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3

一部北方中原社会发展史(外五篇)
东鳞西爪 - 网友投稿 - 一部北方中原社会发展史(外五篇)
一部北方中原社会发展史(外五篇)
 
作者:于侬  加入时间:2008-8-28 10:29:23  

一部北方中原社会发展史
——在淇滨区委宣传部王俊智淇水年华发行座谈会上的发言
于侬

      我原是矿务局基层单位工会宣传干事,现已退休。我和俊智同志都是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成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相识,九十年代初又在一次某个大型会议上制作展版时合作,而且合作得很愉快。
我业余爱好书法篆刻,因工作业务有时也在报刊上写个报道填填空,也在单位组织一些文体活动,八十年代初矿务局成立剧团,初期我也在乐队混过一段时间。
      通过相处了解,我发现俊智同志各方面都比我强,尤其他对事物爱钻研,勤思考,而且善于观察,勤于调研,这都使我敬佩不已。我虽年长,但知识浅薄,从他身上我也学到不少知识,受益匪浅,正因如此,我们常在一起交流,也就是用他的话说,“能喷在一起”。
      俊智同志的大作《人生》、《难忘》、《潮涌》我已拜读,特别是《人生》这部书,他初出样书就想让我为书作序。开始我不敢应允,因为写作上他是老师,我怕自己学识浅薄力不从心,难于成命。但当我拜读他的《人生》下乡篇后,一下触景生情,思绪万千,这对我这个当年经过下乡插队老知青来说,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往事回首,感慨颇多啊!
我为俊智同志的《人生》作品中作的“序”,实在话也谈不上什么序,只是因为他书里的篇章都是当年的真实写照,动情的语句感动了我,仅仅是写点感受而已。
      在他的下乡篇里,“天冷的时候,/忽然锣鼓喧天,/全村人都去迎接从城里下乡的知识青年,/他们戴着大红花,/打着‘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标语,/坐着大卡车来到村里,/……由大队干部和贫下中农接到大队部”,这都是真情实况。农村干部还真盛情,有的还准备白酒“一毛辣”,这也是当年最好的酒,还有“一毛找”的(也就是八分钱一两),酒可是红薯干做的,也是纯粮食酒,不像现在的勾兑酒,但就是酒劲大。没有菜,花生当酒肴,大碗开喝,当年下乡的小青年都没有经过这种场面,经不住热情相劝,还真有喝的找不到东西南北的了。
      下乡篇里揩鱼捉鳖逮青蛙也都是真情故事,那时的知青点,粮油不足,谈不上改善伙食,嘴馋时,就同村里的小伙子一同下河,白天捉鱼,晚上逮青蛙,都是白水煮兔子(因为没有油香料等),还有的不知在哪里打到的野狗,大锅煮肉,男女青年都吃,根本谈不上什么味道,反正是肉就解馋,吃到肚里就不饥。
      俊智的《人生》一书里,使我感悟最深的还是当年上山下乡插队知青,他使我的思绪回到了那个难忘的年代。下乡的生涯有艰辛,也有收获。以前在城里光听人家说过的农活,如锄地、割麦、打场、拉肥等,一下乡,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的滋味就都尝试了,甚至还有当时革命性任务,修水渠、造大寨田、拉石头、拉土方,还要“战天斗地”,“人定胜天”,这些,下过乡的知青都深有体会。艰苦的环境,锻炼人的意志,艰苦的生活,也能造就人才。俊智的《人生》之路就是这样走出来的。近些年来,我因为爱好,时常到农村各地淘宝。如今,市郊区变化很大。因了收藏,我与淇滨有缘。现如今,淇河两岸,旧貌变新颜。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亿万农民得到了实惠。现代化在农村很有体现,用日新月异一词恰如其分。科学种田,机器耕作的现代化生产,为粮食高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已成为历史。这在俊智同志的《潮涌》一书里已得到证实。回忆往事,瞻望未来,真使人震撼!
      俊智同志是位有心人,加上他记忆力强,做事认真,还有他不辞辛劳的优点,是我学习的榜样,《人生》等三部书就是他的心声,他的成长史,也是一部北方中原社会发展史。朴实无华的诗句虽然乡土味浓,但能使人阅后浮想联翩,回味无穷。
      还要说的是,他的淇水年华系列《难忘》、《人生》、《潮涌》, 在我市创造了三个第一:他是我市头一次一下出了三部诗集的第一人,头一次使用方言写诗的第一人,头一次用长篇组诗三部曲的形式歌颂淇河之滨农民的第一人。这是个创举。
      淇水年华,三部书,三个第一。了不起! 


  
  冰山一角说《难忘》
——在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王俊智《难忘》、《人生》、《潮涌》研讨会上的发言
李春安

      2005年初我认识了俊智先生。那时他组织创刊了《淇水汤汤》。开始我以为俊智先生是专门研究罗贯中生平的。接着看到他的毛笔字写得也很好。后来又发现他善用方言土语写文章。而且俊智先生平易近人,多才多艺。今天在我国举办奥运会前夕,有幸见得俊智先生的叙事诗集《难忘》。第一感觉就是他是一个高产作家,是在用艺术书写历史。短短不到二年时间里,就写了还有《人生》、《潮涌》三部曲,几乎就是奥运会健儿顽强拼搏进取的精神在他身上的体现。
      历史文化有多种记载和传播方式,而其最主要的手段就是文字、音像。俊智先生的《难忘》,正是把音像融于文字之中来实现他表现现实生活的权利的(题图摄影,也寓有深意)。诗人日常生活积聚起来的思想情感,到了不吐不快的地步,这便是俊智先生要写《难忘》的动因。而要写《难忘》最好是从童年时期开始写起。在《童真》和《童趣》章节里,俊智先生把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少年儿童描绘的很富有精神才智,同时也透出当时家庭(社会)的贫穷和文化生活的滞后。如“点瞎炮”:“日子虽清贫,/年味浓浓香”。“看电影”:“让俺装成他二弟,/二人兑钱才进了场”。“挖搬仓”:“有次,/我们挖了很多豆子和高梁,/大家拿回了家,/象缴获了战利品,/特别得意洋洋”。“拖瓜”:“我们跑到旱沟沟,/袒露着肚皮,/痛痛快快吃了一回西瓜”。就是一种“穷精神”。又有“窗花”、“进城”、“看戏”、“母校”,俊智先生献给我们的不光是他自己的童年人生经历,而是一群人,一个时代的一串脚印。
      表现形式可能影响内容,采用不同的表现形式会产生效果奥妙的巨大差异。俊智先生的《难忘》间或韵律,用新体诗的形式叙述乡土地域的往事;用大众口语的白文白话特别自然地白描百事,实为民间乡土文学的一种尝试、开拓和改造。俊智先生要展示给我们的是“众生相”、“百业图”、“时代长廊”。这人生许多难忘事,都要娓娓道来,于人于已,俱废神。所以,俊智先生的《难忘》,不是采用大部头作品的形式,而是紧扣现实生活中心一些典型情节,以小见大,拉出大部头作品的响音。如《难忘》一章里,“幼儿园”:“那时,/大人们都去了五里岗炼钢”。“分饭”:“全家呆若木鸡,/补饭是不可能的,/可全家肚子咋办?/这锅要命的汤”。“大礼堂”:“大礼堂人民公社的产物,/老一代人大同的理想”。“裹罗锅”:“现在这个行业已经失业下岗,/时代的发展,/淘汰了这个祖传的手工作坊”。《难忘》的日子是苦涩的,社会在苦涩中进步。
      世界是那样的广阔丰富,生活是那样的丰富多彩;诗人作诗的动机,出自现实生活的舞台。俊智先生《难忘》的成功,在于他具有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如《童伴》一章里的“傻哥”,《乡邻》一章里的“哑巴大娘”、 “发婶”、“铭叔”、“隔耳炮”、“摸瓜”,《头儿》一章里的“保管”、“电工”,人物的描写都很到位。在《巧人》一章里,“算盘秦”、“掌坯师”、“剃头匠”、“竹簚匠”、“钉蹄匠”、“吹糖人”,说明俊智先生从青少年时代起对手工艺行业就很热心,对今天他要使用的材料就有充分的掌握。怪不得俊智先生多才多艺!在读《巧人》的同时,能给我们以启发。
      俊智先生多年研究历史文化、淇河文化,是个“古迹通”。他有足够的智慧和眼力,能从惯见的事物中看出引人入胜的一个侧面,使它作为步骤而起作用。在《难忘》里,他也写有《古迹》章节,如“古会”,七十二行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应有尽有。“东大庙”并没有写神仙,而是写古碑的记载,老年人的回忆:“传统文化生生不息,/很大程度就是这样继承下来的”等等。
俊智先生的《难忘》,令我眷恋,令人陶醉不已。
读了《难忘》永难忘!
      《难忘》,我心中的“古迹”(古籍)! 
 

读者兰苑社区刘仁德的来信

俊智先生:
      你好!
      细读过您的作品《难忘》,好象是又回到了当年,书中描述真如幼时真实情景一般,真过隐那!
      听好友们讲,《难忘》里的每个故事,比七十年代那街上说书人唱《大八义》强上好多倍。因他们说的故事都是传奇,而《难忘》里的故事是现实,所以能激起中年读者的回忆,年轻读者的好奇。
      品《难忘》里的精彩篇节,比土里土长的花椒、茴香、山里红、丁香味道还要更浓更香。
      我给几个八零后的年轻人们讲了《难忘》里的故事后,他们想亲眼读看《难忘》这本书,可是我已经转给了别人,我追了好几家,都空手而归。有的人说,还没看完,就被别人借走了。还有的人竟以手机作抵押,只要能让看一看《难忘》。
      俊智先生,我对你说真话,这是我有生以后来第一次写信,因为文化程度太低,您见笑了,祝您:
工作顺利, 万事如意!
                                                                                                                  读者:兰苑社区 刘仁德
                                                                                                                                        2008年7月8日


  
  致淇水年华系列丛书作者王俊智

俊智同志:
      近来有幸拜读了你新近出版的淇水年华系列《难忘》、《人生》、《潮涌》,感触颇多。书中叙述了“俺”的人生经历,人生感悟,人生追求,带有浓郁的淇河特色,淇河文化底蕴很浓厚,再现了淇河岸边特有时代进程中的风土人情,体现了对美好人生不断追求的精神,有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值得特别是淇河儿女一读,细细品味。
      我读贵书,有三个感触,一是语言质朴,易于使人接受,用似诗非诗的语言,通俗易懂的本地话儿,夹有淇河地方的方言俚语,形象生动,并少有修辞,自自然然,天然雕饰,让人感到亲切,明白,饶有兴趣。二是叙述真实,易于打动人,文中真实地再现了“俺”从小到大直到现在的人生经历,艺术地还历史本来面貌,让人原滋原味地体会到了淇河沿岸风土人情的历史变迁,了解了鹤城这段发展历史,具有“史诗”的功效。三是追求不懈,激发人们干事创业。书中表现出了“俺”从一个农家娃,历经种种苦难,但爱好广泛,不懈追求,坚持学习,努力工作,热爱生活,具有孜孜不倦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精神,使自己的事业进入到了一个广阔天地,到了收获季节。这对于淇河儿女,特别是青少年具有很好的感染力,很值得青少年朋友一读。
      希望这三本书能让更多的人知道和读读,相信读过的人一定会受益匪浅。
 
 
                                                                                                                             读者:宪胜
                                                                                                                                            2008.7.22 

    
咱农民的史诗  新时代的赞歌
卢红霞

      我是淇水河边一个普通的农村青年妇女,有幸拜读了王俊智先生的诗集淇水年华系列《难忘》、《人生》、《潮涌》,感触颇深。这部诗集,对当前人们普遍习惯用普通话写作的大环境下,我竟然接触到这三部以地方方言串起来的诗歌的著作,不但耳目一新,更是心中一喜。新得是现代或近代的诗词歌赋,以及散文、记叙文、论文等文学著作,都是用普通话的大雅之语所著,而用乡村俚语写出的的文学作品不能说没有,却少见得很。喜得是土得掉渣的我的母语,竟能在王先生的笔下,读起来朗朗上口,感情充沛,让亲切能伴着享受,同在一起诗的字里行间流动。我沉醉了,为书中的故事,或者为自己曾经的故事。
      如:在读到《难忘》诗集里的《窗花儿》一诗:“腊月里大雪天儿,/姐姐翻箱倒柜找纸片,/有红纸,有绿纸,/还有粉红洒金点儿。/奶奶端出针线筐,/拿上剪刀剪窗花儿,/剪公鸡,喔喔叫,/剪鲤鱼,打不浪儿,/还有喜鹊登枝叫喳喳儿,/龙凤托着胖娃娃儿。/……好个窗花儿/一片生机进农家儿”。作者这精彩独到的描写,感情真挚的流露,就让我情不自禁的想起,小时候候奶奶在年集后,坐在土炕上剪窗花儿,我们姊妹几个围绕奶奶膝前身后,掂剪刀,拿红纸,看窗花儿时那活蹦乱跳的高兴样儿,那其乐融融,其情深深的祖孙巧剪图,仿佛就在昨天,就在眼前。
      再如《吹糖人》:“锅里一堆糖稀,/谷糠燃在锅底,/麦杆三搅两搅,/剜出一骨垛糖泥,/放进嘴里吹气,/两手不停拉提,/糖人,糖狗,糖牛,/老鼠偷油尾巴探到罐里。/生动形象逼真,/乐坏了我们这些/等待不及的孩子。”读罢回味无穷,既为诗中精简干练的语言,也为诗中生动传神的描写拍案叫绝。在欣赏回味诗文的同时,心底也浮现了自己那童年已不大清晰的记忆。依稀记得小时候,村头巷尾,也有走村串镇,以卖糖人赖以糊口的老艺人出现,也记不清是老艺人吹糖人那娴熟老练的精湛技艺表演吸引了我们,还是那千姿百态,生动逼真的糖人诱惑了我们,以至于让我们这些小孩一直从村子的这头跟到那头,甚至跟着跑到邻村……季节转换,岁月如梭,若不是王先生这首《吹糖人》的诗歌,恐怕我再也不会想起那早已模糊了的童年记忆了。
      更有《跳墙头》、《摸树核》、《藏老懵儿》、《推圈儿》等诸多诗篇,读来酣畅淋漓,亲切自然,把作者及伙伴幼时天真无邪,古灵精怪的调皮捣蛋形象,刻画的入骨三分。让我读着作者精彩的诗篇,想着幼年动心的住事,在回忆中享受作者的诗文,而也在诗文中重温美好的童年趣事,让我在余意绵绵之中对诗集不忍释手。
      读罢《潮涌》一书,心中涌出更多的感觉是亲切,是贴心,书中所描写的人物是那么的贴近我们的生活,似乎他们就是我的街坊,我的邻居。这三部书是咱老百姓自己的文学著作,是咱农民自己的史诗,是咱平头百姓能在街头巷尾,地梗田间,茶余饭后谈论并思考的诗集。它能让人们谈论改革所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思考改革浪潮中人性与心灵的颠覆升华,能让人们在欣赏诗文的同时,净化自己的灵魂,开拓自己的视野。
      自我读完《真情》一首诗时,就深深的被诗中“……薅草种地锄苗,/打药捉虫收庄稼,/工钱也不要,/天天泡在菊花家,/……菊花和狗剩成了亲,/返头回到了故乡老家,/二人时光过的挺得,/第年又得了个白胖的小男娃……”这清晰流畅的家乡话所吸引。尤其“挺得”二字用的好,用的巧,用的妙,让人读了觉得是那样的亲切,似乎迎面扑来阵阵泥土清香。同时,也被诗中“……那年,/菊花爹疾病缠身,/菊花娘正愁不知咋好啦。/狗剩乘虚而入见缝插针,/帮忙干活不说这那/……年轻人都眼气的不行,/便问狗剩:/你那鳖形样儿,/牛粪上咋插上了鲜花?/狗剩嘿嘿一笑:/没啥没啥,/感情这玩意儿,/谁要动了真情,/不用教,/谁就得到了真法”这质朴纯真的感情所打动。特别是乡邻那诙谐中略带嘲弄语气的询问和狗剩憨厚朴实的回答,是那样的鲜活,让不知不觉地就想到狗剩在乡邻面前,那得意中夹杂着炫耀的神气样儿。这是从作者心底流淌出来的声音,它如幽谷清泉一般流进了我的心里,它震撼了我心灵深处的一根弦。那人性的最强音,没有华丽繁琐词语的加工,更没有优美曲折情节的堆砌,作者仅仅用最真实的情感,最朴实的语言,就让我为之动容,动心。这首诗也让我觉得改革所带来的不只是农民的温饱,更是视野的开阔,心灵的解放。在那个封建守旧与推陈出新相碰撞的年代中,人们渐渐不再满足于粮食满仓、米面满缸的老思想了,不再仅仅围绕着家中那二亩三分地儿转圈儿了,于是,就有了王先生笔下《真情》中狗剩的外出打工,就有了《真情》中以打工打出的狗剩和菊花那纯朴的真情,那是能让读者从心灵深处清楚地感受到,这人世间最弥足珍贵的真情的存在,它既在作者的诗中,也在我们的生活中。它难道不是我们每一位读者心中所向住,所渴望的真情吗?
读完《大平》一诗后,就被诗中所描写的心灵与心灵的对比,人性与人性的碰撞所感叹,所折服。是啊,这就是我的乡邻,是在改革春雨滋润后慢慢富起来的我的乡邻。他们已不再是改革前,那干多干少一个样儿,干好干孬一个样儿,干与不干一个样儿的大锅饭所能满足了的乡亲了,他们已经开始追求精神食粮的充足,开始追求一种更加享受一点的物质生活了。就象诗中“可大伙也眼气他,/没有正经吃过饭,/可顿顿一瓶啤酒一包饼干,/喝白开水也总要放白糖……”这是王先生他那睿智的文笔,写出来的最普通的群众的代表,他让读者能清晰地看见一个精简干练,敢承敢当的领头人,在成功后那洋洋自得,神气十足,可亲可爱的艺术形象。当然他们之中也是有私心贪心的人的,就如诗中“……有人就嫉妒他了,/借喝酒之机,/摸走了大平的钱箱”。写到这里,作者笔锋一转:“谁知打开一看,/里头空空荡荡,/原来大平也是有心人,/挣的钱,/都捐给了村里的学堂。”让读者去猜,去想,那摸走钱箱的人,打开钱箱后,先是惊讶,紧接着,在知道钱的去向后,继而无地自容,羞愧难当的模样。让这人与人之间心灵的相互推动,相互碰撞,在作者笔下真实的再现,让那实实在在,纯朴善良,有血有肉的我的乡亲,在作者笔下活生生、鲜灵灵的流淌着、涌动着、层出不穷,绵绵不尽……
还有在改革春雨滋润后,如雨后春笋般涌出的新生事物,如《喇叭裤》、《烫发头》、《农家舞会》等等,这是改革的春风唤醒了沉沉欲睡的人民,让他们迎朝阳,踏晨露,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祖国的大舞台上舒展着自己,创造着自己,更充实着自己。
      王先生的淇水年华系列《难忘》、《人生》、《潮涌》三部诗集,是新中国咱中原农民的史诗,是崇尚美好生活,弘扬浩然正气的文学著作,是讴歌时代发展,昂扬向上精神的时代赞歌,它让我们一遍遍地读着诗文,一遍遍地想着生活,读着,想着,思索着,为书中的人物,也为书中的乡亲,为书中的自己。 

一篇绝妙的淇水交响乐

 董方华

     王俊智先生是政府一名局长,更是最早的淇河文化研究者之一,他勤于笔耕,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创作了《难忘》、《人生》、《潮涌》人生三部曲。近日,我拜读诗集后,感触良多,觉得俊智先生的作品是座大山,是棵参天大树,因此不敢妄言。然而,有感于先生的真挚谦逊,我谈谈先生之《人生》,权作抛砖引玉!

    淇河人说淇河事,淇河人写淇河诗,最情真,最朴实,最亲切!

    从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诗经》开始,淇河儿女们吟咏着淇河、赞美着淇河,一路走来,一边勤奋地劳作,一边勇敢地斗争,一边又唱出了自己心中的歌。这优美动听的淇水之音,有山水之歌,有劳动之歌,有情恋之歌,有抵御外侮的爱国之歌。历朝历代,淇水之歌绵绵不绝,前有古人,更后有来者!中华民族为有古老的黄河而骄傲,同样为有这样一条诗情画意的淇河而自豪。富有历史文化深厚底蕴的诗河、史河,也同样为她无数优秀儿女而荣耀!

    你看,淇河母亲就有这样一位杰出的儿子——中国淇河文化研究专家“罗贯中是鹤壁人”学说的独创者、优秀剧作家、散文家、民间文学家、诗人王俊智。你听,他与我们一同《难忘》,他在用慈母传教过来的淇河乡音吟唱着、抒写着、践行着自己最光荣的《人生》,他真实地纪录了历史的《潮涌》。听吧、听吧,带着淇河泥土香味的语言,唱出最优美动听的淇河风韵,他用最朴实的话语,最真挚的笔触,把流失过去的记忆一一给我们拾捡回来,镶嵌在我们每个淇河人心中。

    《人生》这个历史博物馆,是条淇河人物画廊,是本思想艺术教科书,是部乡土人性浪漫史,是部十分珍奇的百科全书,是篇绝妙的淇水交响乐!

    一、一条千人千面千姿百态各具性格特征的淇河人物画廊。

    诗集每首诗刻画的人物,形象千姿百态,性格各具特征,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个活脱脱的人物来。作者在第四章《风情·半老徐娘》里写道:“徐娘半老风韵犹存潇洒优雅/相好的男人仍有俩仨/那关系真叫铁/儿孙也没有办法。”作者仅用一句“相好的男人仍有俩仨”,就把三婶那徐娘半老的神态描绘得淋漓尽致。《风情·牛嫂》写牛嫂那种母老虎的形象也十分逼真、生动,“牛嫂挺牛,打牛哥不是嘴咬,就是耳巴抽。”作者勾勒这一笔,是何等生动,何等形象,它简洁有力而鲜活感人,在读者的脑海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第六章《人生·猴子》中的 “猴子”也非常鲜明生动,讨人欢心:“猴子是外号,其实是个知识青年,因为身材细小,模样像瘦猴,大家才这么喊。”第七章《父老·五叔》写五叔的故事让人失噤发笑,又让人替那些荒唐无知的人可悲。老革命五叔说话老带“是吧”尾者,谁知这一“是吧”不打要紧,倒成了五叔日后挨斗的“理由”,红箍箍们肆意歪曲“是吧”就是“十八”,揪斗五叔:“你咋知道美帝有原子弹十八/你咋又知道苏修有原子弹十八/中国的机密你咋又知道啦/原子弹也是十八?”让读者感到那个时代多么滑稽,多么荒唐!在这里作者写人物对话多么精彩。第七章《父老·胡劳》写胡劳这个人净瞎吹。胡劳,胡唠,好逸恶劳,四处野游,撞骗招摇,海喷给刘大帅看过病,军医会考第一名。几笔简单白描,令读者喷饭。作者如此维妙维肖刻画人物,诗中触手可及,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二、一部丰富而深刻的思想艺术教科书。

    诗集表现的人性美,恰好是思想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作者的一部《人生》,还从多方面给读者展示了人世间的真情,人的心灵,人品道德,这纯朴高尚的人生美德给读者平添了几分厚实的艺术享受,让读者在人性美的体验中收益良多。这也是作者在艺术和思想上的无私贡献之一。

    作者在诗中揭示人性美,不仅使作品平添了别样的韵味,更使人物异常鲜活,且符合客面现实,同时还显示出生活的魅力和别具一格的情调,另外又让读者感到更平和,更亲切,更真实,作品也就更趋近于完美。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接班人的早期教育是一至关重要的。那可不是蜻蜓点水,一朝一夕的事,是需要付出极大的热情和精力去努力实施的,需要倾注全部心血和智慧才得以完成的一项育人工程。人欲成材,必有良师,人欲成才,重在教育,作者本人就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曾长期从事教学和教研工作。作者当然有不同于一般人的感受。《人生》开卷第一章,作者就写《薰陶》,用他亲身经历的一件件难忘的故事,一串串刻骨铭心的记忆,一幅幅画面,一个个场景,细细写来,娓娓说开,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一个个少年的心灵之窗打开了,童真的心灵沐浴着春天的和风细雨,花季的人生和理想的憧憬从少年起步,他们呼吸着最鲜美、最清新的空气,怀着美好的愿望在时代的熏陶和老师的教育下从此开始,在幼小心灵深处生根、萌芽……不是吗?《学雷锋》一篇写得好,那时,“学习雷锋,就早已成为一种社会风气。”作了好事的少年儿童们认为,“向雷锋叔叔学习,这是俺应该做的。”“俺和小伙伴们学叔叔/上军烈属家中去扫地/帮外地拉煤的推坡去/打扫卫生抢着去值日/有回人家找上门来表扬/还死活不敢承认是自己/……谁要说了就不是好孩子。”

    作者写《硬骨头六连》,“苦练军事本领的场景/……对俺一生影响很是深远”。还有焦裕禄那《一把藤椅》上的洞,是焦叔叔用小木棍顶肝痛顶透的窟窿眼。使人读到此处,催人泪下,哽咽难忍,心灵强烈地颤动着!这让读者又看到了共产党人永远不变的“为人民服务”那公仆精神本色。《听老红军讲传统》:苏爷爷十几岁时“讨饭到南方/来到江西/正赶上红军战略大转移/他就在路上参加了红军/见到了毛主席/随毛主席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吃草根树皮,还吃过石头子……使人顿觉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作者《闪闪的红星》一篇诗作,又一次真实地向读者再现当年少年儿童看影片,学习潘冬子争当共产主义接班人的情景,一首《红星照我去战斗》的影片插曲响遍了大江南北、祖国各地。当然淇水河畔的鹤壁也不例外,这里的少年儿童,青年学生、男女老少都能哼着悠扬调子,唱上一番。当时担任教师工作的王俊智先生更是马著先鞭走在人们的最前面:“我专门跑了几趟书店/买回《闪闪的红星》这本书/……觉得这位作者很是了不起/塑造的小英雄很有教育意义/……要是我们的下一代/都像潘冬子/国家富强/肯定没有问题。”于是王俊智先生又忙碌起来,又是教学生们唱《红星照我去战斗》,“又布置作文/题目是/向潘冬子学习。”这不正是《薰陶》的意义所在吗?《薰陶》不正是写《人生》最重要的第一步吗?人性之美是如何出炉的?《薰陶》不是给了读者很好的启示吗?

    三、一部乡土爱情浪漫史。

    作者笔下的爱情故事写得风趣幽默、自然朴素,诗中人物爱恨悲喜、志向追求,情缘纠葛、人品廉耻等等,等等,一古脑地涌上读者的面前,有的让人同情,有的让人憎恶,有的让人敬佩,有的让人唾弃。作者用那娴熟的艺术表现手法从另一个层面给读者揭示了人性之美。《人生》第四章《风情·榆钱儿》写得自然而又风趣:“张老师镦鳖怪得/……女学生榆钱儿看中了他/偷偷给他做鞋/偷偷给他毛衣织/……后来才知道/俺同桌同学提升为师母/摇身一变成了长辈的。”《风情·涛》的爱情纯真朴素,《风情·刘柳》写师生恋,刘柳有胆有识,冲破世俗羁绊,很有个性,风风火火、泼泼辣辣,大胆追求婚姻的幸福,令人敬佩:“也不管爹娘同意不同意/也不管乡邻说三道四风言风语烟火冒/认准的路/就是南墙/她也要撞出一条道。”《风情》里写“半老徐娘”三婶、“寡妇婶”七婶、牛婶、木匠侃、“沾光”六哥、沈易和海珍的“新闻”、宝哥和彩霞的“河东河西”、驴哥、憨叔、二叔,都表现得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并且又各具风格,令人咀嚼回味。尤其写二叔,作者把方方面面更深层的社会问题——人们的封建残余思想观念、婚姻与爱情的关系、爱情的美好属性等等这些错综复杂的情绪都留给了读者去探索。作者开门见山写道:“二叔那年下窑/瓦斯爆炸死在矿上/仨女人悲痛欲绝哭断肝肠。”接下来,作者又细细叙说三个女人的遭遇,一个“婶是外地人/半路改嫁/拖儿带女……/千里跋涉来到了叔的炕上,”又一个“玲姐是二叔红颜知己”,再一个“桂姐和二叔是同村的街坊”、青梅竹马“私定终身”,家人皮绳痛打“逼得桂姐远嫁千里他乡。”读完这一篇《二叔》,故事虽一目了然,但让读者引起了更多更深的思考。作者写《美事》运用对手法,把砘只和金爷勾勒得何等鲜明又鲜活!一个可敬,一个可鄙。《美事》给人的启迪和教益可谓匪浅矣!作者展示人性美的诗章,一行行,一段段,字字句句,美不胜收,《美事》给人的印象是特别难忘的。

    四、一部十分珍奇的百科全书。

    淇水年华系列《人生》,是作者用叙事组诗的形式写出来的一部十分珍奇的乡村百科全书。这位杰出的淇河之子呕心沥血、匠心独运而创作的诗集,既是历史的诗,也是人物的故事,也可以说是诗的小说、传记文学,既是叙事诗,又是写人的画卷。诗集中以事写人,以人说事,借景喻情,充分运用了白描艺术手法来刻画人物,简洁透彻、鲜明生动,诗人技艺之高超,令人叹为观止,让读者在历史的诗卷中流连忘返。诗中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件事、每一个场景,都是那样地鲜活、那样地感人,那样地亲切,使人读着读着便不知不觉融入了诗中,让人为诗中的人和事动情又动容,进而拍案称奇,扼腕叫绝。读诗卷、忆往事、瞻未来,使人不得不为之震撼!

    作者诗中千行百业虎跃龙腾,事件层层迭迭,好似一个“万花筒”,人物众多且形形色色,千姿百态。写人物是一人一面,各具特征、勾勒形象鲜明有度,写景色是一地一风光,别有情趣,平淡之中出精巧,写人的情调是随人随事有感而发,由衷而表,所以才真实,纯朴而又特别亲切。这正是作者创新表现手法的可贵所在。作者写人生的磨炼,写拉煤、割草、打井、讲红军传统、讲硬骨六连、学雷锋、学焦裕禄、入团,还写摸泥鳅、抓螃蟹、薰狐只、套黄鼠狼、捉獾、逮野猪、打兔、逮野鸡。还写那个时期的人和事,写现象,让读者透视本质,不但写出了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人和事,还写出了社会文明的进步,也鞭挞了某些人的阴暗灵魂。《人生》中就写出了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浪淘尽风流人物无数的景象。读来真真切切,思来耐人寻味,回过头不得不去好好总结。读来读去,觉得这些人、这些事就在你身边。

    俊智先生这部诗集,不仅仅见证了诗人本人的人生历史,也真实地再现了淇河人的一段历史,朴实而优美地书写了淇河人苦辣酸甜的一段人生。诗集中涉及了百行千工、百业千匠、纷繁世事、世态炎凉、淇河地域的风土人情,勾勒出了淇河一方的形形色色人物的众生相,确实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百科全书。

    五、一篇绝妙的淇水交响乐。

    作者没有乐器伴奏,可是作者的诗句却演奏出了绝妙的社会生活交响乐,作者的笔写出了峥嵘岁月的新史诗。

    这部诗集,既是传记史的诗篇,又是诗的史卷。作者一笔写来,单一部《人生》就洋洋洒洒一百余首,五千余行,大作如险峰之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又似彩练当空舞——赤橙黄绿青蓝紫。作者那精彩大笔,书写出了精彩人生、精彩淇河、精彩鹤壁、精彩北方、精彩中国!

    作者一气呵成,千姿百态的人物、千人风华、万种风情就跃然纸上了。

    作者笔下的人物,活灵活现,有血有肉、栩栩如生,作者笔下的事件历历在目,恰似刚刚发生,记忆犹新,回味无穷,让人不知不觉地去反思、深思,给人以激励和鞭策,让人警醒,奋发向前。作者虽然说得都是建国以来几十年的历史,但却让读着眼新眼亮,顿悟出人生的真谛,校正你的价值观。读着读着,诗中淇河五谷杂粮酿出的陈年泥封酒香味儿浓郁得直醉人。

    这部诗集写得是“淇水年华”,写的是“淇河之魂”,这正是诗集蕴藏的淇水太行之份量啊!这部淇河乡土味儿极浓的诗集,堪称中华诗坛又一奇葩,淇水春园中一枝奇秀。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大胆探索、大胆创新,具有鲜明的艺术独创性。迄今为止,没有见谁把方言土语、社会百态、人生万象、各色人物都揉和在一起,去创作文学殿堂里最瑰丽华贵的诗章。作者突破了语言的种种门槛,让数不清的淇河方言俚语入诗,读者一见便知是淇河人、淇河事、淇河风情万物……

    王俊智先生呕心沥血创作出来的这部艺术精品,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这部诗集好就好在纯真亲切,朴实无华,美就美在积极向上、奋发有为。这正是真善美在艺术上的有机结合。

    诗写得艺术真实,催人奋进;

    诗中的人物真,诗中的故事美!                                                                     

                                                                                           二OO八年三月二十日写于淇水河畔     

(看王俊智原作请点击此处)

http://wangjunzhi2007.blog.sohu.com/entry/#entry (王俊智的博客)

      相关链接:1、喜闻黍禾泥土香(王俊智民俗叙事组诗序) 2、喜见枝头柿子红(王俊智民俗叙事组诗序)3、诗苑盛开一奇葩(读王俊智叙事长诗  4、一片冰心在玉壶(王俊智民俗叙事  5、淇河乡风味无穷——读俊智先生《…  6、 鹤壁方言版“淇水年华”丛书出版… 7、李春安:《冰山一角说《难忘》——在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王俊智《难忘》、《人生》、《潮涌》研讨会上的发言8、于  侬《一部北方中原社会发展史 ——在淇滨区委宣传部王俊智淇水年华发行座谈会上的发言》 9、 独特的中原史诗 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图》




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主持人:姚慧明  谭文忠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管理: 淇县之窗老农
技术支持:淇县之窗    豫ICP备05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