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全国鬼谷子研讨会论文)
《鬼谷子》中的社会学思想
许富宏
(南通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9)
摘 要:《鬼谷子》侧重从谋略的角度来研究社会的治乱和兴衰,是其社会思想区别于其他先秦诸子社会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鬼谷子》既重视游说之士的功利性角色,又肯定其表现性角色的扮演,并将二者统一起来;表现在人生观上,就是将追求名利与个人的自我实现结合起来;《鬼谷子》是我国古代最早且最系统探讨社会互动理论的专著,其社会互动理论主要体现为知彼知己、利用特点与弱点、因势利导、同情相亲等几项原则。对《鬼谷子》中蕴涵的丰富的社会学思想的整理与挖掘,无论是对古代文化遗产,还是对今天的社会学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鬼谷子;社会学;社会角色;社会互动
《鬼谷子》一书最早见著于《隋书·经籍志》,其被列入纵横家,凡三卷,有皇甫谧注和乐壹注。今本为陶宏景注。由于该书不见著于《汉书·艺文志》,长期以来,《鬼谷子》被认为是伪书,因此,它的多方面的价值未被学术界重视和发掘。其中涉及社会学理论或对社会学理论有重大启发意义的思想或观点也很少有人清理研究评价过。考诸文献典籍,自西汉以来至隋所有有关鬼谷子的记载均未对其真实性产生过怀疑。《史记》中的《苏秦列传》、《张仪列传》都提到鬼谷子,《太史公自序》里甚至引用鬼谷子的成言。这说明司马迁不仅肯定鬼谷子的历史存在,而且看到过《鬼谷子》一书。刘向《说苑·善说》引有鬼谷子所说的话,说明刘向也看到过《鬼谷子》一书。这都说明西汉时,《鬼谷子》一书即已流传于世。又清人阮元《鬼谷子·跋》云“元读《鬼谷子》,中多韵语;又其《抵巇篇》曰:‘巇者,罅也,读巇如乎,合古声训字之义,非后人所能依托”云云。再者“《鬼谷子》书中之抵巇、揣、摩、飞箝等术语,屡见于两汉之载籍如《史记》、《法言》、《汉书》及郑注中,足见汉人熟谙其文。而《论衡·答佞篇》也曾引《传曰》之言,可见彼时必有专门记载鬼谷子事迹之书籍,由上述种种资料所显示的,我们可以据以推断,鬼谷子一书先秦时即已存在”[1]。最近有些学者采取了将全书化整为零、逐篇考订的新方法,取得了一些成果。如当代著名考古学家李学勤先生就是把《鬼谷子》中的《符言》篇与《管子·九守》篇和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进行比较,得出:《鬼谷子·符言》比《管子·九守》“更接近于帛书”,《符言》篇“不是对《管子》的剿袭[2]”。这说明,至少《鬼谷子·符言》的出现不晚于《管子·九守》。“这是《鬼谷子》(至少其一部分)并非伪书的又一证据[3]。” 这一结论是可靠的。综合历史记载与学者研究,笔者认为,《鬼谷子》为鬼谷先生及其弟子后学作品集,其为先秦时期的作品是没有疑问的。[4]本文即以此为依据,全面清理《鬼谷子》中有关社会学的思想,以恢复其在中国古代社会思想发展史上的地位。
一、侧重从谋略的角度研究社会的治乱和兴衰
研究社会的治乱和兴衰,是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社会思想的重要特点。严复在《群学肄言》的序言中把社会学看做一门研究社会治和乱、兴和衰的原因,揭示社会所以达到治的方法或规律的学问。[5]这是对中国古代社会思想内容的高度概括。《鬼谷子》社会思想的核心内容,就是侧重从谋略的角度来对待社会的治乱和兴衰,在此基础上来揭示社会所以达到治的方法或规律。《抵巇篇》曰:“天下分错,上无明主,公侯无道德,则小人谗贼;贤人不用,圣人窜匿,贪利诈伪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父子离散,乖乱反目,是谓‘萌芽巇罅’。”这里描述了一幅乱世图景(即巇):天下四分五裂,臣下道德沦丧,小人横行,导致家庭离散,社会混乱,国家将要土崩瓦解。在这样的时代、这种情况下,士可以大有作为,“当此之时,能抵为右”,“抵”是指针对乱世所采取的谋略。“世可以治则抵而塞之,不可以治则抵而得之,……五帝之政,抵而塞之。三王之事,抵而得之。”乱世如果还可以治理,就加以补救,如果不可救治,则想办法推翻它,建立新的统治。这就是《鬼谷子》研究社会的治乱和兴衰所采取的两种基本谋略。在如何治理政治方面,《鬼谷子》认为“君臣上下之事”,要“合于谋”。主张圣人应“通达计谋,以识细微”,以便“经起秋毫之末,挥之于太山之本”。《谋》篇曰:“故先王之道阴,言有之曰:天地之化在高与深;圣人之制道在隐与匿”,推崇“阴道而阳取之”的策略。采取这一策略,目的就是既要让人民得到实惠,又要使他们不知不觉,“犹天生草木以雨露润泽之”,达到“无为以牧之”的治政理想。在手段上,“有以阳德之者,有以阴贼之者,有以信诚之者,有以蔽匿之者,有以平素之者”(《决》),做到“可以上合,可以检下,能因能循,为天地守神”(《抵巇》)。所有这些都说明《鬼谷子》侧重从谋略的角度来探讨如何达到天下大治的方法或规律,这也是《鬼谷子》社会思想区别于其他先秦诸子社会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功利与扬名:说客社会角色的矛盾扮演
说士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一种特殊的社会角色,对这种特殊社会角色如何成功的扮演是《鬼谷子》中社会思想的另一重要内容。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社会角色可以分为多种类型。《鬼谷子》对游说之士的自致角色、功利性角色与表现性角色扮演过程都作出了探讨。
自致角色主要是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社会角色。[6]在游说之士的自致角色的领悟与实践方面,《鬼谷子》认为:说客在游说之前或者游说过程中,必须深于谋略和掌握说服人的技巧。整个一部《鬼谷子》主要就是围绕这两个问题来论述的,如《内揵》篇云:“内者进说辞,揵者揵所谋也”。全篇提出“内外结合”等谋略,和“用其意”等的游说方法。《揣》篇亦云“故计国事者,则当审权量;说人主,则当审揣情。……此谋之大本也,而说之法也”。《揣》篇把审“权量”与审“揣情”当做谋略与游说的根本,都体现了暗于谋略和掌握说服人的技巧是“说客”自致角色的必备素质。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并能够成功运用于实践,才可能成功扮演说客这个社会角色。
功利性角色是指以追求实际利益为目标的社会角色。[7]在说士功利性角色的扮演上,《鬼谷子》认为:说士可以而且应该追求名利。《忤合》篇云:“圣人居天地之间,立身御世,施教扬声明名也。” 圣人,在《鬼谷子》中是指那些能够运用谋略和游说术达到出神入化的人,是游说之士的榜样,与儒家的圣人含义不同。在《鬼谷子》看来,那些运用谋略和游说之术能够达到出神入化的人,他们的立身御世也只是为了个人的“扬名”!《战国策》、《史记》所载苏秦的言行可为此作注脚。《苏秦始将连横》云:“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苏秦的行为与《鬼谷子》的理论主张是相一致的。
表现性角色有强烈的自我实现的愿望,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利益的获得。这在《鬼谷子》里也有表现。《中经》篇云:“盖士,当世异时,或当因免阗坑,或当伐害能言,或当破德为雄,或当抑拘成罪,或当戚戚自善,或当败败自立。故道贵制人,不贵制于人也。”陶宏景注曰:“君子穷而必通,终能自立,若管仲也”。这里是说,士不论在多么险恶的环境下,不管遇到多大的挫折,总要把能否成就一番事业,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当做人生的追求。人生之“道”贵在支配别人,而不是被别人支配。这种人生观与过去人们认为的纵横家只是单纯追名逐利有着很大的不同,其中蕴涵有强烈的自我实现的愿望。从这里可以看出《鬼谷子》社会思想的一个特点:那就是既重视游说之士功利性角色的扮演,又肯定其表现性角色的扮演,并将二者统一起来。表现在人生观上,就是将追求名利与个人的自我实现结合起来。这一点过去恰恰被人们所忽视或误解。
三、社会互动的四项基本原则
社会互动就是俗话说的社会交往过程,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马克思说:“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8]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也认为社会是通过人们的互动而产生的。《鬼谷子》主要内容是思考游说理论及技巧,其目的是为游说之士服务的。《鬼谷子》内容及写作目的决定了它必须考虑说客如何进行社会互动。可以说《鬼谷子》是我国古代最早且最系统探讨社会互动理论的专著。总体来看,其社会互动理论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知彼知己原则。《鬼谷子》特别强调在与对象交往之前,应对自己和将要交往的对象的基本情况了解熟悉并做到心中有数。《反应》篇云“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己不先定,牧人不正”,均是强调“自知”的重要性。《忤合》篇云“己必自度材能知睿,量长短远近 ,孰不知,乃可以进,乃可以退,乃可以纵,乃可以横”,这意思是说,只有自己对自己的才能智慧优点缺陷十分了解,才可以在与他人交往互动过程中做到自由自在,始终掌握着互动的主动权。《反应》篇则又强调“知彼”的重要性,如“古善反听者,乃变鬼神以得其情”,意即为了达到“知彼”的目的,可以使用一切方法和手段,包括善于反听在内,“变鬼神”以得之。因为“得情不明”,必然会“定基不审”,在不了解对方的情况下,冒然与之进行交往互动,必定达不到预期效果。《揣》篇专门就说客如何做到“知彼知己”作了充分的论述,提出“说人主,则当审揣情”,要求“度于大小,谋于众寡。称货财之有无,料人民多少”等。《飞箝》篇还专门就如何“知彼”提出了使用“飞箝”之术的具体方法,这里不再赘引。
第二,利用特点与弱点原则。在熟悉对方基本情况之后,在互动过程中要针对互动对象的特点和弱点采取不同的方法。《谋》篇说:“夫仁人轻货,不可诱以利,可使出费;勇士轻难,不可惧以患,可使据危;智者达于数,明于理,不可欺以(不)诚,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 这是针对互动对象的不同特点与之进行互动所遵循的原则。又说“愚者易弊也,不肖者易惧也,贪者易诱也”,交往时“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或结以采色”(《内揵》),这是在与人交往时利用其弱点以达到互动的目的。
第三,因势利导原则。《谋》篇云“人之有好也,学而顺之,人之有恶也,避而讳之”,意思是说在互动过程中还要根据情况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形式和方法,“必以其甚喜之时,往而极其欲也,……,必以其甚惧之时,往而极其恶也”(《揣》)。与人互动之时,必须察言观色,因势利导,灵活多变,做到“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捭阖》)。
第四,同情相亲原则。合作与斗争是社会互动中的两种形式,《谋》篇将二者联系起来,提出这两种社会互动的一个基本原则,即同情相亲原则。“同情而俱相亲者,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故相益则亲,相损则疏,其数行也”。这里是说合作的双方如果有着共同的利益和目标,那么他们就容易走向合作,并且合作能够成功;反之,如果互动双方为相同的利益展开斗争,双方的利益均将受到损害。这个原则能够指导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根据自己的利益选择互动的对象,或与之合作,或与之竞争和斗争,以使自己能够成功进行社会互动。
以上是就《鬼谷子》中蕴涵的社会思想作了简单的清理。总体上看,《鬼谷子》里包含了丰富的社会学思想。在社会学研究中,人是社会的主体。马克思说“个人是社会存在物”[9]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0]当代社会学研究领域著名学者郑杭生先生说“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11]通过上文的论述,可以看出《鬼谷子》对社会学的基本问题的高度认识。其重视个人(说客)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把参与社会政治活动,谋取社会名声作为个人事业,认为个人的力量可以影响甚至改变整个社会,充分认识个人社会价值的许多论述,对中国古代社会思想的发展有杰出的贡献。对《鬼谷子》中蕴涵的丰富的社会学思想的整理与挖掘,无论是对古代文化遗产,还是对今天的社会学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所做的只是抛砖引玉,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学研究者对《鬼谷子》社会思想的高度关注!
参考文献:
[1] 萧登福:《鬼谷子研究》,(台湾)文津出版社1984年版。
[2][3] 李学勤:《古文献丛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
[4] 许富宏:《〈鬼谷子〉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5][6][7][11]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8][9][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作者简介】
许富宏,男,1972年10月生,安徽全椒人。南通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在站博士后,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文学与文化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