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3

“五岩山上孙思邈”系列四 “人命至贵如千金”
景点掠窥 - 域内景点 - “五岩山上孙思邈”系列四 “人命至贵如千金”
“五岩山上孙思邈”系列四 “人命至贵如千金”
 
作者:大河报记者 盛 夏  加入时间:2008-9-17 10:05:35  
 
五岩山上新修的药王大殿内的药王神像

  没有人不想健康长寿,1400余年前的孙思邈活了百余岁,他有什么高妙的养生秘诀呢?
  应该说孙思邈成为长寿名医和其自身的遭遇有密切关系。
  《旧唐书》中讲,孙思邈自幼体弱多病,“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他家成了“因病返贫户”。
  十八岁时,他立志研究医学,自谓“青衿之岁,高尚兹典。白首之年,未尝释卷”。他初学医时,家乡一带狂犬病流行,常有患者死亡。受染者求其医治,他亦无良法,悲叹道:“以是经吾手而死者不一。”沉痛的事实激励他“自此锐意学之”,立志做“苍生大医”。他感到“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他的重要著作《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之名,皆源于此。
  “初唐四杰”卢照邻是孙思邈的好友,卢照邻一生坎坷,仕途不顺,在西蜀为官时染上严重风疾,不得不辞官养病。公元673年,他在长安养病,曾“伏枕十旬,闭门三月”,过着“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的日子。当时孙思邈与他同住光德坊的馆舍里,朝夕相处,结下深厚友谊。孙思邈比卢照邻大很多,已是当世大医,卢视其为师,学习阴阳推步及医药知识。卢照邻因孙思邈写下著名的《病梨树赋及序》,“这是孙思邈同时代人唯一留下的记载和评价”。此文被《旧唐书》大量引用,文章中,卢照邻对孙思邈充满崇拜之情,他眼中的孙思邈,自称93岁,其乡亲则认为他是“数百岁人”,但“视听不衰,形神甚茂,可谓聪明博达,不死者矣”。
  卢照邻对孙思邈有高度评价:“道洽今古,学有数术,高谈正一,则古之蒙庄子;深入不二,则今之维摩诘。及其推步甲子,度量乾坤,飞炼石之奇,洗胃肠之妙,则其甘公、洛阂、安期先生、扁鹊之俦也。”拿他当佛道高人,甚至活神仙来看待。
  据传说,卢照邻还曾随孙思邈隐修养病于苏门集仙洞(今五岩山药王洞),病情有了起色。但恰逢父丧,他号哭不止,疾病加重,后来严重恶化,终至全身瘫痪,“寸步千里,咫尺山河”。在严重的疾病折磨中,卢照邻极度绝望,公元680年前后,自沉颍水而死,年50岁左右。
  “尔生何为?零丁如斯?”卢照邻曾发出这样的悲叹。这种个体的悲伤,在孙思邈的心里,当化为更沉重的责任,也会更坚定他“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的人文理念。
  大医之说媲美“希波克拉底誓言”
  孙思邈是我国“医德”思想的创始人,堪称中国“医德论之父”,其“大医精诚”之说可与“希波克拉底誓言”媲美。在当今一些医生医德沦丧的社会现实中,他仍是值得学习的楷模,这也是我们今天研究孙思邈的现实意义所在。
  孙思邈首先提出:医学学问精深,只有用心的人才能体会其奥妙。如果把这样至精至微的责任托付给知识浅薄或做事马虎的人,会使患者病上加病,或者适得其反。
  孙思邈提出,医生必修课程有诊断、药物、经方、针灸等基础理论和技术,有历代名医经验及医学经典著作,还要学习哲学、历史、天文、历算、儒、道、释等人文知识。总之,一名大医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地学习。
  孙思邈详细论述了“大医”的道德规范,概括起来是:一、对待病人皆如至亲,一视同仁。二、解疾济危,一心赴救,遇有污秽不堪或凶险危重的病人,不得患得患失,有任何退缩表现。三、安神定志,无欲无求,态度端庄,不卑不亢,用药处方应取价廉效验之品,不得“倚己所长,专门经略财物”。四、诊疗疾病“详察形候”,做到“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说病宜速救,更须临事不惑”。“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逞俊快,邀射名誉”,更不能不顾患者安危,只图表现自己。五、訾毁诸医,最可鄙弃。偶然治好一病,到处自夸同样可鄙。
  “希波克拉底誓言”又是怎么回事呢?希波克拉底是古希腊名医,是欧洲医学奠基人,他所制定的医道规范被称为“希波克拉底誓言”,这是古代西方医生开业时都要宣读的誓言:“我要遵守誓约,始终不渝。对传授我医术的老师,我要像父母一样敬重。对我的儿子、老师的儿子以及我的门徒,我要悉心传授医学知识。我要竭尽全力,采取我认为有利于病人的医疗措施,不能给病人带来痛苦与危害。不把毒药给任何人,也决不授意别人使用它。我要清清白白地行医和生活。无论进入谁家,只是为了治病,不为所欲为,不接受贿赂,不勾引异性。对看到或听到不应外传的私生活,我决不泄露。”20世纪中叶,世界医学协会大会又据此制定了国际医务人员道德规范。
  专家认为,孙思邈“医德学说”可与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誓言”媲美。孙思邈提出的医德规范,直到今天仍然具有尖锐的针对性,值得借鉴和发扬。
  “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孙思邈继承了道家的“精气说”,认为人体与自然界的其他事物一样,都是由精气凝聚而成。他特别重视保守元气,认为“神生于气,气生于精”。所谓精,也是气,是天地的真元气,是神所依附的对象,因此,保存它们也就成了保身的要旨。
  孙思邈强调,保存真元气以保元神,不仅指生理方面的保健和卫生,还包括“清心寡欲”等道家心理和伦理的要求。他写有《存神炼气铭》,认为通过“炼气”,可以使内心从“动多静少”逐步经过“静少动多”、“动静相半”、“静多动少”,从而达到“一向纯静”的境地,这个过程叫“五时”。经过“五时”,可以依次进入得道之后的七种境界,即“心轻心畅、色返童颜、延年千载、炼身成气、炼气为裨、炼神合色、身超物外”。
  但孙思邈对长生成仙的可能性是否坚信,是很令人怀疑的。他讲道:“神仙之道难致,养性之术易崇。故善摄生者,常须慎于忌讳,勤于服食,则百年之内不惧于夭伤也。”这显示出,他对养性的关心,要远远超过对“神仙之道”的关心。
  孙思邈认为,疾病是自然现象,也是天地变化的一种“气”,是造化必然之理。这是辩证思维和理性主义在疾病观上的反映。
  孙思邈一方面指出疾病的必然性,一方面又说“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仍是辩证思维的表现。他还认为,“适度与平衡”是预防疾病的主要原则,同时提出了“预防重于治疗”的理论。
  他还重视因时、因地、因人辨证而治。比如他在谈到药物配制时,十分重视药物的生长地点、采集时间、配制方法等对药物治疗效果的影响。他认为:“古之善为医者,皆自采药,审其体性所主,取其时节早晚。早则药势未成,晚则盛已竭。”他又认为:“又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阴干暴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
  他是这样讲,也是这样实践的。不然,在秦岭、巴山、峨眉、太行等药源丰富的名山大川,不会如此普遍地留下他的纪念地。“皆自采药”他贯彻得极为彻底,不然,五岩山也不会流传他“骑虎采药”之说。
  名医自治,长寿有术
  孙思邈的长寿秘方说来很简单:慢生活、慢饮食、八分饱、淡口味、少吃肉、少饮酒、少吃腌菜和发酵食品,睡觉最好蜷着睡,养性是养生之道,“莫忧思莫大笑”等,这都是其长寿秘诀,也是现在众多营养学家、养生专家所倡导的道理,孙思邈早在一千多年前,通过治疗自身和别人的疾病,都悟到了。
  孙思邈是百岁以上的长寿医学家,德术皆超,经验丰富,他破了“医不自治”的惯例,先后医好了自己“风冷、痨瘵、毒痢、中风、疮痈”等重病。
  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七月十二,孙思邈忽患热毒痢“命将欲绝”,他自处一方煎服,“入口即定”。他一生曾“二遭热痢,一经冷痢,皆日夜百余行,乃至移床就厕”,都自治而愈。他根据切身经验,强调用药“主对相当”,热痢要“多益黄连”,告诫此病应“大须慎口味”,注意饮食是“将息之大经”。贞观五年(公元631年)七月十五夜,孙思邈左手指扎伤感染,他用“蒲公英方”外治而获平复。贞观七年(公元633年)三月初八,他在四川内江县突患左额丹毒,不到一天扩散全面部,几乎毙命,七天后孙思邈自处“治丹神验方”治疗,结果“其验如神”。
  孙思邈既有治人又有自治的丰富经验和自身体会,且又长寿,所以对养生和老年病防治有独特见解。
  在《千金要方》中他专述食疗和养性,在《千金翼方》中他以更多篇章分论养性、辟谷、退居、补益,首先提出“养老大例”和“养老食疗”,创造了我国初具规模的老年医学体系,有专家认为,其“较西方罗杰·培根于13世纪写的《老年人的治疗与青年人的保护》一书早约六百余年”。
  孙思邈重视食疗,他指出药性刚烈常有毒性,不能随意应用,如能“以食平疴”才算高明的医生。他以果实、蔬菜、谷米、鸟兽、虫鱼分类,列述230多种可供食疗的药物,并讲述了它们的药用方法。他列举的如葡萄、枸杞、瓜子、苡仁、乳酪等直到现在仍是食疗常用之品。他设计的“服牛乳法”,包含了免疫、减毒的思想,显示出他卓越的智慧。
  孙氏食疗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其弟子孟诜受其启发著成《食疗本草》一书,宋代《证类本草》、《太平圣惠方》及元代《饮膳正要》、明代《本草纲目》等,也都从中汲取营养。
  孙思邈的养生方法,主要是以道家医学理论为基础,主张清心寡欲、行为适度,即“抑情养性”。他将“抑情养性”的方法总结为行“十二少”、除“十二多”,即“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十二多则是“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智,多事则形劳,多语则气争,多笑则伤藏,多愁则心摄,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理,多恶则憔悴无欢”。也就是说,他的养性思想包括了“强身健体”和“预防疾病”两个互相联系的方面。而强身健体的途径不仅在于生理的卫生,还包括心理的调节。这种健康概念,对现代保健理论和实践仍有积极意义。
  孙思邈博学多才,其医药哲学思想受《易经》的影响很深,无论其医德学说或医药学理论和实践都可充分证明这一点。但他对儒、道、释各家都广收博采,为己所用,并不是单纯的所谓“道教医学家”或“道教学者”,正如他自己在《千金翼方序》中所说,他是“异术同窥”、“奇方毕综”,“共成一家之学”,是一位伟大的医药学家。
  
来源:大河网  电子版 > 大河报  http://www.dahe.cn 大河报 A21 厚重河南 2008年09月16日



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主持人:姚慧明  谭文忠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管理: 淇县之窗老农
技术支持:淇县之窗    豫ICP备05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