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  第五卷 2010

 

   

 

评论探讨 - 从一幅朝歌古楹联说起——
从一幅朝歌古楹联说起——
 
作者:鬼谷云梦  加入时间:2010-12-23 23:17:01
    真是处处留心皆学问。
 
    近日,一朋友让我为他所管的龙门大厦想一幅对联。这座大厦是做什么用的呢?是一家集金融、科技、商务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办公中心,高85米,24层,坐落在淇河东岸,应该说是鹤壁一座很雄伟的建筑了。
 
    我想了很久。先定下三个原则:一是要大气,与这座建筑的体量得相称;二是要有地域特点,具有鹤壁地方文化特点;三是要吉利,符合商务中心的利益诉求。
 
    后来得到一联如下:“龙跃淇水,三千年诗河耀华夏;门衔太行,二万里名山壮神州。”
 
    这个联出来后,我突然想到,在我们淇县曾经有一幅古联:“东临淇水观鱼跃,西依太行听鹿鸣”,这幅楹联有什么特别的寓意呢?
 
    据说,这幅楹联出自于唐朝人之手,但具体是来自于哪个建筑,我查了查,并没有找到答案。这幅楹联并不难懂,一般来理解,无非是说淇县的位置和环境的优美。你看,古淇县(朝歌)是多么美呀!东边是淇河,淇河水清澈透底,不时有鱼儿跃上跃下。西边是太行山,古木森森,山泉流淌,还能听到野鹿的鸣叫。这是多么好的地方呀,又是水,又是山,又是鱼儿,又是鹿儿,不愧是天下第一园林(淇园),怪不得殷商和卫国都在这儿建都呢!
 
    如果仅仅理解到这儿,大体上也就够了。可是,事情真的就这么简单吗?我知道古人在用词上是很讲究的。有学者曾经说过,古人用词换不得也动不得,甚至顺序都不能随便颠倒。在这幅联中,我就想,为什么说东临淇水观鱼跃,而不说观浪花呢?为什么是西依太行听鹿鸣,而不说听虎啸呢?浪花和虎啸不是也很美吗?难道只是考虑平仄的原因吗,是不是还有别的想法呢?
 
    原来古人呀可不象我们现在,玩弄几个好词就妥了,人家用啥词一要有出处,二要有美好的意思。你比如说“鱼跃”,不就是“鱼跃龙门”的意思吗?“鹿鸣”呢,原来来自于《诗经》。如果,我的猜想是对的,你看,这幅看似平显的对联,并不简单呀!
 
    这其中有两种说法,差不多。一说是,“鲤鱼跃龙门”的神话传说故事,正式见诸文字记载的是汉代辛氏所著《三秦记》。该书已失传。据后人著述为《艺文类聚》、《太平广记》对该书的引述来看,《三秦记》中曾多处提到“鱼跃龙门”的传说。如“河津一名龙门,水险不通,鱼鳖之属莫能上。江海大鱼薄集龙门下数千,不得上,上则为龙也。”又如“龙门山在河东界……每暮春之际,有黄鲤鱼逆流而上,得者便化为龙。”等等。
 
    再一种是说就载于《辛氏三秦记》,“陕西韩城市东北一名龙门口,二名禹门口,当地人称呼名。龙关。禹凿山开门,阔一里馀,黄河自中流下,而岸不通车马。每逢春之际,有黄鲤鱼逆流而上,得过者便化为龙。”唐·元弼有《鱼跃龙门赋》。
 
    总而言之,鱼跃龙门不是很容易的事。因为跃过以后,“便化为龙”。现在比喻举业成功或地位高升。已经是很吉祥的寓意了。
 
    所以,古人说在朝歌这个地方能经常看到“鱼跃”,其实是赞美朝歌是个很能助人高升的地方。上学成功,事业顺利,做生意也会红红火火。
 
    再说“鹿鸣”。在《诗经》中,就有一首诗就叫《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
    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
    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
    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原来这首诗是当时贵族宴会上的歌。奏乐饮酒,娱乐宾客,赞扬客人德行好。 朱熹《诗集传》云:“此燕(宴)飨宾客之诗也。”又云“岂本为燕(宴)群臣嘉宾而作,其后乃推而用之乡人也与?”也就是说此诗原是君王宴请群臣时所唱,后来逐渐推广到民间,在乡人的宴会上也可唱。朱熹这一推测该是符合事实的,直到东汉末年曹操《短歌行》 ,还引用了此诗首章前四句,表示了渴求贤才的愿望,说明千余年后此诗还有一定的影响。
 
    朝歌是什么地方?朝歌是殷末的国都和卫国时期的都城,在朝歌听“鹿鸣”,会不会就是这首宴会上演奏的“鹿鸣”呢? 




 

 
     
从一幅朝歌古楹联说起——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ICP0902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