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  第五卷 2010

 

   

 

评论探讨 - 《孙子兵法》与《鬼谷子》
《孙子兵法》与《鬼谷子》
 
作者:采 桑  加入时间:2010-1-8 0:46:10

 

 

    在《虚实第六》篇中,我看到这样一段话:“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哉!”这使我不由的联想到,孙武这篇作品,显然是专为阖闾所做。而阖闾之见孙武,是因为伍子胥欲破楚以报父兄之仇。且看到如今强弱安在?恩仇何存?故事的主角们早已灰飞烟灭,无处可寻。反倒是当时仅仅作为进身之阶的一篇论文,得以永存不朽,代代流传。可见人类对于“价值”的识别能力,终究还是有限的啊。

  言归正传,从第一章《始计》开始,到第六章《虚实》,主要讲的是大局观与总体用兵思路。从第七章《军争》开始,讲的就是一些战法战术了。层层递进,逐步深入。不管哪一章里,都包含有两条主线,其一是战略战术的具体规划,其二是对将领的要求。

  在《始计》中,第一段“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开宗明义,点出了整部书的核心思想。而最后一段“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与开头相呼应,进一步明确了主题。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这是对将领的要求。

  其中“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这段话感觉有点突兀是吧?其实若是把“将”换成“君”字,就很好理解了。一语双关,既是说对属下的将领该当如何取舍,又是在提醒阖闾“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后面的章节均可以此类推。至第七章《军争》开始,至第十一章《九地》,讲的都是一些具体的战术措施。因此不再一一细说。

  第十二章《火攻》之所以单独列出来,主要是因为古代打仗时的“火攻”,类似于现代战争中的“生化武器”等特殊手段,用的不好后果极严重。因此必须非常审慎。第十三章《用间》,类似于“信息战”,自然是相当重要的部分。关于《孙子兵法》,大概的脉络就是这样。

  《鬼谷子》据传有十四篇,最后两篇散佚了。我现在买的一本里面,是把后面两篇补齐的。可惜第十三章的内容完全与前面重复,第十四章倒不重复,但很短。

  仔细读过很多遍之后,我感觉《鬼谷子》应当和《孙子兵法》一样,一共只有十三篇的可能性比较大。具体考证的工作我是无法完成的,只能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

  同《孙子兵法》一样,第一章《捭阖》也是开宗明义,“奥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

  可以看到明显与《孙子兵法》不同之处在于,《鬼谷子》中所重点描述的对象是“圣人”,而不是“将”。再往后看就会发现,《鬼谷子》所针对的客观环境也与《孙子兵法》不同。

  后者主要是针对战争格局的,而前者则更宽泛些,似乎人类社会的一切思维活动都可以被包括进来。大概也因此使得其描写极为细致入微,由外到内,自远而近,动静皆备,阴阳终始,循环往复。令人叹为观止。

  到第十一章《决篇》为止,应该说已经画了一个完整的句号。从第十二章《符言》的内容来看,也象是一种类似于要点注释的补充章节。因此我猜想,第十三章应该是结语。而我所看到的版本中,第十四章的内容,恰恰就是一篇极精彩的结语,有画龙点睛之效。原文就不抄录了。大意是讲,不管多么精妙合理的社会制度,都是可以被人全盘利用的。

 

  关于“十三”这个数字,我没有研究过。隐约记得看过一篇东西,大概是说东西方文明中,对于这个数字的看法截然相反。假设这是一个比较有特殊含义的数字,就象“十二”这个数字,那么我想《鬼谷子》共有十三篇的说法就更能成立了。

重要跟贴: 

  湘之子 Post By:2004-12-6 13:45:15

  我认为《鬼谷子》是一部“取众家之长为我所用”的纵横游说之术的理论总结,这本书与《战国策》应归为一类,与兵书《孙子兵法》不一样。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鬼谷子有两个很有名的学生:苏秦和张仪。因为苏秦和张仪是战国纵横家的代表人物,所以,鬼谷子又被后人称为纵横家的鼻祖。《战国策》和《鬼谷子》同是纵横家一派的名著,但《鬼谷子》多是精要的哲学话语和抽象的理论原则,晦涩艰深,而《战国策》是由鲜明的人物和生动的事件组成的无数案例,是运用、证明和实践《鬼谷子》的一个巨大的口才、谋略案例宝库。西方的MBA等案例教学法近年来才流行,实际上我国古人早就为我们提供谋略和口才准备了案例库。记得当年有一位高人对我说,若想成大事,有四部书不可不看,其中第一部就是《鬼谷子》,另外三部就是《战国策》、《史记》和《资治通鉴》。《史记》、《资治通鉴》和《战国策》都是史学名著,所以我每本书都从头到尾一页一页地翻完了,唯有《鬼谷子》一书没看几页,便看不下去了,不为别的,我看不懂里面的理论。

战略家《孙子兵法》与《鬼谷子》——战略和全略?

 

 

  之所以会把这两本书放在一起说,有两个原因。其一是在我自己的手抄本中,这两篇原是紧挨着的。其二是隐约记得在哪里看到过一句话,大意是说《孙子兵法》注重兵法之主旨(或曰战略),而《鬼谷子》注重兵法之细节(或曰技巧)。这句话曾经让我迷糊了很久,到现在为止也没能完全明白。或许在看我这张帖子的人当中,能有高人指点一二吧?

  说到中国古代兵法著作,大概一般人最先想到的就是《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等等。《鬼谷子》最初在我印象中,不应该算兵法,应该算是一本思想著作。但现在仔细想想,又感觉的确是一本兵法书。就象《六韬三略》又被称做《太公兵法》一样,《鬼谷子》也可以被称做《王诩兵法》。

 

  关于鬼谷子其人,有很多传说。概括起来,总的印象是此人极为神秘。从他居住的山洞,个人履历,一直到他所培养出的几个学生,无不令人感到神秘莫测。相比之下,孙武的个人经历就显得主流多了。而他们两个思想的影响力,也正与他们各自的公众形象相一致。可见思想与思想者本身之间的关系,始终是密不可分的。 

 

   一谈起兵法,就会让人联想起“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来。常言道“兵无定势,水无常形”,能够从千变万化的战争格局中,提炼总结出一套规律来,本身就是很伟大的创造。

  而象我这样的一个普通人,在面对前人如此伟大的创造时,总会不由自主地感觉到语言的苍白与无力。因此我想我在这里只能扮演一个鹦鹉学舌的角色,用自己的理解来转述前人的智慧。这也算是一种学习方法吧,只要能够不偏离主旨太远,就已经算是小有收获了。

  首先讲讲《孙子兵法》,这部著作共十三篇。是当年伍子胥向吴王阖闾引荐孙武时,要他呈献给吴王观看的。据说阖闾当时一口气读完,拍案叫好,立刻便任命孙武为吴国将军。这似乎可以算是一出典型的“伯乐与千里马”好戏,又仿佛是一曲“高山流水”不绝于耳。

  我想类似于这样的场面,在历史长河中应该还有不少。就好象河流中的光点不断闪烁跳跃,使得整条河流都变的如此美丽迷人。那些已经过去了的,令人浮想联翩,而那即将到来的,又令人无比向往。于是一代代的人们,就如这河流般,不停向前流淌着,永无止尽。





 

 
     
《孙子兵法》与《鬼谷子》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ICP0902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