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忤合?相背相逆为忤,相向相顺为合。忤就是说“不”,就是“NO”,合就是说“是”,就是“YES”。世间万物逆与顺、相背与相合是普遍存在的,它们时而互逆,时而互补,时而互换,或者合于此而忤于彼,或者合与彼而忤于此,左右逢源,变化多端。欲成大事者,必精忤合之术。
在鬼谷子第六篇忤合一章中,有一段著名的话,原文是:“故伊尹五就汤,五就桀,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汤。吕尚三就文王,三入殷朝,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文王。此知天命之钳,故归之不疑也。”伊尹是谁?商朝开国名相。辅弼商汤消灭了夏桀。吕尚是谁?就是姜太公,辅佐周文王,周武王消灭了纣王,建立了周王朝。他们都是后人称颂的明臣,是后人学习的榜样。但是,他们却当过自己国家的“叛徒”。
要按现在的观点来看,他们政治品质是有问题的。你伊尹怎么能来回五次,一会助汤,一会就桀呢?太公尚也是,曾经三次背殷合周,又背周合殷。像这种朝三暮四的家伙,应该列到“小人”数中,怎么还能成为后人的楷模呢?
在商朝还有三个人物,一个是比干,一个是微子,一个是箕子。这是被孔子称为“殷之三仁”的臣子,但之中也有背国投敌的不光荣历史。如微子,在劝谏纣王无果的情况下,竟抱着礼器逃跑了。后来,周灭亡了殷,他又回来了,还向新主子陈述他是如何对纣王不满的,周为了表扬他,又给了他一个官做,最后享尽荣华富贵后善终。微子政治品质是不是有问题呢?如果站在周的立场上,他是“顺应天命”,是弃暗投明。如果站在商的立场上,他不是卖国求荣吗?
所以,后人有聪明者就批判鬼谷子,说他太讲实际了,是实用主义。你怎么能提倡“忤合”呢?应该提倡从一而终才是。但事实上,我们很多人一面批判鬼谷子,一面又不能按忠贞不二的标准评价所有人。对伊尹,吕尚,微子,我们不是仍然把他们称为仁人圣贤吗?
看来,“叛徒”也并不完全都是坏的。关键看你背叛的是谁。一个是成则为王败者为寇。你最后跟的人,是胜利者,你这种叛变就是对的。再一个看,你背叛的人的社会评价如何。如果他的社会评价很差,你背叛也是对的。但是,这个标准在当时怎么把握呢?也许这就是圣人与凡人的区别吧!
比干没有忤,只有合。他在纣王面前,在朝歌摘星台上跪了三天三夜,苦苦规劝纣王,最后不但没有说动纣王,还被纣王把心给挖出来示众。比干是忠臣,但不是愚忠。因为,他毕竟谏在前。首先是谏臣。要不是他是谏臣,光忠于纣王,也不会落个仁者的好名声。
但是,把比干与微子比较起来,你说谁对国家更有益呢?比干命没有了,你还怎么效忠国家?微子不管怎么样,还保留了殷商的一丝命脉。所以,鬼谷子要大家讲忤合,并且明着要求该背叛的一定要背叛,甚至还可以取而代之,并不是让大家不爱国,而是要“择善而从”“择木而栖”,不要困在一棵树上吊死。
所以,忤合术实在与政治品质没有什么关系。有人认为,政治品质就是一官方语言。就皇帝而言,他当然不希望人们讲什么忤合。什么“忠臣不事二主”“忠贞不二”,就是要求人们一但选定一个主义,一个主子,就要跟随侍候到底,死也不能变。你只要中间一变,就是不忠不义。
但在实际生活中,凡是有点头脑的人,都不会睁着眼睛,跟着昏主一走到底的。由此可以联想到现在的择业观。当你在一个企业不能尽自己的最大能力时,你为什么不选择跳槽呢?由此也可以想到现在的婚姻观。你现在觉得他(她)好,与其结合是对的,当你觉得他(她)不适合你的时候,与其分手,有什么不对呢?离婚不能算不忠,也不能算不贞,只是你顺应了天意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