”的阶段里,是又看得见,又模得着。万事万物各有其存在的合理行,实在性,各有其真理,和信实。探讨人体的身体内脏和精神体现,就是医学。《黄帝内经》就是一本记载人体真理的巨著。

“一其化端”,是说:人体的脏器根据其运行的规律,而生化显示出他们的功能。譬如,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人的聪明才智的源头是道,也是从“一”而来。

老子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道德经第39章》)。得一,就是得道,也就是各自按照规律运行。领导人能让心脏根据规律运行,也就是依照《黄帝内经》的真理实行,其机能自然强健,外在的表现自然是乐观、积极,神采飞扬。

第三、德养。

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道德经51章》)

道是宇宙万事万物的总规律;德就是人类社会的规律。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存在,就是因为非如此不可。个人要在社会里生存,他的行事为人就非遵照社会的规律营为不可。领导者要在社会里领导众人,做众人的榜样,典型模范,就比众人更需要按照社会的规律为人行事。因此,领导者除了要切实遵照《内经》的科学真理来培养身体器脏,同时还得依照社会的规律来培养人格品德。社会规律的动力,就是“十手所指,无疾而死。”

这样,领导者就具备了“领导之术”。什么是“术”?术是方法,可验证,有实效的方法。现代人常称:技术,或科学的技术。也就是可验证,有实效的方法。鬼谷子所说的“术”,就是心、气之道所由舍者。也就是:强健的心脏和它所显示的乐观、积极的精神,到了运用自如的阶段。领导者得到了这种秘诀,神采飞扬就不在话下了!

然而,以上所述,并不是“知道了”就能必然产生效果的。《鬼谷子》接下去又提出了三个要点:

第一、真知灼见。

鬼谷子说:“知之者,内修炼而知之,谓之:圣人。圣人者,以类知之。”(《鬼谷子·盛神篇》)在这里,鬼谷子提出,能成为“圣人”(成功的领导者),他的“知”,是不同于一般人的。他的“知”是经过勤奋的“修养”和不断地“锻练”而得来的真知。同时是“以类知之”。什么是“以类知之”?就是从天下万事万物“分类比较”后得到的真知。“以类知之”是使用科学的方法:搜集资料,研究分析,然后根据演绎和归纳所获得的结论。领导者的“知”,鬼谷子所强调的是科学的真知灼见,从来没有说过是从什么神祗的启示,圣灵的恩赐。这个“真知”的来源是同一般人一样的“九窍,十二舍”而来。

他说:“九窍,十二舍者,气之门户,心之总摄也。受生之天,谓之真人。真人者,与天为一。而知之者,内修练而知之,谓之:圣人。圣人者,以类知之。”(同《盛神篇》)。九窍是指:两眼,两耳,两个鼻孔,一个口,加上下部二孔,是谓:九窍。(《周礼·天官·疾医》),人从宇宙,社会中吸取一切资料,九窍就是人的探测器和雷达。十二舍是指前面提到过,身体内的十二脏腑。(《素问·灵兰秘典论篇》)这十二个脏腑,是将九窍所得的素材,经过一定的流程,加以处理,达到一个笼统总的心的感受(心之总摄)。譬如,人们来到一处,看见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耳听到鸟儿歌唱,鼻闻到阵阵的花香,坐在绿茵的草地上,溪水边,柳树在上面半遮住多余的阳光。于是,到此的人们感到满身舒畅,心旷神怡,直如人间天上。在这种情形下,人们都会有此同样的感受。人都有九窍,十二舍,就都有同样的感受。这是自然的,天生的,大家都是一样的。如果九窍、十二舍都运行得正常,所以鬼谷子叫这些人做:真人,就是自然人。与天为一,就是自然而然,依顺宇宙规律,与万物一样生灭,有时有序。也正是庄子《齐物篇》里所形容的万物一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随着大自然的变化而变化。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25章》)。和上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天生一副绝佳的对联。

可是,在此,鬼谷子突然一个转折,就是:他用了一个“而”字,“而知之者.....。”。就是说:可是还有一种人,他就不止是感受而已,他更要把从九窍得来的这些素材加以研究,分析,演绎,归纳,同时对自己的感受能力,更加上个人平素的修养,锻炼,使其更敏锐,更贴切。这种人,鬼谷子把他叫做:圣人。就是不同于一般人的领导者。面对同样的事务,肯定地,领导者必须比一般人更具真知灼见。

一般人感受得到就很可以了,而领导者则不能含糊,必须具有切实的真知灼见!譬如,一队人在向前进行,走到前面所描述的地方,大家觉得心旷神怡,于是要卸去行装坐下休息,都要到溪边喝水乘凉。可是队长发出命令:不许乱动,原地戒备。及时派出几个侦察人员四面搜索,如果发现可疑情况,立即回报。结果发现小山背后,就有敌人埋伏,小溪上游,堆积死人死畜,证明溪水有毒。在众人松懈的情况下,领导却有特别的警觉。经过研究分析,演绎归纳,结果发现不利情况,幸得戒备周严,得以脱离险境。这就是领导者真知灼见的发挥与重要。领导者的机警是,平素修养和锻炼出来的。

第二、养气养德。

除了真人,圣人以外,还有一种人就是老子所说的“众人”。鬼谷子称他们“有所疑惑”“心术不通”的人。鬼谷子说:“知类在窍,有所疑惑,通于心术,心术必有不通。其通也,五气得养,务在舍神,此之谓:化。化有五气者,志也,思也,神也,德也,神其一长也。静和者,养气。养气,得其和。四者不衰,四边威势,无不存而舍之。是谓:神化。”(《盛神篇》)。

要解释这段话,必须先看老子怎样描写“众人”。老子说:“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道德经第20章》)这里说的“众人”,老子又称他们“俗人”。这些人既被称为:众人,就是很多很多的人,大多数的人。这些人终日熙熙攘攘,忙忙碌碌为的是吃喝玩乐(享太牢,登春台。)一窝蜂,煞有介事;而我却单独孤寂,完全不跟他们同一行动。那些众人都好像聪明有余;而我却象被他们所遗弃。那些俗人好像智巧明察,唯利是图;我却昏昏闷闷,好象糊涂。那些人为蝇头小利,蜗角虚名,争夺不休,最后你死我伤,自以为能干有为;而我被他们看成傻瓜。可我就是跟他们不一样,因为我只追求真理(食母--道)。

为什么那些俗人会那样追求不舍,自寻烦恼?老子说,是因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道德经》第12章)。这些人所追逐的都外在的是九窍之欲,被九窍所奴役。分辨不出什么才是真正的人生。鬼谷子说他们是生活在“疑惑(辨别不出来)”之中,因为他们把九窍所得来的资料,不能通过十二舍的程序来分析处理,而获得真知灼见。这些人都有“心术不通”的病。只停留在耳目口鼻以及下面二孔的酒色财气肉欲之中。所以鬼谷子强调:这些人,“心术必有不通”!他们是一般人,也是多数人。

怎么样才能从这些熙熙攘攘的一般俗人中分别出来?鬼谷子建议:必须:养气。:五气得养,心术必通。心术通,则神在舍,才有机会获得“真知灼见”。

一个人一旦获得真知,在他身上就会出现四样东西,鬼谷子称它为:志也,思也,神也,德也,四者。神其一长也。就是:独特的志向,明澈的思考,旺盛的神采和高超的品德。而旺盛的神采却是特长中的特长。这样的人就绝对和一般人不一样了。譬如,拿破仑年青时,同伴们都在一起,不是抽烟喝酒乱聊天,就是玩耍嬉戏,甚至嫖赌。他却一个人坐在一颗大树下读书,别人都叫他傻子。真是“鸦雀焉知鸿鹄志”。从来拿破仑就是与众不同,鹤立鸡群。孙中山童稚时,一般孩童见到庙里佛像,都敬畏的了不得。他却对他们说,这泥塑木雕的偶像,都是用来骗愚夫愚妇的,是绝对没有灵验的。众孩童不信,孙中山就走到佛像面前,把一个佛的手指掰断了,那些众孩童吓得一哄而散。孙中山就有独特明澈的思考,不被迷信所惑。鹤立鸡群,与众不同!《三国志》说,诸葛亮读书能彻底明白书中的精义,与一般读书人只注意一鳞半爪,大不相同,他抱膝作梁父吟,自比管仲,乐毅,分明他就有不同凡响的自觉。中外古今没有一个杰出的领导者不是鹤立鸡群,与众不同的!

第三、静下来。

鬼谷子说:“静和者,养气。养气,得其和,四者不衰;四边威势,无不存而舍之。”鬼谷子的“五气得养”除了获得真知,不同凡响外,仅就健康来说,现代医学电子仪器可以测出数字,说明“安静下来”对压力与紧张的舒解,具有特效。而压力与紧张是心脏病,脑充血以及数种癌症的导因。每天只要能定时安静下来,就是健康长寿的保证。庄子在《外物篇》中说:“静默,可以补病;眦蔑可以休老;宁,可以止遽。”就是说:静默可以治病,按摩眼眶可以防止衰老,宁静可以疏解紧张压力。主要是在一个“静”字。

老子用“熙熙”来描写那些一般的俗人,只要站在街头一看,这“熙熙攘攘”真是贴切,妙绝。他们熙熙攘攘,煞有介事,其实都是庸人自扰,自寻烦恼,自造压力与紧张,还自以为了不起。在老子看来,这些人都是践踏宝贵的生命,无谓之极。其实,我们那一个不是被不能脱俗的父母所生,在不能脱俗的环境中生长。不由自主的也在随波逐流,遂至灭顶。那么怎么样才能从无谓习俗中开脱出来呢?鬼谷子建议:必须养气。气又怎么养呢?诀窍在一个“静”字。众人熙熙攘攘,就是为九窍之欲忙得不可开交,根本顾不过来反思一下得失。他动我静,静可制动。把无谓乱动的十二舍,安静下来,让它们有机会按照规律,合理的运行。自然就一切和顺,心术必通。真知灼见自然流露,独特的志向,明澈的思考,旺盛的神采,高超的品德,四者自然具备,而且神采特别旺盛不衰。同时从身体周围,自然而然的产生让人爱戴敬畏的“威势”。诀窍只在一个简单的“静下来”,不去无端参合那些人的熙熙攘攘而已!在同一个班级的学生,那些“静不下来”的学生,就一定读不好书。那些“坐不住”的学生就必定去外面不断寻找刺激,象无头苍蝇一样乱扑,惹是生非。让静得下来的学生去获得“品学兼优”的荣耀。

“静下来”是杰出领导者的秘诀中的秘诀!是一道保生护符!

企业教练张行之郑重推荐 

第五讲

领导者的素质(二)

领导者要志向坚实

领导者必须神采飞扬,这是人们的领导者的第一印象,所以鬼谷先生把它排在首要。接着第二个要素,是要求领导者必须意志坚实,这是领导者给人的第二印象。人们不仅感觉得到,也能看得出来。

鬼谷子要求领导者们必须要:“养志”。就是:培养自己的意志,直到十分坚实,绝不随便动摇。同时,养志要养得就象“灵龟”那样灵验才行,这当然只是一个有趣的比喻。乌龟是一种长寿的动物,它的腹背都有坚实的壳甲,让人看上去就觉得它很坚固。特别是中国北方的一种乌龟,它们的行动非常缓慢,甚至于长久一动都不动。乌龟不作其他运动,只运动它的颈项,就是把头部和颈部,都缩到壳内,不时又伸出来,来回不停的伸缩运动。因为身体不动,消耗能量极小,只要能找到一个地点潮湿,它有足够的水分,它就可以不再行动。头伸出来捕食经过的昆虫蚊蝇充饥,此外就只有宁静。如果地点合适,不遇其他事故,它就永远存活。由于它们长寿,古人以为它们特有智慧,希望它们指点迷津,这就造成了它们的大劫难。上古的中国人把它们捉来,用火烤到它们的壳甲裂开,现出各种纹络,以为这就是它们“写”出来的“指示”。这就是中国初期文字中的甲骨文。大概壳甲上的裂纹,经过专人诠释,可能有与事实不谋而合者,因而称它们为:灵龟。后来,这种占卜问事的方法不再使用,若非灵验度不足,就是这种乌龟已经被他们灭了种。后世存在的只有那些甲骨和甲古文字,还有一个灵龟的名称。

为什么鬼谷子要求领导者去效法灵龟呢?原因很明显,第一,相传灵龟很有智慧,具有真知灼见。第二,灵龟的壳甲非常坚实,一看就有坚实,厚重和稳固感。第三,灵龟不轻于行动,在一个地方可能呆上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它十分宁静,不容易受干扰。第四,灵龟生活方式独特,与所有其他动物都不同,而且特别长寿。第五,灵龟必定是有特强的意志,从它们的情况可以充分说明,它们的坚韧性格。凡此,都象征着一个杰出领导者应该具备的特点。所以,鬼谷先生提出:养志法灵龟。当然,人是人,龟是龟。所谓:效法灵龟,也只是强调和象征的意思。希望领导者能体会,抓紧上述五个特性。这也是养志这章书,开宗明义,很重要的总原则。

志,是志向。领导者的基本任务,是:他必须树立他的使命--如何开创,经营和守护整个被领导团体的整体利益。因此,他必须是一个具有决定力,并且具有一定方针的人。他要有明确的方向,和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充分理由,使得最大多数的人能与他同心合意,成就他众志成城的力量,来完成他的使命。树立使命,首先领导者必须培养自己的志向。鬼谷子并没有假定每一个领导者都是具有坚实志向的,所以他建议,领导者一定要精心培养自己的志向,才能成为真正杰出的领导者。领导者为什么一定要培养坚实的志向?怎么样去有效的培养坚实志向?与培养坚实的志向后,有什么效果?这是鬼谷子在本章书里要讨论的三大点。

第一,领导者为什么一定要培养坚实的志向?

志向是什么?鬼谷子说:“志者,欲之使也。”(《鬼谷子·养志篇》以下引用原文,不再重复出处。)是说:志向是一个人欲望的代表。人,生命的本身就是一种欲望。在生活中,一切我想要得到的,都是我的欲望。人不可能没有欲望,除非他死了。人一睁眼,一开口,一举手,一投足,都代表了他的欲望。一天之中,大大小小,人有数不过来的欲望,不过总有几个是比较大而成形的欲望,而人最贴切的欲望,就是食欲和性欲。这两个“欲”大到连人自己都分辨不出来,所以学者称它们为人的“本能”。本能是与生俱来,不教而能,不学而会的力量。鬼谷子说:“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也。”这是说:如果一个人的欲望太多,就会使得心脏散乱。心脏散乱,就会使得意志衰弱,意志衰弱,就会使得思想不清楚。要明白鬼谷子的这一大串的话,必须先明白人的生理和心理。要明白人的生理和心理,就得先明白它们之间的运作关系,所以我们就必须先回到《黄帝内经》。

根据《黄帝内经·素问·灵枢》,人的五脏依五行互相制衡的规律运作,以期达到完全的互惠平衡。西方学术没有五行--金、水、木、火、土,只有四行--气、水、火、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又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又克金,一正(阳)一反(阴)两个无止无尽的循环圈。以此为工具,事物就可以达到不多不少完全的平衡。西方哲学的四行,没有互相生克,互惠制衡的的机制,达不到平衡,所以西方人的头脑里根本没有平衡和谐的理念。在医学方面,五行理论,同样被中国医学采用,建立了中医独有的人体脏腑器官连锁相关的理念。这也是西方医学不可能明了的概念。

根据《黄帝内经》,心脏属火(和心脏相表里的腑--小肠--都属火),脾脏(胃腑与脾脏相表里)属土,肺脏(大肠)属金,肾脏(膀胱)属水,肝脏(胆)属木。在机理的运作上是:心(火)支援脾(土),脾(土)支援肺(金),肺(金)支援肾(水),肾(水)支援肝(木),肝(木)支援心(火),这是一个生理上支援供给(简称:生)的循环圈。如果仅仅这样无止境的循环相生,就象滚雪球一样,最后必要庞大得崩溃爆炸。于是就有另一个削弱和管制(简称:克)的循环圈:心(火)削弱管制肺(金),肺(金)管制肝(木),肝(木)管制(脾(土),脾(土)管制肾(水),肾(水)管制心(火)。这两个循环圈使得人体脏腑获得互惠平衡运转。膻中(心包)和三焦互相表里,也属于火,它们有个特别名称:相火,一样以火的性格运作。

中医“肾”的意义,分两个,一个是狭义的“肾”,是指:肾脏(包括与它相表里的膀胱);而广义的肾,是指:肾脏和生殖器官(女性:卵巢和子宫;男性:前列腺和睾丸。睾丸又称:外肾。)因为肾脏和生殖器官同在一区域活动,并且共用一个孔窍。这种方式的定义,分明是既根据器官的本身;又根据它们的机能,还是依据它们连锁相关的理念而来。“肾”在身体器官方面是肾脏或包括生殖器官;而在精神方面的表现则是意志,决定力或性机能,以及性欲。肾水是生命的根源。性欲是人生第一的基本大欲。在生物界,没有生命不是源于性欲。一切生物的第一个细胞生成,非由他父母的性欲不可。若无父母性欲的发动,宇宙间就绝对不可能有他的存在。人生的本身若没有性欲,其他任何欲望都无所附丽。

《易经·序卦传》:“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而然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古人把性欲伦理化了,在传宗接代的大道理下,堂而皇之施行性欲。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离娄章句上》)两千年来,中国人都会背诵这句话。这句话可不得了,替性欲敞开了一道无限制的美妙大门。为了保证后代,一夫一妻不够,于是《周礼》规定:天子、诸侯,一娶九女。在男性中心社会里,有成就的男子虽不能比天子、诸侯,而大丈夫也得要有三妻四妾。比天子、诸侯才少了两个女人。归根到底,其实,都是性欲在作祟。在明媒正娶以外,这些男人只要见到自己中意的,随时都“有权”“娶”来,多多益善。只要他们大有权势,除了女人外,美男也是要“娶”的。根据《墨子·尚贤篇》《荀子·非相篇》在王公大人下面任一官半职的只有两种人:一是亲戚;二是相爱的男宠。其实说穿了,都是由性欲而来的人。这种情形泛滥到一个地步,诸侯之间,要用“国际条约”来彼此“勉励”:“美男破产,美女破居(家)。”,互相警告彼此提防破产和破居的后果。如所周知的“假虞灭虢”的故事,一般史书上说了许多大道理,而《战国策·秦策》却简便的说明了真正要害:晋国的大臣荀息,建议晋献公,送了几个美男给虞侯,叫他在虞侯面前卖弄风骚,专讲贤臣宫之奇的坏话。虞侯从此迷恋美男,胡涂颠倒,就完全不理,且逼走了宫之奇。虞国遂亡于晋。这却又是“美男破国”了。

鬼谷先生说:“欲多则心散”。整个“欲多”并不是轻描淡写的多了些欲望的泛泛之称,其实特指的是:纵欲,放纵性欲。至于放纵食欲,老子说:“五味令人口爽”。这个“口爽”不是嘴巴爽快的意思,爽者,伤也。是贪吃好味必然伤害到“口”的意思。口被伤害有什么大了不起,值得老子发出这么大的警告吗?根据《黄帝内经》:心脏对外的出口是舌头,故称:心开窍于舌。脾胃的对外出口是口腔,故称:脾开窍于口。“口爽(伤)”二字,说明了心脏,脾胃都受到伤害。一般人认为鸡鸭鱼肉,煎炒片溜;燕窝鱼翅,煨炖烩炙,是好东西,吃得越多越好,现代不用医学的警告,常识都在警告,这类食品是导致心脏病,脑充血,糖尿病等恶疾的第一凶手。因为“五味”令人心脏和脾脏受到伤害而致病,这是一个极其严肃的命题。

放纵性欲,一般人认为是人生快乐享受和骄傲。《黄帝内经》说:放纵性欲的结果是“肾亏”。肾亏又有两个结果:第一是直接“肾脏和肾气(意志)衰弱。第二是间接导致心脏和心气衰弱。因为肾亏,则肾水不足生(支援)肝木,于是造成肝脏和肝气损(伤),它的症状是:肝脏解毒机能退化,可导致癌变。颓废无力感,忧郁症,慢性发炎低烧,神经痛,思想混淆,眼睛疾患等。肝损,则肝木不能生心火,于是心脏受伤,心气的神明--聪明睿智--因而溃散。所以先生说:“欲多则心散”。以唐太宗李世民为例,他的一生功业分前期与后期。这前期、后期之分是根据魏徵的两个有名的疏奏,一个是贞观十一年中国遭大水灾,魏徵上“十思疏”,切谏太宗,说他“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建议他“十思”检讨自己过失。第二年,中国又遭大旱,魏徵又上“十渐疏”,列举十个实例,比较贞观初年的辉煌政绩和现今当时的腐败奢靡的堕落实情。文章洋洋大观,说明唐太宗在十年之间,前后判若两人,行事颠倒,苟且因循。魏玄成的“十思、十渐”两疏,处处都道着太宗的“心病”,非常切实。史家评论玄成公,孤忠直谏,难能可贵,千古一人。不过唐太宗有一个最主要的弊病,魏徵两次上疏,都没有提到,也从来没有用另外的方式规劝过,那就是唐太宗过度的纵欲渔色。唐太宗后来的心思散乱,行事颠倒,根本是源于纵欲渔色。魏玄成弃本逐末,虽然奏章上说得冠冕堂皇,头头是道,其实都起不了作用,种下了唐代后来不断动乱和灭亡的基因。如果仔细研究李世民的功过,早就被鬼谷先生一语道破!如果当时有人根据鬼谷子来劝说李世民,以他的的聪明才智,应该有所感悟而避免以后的倒行逆施。那么,也许唐朝的历史就会改写了。李世民是一个被称为英明的圣主,实际尚且如此,那些等而下之的领导们,简直就不能提了,对国家和人民来说,这是何等残酷的现实!

鬼谷子接着说:“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也。”根据《黄帝内经》,心脏和心气崩散,则心火不能生脾,于是脾脏和脾气衰弱。症状是忧疑惊恐和疑虑不休导致失眠恍惚。在生理方面脾脏衰(脾,根据《黄庭经》,脾有两个,一个是圆形的,一个是长条形的。长条形者现代称为:胰岛腺。英文里把脾Spleen和胰腺Pancreas两个字通常都放在一起,写法是:Spleen\pancreas。),病症是糖尿病,尿频,便秘或泻痢,体能消失,口内炎等。由于脾土弱而不能制约肾水,则肾必亢进,而相火扬,性欲也必亢进发狂,而无法抑压。以上是第一种情况。反转过来说,如果心脏和心气崩散,则心火不能制约肺金,则肺脏和肺气,必然亢进。症状是悲伤不时,咳痰吐血,精神萎顿。肺金亢进则乱生肾水,肾也必亢进。必至意志犹豫,思想混淆,萎靡苟且,得过且过。这是第二种情况。不论从哪一种情况立论,都得到“志衰而思不达”的结果。

第二、怎么样去有效培养坚实志向?

《内经》还有一个理论,单就心、肾之间的直接关系立论,并且包含了方法。专有名词是火水未济,心肾不交。火性上扬,而水性下泄,二者不能交汇。南辕北辙,越离越远,两头消耗。心是火;肾是水,二者背道而驰,就会导致心肾两亏的现象。如果能将心火向下引,使其温蒸肾水。水气氤氲上升,滋养心火,这种现象叫做:心肾互通,天地交泰。如何能使心火不上扬而下降,其不二法门,就在一个“虚”字,一个“静”字。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道德经》第16章)。采取最舒适的环境,安静坐下,慢慢深呼吸,卸去一切思念忧虑,存想导引,心脏跳动次数递减,心火就自动慢慢静沉下降,温蒸肾水。然后自觉,精水津液氤氲,冉冉上升,团护滋润心田,于是浑体通泰,轻松无比。最显著的效果是满口生津,犹如泉涌。满口生津的现象是一种自我修整,达到健康无病的圆满境界(口干是许多严重疾病的主要症状,特别是糖尿病。)这种治疗、康复技术,丝毫不假借任何外在力量,其效果向来为养生家所重视。

补救“志衰而思不达”的方法,鬼谷先生说:“心气一,则欲不徨。欲不徨,则志意不衰。志意不衰,则理达矣。理达,则和通。和通,则乱气不烦于胸中。”欲念不彷徨,意志就不会衰退动摇。意志坚强,就能明达事理。事理明达,就能感到身体和平通畅,乱思杂念就不会搅乱于胸中。这些的完成,在于“心气”能“一”,就是安静,集中。这和心肾互通,天地交泰的说法虽然不同,其实是在说明同一件事。“静下来(心不外务)”还是领导者成功的不二法门。

鬼谷先生精通四大门学问,医药养生之学是其中之一。先生从医道着手,要求领导者清心寡欲。如果只把“清心寡欲”当作道德上德目的劝告,意义和实质上,从医学说明都比较深刻明显。从医学来立论,养志和养肾,养气和养心,都是同一个意思,只不过在行文上不单调而已。即使是一个普通人违背了养肾和养心的规律,必然疾病缠身,痛苦不堪,再大的雄心壮志都无由实现,终于潦倒不堪,何况要做一位有为的领导者呢?

鬼谷子更加强调说:“志不养,则心气不固。心气不固,则思虑不达。思虑不达,则志意不实。志意不实,则应对不猛。”为什么鬼谷先生把“言辞应对”也强调在里面呢?因为领导者的成败,除了气本身素质以外,就数到领导者所使用领导艺术。而领导艺术第一要紧的就是他的言辞应对技术,如果他反应迟钝,用词不当,立即就被人家看穿,立即就失败了。根本的问题还是出在酒色欲多之上。

一个肾亏的人,别人也能一眼看出来,譬如三国里的例子,鲁肃到荆州城,要向刘备索还荆州地面。刘备故意不说话,一位款待鲁肃。诸葛亮说:荆州本是刘表的地盘,现在刘景升虽已故去,他的长子刘琦尚在,理当继承。我主(指刘备)是景升之弟,以叔辅侄,名正言顺。说罢,屏风后转出刘琦来。鲁肃向来主张孙刘合作,共拒曹操的,所以也不争辩,就回去柴桑。向周瑜汇报了情况。周瑜责备他说:你真是老实人,忠厚的过了头。刘表死后,他的继承人刘琮,母子俩归降了曹操。引得曹操大下江东,想把我们也吞了。我们花了多少精神,粮饷弹药,火烧赤壁,才把曹操击退。荆州理当是我们的。刘备乘机窃据荆州为己有,如今又弄出一个刘琦来,这是他们藉故推搪,你怎么就被他们推搪瞒哄过去?况且那刘琦还是青春少年,到什么时候才能取还荆州?鲁肃说:不久了,我看刘琦虽然年少,神智气色不好,是酒色过度的样子(奇怪,诸葛亮难道就没有看出,也没有好好医治防护刘琦。),此人必不能久。(不到半年,刘琦病死,果应鲁肃之言。)任何一个肾亏的人,明眼人一看便知,都用不着和他对话。如果一对起话来,就更了如指掌了。

鬼谷子还不放心,转回头再强调一遍,他说:“应对不猛,则失志而心虚。失志而心虚,则丧其神矣。神丧,则仿佛。仿佛,则三会不一。”就是说:言词应对迟钝而不恰当,就显出了他失志而心虚。失志而心虚的人也同时没有了神采。没有神采的人,就显出他仿仿佛佛,悠悠忽忽,神、心、志三者都不能集中,统一连续运作。这是领导者的大忌,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养志=养肾,养肾=窒欲(《易经·损卦》:“君子以惩忿窒欲”。)窒欲=养气,养气=养心,养心=神明,神明=成功。

第三、培养坚实的志向后,有使命效果?

最后,先生提出了结论,就是养志的效果。这又分两大点来说明。

第一、

鬼谷先生说:“内以养气,外以知人。养志,则心通矣;知人,则分职明矣。”领导者的领导艺术中,知人善任是重要的一着。用对了人,他的使命就已经成功一半了。领导者因为能够养志,所以他的神智清明,心明如镜,用来看人,知人,就不会看错了人,用错了人。避免胡里胡涂以不知为知。譬如:诸葛亮错用了马谡,失去了街亭等三城。即使后来挥泪斩了马谡,再也没能恢复,出祁山伐魏的气势,直到他遗恨而终。刘备临终时,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终无大用。”所谓:言过其实,就是专好吹牛,没有实料的人物。刘备能看得出来,而诸葛亮却看不出来?这又很奇怪。司马懿亲率大军来夺街亭,诸葛亮用一个从来没有独当一面过的马谡去守街亭。派的副将王平,也是个平庸的人。却把身经百战,有胆有识的的大将赵云,闲置在列柳城,自己闲闲游游的坐在西城。大敌当前,这样的布署简直是在开玩笑!若说诸葛亮平生谨慎,在这个布署里,只看得出轻率无知来。这还不是可以用一个“错用了,小马谡,无用之人。”一言以蔽之的。真奇怪。

凡是人,都有欲望,食欲,性欲都是本能性的大欲,若不节制,必然泛滥灭顶。养志是人人必须的,不过领导者更重要,因为领导者的地位往往有别人没有的方便,甚至可以合理化的纵欲,最后惨遭灭顶。当一个人能做到养志,养志=窒欲,他就从一个困笼里被释放出来,他就能有充分的精力和睿智,去追求其他的欲望。诸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乘风破浪,平步青云,为国为家,建功立业。各人禀赋不同,志趣有异,于是各行各业呈现于社会之中。所谓知人,就是明白了解他人的禀赋和志趣。领导者如果能依照他们的禀赋、志趣,安排他们在合适的岗位上,各人自动自发,力争上游,这是最佳的管理艺术和效果。先生说:“察其所安,以知其所能。”于是各人的“分、职”,就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有条不紊。这样的管理就是最佳,最上乘,最不费力气,成功的管理。

第二、

先生说:“养志之始,务在安己。己安,则志意实坚。志意实坚,则威势不分,神明常固守。乃能分之。”这是说:养志实为了安己,,己安则志意实坚。这些的过程前面已经说得很透彻了,一言以蔽之,就是志向坚实的成果是从一连串的努力而得来。得来之后,显出两个效果:一是,威势不分;二是神明常固守。

在前一讲里,也提到过:领导者的“威势”。杰出领导者和一般人所不同的地方,就是杰出的领导者身上自然而然的让人能感觉得到有一种“威势”。韩非子曾经用过很大力气来强调领导者的威势,他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即使圣明如尧帝,当他还是平民的时候,他想规正三个人,可能都没有人听从他。等到他做了天子,一声号令,千军万马,大气都不敢出一口,严阵以待。是因为天子有一种威势,而平民没有。又好比同样是一块石头,在平地上起不了作用,但一旦在千仞的高山上滚落下来,气势等同千军万马。领导者如果没有威势,或因为什么缘故,失去了他的威势,就等于零,或是比零下更糟。在前一篇里鬼谷子说:“四者不衰,四边威势。”就是:志、思、神、德,四者,都不能衰。在这一篇书里,先生说:养志的结果,就是:威势不分和神明常固守。两篇是互相呼应的。

“威势”不是用来做装饰的,在领导艺术上必须能起作用。就是用它的力量来推动部下,积极完成使命。先生说的“乃能分之”,是把威势推出去,起作用。他还专门又有一篇书,专门讨论怎么把威势推分出去。“乃能分之”的分与前面“威势不分”的分字,是两个概念,前面说的“不分”是完整的意思。后面的“分之”,是推分出去,使它发生作用和影响。

志向的坚实,简单的说,就是坚持清心寡欲,这是领导者不可或缺的素质!

领导者要思虑精确

鬼谷先生在这章书里,指明了两个大点:一个是,思虑计谋;一个是,内视反听。前者是处于人的生理与心理机能,属于人的躯体和智力体的作用。后者是完全属于精神体的运作(关于这个理论,将在下面在详细阐述。)。在前两讲里,我们曾根据《黄帝内经》,反复说明人的身体里面具体的腑脏器官(十二舍)的运作,以及从脏器的运作而产生的脏气,就是一般称为:心理或精神面貌。譬如,《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篇》说:”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脏在实质的器官作用,主要是过滤血液、油脂、体毒。但是,中国医学的理论,肝脏机能不仅有它物质性的过滤机能,而且:第一,它是心脏机能的支援者。其实,从解剖学里显而易见,心脏就“坐在”肝脏上,肝包着心,没有肝的支援扶持,心脏就无法独立存在或运作。中医用:“肝木生心火”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密切关联。第二,肝脏除了物质的器官机能运作之外,还有“脏气”的运作。既称它为“气”,就是说它不能完全用看得见,模得着的物质性来说明的东西,他是由物质器官产生出来的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能力体。《内经》称它为:谋虑。

在西方医学里,见不到谋虑与肝脏有什么相干,他们把谋虑的机能放在脑子里,认为思想谋虑都是脑子的作用。一个人的思想如果出了病变,他们就用谈话、开导,麻醉甚至电击来治疗,从来想不到肝脏上面去。到底是肝脏作思考,还是脑子作思考?要解答这个问题,以前比较难,可是现代有了电脑之后,比较容易理解了一点。如果我们把肝脏比作操作程序的一个软件,而脑子却是电脑机里的硬盘。虽然这还不是一个非常完整的好比方,至少可以说明肝脏机能在精神面里的地位。从临床上看,一个肝脏的病患者,他的主要症状之一,是思想不明,疑虑丛生,自卑消极,总称为忧郁压抑症。肝疾患者除了有器官上的症状外,同时受着精神萎靡,体力不继,思想颠倒和忧郁症的折磨。这就明明白白的证实肝疾患者的确呈现精神上的病症。西方医学的病理思想,由于精神症状和肝脏联系不起来,就把忧郁症硬生生的分割出来,又硬生生的放到脑神经科去治疗。这就把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弄得特别复杂,难怪就越治越病了。这也充分证实了中国医学的真理性和优越性。

日本人由于多食生冷,特别食生鱼肉,胃病居世界第一。中国人的一双筷子,可能因此肝病独夸世界。肝炎细菌,四百度的高温都杀不死,却随着筷子口水,到处散布(性行为也是媒介)。中国人的食品就是没有真正的酸(酸在的五行的五味中属木,是强肝的。),连中国的醋都不酸(比起外国的醋来),除了山西人喝醋(脑筋比较转的快一点,会做生意和理财。)之外,中国人很少吃酸。不但不吃酸来强肝,反而拼命拚烈酒(外国的葡萄酒酸的和醋一般,中国传统的酒里绝无酸味。)以烈酒的酒精来杀死自己的肝细胞,造成肝硬化和肝肿瘤为荣(中国人吃饭拚酒是世界特色)。中国人一切都好,唯独一贯对外人小心翼翼,一味伺候,唯恐不周;对自己人则狠下毒手,动不动必要斩尽杀绝。这是与世界其他民族很不相同的地方。譬如,大唐盛世,政府规定:凡外国人在京城,可以白吃白住,这是怀柔远人的德政(特别优惠政策)。于是外国人三五成群,吃到店家纷纷倒闭,政府并未给予补偿。武瞾(则天)用来俊臣造《罗织经》,专门无端牵连罗织官吏和百姓,他说你有罪就有罪,动辄腰斩弃市,诛人三族九族,如同家常便饭。官府如此,而民间更甚。流寇一杀就几千里没有人烟,偏偏就不去杀那来侵略的外国人,也从不杀到外国去抢夺外国人的财富(这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特色)。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心存疑虑,一知半解,不求甚解,甚至弃如敝履,却手捧着金饭碗向外国人讨饭。种种现象,分明是因肝脏疾患所致。不然为何,孙中山痛心疾首,说中国人是:一盘散沙。因为孙中山身在国外,他本身又是医生,国学根底深厚,有机会比较和深思。鬼谷子说:“意虑定,则心遂安,则其所行不错。”(《鬼谷子·实意篇》一下引用原文,不再说明出处。)看来一旦中国人能致力清除肝疾患,必将成为世界最优秀的民族!

鬼谷先生要求领导者要思虑精确,他把它叫做:实意。又解释说,什么是“意”呢?他说:“气之虑也”。实意就是要求充实思想和精密审虑。他打了个比方,要大家去效法螣蛇。螣蛇本是一种古代传说中的蛇类动物,体积不大,却灵巧能飞,对捕食的对象能一击而中。这样说来,螣蛇与竹叶青这种小蛇有点类似。由于并没有实际的螣蛇,姑且拿与它相似的竹叶青来做比方。比方就只不过是个比方而已。竹叶青,顾名思义,它是绿色的,长得与竹叶相似,这是它们的保护色和保护形。它们生长在竹林里,平常人家以为它们不过是一片片的竹叶,就不加防备。它们吐一根极细的丝当作:“绊马索”,自己静静的躲在细丝的一端隐密的地方。只要有动物,昆虫碰到了那根丝,它就会以极快的速度,象飞来的一样,一口咬中猎物。他的牙齿带有剧毒,随着血液流动,猎物就从被咬中的地方开始麻痹,直到心脏而死,乖乖的成为它的食物。

竹叶青有几个特点:第一,经过极周密的思虑,选到最合适的地点,在通道上布丝,在最隐蔽的地方藏身。第二,它极具耐性隐伏等待,却又十分机警。第三,一旦有猎物撞到它的网上,它就用极大的速度,极准确方向出击。第四,一经击中,对方就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这四个特点,可以各用简单的字来代表,就是:稳,忍,准,狠。日本武士以刀术(或称剑术)闻名天下,练刀术,就以必胜为目的,以稳,忍,准,狠四字为要诀。其实领导者之所以为领导者,与练刀术没有太大区别,进一步可获必胜;退一步即无死所,绝对不可掉以轻心。如果要想逍遥自在,就千万不要选择当领导这条不归之路。因为领导必有使命,要完成使命,就不能失败。若要必胜,除了稳,忍,准,狠以外,别无选择。当领导绝不能是“和事佬”,大哥,二哥,麻子哥;你好,我好,大家好,和稀泥(就算你想和,别人也决不会让你和)的人不能当领导,或许应当去出家。即使出家到一个宗教的团体里,还得为本宗教的昌盛,和抵御别的宗教侵袭而努力,还是不能和稀泥过日子。别人因为肝脏有问题,分不清敌友,甚至把敌当友,把友当敌,颠倒行事,尚且需要医治纠正,领导者就绝不能随波逐流,和一般病人沆瀣一气。鬼谷先生把本篇叫做:实意法螣蛇,意义是非常重大的。稳,忍,准,狠必须是领导者不可或缺的素养。

根据《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五味所入:苦入心,辛入肺,酸入肝,甘入脾,咸入肾。”“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亢进)者也。”“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情感),肝藏魂(思虑),脾藏意,肾藏志。”这里说:“肝藏魂”,所谓“魂”,就是谋虑。因为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同时,如果精气并于肝(肝被激动或刺激或病变而发生机能亢进),则忧,就是产生忧郁症的精神现象。其他类推。现在我们要讨论的是:“脾藏意”这句话。意思是:意是脾脏之气,是脾脏的精神状态。

意是什么?根据字义,意的内涵至少有下面几点:第一,意是思维。譬如《柳宗元·封建论》中说:“封建,非圣人之意也。”这个意是思想,思维的意思。第二,意是勇敢气慨。譬如《汉书·李广传》中说:“广为匈奴所败,吏士皆无人色,广意气自若。”这个意是勇敢的意思。第三,意是料想推测。譬如《孙子·计篇》中说:“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这个意是测算的意思。第四,意是怀疑。譬如《吕氏春秋·去尤篇》中说:“人有亡(丢失)釜(锅)者,意其邻之子。”这个意是疑心的意思。综上所述,中国人所最惯用的意字,至少有上述四种意义。但是,脾脏一旦发生病变,最显著的症状是:畏,是害怕。为什么呢?因为脾脏有了病变,他的思维就会混乱,失去了镇定,就会胡猜乱想,疑神疑鬼,于是草木皆兵,自然就害怕了起来。脾脏在亢进的情况下,必然“反贼”肝脏,就必然打乱了肝脏的谋虑。反贼的意义是:原来是肝木制约脾土,是顺行的道理。由于脾土亢进,肝木就制约不了脾土,反而受到干扰。《内经》称这种情况为反贼。

肝(胆),脾(胃)两脏两腑,都存在于一个紧密的区域,关系密切,联系频繁,运作机能难于分割。西方人给人体这个区域一个特别的名词,叫做:Solar Plexus。中文翻译为:太阳丛,或太阳神经丛。也能简单翻成:心窝。长久以来,西洋人认为太阳丛是第一“头脑”,而头顶上的脑子是第二头脑。人的思虑感觉,智谋策划都源于太阳丛的运作,医学上称它是太阳神经丛的作用。这个说法又证实了中医的理论,只是西洋人到底没有说得清楚,太阳丛是怎样运作的?而中医的五行,五脏,五气理论解说得既明白,又合理,更简单易懂,便于实用。

鬼谷先生说:“心欲安静;虑欲深远。心安静,则神明荣;虑深远,则计谋成。神明荣,则志不可乱;计谋成,则功不可间。”这又归结到管理者的目的是成功,手段是计谋。而保证计谋完善的是思虑深远。而要思虑深远,不出偏差,就必须肝脾两脏健康不病。总体说来,就是:实意,思虑必须精确!先生又强调说:“计谋者,存亡枢机。虑不会,则听不审矣。侯之不得,则计谋失矣!”“意无所信,虚而无实。”这是说:意如果不实(题旨),一切都归于虚无。管理者的生死存亡,在于他的使命是否能达成。达成使命,就看他的计谋是否能周详。如果思虑不能交汇,既不能审查自己内部奸邪,亦不能辨明敌方计谋的真假。最终就是一败涂地。因为,我对人用计谋,可想而知,人也必定对我用计谋,这是人世间必然的人之情,事之理。所谓计谋,就是用假象去迷惑对方,是要他不知防备,或防备在不对的地方,终于被我战胜。我要迷惑人,人也要迷惑我,这是一方面的危险。还有更危险的是:变生于腋肘之间。就是说,其实他(敌人)就在我的身边,他用假象骗取我的信任,在我不防备的时候,把我吃掉。鬼谷先生的原文是这样说的:“寄奸邪得而倚之;诈谋得而惑之。”为此,一个领导者“意虑交会,听之,侯之。”无时无刻不在意虑交汇,思虑深远,不断判断情报(听之),静心等待敌人暴露他的失误(侯之)。这样说来,做个领导者真是太辛苦了。即使终日劳心苦思,然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就因为这一失,一切都化为泡影。这要怎么办?先生建议两个解决的办法,一个是领导者要训练有素,把警觉变成自己的本能,凡事先人一步,肝脾强健就能成为自然而然,运用自如。犹如竹叶青的稳、忍、准、狠四诀,与生俱来一样。另一个是:内视反听。譬如,有人问日本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您的事业这么成功,到底是依据什么理论学说来作决策的?他说:我并未受高深教育,也不懂多少理论学说,不过我凭的是:我的“直觉”。这直觉二字,就有点进入了鬼谷先生内视反听的境界了。

明朝有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就是浙江余姚王守仁,因讲学于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他中进士后,因兵法箭术,转任兵部主事。仗义执言,恶了权宦刘瑾,刘瑾矫诏重杖他五十(打死了又慢慢苏醒过来),谪为贵州龙场驿的驿丞官(等于连降十五级)。行在中途,突然警觉,有人尾随要结果他的性命。于是灵机一动,乘夜晚把衣帽浮在江上,留诗一首,假作投江自杀。又怕连累老父,间道潜赴龙场报到。会刘瑾伏法,奉召回京,屡任各职。因江西群盗出没,地方糜烂。被擢任佥都御史,巡抚赣南。所过屡建奇功,军民悦服,名声始噪。过南昌时,拜谒宁王,宁王赐宴。筵席间,谈到时事,宁王叹说:“世乱如此,可惜没有汤、武。”守仁回说:“即使有了汤、武,还得须有伊、吕。”宁王说:“有了汤、武,就会有伊、吕。”守仁说:“有了伊、吕,就必有夷、齐。”筵席不欢而散。不久宁王造反起事,心知王守仁不会相从,悬赏捉拿守仁。守仁乔装夜行,逃到临江。知府戴德孺倒屐相迎,请他主持抵御叛军。戴德孺请教守仁大局情势。守仁说:“设身处地为宸濠(宁王名)计,却有上中下三策。若他兼程轻师,出其不意,直捣北京(宫中皇帝身边,政府大员,很多都被宁王收买。)实为最上之计,天下不可问了。我料他,必不出此。若他迳下南京,控制大江南北,然后挥军北上,进则能攻,退则能守。将来鹿死谁手,就很难说了。这还算是中策。那下下之策是他坐守南昌,不敢越雷池一步。等到朝廷大军齐集,四面夹攻,就如同瓮中捉鳖了。”“虽然如此,我们不能坐观成败,我看宸濠是个肤浅好疑之人,必须如此如此。”于是遣派军骑到各州府催办军械粮饷,并且发散檄文,略谓:“朝廷早知宁王逆谋,已遣都督许奉率京军四万南下,两广,两湖....共会师十六万,趋集南昌。所过地方有司,供应军粮,毋得因循误事,自干罪咎。”(假造)。宸濠侦知,果然紧守南昌,不敢越雷池一步。

宁王有两个智囊,是李士实和刘养正二人,终日催促宁王行动,早攻南京。宁王心思也活动起来。忽然侦骑截获腊书,宁王拆开一看,不觉目瞪口呆,原来是巡抚王守仁给李士实和刘养正两人的秘信。含糊的说:他二人有心归国,十分钦佩,要他二人竭力怂恿逆首东行。朝廷重兵必将在半途将其歼灭。将来论功行赏,以他二人为首功。这种密书,一看就可以知道是反间之计,偏偏宁王起了疑心,从此冷落二人,所呈建议,一概不听。等待过了十几天,根本没有什么京军南下,才知中计,慌忙召李、刘二人,商议出兵南京。于是集齐六万人马,号称十万,带着所有后宫嫔妃,子侄,浩浩荡荡,乘舟东下。起先耀武扬威,还很顺手。到了安庆,宁王下令攻城。岂知城上一声梆子响,矢石如雨飞来,一箭射中宁王盔缨,险些射穿脑壳。一连几天,攻打不下。宁王叹道:“小小一个安庆,尚且如此难攻,还说什么金陵?”丧了许多锐气。兵贵神速,宁王中计,白白延误了十几天,给王守仁有充分时间调配人马,把他困在安庆。

王守仁自己坐镇吉安,诸将进帐请命,说:“宸濠现困安庆,正好进军往援安庆,内外夹击,宸濠必败,南昌就可以不战而下了。”守仁说:“各位只知其一,未知其二。欲救安庆,必经南昌。其困难情形,且不必说。即使到达安庆,与贼相持江上,形势相当,未便必胜。安庆守军同样也会疲惫,并非一定有力量助我夹击敌军。倒是我军同样可以腹背受敌,这是自蹈危地,并非万全。依兄弟愚意,不如迳攻南昌。”诸将道:“逆贼谋反,准备已有十五年,南昌是他巢穴,守备必然森严。如果一时拿不下来,安庆孤城不能久支,必然失陷。我军两头踏空,后果不堪设想。”守仁微笑说:“不然,不然。逆贼在南昌迟迟未动,实是中了我计。后来愤激出兵,正因估计我军已有准备。他志在必得南京,精锐必然倾巢而出。如果探知我攻他巢穴,必然反兵来救。安庆之危,自然解除。比及他回南昌,我已将南昌拿下。贼众无家可归,如釜底游魂,宸濠可以一鼓成擒。”(王守仁驻在吉安,而不是前线安庆或其他地方,就是要攻打南昌,如此明显,可惜宁王就看不出来。王军的诸将起先也看不出来。)。诸将见他说得明白透彻,一起拥护。守仁下令七月十九日发兵,二十日平明齐至汛地集合。当即下令:一鼓薄城,二鼓登城,三鼓不登者斩,四鼓不登者,斩队长。一面把檄文射进城去,要百姓闭户自安,通告贼军在安庆大败,不能回还。开门迎顺者赏,不效顺者诛不赦。一天不到,南昌宫中起火,火光冲天,黑烟腾涌,哭声震天(守仁早已派人潜伏城内,只等外面攻城,就在高处迎风防火。)。守军惊慌,只得开城迎降。守仁下令救灭了火,军士对人民秋毫无犯。把宁王宫中金银储存,一半犒赏将士,一半封存缴库。

宁王在安庆,听说王守仁袭击南昌,吓得肝胆俱裂,急忙传令回救南昌。李士实急忙进谏:“不可呀,不可!此时返救南昌,算起来已是来不及了。不如乘此时机,舍去安庆,趁南京不备,我们直扑南京。拿下南京大可振作,到时再争南昌不迟。”宸濠沉吟半响说:“不行,南昌是我根本,金银财宝俱在。我若失去这些积蓄,就再也恢复不了。还是急速救南昌要紧,以后再图他计。”李士实默默退出,仰天流涕:“不用我言,这回死定了!”宁王大队返航,分为前后两部,自为后应。守仁探得宁王返航,笑道:“真是皇上洪福呀!”于是升帐传令说:“伍(文定)太守,这个前锋劳你的驾,请你莫辞辛劳。余(恩)将军,烦你在后面接应伍太守。我这里有锦囊一个,随身携带,遇到叛贼时方可拆看。你与伍太守照计行事,不得有误。”

在黄家渡,两军相遇。余恩拆开锦囊一看,是叫他们只管输,不要赢,回头跑得越快越好。不过只要见到敌军后队已乱,就立即回兵杀转,痛剿不可留情。宁王的兵,归心似箭,看到来军不堪一击,跑得飞快,以为得计,就飞也似的向前追,与后队越离越远。这时就有徐琏和戴德孺两军在中途埋伏(守仁暗中调出这两队人马),从两翼杀出,把叛军切成两段。前面伍余两将回头杀转,如凶神一般。宁王的前队至此全部报销。宁王探得前队全军覆没,赶紧撤退,把大船小船锁定,结成方阵,坚固自保。这时又有旗牌来传王守仁将令,其实只有锦囊一个,里面只有两个字:“火攻”。诸将得令,四面火箭齐飞,烧得宁王乌焦巴弓。宁王抱着世子不停的哭。宁王正妃娄氏站起来说:“殿下,妾妃当初如何苦劝,朝廷待你不薄,你不可反。是你蛮不听劝,事到如今,什么都晚了,哭有什么用?殿下已负朝廷,我这个做你妻子的,却不负你。”说罢,挺身一跳,沉入江中。宁王还是痛哭,蹉跎不肯自尽。与世子以下,一千多将校官员,束手被擒,同入囚笼。从宁王起事,到兵败被囚,一共三十五天。十五年大患,在三十五天内平息,是历史上的奇迹。其实,宁王的一举一动早就在守仁的掌握之中,可称:料敌如神。战略上早就胜券在握!

王守仁驻在吉安时,对宁王一案,随时都有详细奏报。到宁王成擒,立即飞章奏捷。不想明武宗正德皇帝要“御驾亲征”,自封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威武大将军朱寿”乘机到江南玩耍,还要“抢”王守仁的平贼之“功”。所有王守仁的奏章,一概留中不发。而皇帝身边的人,纷纷出奏,说王守仁“玩寇自重,贪饷冒功。”罪该问斩。王守仁闻信后,把一干人犯,统统交给太监张永,自己到九华山当道士去了。张永为他开脱罪名,反派他镇守南昌。又派太监张忠,安边伯许泰,皇帝身边的两个亲信,骑在王守仁头上,名为绥靖安抚,实际上沿途勒索搜刮。每天用言语讥刺王守仁,说:“王都堂,看你这样文质彬彬,不知道的人一定会说你带兵打仗的事都是假冒的呢。”王守仁谦恭忍让,不予他们计较。他们就又想出一个南北两军校场比武校射的法子,要当场羞辱王守仁。好在王守仁素精箭法,百步穿杨,连中三箭。校场中南北两军,欢呼之声震天,良久不息。张、许无话可说,这才收敛带军回京。可他们已经在地方上搅扰蹂躏半年有余,搞得疮痍满目,民穷财尽。正德皇帝在江南金粉的花花世界里,混了一年,还不肯回銮。一天荡舟锸鱼,头重脚轻,跌落水中。左右慌忙救起。自始得病,勉强回京,就龙驭上宾了。换了明世宗嘉靖为帝。明廷对王守仁,无论他立了什么大功,一律不封不赏,装作不知道的模样,还总在他背后捅刀子。由于他有特别的警觉,无论怎样陷害,又总被他逃脱。朝廷对他是绝对不重用,既杀不了他,就对他不理不睬。

故事发展到此,平宁王乱,可说是王守仁一生最具风采的事。正是鬼谷子所说的:计谋成而功不可间。他是鬼谷子实意法螣蛇的典型模范,处处先人一步。王守仁自幼好把自己比诸葛亮,他在平宸濠乱时,把文学家所描绘的诸葛亮,扮演得栩栩如生。真是个:纶巾羽扇,谈笑间,樯橹(强虏)灰飞烟灭!有声有色!王守仁温文尔雅,对人亲切,关爱备至。与其说是他的部下,不如说都是他的学生。凡事循循善诱,详细讲解。所以将士用命,可称:用兵如神。

王守仁回老家,在会稽山阳明洞,设帐讲学。远近都来听讲,桃李遍布天下。他讲一种“知行并重,知行合一。”的学问。他认为:人如果有真知灼见,就必定能力行实践;力行实践又必能增长真知灼见。所以知与行时不可分离的。他认为程朱的宋明理学,重知轻行,只说不做,造成中国积弱。这个知行的问题,直到孙中山的时代,还在认真讨论,大致都倾向阳明学说。孙先生也强调知行问题是中国能不能强盛的根本问题。阳明先生认为:人除了从九窍,十二舍而得的真知灼见外,在内心的深处,他从诸般患难中,发现还有一个“知”。他把这个“超”知,称为:良知。他认为这个良知是每个人都与生俱有的,只是被生活中的物欲牢牢掩盖,现不出它的光彩来。如果一个人能定下心来,清除掉一些物欲,重新把这个活宝贝发掘出来,好好把它磨光擦亮。这个活宝贝就随时给予个人指导,辨明是非善恶。并且有时还能给予超时空的“预知”,可以避凶趋吉,具有保护的作用。他的学说除了知行合一外,最主要的还是“致良知”。是谓:阳明学说或阳明哲学。

到底这个“致良知”里“良知”的内容是什么?似乎有点神秘感,因为他在说明的时候,引用了儒家经典《大学》里的“格物,致知和明明德”。“明”明德就变成了“致”良知。良知这个名词的来源,是他综合了致知的“知”,明明得的“明德”和《孟子·告子章句上》里的“良心”(孟子的良心,孟子自己定义它,就是仁义之心。)而自创的一个名词。他生长的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君主独裁专制的尖端时期,当然也是维护君主独裁专制的儒学,最受统治者重视的时期。他这个“良知”的内容,被许多人根据儒家的观点,诠释为:无条件献上忠诚,俯首贴耳的为朱家王朝服务。事实上,他的行为也证实了这一点。不过在“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的前提下,他又听从了良知的另一种呼声,并没有真正俯首贴耳的去死。这一下惹恼了朱家王朝,对他特别忌讳。朱家王朝所代表的是中国一个最黑暗的时代,贪污,腐败,无能,狠毒,压迫和陷害。如果臣工百姓听了王守仁的话,都去听从自己良知的独立呼声,很可能都和王守仁一样,不跟他们同流合污。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威胁和温和的不合作主义。因此可以看出,所谓良知,就是人民百姓口里所说的:天地良心。也就是公道自在人心的公道。良知是社会广大群众共同对人事物的认知。这个良知其实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的。所以从皇帝起,明诏严禁王学,称它为:伪学。甚至在科考时出的考题,都是叫学子咒骂王学的。不骂王学就无处进身。打击摧残王守仁是必要的手段之一,对他打击了二十年,一直到王守仁五十三岁时,忽然嘉靖皇帝封他一个伯爵,派他去两广收拾边患。又三年,他的肺病转剧,上表乞休。在返籍的路上,死在舟中。享年五十有六岁(可谓英年不永)。他的逝世,最悲伤的是他的弟子们,每天路祭,千里迤逦不绝。并收集他的著作,汇为:阳明全集。阳明哲学对后世影响深巨,“致良知”到现代对于人的个人气节和民族尊严,都有帮助。日本人非常敬重王阳明,王学对日本的振兴也有极大好处。

几百年后的今天,有多少人知道王阳明?有多少人知道明武宗,明世宗的名字叫:朱什么?

鬼谷先生提出一个超越从九窍,十二舍而来的真知灼见以上的“知”,名为:“道知”。

鬼谷子说:“无为而求”

“安静五脏,和通六腑,精神魂魄,固守不动,乃能内视反听。”

“定志思之,太虚待神往来,以观天地开阖,知万物所造化,见阴阳之终始,原人事之政理。不出户而知天下,不窥牅而见天道。”

“不见而命,不行而至,是谓:道知。”

道知的来由是:无为而求。就是倒空自己,不让一切忧思挂虑缠绕。然后安静五脏六腑,让五脏六腑有机会互相生扶,制约,五气魂魄安定固守。到了这个层次,就能内视无形,反听无声。九窍,十二舍不去向外索求,而在极其安静中向浑圆一体的自身,内视反听。在心身的深处去寻找一点领悟。去领悟那天地的开阖,万物的造化,阴阳的终始,人情事故的原理。人一旦有了这种领悟,身心就会发生一个极大的升华变化,他想通了天地宇宙的原理,想通了万物造化的原理,想通了阴阳辩证的原理,想通了人情事故的原理。一环解,环环解,一通百通。庄子用一个困在池中的团鱼作比喻,当他一旦化成大鹏鸟,升在空中,鸟瞰天下,一目了然,见识就绝不相同于困在池中的团鱼。这时候的这个人,他不必到门口去看那个局限的天地,也不必去小小窗口去看那个局限的世界。因为那个比她大几万倍的天地世界,他都参悟透了。这种的“真知灼见”已经不是眼前的时空可以限制的了。它是举一反三的,闻一知十的。别人不知道所以然,就以为他是神奇。其实,是他具备了道知。这个道知就是他顺利成功而不被伤害的确切保证。

道知比良知,实在又更高明了几个层次。说不定当初王守仁读《鬼谷子》的时候,实在是有所感悟的。

自助,而后人助。人助,而后天助!

领导者要隐藏不露

领导者的素质,第一是要神采飞扬。鬼谷先生要求一个杰出的领导者必须是神采飞扬,光芒四射的。让人一眼看见就觉得:它是是一个人物。前几天从电视报导看见,在克里姆林宫里,两扇巨大金色的双扇大门,慢慢的开启,在鲜红的地毯上,缓步走出一个人来,他面貌庄严,却带一丝微笑。两旁文武大员们夹道掌声欢呼,他昂首挺胸,两眼目光炯炯,直观前方,从从容容迈步走到上边坐下,这人就是俄罗斯的普金。他的这个“亮相”,除了没有金冠、锦绣袍服,和极盛时期的沙皇气势没有两样。他的确身上散发着一种光芒,令人觉得俄罗斯形势正在蒸蒸日上。当年,秦始皇帝出巡,刘邦夹在人群中,看到了皇帝,就叹说:大丈夫当如是也!一个领导者的形象,让人看到就能发出赞叹,如果他没有神采飞扬的架势,是办不到的!

在本章书里,先生来了个急转弯,突然翻了个一百八十度,要求领导者,除了必要时,亮一亮相外,绝大部分时间,都必须隐藏。在讲到神采飞扬的时候,先生叫人:盛神法五“龙”。五龙本是五行,为什么先生特别用一个“龙”字呢?这就是鬼谷先生了不起的地方,他在话语中,早已暗藏了注脚。所谓:神龙见首不见尾,龙出现的时候,总是在四面八,方雷击电闪,半云半雾之中。如果龙象一条大蛇,软瘫瘫地躺在路旁,人看到了只有恶心的份。孔子去拜谒老子,出来对弟子们说:“老子,犹龙也。”接着他解释为什么老子象龙,因为他“望之在前,忽焉在后。”,孔子根本莫能知其长阔高深,捕捉不到老子。眼里揉不下沙子的孔子,居然把老子说成龙,这个历史上盛谈了两千多年的“犹龙之叹”真是不简单啊。鬼谷先生要领导绝不能轻于亮相,要亮相,也要选择(安排)好亮相的妥善环境--雷电,云雾,一样都不得少。普金的这回电视亮相,鬼谷先生一定会予以嘉奖。

再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龙,在青梅煮酒论英雄时,曹操描绘了另一种龙的姿态。他说:“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这是说,龙不仅时在雷电云雾中飞腾,见首不见尾;同时它也能隐介藏形,潜伏于波涛之内,根本就让人看不见,摸不着。这当然时一种比喻,用“龙”来说明什么是英雄。曹操给英雄下了个定义,他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下之志者也。”(《三国志演义》第21回)。曹操说得高兴,一个手指头指着刘备,一个手指头指着自己,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忽然听到了这句话,而且曹操的手指头指着自己,说自己是英雄,这一吓非同小可,惊惶失措中,不觉把手中的匙筋,掉落在地上,这下在曹操面前现了原形。正好天公作美,打了一声大雷。刘备于是从容从地上拾起匙筋,口中说,这雷实在太可怕了。不仅轻松地把自己惊惶失措掩饰了过去。还让曹操觉得他连打雷都会被吓着的老实无用之辈。原来刘备屈居于曹操之下,深怕曹操认出他的志向,就每天自己在后院里浇水种菜。关、张看不过去,二人就约好了一同来责备他说:“兄长不去留心天下大事,却来学作这种小人的事情,你到底是怎么回事啊?”刘备说:“此非二弟所知也。”这是潜伏,这是韬晦,连关、张二人都不能懂得的“玄机”。曹操在赏梅饮酒之时,无意中凿到了刘备的心病,太意外了。这是刘备的生死关头,焉能不惊惶失措?

鬼谷先生把上述:隐藏,潜伏两种情形,统称为:分威。所以这章书就叫做:《分威篇》。先生说:分威要效法隐藏潜伏的熊,就是:分威法伏熊。熊的体重和所能发出的威力是非常惊人的,但是在它发动搏击之前,它却是分外小心的隐藏和潜伏着的。先生定义“分威”,说:“分威者,神之覆也。”就是把自己的神采覆盖起来。先生要领导者们有象伏熊一样的素养。所谓:真人不露相,不能只是在一个时间里装出来来骗骗人的,必须成为一种素养。譬如邓小平邓老,他老人家有着最大的权威,可他老人家也是历史上最懂得分威的!所以,福、禄、寿俱全!

领导者不能不有威势,在前三讲里都充分提及过。但是鬼谷先生突然一转,忽然叫人要“分威”。分威就是把自己有意识的覆盖起来,也就是隐藏和潜伏起来。隐藏是指领导者在得意当权的时候要隐藏;潜伏多半是指领导者在不得意的时候要潜伏,韬晦。一般领导者在不得意时,象刘备在曹操下面求生存的时候那样,潜伏,韬晦,都是还算容易做得到。可是一旦得了志,就颐指气使,耀武扬威,张牙舞爪,唯恐天下不知道“我是谁”。领导者到这个时期还能继续隐藏的,就少之又少,难能可贵了。如果领导者不懂得继续收敛隐藏,他就必然要最后归于失败,他以前的成功不过是昙花一现而已。因为成功不等于没有了敌人。

分威的意义还有两个层次:一是把自己的威势,分藏起来,化整为零,让敌对者没有办法寻找得到,加以摧毁。即使被他寻找到了,也能顺利加以摧毁,不过是摧毁了一个小零头而已,而对我的整体威势还是丝毫无损。二是把对方的威势打散削弱,分别摧毁掉。这里的枢机,就是看谁能抢先躲在暗处,让对方暴露在明处。一个人如果不幸暴露在明处,就如同住在玻璃缸中的金鱼。那金鱼似乎在玻璃缸中悠游自在,而四面八方的黑暗之处都是可怕的魍魉,危机四伏,防不胜防。除非不是领导者,如果是领导者,自身的安全系数是第一要务。安全的系数增加,成功的系数也相对增加。敌人的明攻暗算的成功机率就相对减少。谁在暗处,谁就占领了较安全的先机。谁暴露在明处,谁就成了众矢之的。美国人有一句俗语:“你要是想害他,就劝他办报(所闻报纸)。”就是推他出头,站到亮堂的地方去。即使是隋炀帝,当他住在玻璃缸中的时候,他也不是没有感觉到危机的。如他揽镜自照,说:“哎呀!这么个好头颅啊,是谁来砍掉它呢?”他不是不聪明,只是他被物欲牵累,越陷越深,无法自拔罢了。

领导者随时随地都要自己问自己:我是不是当了住在玻璃缸里的金鱼啊?我是领导,还是明星?

到底什么是领导?为什么要当领导?宋朝的张载,横渠先生说了这样一段话,他说: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这段话把什么是领导,为什么要作领导,都总体的回答了。领导是有使命的,为了领导众人完成使命,是要出死入生,历尽千辛万苦的。若没有这样的抱负,就不要当领导。还有一句格言:要当领导就要耐得住孤独和寂寞。领导要完成使命,就必有阻止和破坏使命的敌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暴露,谁越暴露,谁就自然而然的处于弱势,因为暴露等于把自己的任何事情都告诉了别人。这就是加强了对方,而削弱了自己。反之,对方越暴露,就越削弱他自己,就等于加强了我方。最重要的是:我越隐蔽,就越可引出对方的暴露。因为,他以为他已经没有必要的顾忌了。

鬼谷先生把“分威”,一分为二,就是既要分己之威;又分人之威。要分人之威,在技术上,除了让他暴露之外,就是要凡事争取主动。主动有两个要素:

其一,是我的意志坚实强盛,蓄势待发,勇猛不可当。不发则已,一发必中。而什么时候动,怎么动,都在于我,对方根本不能知道。先生在《分威篇》里这么说:

“故,静固志意,神归其舍,则威覆,盛矣!”

“威覆,盛,则内实坚。内实坚,则莫当。莫当,则能以分人之威,而动其势,如其天!”

“以实取虚,以有取无,若以镒称铢。”

对我来说,我把“威势”覆盖了起来,结果是:我的实际威势就更强壮盛大。先生的理由是:我安静了下来,我的领导思想,使命,意志就更坚实。由于我的坚实,就更团结了我方的坚实。我们内部越坚实,我们的实力就越壮大。大到不可当,无法估计。在合适的时机,一旦发动起来,其势如其天,就象整个天塌下来一样,让对方凑手不及,如泰山压顶。要是和对方的势力比较起来,对方简直就是虚,就是无。我是实,他是虚;我是有,他是无。如若以镒称铢(一镒等于二十四铢,就是以二十四倍的力量打击对方。)。必须是以石击卵,不发动则已,发动起来就必操胜算。这是领导的职责和使命,也是谋略。

其二,是在我方没有发动之前,我老是提出一个议题,要对方反应(他非反应不可),要他跟着我团团转,转到他失迷了大方向为止。失迷等于削弱。

先生说:

“故,动者必随;唱者必和。挠其一指,观其余次。动变见形,无能间者。”

“审于唱和,以间见间。动变明而威可分。”

先生这个“挠其一指,观其余次。”真是妙绝!就是掰扭他一个手指头,看他其他的手指头怎么跟着扭曲。掰人家所有的手指头,很难掰;掰一个手指头就容易多了。掰扭他一个手指头的痛,和掰扭他所有的手指头是一样的。只掰扭他一个手指头,要他起连锁效应,或骨牌效应。是谓:不费之惠,用力少而效应大。在实际的运用上,我随便说个什么,即使是毫无意义的说辞或举动,他就得跟着反应,这叫做:动者必随,唱者必和。他跟着唱和,表面上没有什么大了不起,但在不知不觉间,却为他制造了了不起的矛盾。“以间见间”,间是裂缝,就是矛盾。无形中用矛盾来挑起对方的矛盾,如果对方的矛盾发生了连锁效应,后果可能是不堪设想的。

譬如: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说:“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谁都看得出来,魏大蜀小,魏强蜀弱。所谓:以西蜀一州之地,与中原抗衡。除非魏有大变乱,西蜀早晚是要亡的。诸葛亮也心里有数,所以他说:王业必亡。但是他究竟不凡,他定出一套战略计划,根据的是:“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就是:万不得已,采取主动。他六出祈山,并不指望有什么大成就,只是不停的出个题目去搅你。因为:我不搅你,我必死;我能搅你一天,我就多活一天。这是小对大,弱对强的唯一办法。如果,那个大的强的,跟着他转,那个大的强的就被削弱了。诸葛亮用这个战略,把曹真,曹爽那些窝囊废搅得团团转。如果这样继续下去,蜀汉还真可以达到反攻复国的目的。但是偏偏碰上了一个老奸巨猾的司马懿,识破了诸葛亮的诡谋,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以不变应万变,就老脸一皮,耐着性子和诸葛亮磨蹭。活活的把个诸葛亮逼得吐血,英年早逝。

司马懿认准了形势,心志坚实。诸葛亮叫人送来胭脂女衣,逼他出动,跟着转。司马懿所有的部下都气愤填胸,要求出动。司马懿就是稳得住,任你怎么挑逗,他打定了主意,就是纹风不动。他在等,他在看。等什么?看什么?他在等矛盾,看矛盾,他要亲眼看着诸葛亮死。这就是先生所说的:“将欲动变,必先养志。伏意以视间。”果然被他等到了,看到了。周瑜不是不行,不幸的是偏偏碰上了诸葛亮。周瑜只好怨天,说:“天哪,既然生出了个我,为什么偏偏就在这个时候又生出了个诸葛亮?”周瑜死了。不是诸葛亮不行,偏偏碰上个司马懿比他更行,诸葛亮死了。岂非天乎!岂非人乎!

先生说“知其固实者,自养也;让己者,养人也。故,神存,兵亡,乃为之形势。”

就是说:我一定要培养我坚定和实力,如果我,自我放松了一点点,(让己),就是我在培养敌人的坚定和实力。我的神威能不能存在,敌人的大军能不能消亡。这一切都在于“我”,什么形势都是由着“我”而生。“我”做对了,形势就有利于我;“我”做错了,形势就有利于人。存亡,胜败都是“我”领导的责任,是没有任何理由推卸的!





 

 
     
鬼谷子的管理哲学(二)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ICP0902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