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是纵横家的一本系统的理论著作。《道藏》本《鬼谷子》的上、中、下三卷,除《符言》外,已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只可惜《转丸》、《胠乱》亡佚了,不然,这个理论体系可能更加系统完整。首篇《捭阖》以道和阴阳的学说作为纵横说术的哲理基础,以捭阖作为游说智术的理论基点,以此来展开纵横学说的各个方面,这是全书的总纲。《反应》讲游说的反复之术,“反”是回观往昔,知古知己;“复”是验知未来,知今知彼。强调听言要知情,欲先取之必先与之。重视知人必先知己,知己方能不露形迹,支配对方。《内揵》分析君臣上下的关系,点明“内”是晋献说辞,“揵”是呈献计谋,内与揵结合,取信君王,密切君臣关系。《抵巇》以抵塞缝隙的形象比喻来说明挽救政治危机于萌芽状态的制胜韬略,强调预知危险先兆的重要性,以及抵御风险的具体方法。《飞钳》讲制人之术,或使对方名声飞扬,或使对方受到钳制,“飞钳”有很多具体的方法,但使用“飞钳”术之前要对对方的事情作具体的分析。《忤合》说明忤合的法则,天下有相逆也有相合,要善于把握合逆的客观趋势,顺应时局的变化,择主用世,纵横自如。这五篇是一组,讲纵横策士的认识之道与处世方略。接下来的另五篇,即《揣篇》、《摩篇》、《权篇》、《谋篇》、《决篇》又是一组,讲游说的具体方法和技巧。
这五篇一篇接一篇,层层推进,逻辑严密。《揣篇》讲“量权”和“揣情”,是游说的开始,强调要取胜于天下,必须善于权量天下权势,揣摩诸侯的实情。权量权势以计划国家大事,揣摩实情以游说列国君王,量权、揣情是谋略的根本,游说的法则。《摩篇》讲摩触的方法,即在揣摩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对方进行接触、揣测,认为善于揣测的人,如以钓饵诱鱼,鱼必上钩。强调谋划要周密,沟通的方法要得当,将游说法则与时机紧密结合。《权篇》又进了一步,在了解对方的基础上,权衡各种说辞,分析言说的器官,阐明游说的原则,指明言辞常有的毛病,强调游说要针对对方的特点。
《谋篇》将游说谋略扩展开来,与《权篇》构成姐妹篇,指明“凡谋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分析了“相益则亲,相损则疏”的各种情况,指出“制人者握权也,见制于人者制命也”竞争本质,强调引人制宜,“因事而裁之”的游说方略,以及“天地造化,在高与深;圣人之制道,在隐与匿”的隐秘法则。《决篇》在上述各篇的基础上,讲决断正错的利弊以及决断的各种方法,提出了“度以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的决断原则。总之,如果说《捭阖》是《鬼谷子》一书的纲,那么,后面的十篇就是阐述游说谋略各个具体方面的目,纲举目张,纲目紧系,组成纵横谋略经典的系统篇章。
《符言》虽然可能是从《管子》混入的,其思想主题和语言风格与上述的十一篇有所不同,但从谋略文化的角度看,该篇对纵横家的谋略思想做出了贡献,而且已经长久地作为《鬼谷子》中卷的一个篇章,也值得重视。《符言》讲君道修养,阐明君主要治理天下必须做到的九个方面的要领。作者以“符言”为篇名,要旨在于表明篇中所言犹如符节,至关重要。联系到鬼谷子门生苏秦、张仪游说列国君王,对君道修养也必须相当的了解,所以《符言》作为纵横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有道理的。
《鬼谷子》下卷的《本经阴符七篇》、《持枢》、《中经》三篇,虽说很可能是唐人编著的,但不妨也可以作为了解鬼谷子纵横学说的重要参考文献。下卷第一篇说讲的内容与前面的游说谋略有所不同,主要是关于人的内在修养。“本经”强调的是以人的内心修养为根本去治理外物,将修养的原则作为治理外物的经典、标准,《道藏》本《鬼谷子注》曰:“阴符者,私志于内,物应于外,若合符契,故曰阴符。由本以经末,故曰本经。”“七篇”分别讲“盛神”、“养志”、“实意”、“分威”、“散势”、“转圆”、“损兑”七种修养的方法。文中有明显与道教相通的说法,如“养神之所,归诸道。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纪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宏无形化气,先天地而成,莫见其形,莫知其名,谓之神灵。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是以德养五气,心能得一,乃有其术。术者,心气之道所由舍者,神乃为之使。”修养达到上乘的境界,就能无所不知:“无为而求,安静五脏,和通六腑,精神魂魄固守不动,乃能内视、反听、定志,思之大虚,待神往来。以观天地开辟,知万物所造化,见阴阳之终始,原人事之政理,不出户而知天下,不窥牖而见天道。”当然,文中也有关于谋略的精彩论述:“智略计谋,各有形容,或圆或方、或阴或阳、或吉或凶,事类不同,故圣人怀此之用,转圆而求其合。”[51]如果联想到鬼谷子隐身鬼谷,修身养性,逍遥于山林,而又授纵横谋略给与他的门生,在列国政坛,叱咤风云,这倒挺符合于这篇文章的主题:修养与谋略相统一。
《持枢》的基本意思是把持枢纽、掌握关键,强调人道与天道的统一。春天万物萌生,夏天万物成长,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冬天是收藏的时机,这是自然的正常法则,不可违背的,如果违背,虽暂时成功终究也会失败。人间的君主也治理有天下的法则,要关心民众生息、养育民众,教化民众,蓄养民力,这是顺应自然的为政之道,不可违反,如果违背,虽一时的强盛最终也会衰亡,这一自然法则是人君的治国大纲。《持枢》的这种人道和天道统一的观点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董仲舒在汉武帝时期所论述的“天人合一”观点是这一思想的比较典型的表现。顺天时,尽地利,致人和,中国古典政治哲学的精妙法则。
《中经》讲制人心法。道藏本题解说:“谓由中以经外,发于心本,以弥缝于物者也,故曰中经。”也就是通过内心的精神活动去治理外部的事物,弥补事物的不足之处。实际上是讲纵横家处世决事的心法。《中经》“由中以经外”的目的在于“振穷趋急”,即解救人于困境、危难中。士人面临时代的变异,会有种种境遇:或奋争而仍在挣扎中;或善辩而遭迫害;或毁文德而崇兵战;或蒙冤而被拘捕定罪;或处于忧愁之境而能独善其身;或处于危败境况而能自立自强。但不管境遇如何,善于掌握处世之道最重要,关键是要知道“道贵制人,而不贵制于人。”因为“制人者握权,制于人者失命”。这是典型的纵横家处世哲学,主张善于制约别人,制约别人方能掌握主动权,才能有权势,受人制约会处于别动,就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要能制约别人,掌握纵横心法的技巧是很重要的,《中经》阐述了七种心法技巧:
1、“见行为容,象体为貌”,也就是根据人的外部行为举止,去推知他的内心世界,就像《易经》里的卦爻是抽象的卦象去推知实际事物。这种技巧只适用于那些没有坚定守操的人,如果是坚定守操的人,行为端正、文雅庄重,很难通过举止相貌去了解内心,遇到此类人要善于隐藏真实意图,别暴露缺点。
2、“闻声和音”,就是要善于听话知音,争取与对方声气相和,音调不和,难以入耳,声气不和,也无法形成友善的情意。
3、“解仇斗郄”,就是化解弱者之间的仇视,挑起强者之间的争斗。强者因仇隙相争,胜者必然夸功炫耀,败者必将伤心耻辱,两强相争,强者变弱,可以从中坐收渔利。
4、“缀去”,即用言辞去连缀对方,使对方一直思念。对诚信的人,赞扬其行为,激励其心志,说些可行可报的事,让对方期待再会的喜悦,这将来才有机可乘。
5、“却语”,即探察对方话语的短处。言多必失,要抓住对方的短处,指出对方的忌讳,指明对方违规,使其心悸,然后诚信安慰对方,帮其掩饰过失,令对方感激。(先打后抚)
6、“摄心”,即是收服对方的心。比如,对好学技艺的人,要称赞他,验证他的技艺,使他心服;对于沉溺酒色的人,要用音乐感动他,并警告他继续下去有生命危险,然后用高兴的事鼓励他,让他感激你。(先抑后扬,先扬后抑)
7、“守义”,即谨守人的道义,以心知心,感受对方真意。小人靠歪门邪道,使人误国;贤者能遵守道义,利家利国,圣人善于悟道之微妙,能转危为安,救亡转生。
从所述可以看到,《鬼谷子》对游说言辞的修辞探索、对策士的内心修养论述、对天道人道合一的见解、对于纵横家心法技巧阐述,都显示了鬼谷学说的奇妙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