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儿女谈淇河文化
淇河名人 - 淇河儿女谈淇河文化
淇河儿女谈淇河文化
 
作者:于 侬 李春安  加入时间:2009-1-22 22:51:34 
一部北方中原社会发展史

        ——在淇滨区委宣传部王俊智淇水年华发行座谈会上的发言

                                  于 侬

         我原是矿务局基层单位工会宣传干事,现已退休。我和俊智同志都是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成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相识,九十年代初又在一次某个大型会议上制作展版时合作,而且合作得很愉快。

       我业余爱好书法篆刻,因工作业务有时也在报刊上写个报道填填空,也在单位组织一些文体活动,八十年代初矿务局成立剧团,初期我也在乐队混过一段时间。

       通过相处了解,我发现俊智同志各方面都比我强,尤其他对事物爱钻研,勤思考,而且善于观察,勤于调研,这都使我敬佩不已。我虽年长,但知识浅薄,从他身上我也学到不少知识,受益匪浅,正因如此,我们常在一起交流,也就是用他的话说,“能喷在一起”。

       俊智同志的大作《人生》、《难忘》、《潮涌》我已拜读,特别是《人生》这部书,他初出样书就想让我为书作序。开始我不敢应允,因为写作上他是老师,我怕自己学识浅薄力不从心,难于成命。但当我拜读他的《人生》下乡篇后,一下触景生情,思绪万千,这对我这个当年经过下乡插队老知青来说,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往事回首,感慨颇多啊!

        我为俊智同志的《人生》作品中作的“序”,实在话也谈不上什么序,只是因为他书里的篇章都是当年的真实写照,动情的语句感动了我,仅仅是写点感受而已。

        在他的下乡篇里,“天冷的时候,/忽然锣鼓喧天,/全村人都去迎接从城里下乡的知识青年,/他们戴着大红花,/打着‘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标语,/坐着大卡车来到村里,/……由大队干部和贫下中农接到大队部”,这都是真情实况。农村干部还真盛情,有的还准备白酒“一毛辣”,这也是当年最好的酒,还有“一毛找”的(也就是八分钱一两),酒可是红薯干做的,也是纯粮食酒,不像现在的勾兑酒,但就是酒劲大。没有菜,花生当酒肴,大碗开喝,当年下乡的小青年都没有经过这种场面,经不住热情相劝,还真有喝的找不到东西南北的了。

       下乡篇里揩鱼捉鳖逮青蛙也都是真情故事,那时的知青点,粮油不足,谈不上改善伙食,嘴馋时,就同村里的小伙子一同下河,白天捉鱼,晚上逮青蛙,都是白水煮兔子(因为没有油香料等),还有的不知在哪里打到的野狗,大锅煮肉,男女青年都吃,根本谈不上什么味道,反正是肉就解馋,吃到肚里就不饥。

       俊智的《人生》一书里,使我感悟最深的还是当年上山下乡插队知青,他使我的思绪回到了那个难忘的年代。下乡的生涯有艰辛,也有收获。以前在城里光听人家说过的农活,如锄地、割麦、打场、拉肥等,一下乡,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的滋味就都尝试了,甚至还有当时革命性任务,修水渠、造大寨田、拉石头、拉土方,还要“战天斗地”,“人定胜天”,这些,下过乡的知青都深有体会。艰苦的环境,锻炼人的意志,艰苦的生活,也能造就人才。俊智的《人生》之路就是这样走出来的。近些年来,我因为爱好,时常到农村各地淘宝。如今,市郊区变化很大。因了收藏,我与淇滨有缘。现如今,淇河两岸,旧貌变新颜。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亿万农民得到了实惠。现代化在农村很有体现,用日新月异一词恰如其分。科学种田,机器耕作的现代化生产,为粮食高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已成为历史。这在俊智同志的《潮涌》一书里已得到证实。回忆往事,瞻望未来,真使人震撼!

       俊智同志是位有心人,加上他记忆力强,做事认真,还有他不辞辛劳的优点,是我学习的榜样,《人生》等三部书就是他的心声,他的成长史,也是一部北方中原社会发展史。朴实无华的诗句虽然乡土味浓,但能使人阅后浮想联翩,回味无穷。

        还要说的是,他的淇水年华系列《难忘》、《人生》、《潮涌》, 在我市创造了三个第一:他是我市头一次一下出了三部诗集的第一人,头一次使用方言写诗的第一人,头一次用长篇组诗三部曲的形式歌颂淇河之滨农民的第一人。这是个创举。

       淇水年华,三部书,三个第一。了不起!

冰山一角说《难忘》

     ——在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王俊智《难忘》、《人生》、《潮涌》研讨会上的发言

李春安

       2005年初我认识了俊智先生。那时他组织创刊了《淇水汤汤》。开始我以为俊智先生是专门研究罗贯中生平的。接着看到他的毛笔字写得也很好。后来又发现他善用方言土语写文章。而且俊智先生平易近人,多才多艺。今天在我国举办奥运会前夕,有幸见得俊智先生的叙事诗集《难忘》。第一感觉就是他是一个高产作家,是在用艺术书写历史。短短不到二年时间里,就写了还有《人生》、《潮涌》三部曲,几乎就是奥运会健儿顽强拼搏进取的精神在他身上的体现。

       历史文化有多种记载和传播方式,而其最主要的手段就是文字、音像。俊智先生的《难忘》,正是把音像融于文字之中来实现他表现现实生活的权利的(题图摄影,也寓有深意)。诗人日常生活积聚起来的思想情感,到了不吐不快的地步,这便是俊智先生要写《难忘》的动因。而要写《难忘》最好是从童年时期开始写起。在《童真》和《童趣》章节里,俊智先生把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少年儿童描绘的很富有精神才智,同时也透出当时家庭(社会)的贫穷和文化生活的滞后。如“点瞎炮”:“日子虽清贫,/年味浓浓香”。“看电影”:“让俺装成他二弟,/二人兑钱才进了场”。“挖搬仓”:“有次,/我们挖了很多豆子和高梁,/大家拿回了家,/象缴获了战利品,/特别得意洋洋”。“拖瓜”:“我们跑到旱沟沟,/袒露着肚皮,/痛痛快快吃了一回西瓜”。就是一种“穷精神”。又有“窗花”、“进城”、“看戏”、“母校”,俊智先生献给我们的不光是他自己的童年人生经历,而是一群人,一个时代的一串脚印。

       表现形式可能影响内容,采用不同的表现形式会产生效果奥妙的巨大差异。俊智先生的《难忘》间或韵律,用新体诗的形式叙述乡土地域的往事;用大众口语的白文白话特别自然地白描百事,实为民间乡土文学的一种尝试、开拓和改造。俊智先生要展示给我们的是“众生相”、“百业图”、“时代长廊”。这人生许多难忘事,都要娓娓道来,于人于已,俱废神。所以,俊智先生的《难忘》,不是采用大部头作品的形式,而是紧扣现实生活中心一些典型情节,以小见大,拉出大部头作品的响音。如《难忘》一章里,“幼儿园”:“那时,/大人们都去了五里岗炼钢”。“分饭”:“全家呆若木鸡,/补饭是不可能的,/可全家肚子咋办?/这锅要命的汤”。“大礼堂”:“大礼堂人民公社的产物,/老一代人大同的理想”。“裹罗锅”:“现在这个行业已经失业下岗,/时代的发展,/淘汰了这个祖传的手工作坊”。《难忘》的日子是苦涩的,社会在苦涩中进步。

       世界是那样的广阔丰富,生活是那样的丰富多彩;诗人作诗的动机,出自现实生活的舞台。俊智先生《难忘》的成功,在于他具有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如《童伴》一章里的“傻哥”,《乡邻》一章里的“哑巴大娘”、 “发婶”、“铭叔”、“隔耳炮”、“摸瓜”,《头儿》一章里的“保管”、“电工”,人物的描写都很到位。在《巧人》一章里,“算盘秦”、“掌坯师”、“剃头匠”、“竹簚匠”、“钉蹄匠”、“吹糖人”,说明俊智先生从青少年时代起对手工艺行业就很热心,对今天他要使用的材料就有充分的掌握。怪不得俊智先生多才多艺!在读《巧人》的同时,能给我们以启发。

       俊智先生多年研究历史文化、淇河文化,是个“古迹通”。他有足够的智慧和眼力,能从惯见的事物中看出引人入胜的一个侧面,使它作为步骤而起作用。在《难忘》里,他也写有《古迹》章节,如“古会”,七十二行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应有尽有。“东大庙”并没有写神仙,而是写古碑的记载,老年人的回忆:“传统文化生生不息,/很大程度就是这样继承下来的”等等。

       俊智先生的《难忘》,令我眷恋,令人陶醉不已。

       读了《难忘》永难忘!

       《难忘》,我心中的“古迹”(古籍)!




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管理: 老农 
技术支持:淇县之窗    豫ICP备05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