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  第五卷 2010

 

   

 

文艺作品 - 卫国风云(33-41)
卫国风云(33-41)
 
作者:pyxspypjgj  加入时间:2010-4-14 17:06:30

 

《卫国风云》之第三十三回 会皋鼬 卫争盟序

小说 2010-04-13 10:06:04 阅读3 评论0 字号:

 

 公元前506年春,楚国发兵侵略蔡国,蔡侯决定背楚附晋。三月,晋定公邀请齐、鲁、宋、卫等中原十八国诸侯会盟于昭陵,共同筹划攻伐楚国,遏制楚国得战略扩张,周王室大臣刘文公和卫灵公率部参加了这次会议。当时,恰逢降了一场大雨,晋大夫荀寅向蔡国索贿未成,就对晋士鞅说:“昔五伯莫盛于齐桓,然驻师昭陵未损于楚也。先君文公仅一胜之,其后晋楚两国构兵不已,疲师劳民,胜负未分。自蒙门弭兵之后,两国之间未曾有隙,自我开衅颇有不妥。况今水潦方降,疾疟才兴,此时进兵,恐难取胜,退为楚乘,不可不虑。”晋士鞅也是一个贪婪之徒,见蔡侯对自己无所表示,没有满足自己的欲望,内心也愤愤不平。今听荀寅如此说法,心领神会,两人一拍即合,就托言雨水不利,难以进兵,传令诸侯班师回国,讨伐楚国作战计划就此流产,诸侯军队各自撤回本国。

  同年五月,周臣刘子与晋定公再次邀请诸侯会盟于皋鼬。赴会前夕,卫大夫行敬子向卫灵公建议:“会同难,啧有烦言,莫之治也。可使祝佗相从。”这次盟会很难有统一意见,可让有舌辩才能的祝佗一同赴会,灵公采纳了这一建议,就派人通知祝佗让他随同赴会。祝佗就是史鱼,卫国的祭祀之官,以职为名,人称祝佗。他接到要他赴会的命令后,就推辞说:“臣展四体,以供旧职,犹惧不职而获刑罪,今供二职,力实不济,徼大罪也。祝史之职,社稷之常隶也,社稷不动,祝不出境,古之制也。若嘉好之事,君行师从,卿行旅从,臣何事耶?”祝佗再三推辞,卫灵公强令他随从赴会,祝佗无奈,只得跟随灵公赴皋鼬之会。

  卫国君臣一路晓行夜宿,风尘仆仆到了皋鼬。在路上他们就听说盟会上蔡国将先于卫国与诸侯歃盟,卫灵公又是气愤又是着急,就派子鱼去会见周大臣苌弘。子鱼,是祝佗的字。子鱼就奉命拜见了苌弘,叙礼已毕,子鱼问道:“闻诸道路,蔡将先于卫盟,不知信否?”苌弘是一个诚实的人,就老老实实地回答子鱼说:“信。蔡叔,康叔之兄也,当先盟之。”祝佗据理力争,对苌弘说:“以先王观之,则尚德也。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蕃屏周。故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于周为睦。分鲁公以金车、龙旗、夏后氏之璜玉、封父之良弓,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使帅其宗氏,集其小宗及所属奴隶,弃商之法令,以法则周公,听命于周,使之职事于鲁,以昭周公之明德。分之土田和附庸、太祝、宗人、太卜、太史,备物、典籍,官司、彝器。因以商奄之民,命以《伯禽》之诰,而封于少昊之墟。”苌弘听祝佗说的头头是道,不断点头称是。

  喝了一口茶,祝佗接着说道:“分康叔以金车、白旗、红旗、杂色旗、大吕钟,还有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饥氏、终葵氏;封畛土略,自武父以南,及圃田之北境;取于有阎之土,以共王职;取于相土之东都帝丘,协助周朝天子巡狩东土。聃季载授其土,曹叔振铎授其民,命以《康诰》,又作《酒诰》、《梓材》以诫康叔,封卫于殷商故墟朝歌。为政同于鲁国,初皆启以商政,后尽疆以周索。”苌弘也知道卫国先人的功德,听了祝佗的这番话,不禁连声称赞道:“善哉,康叔。”

  祝佗侃侃而谈,继续说道:“分唐叔以大金车、密须之鼓、阙巩之甲、沽洗之钟,还有怀姓九宗,职官五正。命以《唐诰》,而封于夏虚,启以夏政,疆以戎索。三者皆叔也,而有令德,故昭之以分物。不然,文武成康之伯犹多,而不获是分也,唯不尚年也。管蔡佐商与武庚离间王室。王于是杀管叔而流放蔡叔,以车七乘、徒七十人从之,后蔡叔羞愧而卒。其子蔡仲改行帅德,周公举之以为鲁之卿士,见诸王而命之以蔡,其命书云:王曰,胡,无若尔父之违王命也。今吾子奈何使蔡先于卫而盟耶?”苌弘听了,哑口无言,沉吟不语,若有所思。

  祝佗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继续说道:“武王之母弟八人,周公为大宰,康叔为司寇,聃季为司空,五叔无官,岂尚年哉?曹,文之昭也;晋,武之穆也。曹为伯甸,非尚年也。今将尚之,是反先王也。晋文公为践土之盟,卫成公不在;夷叔,其母弟也,犹先于蔡而盟。其载书云:王若曰,晋重、鲁申、卫武、蔡甲午、郑捷、齐潘、宋王臣、莒期,盟之序也。今典籍藏在周府,可覆视也。今吾子欲复文武之略,而不正其德,将若之何?”苌弘听过祝佗的一番言论,心悦口服,连声对祝佗说:“善哉!善哉!”于是,他就将这事告诉了刘文公与晋士鞅,三人商量过后,在盟会上就让卫灵公先于蔡侯歃盟。祝佗为卫国争得了荣誉,为灵公争回了很大的面子,卫灵公非常高兴,从此对祝佗更加倚重。

  处在北方的鲜虞族不断派兵骚扰晋国边地,晋国很恼火。为了打击鲜虞族的势力,解除后顾之忧,公元前506年秋,奉晋侯之命,晋大夫士鞅邀会卫国共同出兵讨伐鲜虞,卫大夫孔圉率师出征。晋卫联军在观虎与鲜虞之兵大战,误中鲜虞军队的埋伏,结果联军战败,卫孔圉带领残兵败将回国休整。公元前505年冬,晋士鞅率兵再度围公鲜虞,以雪观虎战败之耻。

  公元前504年2月,鲁国发兵侵犯郑国,攻取了郑国的匡邑,为盟主晋国报胥靡之战的仇恨。匡邑原属卫国,后被郑国侵占。鲁国出兵时并未向卫国借道,战役结束后,阳虎让季桓子和孟懿子率军从卫境回国。阳虎本是鲁国季平子的家臣,后挟兵自重,不但干预季平子的家事,还发展到干预朝事,飞扬跋扈,不可一世。鲁国军队耀武扬威,从卫都南门进入城内,炫兵于帝丘的主要街道,又从东门出城,夜宿于帝丘东门外的豚泽。卫灵公听说阳虎的无礼行为后,非常恼火,当即命令大夫弥子瑕率兵追击。

  这时候,大夫公叔发已告老还家,听到卫灵公派兵攻打鲁军的消息后,急忙驱车赶到宫里,阻止卫灵公的鲁莽行动,他对卫灵公说道:“尤人而效之,非礼也。文公之舒鼎、成公之宝龟、定公之鞶鉴,此卫之三宝。昭公之难,君愿以三宝之一纳昭公归国。如此倘不信于诸侯,将以太子或大夫之子质于诸侯。此诸侯与群臣所共闻也。今以小愤而蒙旧德,窃为吾君所不取也。昔大姒之子,唯周公、康叔为相睦也,而效小人以弃之,不亦诬乎?天多降阳虎之罪以毙之,君姑待之,若何?”灵公听了这番话,觉得很有道理,就采纳了公叔发的建议,强压住心中的愤怒,撤销了追击鲁军的命令,鲁国伐郑的军队才得以安全返国。

  这年夏天,鲁国季桓子押解郑国战俘到晋国邀功,阳虎强令孟懿子去晋国向晋定公的夫人进献礼品,晋定公在宫内设宴招待了季桓子和孟懿子两人。宴会后,孟懿子对晋大夫士鞅说:“阳虎如不能居鲁,请纳之如晋,且为先君之故,任之为中军司马之职。”晋士鞅对孟懿子说:“寡君有官,将使其人,鞅何知耶?”事后,士鞅对赵鞅说:“鲁人患阳虎矣,孟孙已知其兆,以为之必将适晋,故强为之请,以取入焉。”阳虎在鲁国作威作福,威权日盛。公元前502年,阳虎打算尽杀鲁国三桓,自己独揽鲁国朝政大权。三桓遂联合起来攻击阳虎,阳虎先逃奔齐国,后来又出奔晋国依附于大夫赵鞅,最后死在了晋国。

《卫国风云》之第三十四回 盟鄟泽 灵公受辱

小说 2010-04-13 10:03:57 阅读7 评论0 字号:

 

公元前503年秋,齐侯与郑伯在卫国咸地结盟,并征会于卫国。卫灵公就打算背离晋国而依附于齐国,于是他就征求诸位大夫的意见,大家都不赞成他这么做。见大家都不同意,灵公也很无奈,这事只得暂时作罢。但灵公心里对此事一直没有忘怀,于是他又心生一计,派遣大夫北宫结出使齐国,并使人私下对齐景公说:“请拘押北宫结,以示挑衅卫国。”齐景公听从了灵公的建议,就拘押了使臣北宫结,逼迫卫国与齐国结盟。消息传到卫国,卫灵公假装没有办法,就召集朝廷大臣再做商议,众人意见一致后,就派人到琐地与齐国使者会晤结盟,双方订立了友好互助和共同防守条约。

  公元前502年夏,齐国发兵攻打鲁国西部边邑。鲁国派人向晋国告急,晋定公派大夫士鞅、赵鞅和荀寅率兵驰援鲁国,鲁定公率兵到卫国瓦地与晋军会师。齐人听到消息后,害怕遭到晋鲁两军的夹击,就从鲁国境内把兵撤回国内。齐师不战而退,晋国将士也不想惹事生非,就从战场上撤军回国。撤退途中路过卫国,听说卫灵公已与齐侯歃盟,建立了友好关系,晋士鞅就邀请卫灵公到卫国的鄟泽之地会盟,让灵公说清楚卫齐两国会盟的事。卫灵公接到邀请后,就率领从人来到了鄟泽。盟会上,赵鞅对手下人说:“群臣谁敢与卫君歃盟?”晋国将帅都跃跃欲试,下层军官涉佗和成何同时站起来说:“吾能盟之。”按照礼节的规定,卫人就请涉佗与成何执牛耳,成何轻蔑地对卫灵公说:“卫国,不过像我温、原二县那样大,焉得视为一国诸侯?”将要歃盟了,涉佗一跃而起,凶狠地推搡着灵公的手臂,动作极其野蛮,弄得卫灵公的手臂都流血了,灵公心里非常恼火,但敢怒而不敢言。卫大夫王孙贾见状,急忙上前阻止,并且不满地对涉佗等人说道:“盟以信礼也,有如吾君,岂敢不唯礼是事,而受此盟耶?”于是,这场盟会不欢而散。

  经历了这次屈辱的盟会,卫灵公决心公开背离晋国,但又怕诸大夫不同意,心中踌躇未决。王孙贾就让灵公住在郊野,暂时不回都城帝丘,满朝文武都来询问原因,灵公就把晋人如何侮辱自己的事说了一遍,并低调地对大臣们说:“寡人辱没社稷,请改卜他人继承君位,寡人从焉。”群臣们都说:“这是卫国之祸,岂君之过耶?”灵公对诸大夫说出了晋国的无理要求:“晋国强迫我与你们的儿子入晋为质,这样才能保证国家平安。”大夫们齐声说:“太子尚且为质,臣之子岂敢免乎?”大夫王孙贾说道:“苟卫国有难,工商未尝不为患,使皆行而后可。”卫国君臣们就在一起拟定了入晋为质的初步人选。

  在确定了人质入晋的日期之后,卫灵公又让王孙贾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国人,征求国人对这事的意见,王孙贾对国人说:“若卫叛晋,晋五伐我,卫将奈何?”大家齐声回答说:“晋五伐我,我五战之。”王孙贾接着说:“既如此,则先叛之,败而质之,何迟之有?”灵公见众人意见一致,就决定不送人质入晋,于是就公开背离晋国倒向齐国。晋人听说后,就派人致意卫灵公,请求修改鄟泽达成的盟约,去掉那些苛刻的条款,卫灵公没有答应。同年七月,晋士鞅奉命率师攻袭郑国,遂后又攻伐卫国,以报卫国背晋附齐之仇,卫国人没有向晋国屈服。同年九月,受晋国的支使,鲁大夫季孙斯和仲孙何忌率师侵伐卫国,卫国人又进行了坚决抵抗。同年冬天,卫灵公与郑伯在卫地曲濮会晤,双方订立了共同防御盟约,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

  卫国灭掉邢国后,都城夷仪及其所属之地便为卫国所有。晋国称霸诸侯后,就出兵东侵攻占了夷仪,夷仪便成了晋国的属地。公元前501年秋天,齐国出兵讨伐晋国,攻取了夷仪之地。卫灵公率兵前往攻打晋国的寒氏之邑,配合齐军的作战行动,行军途中要经过晋国的中牟邑,今之河南鹤壁市。当时中牟驻有大批晋国军队,卫灵公就让人占卜吉凶,结果占卜用的龟甲烧焦了。灵公满有把握地说:“可也。卫车当其半,寡人当其半,可匹敌矣。”于是卫灵公便率军通过了晋地中牟。

  驻扎在中牟的晋军准备截击卫军,当时,卫人褚师圃逃亡在中牟,他对晋军将领说:“卫小,其君在焉,未可胜也。齐师新胜而兵骄,其帅位卑而贱,可伐之,必胜焉。”晋军就放弃了攻打卫军的计划,率师东伐攻打齐师,果然打败了齐国军队。灵公北去寒氏攻打邯郸午。邯郸午,名赵午,为晋将荀寅的外甥,时为邯郸宰,故人们把他称为邯郸午。灵公率军攻陷了寒氏城的西北部并派兵把守,到了夜间,邯郸午的士兵全部逃散,卫国取得了这次战役的胜利。齐军从夷仪撤退后,为了笼络卫国以结盟好,齐景公还把齐国禚、媚、杏三邑的土地送给了卫国,卫灵公对齐国慷慨馈赠感激不尽,此后卫齐两国的团结更加紧密了。

  公元前500年夏季,晋大夫赵鞅再次发兵攻打卫国,以报齐国攻打夷仪之仇,邯郸午随同晋军作战。为洗雪灵公攻取寒氏城的耻辱,邯郸午率领七十名士兵攻打帝丘西门,并站在在城门下高声喊道:“此来特报攻我寒氏城之仇。”卫人就打开城门与之搏斗,双方互有伤亡。晋将涉佗对邯郸午夸耀道:“夫子勇则勇矣。我若前往,卫人必不敢开门。”次日,涉佗也带七十人攻打卫都城门,士卒列队城门两边,如柱而立,从早至午,卫人果然没敢开门搏杀,涉佗得意洋洋率军撤去。为解都城帝丘之围,卫灵公向晋军贡献了五百家人口谢罪讲和,晋赵鞅质问灵公为何叛晋附齐,灵公回答说是因为涉佗与成何无礼欺辱国君的缘故。赵鞅就拘执了涉佗交给卫侯处理,要求卫国重新依附晋国,卫灵公坚决不答应。赵鞅一怒之下,就把涉佗杀掉了,成何见大事不好,就奔燕国逃命而去。赵鞅将卫国进献的这五百户人口称为“卫贡”,交与邯郸午带回邯郸以备将来不时之需,晋军撤围而去。

  公元前498年夏,卫大夫公孟彄奉命率军讨伐曹国,攻占了曹国的郊野之地。在撤军回国时,公孟彄命令大夫滑罗率兵殿后,掩护大军安全撤出曹境。卫国军队还没有撤出曹国,担任殿后任务的滑罗却不在最后撤退,而是走在了队伍中间,为他驾车的人非常看不起他,就气愤地责问他:“殿而入列,其为无勇乎?”意思是让你殿后,你却走进了队列中间,不怕别人笑话你没有勇气吗?作为率兵打仗的将军滑罗却恬不知耻地回答御者说:“与其素厉,宁为无勇。”意思是说与其假装勇敢,还不让人说没有勇气。卫国军队的军事素质与作战能力由此可见一斑。

  公元前497年正月,齐景公与卫灵公会晤于垂葭,两国商议共同出兵攻伐晋国。大军西去即将渡过黄河,诸大夫都不同意渡河作战,说远离本国后方,深入晋国腹地作战会非常危险,齐将邴意兹力排众议,对齐景公说道:“可以伐之。锐师以伐河内,传信于绛必得数日,晋非三月不能出河,而我已渡河而归矣。”齐景公非常赞赏邴意兹的分析,就采纳了他的建议,遂指挥大军西渡黄河,攻克了晋国的河内之邑,齐国取得了伐晋的胜利。回国时,齐景公命令诸大夫都将车子收拾起来,徒步而行,只有邴意兹才能坐车。齐景公与卫灵公两人同乘一辆车,齐景公心情愉悦,就想跟灵公开个玩笑。途中两人在一起喝酒,车辆本来已经备好,景公故意使人虚张声势地报告,说晋军已经打过来了,齐景公就假装慌张地对灵公说:“快上我的战车,我为你驾车。”灵公急忙上了车,齐景公就穿上皮甲,亲自执缰扬鞭,向前急驱而奔。过了一会儿,齐人又来向景公报告:“晋军未来。”齐景公才停止了急驱,慢慢行走,两国军队安全撤回国内。

《卫国风云》之第三十五回 游列国 孔子居卫

小说 2010-04-13 10:01:21 阅读2 评论0 字号:

 

 孔子是鲁国人,其先祖是宋国人,他的远祖弗父何是宋湣公的嫡子,六世祖孔父嘉曾任宋国司马一职。孔子的曾祖父孔防叔为宋国权臣华氏所逼逃亡鲁国,任鲁国防大夫,鲁人称之为防叔。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为邹邑宰,是鲁国著名的大力士,随同诸侯攻打偪阳时,他曾肩扛城门让攻打偪阳的军士攻入城内,他的勇武为各国诸侯称道。叔梁纥娶颜襄的女儿颜征在为妻,孔子降生之前,夫妻二人曾祷于尼山,祈求山神和上天保佑他们生一男孩以续孔家香火。公元前551年8月,孔子降生于尼山,故取其名曰丘,字仲尼。

  孔子三岁丧父,七岁丧母,家庭贫贱。儿时与小朋友嬉戏时,常陈俎豆,设礼容,被人称道。少时曾从师外祖父颜襄,后来又到周朝向老子学习礼仪,还向齐太师学习过音乐,三月不知肉滋味。三十五岁时,三桓联合起来共逐鲁昭公,孔子逃奔到齐国,为齐国权臣高昭子的家臣,齐景公曾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齐景公称善。五十岁时,为鲁国中都宰,一年之内,四方大治,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时人称善。公元前502年,为鲁国上卿,随鲁定公会齐景公于夹谷,以其过人的胆略和才识,挫败了齐国企图谋杀鲁定公的阴谋,并迫使齐国归还了侵犯鲁国的鄄邑、讙邑及龟阴的土地,孔子的声望由此大增。

  五十六岁时,孔子由大司寇摄相事,诛乱政者少正卯,治理国政三个月,把国家治理的井然有序。齐人听到这个消息后,大为恐惧,认为孔子为政必霸诸侯。于是,齐景公一面派人离间鲁国的内部关系,一面又向鲁定公赠送了很多美女和文马,诱使鲁定公玩物丧志。鲁定公欣然接受了齐国的馈赠,三日不理朝政,对孔子日渐冷落怠慢。他支持过子路堕三都的行动,在国内也招致了三桓的极力反对。孔子知道自己治国大计在鲁国已无法实施,公元前497年,他怀着沉重的心情,率领众弟子们离开了鲁国,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周游列国的流浪生活。

  孔子先到了卫国,住在子路的妻兄颜浊邹家里。卫灵公听说以后,就召见了孔子,询问他在鲁国的俸禄多少,孔子回答:“奉粟六万。”卫灵公也照着鲁国的标准给了他六万粟的俸禄。卫国的卿大夫嫉妒孔子的才能和名气,就有人向灵公进谗言诋毁孔子,致使灵公心存疑虑。孔子怕获罪于卫灵公,只住了十个月就离开了卫国前往陈国,路上途经卫国的匡邑,匡人误把孔子当作了阳虎,阳虎曾经虐待过匡人,于是匡人就把孔子师徒拘执了数日。孔子师徒再三解释,匡人就是不听。无奈之下,孔子只得让从人到卫国召来宁俞的家臣来证明此事,匡人才释放了他们。师徒一行离开匡邑,又经过蒲地,仅过了月余便返回了卫国,寄居在朋友蘧伯玉家里。

  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听说后,派人对孔子说:“四方君子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愿见寡小君乎?”寡小君是对诸侯夫人的称谓。南子生活腐化,名声不大好,孔子就辞谢了,南子再三强之,孔子不得已拜见了南子。拜见时,南子在帷幕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南子在帷幕中回拜,环佩叮当作响。这事惹得子路很不高兴,就质问孔子这是不是君子的行为,孔子气得直跺脚,与子路指天鸣誓:“若有他念,天厌之,天厌之。”居住卫国月余,卫灵公与夫人同车出行,命宦官雍渠做护卫,让孔子坐车随其后,招摇过市,引得市民们引颈观望。孔子感慨地说道:“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孔子师徒深以此事为耻,公元前495年,他们再次离开卫国,踏上了周游列国之路。

  孔子师徒途经曹国来到宋国,宋司马桓魋打算加害孔子,但阴谋未得逞。他们见在宋国难以施展才华求得功名,就离开宋国前往郑国。在郑国都城附近,孔子与弟子失散了,在郑都东郭之外他孑然独立,东张西望,惶惶然如丧家之犬。郑国君臣没有接纳他们,孔子师徒又来到了陈国,居陈三年,无所作为。当时晋楚争强,屡次攻打陈国,生活很不安定,孔子不禁喟然长叹:“归兮归兮!进取不忘其初。”于是,他又带着徒弟们离开陈国返回卫国。路过卫国蒲地时再次受阻,当时公叔氏据蒲反叛,不想让他们去卫国。弟子中有个叫公良孺的人,以私车五乘跟随孔子周游,人长得魁梧高大,颇有勇力,他十分恼怒,非要与蒲人拼命不可。蒲人害怕了,派人对孔子说:“苟毋适卫,吾释之。”于是,孔子与蒲人指天盟誓不去卫国,蒲人释放了他们。但一出蒲邑东门,孔子就命直奔卫国而去,子贡问孔子:“盟可负耶?”孔子回答说:“要盟也,神不听。”这说明孔子很善于变通。

  孔子师徒再次回到卫国,卫灵公非常高兴,亲自到郊外迎接他们。灵公知道孔子自蒲邑来,就问孔子:“蒲可伐否?”孔子回答说:“可。”卫灵公又问道:“今蒲,卫之所以待晋楚也,以卫伐之,有何不可?”孔子对他说:“其男有死难之心,妇女有保河西之志。然吾所伐者不过四五人而已。”灵公听罢大喜,说道:“善哉!”但由于卫国诸大夫的反对,灵公始终没有讨伐据蒲反叛的公叔氏。当时卫灵公年事已高,怠于政事,始终没有重用孔子。孔子感慨万千,仰天长叹:“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大有怀才不遇的味道,孔子决心找到施展自己政治抱负的地方,师徒又一次离开卫国,踏上继续游说列国的路途。

  当时晋国的佛肸在中牟拥兵叛乱,召孔子前往辅佐。佛肸为晋大夫范氏、中行氏的家臣,当时为中牟县宰。孔子就打算去中牟应聘,但由于子路的坚决阻止未能成行。孔子对子路说:“我岂瓠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此时的孔子很无奈,就击磬于卫来抒发自己心中郁闷。这时候,有位背畚箕的人从门口路过,见孔子一个人在院子里寂寞地击磬,情状极其可怜,感慨说道:“硁硁哉,击磬乎?莫知己为谁矣。”孔子在卫国得不到重用,又打算去晋国投奔赵鞅。走到黄河东岸时,听人说晋国的贤人窦鸣犊和舜华已被晋人杀掉了,就停止不前,他喟然叹曰:“刳胎杀夭则麒麟不至,竭泽涸渔则蛟龙不合,覆巢毁卵则凤凰不翔,君子讳伤其类也。夫鸟兽遇不义尚知避之,况丘乎?”师徒一行就再次返回卫国,卫灵公向他询问排兵布阵之事,孔子回答说:“俎豆之事则尝闻之,军旅之事未曾学也。”拒绝回答灵公询问的问题。第二天,灵公与孔子交谈,有大雁从空中飞过,灵公仰而观之,注意力全不在孔子。孔子只得离开卫国再次前往陈国。 

  公元前492年夏天,孔子居住在陈国。同年秋,鲁国季桓子病重,临终前嘱咐儿子季康子,要他迎孔子回来作相国,但季康子并没有召回孔子,而是启用了孔子的弟子冉求。第二年,孔子到了蔡国;第三年又到了叶邑。叶公问政于孔子,孔子说:“政在来远附迩。”叶公又问于子路,子路不答。孔子说:“尔为何不答?其为人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矣。”子路惶然不语。从叶城返回蔡国时,子路与孔子失散了,他遇见了一位荷锄老者,就上前施礼问道:“子见夫子乎?”老者反问道:“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说完再不搭理子路,自己扬长而去。之后,孔子遇到了几位隐者,长沮、桀溺以及后来的楚狂接舆,他们都劝孔子做个避世的隐士,但是,孔子并未动摇积极救世的决心,他要改变当时混乱的世道。 

  孔子居陈蔡三年,楚国听说孔子在陈蔡之间,就派人聘请孔子到楚国任职。陈、蔡怕孔子到楚国会危及自己国家的利益,就派人围困了孔子,阻止他们前往楚国。身处困境,孔子仍然坚持操守,弦歌教徒,直到子贡到楚国说明情况,楚昭王派兵迎请,孔子师徒才算解围。楚昭王打算封给孔子七百里地方,但楚令尹子西担心孔子会像周文王那样,借此称王于天下对楚国不利,就劝谏楚王不要这么做,楚昭王听从了子西的意见。从这里看出,诸侯都认为孔子有称王之志,对他一直都有防范之心。孔子在楚国郢都见到了楚狂接舆,接舆狂歌而过:“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知道这是一位高人于是就下了车,打算与他交谈,但接舆扬长而去。

  孔子在楚国没有得到重用,此时,他已经六十三岁了,于是,他们又从楚国返回了卫国。孔子的弟子中有许多人都在卫国做官,此时执政卫国的卫出公也有任用孔子之意,但孔子坚持为政必先正名的原则。他曾对子路说过:“夫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手足无措矣。”可是,要正名卫出公就得下台,卫出公当然不会同意。徒弟子路感慨说道:“有是哉,子之迂也!何其正名?”公元前488年秋,子路出任了卫国蒲邑宰。

  鲁哀公七年,鲁国与吴国举行缯城会议,鲁国被迫送给吴国百牢重礼,幸亏临时借用了子贡去前交涉,鲁国才未受到侮辱;第二年,吴国又攻打鲁国,在抗击吴军的战争中,孔子的弟子有若立了战功。季康子认为孔子的弟子确实是有用之材,又派人到卫国请回了冉有,后来,冉有带兵与齐国作战获胜,季康子问他的军事战术从何处学来的,冉有回答说是学自于孔子,季康子决定召回孔子而用之。当时卫大夫孔圉也向孔子询问战事方面的问题,孔子拒不回答。公元前484年秋,季康子用厚礼迎请孔子回国,这时的孔子已经是六十八岁的耄耋老人了。

  回国后的孔子并没有参与政事,而是潜心研究经史,删《诗》《书》,订《礼》《乐》,修《易经》,作《春秋》;他授徒三千人,桃李满天下。公元前479年,听说子路死于卫国之难,他极度痛苦,感慨而歌:“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子路死后只七天,孔子就抑郁而卒,享年七十三岁。

《卫国风云》之第三十六回 反压迫 盗跖起义

小说 2010-04-13 09:58:59 阅读7 评论0 字号:

 

 

     春秋末年,奴隶制已成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奴隶主贵族成了最腐朽的反动统治。他们霸占着大量的土地、山林、渔场盐场和其他产业,不准人民采樵渔猎,对奴隶和平民残酷压迫,大肆盘剥。诸侯之间你征我伐,战争不断,他们筑城池,修宫殿,穷奢极欲,民劳其三,公分其二,公聚朽蠹,庶民冻馁。广大的奴隶和平民忍无可忍,奋起反抗,他们采取逃亡、民溃和暴动等形式,纷纷组织起来开展斗争。就在这个时候,卫国濮阳一带爆发了一次大规模的奴隶起义,这次起义的领袖就是柳下跖。

  柳下跖,春秋末期鲁国西北部柳下屯人,今之河南省濮阳县柳屯镇一带。柳下跖姓展名雄字跖,史称柳下跖,历代统治者都把他骂作盗跖、桀跖。 柳下跖刚正不屈,性情粗暴,好当面指责人的过失。他非常厌恶那些“不耕而食、不织而衣、不劳而获”的奴隶主贵族,痛恨那些“好面誉于人而背后毁之”的伪君子。柳下跖生性耿直,嫉恶如仇,对那些“沽名钓誉,摇唇鼓舌,擅生是非”之徒十分厌恶。公元前480年前后,柳下跖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奴隶起义。这次起义声势浩大,规模空前,短短数月内,起义队伍就发展到了9000余人,沉重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动摇了奴隶主贵族的反动统治。

  起义的士卒曾向柳下跖请教,问他说:“盗亦有道乎?”柳下跖回答说:“何无道耶?猜中室中所藏,圣也;偷盗时先入内,勇也;撤退时最后走,义也;决断能不能做,智也;分赃时公平,仁也。五者不备,而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起义爆发后,柳下跖率领起义军流徙转战于卫国、鲁国、齐国、晋国及黄河流域的地区,惩恶扬善,杀贵族,救奴隶,攻城池,劫财物,没收奴隶主贵族的财产,发放给奴隶和平民,义军所过之处,大国守城,小国入保,各国诸侯望风披靡,惶恐不安。

  奴隶起义搅得孔子寝食不安,坐卧不宁。孔子一生都在追求克己复礼,维护旧的社会秩序。一天,他听说柳下跖的起义队伍在泰山脚下休整,就让颜回驾车,子贡作骖乘,前去劝说柳下跖放弃起义。孔子一行来到了泰山脚下的义军大营,他走上前去对守卫人员说:“鲁国人孔丘,听说将军刚毅正直,请转达我前来拜见的心意。”门人入内通报,柳下跖听说孔子求见勃然大怒,他对门吏说道:“那不是鲁国的巧伪之人孔丘吗?替我告诉他:他矫揉造作,托伪于文王、武王的主张;头上带着树杈般的帽子,腰上围着宽宽的皮带,满口胡言乱语;不种地却吃得很好,不织布却穿得讲究;整天摇唇鼓舌,专门制造是非,还标榜尽孝尊长,迷惑诸侯和天下的书生,使人迷失自然本性,侥幸获得封侯和富贵。他罪大恶极,快让他滚回去!不然,我将把他的心肝挖出来作为我的午餐!”

 门人出来讲柳下跖的话告诉了孔子,孔子再次请求通报接见,他对门人说:“我荣幸地跟将军结识,希望能够面见将军。”门人再次通报,柳下跖对门人说:“叫他进来!”孔子迈着碎步小心翼翼地走进了大帐,又远离坐席连退数步,向柳下跖深深施礼。柳下跖看见孔子大怒不已,按着剑柄怒睁双眼,叉开双腿,厉声喝道:“孔丘你上前来!你的话合我心意你就活,不合我意你就死。”

 孔子说:“您生就魁梧高大,长得漂亮无双,无论高贵卑贱见到他都十分喜欢,这是上等的德行;才智能够包罗天地,能力足以分辨各种事物,这是中等的德行;勇武、剽悍、果决、勇敢,能够聚合众人统率士兵,这是下一等的德行。人有此一种美德,足以南面称王。如今将军同时具备了三种美德,你高大魁梧身长八尺,面容和双眼熠熠有光,嘴唇鲜红犹如朱砂,牙齿整齐犹如编贝,声音洪亮合于黄钟,而名字却叫盗跖,我暗暗为将军感到羞耻,将军不应有此恶名。将军若听从我的劝告,弃置兵器休养士卒,我将南边出使吴越,北边出使齐鲁,西边出使晋秦,中部出使宋卫,派人为将军建造数百里的大城,立数十万户人家的封邑,尊将军为诸侯,与天下诸侯消除旧怨,安享荣华富贵,收养兄弟,祭祀祖先。这是圣贤的作为,也是天下人的心愿。”

 柳下跖闻言大怒,高声说道:“孔丘你听着!凡是可以用利禄来打动、用言语来规劝的,都是愚昧、浅陋的普通顺民。我身材高大魁梧面目英俊美好,人人见了都喜欢,这受之于我的父母。你孔丘不当面吹捧我,我难道不知道吗?喜好当面夸奖别人的人,也好背地里诋毁别人。如今你把建造大城、役使众多百姓的意图告诉给我,这是用功利来诱惑我,是用看待普通顺民的眼光来看待我,这怎么可能呢!城池最大的,莫过于整个天下。尧舜拥有天下,子孙却没有立锥之地;商汤贵为天子,后代却遭灭绝,这不是他们贪求占有天下的缘故吗?”

 说到激动处,柳下跖就地吐了一口唾沫,接着又说道:“古时候兽多人少,人们筑巢树上躲避野兽,白天拾取橡子,晚上住在树上,所以称他们叫做有巢氏之民。古人不知道穿衣避寒,夏天多存积柴草,冬天烧火取暖,所以称他们叫做懂得生存的人。到了神农时代,居处安静闲暇,行动优游自得,人们只知道母亲,不知道父亲,跟麋鹿生活在一起,自耕自食,自织自衣,没有伤害别人的念头,这是道德鼎盛的时代。然而到了黄帝不再具有这样的德行,他跟蚩尤在涿鹿的郊野上争战,流血百里。尧舜称帝,设置百官,商汤放逐了他的君主,武王杀死了殷纣王。从此以后,世上总是依强欺弱,依众侵少。商汤、武王都属篡逆之人。”

  柳下跖看了孔子一眼,转而说道:“如今你研修文王、武王的治国方略,控制天下的舆论,一心想用你的主张传教后世子孙,穿着宽衣博带的儒式服装,说话与行动矫揉造作,用以迷惑天下的诸侯,一心想用这种办法获取高官厚禄,天下没有比更你大的盗贼。为什么不叫你盗丘,反而称我是盗跖呢?你用甜言蜜语说服了子路,让他死心塌地地跟随你,使子路去掉了勇武的高冠,解除了长长的佩剑,受教于你的门下,天下人都说你能够制止暴力,禁绝不轨。可是子路想要杀掉篡逆的卫君却不能成功,自身还被剁成了肉酱,这是你那套说教的失败。你不是自称是才智的学士、圣哲的人物吗?却两次被逐出鲁国,在卫国被人铲削掉所有足迹,在齐国被逼得走投无路,在陈国和蔡国之间遭受围困,身不能容于天下。你的学生子路遭受如此的祸患,做师长的没法在世上立足,做学生的没法在世上做人,你的主张还有可贵之处吗?”

 柳下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世上所尊崇的,莫过于黄帝,黄帝尚且不能保全德行,而征战于涿鹿的郊野,流血百里。唐尧不慈爱,虞舜不孝顺,大禹半身不遂,商汤放逐了他的君主,文王曾经被囚禁在羑里,武王出兵征讨商纣。这些都是被世人尊崇的人,仔细评论起来,他们都是因为追求功利而迷惑了真性,强迫自己违反自然的禀赋,他们的做法实在是可耻之极。世人所称道的贤人哲士,伯夷、叔齐辞让了孤竹国的君位,却饿死在了首阳山,尸体都未能安葬。鲍焦着意清高非议世事,竟抱着树木死去。申徒狄多次进谏不被采纳,就背着石块投河而死,尸体也被鱼鳖吃掉了。介子推算是最忠诚的人了,他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晋文公吃,文公返国后却背弃了他,介子推一怒之下隐居于山林,也抱着树木焚烧而死。尾生跟一女子在桥下约会,女子没有如期赴约,河水涌来,尾生竟抱着桥柱子被淹死。这六个人跟肢解了的狗、沉入河中的猪以及到处乞讨的乞丐相比没有什么不同,都是重视名节轻生赴死,不顾念身体和寿命的人。世人所称道的忠臣,没有谁能超过比干和伍子胥,可伍子胥被抛尸江中,比干被剖心而死,最终被天下人所讥笑。王子比干、伍子胥之流,还值得推崇吗?”

 孔子听了,呆若木鸡,柳下跖继续驳斥道:“你孔丘用来说服我的,假如告诉我怪诞离奇的事,那我是不可能知道的;假如告诉我人世间实实在在的事,不过如此而已,都是我所听闻的事。现在让我来告诉你人之常情,眼睛要看到色彩,耳朵要听到声音,嘴巴要品尝滋味,心志要得到满足。人生在世,高寿为一百岁,中寿为八十岁,低寿六十岁,除掉疾病、死丧和忧患的岁月,开口欢笑的时光,一月之中不过四五天罢了。天与地是无穷尽的,人的生命却是有限的,拿有限的生命托付给无穷尽的天地之间,迅速地消逝就像白驹过隙一样。不能够使自己心境愉悦而颐养寿命的人,都不能算是通晓常理的人。你孔丘所说的,全是我想要废弃的,你赶快离开这里滚回去,不要再说了!”

  孔子张口结舌,无以应对,对柳下跖一再拜谢,然后迈着快步匆匆离去,走出帐门登上车子,拿在手里的缰绳多次失落,目光呆滞失神,视物模糊不清,脸色犹如死灰,头低垂着靠在车前的横木上,颓丧得不能大口喘气,惶惶然逃回了鲁国,不久就病死了。

  奴隶起义动摇了奴隶主贵族的反动统治,诸侯王公及卿大夫们对他恨之入骨,他们就联合起来对起义的奴隶进行了血腥镇压,柳下跖在作战中英勇牺牲,起义失败。据传,柳下跖死后,葬于卫国东南部,他的部下为其守墓,守墓人在此繁衍生息,后来这里渐成村落,即今之濮阳展丘村,展雄坟墓的意思。柳下跖领导的这次起义,是我国历史上发生最早,规模最大的一次奴隶起义,它沉重打击了奴隶主的统治,推动了社会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法家代表荀子在称赞柳下跖时说:“名声若日月,与舜禹俱传而不息。”柳下跖虽然死去很久了,但他的名字和事迹却被千古传诵,为人们所钦佩敬仰。

《卫国风云》之第三十七回 国无道 蒯聩出奔

小说 2010-04-13 09:56:49 阅读3 评论0 字号:

 

   公元前497年,赵鞅的封地晋阳人丁不足,他就向邯郸宰赵午下令,指示他将卫国贡献的五百户人口迁往晋阳,以充实自己封地的人口数量。赵午的父亲和兄长不同意将这批人口迁走,邯郸午就没有按照赵鞅的指令及时办理。赵鞅闻讯大怒,误认为邯郸午违令不办,就把赵午诱骗到晋阳后杀掉了。赵午是荀寅的外甥,荀寅又和晋国范氏是儿女亲家,三家有姻亲关系,于是他们就联合起来攻打赵鞅。赵鞅凭借国人之众的优势反戈相击,在晋国潞邑打败了范氏和中行氏。之后,赵鞅又乘胜追击,在晋国的百泉再败范氏和郑国之师,范氏和中行氏率败兵逃奔到晋邑朝歌,公开反叛赵鞅,造成了晋国长时期的内乱。晋国内乱又波及到了北方各诸侯国,齐国、鲁国、卫国、郑国、宋国及鲜虞国支持晋国范氏、中行氏,晋国的荀砾、韩不信和魏曼多则支持赵鞅一派,酿成了中国北方长期互相厮杀的惨痛局面。

  公元前496年夏,鲁定公、齐景公和卫灵公在卫国一个叫牵的地方相会,商议救援晋国范氏、中行氏的问题,三国首脑议定共同出兵帮助两家对付赵鞅,后因作战失败,范吉射和荀寅再次逃奔到朝歌躲避。同年秋,齐景公和宋景公在卫国的洮地会晤,进一步研究救援范氏的问题。就在这时候,卫国发生了驱逐太子的事件。

  卫灵公的生活非常奢糜,他有正妻三人,经常和她们“同滥而浴”,卫人说起卫灵公,每每掩口窃笑不已。在三位妻子中,卫灵公最宠爱南子,南子为宋国女子,貌美而淫荡,在娘家做姑娘时就与宋国公子朝私通,两人形同夫妇打得火热。嫁给卫灵公后,依然故我旧性不改,还念念不忘旧人公子朝。这灵公常常被她怄的没办法,每思媚之,反过来要献媚讨好于南子。齐、宋两国诸侯在洮地会晤时,灵公一面派太子蒯聩向齐侯献敛盂之地,以示自己亲近齐国;一面又从宋国为南子召来公子朝,让他们幽会厮混。后来,干脆让公子朝在卫国任职,两人来往更加方便,在国内外造成了很坏的影响,每提起这事,国人对灵公和南子总是嗤之以鼻。

  不说卫国宫内的龌龊之事,且说这太子蒯聩秉了灵公之命,带了从人赶往洮地,按照礼节向景公敬献了敛盂之地,齐景公非常高兴,并对太子蒯聩说了不少夸奖卫侯的好话,蒯聩也唯唯诺诺曲意应付,最后,齐、卫、宋三方皆大欢喜。完事后,蒯聩就率领从人打马回国,路过宋国郊野时,听到宋人在野地里唱歌:“既定尔娄猪,盍归我艾豭?”娄猪,母猪,用来比喻南子;艾豭,漂亮的公猪,是指公子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既然已经满足了你们家的母猪,为什么还不放我们的公猪回来?这南子的名声本来就不太好,太子蒯聩听了这话羞愤异常,心中十分恼怒,就对家臣戏阳速说:“回国后你随我上朝晋见少君,看我的眼色行事,我回头看你时,你便上去杀了她!”戏阳速点头应诺。

  回国后,蒯聩就带着戏阳速前去朝见夫人南子,蒯聩频频回头示意,连续向戏阳速使了三次眼色,暗示戏阳速赶快动手,但戏阳速却没有行动。南子见两人神色异常,也瞧出了端倪,发觉事情有点儿不对劲,就狂奔而出,边跑边喊:“太子杀我!太子杀我!”卫灵公听到了南子的呼叫,就赶紧过来拉着南子的手,两人一同奔跑到宫中的高台上自卫躲避。蒯聩见事情败露,就慌忙逃走,出奔国外。起初,他投奔到了宋国,后来又转而投往晋国,依附于晋大夫赵鞅。太子大逆不道,卫灵公非常震怒,蒯聩出奔后,他就在国内大肆清理太子的党羽,大夫公孟彄出奔郑国避难,后来又从郑国投奔到齐国。

  蒯聩谋杀南子没有成功,就对人到处宣扬说:“是戏阳速害了我。”戏阳速听到太子这样说,也到处对人表白道:“是太子祸害了我。太子无道,命令我杀他的母亲,我如果不答应,他就会杀了我。假如我杀了夫人,他就会加罪于我,治我的罪,所以我就只答应而不去做。我是以道义做信用而行事的,我没有什么过错。”主仆两人打了一场嘴仗官司。

  晋国内乱后,北方各诸侯国都程度不同地卷入了这场战争,诸侯之间也不时产生摩擦发生碰撞。公元前495年夏,郑国大夫罕达率兵侵伐宋国,在宋地老丘大败宋军。宋国同时向齐国和卫国告急,请求两国出兵救援,齐景公和卫灵公率师驰援宋国,联手击退了郑国军队后,齐卫两国驻军于蘧絮之地。公元前494年4月,齐景公和卫灵公分别率师救援邯郸的范氏和中行氏,卫灵公带兵包围了晋国的五鹿邑。这年秋天,齐景公与卫灵公在晋地乾侯会师,继续谋求救援范吉射的事宜。后来鲁国、齐国、卫大夫孔圉和鲜虞人共同出兵讨伐晋国,攻取了晋国的棘蒲之地,取得了对晋作战的阶段性胜利,卫灵公率师回国休整。这年十一月,晋大夫赵鞅率兵包围了朝歌,强行攻打荀寅和范吉射,双方兵马厮杀不已,见难以取胜,两家各自罢兵歇息。

  公元前493年4月,卫灵公病死,享国42年。卫灵公居位时间比较长,居位期间,国内没有发生很大的动荡。卫灵公死后,夫人南子想立公子郢为太子,她对大臣们说:“公子郢为太子,此君所命也。”公子郢是卫灵公的庶子,他却推辞说:“吾日夜伴君侧,未闻此命也。”当初,灵公去帝丘郊外游玩,公子郢曾为他驾车。灵公对公子郢说过:“余无太子,欲立汝为太子。”公子郢听灵公这样说,沉默不语,没有答应。没过几天,灵公又对公子郢说了这番话,并征询他的意见。公子郢对他说:“郢母贱,不足以辱社稷,请改卜他子。君夫人在堂,诸大夫在下,宜商之。”公子郢再三推辞,卫人就拥立了太子蒯聩的儿子公子辄为国君,是为卫出公,卫国的第28任国君。卫人十分厌恶宋人公子朝,卫灵公死后,卫国诸大夫就想收拾他,公子朝听到这个消息,也不及告别夫人南子,就连夜逃回了宋国。

  卫灵公死亡的消息传到了晋国,卫太子蒯聩就向晋大夫赵鞅提出要回国即位,赵鞅答应了蒯聩的要求。这年六月,赵鞅率兵护送蒯聩归国。卫出公听到消息后,就出兵拦截攻打蒯聩。蒯聩不能入国都帝丘,就转而奔向戚邑,渡黄河时迷失了方向。这时候鲁国的阳虎依附于赵鞅,正好也在护送的队伍里,阳虎说:“右河而南,必至矣。”就是说渡过黄河顺着东岸往南走,必定能到戚邑,这说明戚邑就在当时的黄河岸边。一行人来到了戚邑附近,赵鞅让蒯聩摘下帽子,用白布裹住头,又命阳虎等十余人穿着白布孝衣,诈称奉了朝廷之命迎接太子回国,赚开了戚邑城门,一行人一拥而入占据了戚邑。卫出公听说蒯聩占了戚邑,就派兵攻打戚邑,蒯聩也拥兵自保全力抵抗,卫人见一时难以取胜,就罢兵归国。从此,蒯聩占据戚邑达13年之久,直到夺回君位,才回到了国都帝丘。

《卫国风云》至第三十八回 佐国君 卫多贤臣

小说 2010-04-13 09:51:35 阅读7 评论0 字号:

 

 卫武公之后,卫国虽然也出现过类似文公中兴的时期,但这中兴时期仅仅是昙花一现,时间短之又短,像卫文公之类的人物如凤毛麟角,少之又少。卫国诸君大多贪图安逸享乐,不思进取,国内时有弑君、逐君的事件发生,而且还卷入了诸侯之间连年不断的不义战争,造成了社会的动荡不安,卫国朝野积贫积弱,国内局势每况愈下,逐步沦为任人宰割的羔羊,幸得天赐卫国一班良臣贤士辅佐卫君,卫国才得以在大国的夹缝中苟延残喘。在灵公时期就有诸如蘧瑗、史鱼、公子荆等名臣贤士大力辅佐,卫国才没有发生国破家亡的悲剧。 

  史鱼是卫国的贤臣,名佗,字子鱼,又称史鳅,灵公时任卫国祝史,负责对社稷神的祭祀,故国人又称之祝佗。吴国季札出访卫国时,曾称赞史鱼为当世君子,卫国的柱石之臣。在皋鼬会盟时,史鱼以其丰富的知识、清晰的思路和雄辩的口才,说服了周室大臣苌弘,使卫侯先盟于蔡国,为卫灵公争回了很大的面子,在卫国及诸侯间赢得了赞誉。

  公元前497年的一天,卫公叔文子设家宴宴请灵公,史鱼借机告诫公叔文子说:“子富而君贪,必将遭祸焉。富而不骄,谨守臣规,免祸之道也。”他警告公叔文子,他的儿子公叔戍恃富而骄,将来必然遭受祸殃。公叔戍富足而骄横,卫灵公非常厌恶他。公叔文子死后,公叔戍欲清理南子之党,南子就狠狠地向灵公告了公叔戍一状,诬称公他欲引兵作乱,卫灵公怒而逐之。公叔戍心中十分害怕,就匆忙投奔鲁国而去,他的党羽赵阳逃奔宋国避难。

 史鱼曾多次向卫灵公推荐贤人蘧伯玉,但是灵公却迟迟不予重用。其时,卫有犬人弥子瑕,健壮而貌美,善于察言观色溜须拍马,很受卫灵公的宠爱。弥子瑕也恃宠胡为,闹得朝野上下怨声载道。一日,卫灵公带弥子瑕在宫内苑囿游玩,当时正是桃子成熟的季节,弥子瑕就从树上摘了一只桃子,自己吃了一半,就将吃剩下的桃子塞入灵公的口中,灵公悦而啖之,并夸弥子瑕孝心可嘉,群臣无不掩口窃笑。史鱼曾多次冒死劝谏灵公,请求他辞去小人弥子瑕,但灵公却始终没有听从。见多次劝谏无功,史鱼心灰意冷,在临死之前,他把儿子叫到床前,悲伤地对儿子说:“吾数荐蘧瑗之贤而不能进,弥子瑕不肖而不能退。为人臣不能进贤而退不肖,死后不当治丧正堂,殡我于牗下足矣。”

史鱼死后,他的儿子就依照他的遗言,将他的尸体殡在了家里的窗户下面。卫灵公听说史鱼去世了,心中十分悲痛,就前往史府吊唁史鱼,见史鱼的尸体殡在了窗下,心中很纳闷,便询问其中的原因,史鱼的儿子回答说:“父临死嘱咐我:生不能够匡扶君主,锄暴安良,死则不能按礼制安葬。”卫灵公听后,幡然醒悟,领会了史鱼的良苦用心,从此重用了贤臣蘧伯玉,辞退了寺人弥子瑕。蘧瑗忠心耿耿辅佐灵公,此后的卫国,政治清明,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史鱼的无私行为和高风亮节被后人所称道。这就是以尸谏君故事的由来。

  蘧瑗,字伯玉,春秋末卫国大夫,先后臣事卫献公、卫襄公和卫灵公三朝国君,因其贤德而闻名于诸侯,相传他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 蘧瑗品德高尚,光明磊落,与孔子相善,两人交情十分亲厚。孔子周游列国时,曾数次投奔蘧瑗,居住在他家里。孙林父驱逐卫献公时,曾与蘧瑗商量,蘧瑗听到这话掩耳而走,并对孙林父说:“人臣事君,可谏则谏;不可谏则去之,其他非瑗所知也。” 拒不与兵权在握的孙氏配合而出奔鲁国。

  宁喜迎献公复国,蘧瑗也不同意,他对宁喜说:“不敢闻君出,焉敢闻君入?”拒绝与卫左相宁喜同流合污。孔子曾称赞蘧瑗是真正的君子:“君王有道,则出仕辅政治国;君王无道,则心怀正气,归隐山林。”蘧瑗笃行不倦,慎德深思,是一位求进甚急而又善于改过的人。一次,蘧伯玉派人到孔子那里问安请好,孔子就向使者询问道:“夫子何为?”使者回答说:“夫子欲寡其过而未之能也。”说他正在设法改正自己的错误,却苦于找不到自己的错误。使者走了以后,孔子对着弟子们连声夸赞:“使乎!使乎!”这既是在赞赏蘧瑗的高尚品德,也是在赞扬蘧瑗的使者。

  颜阖是太子蒯聩的师傅,他在上任前先向大夫蘧瑗请教:“有人若此,其德残暴,若顺其性情,则害于国;若以法则之,又将有杀身之祸。其智足以知人之过,而不知自己之过,若然者,吾将奈何?”蘧瑗对他说道:“戒之慎之,正汝身哉!汝不知螳螂乎?怒以其臂而挡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结果死于车下,是视其才过高之故也,戒之慎之!”蘧伯玉谆谆教导颜阖凡事应量力而为,可行则行,不能逆天而动,勉强干自己没有能力办到的事情。

  蘧瑗曾奉命出使楚国,在濮水之上遇见了楚国公子皙。当时,公子皙在楚国很不得志,就想投奔其他国家。公子皙对蘧伯玉说:“余闻上士可以托色;中士可以托辞;下士可托财。若一人能兼三者,可托以身家性命,若之乎?”蘧伯玉听罢,明白了公子皙的意思,就对他说:“勿庸再言,余知之也,谨受命,子姑待之。”两人分手之后,蘧伯玉就去楚国觐见了楚王,完成了使命后,与楚王闲谈聊天,谈到了人才使用的话题。

  楚灵王问蘧伯玉:“人之最广,当属孰国?”蘧伯玉回答说:“楚也。”楚灵王一听非常高兴。蘧伯玉接着又说:“楚才虽多,勿能用也。”楚灵王听见这话,心里很不乐意,就对蘧瑗说:“寡人乞明言之。”蘧伯玉坦然答道:“子胥,楚人也,然奔于吴为宰,带兵伐楚,败楚兵者再三,平王被鞭尸,惨也。衅蚡黄,楚人也,然背楚奔晋,治晋七十二县,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百姓安居乐业。今公子皙,亦不世人才也,将离楚而去,不知将奔何国也。”楚灵王听到这里,恍然大悟,就拉着蘧伯玉的手说:“幸闻先生之言,不然,楚将失人也。”于是他急发使一驷,副使二乘,追公子皙濮水之上。子皙还重于楚,并被拜为相国,此蘧伯玉之力也。后来公子皙不孚众望,为楚国出了大力。

  一天晚上,卫灵公与夫人南子在院子里赏月,忽然听到大街上传来了车驾的声音,声音越来越清晰,快到宫门时,声音突然消失了,车子好像停了下来。又过了一会儿,马蹄的踢踏声、车轮的转动声又重新响起,其时车马已过宫门而去。卫灵公感到很奇怪,就问:“这是谁的车啊,怎么这么怪?”南子肯定地说:“此必蘧伯玉也。”卫灵公越发奇怪,就问南子:“何以知之?”南子回答灵公道:“为了表达对君王的尊重之意,大臣过宫门要停车下马,步行而过。忠臣孝子,不会因光天化日才持节守信,也不因为独处暗室而放纵堕落。伯玉是卫国的贤人,为人仁爱而智慧,对朝廷无尚尊崇。他不会因为是在夜里而不遵从礼节,驾车从宫门奔驰而过,这个人一定是他。”

  卫灵公不信,就派人暗地查访,发现昨夜驾车的人果然是蘧伯玉。灵公就骗南子说:“我派人查过了,那个人不是蘧伯玉,你猜错了。”南子听了这话,就取来一只杯子斟满了美酒,朝着卫灵公拜了两拜,跪下来向灵公敬酒,慌得灵公连忙上前搀扶,并问道:“夫人此为何意?”南子回答说:“妾以为卫国只有蘧伯玉一位君子,既然昨晚那人不是蘧瑗,卫国就又多了一位贤臣,此社稷之福也。”卫灵公大笑不止,就把实情告诉了她。

  卫国大夫公子荆,是卫献公的儿子,也是卫国的一位贤明人士,在春秋时期以节俭著称。《论语》中说他:“始有时,曰苟合矣;少有时,曰苟完矣;富有时,曰苟美矣。”意思是说他善于居家理财,管理经济。刚开始有一点,他说差不多就够了;稍为多一点时,他说差不多就算完备了;更多一点时,他说差不多算是完美了。孔子称赞他善居室,依皇疏,夸奖他能治其家而不奢侈。

  公子荆所处的时期,齐、楚、晋、秦等诸侯国,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都在不断地扩张军备,搜刮天下财富,侵略弱小的国家,形成了霸权政治。公子荆却没有私欲,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他都能安于现状,作为卫国的一个高级官员,他没有去追求那些绫罗绸缎、肥马轻裘和高屋大厦,他把精力放在处理政事上,放在关心民众疾苦上。贪求财富,欲壑难填,这是一般人的通病,但公子荆却安贫乐道,处处知足,所以孔子十分敬佩并称赞他。

  在这一时期,卫国还出现了芦花孝子闵子骞、文学家子夏、外交家子贡等一批贤人哲士,他们犹如一颗颗耀眼的明星,活跃于春秋时期的政治舞台,闪烁在历史的长空,为后人称道和景仰。


 

《卫国风云》之第三十九回 战铁丘 晋郑构兵

小说 2010-04-13 09:43:47 阅读8 评论0 字号:

 

 晋国的内讧引发了北方诸侯国长期的厮杀攻伐,范氏和中行氏兵败后逃到了晋邑朝歌。主政晋国的赵鞅乘胜追击,率军对朝歌进行了军事包围,企图一举歼灭逃到这里的荀寅和范吉射,后因久攻不克而罢兵。公元前493年8月,齐国向盘踞在朝歌城里的范氏、中行氏集团援助了一千车粮食,路途中由郑国派罕达、驷弘二将领兵押送,范吉射也率兵离开朝歌城前来接应。

  赵鞅闻讯后,就率兵进入卫地实施邀击,企图截获这批粮食,双方军队在帝丘东北方的戚地相遇。这时候,逃到晋国的鲁大夫阳虎向赵鞅建议说:“我军车少,宜于车上遍插旌旗,然后列队与罕达、驷弘之军对阵,以示此乃精锐之旅,彼见我军形状,心下必然大惧,战则必胜之矣。”赵鞅认为阳虎说的有道理,就采纳了阳虎的建议,命令部队按照阳虎说的方法办理。作战前夕,赵鞅又命人占卜以求吉凶,结果占卜用的龟甲被烧焦了。亚大夫乐丁就对赵鞅说道:“先行谋划,再卜吉凶,既然大家意见一致,作战可矣,还卜什么吉凶?”于是,赵鞅坚定了对郑作战的决心,就决定发起这次战役。

  为了鼓舞部下的士气,战前赵鞅在戚邑城外举行了誓师大会,他慷慨激昂地对将士们发出了作战动员令:“范氏与中行氏违背天命,残忍暴虐,斩杀百姓,欲专权晋国而灭亡国君。吾君恃郑国而保焉,然而郑国无道,抛弃国君而助臣下,我们几个人顺从天命,服从君令,推行德义,洗雪耻辱的机会就在于这次行动,望诸位将士奋勇杀敌,为国建功!”同时还宣布:“战胜敌人后,上大夫可得到县治的封赏,下大夫可得到郡治的封赏,士可得到十万亩土地的封赏,庶人工商皆可做官,奴隶可以获得自由。如果战败有罪,那就用绞刑把我处死!”众人听得热血沸腾,个个摩拳擦掌,人人欢呼雀跃,欢呼的口号声响彻云霄。 

  八月初七日,赵鞅下达了对郑军发起进攻的命令,战场就在卫国的铁丘,铁丘是位于帝丘与戚邑之间的一个村庄。晋国勇士邮无恤为赵鞅驾御战车,卫太子蒯聩做其护卫。赵鞅率领将士们登上了高高的沙丘,远远地瞭望敌人,见郑军兵马众多,威威武武,蒯聩心中十分害怕,未曾交战已吓得哆哆嗦嗦,两腿发软跌倒在了战车下。邮无恤将车上的拉手带子递给他,让他重新登上战车,同时讥讽他说:“你的胆量真像一个女人!”主帅赵鞅为了给将士壮胆打气,一面巡视队伍,一面鼓励将士们说:“毕万是个普通人,七次战斗都有俘获,后来有了上百匹马,最后在家里快乐地善终。诸位努力吧,我们未必就死在敌人手里!”

  赵罗是赵鞅手下的一位将官,繁羽为他驾御战车,宋勇做其护卫。他的胆子更小,还没交战就吓得瑟瑟发抖,别人就用绳子把他捆在了战车上,军吏询问捆绑他的原因,繁羽就假意回答说:“他疟疾发作躺下了。”战斗就要打响了,蒯聩念念叨叨向他的先祖祷告说:“曾孙蒯聩谨敢报告皇祖文王,烈祖康叔,文祖襄公:郑胜搅乱常道,晋午处在危难之中,不能平定祸乱,派大夫赵鞅前来讨伐。蒯聩不敢放纵,贪图安逸,亦居于持矛作战的行列里,谨敢祈祷保佑我不要断筋,不要折骨,脸上不要受伤,以成就大事,不给三位祖先带来羞辱。蒯聩死生之命不敢请求,冠裳佩玉不敢爱惜。吾祖保佑!” 

  战斗非常激烈,战场上鼓角争鸣,杀声震天,箭如飞蝗,郑人用矛戈击中了赵鞅的肩膀,并拔走了赵鞅车上的大旗,他受伤倒在了车子里,但仍然挣扎着擂鼓不止。太子蒯聩持戈奋勇拼杀救援赵鞅,在晋军的猛烈进攻下,郑人潮水般地败下阵去。郑人俘虏了晋将了赵罗,卫蒯聩则英勇无比,再次率兵向郑军进攻,郑师败绩,丢盔卸甲,弃下粮车仓皇逃命而去,晋军缴获了齐国支援朝歌的一千车粮食。晋师继续追击溃败的郑国军队,郑将罕达、驷弘和公孙林殿后,跑在前头的晋国士兵多被郑军射死。赵鞅感慨地说:“国虽小,亦有善战者,不可小视也。”赵鞅就下令鸣金收兵,停止继续追击,晋军取得了铁丘战斗的胜利。 

  在这次战斗中,公孙尨立了大功。公孙尨原来替范氏收税,赵鞅的部下活捉了他,并请求赵鞅把他杀掉。赵鞅对部下说:“为其主故,何罪之有?”于是就释放了公孙尨,还赏给了他一些土地。为报答赵鞅的大恩,在铁丘之战中,公孙尨带领属下五百人,乘夜袭击了郑军大营,在驷弘的军帐中夺回了赵鞅的指挥大旗,然后献给了赵鞅并对他说:“以此报答当年的不杀之恩。”赵鞅很高兴,就召集诸将各叙战功,表彰作战有功的将士。主帅赵鞅说道:“吾受伤伏于弓袋,呕血不止仍擂鼓不绝,今我功劳最大。”卫太子蒯聩说:“吾救主于车上,冲锋在前,击败郑军,于车右中我功老第一。”勇士邮无恤也不甘人下,他说道:“车上骖马的肚带崩裂了两次,我还能驾驭车马,御者中我功劳无比。”说罢,便在车上装上木材,骖马一拉,肚带果然断裂,但邮无恤仍能自如驾驭。论功行赏已毕,晋军将士皆大欢喜。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铁丘之战。

  蒯聩盘踞于戚邑,整修甲兵,时刻都想攻打帝丘,对卫都帝丘的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公元前492年春,卫大夫石曼姑会同齐大夫国夏率师围攻戚邑,并向中山及鲜虞求援共同发兵攻打戚邑,后因久攻不下而罢兵。周刘氏与晋国的范氏世代为婚姻,当时苌弘臣事周朝的刘文公,晋赵鞅讨伐范氏以责周王。六月,周人杀苌弘,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十月,赵鞅又率军包围了朝歌,荀寅和范士射打不过赵鞅的国军,被迫放弃朝歌,逃到了邯郸,士皋夷被晋军杀害。

  公元前491年7月,齐大夫陈乞、弦施和卫人宁跪率师救援晋国的范氏。十四日,大军包围了晋国的五鹿城。九月,赵鞅率军包围了邯郸;十一月,邯郸城被赵鞅攻陷,荀寅逃亡到了鲜虞,邯郸午的儿子赵稷逃亡到了临邑。十二月,齐大夫弦施率师救援赵稷,大军离开时堕毁了临邑。齐大夫国夏又率师攻伐晋国,大军深入晋国纵深腹地,先后攻克了晋国的邢、任、栾、逆畤、阴人、盂、壶口等地,并会同鲜虞人纳荀寅等于柏人。公元前490年春,赵鞅率兵攻打柏人,对范氏和中行氏穷追不舍,跟踪追击。荀寅和士吉射等人抵不过晋军,被赵鞅打得在晋国无处藏身,最后逃奔到齐国,沦为一般平民。

  平定了范氏、中行氏的叛乱,晋国就向卫国寻仇。公元前490年夏,赵鞅借口卫国曾经帮助范氏作乱,率兵讨伐卫国,晋人包围了卫邑中牟。公元前489年春,晋国又派赵鞅率军讨伐了鲜虞。公元前489年夏天,齐景公病重,临终前景公命国惠子、高照子立鬻姒之子荼为太子,荼为人粗暴无礼,骄横跋扈,诸大夫听说公子荼被立为太子,都吓得惶恐不安。是年秋,齐景公病卒。十月,公子嘉、公子驹和公子黔出奔卫国,公子鉏和公子阳生奔鲁国避难。

  公元前488年春,晋将魏曼多率师讨伐卫国,卫人没有晋国屈服。曹国背叛盟主晋国,又入侵宋国,宋景公派兵讨伐曹国,盟主晋国则袖手旁观不加援救,公元前487年,宋景公擒杀曹伯阳,曹国被宋国灭亡,曹国的地盘遂为宋有。公元前485年5月,卫公子彄自齐国返回卫国,公子彄原为蒯聩党羽,归国后依附于卫出公。同年夏天,赵鞅趁齐国忙于应付吴国入侵之机,率军攻取了齐国的犁、辕等地,撤军时又毁掉了齐国的高唐和赖邑,以报齐国帮助范氏作乱之仇。这时的赵鞅赵简子,已实专晋权,奉邑侔于诸侯,成为了晋国的主要权臣。

《卫国风云》之第四十回 争尊严 卫辞吴盟

小说 2010-04-13 09:38:49 阅读4 评论0 字号:

 

 卫国太傅太叔疾是卫灵公的庶弟,又叫世叔齐,体格健壮,相貌魁伟,风流倜傥,生得是一表人才。太叔疾初娶宋国公子朝的女儿为妻,后来,又顺手牵羊嬖幸了他妻子的妹妹,圆了他的一肩双挑之梦。公子朝出奔宋国后,卫正卿孔圉强令太叔疾休了公子朝的两个女儿,又强迫太叔疾娶了自己的女儿为妻。这太叔疾也是一颗多情的种子,娶了孔圉的女儿后,心里还感到不满足,就让侍人把其初妻的妹妹诱骗到了卫国东部的犁地,并在那里为她建造了一座行宫,两人频繁幽会,形同夫妻。孔圉闻讯勃然大怒,就想发兵攻打他,当时孔子还在卫国居住,孔圉就向孔子请教用兵之道,孔子阻止了他。孔圉听从了孔子的劝告,也没有发兵攻打太叔疾,但派人到太叔疾家夺回了自己的女儿。

  圣人说过:食,色,性也。自从孔圉夺回了他的女儿后,这太叔疾寂寞难耐旧性未泯,又去寻找新的心理和生理刺激,在卫邑外州又淫于其他女人,外州人怒而攻之,夺了他的轩车、马驾,并把车马献给了卫正卿孔圉。这两件事给了太叔疾很大的精神打击,他羞愧难当,感到自己在国内很没面子,公元前484年秋,就收拾了东西出奔宋国而去。太叔疾出奔宋国后,卫人让他的弟弟太叔遗袭了他的位子,孔圉又把他的另一个女儿孔姬嫁给了太叔遗。

  太叔疾到宋国后,用珠宝布帛贿赂了权臣向魋,宋向魋非常高兴,就让太叔疾做了自己的属下,并让他居住在城鉏。城鉏,夏朝时后羿的居住之地,原来属于卫国,后来卫人把它赠给了越国,再后来就成为了宋地。宋景公听说向魋发了一笔小财,就向他索取珍珠宝玉,向魋却没有给他,宋景公心里自然不乐意,就与身边人谋划,打算拾掇拾掇他。向魋知道自己得罪了宋景公,遂于公元前481年出奔到曹地发动叛乱。叛乱失败后,逃奔到卫国,卫国人没有接纳他,万般无奈之下,他又投奔了齐国。向魋出奔后,城鉏人就攻打太叔疾,太叔疾被迫无奈,就四处流窜,居无定所,真是落毛的凤凰不如鸡。后来,蒯聩和儿子辄争国,赶走了儿子卫出公,又把太叔疾召回国内,恢复了他的职位,但过了没多久,太叔疾就一命呜呼,病死在卫国巢地,卫人殡他于郧,将他葬于少禘。

  天下形势风云变幻,当时诸侯国力衰退,晋楚两国退出霸坛,南方的吴国逐渐兴起,大有称霸诸侯之势。公元前483年夏,吴王夫差邀会鲁哀公到橐皋会盟,以寻鄫地之盟,并委托太宰伯嚭全权处理有关事宜。鲁哀公不愿意与吴国结盟,就派孔子的高徒子贡前往交涉。子贡对吴太宰伯嚭说:“盟者,信用也。故以心制之,以布帛奉之,以言语明之,明神以约束之。吴鲁原本就有盟约,不可易也。如可改易,每日歃盟,又有何益?若必寻盟,亦可弃之也。”子贡就没有与吴人歃盟,两家使臣不欢而散,各自回国而去。

  在鲁国那里碰了钉子,吴王夫差称霸诸侯之心不死,又派使者征会于卫国。卫国曾经杀死了吴国的使臣且姚,与吴国关系一直不很密切。卫出公心里十分恐惧,不打算去吴地赴会,就与大夫子羽和子木计议。子羽对出公道:“吴方霸道,不能侮辱吾君,不如不去。”子木说:“吴方无道,必获罪于民。虽如此,犹足以患卫,不得不去。大树之倒,无不伤物;国狗之疯,无不咬人,况吴之大国乎?”于是,卫出公决定赴会,看具体情况临时再做决断。

  这年秋天,卫出公携了仆从到郧地与吴国会盟。其时鲁哀公和宋皇瑗已先期到达了郧地,三国代表先秘密会面,私下结盟,相约共同拒绝与吴人结盟。盟会即将结束时,吴国派兵包围了卫出公的馆舍,想对卫出公进行威胁,逼迫卫出公与吴国歃盟。鲁大夫子服景伯对子贡说:“吴约诸侯相会,诸事既毕,当设宴款待诸侯,以示相辞。今吴已行礼于鲁、宋两国,独不礼于卫君,且围其馆舍,无礼甚矣。子何不见太宰伯嚭,言明此事?”子贡听从了景伯的这个建议,就携带了五匹锦缎去见吴太宰伯嚭。

  子贡来到了伯嚭的馆舍,献上了觐见的礼物,伯嚭本是贪婪之徒,收下礼物后,心里非常高兴。两人寒暄过后,子贡就询问吴人围困卫出公馆舍的原因,伯嚭回答他说:“寡君将事于卫君,而卫君之来太缓也。寡君心中惶恐不安,欲将留之于吴地以奉之。”子贡就对伯嚭说道:“夫卫君之来,必谋与诸臣,或言赴会,或言拒之,是以来迟,其欲来者,子之党也;不欲来者,子之仇也。若执卫君,是堕其党而崇其仇也,仇子者得其志矣,此非仇快亲痛之事乎?夫合诸侯而囚卫侯,诸侯闻之必惧,吴王欲霸诸侯,此霸业知道耶?吴之霸业岂可成乎?”伯嚭听子贡说的有道理,也不想把事做绝惹恼卫国,让天下的诸侯笑话,就撤去了围困卫出公的兵马,释放卫出公回国。

  子贡,卫国人,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贡的家族世代经商,家庭很富有。青少年时他一度经商,后拜师于孔子,曾随孔子周游列国。公元前488年,子贡返回鲁国,随鲁哀公赴鄫地与吴王会盟,以其出色的外交辞令挫败了吴国,为鲁国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之后,子贡先后出使了齐国、吴国、越国和晋国,他以高超的外交艺术,使得诸侯势力格局发生了大的变化,十年之内,取得了“乱齐、破吴、强晋、霸越”的神奇效果。子贡利口巧辞,能言善辩,还善于经营,家累千金,在政坛上也有很强的能力,他一生或相卫,或佐鲁,或仕齐,都取得了很好的政绩。后来,鲁国发生内乱,三桓共同驱逐鲁哀公,哀公先后出奔卫国、邹国,后来又逃往越国,子贡也离开鲁国,晚年不知所终。

  从吴地狼狈归来的卫出公,忘记了他在郧地所受的屈辱,回到卫国后,他仍然不思振奋精神,强国安民,报仇雪耻,却在受辱的郧地学会了几句吴侬软语,不时在大夫面前效仿卖弄,弄得满朝文武大失所望,摇头叹息。此时的公孙弥牟尚且年幼,他在评价卫出公时曾说过:“ 君必不免于祸,其将死于夷乎。为吴所执而又悦其言,从吴定矣。”公孙弥牟不幸言中,后来卫出公被国人驱逐,果然随越人逃奔越国,最后客死于异国他乡。这年冬天,卫国和鲁国发生了罕见的蝗灾,有人问孔子为什么冬天还会发生蝗灾,孔子回答说:“我听说,火星伏而百虫蛰,十月份,火星不该在天空出现,今火星犹在西天,是司历者搞错了,大概是该记闰月却没有记上的缘故吧。”

  公元前482年夏天,晋大夫魏曼多率师伐卫,后因久战不克而还师本国。公元前481年春,鲁哀公与季桓子狩猎于大野泽,御者子鉏商俘获一怪兽,众人不知何物,就请教于孔子。孔子观看了怪兽说:“此麒麟也。”今山东巨野县东十里铺有麟台,县南三十里有麟冢。齐国大夫阚止与齐国陈氏素来不睦,这年夏天,其家臣东郭贾为陈成子所逼逃奔卫国避难。六月,宋权臣向魋因得罪宋景公逃到曹地叛乱,失败后又从曹地逃往卫国,卫大夫公文氏率人攻打向魋,并向他索取夏后氏的一块璜玉。向魋给了他另一块玉,然后奔齐国而去。秋,晋赵鞅率师再次伐卫,晋卫交兵长达十余年。

《卫国风云》之第四十一回 父逼宫 子路结缨

小说 2010-04-13 09:36:55 阅读4 评论0 字号:

 

 经过国内外多年的厮杀,晋国终于驱逐了范氏和中行氏,赵鞅一派取得了战争的决定性胜利,国内局势逐渐稳定,他的政治地位和声望与日俱增,晋国的政权逐步被智伯与赵鞅掌握和控制。赵鞅决定讨伐晋国的邻居卫国,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卫国仍然依附于齐国,还没有臣服于晋国;二是自己扶植的卫太子蒯聩,居住戚邑已经多年,还没有回国即位;三是卫国支持自己的政敌范氏和中行氏,多次派兵与晋国交战,此仇不报,怎能安枕?公元前481年秋季,赵鞅亲自率师攻伐卫国,卫人也出兵抵御,两国军队展开了激烈的战斗,赵鞅见一时难以取胜,就传令撤兵回国。次年秋天,晋人再次出兵讨伐卫国,在卫国的顽强的抵抗下,晋国也没有取得重大战果,两国罢兵休战。

  公元前480年秋天,齐国大夫陈瓘奉命出使楚国,路过卫国时拜会了子路。当时,子路已从蒲邑卸任,出任了孔悝的邑宰,两人谈论了当时诸侯国的形势,子路对陈瓘说:“天或以陈氏为齐之重臣,既已斫丧宫室,而以他人有之,不可知也。其使终飨之,亦不可知也。若善鲁以待天时,不亦可乎?何必恶焉?”陈瓘听了子路的这番话,认为很有道理,但一时又不好表态,就对子路说:“子言是也。然吾已受命使楚,子可遣使告吾弟也。”子路就秘密派人到齐国拜见了权臣陈成子,劝说陈成子善待鲁国,加强与周边诸侯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待天时。这年冬天,鲁大夫子服景伯出访齐国时,也拜会了陈成子,两人谈论了齐鲁两国的有关事宜。 

  搁下诸侯国间的大事暂且不说,单说卫国的宫廷之事。孔圉娶了灵公的女儿伯姬为妻,伯姬是蒯聩的姐姐,她嫁给孔圉后,生下了儿子孔悝。孔圉病死后,他的儿子孔悝嗣位,成为卫国的权臣。孔悝有一位家臣名叫浑良夫,身材魁武,相貌英俊,风流倜傥。孔圉死后,伯姬一个人寡居深宫,冷冷清清,精神空虚,非常寂寞。于是,伯姬就看上了家臣浑良夫,便开始与他频频私通,两人如鱼得水,不亦乐乎。当时太子蒯聩已在戚邑居住了13年,时刻都盘算着归国即位。姐弟情深,伯姬很挂念逃亡在外的弟弟,公元前480年秋,她派浑良夫到戚邑秘密探望蒯聩。蒯聩知道浑良夫与自己姐姐的丑事,见到了浑良夫,他既没有当场发作,也没有点破两人的关系。两人寒暄过后,蒯聩就对浑良夫说道:“苟若使我归国即位,将赐尔冠冕服饰、车辇马具,并赦尔死罪者三。”同时还向浑良夫许诺事成之后,将伯姬嫁给他为妻。浑良夫见天上落下了大馅饼,当然非常高兴,当即就答应了蒯聩的要求,两人便对天歃血盟誓,同时还商定了逼宫夺权的具体事宜。

  浑良夫回到家里后,将这事告诉了主母伯姬,伯姬也赞同让蒯聩回国即位,两人在密室里又是一阵谋划。带着伯姬的指令,浑良夫再次回到了戚邑,向蒯聩传递了有关消息,并秘密迎接蒯聩回国。时值年冬闰腊月,浑良夫与蒯聩悄悄来到帝丘城外,两人暂且藏在孔家城外的菜园里,等候天黑混入城去。当时城门看守非常严密,门吏盘查得相当仔细,天黑之后,他们换上了侍妾的衣服,用头巾蒙住头脸,装扮成女人的模样,寺人罗为他们驾御车子,偷偷摸摸混进了帝丘城中。

  到孔家门口时,又遭到孔家老臣栾宁的盘问。他们就欺骗栾宁说,这是接来侍候夫人的亲戚,二人乔装打扮,谎言相称,进入孔府见到了伯姬。姐弟相见自是叙述一番离别之情,伯姬就为蒯聩和浑良夫设宴接风。饭后,伯姬持戈走在前面,蒯聩和五名身披盔甲的骠骑大汉紧随在后,并用车子拉着一头公猪,以备歃血盟誓时使用。一行人来到了孔悝的住处,孔悝听说母亲来了就出门迎接,这伙人就把孔悝挟迫到一个僻静处,强迫孔悝与太子蒯聩歃盟,之后又把他劫持到一个高台上,逼迫他下令发动叛乱,举行宫廷政变。事出无奈,孔悝就同意废掉卫出公,帮助太子蒯聩登基。于是,就下令攻打出公,逼迫卫出公让出君位。

  此时,家臣栾宁正准备吃饭喝酒,肉还没有烤熟,下酒菜也没有烹好,听说国内发生了叛乱,就立即派人去禀报子路,同时让御人获驾着车子,自己坐在车上边吃边喝,迅速赶往宫内接应卫侯辄出奔。卫出公听说这事后,连忙命人收拾了珍宝细软,坐上车子出奔鲁国而去。子路听到孔悝被蒯聩劫持、宫庭发生政变的消息,便立即进城援救孔悝。子路赶到城门口时,正好碰到他的同窗好友子羔从城内逃出,子羔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他气喘吁吁地对子路说:“门已闭矣,尔且逃之。”子路就说:“我先去看看。”子羔再次劝阻子路说:“事不济矣,何遭其难?”子路回答他说:“食人之禄,不避其难。”子羔见劝说无用,遂自顾逃命而去,子路没有听从子羔的劝阻,急忙奔入城去。

  子路来到孔家大门口,孔氏家臣公孙敢在那里把守大门,他对子路说:“不要再进去做无谓的努力了。”子路对他说:“是公孙也,求利焉,而逃其难?我仲由则不然,既食其禄,必救其患。”这时,有使者从门内出来,子路乘机进入了院内,高声喊道:“太子焉用孔悝?虽杀之,必或继之。”接着又大声呼喊道:“太子无勇,快放火烧台,烧到一半,他必然释放孔叔。”太子蒯聩听到喊声,害怕子路真的点火烧台,便命令自己豢养的两名死士石乞和盂黡下去与子路厮杀。两人得到命令后,就急忙奔下台来,手持矛戈来战子路。子路镇定自若,毫不畏惧,拔剑应战,左冲右杀,砍杀不已,身上受伤数处,仍奋勇搏击,终因寡不敌众,被两人的矛戈刺中了头部,倒在了血泊之中。子路将死,发现自己的帽缨已断,头盔歪戴,便挣扎着说:“君子死,冠不免,礼也。”说着用尽了最后的力气扶正帽子,系好帽缨,整理好衣角,然后安然死去。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邑人,孔子的得意门生,为七十二贤者之一。他性格豪爽,武艺高强,虚心好学,喜闻己过,事亲至孝,为古代二十四孝子之一,曾百里负米孝敬双亲。孔子任鲁国司寇时,曾执行过“堕三都”的任务,后追随孔子周游列国。从楚国返回卫国后,任职于卫国,为政有才略,曾做过蒲邑宰。主政蒲邑期间,勤政爱民,以粟馈众,与民同苦,兴修水利,重视农耕。治蒲三年,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民风淳朴,蒲邑大治,蒲人称善。晋人曾打算进攻蒲邑,畏惧子路的勇猛善战,遂不敢过蒲地。时人称颂子路:“半千子路,人人有举鼎威风;五百金刚,个个负拔山气概。”

  从蒲邑卸任后,子路出任孔悝邑宰。今卫国内乱,为救孔悝,不幸遇难。子路死后,卫人收拾了他的遗物,将他葬于戚邑城东门外。今濮阳现存卫夫子仲由庙一处,庙内松柏绕翠,碑碣林立,正门两侧有楹联赞颂子路:“昆吾台下,千秋浩气凌山岳;濮上桑间,万古悲风恸地天!”





 

 
     
卫国风云(33-41)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ICP0902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