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  第五卷 2010

 

   

 

文化新闻 - (鹤壁晨报记者)实地探访一代枭雄安息地
(鹤壁晨报记者)实地探访一代枭雄安息地
——探访曹操高陵(二)
作者:王金春/策划 邓少华/文 赵永强/图  加入时间:2010-1-10 11:22:13

核心提示

        2005年除夕,位于漳河南岸的西高穴村和所有村庄一样沉浸于节日的气氛中,辞旧迎新的爆竹声送走了一年的忙碌,也承接了新年的希望。突然,从西高穴村南传出的一声巨响盖过了所有爆竹声。沉浸在节日气氛中的村民谁都没想到,村南的一座汉魏大墓被盗墓贼炸开了一个洞,从此西高穴村便失去了往日的平静。4年之后,这座频频失盗的大墓被河南省文物部门认定为曹操高陵。在地下沉睡了1700余年的一代枭雄曹操,再次将这个世界搅动。 

安阳县安丰乡“曹操高陵”示意图(姚倩倩/制图)

淇河晨报记者自高穴村拍摄的“曹操高陵”出土画像石

西高穴村“曹操高陵”2号墓发掘现场

中国古都学会常务理事王革勋(左)陪同采访

 

长期研究渔洋文化的土专家龙振山向记者介绍情况     

 

       一月的豫北平原出奇的冷。一路上,司机小任不时拿纸擦去车玻璃上的雾气,以防雾气变成冰花影响视线。
  出鹤壁新区,沿107国道向北,用了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就到安阳县柏庄镇。由柏庄镇经稻田村、张家庄、邵家屯,再到安丰乡西高穴村,这之间的路程也就20余公里。西高穴村是记者此行的目的地,也是文物部门发掘“曹操高陵”的现场。

  高穴村之名最早见于地方志《邺乘》,该村分东、西两村。传说,董永大槐树下巧遇七仙女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2009年12月27日前,也就是安阳西高穴大墓考古发现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召开前,西高穴村和漳河两岸其他村庄一样普通;新闻发布会后,西高穴村一下子蜚声海内外。

 

小作坊成了曹操高陵问讯处

        因此行的任务是探访被各界热炒的“曹操高陵”,所以一路上我们的话题全部围绕曹操展开,从《三国演义》到七十二疑冢,从古邺城到现在的许昌。寒冷的天气、坑洼不平的乡间道路丝毫没有影响到大家的情绪。

  行至安丰乡张显屯村北,透过车窗北望,两个浅蓝色的大棚伫立在田间。同行的安阳县文物局小赵兴奋地说:“瞧!那就是曹操高陵。”

  一提到曹操高陵,小赵立即忘掉了自己被记者临时“抓来”的尴尬,完全处于一种亢奋状态。因这段时间天气太冷,土层上冻,陵墓的发掘工作已暂停。目前,任何人都不准进入陵墓内,为此,安阳市还增派了特警负责陵墓的安保工作。因打算走安阳县文物局的“后门”进入墓区,到安阳市后通过关系“抓”来小赵充当向导。

  同行的中国古都学会常务理事王革勋老人也兴奋地说:“赶快!让摄影记者拍个远景,一会儿光线就不好了。”

  今年76岁的王革勋老人可是个名人,退休后将自己的余热全都贡献给了民间文化研究。自从文物部门对外发布曹操高陵在西高穴村后,对此结论,他深信不疑。老人一直沉浸在兴奋之中。

  得知家乡的媒体来探访曹操高陵,老人亲自出马,先后帮忙联系了安阳市、县文物部门,并陪同记者一行前往西高穴村采访。

  “自西高穴村的大墓被认定为曹操高陵后,这条路上的车辆、人流增加了很多。我这小店都成了曹操墓的问讯处了,每天都会有很多人到这里问路。”在通往西高穴村的三叉路口,一位在路口小作坊里忙碌的村民告诉记者。

  听说记者一行也是来看“曹操高陵”的,几位在小作坊里的村民便开始七嘴八舌给记者介绍起曹操墓来。

一块墓志带出了汉魏大墓 

 

       自省文物部门高调召开新闻发布会后,西高穴村已不再是一个普通的村庄了,很多媒体和关注曹操墓的人都将目光聚集在这里。

  众多媒体和专家学者、游客的集中造访,让纯朴的西高穴村村民学会了应对。记者一行刚刚出现在村口,站在村口聊天的村民便开始交头接耳,并用老练的目光打量着记者。

  得知记者是来采访“曹操高陵”的,村民们便指着路西一座高大的门楼说,这一家的人才是发现“曹操墓”的第一人。

  站在门口,只看这个农家小院的外装修,就可以猜到这是一个富裕的家庭,高大的门楼,宽阔的大门,与周围的民房相比,很显眼。

  得知记者的来意后,一位男子将记者让进北屋。该男子就是村民所说的发现“曹操墓”的第一人——63岁的徐玉超。

  谈到徐玉超与“曹操墓”的关系,话题要回到1998年4月23日。当时,徐玉超在村西北机砖厂干活儿,因为每天下班前都需要检查第二天打砖用的备料,那天下午在检查备料时一块粘满泥土的青石板引起了他的注意。在此之前,机砖厂附近曾经发现过古墓,青石板的出现让徐玉超格外留意。青石板高20.7厘米,宽31.5厘米,厚4.5厘米,上面写有字。于是,徐玉超就将青石板带回了工房,抹去青石板上的泥土后,几行字便清晰地呈现在眼前。

  徐玉超说,虽然当时他和工友们还不能完全理解青石板上所有文字的意思,但也能看出个大概。根据内容判断,他捡到的青石板应该是后赵驸马都尉鲁潜的墓志。

  西高穴村位于漳河南岸,与曹操的发迹之地邺城仅有一河之隔,三国时期的故事在这里流传甚广,特别是关于一代枭雄曹操的故事更多。

  “墓在高决桥陌西行一千四百二十步,南下去陌一百七十步,故魏武帝陵西北角。”直到现在,徐玉超还清楚地记得墓志上的这段话,尤其是墓志上面还提到了魏武帝。

  徐玉超发现后赵驸马都尉鲁潜墓志的消息不胫而走。在随后的日子里,开始不断有官方的、民间的人找到徐玉超要求看这块墓志,这让徐玉超和家人很是烦恼。考虑到青石板的重要性,于是徐玉超就让儿子将它送到安阳市文物队。文物部门接到墓志后,也曾派人到西高穴村一带调查走访,试图寻找更多的线索,但结果都不理想。

  2008年,省文物部门开始对西高穴村的汉魏大墓进行抢救性发掘,徐玉超还被请到开幕式现场。一位负责人对徐玉超说,他献给国家文物部门的鲁潜墓志为此次发掘提供了重要线索。

  与记者谈起自己的这段经历,徐玉超兴奋不已。

  虽然记者未能见到鲁潜墓志,却有幸见到了墓志的拓片。拓片清晰完整地写着:“赵建武十一年大岁在乙巳十一月丁卯朔,故大仆附马都尉、勃海赵安县鲁潜,年七十五,字世甫,以其年九月二十一日戊子卒,七日癸酉,葬,墓在高决桥陌西行一千四百二十步,南下去陌一百七十步,故魏武帝陵西北角,西行四十三步,北回至墓明堂二百五十步。 上党解建字子奉所安,墓入四丈,神道南向。”

  

“曹操高陵”三面是沟渠

 

        一千多年来,中国著名历史人物曹操墓葬所在地一直扑朔迷离、疑云重重,民间流传有“七十二疑冢”之说。

 

 

 淇河晨报 2010-1-8

 

  此次被文物部门认定的曹操高陵位于西高穴村南的一片平地上,三面是沟渠,一面是平地。古天平渠在这里悠然地转了个弯,与小冢沟一起将这座古墓揽在怀中。

  西高穴村的村民说,“曹操墓”附近的两块地被大家称为“大城”、“小城”,至于地名的来历,没有人能说清楚。在村南头,一位上了年纪的村民告诉记者,西高穴村原来有4个寨门,他小时候,每到晚上4个城门都会关闭,入夜后要想进入西高穴村只能走南门,南门的钥匙一直由一位姓杨的看门人保管。要想进村子,必须经过这位看门人的同意。

  因为沟渠多,不少村民们认为这块地不是什么风水宝地,所以后来也鲜有人在这里选择墓地。

  “曹操高陵”的1号墓、2号墓南北长60米,原为一窑场取土点。当挖掘到五六米深时,所取泥土皆不能成砖后,窑场被废弃。后来,有村民在此种上了庄稼。村民在浇地时发现有一个地方水一直向下流,经查看发现那里有一个洞,推测下面可能是古墓。直到2005年除夕,盗墓贼借春节放鞭炮的习俗在古墓上炸开一个盗洞。随后,盗墓贼多次光顾此地。

  2007年,该墓引起了参与南水北调工程安阳段考古发掘的省文物研究所潘伟斌的注意。对陵墓实地考察后,潘伟斌认定该墓为东汉、三国时期的侯王级陵墓。他嘱咐同行的当地官员对该陵墓进行保护,并向上级部门反映,应该对此陵墓进行抢救性发掘。

 

特警把门,陵墓区装有电子眼

       走近发掘现场记者才发现,1号墓、2号墓四周都竖有石棉瓦,一米多高的石棉瓦将陵墓围得结结实实,墓区东侧有一出入口,两座蓝色板房分列两边,警戒带拦住了出入口,两位执勤的警察守在门口。板房上贴有公安、法院、检察院联合发布的《关于敦促盗掘曹操墓犯罪嫌疑人投案自首和上缴文物的通告》。通告要求,凡参与盗掘“曹操墓”内珍贵文物的犯罪嫌疑人员,必须在2010年2月28日以前投案自首并主动上缴文物;窝藏、转移、倒卖墓内出土文物的犯罪嫌疑人,必须在2010年2月28日以前投案自首,并配合公安机关追缴文物;在墓区和周边地域捡拾到文物者,要在2010年2月28日以前将捡拾文物上缴。并欢迎群众提供线索,经查证核实后,将视情节给予500元至10万元的奖励。这两年,公安机关经常在这一带抓盗墓贼,也追回不少文物。

  西高穴村一位姓徐的村民说,2005年,大墓被盗墓贼炸开一个盗洞后,几位好奇的村民沿着盗洞进入墓内,当时他和儿子一块下去了。上来时,儿子从墓中抱出一块石头。3个月前,公安机关了解到了此事,让他儿子把石头交出来。可几年过去了,石头不知丢到哪里了。结果,儿子被拘留了,到现在还没有回来。“要知道有今天,你说动人家的石头干啥!”这位村民感慨地说。

  虽然来之前,几位兄弟媒体的朋友一再告知,“曹操高陵”戒备森严,除工作人员外,任何人不准入内。但到了陵墓发掘现场,记者还是有点不死心。看到在墓区大门前担任警卫的两位民警面善,于是就主动上前套近乎。费了半天口舌后,一位年轻的民警笑着说:“这次真的不行!”

  这位民警告诉记者,最初在这里担任安全保卫任务的是乡派出所的民警,后来增加了武警,几天前又换成了特警。以前是分组巡逻,一组10多个人,24小时值勤。现在陵墓内外全部安装了电子眼,在监控室内能清楚地看到陵墓内的每个角落。

  在交谈中,这位民警说,上午他跟着省文物研究所的领导到陵墓内察看过,陵墓内很简朴,让人不敢相信这就是一代枭雄曹操的墓穴。以前他到过北京十三陵,这里跟十三陵简直无法相比。

  有趣的是这位民警也姓曹,为了证明自己不是在“忽悠”,小伙子还特意掏出了自己的医疗卡,让记者看了看卡上的照片和姓名。记者开玩笑道:“现在网络上疯传要寻找曹操后人做DNA鉴定,你也姓曹,说不定就是曹操的后人,可以做个DNA鉴定与陵墓中的头骨比对一下。”

  “我只知道我的祖先是从山西洪洞县迁移过来的,其他的就不知道了,也从来没去研究过。”小伙子笑着说。

土专家力挺曹操高陵

  渔洋村,与西高穴村相距1公里。论起名声来,在未发现“曹操高陵”前,渔洋村的名望远远大于西高穴村,这个不起眼的小村庄竟然浓缩了6000年的历史。从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七垣文化,到商、春秋战国以来各个朝代,再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历史时期文化的发展和演变,在这里都有实物印证,渔洋村也因此被外界称为中国最古老的村庄。除此外,村子里还出现了一个研究渔洋文化的土专家——龙振山。

  今年63岁的龙振山花费了30多年的时间,收集了千余件从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直到明清时期民间的陶片、石器等,渔洋村的历史在他的博物馆里得到复原和再现。渔洋村也因龙振山在国内考古界声名鹊起。

  在渔洋村一个略显破旧的农家小院里,记者见到了龙振山。与四周的邻居相比,龙家小院有些落伍,龙振山和老伴就住在这个小院里。小院东屋门边挂着一块“安阳渔洋文化遗址文化保护所”牌子,等龙振山的老伴打开了房门后,记者眼前一亮,外似破旧的房子里,铺有乳白色的地板砖,干净整洁,一个个装满陶片、石器、兽骨等文物的柜子整齐地排列着,而且每件实物边都摆有标签。除了面积小点,这儿与专业的博物馆相差无几。

  在门口的一张桌子上,一本参观人员登记册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参观者的姓名和单位。有央视、凤凰卫视、上海东方卫视等著名媒体,也有普通的地方媒体,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普通游客。记者大致统计了一下,从2009年12月27日到2010年1月3日,曾经造访过西高穴村和渔洋文化遗址保护所的媒体多达10余家,从电视到报纸,再到广播、杂志。

  龙振山的老伴说,这两天,到他们家参观的人更多了。特别是1月3日那天,他们老俩口忙得都没有顾上吃饭。

  龙振山说,当年他看到鲁潜墓志时,第一个感觉就是曹操墓就在渔洋村附近。经过多年的考证,2003年,他把自己的推断发表在《华夏考古》杂志上。所以对此次文物部门认定西高穴村发现的汉魏大墓为曹操高陵,他深信不疑。

媒体、游客、曹姓后人蜂拥而至

  1月4日,到“曹操高陵”门前不到10分钟,陵墓区门口就来了10多位前来参观的人。站岗的曹警官说,自从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后,媒体、普通游客、还有一些曹姓后人蜂拥而至。1月3日他当班那天,陵墓门前偌大的临时停车场挤满了来自各地的车辆,那才叫一位难求。几位来自天津的参观者从电视上看到新闻后特意赶来,他们说自己就是曹操的后人,到这里时很激动,很兴奋。

  因为龙振山与“曹操墓”的特殊关系,很多人参观过“曹操墓”后就直接找到渔洋村龙振山的家。

  直到当日下午6时,记者在返程的路上还不时遇到打听“曹操高陵”的路人,多是附近的人趁下班后来参观“曹操高陵”的。

 





 

 
     
(鹤壁晨报记者)实地探访一代枭雄安息地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ICP0902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