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  第五卷 2010

 

   

 

文化新闻 - 寻访淇河边的朱元璋后裔
寻访淇河边的朱元璋后裔
 
作者:陈志付  加入时间:2010-3-23 9:34:59

 

         淇县姓朱和姓王的成千上万,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能够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攀”上亲。

  从朱元璋建都南京到朱由检在北京失国,朱氏皇族繁衍了277年,子子孙孙不计其数。

  而在明末的甲申年(公元1644年),庞大的朱氏皇族经历了最难挨的时光,这一年既是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又是大顺政权的永昌元年,在3家兵马逐鹿中原的腥风血雨中,朱氏皇族中的很多人没能逃过惨遭屠杀的命运,而劫后余生的皇族成员无奈走上了艰辛的流亡之路,不少人不得不更名改姓转徙各地(本报《文化鹤壁》系列报道中曾经提到过淇县历史上“朱改王”的故事)。 

  ▲刻有“定王归宿”的王广大墓碑。

  淇县庙口乡马圪垱村和王洞村是朱氏家族和王氏家族的聚居地,在这两个相邻的村子里,马圪垱村绝大多数人姓朱,王洞村绝大多数人姓王。无论姓朱还是姓王,他们在如今的太平盛世安居乐业,昔日那种“恨不该生在帝王家”的惶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俺的祖先姓朱,朱元璋是俺的老先人。”3月5日,记者来到这两个依偎在淇河边的村子,王洞村里的王姓村民们在接受采访时自豪地说。

  

  ◆朱家村的传说  

  蜿蜒曲折的淇河从王洞村北面流过以后拐了个弯儿,经马圪垱村向东南流去。

  马圪垱行政村由朱家、马圪垱和宋庄3个自然村组成,王洞村则由王洞、王滩、贺家及郭湾4个自然村组成,这7个自然村紧偎淇河,“朱改王”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在朱家村,记者发现,这里的“龙文化”色彩尤为浓厚,村里的九龙岭、九龙台、卧龙岗、九龙潭、九龙寺、龙王庙及自古流传的“龙母的故事”等都体现出了当地人浓厚的龙情结。

  朱家村现存的两座古庙分别名为九龙寺和龙王庙,问及寺庙名称的来历时,村民们说,村西有九道山岭逶迤延伸到村东边,就像九条龙来到村边聚首,龙头都朝向九龙寺所在的这块高高的台地,自古这九道山岭就被称为九龙岭,龙头朝向的这块台地名为九龙台或卧龙岗。九龙台下边有条小河叫朱小河(为淇河支流),河边有一处深潭,人称九龙潭。九龙潭位于九龙聚首处,人们形象地称其为“九龙戏珠”。

  九龙寺创建于唐开元九年,明弘治十七年曾重修过一次。今天的九龙寺看起来只不过是座不起眼的小庙,而它曾经却是拥有150亩庙田、建有三进三出院落的大寺院,每个院落都有正殿和配殿,庙里一口大铁钟直径达1.5米,撞钟时方圆几公里的人都能听到钟声。遗憾的是,在上世纪“大炼钢铁”时,被砸烂化成了铁水。

  按照当地的传说,九龙寺还与朱元璋有关。村民们告诉记者,相传从前有个道士云游到淇河边,看到朱家村是九龙戏水之地,风水特别好,人气也很旺,他预料到朱家村将来至少要出10个朝廷(皇帝),还有不计其数的大官。于是,他上报官府,要求在朱家村及其周边地区大建庙宇,以镇住这里的风水和人气。

  在道士的主持下,朱家村及周边地区接连建起了24座庙宇,九龙寺便是其中之一。在九龙寺建成开光时,只见一条火龙突然从九龙寺窜出,朝东南方腾空飞去。人们都说10条龙只被镇住了9条,飞走的那一条最终到了安徽,后来成了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

  还有个传说更为神奇,说的是从前浚县黄滩村(今淇滨区半坡店村)有个黄员外,他家的女儿有一天在电闪雷鸣之后,莫名其妙地怀孕了。黄员外认为女儿有辱家风,将其逐出家门。黄家的大儿媳妇心地善良,让小姑子暂时栖身在她娘家。后来,黄家女儿落脚到朱家村并生下一个龙子,人们因而称她为龙母。龙母与龙子保过明朝的五个皇帝,使天下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深受百姓爱戴。龙子后来化身为一条木龙,被供奉在九龙寺。与朱家村隔河相望的许沟村(今属淇滨区)从前每逢天旱便来人将木龙抬回村里供奉求雨,有求必应。因此,当地至今还有“许沟人求雨,朱家人种地”的说法。

  有个传说甚至将朱元璋的老家从安徽凤阳县搬到了淇河边的朱家村。相传,朱元璋的母亲在怀孕时走到哪里哪里就会大旱3年。后来,她在鬼谷子的点化下来到朱家村生下了朱元璋,将其交给九龙寺的方丈后悄然离去。

  朱元璋10岁左右时与小和尚轮流打扫寺院,其他小和尚扫地时里里外外得花大半天时间,而朱元璋每次只需一会儿工夫就将整个寺院打扫得干干净净。

  有个小和尚感到很奇怪,他在朱元璋扫地时偷偷地观察,发现朱元璋每次打扫卫生之前,先喝令大殿里的神像自己走出殿门,并令其清除自己身上的灰尘。这样一来,打扫神殿时自然省时省力。小和尚将这一秘密告诉了方丈,方丈认为朱元璋不同于凡人,料定他将来必成大器。

  不久,朱元璋离开九龙寺,被马家寨村(今马圪垱村)的马员外收养。马员外十分看重朱元璋,还将女儿许配给他为妻,就是日后的马皇后。

  距朱家村几公里的庙口乡礼河寨村现在还保留着寨门、寨墙和藏兵洞等遗址。相传当年朱元璋在这里研文习武、招兵买马。他儿子朱棣当了皇帝后,对曾经收留朱元璋的九龙寺心存感激,下令扩建九龙寺,使得九龙寺的规模在淇河两岸的寺院中无与伦比,香火盛极一时。当地流传的民谣中说道:“朱小河雾气腾腾,九龙寺赛似北京。”

  

  ◆王氏祖先却姓朱 

  据史料记载,朱元璋有46个后妃、26个儿子和16个公主。他分封诸子为亲王到各地就藩,其子孙后代遍及全国。

  那么,朱家村的朱姓村民与朱元璋有什么关系?朱爱等人说,老辈人说他们先人在明末清初为了逃命从安阳一个名叫朱家龙涧的地方迁到了淇县。

  随行采访的淇县文史专家岳武佐认为,朱家村的朱氏如果最初由安阳迁徙而来,那他们极有可能是明朝赵王朱高燧的后裔。朱高燧是明成祖朱棣的三儿子,他被册封为赵王,封地在彰德府(今安阳)。从朱高燧开始到明朝灭亡,赵王的子孙在安阳繁衍了200余年,王位传承了11代,后代不计其数。

  岳武佐还说,在明末清初政权更迭之际,朱氏皇族成员惨遭劫难,清军和李自成的起义军都恨不能将其斩尽杀绝,侥幸活下来的皇族成员如惊弓之鸟纷纷逃离家园,直到清康熙时期才有所改变。1667年康熙皇帝下了一道圣旨:“诏故明宗室子孙众多,有窜伏山林者,令悉归田里,有改姓埋名者,姓氏皆复旧。”从此,明朝皇族后裔逐渐结束担惊受怕的逃亡生活。

  与马圪垱村相邻的王洞村有上千人姓王,而立在村边王家祖坟的墓碑上却显示他们的祖先姓朱,墓碑上赫然刻着“明崇祯之子广裕避嫌改名王公讳广大崔孺人陵墓”。

  

  ◆避难淇县“朱改王”

  对此,村民王长富解释道:“朱元璋是我们的祖先,我们王家是朱改王。”他说,王洞村的人姓王是从明朝末代的一个皇子逃难来到这里后开始的,皇子在王滩避难,后来结婚生子,现在已经繁衍了17代人。这些年来有很多人从王洞村迁到了周边乡村或其他省市,算起来他们“朱改王”的总人口现在有2000余人。

  据村民们介绍,墓碑上的“广裕”指的是崇祯皇帝的三儿子、被封为定王的朱广裕,当年他为逃避追杀改名王广大,“朱改王”由此开始。从前王滩这个地方是没有人烟的荒滩,王广大来到后才称其为王滩。王滩的人口发展很快,一部分人后来迁到1公里外的李家窑村定居,再后来李家窑村随着姓王的人口逐渐壮大又改名为王家洞村,即今天的王洞村。

  村民王庆现在住的房子相传为当年王广大所建,这处院落原来由前后两个院子组成,南面的院子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被拆除了。王家人介绍,他们现在住的这一排主房原为起脊的瓦房,粗大的房梁和檩子全部涂着紫红色的油漆,房檐四角的砖雕上分别刻有忠、孝、福、寿四个字。在拆除前面的院子时,这栋房子起脊的瓦顶被拆除,在原来的墙体上改建成了现在的平房,墙上的砖雕也保留了下来。从它原有的建筑规模来看不是普通人能建成的,说明王广大当年从宫廷里带出来了不少钱财。

  

  ◆朱家、王家本一家

  郭湾自然村66岁的张乃忠说,他姥姥家是朱家村的,他小时候到姥姥家走亲戚时村里一个姓王的孩子欺负他,他的姥姥把这个孩子骂了一顿,说他“朱改王”的孩子还敢欺负人。朱家村姓朱的与王洞村姓王的原本是一家人,王家的人由于是“朱改王”,朱家村姓朱的从前看不起王家的人,认为他们当初不该连自己的姓都改了。

  采访中,朱家与王家的人都表示,时代发展到今天,无论姓朱还是姓王都是炎黄子孙,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

  岳武佐认为,朱家村姓朱的这一支当年从安阳流亡到淇县山区,说明了他们与朱明皇室的血脉关系。了解到这一点后就能理解朱家村为什么会有种种关于朱元璋的传说了。朱家村世世代代对朱元璋念念不忘,表达出了朱氏后裔对先人的怀念之情。

         淇河晨报 2010-3-17





 

 
     
寻访淇河边的朱元璋后裔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ICP0902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