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  第五卷 2010

 

   

 

文史资料 - (26集)卫国风云(1-11)
(26集)卫国风云(1-11)
 
作者:底兴魁(鹤壁市人大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  加入时间:2010-4-15 17:39:57

 

卫 国 风 云
           ——卫国兴衰史探研


《卫国风云》目录
 
前言……………………………………………………
一、战牧野武王灭商……………………………………
二、平武庚康叔封卫  ………………………………
三、颂武公淇园竹翠  ………………………………
四、破犬戎平王东迁  ………………………………
五、篡兄位州吁黩武  ………………………………
六、卫石蜡大义灭亲  ………………………………
七、宠齐姜宣公失政  ………………………………
八、卫惠公失位复位  ………………………………
九、卫懿公好鹤亡国  ………………………………
十、迁楚丘文公中兴  ………………………………
十一、过卫境重耳受辱  ………………………………
十二、解宋困晋国复仇………………………………
十三、捉放曹晋楚斗法………………………………
十四、战城濮晋国称霸………………………………
十五、挟周王践土会盟………………………………
十六、囚成公君臣对堂………………………………
十七、准鲁请晋国释卫………………………………
十八、逐献公林父专权………………………………
十九、承父命宁喜丧身………………………………
二十、宠子瑕灵公无道………………………………
二十一、孔圣人四适卫国………………………………
二十二、鬼谷子云梦授徒……………………………
二十三、浑良夫助逆篡位……………………………
二十四、成大统秦灭诸国……………………………
二十五、卫吴起仕任三国……………………………
二十六、公孙鞅秦国变法……………………………
 

 
前   言


     淇河是一条文化河,既称史河,又曰诗河,是鹤壁人民的母亲河。淇河文化源远流长,在鹤壁境内的淇河两岸有花窝新石器文化遗址、大赉店仰韶、龙山、先商文化遗址、刘庄仰韶文化遗址、辛村龙山文化遗址;有殷商四代帝都和西周康叔建立的卫国都城朝歌以及摘心台、纣王墓、淇水关、鹿台等名胜遗址;有战国七雄之一赵国早期都城遗址中牟;有被称为全国第一所古军校的云梦山和五里鬼谷;有全国最早、北方最大、始建于后赵时期(公元330年前后)的大伾山大石佛等等。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39首歌咏淇水卫地的轶事风情。著名诗人李白、杜甫、高适、王维、苏轼、苏辙等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咏及淇水的诗篇。殷纣王降香女娲宫、孙膑战庞涓、黑山军起义、罗贯中隐居许家沟著《水浒》、白蛇闹许仙、药王孙思邈隐居五岩山行医著述等源于鹤壁的历史人物和故事家喻户晓。特别是公元前1046年殷商灭亡以后,周武王封纣王之子武庚仍都朝歌继殷嗣,次年武庚叛乱,周公旦经过三年东征,到公元前1042年平定叛乱后,周成王封自己的叔叔康叔于卫,定都朝歌,卫国从此建立,经历了834年(不包括在此之前武庚当政的4年)、35个君主。卫国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认真研究卫国的兴衰存亡,对于挖掘淇河文化、研究鹤壁历史、促进鹤壁文化事业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查阅和收集整理大量的历史资料,将其连缀成篇,以再现卫国的建立、兴盛、争乱、衰败直至灭亡的历史过程,力图为研究探索卫国的历史提供有益的帮助。
 
    一、战牧野武王灭商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有着悠久的历史, 商朝第一位杰出的首领为殷契。传说他是商族的鼻祖,是高辛氏帝喾的后裔。根据《史记·殷本纪》记载: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而吞之,因而怀孕生契。契长大后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封于商(位于今陕西商县一带)。大禹所建立的夏朝中期,商逐渐强大起来,并迁到黄河下游的商丘一带。到契的第十四代孙成汤时,商已成为东方一个比较强大的诸侯国。这时夏桀无道,成汤举兵讨伐,与夏桀战于鸣条(河南封丘东),夏师败绩,成汤擒获夏桀,把他囚禁在一个叫南曹的地方(位于今安徽北部),然后回师亳邑(今安徽亳州),大会诸侯,正式建立了商王朝,定都于亳。
    纣王,是商代的第三十一位帝王子辛,也叫“帝辛”,他是帝乙的少子。 帝乙的长子是微子启,启的母亲不是正后,所以启不能被立为嗣子。帝乙的少子叫辛,因辛的母亲是正后,所以辛被立为嗣子。帝乙死后,辛继位,是为帝辛。帝辛思维敏捷,见识广泛,身材高大,臂力过人,他自认为才高八斗,天下人都不如他。他整天迷恋于酒色之中,特别对爱妃妲己,更是言听计从。他为了建鹿台供自己玩乐,大量地增加赋税,耗尽了巨桥粮仓的粮食,大肆搜集民间的奇狗异马和珠宝。他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裸体相逐,以博得妲己一笑。百姓怨声载道,诸侯背心离向。对那些谏言者,他命令用炮烙之法活活烧死。天下人因其残暴阴损,称他为纣。纣王淫乱不止,哥哥微子启数谏不听,遂离开朝歌出走到自己的封地。纣王的同宗叔叔、丞相比干据理强谏,纣王大怒:“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你有吗?”随派人残忍的将比干剖腹剜心。纣王的亲叔叔、太师箕子恐怕祸及自身,佯装成疯狂整天在大街上乱跑,被纣王囚禁起来。微子启、比干、箕子都是商朝的大贤,三人后来被孔子称为“三仁”。据正史所载,商纣王也不是一无是处,他为中国的统一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是统一中国的第一位帝王。他曾经攻克东夷,把疆土开拓到我国东南一带,开发了长江流域。殷商末年,商有两个主要的敌手,即:西部的周国及东部的夷人部族。商朝后期,周国在西部四处征伐,国势迅速强大,自周侯季历至西伯侯姬昌仅仅两代,周国开辟的领土已“三分天下有其二”,后来姬昌与纣王在山西黎城恶战一场,被纣王打得大败。这时东夷的军师姜子牙策反东夷作乱,使纣王不得不回师对付东夷。在对付东夷的战争中,纣王一方占尽优势。为了永绝后患,纣王甚至建起了一条通往东夷的大道,以便迅速调兵镇压东夷人的反抗。这时,在西方的周武王姬发韬光养晦、励精图治,准备重整旗鼓,伺机以待。
  东夷人尽管善于弓箭,但商军所用的箭以青铜打造,精巧而锋利,其射程远、杀伤力大,而且商军作战部队中甚至出现了“象队”,古书上说:“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大象的象牙能轻易地戳穿了东夷人的胸膛然后把尸体抛向空中,东夷的军队一批批倒了下去。商朝的军队如秋风扫落叶一样,一直打到长江下游,降服了大多数东夷部落,俘虏了成千上万的东夷人,取得大胜。从此以后,中原和东南一带的交通得到开发,中部和东南部的关系密切了。中原地区的文化逐渐传播到了东南地区,使当地人民利用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发展了生产。
    但是这场旷日持久的征战几乎拖垮了大商王朝。西方的周武王得知纣王大军尽出,尽在东南方向,都城朝歌防御力甚弱,便周武亲自统率兵车300乘,将官3000人,甲士45000人,浩浩荡荡东进伐商。同时联络其他反商的部落军队从四面八方向商朝攻击而来。
    公元前1046年正月下旬,周军进抵孟津,在那里与反商的庸、卢、彭、濮、蜀(均居今汉水流域)、羌、微(均居今渭水流域)、髳(居今山西省平陆南)等部落的部队会合。武王利用商地人心归周的有利形势,率本部及协同自己作战的各部落军队,于正月二十八日由孟津(今河南孟县南)冒雨迅速东进。从汜地(今河南荥阳汜水镇)渡过黄河后,兼程北上,至百泉(今河南辉县西北)折而东行,直指朝歌。周师沿途没有遇到商军的顽强抵抗,进军顺利,仅经过6天的行程,便于二月初四拂晓抵达牧野。 周军进攻的消息传至朝歌,商朝廷上下一片惊恐。商纣王无奈之中只好仓促部署防御。但此时商军主力还远在东南地区,无法立即调回。于是只好武装大批奴隶,连同守卫朝歌的商军共约17万人,由自己率领,开赴牧野迎战周师。
  二月初五凌晨,周军布阵完毕,庄严誓师,史称“牧誓”。武王在阵前声讨纣王听信宠姬谗言,不祭祀祖宗,招诱四方的罪人和逃亡的奴隶,暴虐地残害百姓等诸多罪行,从而激发起从征将士的敌忾与斗志。接着,武王又郑重宣布了作战中的行动要求和军事纪律:每前进六步、七步,就要停止取齐,以保持队形;每击刺四、五次或六、七次,也要停止取齐,以稳住阵脚。严申不准杀害降者,以瓦解商军。之后,武王随下令向商军发起总攻击。他先使“师尚父与百夫致师”,即让吕尚率领一部分精锐突击部队向商军挑战,以牵制迷惑敌人,并打乱其阵脚。商军中的奴隶和战俘心向武王,“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即商兵纷纷起义,掉转戈矛,帮助周师作战。武王乘势以主力部队冲击纣王的主力,商军十几万之众顷刻土崩瓦解。纣王见大势尽去,于当天晚上仓惶逃回朝歌,登上鹿台自焚而死。周军乘胜进击,攻占朝歌,灭亡商朝。尔后,武王分兵四出,征伐商朝各地,肃清殷商残余势力。自此,建立了数百年的商朝灭亡。
  牧野之战是我国古代车战初期的著名战例,它终止了殷商王朝的六百年统治,确立了周王朝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地位,为西周奴隶制礼乐文明的全面兴盛开辟了道路,对后世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这场战争所体现的作战谋略和艺术,也对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二、平武庚康叔封卫
 
    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记载,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后,把其兄弟们和一些有功之臣分封到全国各地,如吕尚封于齐,称齐国;周公旦封于鲁,称鲁国;召公奭(shì)封于燕,称燕国等,从而在全国形成了70多个大小不等的诸侯国。
    纣王在位时淫乱无道,豪奢极欲,暴虐嗜杀,众叛亲离。其庶兄微子启屡次劝谏,毫无效果。武王克商后,纣王的哥哥微子启从他的封国微地(今山东梁山西北)回到朝歌,以肉袒面缚的形式,也就是赤着身体,绑着双臂,前来拜见武王,请罪乞降,并向武王说明远离纣王的情况。武王很受感动,释其缚,复其位,仍拜为卿士。
 
    为了延续商朝的宗祠,周武王把商纣王的儿子武庚禄父封在商朝的故都朝歌,去管理商朝故都的王畿(ji)之地,北部地区为邶(今汤阴以北),东部地区为卫(今淇县、滑县、濮阳一带),西南部为鄘(今新乡、获嘉一带)。邶城遗址位于今汤阴县城东南16公里,据乾隆《汤阴县志》记载:“邶城在县东三十里,武王灭殷,分封诸侯,封纣王子武庚于此”。周武王派其弟管叔和蔡叔辅助武庚禄父管理事务,实际上也是为了监督武庚禄父。(见史记卷三十七韂(chàn)康叔世家第七)
    在商朝灭亡的第二年(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卒,其子姬诵继位,即周成王。因天下初定,成王年少,周公旦恐怕各国诸侯不服,便以皇叔的身份摄政。管叔和蔡叔对此非常不满,四处散布周公将要篡位的谣言,和武庚禄父一起发动叛乱。在管叔和蔡叔的煽动下,东夷、徐、齐、熊盈、葛、黄等17个诸侯国也纷纷响应,参加了这次叛乱。周公和召公为保周朝社稷,“内弭(mi)父兄,外抚诸侯”,“以成王命兴师伐殷”。经过三年的东征,到公元前1042年,周公平定了这次叛乱,杀了武庚禄父和管叔,流放了蔡叔,其他小诸侯国相继被削平,殷都和邶城变成了一片废墟。平叛之后,周成王将殷故都周围地区包括邶地、卫地、鄘地及大部分殷民都封给了自己的叔叔姬封(周文王的第九子)。姬封是周武王姬发、周公旦的幼弟,武王伐纣后被封于康(在今河南禹州市西北),被称为康叔封。这时康叔被封于卫,从此建立了卫国,定都朝歌,康叔也从此被称为卫康叔。周公旦在平叛后回西岐时还谆谆嘱咐弟弟卫康叔:一定要选贤任能,要弄清商朝是怎样兴衰的道理,更重要的是要爱民。
    周成王还封微子启于商族的发祥地商丘,以示不绝殷商之祀,国号为“宋”,爵位为公。准用天子礼乐祭祀祖先。微子成为宋国国君始祖,寿终后葬于山东微山湖微山岛西北的高岗上。微子墓前有古碑四道,主碑上有汉代匡衡所书“殷微子墓”四字,横额为“仁参箕比”。孔子称微子、箕子、比干为“三仁”。
    卫康叔牢记周公的教诲,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面对卫国经过两次战乱造成的破败复杂局势,他采取了很多积极措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治理。他释放农奴,并按照周制分给耕地,鼓励人民开垦私田等,促进了农业发展;他将城北的桑园扩大,扩建了城东的冶铁、制骨作坊,调动了“百工”的积极性,促进了畜牧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他用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道理,限制同姓通婚,改革了婚姻制度;在丧葬方面,他废除了商朝用人殉葬、杀人祭祀的残酷做法,改用草人、草马、土车代之。这些都大大促进了人类的进步。由于“康叔之国,能和集其民,民大悦”,卫国很快出现了“各业兴旺”的局面,康叔在卫国享有很高的威望。到了周成王亲政时,康叔被举为司寇,权位高于其他诸侯。康叔当了司寇以后,就把卫国交给了儿子卫康伯。康叔在周王室安度了晚年,他死后谥号为康,也就成了康姓的正宗。康叔深受卫地人民的爱戴,直到清康熙34年(公元1696年),还有人在今淇县南街路西建了康叔祠,民国年间还有人自发进行祭祀活动,康叔祠遗址至今尚存。
 
    三、颂武公淇园竹翠
  
卫康伯,又称卫牟伯,他继承了卫康叔的衣钵,继续管理卫国,他死后传位于其子卫考伯,卫考伯传位于其子卫嗣伯。这时期相当于西周中期。卫嗣伯传位于其子卫疌(qiè)伯,卫疌伯传位于其子卫靖伯,卫靖伯传位于其子卫贞伯,卫贞伯传位于其子卫顷侯。卫顷侯即位开始并不是侯爵,由于他非常注重巩固与周王室的宗族关系,并经常向周王室进贡一些贵重宝器,周夷王便把卫国君主的爵位由伯升为侯。卫顷侯在位12年卒,传位于其子卫釐(li)侯。公元前813年,卫釐侯在位42年卒,太子共伯馀被立为君。公元前812年,共伯馀的弟弟姬和利用贿赂雇人把共伯馀杀掉后,自己成为卫侯(即后来的卫武公)。卫侯姬和把共伯馀葬在卫釐(li)侯的墓葬旁边,尊其谥号为“共伯”。
卫武公在位55年,他执政期间,能修康叔之政,修城垣,兴牧业,他能自责,百采众谏,常与下臣共勉。卫国政通人和,百姓欢聚乐业。他95岁时,曾作诗《抑》一首以自儆。诗云:“人亦有言,靡哲不愚;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温温恭人,维德之基”。意思是:“俗话说得好,智者有时也愚笨;只有付出了才能得到回报,施德才能得到福禄;一个君主能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能够真诚的对待下级,这就有了坚实的执政基础。”
    正如《国语·楚语》所记:“昔卫武公年九十有五矣,犹箴(zhen)诫于国,恭恪于朝,倚己有诵,至于没身,谓之圣叡(rui)”。
    卫人感武公之德,在距朝歌西北30多里淇河岸边的耿家湾(今淇县黄洞、庙口一带)兴建了我国最早的皇家园林——淇园。尽管淇园当初的景物结构、建筑形式现已无从查考,但是其“绿竹茂盛”则是肯定的。《诗经·国风·卫风》中的《淇奥》就是对淇园绿竹的描写,也是对卫武公的赞扬: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xian)兮,赫兮咺(xuan)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xuan)兮。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guibian)如星。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xue)兮,不为虐兮。
    诗意为:
    看那淇水河湾,翠竹挺立修长。有位美貌君子,骨器象牙切磋,翠玉奇石琢磨。气宇庄重轩昂,举止威武大方。有此英俊君子,如何能不想他!
    看那淇水河湾,翠竹青青葱葱。有位美貌君子,耳嵌美珠似银,帽缝宝石如星。气宇庄重轩昂,举止威武大方。有此英俊君子,如何能不想他!
    看那淇水河湾,翠竹稠密繁茂。有位美貌君子,好似金银璀璨,有如圭璧温润。气宇旷达宏大,倚乘卿士华车。妙语如珠活跃,十分体贴温和!
    当时的淇园秀色甲天下,其著名的代表景观为淇园八景,即:“淇园竹翠”、“斐亭莲芳”、“群峰敛碧”、“列柿流丹”、“半岩风雨”、“曲径烟霞”、“一壶映月”、“双剑横秋”。汉朝时期,汉章帝七年(公元82年),汉章帝欣闻淇园之美,曾率满朝文武亲临淇园观光。作为一国之君,率满朝文武到一个地方去观光游览,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足见淇园之魅力。
    据南朝《述异记》记载:“卫有淇园出竹,在淇水之上”。明代《淇县志》记载:“淇园在淇县西北礼河社淇水之澳。卫人美武公之德赋绿竹为兴即此。至今民怀其惠不能忘也。”明代尚书杜臻的《武公祠碑记》记载的更为详细:“武公祠建于淇县西北,山行六七里,峰回路转,若天设而地藏之祠,东北岸建有斐亭,为淇园故址。”据此推断淇园规模较大,主区在今黄洞乡、庙口乡和高村镇西北部一带。相传,古代从这里到桃胡泉二十多里的沟壑间全是竹子。武公祠是下竹林,石老公是中竹林,桃胡泉为上竹林。
    关于淇园的竹子,《史记·河渠书》有这样的记载: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亲临瓠子口(今濮阳西),率数万人堵塞已冲决二十三年的黄河决口,先沉下白马玉璧祭河神,然后令将士负柴填堵,仍堵不住,最后“下淇园之竹以为楗”,才获成功。东汉时期,河内太守寇恂伐淇园之竹,造箭百余万(后汉书·寇恂传)。淇园之竹被誉为皇家之竹,名冠九州,可见淇园产竹之多。南宋诗人、四川宣扶史李曾伯赋诗云:“妾家淇园北封君,厥祖慈事宗苍筼(yun)。子孙异代贞节闻,枝分一派从南巡。”诗中告诉我们淇园之竹曾被南迁至湘江一带。据《博爱志》记载:他们那里的竹子是从淇县引植过去的。号为皇家之竹。
    历代有许多文人墨客都慕名莅临淇园游览,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赋。明代文学家刘基专门作有《淇园》:
驻马淇园春正浓,三山云外浴(耸)芙蓉。
武公去后琅玕少,霁色猗猗入画中。
    淇园旁边的武公祠四周崖壁题诗多首,其一曰:                    
荣膺圭爵骨(肯)骄逸,常把箴规分付诗。
九十五岁犹不老,忆千万载系深思。
高风直共筼筜在,盛德还同天地期。
漠漠荒祠成古迹,至今淇水尚沵沵。
    武公祠的北坡建有“斐亭”一座,亭下绿竹莲藕,当年游者四至,年年有祭。人们将祠前的石河,更名为思德河,河中游的槐荫店更名为思德村,均为思武公之德而改。明末崇祯年间,御史孙徵兰摩崖题记之:“圣从川湄千秋睿,德就山磨万古明”。这都是对卫武公功德的歌颂。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增修的《河南通志》记载:“淇县一带竹品种有紫茎竹、斑竹、凤尾竹、淡竹数种。”足见淇县竹子的品种之多。
 
      四、破犬戎平王东迁
 
    公元前774年,周幽王八年时,周幽王宠爱褒姒,不思朝政,正宫申后受到冷落。太子宜臼为其母申后鸣不平,遭到幽王痛斥,被逐往位于周都镐京(今西安西北)西部的申国,由其舅舅申侯训诲。后来太子宜臼被废,宜臼的母亲申后被打入冷宫。
    褒姒是一个冷美人,进宫三年从没有露过笑容。周幽王为了博得褒姒一笑,在镐京西边的骊山三番五次点燃用于传递消息的烽火,戏弄得附近各诸侯国徒劳奔波,从而失信于各诸侯国。申侯为了能使宜臼继承王位,一方面联络鲁国(爵侯)、许国(男爵)、郑国(伯爵)等诸侯国君拥立宜臼为“天王”;另一方面,在周幽王11年(公元前771年、卫武公42年)时,联络西部犬戎引狼入室,攻打镐京。这时周王室的烽火台已失去了号召力,周幽王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兵败,和司徒郑伯友一起被杀,都城镐京陷于犬戎。申侯在镐京安排筵席款待戎主。库中宝器被犬戎洗劫一空,申侯又敛聚金银十车相赠,指望犬戎满欲而归。而戎主不但不走,反而率大队人马盘踞京城,终日饮酒作乐,百姓皆归怨申侯。申侯无可奈何,随写密书三封,分别发往三路诸侯,即北路晋侯姬仇、东路卫侯姬和、西路秦君赢开。又遣人到郑国,将郑伯友死难之事,报知世子掘突,叫他起兵复仇。郑世子掘突带兵首先来到,直逼镐京城下,被犬戎两路伏兵打得大败。戎兵追赶三十余里方回。掘突与赶来的卫武公姬和合兵一处,回兵堵住镐京东门。这时晋军与秦军也已分别到达镐京北门和西门。四国之君聚集在卫营。80多岁的卫武公道:“国家有难,作为臣子,赶来救驾,义不容辞,但老夫年迈,扫荡犬戎,全仗上国。今计将安出?”秦襄公道:“犬戎之志,在于掠夺子女金帛而已。他以为我兵初至,必不提防。今夜三更,宜分兵东南北三路攻打,独留西门,放他一条走路。郑世子在西门外设伏兵,等犬戎出奔,从后掩击,必获全胜。”武公说:“此计甚善!”当夜三更,三路诸侯全力攻城。申侯在城内为内应,派人打开城门,三路军马一拥而入,戎主在梦中惊觉,逃奔西门,随身只有数百人,又遇郑世子掘突拦住厮战。正在危急,却得犬戎收拾败兵来到,混战一场,方得脱身。褒姒不及随行,自缢而亡。
    申侯大排筵席,款待四路诸侯。只见首席卫武公推箸而起道:“今日君亡国破,岂是臣子饮酒之时?”众人齐声拱立说:“某等愿受教训。”武公说:“国不可一日无君,今故太子在申,宜奉之以即王位。诸君以为如何?”大家一致赞成,武公大喜,举杯共饮,并在席间草成表章,备下法驾,大家一起赴申国迎太子宜臼为王。各诸侯到了镐京城外,周公先驱入城,打扫宫殿。国舅申侯引着卫、晋、秦三国诸侯,同郑世子及一班在朝文武,出城三十里迎接,选定吉日迎进城内。宜臼见宫室残毁,凄然泪下,当下先见了申侯,然后挂袍加冕祭祀宗主,即王位,是为平王。
    平王升殿,众诸侯及百官朝贺已毕。卫武公奏道:“褒姒母子恃宠乱宫,虢石父、尹球等欺君误国,虽则身死,均当追贬。”平王一一准奏。卫侯姬和等勤王有功,姬和进爵为公,是为卫武公。其他诸侯各有加封,褒姒及其子伯服俱废为庶人。次日,诸侯谢恩,平王再封姬和为司徒,郑伯掘突为卿士,留朝与太宰陋一同辅政,惟申、晋、秦三君,因本国迫近戎狄,拜辞而归。
    犬戎自到镐京扰乱一番,熟悉了中国的道路,虽被诸侯驱逐出境,其锐气并没有受到重创,又感到劳而无功,心怀怨恨。遂大起戎兵,侵占周疆,歧丰之地半为戎有,渐渐逼近镐京,连月烽火不绝,加之镐京城池宫殿被焚烧,十不存五,颓墙败栋,光景甚是凄凉。平王一来因府库空虚,无力建造宫室,二来怕犬戎早晚入寇,便萌迁都洛邑之念,尽管卫武公认为不妥,但两班文武俱以犬戎为虑,都表示同意。随后周王朝在卫武公等大臣的辅佐下迁至洛邑(今洛阳),自此西周告结,东周开始。郑世子掘突嗣位,是为郑武公,与卫武公同为周朝卿士。平王十三年(公元前756年),卫武公去世,郑武公独秉周政。
 
    五、篡兄位州吁黩武
 
    公元前756年,卫武公在位55年卒,太子姬扬嗣立为卫君,就是卫前庄公。卫前庄公即位之时,卫国的国力已达颠峰,国内政通人和,在各诸侯国中也显示出大国的风范。据《左传》(隐公三年)记载:卫前庄公五年(公元前753年,周平王18年),“卫前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曰庄姜,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诗经·国风·卫风》中的《硕人》就是对庄姜美丽的描写:
    硕人其颀(qi),衣锦褧(jiong)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手如柔荑(yi),肤如凝脂,领如蝤蛴(qiuqi),齿如瓠(hu)犀,螓(qin)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硕人敖敖,说于农郊。四牡有骄,朱幩(fen)镳镳(biao)。  翟茀(difu)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gu濊濊(huo),鳣鲔(zhan wei)发发。葭菼(jia tan)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jie)。
    诗意为:
    那美人个儿高高,锦衣上穿着罩衣。她是齐侯的女儿,卫侯的娇妻,东宫的妹子,邢侯的小姨,谭公就是她的妹婿。
    她的手指像茅草的嫩芽,皮肤像凝冻的脂膏。嫩白的颈子像蝤蛴一条,她的牙齿像瓠瓜的子儿。方正的前额弯弯的眉毛,轻巧的笑容流动在嘴角,那眼儿黑白分明多么美好。
    那美人个儿高高,她的车停在近郊。四匹公马多么雄壮,马嘴边红绸飘飘。坐车来上朝,车后满挂野鸡毛。贵官们早早退去,不教那主子操劳。
    那黄河黄水洋洋,黄河水哗哗地淌,鱼网撒向水里呼呼响,泼喇喇黄鱼鳝鱼都在网。河边上芦苇根根高耸,姜家的妇女人人颀长,那些武士们个个都轩昂。
    这首诗是赞美卫庄公夫人庄姜的诗。第一章叙她的出身高贵,第二章写她的美丽,第三章写她初嫁到卫国时礼仪之盛,第四章写她的随从众多而健美。
    庄姜是卫前庄公的第一夫人,尽管非常美丽。但由于婚后无子而遭到冷落,生活很不快乐,在那寒冷的深宫里,常常寂寞无味,孤灯长伴。整个卫国都为庄姜感到不平,《诗经·国风·邶风》中的《柏舟》、《绿衣》、《日月》描写了女人因婚姻不幸而造成的心灵创伤,就是以庄姜的身世为背景的。
    后来卫前庄公娶了陈国的公主厉妫和其妹妹戴妫。厉妫生了个儿子叫孝伯,一年后就夭折了。戴妫后来生下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叫公子完,二儿子叫公子晋。为了儿子的前途,又考虑到庄姜不能生育,戴妫便自愿将大儿子公子完献给庄姜做儿子。“母以子为贵”,庄姜为了自己能保住第一夫人的位置,便非常高兴的收公子完为己子,卫前庄公也很同意,并允诺立其为太子。卫前庄公非常宠爱他身边的一个小妾,这个小妾生了个儿子,这就是州吁。
    卫前庄公非常溺爱州吁。州吁长大后非常喜欢打架,到处惹是生非,专横霸道。卫前庄公对他听之任之,从不严加管教。卫国上卿石蜡劝告卫前庄公说:“我听说,父亲喜爱孩子,应当用道义来教育他,不要让他走上邪路。骄横、奢侈、荒淫、好逸的恶习,都来自邪恶。这些恶习之所以产生,就是因为父母宠爱得太过分。”卫前庄公没有听从石蜡的忠告,州吁变得越来越坏。
公元前735年,卫前庄公23年时卒,公子完继位,是为卫桓公。卫桓公胆小怕事,没有君王的胆识和气魄,对弟弟州吁的胡作非为也不闻不问,州吁更加骄横跋扈,日夜思谋,想杀死卫桓公取而代之。公元前719年,即卫桓公16年时,周平王卒,周桓王立。卫桓公要去洛阳觐(jin)见周桓王。州吁认为时机已到,便与大夫石蜡的儿子石厚密谋之后,乘为卫桓公践行之际,将卫桓公杀死。州吁自立为君,是为卫前废公,拜石厚为大夫。卫桓公的胞弟公子晋逃往邢国避难。卫桓公的生母戴妫(gui)回到陈国。
    州吁即位不久,外边纷纷扬扬传说其杀兄即位的事。州吁便与石厚商量:“欲立威邻国,以胁制国人,何国当伐?”石厚说:“昔年郑国伐我,先公服罪求免,此乃我国之耻。主公若用兵,非郑不可”。 州吁说:“齐、郑有石门之盟,二国结连为党,卫若伐郑,齐必救之,一卫岂能敌二国?”石厚奏道:“当今异姓之国,惟宋称公为大。同姓之国,惟鲁称叔父为尊。主公欲伐郑,必须遣使于宋、鲁,求其出兵相助,并合陈、蔡之师,五国同事,何忧不胜?”州吁说:“陈、蔡小国,素顺周王。郑与周新有矛盾,陈、蔡必知之,如使陈、蔡伐郑,不愁不来。宋、鲁是大国,他们能来吗?”石厚又奏道:“主公但知其一,不知其二。昔宋穆公受位于其兄宣公,穆公临死的时候,为了报答其兄之德,乃舍其子冯,而传位于兄穆公之子与夷。公子冯怨父而嫉妒与夷,出奔于郑。郑伯纳之,常欲为冯起兵代宋,夺取与夷之位。今日与宋联合伐郑,正中其怀。而鲁国主要是公子翠握有兵权,他不把鲁君看在眼里。如以重赂结公子翠,鲁兵必动无疑矣。”
    州吁连说好好,即日遣使往鲁、陈、蔡三处下书,选定宁诩(xu)出使宋国。宁诩到宋国请出兵伐郑。宋殇公问说:“伐郑何意?”宁诩说:“郑伯无道,诛弟囚母。公孙滑亡命敝邑,又不能容,兴兵来讨,先君畏其强力,腆颜谢服。今寡君欲雪先君之耻,以大国同仇,是以借助。”殇公说:“寡人与郑素无嫌隙,你说有仇,哪来的仇?”宁诩说: “君侯之位,受之谁乎?”殇公曰:“传之吾叔穆公也。”宁诩说:“父死子继,古之常理。穆公虽有尧、舜之心,奈公子冯每以失位为恨,目前他身居郑国,其心怎么能忘宋呢。郑纳公子冯,交情深厚,一旦拥冯兴师,国人感穆公之恩,不忘其子,内外生变,君侯之位危矣!今日之举,名曰伐郑,实为君侯除心腹之患也。君侯若主其事,吾国即起师徒,连鲁、陈、蔡三国之兵,一齐效劳,郑之灭亡可待矣!”宋殇公原有忌公子冯之心,这一席话,正投其意,遂许兴师。大司马孔父嘉(孔子的祖先),乃殷汤王之后裔,为人正直无私。闻殇公听卫起兵,谏曰:“卫使不可听也!若以郑伯弑弟囚母为罪,则州吁弑兄篡位,独非罪乎?愿主公思之。”殇公已许下宁诩,遂不听孔父嘉之谏,刻日兴师。鲁公子翠接了卫国重赂,不等鲁隐公作主,也起重兵来会。陈、蔡如期而至,自不必说。宋公爵尊,推为盟主。卫石厚为先锋,州吁自引兵打后,多资粮草,犒劳各诸侯国之兵。五国共甲车一千三百乘,将郑国国都荥阳围得水泄不通。
    郑庄公问计于群臣,言战言和纷纷不一。庄公笑道:“诸君所言皆非良策。州吁新行篡逆,未得民心,故托言旧怨,借兵四国,欲立威以压众耳。鲁公子翠贪卫之赂,擅自起兵,陈、蔡与郑无仇,皆无必战之意,只有宋国忌公子冯在郑,实心协助。吾将公子冯出居长葛,宋兵必移。再令子封引兵五百,出东门单与卫兵交战,诈败而走。州吁有得胜之名,其志已得,国事未定,岂能久留军中,其归必速。吾闻卫大夫石惜,大有忠心,不久卫将有内变。州吁自顾不暇,安能害我乎?”随使大夫暇叔盈引兵一枝,护送公子冯往长葛去。郑庄公使人到宋营说:“公子冯逃亡敝邑,敝邑不忍加诛。今令伏罪于长葛,惟君自图之。”宋殇公果然移兵去围长葛。蔡、陈、鲁三国之兵,见宋兵移动,俱有返师之意。忽报郑公子吕出东门单要与卫兵交战,蔡、陈、鲁三国在旁观之。
   卫国大夫石厚引兵与公子吕交锋,未及数合,公子吕倒拖画戟而走,石厚追至荥阳东门,门内接应入去。卫国得胜,石厚传令班师。卫诸将皆不解其意,齐来问州吁:“我兵锐气方盛,正好乘胜进兵,如何速退?”州吁也不理解,召石厚问之。厚说:“臣有一言,请屏左右。”州吁随使左右退之。石厚说道:“郑兵素强,且其君乃王朝卿士也。今为我所胜,卫国足以立威,主公初立,国事未定,若久在外方,恐有内变。”州吁道:“卿说的是,我没有考虑这么多。”随后,鲁、陈、蔡三国,俱来贺胜,各请班师,遂解围而去。计合围至解围,一共五日。石厚自持有功,令三军齐唱凯歌,拥着州吁扬扬归国。

     六、卫石蜡大义灭亲
 
    尽管州吁打了胜仗,国人仍然在抱怨州吁,在卫国传播着这样的民谣:
一雄毙,一雄兴。
    歌舞变刀兵,
    何时见太平?
    恨无人兮诉洛京!
    州吁对石厚说:“人心尚不安定,怎么办?”石厚说:“我的父亲蜡,原来位居上卿,素为国人所信服。主公若请他入朝,共议国政,位必定矣。”州吁命人取白壁一双,白粟五百键,去请石蜡入朝议事。石蜡托言有病,坚辞不受。州吁又问石厚:“卿父不肯入朝,寡人亲自去拜访他行吗?”石厚说:“主公虽往,未必相见,臣当以君命叩之。”乃回家见父,致新君敬慕之意。石蜡说:“新主相召,有什么事?”石厚说:“只为人心未和,恐君位不定,欲求父亲决一良策。”石蜡说:“诸侯即位,以禀命于王朝为正。新主若能觐周,得周王赐以敝冕车服,奉命为君,国人更有何说?”石厚说:“此言甚当,但无故入朝,周王必然起疑,必先得人通情于王方可。”石蜡看到石厚和州吁的所作所为,早就想除掉二人,但又感到力量不足。现在州吁请他入朝议事,石蜡便心生一计,说:“今陈侯忠顺周王,朝聘不缺,王甚嘉宠之。吾国与陈素相亲睦,近又有借兵之好。若新主亲往陈国,求陈侯通情周王,然后再亲自觐见,奉命为君之事有何难矣?”石厚将父蜡之言传于州吁。州吁大喜,随备玉帛礼仪,命上大夫石厚护驾,往陈国进发。
    石蜡素与陈国大夫子缄(jian)甚密。这时得知州吁即将赴陈,随割指沥血,写下一书,密派心腹之人,飞快到陈国子缄处,托子缄将血书呈达陈桓公。书曰:
    外臣石蜡百拜致书陈贤侯殿下:卫国福小,天降重殃,不幸有弑君之祸。此虽逆弟州吁所为,实臣之逆子厚贪位助桀。二逆不诛,乱臣贼子,行将接腔踵(zhong)于天下矣!老夫年髦(mao),力不能制,负罪先公。今二逆联车入朝上国,实出老夫之谋。幸上国拘执正罪,以正臣子之纲,实天下之幸,不独臣国之幸也!
    陈桓公看毕,问子缄道:“此事如何?”子缄说:“卫之祸,也是陈之祸。今二人来陈,是自送死矣,不能纵之。”桓公说:“好。”遂定下擒州吁、石厚之计。
    州吁同石厚到陈,不知石蜡之谋,一君一臣昂然而来。陈侯使公子佗出城迎接,留于客馆安置,遂致陈侯之命,请来日宫中相见。州吁见陈侯礼意殷勤,不胜之喜。次日,陈桓公在宫中设宴相待,石厚先到,见宫门首立着白牌一面,上写:“为臣不忠,为子不孝者,不许入宫!”石厚大惊,问大夫子缄:“立此牌者何意?”子缄说:“此吾先君之训,吾君不敢忘也。”石厚遂不疑。须臾,州吁驾到,石厚引导下车,走入宫中。州吁方欲鞠躬行礼。只见子缄立于陈侯之侧,大声喝道:“周天子有命:‘只拿弑君贼州吁、石厚二人,余人俱免。’”说声未毕,先将州吁擒下。石厚急拔佩剑,一时着忙不能出鞘,只用手格斗,打倒二人。左右壁厢所伏甲士一齐抢来,将石厚绑缚。州吁从车兵众,还在殿外观望。子缄将石蜡来书对众随从宣读一遍,众人方知州吁、石厚被擒皆石蜡主谋,假手于陈,天理当然,遂纷然而散。
    史官有诗叹曰:
    州吁昔日饯桓公,今日朝陈受祸同。
    屈指为君能几日,好将天理质苍穹。
    陈侯即欲将吁、厚二人正罪行刑。群臣皆说:“石厚乃石蜡亲子,未知蜡意如何。不如请卫自来议罪,庶无后言。”陈侯说:“诸卿之言是也。”随将君臣二人分作两处监禁,州吁囚于淄邑,石厚囚于本国,使二人音信隔绝。随派人星夜驰报卫国,竟投石蜡。
    石蜡自告老之后,未曾出户,见陈侯有使命至,一面命驾车伺候,一面请诸大夫朝中相见。卫众臣甚感吃惊。石蜡亲到朝中,会集百官,将陈侯书信示之大家,众臣知州吁、石厚已被拘执在陈,专等卫大夫到共同议罪。百官齐声道:“此社稷大计,全凭国老主持。”石蜡说:“二逆罪俱不赦,明正典刑,以谢先灵,谁肯往任其事?”右宰丑说:“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丑虽不才,甘当赴之。”诸大夫都说:“右宰足办此事矣。但首恶州吁应当正法,石厚从逆,可从轻议。”石蜡大怒道:“州吁之恶,皆逆子所酿成。诸君请从轻典,是不是怀疑我有舐犊之私乎?老夫当亲自一行,手诛此贼。不然,无面目见先人之庙也!”家臣獳(nou)羊肩道:“国老不必发怒,某当代往。”石蜡乃使右宰丑往淄邑监斩州吁,獳羊肩往陈监斩石厚。石蜡大义灭亲的故事被史学家左丘明在《左传》中记载下来,传颂至今。
    有史诗曰:
公义私情不两全,甘心杀子报君冤。
世人溺爱偏多昧,安得芳名寿万年!
    陇西居士又有诗,言石蜡不先杀石厚,正为今日并杀州吁也。诗曰:
明知造逆有根株,何不先将逆子除!
自是老臣怀远虑,故留子厚误州吁。
    州吁即位不到一年便被杀死。卫国朝臣在石蜡的主持下整备法驾,到邢国迎取公子晋即位,是为卫宣公。卫宣公尊石蜡为国老,并世世为卿。
 
    七、宠齐姜宣公失政
 
    卫宣公原就是个花花公子,他父亲卫前庄公在世时,他就与他父亲的小妾夷姜私通,并生下一子,取名急子,寄养于民间。他即位不久,便把急子接到宫中。卫宣公对原配邢妃甚为冷漠,而对夷姜百依百顺,并答应夷姜将来要立急子为嗣。急子十六岁时,卫宣公派使者到齐国为急子聘了齐僖公的女儿齐姜为妻。使者回来对宣公说齐女美貌绝伦。宣公便心贪其色,而又难于启口。后来,卫宣公在淇河岸边筑一朱丽华贵的高台,名曰新台,先命急子出使宋国,然后派人到齐国把齐姜直接迎到新台,自己纳为妻妾,被称为宣姜。当时有人作《新台》(见《诗经·国风·邶风》)之诗,以讽刺卫宣公的淫乱:
    新台有泚ci,河水瀰瀰mi。燕婉之求,蘧篨quchu不鲜。
    新台有洒xian,河水浼浼mian。燕婉之求,蘧篨不殄。
    鱼网之设,鸿则离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诗意为:
    新台富丽又鲜明,河水上涨与岸平。本求温柔美少年,遇个鸡胸丑妖精。
    新台高峻又宽敞,河水平静无波浪。本求温柔美少年,遇个鸡胸丑模样。
    为打鱼儿把网张,偏偏野雁来碰上。本求温柔美少年,遇个蛤蟆真心伤。
    卫宣公娶了他儿子的新娘,人民憎恨这件丑事,将他比作癞蛤蟆。
    急子自宋回家,复命于新台。宣公命急子以庶母之礼谒见宣姜,急子全无怨恨之意。宣公自纳宣姜,将夷姜撇在一边,只在新台朝欢暮乐,一住三年,与宣姜连生二子:长子寿、次子朔。自古道:“母爱(以)子贵”。宣公因偏宠宣姜,将昔日怜爱夷姜和急子之情,都移在宣姜和公子寿、公子朔身上,心中便想百年之后,把卫国江山传与公子寿、朔兄弟,他便心满意足,反似多了急子一人。只因公子寿天性仁慈,与急子如同胞一般相爱,每在父母面前周旋其兄。急子温柔敬慎,无有失德,所以宣公未曾显露其意。私下将公子寿嘱托左公子泄,异日扶他为君。那公子朔虽与寿一母所生,贤愚迥然不同,年齿尚幼,天生狡猾,恃其母之得宠,阴蓄死士,心怀非望,不但憎嫌急子,还非常嫉妒亲兄公子寿,只是事有缓急,为了先除掉急子,常在母亲宣姜面前挑激,说:“父亲眼下虽然将我母子宠爱。有急子在先,他为兄,我等为弟,异日传位,肯定按长幼为序。况夷姜被你夺宠,心怀积愤。若急子为君,夷姜为国母,我母子无安身之地矣!”宣姜原是为急子所聘,今日跟随宣公,生子得势,也觉急子与己有碍。遂与公子朔合谋,每每在宣公面前说急子的坏话。
    一日,急子过生日,公子寿治酒相贺,公子朔也在场。席间,急子与公子寿说话甚密。公子朔插不上嘴,托病先别,直接到母亲宣姜面前,双眼垂泪,扯谎说到:“孩儿好意同自己哥哥为急子上寿,急子饮酒半酣,戏谑(xue)之间,呼孩儿为儿子。孩儿心中不平,与他顶撞。他说:‘你母亲原是我的妻子,你便称我为父,于理应该’。孩儿再待开口,他便奋臂要打。亏自己哥哥劝住,孩儿逃席而来。受此大辱,望母亲禀知父侯,与孩儿做主!”宣姜信以为然,向宣公哭诉:“急子对朔说:‘你母亲原是我旧妻,父亲只算借贷一般,少不得与卫国江山,一同还我。’”宣公召公子寿问之,寿答道:“并无此说。”宣公半疑半信,随派内侍传谕于夷姜,责备她不能教训其子。夷姜怨气填胸,无处伸诉,投缳而死。
    急子痛念其母,惟恐父亲责怪,暗地啼哭。公子朔又与宣姜在宣公面前诽谤急子说:“急子因生母死于非命,口出怨言,日后要将母子偿命。”宣公本不信有此事,无奈妒妾谗子日夜撺掇,定要宣公杀急子以绝后患,不由宣公不听。但宣公展转踌躇,终是杀之无名,便想假手他人杀死急子,方可掩人耳目。
    这时恰逢齐僖公派人来约会共同讨伐纪国。宣公便与公子朔密谋:派急子到齐国商议出师日期,授以白旄,在急子船行到莘野(今莘县十八里铺镇太子张庄一带)这个要道时必然登陆,由公子朔派人在那里假装盗贼,乘其不备,杀死急子,回来后以白旄复命领赏。公子朔按宣公的吩咐安排好后,对宣姜说了此事。宣姜心下十分欢喜。
    公子寿见父亲屏去从人,独召弟朔议事,心怀疑惑。入宫来见母亲,探其语气。宣姜没有隐瞒,尽吐其实。嘱咐公子寿:“这样做是你父亲的主意,也是为了除去我母子的后患,不可泄漏他人。”公子寿知其计已成,见谏之无益,私下来见急子,告诉其父亲之计:“此去齐国,莘野乃是必由之路,多凶少吉。不如出奔他国,别作良图。”急子道:“为人子者,以从命为孝。弃父之命,即为逆子。世间岂有无父之国,如果出奔,能往哪里呢?”遂束装下舟,毅然赴齐。公子寿见劝逐不下,想到:“吾兄真仁人也!此行若死于盗贼之手,父亲立我为嗣,我到时如何说清?子不可以无父,弟不可以无兄,吾当先兄而行,代他一死,吾兄必然获免。父亲闻吾之死,倘能感悟,慈孝两全,落得留名万古。”于是带着酒另乘一船赶上急子,请求为急子践行。急子推辞道:“君命在身,不敢逗留。”公子寿忙到急子的船上,斟满酒杯,撒泪敬上,急子忙接而饮之。公子寿拭泪言道:“今日此酒,乃吾兄弟永诀之酒。哥哥若感小弟之情,多饮几杯。”急子道:“敢不尽量!”两人泪眼相对,彼此劝酬。公子寿有心留量,急子杯到酒干,不觉尽醉,倒于船上,鼾鼾睡去。公子寿属咐急子随行人众,好生守候,并从袖中取出一简,交于急子随行人众说:“待世子酒醒后,可呈他看。”公子寿对从人说:“君命不可迟也,我当代往”。随取急子手中白旄(mao),带着自己的仆从,乘船驶往齐国。行至莘野,刚登上岸,公子朔安排埋伏在那里的死士望见河中船来,又见白旄,认定急子到来,一声呼哨如蜂而集。公子寿挺然喝道:“吾乃本国卫侯长子,奉使往齐。汝等何人,敢来截吾?”众贼齐声道:“吾等奉卫侯密旨,来取汝首!”挺刀便砍。从者见势头凶猛,不知来历,一时惊散,可怜公子寿引颈受刀而死。贼党砍下公子寿的头盛于盒中,连同白旄一起带回卫国复命 。
急子酒量原浅,一时便醒,不见了公子寿。从人将简缄(jian)呈上,急子拆而看之,简上只有八个字:“弟已代行,兄宜速避。”急子不觉堕泪曰:“弟为我犯难,吾当速往。不然,恐误杀吾弟也!”好在仆从俱在,就乘了公子寿之舟,催促速行。正行之间,望见一舟,认为已赶上公子寿,喜道:“天幸吾弟尚在!”从人说:“此来舟,非去舟也!”急子心疑,叫靠拢上去。两船相近,只见船中一班贼党,并不见公子寿之面。急子愈疑,问道:“主公所命,曾了事否?”众贼听得说出秘密,认为是公子朔差来接应,随捧盒以对道:“事已完成。”急子取盒一看,见是公子寿之首,仰天大哭道:“天大的冤枉啊!”众贼骇然,问道:“父杀其子,何故称冤?”急子道:“我才是真急子。得罪于父,父命杀我。此吾弟寿也。何罪而杀之?可速断我头,归献父亲,可赎误杀之罪。”贼党中有认得二公子者,于月下细认,说道:“真杀错人了,这个才是急子!”众贼随将急子斩首,并纳盒中,从人四散。《诗经·国风·卫风》有《二子乘舟》之诗,正是咏兄弟争死之事。诗曰: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愿言思子,不暇有害!
    诗意为:
    两个孩子乘小船,漂向远方看不见。真真把你来思念,愁绪绵绵心不安。
    两个孩子乘小船,漂向远方看不见。真真把你来思念,难道真会有灾难?
    诗人不敢明言,但追想乘舟之人,以寓悲思之意。
    众贼人连夜奔入卫城,先见公子朔,呈上白旄,将二子先后被杀事情细述一遍,犹恐因误杀获罪。谁知一箭射双雕,正中公子朔之意。公子朔厚赏众贼。随即入宫对母亲宣姜说:“公子寿携白旄先行,自陨其命。急子后到,他自吐真名,偿了哥哥之命。”宣姜虽痛公子寿,却幸除了急子,拔去了眼中之钉,正是忧喜相半。母子商量,打算与宣公慢慢说知。
    左公子泄原受公子寿之托,右公子职原受急子之托,二人得到公子寿、急子的消息如此如此,这时同病相怜,合在一处商议。次日宣公早朝,二人直入朝堂,拜倒在地放声大哭。宣公惊问何故,公子泄、公子职将公子寿与急子被杀情由细述一遍,然后说:“请求收拾尸首埋葬,以尽当初相托之情。”说罢哭声转高。宣公虽不喜欢急子,却还怜爱公子寿。忽闻二子同时被害,惊得面如土色,半晌不言。痛定生悲,泪如雨下,连声叹道:“宣姜误我,宣姜误我!”随召公子朔问之,朔辞不知。宣公大怒,就着公子朔拘拿杀人之贼。公子朔口中应承,只是支吾,哪肯献出贼党。宣公自受惊之后,又想念公子寿,感成一病,闭眼便见夷姜、急子、寿子一齐在床前啼啼哭哭。祈祷不效,半月而亡,在位十九年。
    公元前699年,公子朔为卫宣公发丧并继位,是为惠公,时年朔一十五岁。惠公将公子泄、公子职罢官不用。公子朔之庶兄公子硕(字昭伯)心中不服,连夜奔齐。公子泄与公子职怨恨惠公,每思为急子及公子寿报仇,未得其便。
 
 
    八、卫惠公失位复位
 
    卫惠公即位之年,因助齐攻纪,为纪、郑、鲁国联军所败,正在含恨,一日,郑国来使,告知郑国内乱,郑厉公出奔蔡国,群臣欲迎在卫国寄居的郑国故君昭公忽复位,心中大喜。原来郑庄公临终欲立其次子突,因大夫祭仲反对而未成,庄公死后,长子公子忽即位为昭公,随后被宋庄公胁迫祭仲更立公子突为郑厉公,昭公忽遂奔卫避难。这时,卫惠公得知郑国内乱,随即发车护送郑昭公忽还国复位。
    郑昭公回国复位后,并不修礼往谢卫惠公护送其复国之劳,因此卫惠公很怨恨昭公。惠公三年(公元前697年),出逃在蔡国的郑厉公以贿赂厚结蔡、鲁、宋、卫,以求复位。卫惠公因怨恨昭公,也亲自带兵参加由宋国牵头,鲁、卫、蔡等国参加的联军,共同讨伐郑国。
    卫惠公出征后,卫公子泄对公子职说:“国君远出,吾等举事正是机会!”公子职说:“如欲举事,先定所立,国人有主,方保不乱。”正密议间,家人报:“大夫宁跪有事相访。”两公子迎入。宁跪说:“二公子忘乘舟之冤乎?今日机会,不可失也!”公子职说:“正议拥戴,未得其人。”宁跪说:“吾观群公子中,惟黔牟仁厚可辅,且周王之婿,可以弹压国人。”三人遂插血为盟。随暗约急子、公子寿原来的从人,故意散布卫侯伐郑兵败已死的假消息,随以此为由迎卫宣公之子、周王之婿黔牟(卫懿公之叔父,卫戴公、卫文公之伯父)即位,是为卫中前废公。百官朝见,然后宣布卫惠公为了袭位陷害二兄、致父含愤而死的罪恶,重新为急子、公子寿二人发丧,改葬其枢,并遣使向周王朝报告了立君之事。宁跪引兵扎营于朝歌城外,以遏制惠公归路。公子泄欲杀宣姜,公子职说道:“宣姜虽有罪,然齐侯之妹也,杀之恐得罪于齐。不如留之,以结齐好。乃使宣姜出居别宫,并保证其正常生活待遇。
    宋、鲁、蔡、卫四国合兵伐郑不能取胜,只得引回。卫惠公回至中途,闻二公子作乱,已立黔牟,随出奔于齐国。齐襄公说:“吾甥也。”随把卫惠公安排好住处,并许以兴兵复国。卫惠公遂向齐襄公保证:“如归国之日,内府宝玉,尽作酬仪。”襄公大喜。忽报:“鲁桓公使到。”因齐襄公求婚于周,周王允之,使鲁桓公主婚,要以王姬下嫁。鲁桓公才亲自至齐,面议其事。襄公想起嫁于鲁桓公的妹子文姜,久不相会,何不一同请来?遂遣使至鲁,把文姜也迎到齐国。这时,齐国诸大夫请问伐卫之期。襄公道:“黔牟乃天子之婿也。寡人方图婚于周,此事姑且迟之。”但恐卫人杀害宣姜,随遣齐大夫公孙无知送卫宣公的儿子硕回卫,并私下嘱咐无知,要想法帮助公子硕迎娶宣姜,并说这也是为卫惠公朔复位打基础。公孙无知领命,同公子硕来到卫国,与新君黔牟相见。这时公子硕的妻子已死,无知将齐侯关于让公子硕娶宣姜的意思遍致卫国君臣和宣姜。宣姜表示同意。卫国众臣正恨宣姜留在宫中,今日贬其名号,无不乐从。只是公子硕念父子之伦,坚决不从。齐公子无知私下对公子职说:“此事不成,我回去怎么向齐君复命?”公子职恐失齐欢,定下计策,为公子硕设宴,席间,使美女劝酒,灌得公子硕烂醉,然后把他扶到宣姜宫中同宿。公子硕醒来后悔之晚矣,宣姜与公子硕遂为夫妇。后生三男二女:长男齐子早卒,次子申(后为戴公),三子毁(后为文公);两个女儿后来分别为宋桓公、许穆公的夫人。
    卫惠公在齐国整天挖空心思想着复位,他多次找舅舅齐襄公和他二姨文姜,诉说失国之苦,要求舅舅、二姨看在他们姐姐宣姜的面上,帮助为其复位。齐襄公和文姜只顾乱伦作乐,口头上答应帮助为其复位,就是按兵不动。就这样一直拖了八、九年。这年卫国连遭大旱,又生蝗灾,国库空虚,民不聊生,饿殍遍野。惠公认为夺权复位的时机已到,就天天去央求齐襄公和文姜,并贿赂于重金,终于说动了齐襄公。
    公元前689年冬(周庄王八年),襄公遣使约会宋、鲁、陈、蔡四国之君,一同伐卫,共纳惠公。其檄文曰:
    天祸卫国,生逆臣泄、职,擅行废立。致卫君越在敝邑,于今七年。孤坐不安席。以疆场多事,不即诛讨。今幸少闲,悉索敝赋,愿从诸君之后,左右卫君,以诛卫之不当立者!
    宋等四国积极响应。随后,齐襄公出车五百乘,同卫惠公朔先至卫境。四国之君即宋阂公捷、鲁庄公同、陈宣公杵臼、蔡哀侯献舞各引兵来会。卫中前废公黔牟闻五国兵至,与公子泄、公子职商议,遣大夫宁跪告急于周。周庄王问群臣:“谁能为我救卫者?”周公忌父、西虢公伯均说:“王室自伐郑损威以后,号令不行。今齐侯诸儿,不念王姬一脉之亲,纠合四国,以纳君为由,名顺兵强,不可敌也。”左班中最下一人挺身而出道:“二公之言差矣!五国尽管很强,怎么能说名顺呢?”众人视之,原来是下士子突。周公说:“诸侯失国,诸侯纳之,何为不顺?”子突说:“黔牟之立,已禀王命。既立黔牟,必废子朔。二公不以王命为顺,而以诸侯纳朔为顺,我实在不得其解!”虢公说:“兵戎大事,量力而行。王室不振,已非一日。伐郑之役,先王亲自率军,还被祝聃射了一箭。至今两世,未能问罪。况五国之力,十倍于卫。单凭王朝这点兵马赴援,如以卵击石,怎么能干这事呢?”子突道:“天下之事,理胜力为常,力胜理为变。王命所在,理直气壮。一时之强弱在力,千古之胜负在理。如果不讲道理而可以得志,又无人去加以制止,千古是非从此颠倒,谁还看得起大周王朝?诸公又以何面目为王朝卿士?”虢公不能答。周公道:“倘今日兴救卫之师,汝能任其事否?”子突道:“九伐之法,司马掌之。突位微才劣,难当其任。必无人肯往,突不敢爱死,愿代司马一行。”周公又道:“汝救卫能保必胜乎?”子突道:“突今日出师,已据胜理。若以文、武、宣、平之灵,仗义执言,五国悔罪,王室之福。我可不敢保证必胜。”大夫富辰道:“突言甚壮、可令一往,也使天下知道王室有人矣。”周王从之,随先遣宁跪归报卫国,王师随后起行。
    周、虢二公忌子突取得成功,仅给戎车二百乘。子突并不推诿,告于太庙而行。这时齐等五国之师已来到卫国城下,攻围甚急。公子泄、公子职昼夜巡守,急切盼望王朝大兵解围。谁知子突兵微将寡,怎当五国虎狼之众?不等子突安营,被五国之兵大杀一场,二百乘兵车如汤泼雪。子突叹曰:“吾奉王命而战死,不失为忠义之鬼也!”乃手杀数十人,然后自刎而亡。
    卫国守城军士闻王师已败,也纷纷溃逃。齐兵首先登城,四国继之,打开城门,放卫惠公朔入城。公子泄、公子职同宁跪收拾散兵,拥公子黔牟出走。正遇鲁兵,又杀一场。宁跪夺路先奔,三公子俱被鲁兵所擒。宁跪知力不能救,叹口气,奔往秦国逃难去了。鲁侯将黔牟等三公子献俘于卫,卫不敢决,转献于齐。齐襄公喝教刀斧手,将泄、职二公子斩首。公子黔牟是周王之婿,与齐有连襟之情,赦之不诛,放归于周:卫惠公朔鸣钟击鼓,重登侯位。将府库所藏宝器尽献于齐襄公。襄公说:“鲁侯擒三公子,其劳不浅!”乃以所赂之半分赠鲁侯,复使卫侯另出器贿,散于宋、陈、蔡三国。就这样,流浪了八、九年的卫惠公,在齐、鲁等国的协助下,又复君位,重登宝座。这时为卫惠公14年,周庄王11年,公元前686年。
    卫惠公复位后,便开始剪除异己,扶植亲信。公元前675年(周惠王2年,卫惠公25年),据《左传》(庄公十九年传)记载:周惠王的叔叔子颓(tui)联络五位大夫谋反,攻打周惠王的王宫,但没有成功,子颓和苏子(五大夫之一)逃到了苏子的老家温邑。后来在温邑呆不住了,就和苏子一起逃到了附近的卫国。子颓许诺给卫国丰厚的条件,怂恿卫惠公帮助他推翻现在的周惠王,而卫惠公正因周惠王容留黔牟而记恨,便联合燕国一举打下了洛阳,拥立子颓为周王,周惠王则在洛阳被攻打下来之前跑掉了。公元前669年,卫惠公31年卒。他的儿子姬赤继位,这就是卫懿公。
 
    九、卫懿公好鹤亡国
 
    《史记》记载: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 那鹤色洁形清,能歌善舞,所以懿公好之。因懿公偏爱鹤,凡献鹤者皆有重赏。于是有许多人来朝歌向懿公献鹤。宫廷内外,处处养鹤,何止数百。有诗咏鹤为证:
八风舞遥翩,九野弄清音。
一摧云间志,为君苑中禽。
    懿公所养之鹤皆有品位俸禄:上者食大夫俸,次者食士俸。懿公若出游,其鹤也分班随从,命以大轩载于车前,号曰“鹤将军”。养鹤之人,也有常俸。懿公还在滑州匡城建了鹤城。由于懿公养鹤费用很大,于是便大量的向老百姓征收税赋以充国库,弄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卫大夫石祁子,乃石蜡之后,石骀仲之子,为人忠直有名,他与宁速(宁庄子)同执国政,皆为贤臣。二人屡次向懿公进谏,懿公不听。公子毁(惠公庶兄,公子硕娶宣姜而生,即后来的卫文公)知卫必亡,随出走齐国。齐桓公把其宗女许配给毁为妻,把毁留在齐国。卫国人向来心怜故太子急子之冤,自惠公复位之后,以至到惠公之子姬赤继位,百姓日夜诅咒:“若天道有知,必不终其禄位也!”因急子与寿都没有儿子,公子硕早死,黔牟已绝,惟毁有贤德,甚得人心。这时懿公失政,公子毁出奔,卫人无不含怨。
    北狄(当时活动在今山东、河南、河北三省接壤地区)自周太王(周文王姬昌的父亲古公覃父)之时已很强盛,曾威逼太王迁都于歧。到了武王一统天下,周公南惩荆蛮,北击戎、狄,中国久安。周平王东迁之后,南蛮北狄日益肆横。这时,北狄主瞍(sou)瞒拥兵数万,窥视中原。卫懿公8年(公元前661年),瞍瞒听到齐国讨伐山戎(我国春秋时期北方的一支较强大的少数民族。又称北戎,匈奴的一支。活动地区在今河北省北部)的消息非常愤怒,说:“齐兵远伐,必有轻我之心,当先发制之。”便驱胡骑二万伐卫。这时卫懿公正在载鹤出游,听到狄人入寇的禀报,懿公大惊,随即敛兵授甲,商量应敌措施。但士兵们皆逃避村野,不肯出战。懿公命人抓回来100多个逃跑的士兵,问其逃避之故。众人都说:“你可以使鹤打仗吗,鹤有禄位,我们怎么能出战迎敌呢?”懿公说:“鹤怎么能御狄?”众人说:“鹤既不能战,是无用之物,君不用有用之人而养无用之鹤,百姓所以不服也!”懿公说:“寡人知罪矣!愿散鹤以顺从民意可以吗?”石祁子说:“君亟行之,再不这样做就晚了。”懿公随即使人把豢养的鹤都放飞。但鹤在宫中已经习惯,一直在朝歌城的上空盘旋,不肯离去。石、宁二大夫亲往街市,对士兵和百姓述说卫懿公已经悔过,才稍微平定了人心。这时狄兵已杀至荥泽(在今汤阴南部),顷刻三报。石祁子奏道:“狄兵骁勇,不可轻敌,臣请求救于齐。”懿公说:“齐昔日奉命来伐,虽然退兵,我国并未修聘谢,安肯相救?不如一战,以决存亡!”宁速说:“臣请率师御狄,君居守。”懿公道:“孤不亲行,恐兵士们不肯尽心。”随将玉玺交给石祁子,让他代理国政,把令箭交给宁速,命其专力守城。又说:“国中之事,全委二卿。寡人不胜狄,不能归也!”石、宁二大夫看到懿公彻底悔过并抱定了必死的决心,皆垂泪相别。懿公吩咐已毕,乃大集车徒,使大夫渠孔为将,于伯副之,黄夷为先锋,孔婴齐为后队,向荥泽进发。一路上军人们口出怨言,懿公夜往兵营巡查,军中歌曰:“鹤食禄,民力耕;鹤乘轩,民操兵。狄锋厉兮不可攖(ying),欲战兮九死而一生!鹤今何在兮?而我瞿瞿为此行!”
    懿公闻歌闷闷不已。行近荥泽,见敌军千余,左右分驰,全无次序。渠孔道:“人言狄勇,虚名耳!”随即命擂鼓进兵。狄人诈败,把卫军引入埋伏,一时呼哨而起,如天崩地裂,将卫军截成三处。卫兵原无心交战,见敌势凶猛,随尽弃车仗而逃。懿公被狄兵围之数重。渠孔对懿公说:“事情非常危急,请君藏起大旗,微服下车,尚可脱险”。懿公叹道:“我们的人看到旗子尚能来救,否则又有谁来救呢。我宁可一死,以谢百姓。”须臾,卫兵前后队俱败,黄夷战死,于伯中箭坠车,孔婴齐自刎而亡。很快,狄军围的愈来愈厚,懿公和渠孔先后战死,被狄兵砍为肉泥,卫国军队全军俱没。后人有诗讽卫懿公好鹤亡国,曰:
曹闻古训戒禽荒,一鹤谁知便丧邦。
荥泽当时遍磷火,可能骑鹤返仙乡?
    狄人囚卫太史华龙滑、礼孔,欲杀之。华、礼二人知道胡人有迷信鬼神的风俗,便说:“我太史也,实掌国之祭祀,我先回去为汝祭神。不然,鬼神不保佑你们,你们也得不到卫国。”瞍瞒信其言,遂放二人登车回城。
    宁速正在巡城,望见单车驰到,认是二太史,大惊,问:“主公何在?”二人回答:“已全军覆没矣!狄师强盛,不可坐以待毙,宜避其锋。”宁速正欲开门接二人入城,礼孔说:“与君俱出,不与君俱人,人臣之义谓何?吾将事吾君于地下!”遂拔剑自刎。华龙滑说:“不可失史氏之籍。”随入城整理史籍。宁速与石祁子商议,引着卫侯宫眷及公子申,连夜乘小车出城东走。华龙滑抱典籍从之。国人闻二大夫已行,各各携男抱女,随后逃命,哭声震天。狄兵长驱奋进,直入朝歌。百姓奔走落后者,尽被狄兵杀死。狄兵又分兵追逐宁、石等。石祁子保宫眷先行,宁速断后,且战且走,随行之民,有一半被狄兵杀死。到了黄河边时,喜得宋桓公派救兵来到,备下船只,星夜接他们过了黄河,狄兵方才退去。狄兵将朝歌府库及民间存留的珍贵物品和粮食劫掠一空,摧毁城池,满载而归。
    卫大夫弘演先奉使聘陈,待搬来救兵时,卫已破灭。得知卫懿公死于荥泽,就往那里巡找卫侯的尸体。一路看见的是骸骨暴露,血肉狼藉,不胜伤感。行至一处,见卫国的大旗倒于荒泽之旁,弘演说:“旗在此,尸当不远矣。”未走数步,听得有呻吟之声,前往看之,见一断了胳臂的小内侍躺在地上。弘演问到:“你知道主公死在那里吗?”内侍指一堆血肉道:“此即主公之尸也。吾亲见主公被杀。我臂伤疼痛,不能行走,故卧守于此,只等国人来巡主公矣。”弘演视其尸体,俱已零落不全,只有肝脏完好。弘演对之再拜,大哭,并将聘陈经过复命于肝前,如生时之礼。事毕,弘演道:“主公无人收葬,吾将以身为棺耳!”嘱咐从人:“我死后,埋我于林下,待有新君,方可告之。”遂拔佩刀自剖其腹,将懿公之肝纳于腹中,须臾而绝。从者如言掩埋,并以车载折臂小内侍渡河探听新君消息。
 
    十、迁楚丘文公中兴
 
    石祁子、宁速在宋国军队的帮助下保护着公子申及卫侯宫眷和卫国难民,渡过黄河后,暂时寄居在漕邑(在今河南滑县古城附近),查点男女,才存得720多人,二大夫相议:“国不可一日无君,其奈遗民太少!”只得从共、腾二邑中,抽出十分之三的百姓迁到漕邑,共得4000余人,连同朝歌遗民共5000人,即于曹邑创立庐舍,拥立公子申为君,是为卫戴公。从公元前1042年康叔建立为国,到公元前661年懿公败国,在朝歌建都共381年。
    卫国内忧外患,早已让远嫁许国的许穆夫人彻夜难安,当闻听狄人毁灭、哥哥戴公去世的消息后,她悲痛万分,无时无刻不在替卫国的命运担忧,思念着家乡的亲人和淇河两岸的一草一木。《诗经·国风·邶风》中的《泉水》就是她在这种悲伤、担忧、郁结的复杂心情下所作的。诗曰:
    毖(bi)彼泉水,亦流于淇。有怀于卫,靡日不思。娈(luan)彼诸姬,聊与之谋。
    出宿于泲(ji),饮饯于祢(mi)。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问我诸姑,遂及伯姊。
    出宿于干,饮饯于言。载脂载舝(xia),还车言迈。遄(chuan)臻于卫,不瑕有害?
    我思肥泉,兹之永叹。思须与漕,我心悠悠。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诗意为:
    泉水汩汩向前流,流于滔滔淇水中。心怀故乡是卫国,没有一刻不思归。众家姊妹皆美貌,细诉心曲来共谋。
    我想泲地可住宿,祢水之滨饮美酒。可叹出嫁已数年,远离父母和诸兄。问候我的亲姐妹,转问表姐众亲友。
    回国再经干地宿,言地饯客饮美酒。把我车轴涂满油,重坐嫁车往回走。车马迅疾赴卫都,路途不远何不可?
    我思肥泉在故国,为此长叹不能休。思念须城与漕邑,别绪悠悠情意稠。驾驶马车快出城,借此排除心中忧。
    另外,许穆夫人所作的《载弛》、《竹竿》等诗,都充分表达了她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淇河风光的赞美。
    戴公先已有疾,即位数日便死去了。宁速到齐国迎公子毁嗣位。齐桓公(齐襄公的弟弟,也是卫宣姜的弟弟,卫戴公和卫公子姬毁的舅舅)对公子毁说:“公子回去即位,如器用不具,皆寡人之过也。”随赠良马一乘,祭服五称,牛、羊、猪、鸡、狗各三百只,又以鱼轩和美锦三十端赠其夫人。命公子无亏帅车三百乘护送去漕邑。还带去了大量的木材,以作建筑之用。公子毁到了漕邑,弘演的从人和折臂小内侍共同对公子毁诉说了懿公被杀、弘演纳肝的事。公子毁一面遣使具棺,往荥泽收殓,为懿公、戴公发丧,一面追封弘演,录用其子,以表其忠。其他诸侯重齐桓公之义,多有前来漕邑为懿公、戴公吊唁的,如宋桓公御说、许穆公新臣等。
    周惠王十八年冬十二月(公元前659年),卫文公毁即位受命于危难之时,寄居民间,甚是荒凉,国家当时才有车三十乘。文公布衣帛冠,蔬食菜羹,早起夜息,抚安百姓,人称其贤。公子无亏辞归齐国,留甲士三千人,协助守卫漕邑,以防狄患。无亏回见桓公,言卫公子毁艰辛之状,并述说弘演纳肝之事。桓公叹到:“无道之君,也有这样的忠臣?其国正未艾也。”管仲进言:“今在卫国派兵驻防,加重卫国负担,不如帮助卫国择地筑城,一劳永逸。”桓公说:“好”。正欲联合其他诸侯办理此事,忽邢国遣人告急。
    邢国(今河北邢台一代),商朝时就是战略要地,守卫在商朝的北大门。周初,那里是周公旦儿子的封国,也是山戎、北狄频繁活动的地区。邢国肩负着阻止戎、狄的重任,同时可联络齐、卫,并与北方燕国遥向呼应。邢国自建国开始,与河北中、北部的戎、狄长期征战。春秋之初,邢侯曾大破山戎。这时北狄来伐邢国。邢国向齐国求救,说:“狄兵攻打本国,势不能支,伏望救援!”桓公问管仲:“邢可救乎?”管仲道:“诸侯所以事齐,谓齐能拯其灾患也。不能救卫,又不救邢,霸业难以形成!”桓公道:“然则邢、卫之急孰先?”管仲道:“应先平邢患,再帮助卫国筑城,此百世之功也。”桓公道:“善” 。即传檄宋、曹等国,合兵救邢。这时邢国已经被狄兵攻破,邢国君臣在逃跑的过程中,遇到齐、宋、曹国联军,联军把狄兵打得大败。随后,齐桓公帮助邢国把都城迁到了夷仪(今山东聊城的西南部)。这时为公元前659年。
    打败北狄之后,齐桓公联合宋、曹,移兵向卫,准备了各种救助物资。卫文公毁闻讯远远来接。桓公见毁粗布为衣,大帛为冠,不改丧服,恻然久之,说道:“寡人借诸君之力,欲为君定都,不知你们选好地方了吗?”文公毁道:“已卜得吉地,在于楚丘(在今滑县八里营乡冢上村北2公里,即今卫王殿遗址,俗称卫王城),但所需建筑费用很高,非亡国所能办耳!”桓公道:“此事寡人尽力办之。”即日传令三国之兵,拉着建筑材料,俱往楚丘兴工,帮助卫国重立朝庙,谓之“封卫”。卫文公感齐再造之恩,作《木瓜》之诗以咏之。诗云:
投我以木瓜兮,报之以琼踞。
投我以木桃兮,报之以琼瑶。
投我以木李兮,报之以琼玖。
    诗意为:
    他送给我木瓜,我拿红色佩玉来报答。不是专门来报答,而是永远感谢他。
    他送给我鲜桃,我拿蓝色宝石来报答。不是专门来报答,而是永远爱戴他。
    他送给我李子,我拿黑色珍珠来报答。不是专门来报答,而是永不背叛他。
    当时称齐桓公存三国:即立僖公以存鲁,城夷仪以存邢,城楚丘以存卫,有此三大功劳,齐桓公从此成为五霸之首。
    卫文公认真汲取上几代君主的沉痛教训,兢兢业业,励精图治,减赋税、少刑法,节约训农,通商惠工,劝学任能,与民共苦,致力重建,致使卫国日渐强盛。卫文公18年(公元前642年),位于今山东聊城东南的邢国与戎狄合兵攻卫,卫文公率兵击退敌军。次年又出征讨伐邢国。这时卫国国力与懿公时已是天壤之别,初年仅有革车三十乘,这时已增至三百乘。卫文公25年(公元前635年)时,卫国以礼至为内应,再次攻打邢国,最终将邢国亡掉。卫文公不乏文治武功,称得上是卫国的中兴之君,《诗经·国风·鄘风》中的《定之方中》就是对卫文公建设楚丘、中兴卫国的颂扬。诗曰:
    定之方中,作于楚宫。
    树之榛栗,椅桐梓漆,
    爰伐琴桑,升彼虚矣,以望楚矣。
    望楚与堂,景山与京。
    降观于桑,卜云其吉,终然允臧
    灵雨既零,命彼倌人,
    星言夙驾,说于桑田。
    匪直也人,秉心塞渊,騋牝三千。
    诗意为:
    营星已在天正中,正是吉时建楚宫。测量方位凭日影,风水宝地助卫兴。先种榛树和栗树,再种梓漆和梧桐,琴瑟需用好树种。
    登上漕邑旧城墟,遥遥相望楚丘城。先看楚城河堂邑,大山高丘观的清。下山喜观桑林密,卦辞说得是吉星,此地正好盘虎龙。
    春雨及时细飘零,管车官吏传命令。风和日丽把车驾,文公要去看桑农。忠心耿耿是仁君,为民深谋瞻远境,三千骏马任驰骋。
    全诗共三章,首章写在楚丘营建宫室。楚丘宫庙等处种植了“榛、栗”,这两种树的果实可供祭祀;种植了“椅桐梓漆”,这四种树成材后都是制作琴瑟的好材料。“爰伐琴瑟”,藏有很深的含意。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卫文公立国之初就考虑到将来能歌舞升平,琴瑟悠飏(yang),可见其深谋远虑与充满自信,非苟且偷安者可比,由此让人品尝出诗中隐寓的褒美之意。首章写的是群体劳动,那样的科学规划,那样的紧张有序,那样的自豪自信,在颇为整饬而略带进行曲色彩的诗行中,我们仿佛触摸到了卫人重建家园时那种明朗而又热烈的欢快脉搏。
    二章追叙卫文公卜筑楚丘的全过程。包括二个层次:尽人事,敬天命。前五句为尽人事,先是“望”,后是“观”。望是登高远望,登上漕邑故墟,眺望楚丘。“望楚”的重复,说明端详得极其细致,慎之又慎。此外。还考察了附近的堂邑和大大小小的山丘,这显示文公有丰富的堪舆风水知识。“观”是降观,下到田地察看蚕桑水土,是否宜耕宜渔。这都是有关国计民生的根本大计,作为贤君自然不会疏忽。这五句从“登”到“降”,从“望”到“观”,全景扫描,场面宏远,在广阔雄伟的背景上刻划了既高瞻远瞩又脚踏实地的文公形象。后两句写占卜,经“天意”认可,人事才算定局,它有助于今天读者认识古代历史。
    与二章大刀阔斧的手笔迥不相侔,三章却于细微之处见精神。写的是文公躬劝农桑。“好雨知时节”,夜里春雨绵绵滋润大地,黎明时分天转晴朗,文公侵晨起身,披星戴月,吩咐车夫套车赶往桑田……。这幅具体的细节描写图,要传达的信息也不言而喻:文公重视农业生产,亲自前往劝耕督种。由小见大,展现出文公平时夜不能寐、劳瘁国事的情景。
    三章的最末三句是全篇的结尾,揭出题旨:他可不是平庸的人,他的用心是多么的实在、多么的深远啊!全诗叙事,都用赋的手法,从赋中让人品味出赞颂的韵味。“匪直也人,秉心塞渊。”二句虽然也是赋,却有更多的抒情色彩。由于文公“秉心塞渊”,崇尚实际,脚踏实地,励精图治,不做表面文章,才使卫国由弱变强。一、二、三章的所有叙写,无不环绕“秉心塞渊”而展开。难怪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眉评到:“‘秉心塞渊’是全诗主脑。”
诗末句“騋牝(laipin)三千”,好像与全诗内容风马牛不相及,其实构成了一种因果关系。上述卜地、筑宫、兴农种种是因,此句是果。兵强马壮,体现出卫国在文公治理下日臻富强。《左传·闵公三年》载:“卫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务材训农,通商惠工,敬教劝学,授方任能。元年革车三十乘,季年乃三百乘。”可见卫文公后期国力已增强了近十倍。《诗经原始》高度评价文公治卫,称其“不数年而戎马寖强,蚕桑尤盛,为河北巨邦。后来孔子适卫犹有庶哉之叹:“再造之功不可泯也”。


     十一、过卫境重耳受辱
 
    这期间晋国内乱,晋献公宠幸骊姬,太子申生被迫自杀,晋献公立骊姬的儿子奚齐为太子,公子夷吾逃往秦国,重耳(后来的晋文公)逃到翟国。晋献公死后,晋国人杀死骊姬和太子奚齐,秦国护送公子夷吾回国即位,是为晋惠公。晋惠公死后,其子姬圉即位,是为晋怀公。晋怀公为了消除后患,派人到翟国追杀其伯父重耳。重耳在他的亲信狐偃、狐毛、赵衰、臼季、魏犨、颠颉、介子推等人的陪同下,从翟国匆忙逃往齐国。重耳等人一路穷苦之状,走了几天,经过卫境时,卫国关吏问其来历,赵衰说:“这是吾主晋公子重耳,今避难在外,欲往齐国,借道于上国耳。”关吏让他们稍停,随后飞报卫侯。
上卿宁速同意迎重耳入城。但卫文公说:“寡人立国楚丘,晋国并不曾助半臂之力。卫、晋虽为同姓,但未通盟好。况且出亡之人,管他干啥?如迎之,必当设宴赠贿,费多少事,不如逐之。”随吩咐关吏不许放重耳等入城。
    重耳只好从城外绕行。魏犨、颠颉进言:“卫毁(指卫文公)无礼,公子应当临城责之。”赵衰说:“蛟龙失势,比之蚯蚓。公子忍耐为重,没必要责礼于他人。”犨、颉说:“彼既不尽主人之礼,吾等应到附近村落抢些东西,以便朝夕糊口,他也难怪于我。”重耳说:“抢掠者谓之盗。吾宁忍饿,岂可行盗贼之事?”就这样,他们君臣多人连早饭也没有吃上,忍饥继续向齐国走去。看看过午,到了五鹿(今河南濮阳县南),见几个农民在田间吃饭,重耳令狐偃求食。一农民问:“客从何来?”偃道:“吾乃晋客,车上是我主公。今远行无粮,愿求一餐!”农民笑道:“堂堂男子,不能自资,而问吾求食?吾等乃村农,吃饱才能干活,哪有余食顾及他人?”偃道:“纵不得食,能不能给我们一个碗?”农民投来土块戏弄说:“此土可为碗也!”魏犨大骂:“村夫焉敢辱吾!” 夺过农民手中的碗,啪一声摔碎在地。重耳也大怒,准备用鞭子去打那个农民。虎偃急忙制止:“得饭易,得土难。土地,国之基也。天假手野人,以土地授公子,此乃得国之兆,又何怒焉?公子可降拜受之。”重耳果依其言,下车拜受。那个农民不解其意,大笑道:“这个人是个痴人!” 又行了十余里,大家饥不能行,在一大树下休息。重耳饥困难当,就枕着狐毛的腿上睡着了。狐毛说:“子余(指赵衰)尚带有一些稀粥,他在后边一会就来”。魏犨说:“虽有稀粥,不够子余一人吃的,估计没有了。” 众人就采些野菜充饥,重耳不能下咽。一会儿见介子推捧来一小盆肉汤,让重耳吃,重耳吃得很香,吃罢问道:“这里哪来的肉?”介子推说:“这是臣的股肉。臣闻‘孝子杀身以事其亲,忠臣杀身以事其君。’今公子乏食,臣故割股以饱公子之腹。”重耳垂泪说道:“亡人把大家连累苦了!将来何以为报?”子推道:“但愿公子早归晋国,以成臣等股肱之义。臣岂望报哉!”有诗赞云:
孝子重归全,亏体谓亲辱。
嗟嗟介子推,割股充君腹。
委质称股肱,腹心同祸福。
岂不念亲遗?忠孝难兼局!
彼哉私身家,何以食君禄?
    过了一会儿,赵衰来到。众人问他迟到的原因,衰说:“被荆棘刺伤了腿,所以掉队了。”随取出用竹筒盛着的稀粥,献于重耳。重耳道:“你不饿吗?何不自食?”衰对道:“臣虽饥,岂敢背君而自食焉?”狐毛戏魏犨道:“此饭如落你手,早让你吃完了”魏犨惭愧而退。重耳即以稀粥赐赵衰,衰加些水后分给大家一起吃了,重耳感慨万千。就这样重耳君臣一路觅食,饥一顿饱一顿地到了齐国。
    齐桓公素闻重耳贤名,一知公子进关,即遣使从城外迎入公馆,设宴款待,把重耳安顿下来。而后又选择比较漂亮的宗女配给重耳为妻。还赠马二十乘,自是重耳从行之众,皆有车马。重耳大喜,叹道:“向闻齐侯好贤礼士,今始信之!齐侯哪能不称雄呢?”其时为周襄王8年,齐桓公42年(公元前644年)。
    可见,齐桓公不愧是一代君主,他之所以能称霸于各诸侯国,不仅仅是有管仲、鲍叔牙这样的将相辅助,更与他具有高瞻远瞩的宽阔胸怀和善于用人、大度容人的风范是密不可分的。相比之下,卫文公在重耳危难之际却拒之门外,仅仅是因为别人没有帮助过他和怕找麻烦的缘故。尽管晋文公在卫国的恢复重建中费尽了心血,但毕竟不具备一个君主所应有的雄才大略。后来重耳回国即位,这就是晋文公。由于晋文公治国有方,晋国很快强大起来,继齐桓公后,又成为一代霸主,并且屡屡找卫国的麻烦,把卫成公玩于股掌之间,甚至险些灭掉卫国,不能说不是卫文公埋下的祸根。

 

 (市人大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 底兴魁 整理)

                                       




 

 
     
(26集)卫国风云(1-11)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ICP0902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