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蓝·水清·树绿
文史事件 - 天蓝·水清·树绿
天蓝·水清·树绿
——我市生态建设发展综述
作者:汪丽娜  加入时间:2009-9-4 16:58:05 

2009-9-4 8:39:25 来源:鹤壁日报

秀丽的淇河风光。 (记者 李国庆 摄)

鹤壁日报消息 (记者 汪丽娜)淇河美景如画,初秋风清醉人。在刚刚竣工的淇河高村橡胶坝旁,两岸林木翠绿,蓄满后河水更加清澈丰盈,连日来,到这里游玩和观赏的市民络绎不绝。9月3日,一婚纱影楼摄影师正在河边拍摄,他边与记者交谈边沉醉在优美的风光中:“我取外景最青睐淇河,这里水清树绿,风景特别好。”

生态城市美景如画

沿淇河两岸步行而来,一条绿色生态观光长廊跃入眼帘。我市在淇河两岸大力发展风景林、水源涵养林,如今如诗如画的自然景观已经形成,春夏繁花似锦、夏秋金果飘香、深秋红叶遍布、冬季绿意盎然。这里,正在成为鸟语花香的绿色生态河、旅游景观河,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休闲、观光、旅游。

目前,淇河两岸共造林624公顷,栽植各类乔木、灌木251万株,栽植芦苇蒲草174万株。新建寒坡湿地、淇水仙岛、贺家湿地、瀛洲春色、深林鸟语、白蛇遗踪、罗贯中隐居处、采摘园、天然太极图等9处自然、人文景观,是一个良好的生态旅游、观光休闲场所。

看完淇河风光,沿河边道路进入市区,一路都是无限风光。鹤壁新区楼宇鳞次栉比,道路宽阔笔直,绿树成荫,绿草成坪。这里是绿色的海洋,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就如镶嵌在中原大地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我们看到的风景之所以能够美不胜收,得益于我市开展的生态环境建设。现在,我们城市周边大环境越来越优美,森林资源迅速增长,我市建设林业生态城市已具备了较好的基础条件。

如今,我市圆满编制完成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规划》和《林业生态市建设规划》,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全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新区已经形成了点成景、线成荫、面成林的绿化景观和带、片、网相结合的绿化体系,营造了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和优美的人居环境,获得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荣誉称号。

目前,我市正在积极申报淇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我市还拥有云梦山森林公园和黄庙沟森林公园等两处省级森林公园。

“现在我市是天蓝、水清、山绿,人居环境变化太大了!”老鹤壁人如此感慨,“环境好了,我们的生活质量也水涨船高。”

荒山秃岭满目青翠

8月31日,沿着崎岖的山路,记者和林业部门的同志前往扁担岭寻访“全国绿化奖章”候选人张改民。

眼前风景甚美,石缝里山花含笑,山枣垂首。最吸引人的是,爬上山顶以后,豁然开朗,放眼望去,满目青翠,全是郁郁葱葱的树林。挺拔的柏树傲然屹立,把坚硬的石块踩在了脚下,原来贫瘠的山坡,随着绿树的长大成林,被神奇的自然之手轻轻一点,便化身丰饶。

这优美的绿色风景,来得异常艰难。在山顶居住的小屋前,张改民打开了话匣子。

“老一辈的人都说靠山吃山,可是我们守着扁担岭穷了一辈子,山的好处什么也没有见过。”张改民回忆起以往的情景,“1994年以前,山上全是灰褐色的石头,连乡亲烧火用的荆条都长不起来。”

1993年国家启动太行山绿化工程后,大家上山种树,张改民承包了荒山,光花椒树就种了上万棵。1994年,他刚种上树没多久,一场大火就把满山的小树苗烧死了。山上没了树苗,张改民就独自一人在山上开荒地,种树苗。没有树种,他就在附近的柏树上收集,然后育在开垦的地里和石头缝里。工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育出了新树苗。只要天一下雨,他就赶紧山上栽种。一棵一棵、一片一片的,慢慢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山上逐渐又绿了起来。

经历了16年的风风雨雨,在张改民不懈的努力下,昔日的荒山变成了绿洲。患了癌症、刚动过手术的张改民又回到山上,并被中央电视台誉为“新山顶洞人”。“总共种了多少棵树,那是数也数不清了,总是种了毁,毁了再重新栽。现在山上树木品种可多了,有榆树、柏树,还有许多果树……”张改民扳着手指算了起来,就像是数起了最爱的儿孙。

一谈起现在的情景,常年居住在山顶种树护树的老人就乐开了花:“原来什么都不长的山坡有了树,生态环境改善了,变得山清水秀,许多以前没有过的鸟都大群大群地飞来了。”

中国环境大奖——“地球奖”获得者靳月英是全国绿化模范。半个多世纪以来,靳月英不辞劳苦地绿化荒山,在石头缝里填土植树,一棵一棵栽下去,多年过去,竟栽活了10万多棵,绿化面积达1000多亩。

靳月英还带人在山坡上种上了苹果树、杏树、石榴树、梨树、花椒树、甜柿树等经济林木,帮助乡亲们走上致富道路。靳月英成为亿万人敬仰和学习的普通共产党员的楷模,事迹两次被编入中学生教材。她栽种的“八一”林也被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我市这几年之所以森林覆盖率有很大提高,得益于我们有一支生力军。全市有70%的四荒都是大户承包绿化,通过这种形式调动了绿化荒山的积极性,加速了生态建设步伐,靳月英、张改民等一批人就是绿化荒山的典型。”9月2日,市林业局局长牛安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

从市林业局得到的数据表明,目前,全市保存林木资源面积82.2万亩,其中生态防护林面积48万亩,用材林面积6.9万亩,经济林面积27.3万亩;保存农田林网和农林间作面积126万亩;全市林木蓄积量113万立方米。

植树造林山清水秀

植树造林能够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在发展现代工业的同时,切实搞好林业生态建设,让鹤壁的山川更加秀美,是市委书记郭迎光始终高度重视的问题,他明确提出,到2011年全市所有宜林地基本绿化,建成林业生态市。

今年2月,在考察林业生态建设时,郭迎光指出,我们要实现率先崛起,必须牢牢抓住生态文明这个特色,使鹤壁既有先进发达的现代工业、功能完善的现代城市,又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要提高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承载能力,林业生态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决策下,这些年我市工业发展步伐很快,这更加需要我们有好的环境质量来支持。”采访时,牛安濮介绍说。

据市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167.7亿元,同比增长7.2%。其中第二产业生产总值达110亿元,同比增长8.1%。今年1月~7月,全市456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06.4亿元,同比增长9.3%,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

这些成绩,正是在生态建设的支持下取得的。

多年来,我市荒山造林蓬勃开展,森林覆盖率大幅度提高,1995年以前仅为10%左右,现在达到22.9%,基本上每年都要增长一个百分点。

时光回流到十数年前,大部分鹤壁人都记得十万大军战太行的壮观情景。

亘古万年的太行山似一条巨龙横卧在中国的大地上。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全市人民发扬艰苦创业的太行精神,在绵延60公里的西部山区拉开战场,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山区植树造林活动,形成了“十万大军战太行”的壮观场面,昔日的荒山秃岭,今日树木葱茏。

“让我不能忘怀的却是它(太行山)那满山郁郁苍苍的绿色,那得来不易的绿色。北方的山,因为缺水,多是光秃秃的,鹤壁人用他们的‘红旗渠精神’,以他们战天斗地的实际行动书写着兵家的远见卓识。正是云梦山所在的当地人,以‘十万大军战太行’的魄力和韧劲,让一座不毛之山披上绿装,为云梦仙境增添了无穷魅力。”网民云梦小筑·姜亚君在其新浪博客中回忆起当年的情景。

1994年、1995年连续两年,省政府在我市召开了太行山绿化现场会,1995年国家林业部在我市召开了全国太行山绿化工程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对我市的经验和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在全国推广。“造林灭荒工作整体推进先进市”等光荣称号接踵而来。

到1998年,我市就全面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十年造林绿化规划任务,提前一年实现了全市灭荒。我市被省政府授予“十年太行山绿化工程先进地市”,淇县、郊区也被命名为“太行山十年绿化先进县、区”。

据林业部门介绍,“十五”期间,我市还大力开展了以退耕还林为主的荒山造林,山区造林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4年,国家林业局授予我市“全国太行山绿化先进单位”称号。连续三年,淇滨区、鹤山区、山城区成功创建为全省林业生态县(区)。从2006年底的数据来看,当时全市完成退耕还林面积39.03万亩,完成太行山绿化工程21万亩,全市共营造生态防护林面积42.85万亩。

退耕还林林茂粮丰

来到淇滨区金山办事处蔡庄村采访,眼睛所见,到处是绿色,一两千亩的杨树、核桃、桃树等在装点村庄的同时也给村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我们村已初步形成了以杨树用材林为主、以各种经济林为辅的林业产业经济模式,全村林木覆盖率已达到90%以上。”该村负责人介绍说。

近年来,蔡庄村大力开展林业生态村示范建设,投资百余万元,新发展杨树速生林1800亩,新发展核桃、桃树经济林300亩。村内道路、庭院全部得到了绿化,2002年以来实施退耕还林面积3110亩,被誉为“鹤壁市林业生态第一村”。在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全国绿化委员会和国家林业局组织开展的全国“绿色小康村”评选中,蔡庄村还荣获全国“绿色小康村”称号。

生态建设,造就了农民的“绿色银行”,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

据了解,我市过去林业产值的年增长只有两三千万元,去年达到4.7亿元,这里面还包含着农民的收入。其中,干鲜果品年产量6.4万吨;花卉苗木种植面积5000亩,年销售额1500万元。云梦山森林公园、黄庙沟森林公园省级森林公园以及18处生态旅游景区,风光迷人,旅游业得到了发展。

我市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在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为我市提前两年实现林业生态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平原沙区,由于林地面积大幅度增加,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风沙逐年减少,粮食实现了稳产高产。据相关专家介绍,目前我市粮食每年都在增产,这和防护林建设有很大的关系。生态建设好了,能减少水土流失,减少风灾水灾,促进农民增收。如今我市农民收入节节增长,上半年,我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605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08.61元,同比增长8.7%。

经过实施多年退耕还林,我市共保存速生用材林面积26.84万亩,保存干果类经济林面积80334.7亩,还有水果类经济林以及其他树种。据测算,速生用材林成材后,每亩收入按照0.8万元计算,可以增加收入214720万元。而干果类经济林进入盛果期后,每年每亩可以收入1500元,收入可达120502万元。截至目前,全市拥有各种干鲜果经济林面积已达18万亩,年产干鲜果品6.4万吨。

许多村庄依靠生态建设摆脱了贫困,走上了小康之路,鹤山区姬家山乡东齐村在村委的组织发动和党员干部的带领下,2002年、2003年两年间,全村共实施退耕还林2776.8亩,栽植香椿90万余株,目前香椿年产量达25万余公斤,人均香椿产量248.7公斤,产值400余万元,人均产值3980元。“我们村人均收入由原来的780元增加到4320元,现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一提及生态建设为大家带来的好处,村民们都乐不可支。

城乡一体山川秀美

“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发展大工业,建设重化工业园区;一手抓发展大林业,建设林业生态园区,使两者同步规划、同步实施,让鹤壁的经济更加繁荣、山川更加秀美。”新一届市委、市政府领导上任伊始,就提出了明晰的发展思路。市委、市政府的决策为鹤壁人民描绘了一幅山川秀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蓝图。

市委、市政府决定,下一步继续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制定2009年~2020年生态建设规划,确定鹤壁市生态建设长期目标,要在不远的将来把鹤壁打造成一个既有现代工业,还有郁郁葱葱的森林、水清见底的河流、新鲜清新的空气的现代化生态城市。

展望未来,生态城市的美景令人向往。到2012年,我市将形成“高品位、近自然、多色彩、看不透、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现代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实现城区园林化、郊区森林化、通道林荫化、农田林网化、乡村林果化的城乡一体化绿化新格局。届时,展现在全市人民眼前的将是:以城区和城郊绿化为核心的“城区绿岛、城郊林带、城外林网”等城市森林景观;以高标准绿色通道为骨架的道路水系防护林带;以新农村绿化美化为亮点的优美生活环境;以提高山区、丘陵、沙区绿化总量为重点的秀美山川;以农田林网为体系的田园风光;以建设“大组团、高效益”的速生丰产林和优质花果林为支撑的林业产业。

      大河鹤壁网 > 新闻中心 > 要闻·时政 > 天蓝·水清·树绿





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管理: 老农 
技术支持:淇县之窗    豫ICP备05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