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3

“五岩山上孙思邈”系列一 仙山恍见羽衣翩
景点掠窥 - 域内景点 - “五岩山上孙思邈”系列一 仙山恍见羽衣翩
“五岩山上孙思邈”系列一 仙山恍见羽衣翩
 
作者:大河报记者 盛 夏  加入时间:2008-9-12 16:46:44  

五岩山药王洞口石刻“大唐名医”

      2008年8月15日,当我乘坐出租车,周周折折,自鹤壁新区一路向北,前往位于鹤壁老区的五岩山时,天正微雨。
  出租车转来转去进了山,山势虽低矮平缓,望过去,微雨中越发绿意深浓。五岩山位于太行山东麓,系其支脉,平均海拔不过300米,因山有五谷五洞五峰,故名五岩山。
  车在离山门20米处停下,我下车四望,好荒凉的山景,五岩山自东北向西南延伸,群峰环绕,怪石嶙峋。植被繁茂,遍地是及腰长草。想像中的庵观寺院,一概看不见,目光正前方,一简朴汉阙样式山门,空空落落,无人出入。极目四望,西侧山峰高处,有亭伶仃而立,牵动我的意念。
  亭是空亭,出入的只有山风,“亭下不逢人,夕阳澹夏影”,空亭因其之空可观万景,可成为山川动荡吐纳之处所。我想一座佛道气息十足、能令一代药王孙思邈“晦迹韬藏”之处,该有此隽永之境。
  孙思邈,公元581年出生于京兆华原县(今陕西耀县)。他是隋唐一代名医,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在世时就深受老百姓景仰,也很受皇家看重,《全唐文·卷四》记载唐太宗李世民的赞诗:“凿开径路,名魁大医。羽翼三圣,调和四时。降龙伏虎,拯危救急。巍巍堂堂,百代之师。”
  他又是著名医药学家,有“药王”之称,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合称为《千金方》,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医学的百科全书”。
  孙思邈曾长期跋涉于秦岭、巴山、峨嵋、太行等名山大川,从事诊疗、采药、考察、著作等活动。
  唐贞观年间,孙思邈漫游太行时在五岩山隐修,此山成为“药王文化”核心地带,影响力辐射到方圆数十公里,五岩山及附近孙圣沟、崔村沟、黄龙庙村、龙井等地,集中存留诸多殿宇及碑石摩崖等遗迹,流传大量民间故事,形成独特药王民俗奇观,这些共同构成了孙思邈的“活历史”。
  陕西人孙思邈,为何跑到豫北五岩山“晦迹韬藏”多年?是什么吸引了他?他是怎么来到五岩山的?在此曾做过什么?当地老百姓对他又是如何评价的?
  带着一堆问号,我步入了空空落落的山门。
  五岩山上寻“仙迹”
  孙思邈曾行万里路,长期跋涉于秦岭、巴山、峨嵋、太行等地,采药行医,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唐咸亨四年(公元673年)四月,他应诏随同唐高宗李治去游九成宫。在此前后他去过东都洛阳一带。太行山南麓茱萸峰和东麓五岩山等处都发现孙氏采药、行医的遗迹纪念地。”陕西省中医研究院研究员赵石麟先生说。
  鹤壁市文史专家刘炳强先生曾对五岩山进行过多年详尽调研,颇有建树。他认为孙思邈来五岩山的时间更早,“是在唐太宗贞观初年,之后长期隐居苏门山集仙洞(今称五岩山药王洞)。”明代《彰德府志·山川》记载:“五岩山在汤阴县西四十里,山有五谷,东南一大窟,孙真人室也。”这个洞窟,成为五岩山上最重要的孙思邈遗迹。
  说到洞,我马上联想到道教的洞天。道教原本认为,求仙者应远离人寰,入山修炼,设想山岳中存在一些专门居留神仙的境域,如西方昆仑和东海蓬莱,“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但久寻不着后,汉以后的仙士只得把寻求仙境的目光转向人间实有山岳。于是,洞天作为一种逼真的神圣空间,在方士的幻想中出现了。
  洞天,意为洞中别有天地,为仙人所居。道教中有“三十六洞天”和“三十六小洞天”之说。
  天在洞中,洞在山中,凡人可见山进洞,但很难穷尽洞中隐奥,更无从查验洞中别有之天地。洞天就成了一种可接近却不能进入的神圣空间。洞天和洞,自不能等量齐观。但天然形成的山洞,其幽深莫测,其开敞与遮蔽共存的地理特征,该是洞天说的一个灵感触媒。而且道教的神仙故事里,确有许多仙人居住于各种洞府之中,长生不老,过着不事生产尽情享受的日子。到了宋代,孙思邈已被钦封为“妙应真人”,成为道教中神仙,居住于洞府之中,确也再合适不过,难怪唐以后,药王洞成为五岩山一带百姓拜祭孙思邈的胜地。
  药王洞里觅“药王”
  明代文学家魏大本曾游此洞,赋诗:“税驾寻仙迹,山腰细路回。云深闻犬吠,洞僻倩僧陪。牧鹤传幽事,医龙属浪猜。苏门南望回,嵇阮为谁来?”
  魏大本上山进洞,走的是山腰细路,记者所行,已是宽敞整齐的石砌山路了。陪着我的,不是僧人,是鹤壁市鹤山区旅游文物局副局长李保群。
  五岩山药王洞,全长400余米,为前后贯通的天然崖洞。进洞口朝向东北,入口处有拜棚,据残存碑刻所记,拜棚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重修于明弘治元年(1488年)。据碑刻所载,当时有大批民众参与此事,主持者是本山住持道人王道名、李彪,捐资助工的有山下崔村沟的27人。再修于清道光十年(1830年)。后毁于兵火。
  “现在的拜棚,是上世纪80年代重修的,但基址和石柱均为明清旧物。还是很漂亮。”李保群先生说。拜棚石柱上镌刻着一副对联:“拜官弗受,当年自适真之性;祷药永传,奕世不忘人也仙。”上联讲的是孙思邈多次辞官不就,下联讲老百姓对其充满怀念。
  过拜棚进洞,像进了十八九摄氏度的空调房,太凉了,我借来厚外套穿上。洞口上额有清道光年间横额石刻一块,上刻“大唐名医”。两侧有石刻门联,联语为“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出自《旧唐书·孙思邈传》,是孙思邈对好友卢照邻所讲的话,这是他对良医诊病方法所做总结,也是他律己责人的原则。上联是说良医诊病既要自信又要谨慎,下联是说良医做人既要遇事圆活机变,又要不贪名夺利,心中自有坦荡天地。
  进洞五步,便是孙真殿,此处高而开阔,正中供奉着孙思邈木雕神像,戴王冠着龙袍披金黄斗篷,旁边有二童子随侍,雕塑有浓重民间气息。“神像至迟在北宋时期已镌造,金大定时期重修了石雕像,都已不存。但神像石座,是明弘治年间所建。”五岩山开发办主任康子夯先生说。我细看明代石座,它雕刻精美,正前面雕有二龙戏珠,旁边右下角刻着“维夫大明国河南彰德府汤阴县鹤壁善人冯文秀妻同母邵氏发心造孙真人石座”。这是由明代鹤壁一对婆媳捐造、石匠刘文唐成雕刻而成。
  药王神像上方,即洞顶壁与南壁交界处,有石刻题字“崇宁元年(1102年)九月初五日,游孙真人洞,相州人赵永昌”,字体浑朴苍劲,这说明早在宋朝时,此洞已成为当地百姓朝拜孙思邈之地。
  再细看洞南壁,还有一幅漫漶不清的摩崖石刻,字迹残损严重,我打着手电筒,趴在石壁上,一个字一个字地吃力辨认:“苏门集仙洞重修孙真人像记孙真人晦迹韬藏□□□□四海□□□□不忘属此□□□□显□□□□余两□□□废今即□□王中诚为有识,命工镌造仪像,不忘在石。以进志□岁□同历万古不朽岁□四人□五岩山阴”。
  落款时间是“大金大定二十三年岁次癸卯丙寅朔”。撰文者是“相州卫赐进士董居□撰”。
  落款的捐建者有十数人,因缺字太多,只能约略辨识出“维那僧顾李姑维那顾燕海申道广”等名字。
  “这个摩崖题铭太重要了,它透露出五岩山一个大事件。当时信徒王中诚发愿为纪念孙思邈,与五岩寺维那僧(维那为僧官名)顾李姑等多人,在集仙洞内招集能工巧匠,为孙思邈重新造像,以永远铭记其大德勋业,相州卫(今安阳一带)进士亲镌题记。以前洞内已供有神像,此次再造参与者有地方名流、僧人工匠等,影响面相当大。再结合1102年留下的相州人赵永昌的石刻题字,说明宋金时期,孙思邈已由人变成神,五岩山也由孙思邈的隐修地,变成公众纪念朝拜圣地了。”刘炳强先生说。
  摩崖石刻上,标明此事有多位僧人参与,他们应是来自五岩寺。五岩寺现已不存,但五岩山药王谷北侧陡峭的崖壁下,却有五岩寺石窟,现为“省保”,有窟龛41个、造像154尊。造像最早是南北朝时东魏所建,距今有1400余年。据造像题记看,它们大多是“佛弟子”、“清信士”广植功德而建,也就是说它是一处“民间石窟”,艺术成就颇足称道。
  僧人参与纪念孙思邈,是因他虽是道教所封神仙,但其本人佛道都有深厚造诣,他在秦岭隐居时,曾和居住于净业寺的高僧释道宣常相往来,交流学术心得。五岩山又是传统意义上佛教道教并显的名山,佛道均尊奉此人,也是情理之中事。
  踏进药王洞五步,宋金明清文物遗迹集中出现,它以一条相对明晰的线索,令我们看清了唐以后历代人对孙思邈的崇仰之情,同时更证实了唐代五岩山药王洞确是孙思邈的一处重要居所,一处“深坐炼花、渴饮涧泉、饥餐林果”的修身养性之地。
  过孙真殿向洞内深入,四周崖壁上,满布各种形象的钟乳石,有许多与孙思邈相附会者。比如有一石头形如炼丹炉,这自然是孙真人炼丹所用了。洞内有石室,传为孙真人藏书阁。洞内有水,自然成为治病神泉,被善男信女争相喝下。我也喝了一口,爽!
  洞内还有一处药王升仙堂,奇特的钟乳石构成了药王像:身披斗篷,背向内壁,坐在一头神象上,右手呈把脉之势,左边有一组三个药葫芦。“相传药王由此升仙得道,蝉蜕而去,肉身石化遗留于此。”李保群先生说。
  河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刘坤太先生考察这个洞窟时称,它是全省未开发景区中“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结合得最好的一处遗珠”。因为它太像“天生一个仙人洞”了,和人们想象中的药王生活丝丝入扣。
  孙思邈是道教“仙人”,五岩山上自然有他的炼丹洞,这是神仙的“规定动作”。炼丹洞,进深十余米,面积有四十余平方米,洞内空无一物。“传说孙思邈在此炼制丹药,制出治疗疟疾的三氧化二砷等仙丹。”刘炳强先生说。
  孙思邈是医药学家,他驻足五岩山的重要原因,是因为五岩山盛产冬凌草、天花粉、瓜蒌、枣仁、柏仁、远志、丹参等多种中草药,五岩山上,还有大片野生杏林,杏树叶、杏核都能入药,老百姓有“五岩山一棵草一味药”之说。早在公元前310年,扁鹊曾由邯郸经汤阴到鹤壁五岩山采药行医,孙思邈也算是踏着先贤足迹而来。他将五岩山的多味药材都写入了书中,比如《千金翼方》中,有“相州知母、磁石为地道药材”等记载。
  孙思邈强调采集地道药材,又强调采药时节性,指出采药若“不知时节,不以阴干、暴干,虽有药名,终无药实”。他一生对两百多种常用药物的采集都有论述,对药物加工、煎服技术的论述也很深入。为了做到这些,他“目的性很强”地漫游于秦岭、巴山、峨嵋、太行等药源地,这也是全国多个药源丰富地区都成为孙思邈纪念地的原因。
  
      来源:大河网 大河报 A36 厚重河南 2008年09月10日




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主持人:姚慧明  谭文忠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管理: 淇县之窗老农
技术支持:淇县之窗    豫ICP备05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