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3 9:29:09 来源:大河鹤壁网
牛得草剧照
金不换剧照
“锣鼓喧天齐把道喊,青纱轿坐着我这七品官……”这精彩的唱段来自豫剧《七品芝麻官》,不畏权势、刚直不阿的七品知县唐成30年来在人们的心中已扎根开花。
30年常演不衰的看家戏
“从1979年到现在,《七品芝麻官》的戏我们每年都演,且常演不衰。30年来,一部艺术作品能够延续至今,说明它是一部精品,同时也是一张散发着永久魅力的文化名片。”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局长陈高潮说。
1979年,市豫剧团参加新中国成立30周年文艺会演,演出的《唐知县审诰命》获演出和编剧一等奖;之后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成戏曲艺术影片,改名为《七品芝麻官》。影片在海内外引起轰动,荣获第三届“百花奖”最佳戏曲故事片奖;牛得草扮演的芝麻官唐成,深受海内外观众的喜爱。他独特的表演技艺,形成豫剧丑行“牛派”表演风格,被英国记者誉为“东方卓别林”,在戏曲界独领风骚。
后来,市豫剧团在国家一级演员、金不换团长的率领下,在继承和发展牛派艺术的基础上不断发展。1999年,市豫剧团第三次进京参加新中国成立50周年大庆,演出了喜剧专场,再次轰动了京城。
戏里戏外盼清廉
在鹤壁人心里,提起牛得草、金不换,每个人都能说出喜欢他们的理由,而大家最喜欢的还是戏中唐成的座右铭——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句话是每个人对身边“父母官”的殷切期望,也是每个“父母官”为官一任的清廉写照。
“我非常喜欢看《唐知县审诰命》,不管是它的戏曲版本还是电影版本,我都百看不厌。看这出戏能让人思考很多东西。特别是戏中的那两句话,让我终生难忘。我想,如果每一个干部都能像唐成一样体恤百姓,社会上就不会出现不公正的事情。”市民王宁对记者说。从审诰命到斩诰命,“芝麻官”的戏好像有了一个完整的结局,从审诰命中的“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发展为斩诰命中的“究竟是官来为民做主,还是民来监督官是否廉政清明”,“芝麻官”的形象更丰满了,也更具思想性。
名人演名剧,名团闯市场
有了看家的精品剧目,就有了剧团生存的根本。如果只靠过去的成绩吃老本,剧团的生存与发展就无从谈起。
2000年,市直两剧团进行了大胆改革,实行团长竞聘上岗制。改革后,演职员工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剧团工作逐步恢复了正常,经营形势也越来越好。 放眼全国和全省,各种剧团、剧种种类繁多,要想占领演出市场,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就必须得有自己的主打剧目。鹤壁是豫剧牛派艺术的发源地,金不换、小牛得草等一批鹤壁土生土长的演员深得牛派艺术真传。牛派剧目也因此成为市直两团闯市场的主打剧目。
有了人,有了剧,市直两团闯起市场就得心应手了。两剧团以《七品芝麻官》为代表,不断地创作、排演新戏,使剧团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现在,两个剧团的经济、社会效益都得到非常好的发展,两个剧团每年演出600多场,几乎天天都有演出任务。
市豫剧团团长金不换告诉记者:“我们团每排一部新戏,中央电视台都要来录戏,然后在央视播出。毫不夸张地说,一年十二个月,每月都有我们剧团在央视的身影。这对宣传鹤壁,弘扬鹤壁戏曲文化起了很大的作用。现在我们的剧团有名气了,戏价也高了,这对剧团来说是有名有利的好事。”
“七品芝麻官”扎根鹤壁
在市湘江小学太阳花艺术团,有一群孩子也喜欢上了“芝麻官”。如今,在市湘江小学,喜爱牛派艺术的孩子们还组成了小小豫剧团,并排演了“芝麻官”的节目,且多次在市内演出,得到了观众的好评和喜爱。
“湘江小学是新建学校,我们考虑在教好学生基本科目的基础上应该增加一些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校本课程。鹤壁的豫剧丑角戏在全国是独有的,这是鹤壁的特色,也是鹤壁的本土文化,所以我们就成立了小小豫剧团,组织一些喜爱戏剧的学生来学习。从目前情况来看,孩子们还是挺喜欢学‘芝麻官’的。”市湘江小学校长晁明芳说。
市湘江小学艺术中心老师王俊说:“我曾经在豫剧团学过二胡,有幸亲自看到过牛得草老师演戏,所以我非常喜欢牛得草老师的表演风格,特别喜欢看他演的‘芝麻官’。”
“1980年,电影《七品芝麻官》在全国公映时,我还是一名刚读初中的学生。当时不喜欢戏剧的我,一下子便被这部影片吸引住了。‘芝麻官’脸上高度近视的大眼睛,画着‘豆腐块’的鼻梁,栩栩如生的八字胡,让我一下子牢牢地记住了‘芝麻官’这个戏曲形象,也记住了他的座右铭——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在市直机关工作的辛欣对记者说。(鹤壁日报记者 靖桂宇 实习生 徐延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