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村,好地方,九泉十八岗;长岗岭,十里长,榕花树下出宰相。”民谣中所说的三家村位于山城区石林镇西北部,未到过三家村的人凭这段民谣便可感知三家村是个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地方。
据记载,这里不但是管叔、蔡叔和霍叔的魂归之地,田单巧布火牛阵与石门会诸侯这两个历史事件也发生在三家村西边的伐牛坡(今黄牛坡)和石门岗。
3月26日,记者与致力于鹤壁文史研究的岳武佐来到了三家村。
三家村溯源
一条无名的小河从三家村穿过,将该村分为前村和后村,小河南岸原来有3座巨大坟冢,村民称其为大冢。
记者采访时,有几位上了年纪的村民围上来说,他们都记得这3座相邻大冢原先特别高大,高近两丈、直径几十米,中间的大冢旁边原有一棵直径约1.5米的古树,当地人称其为“报马树”,他们小时候经常在报马树下面或爬上坟冢捉迷藏。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村民们为牲口垫圈时都到这里取土,高大的坟冢渐渐被夷为平地。如今已成了菜地、麦田。
村民们都晓得三家村最早时叫三冢村,因这3座大冢而得名。至于这大冢是谁的坟墓,村里没人能说得清,他们笼统地将其称为“三叔坟”。
“家谱中介绍了三家村的来历,都是古人写的,俺看不懂。”村民张爱平拿出了《张氏家谱》。
张姓在三家村人口众多,《张氏家谱》自清乾隆十七年始编后,历经乾隆、道光及民国年间数次续修,形成了元、亨、利、贞四卷,共247页,约8万字。除了按照惯例编修家谱之外,《张氏家谱》中还收录了《细诗公传》、《三冢村记》和《伯佐首管子三家村记》等文章,对三家村的历史及人文自然景观都有所介绍。
据《三冢村记》记载,三家村一开始叫三塚(冢)村,由于忌讳“塚”字之意,又因为“塚”与“嫁”的写法比较接近,有人便将三塚(冢)村改成了三嫁村。后来有人认为三嫁村这个名字还是不好听,便去掉了“嫁”字的女字旁,三嫁村就成了三家村。
“三叔”魂归三家村
▲三家村建于清朝初期的张氏祖宅已闲置多年。
三家村的《张氏家谱》内容丰富且保存完整,岳武佐说,在民间保存得如此完整的家谱是不多见的,对于研究当地人口发展、地理环境、乡俗民情及文化、教育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尤其是对西周初期的管叔、蔡叔和霍叔这3位历史名人的介绍,为其封地及活动提供了难得的文字资料。
《细诗公传》曰:“三冢者,三叔墓在也。”《伯佐首管子三家村记》中说:“此周管叔、蔡叔、霍叔所死地……吾为是求三叔冢。视之有石碑,果三叔墓……故又名三冢村。”该文又说:“管叔致辟,归葬于此。蔡仲有命,蔡叔释。囚霍叔,幸康叔赦,归居于此,时年九十八而卒,故皆葬李家道。”
李家道即今天的石林镇李古道村,在三家村南约1.5公里处,按照文中所说,“三叔”墓所在地原属李古道村,“三叔”墓附近有人定居后有了三冢村,即今天的三家村。
《伯佐首管子三家村记》中提到了西周初期“三监叛周”这一个重大历史事件。管叔、蔡叔和霍叔都是周武王的胞弟,周武王灭商后,将留在朝歌(今淇县)的商朝遗民分封给商王帝辛的儿子武庚管理,史称“武庚续殷”。周武王对武庚不放心,又在朝歌周围设邺国、鄘国和卫国这3个封国,让管叔、蔡叔和霍叔来统治,以便监视武庚。不久,周武王去世,他的另一个弟弟周公旦辅佐年幼的周成王料理国家大事。管叔、蔡叔和霍叔对周公旦不满,3人串通武庚并联合东夷势力反周复殷。周公旦率兵镇压,武庚和管叔被杀,周公旦对蔡叔与霍叔网开一面,让两人保全了性命,这段历史在史料中被称为“三监叛周”。
岳武佐说,史料中对“三叔”生前的事多有记载,而其死后葬于何处却一直是个谜。这次在《张氏家谱》中发现的《伯佐首管子三家村记》一文对“三叔”的魂归之地介绍得清清楚楚,为研究“三叔”提供了重要线索。
《张氏家谱》中待解之谜
《张氏家谱》中除了记述“三监叛周”及“三叔归葬于此”之外,还写到了发生在三家村及其周边村庄的一些历史事件。
《张氏家谱》中说:“张角起,鹤壁大为此地害,人皆去此地。”张角乃东汉末黄巾起义军首领,他领导的起义军动摇了东汉王朝的根基,导致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从《张氏家谱》中可以看出,张角起义时曾转战鹤壁一带,殃及平民百姓,人们为躲避战乱纷纷背井离乡、逃离家园。
三家村东南约2.5公里为石林镇小寨沟村。《张氏家谱》记载:“宋兴,张广远伐契丹,军此东小寨沟以破契丹。小寨者假寨也,后人不知,故名小寨。假寨者诱契丹也,为此,契丹不害三冢界。”这里所说的张广远在赵匡胤的结拜兄弟中排行老四,他为赵匡胤建立大宋王朝立下了卓著功勋。他曾效仿诸葛亮,在小寨沟村玩起了空城计,吓得契丹人不敢入侵。
《张氏家谱》中记载的几个历史事件让一向研究鹤壁文史的岳武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说,这套家谱中记载的田单巧施火牛计、石门会诸侯等历史事件,以及它对古诗《梁父吟》的解释都是值得加以考证的。
三家村向西约1.5公里有个地方自古以来称石门岗,西北约3公里为鹤山区鹤壁集镇马驹河村,《张氏家谱》中说:“石门岗本齐地……天下诸侯皆会于此,放马于其西河,故名马驹河。”岳武佐说,历史上确曾发生过“石门会诸侯”,《张氏家谱》所说的这次诸侯会盟他以前在史料中未发现有任何记载。石门岗、马驹河这两个地方与诸侯会盟有没有关联还需加以考证。
三家村向西约2.5公里有个地名叫伐牛坡,据《张氏家谱》记载,是当年田单巧布火牛阵的地方。田单是战国时期齐国大将,当时燕国任命乐毅为将军,联合秦、赵、韩、魏等国大举攻打齐国,接连攻破了齐国的70余座城池。在齐国岌岌可危之时,负责守城的田单把1000头牛集中在一起,给牛披上画着奇怪图案的大褂,在牛角上捆上尖刀,又在牛尾巴上绑着浸透了油的麻布,乘夜间敌军入睡时将牛赶出城门,将牛尾巴点上火,然后由5000名壮士组成的敢死队员驱赶牛群冲向敌营。乐毅的人马及其盟军从睡梦中惊醒后被眼前的阵势吓坏了,一个个惊惶失措,四处溃散。田单带领将士一鼓作气将敌军赶出了齐国,收复了失地。
对此,《张氏家谱》中这样记载:“西有伐牛坡,乃田单火牛计牛死处,故名之。”可是,史学界普遍认为田单火牛计实施地在山东即墨,三家村的伐牛坡与田单火牛计是否有联系,现在来说还是个谜。
此外,据载,《梁父吟》与石林镇也有联系。当年,诸葛亮时常吟咏《梁父吟》:“步出齐东门,望见(亦有版本为“遥望”,此处依家谱,下同)荡阴里。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石林镇东边即为汤阴县,汤阴在隋朝以前名为荡阴。按照《张氏家谱》中的介绍,《梁父吟》一诗的内容与石林镇有关。《张氏家谱》说:“当是时,齐城犹在大固城,诸葛梁父吟所在,多有其游固城,故咏:步出齐东门,望见荡阴里。荡阴,今狮驼村,县志误传施济。施济村不能在今,此是后人论传。狮驼村今无可指,当金兵南下,此处不迹,故无可指。”
石林镇在鹤壁建市后才从汤阴县划归鹤壁管辖,如果《张氏家谱》记载无误,那么汤阴西的石林镇当年应当有齐国的城池(步出齐东门,望见荡阴里)。可是,通常认为《梁父吟》后面所说的“二桃杀三士”的故事发生在山东淄博,所说的“三坟”是齐国大臣田开疆、古冶子和公孙接的墓。
历史过去了几千年,有的事情如今已经说不清、道不明了。
“文化村”人才辈出
▲刻于明万历四十三年的张渊墓碑,上刻“明侯门教胄仁轩张公之墓”。
三家村在历史上是个远近闻名的文化村,该村仅张氏一族在明清时就出了42个秀才和两个举人。《张氏家谱》中记载,有个叫张渊的人还曾当过明朝万历皇帝的老师,人称“侯门教”;明朝举人张士诚曾任遂平县县令,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里,张士诚的后代还保存着当年皇帝任命他为县令时下的圣旨,村里有许多人现在还记得那道圣旨的样子。传说送圣旨的人骑马而来,他将马拴在“三叔”墓旁边的大树上后向张家报喜,那棵“报马树”因而得名。
村里有文化的人多,流传下来的民谣也朗朗上口:“九泉十八岗,九龙朝凤凰,榕花树下出宰相。”还有一首民谣说:“三家村,好地方,九泉十八岗;长岗岭,十里长,榕花树下出宰相。”记者采访时看到,有的村民将民谣写成对联贴到了大门上。
村民们说,民谣都是有出处的。站在村外山岭上向村里看,三家村就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周围有九道岭像卧龙一样,龙头都朝向这只凤凰。而且,从这九道岭流过来的水都汇集在凤凰的尾部,凤尾成了出水口。在村西有一棵粗大的榕树,相传从前有人在为老人下葬时从大榕树下飞出两只白色的鸽子,人们认为这里的风水好,风水先生也曾预言大榕树下将出宰相,村里老人去世后子孙便挑选在这里为他们安葬。大榕树下尽管没有出过宰相,但是出了一位皇帝的老师。
如今,从三家村走出不少大学生,有的在国家重要部门担任领导职务。村民们自豪地说,在尊师重教传统的熏陶下,他们这个文化村人才辈出。
淇河晨报 2010-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