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故道古地名点击(三、四)
评论探讨 - 研究论述 - 黄河故道古地名点击(三、四)
黄河故道古地名点击(三、四)
 
作者:马金章  加入时间:2008-6-1 13:04:41  
         (2008-05-30 16:11:06)
 
黄河故道古地名点击(三)

黄河在浚县的历史,又可以说是一部战争史。在《浚县志·大事记》中,从新石器时代至中华民国年间,每一页,都有数堆烽火燃烧,数缕狼烟腾起;每一页,都有几番战马嘶鸣,几起兵戈相见。金明昌五年(1194年)之前,也就是黄河在浚县断流之前,战事尤其频繁,战场尤其宏阔。

地理条件、交通运输能力、人力物力资源,是兵事基本要素,黄河使浚县具备了所有的要素。地理上,浚县襟山带河。大伾,浮丘两山平地凸起,视野辽阔,黄河、东汉(隋唐)大运河分别在两山脚下流过,占据了这两个携手并肩的山头,就等于一个大汉一手扼住了东边黄河的鸡脖子,一手扼住了西边大运河的鸡脖子。河流,特别是黄河,既是进攻的通道,又是防御的天然屏障,加之在大伾山东南不到一望之地,有天然军事要塞黎阳关(亦称黎阳津,白马津)。周至宋朝,一直为兵家必争之地。兵马末动,粮草先行。战争打的是后勤保障,是粮秣供给。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下诏,在黎阳置黎阳仓,“此非一邑之仓,乃天下之仓地”。有了黎阳仓,更给黎阳关加重了军事砝码,浚地便成为军事家眼中的攻防天埑,居守要塞,也成为谋略天下、怀揣帝业梦者的逐鹿争雄之地,《浚县志》的编撰者,以秉笔直书的史家笔法,客观平实地记述:

“尚末,殷纣王在黎集结军队,准备征伐东夷,奴隶和平民乘机举兵反抗,《左传》载:“商纣为黎之蒐,东夷叛之。”

“周武王元年,武王伐纣,会诸侯于同山。《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武王克殷,“命南宫括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以振贫弱萌隶。”

“陈胜、吴广义军于秦二世元年(209年)挥军北上,自黎阳关渡河,北略赵地。《史记·张耳陈余列传》记载:“武臣等从白马渡河至诸县。”

“汉高帝五年(前202年),刘邦引兵临河、南乡,听郎中令郑忠元计,使将军刘贾、卢缩率兵两万,骑兵数百,渡白马津入楚地,佐鼓越,烧楚积聚,以绝项羽军食。”

“建武元年(25年),光武帝刘秀在大伾山筑青坛祭天地。是年,于黎阳县设黎阳营。”

“建安四年(199年),曹操进军黎阳,与袁绍几渡争夺黎阳津。”

“建安五年(200)二月,袁绍还军攻白马坡,曹操遣关羽迎战,斩袁将颜良。袁军大败,逐解白马之围。”

“建安八年(203年)曹丕从征自邺城至黎阳,写《黎阳作》四首。”

“西晋永嘉四年(310年)正月,石勒自黎阳津渡河攻占白马。”

这类乏味的引证就此打住吧,因为到了三国、南北朝、隋唐、宋金,帝王将相在浚地争夺黎阳津、黎阳仓的踪迹太繁密,战事太频仍。这些来自《浚县志·大事记》的引文,都可在各朝代的正史中找到相对应的记载,并且多在“本记”中。京城史官的目光,这么频繁地关注黎阳,可见事关重大。

想起余秋雨的一段话:“在一定的时候,历史在明明暗暗地搭建着过程,把过程中的愁苦和感叹留给诗人,但正由于此,诗人的感叹也就成了历史的旁证。”的确,诗人的吟咏,不仅提供给我们洞察历史的另一扇窗口,还会使我们触摸到历史老人的血肉之躯,感受到他生命的呼吸。

唐明皇李隆基有《送李邕之任滑台》诗:“汉家重东郡,宛彼白马津。黎庶既蕃殖,临之劳近臣。远别初首路,今行方及春。课成应第一,良牧尔当仁。”皇族至亲上任送别,既有委以重任的推心置腹的述说,又有依依惜别的无微不至的叮咛。从诗中可以看出,唐明皇深知黎阳关的重要,诗中明说刘邦、刘秀重白马津(黎阳关),对夺取巩固汉家江山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明皇何尝不知他李家为谋得大唐江山而在黎阳的征战劳军,苦心经营呢?《资治通鉴·隋记八》记载:义宁六年(617年),河南,山东大水,饿殍遍野,隋炀帝下诏开黎阳仓,但司仓不按时发粮,死者日数万人。瓦岗军将领徐懋功向首领李密献计夺黎阳仓。李密依计夺取黎阳仓后,开仓赈民,扩充队伍,十日便得兵20多万,并在大伾山顶安营扎寨、筑中军亭,指挥操练兵马,镇守黎阳仓和黎阳关。此时,李渊采用次子李世民的策略,在太原起兵反隋攻下长安,立隋炀帝的十三岁的孙子代王杨侑为傀儡皇帝,即恭帝。次年,隋炀帝被杀,李渊废掉恭帝,在长安自行称帝,建立了唐朝。为巩固唐王朝,唐高祖李渊浱魏征前往黎阳劝徐懋功归唐。徐懋功接受招安后,高祖李渊一则为加强黎阳关和黎阳仓的防务,二则为褒奖徐懋功,设黎州总管府,辖四州(殷、卫、澶、洹)、八县(黎阳、临河、内黄、汤阴、观城、顿丘、繁阳、澶水),徐懋功为黎州总管,封上柱国,并赐姓李。武德四年(621年),徐懋功随李世民迫降王世充,击败夏王窦建德,又随李世民在黎阳召集兵马,攻打徐圆朗大获全胜。李世民即位后,封徐懋功为英国公。徐懋功在黎阳起家,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在黎阳得一名将。徐懋功在唐朝平定天下,巩固政权,维护边境安定上战功显赫,百胜成名,有赛诸葛之称,唐太宗评价他:“古之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岂能及也?”。

咸通年间工部尚书薛能《送冯温往河处》道:“琴剑事行装,河关出北方,秦音尽河内,魏画自黎阳。”薛能是送同事、下属或朋友赴任吧,仍以古人重黎阳循循善诱地告诫冯温:所去的黄河要关,非一般之地。滔滔河水回荡着秦皇汉武的声音,魏武江山画自黎阳。要志存高远,建功立业啊。薛能深知400多年前那段历史,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割剧黄河中下游南部,与袁绍形成南北对峙局面。袁绍据幽、青、冀、并四州,以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为首府,并在黎阳设仓城,屯聚粮秣,与曹操摆开了决战态势。几年间,曹操、曹丕父子与袁绍、袁谭、袁尚父子,各率领自己的劲旅强军,在黎阳境内的黄河两岸,围绕黎阳关、黎阳仓展开了数度争夺攻防战。建安五年,袁绍拟攻许都,与曹操决一雌雄。他先扫除了黄河两岸的障碍,接着大将颜良围攻黎阳城东南的白马,白马为曹操防地,曹操得知白马告急,急速率兵北上救援。曹操用声东击西计策,佯装渡河袭击袁绍首府邺城,袁绍中计引兵迎战。曹操却调整部署,疾趋白马,曹使先铎偏将关羽,与万众之中手起刀落斩掉颜良,良军溃败,遂解白马之围。白马之战,曹操以智取胜,以少胜多,士气大振,为官渡之战创造了有利条件。之后,曹军与袁军又在黎阳进行了数年拉锯式的争夺,曹操从长远计,为谋取袁家首府邺城,在黎阳淇河口,引淇水入白沟,方便了北征军队和粮秣的运输。曹操终于在建安九年(204年)攻克了邺城,得了袁绍四州地盘,从此北方大定。

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行失。宋代也认识到了黎阳境内黄河的军事、经济重要性。政和五年(1115年),督水使孟昌龄上书奏议在大伾山处建浮桥,宋廷诏准。宰相蔡京命孟昌龄为督水监,于大伾、凤凰、紫金山之间架了两座黄河桥,宋徽宗为桥命名:一曰天成桥,一曰荣光桥,由蔡京在大伾山题记刻石纪念,天成桥属浚州,荣光桥属滑州。谁知,蔡京、孟昌龄借建桥之机,聚敛钱财,中饱私囊,富比王室,为世诟病。不仅如此,宋宣和七年(1125年)十月,在金兵大将兀术兵逼浚州后,宋廷守将梁方平见势不利,仓促溃退,并火烧天成桥、荣光桥,淹没宋朝遗兵数千人。金兵没了桥,便在黎阳津利用小舟渡河五天,随渡随进,追击宋朝溃军,直捣汴京。次年四月,金兵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两位皇帝北还,宋将宗泽举兵赶至黎阳关,欲断金兵退路,救回两位皇帝,终因孤军无援设能得逞。

随之,宋朝将京城迁往杭州,北宋完结了,开始了南宋的历史。

天成桥成了宋朝的伤心地。几十年之后,南宋使臣、诗人范成大出使金朝,经过大伾山下,看着天成桥旧址,他不禁悲切长呤《天成桥》诗:“一冈邑屋旧河滩,却望河身百里间。涌土涨沙漫白道,天成桥石在高山。”天成桥早已没了,仅剩下当年蔡京书写的题记还刻在大伾山的巨石上,这是多么大的嘲讽,多么大的遗恨啊!

来源:马金章的博客

黄河故道古地名点击(四)

       关键词:黄河故道平原,黄河故道上的古村落,杨玘屯

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历史上的“浚州八大景”:伾山晓月,龙洞祥云、岁寒双秀、玉女仙迹、同山晚照、善化奇峰、淇门飞雪、卫溪烟雨,其中没有一个是与黄河有关的,按说,流经大伾山脚下的滔滔黄河是八大景无法与之比肩的胜景。有趣的是,浚县历史上留下的金声金振般皇皇大作的诗文,几乎尽是呤诵浚地黄河景观的。这就可以看出,浚地人是敌视黄河的。黄河,带给浚县的,是命悬一线的洪涝泛滥,是提心吊胆的兵荒马乱,所以,浚县人修大佛,最大的祈愿是镇住黄河,并给弥勒佛起了个现实的名字“镇河将军”,力拔山兮气盖势的“镇河将军”发力了,显灵了,金朝明昌五年(1194年),黄河被南推了数十里。黄河从此与浚县告别了。像是依依不舍,临走前,这条巨龙蜕下了它的壳,丢下了它的衣裳,于是,它的壳,它的衣裳,就是那两条长长的金堤,横亘在了浚县的土地上,静卧在了浚县的历史中。

一旦黄河远去,浚县人又对其产生了怀旧的思念,这思念,便化作一个个地名,整日里,有人呼唤,有人读写,从1194年到眼下,800多年的时光,黄河竟还活在浚县人的心中。

浚县黄河故道上的古村落,按地形地貌上分,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安居在黄河故堤、故河床、故河滩上的堤壕、张堤、田堤、了堤头、杨堤、咀头、胡岸、西皮、下河里、打鱼庄、大高村,小高村,河道、临河、湾子、小滩等四五十个村庄;一类是黄河昔日泛水区域的沙咀、东沙地、西沙地、刘沙地、西屯、东屯、元过、宋村,朱村、白毛、临河等村庄。这两类又基本上归属于黄河故道平原。这平原,包括善堂镇全部,黎阳镇与王庄乡一部,面积154平分公里,区内83个行政村,10余万人,耕地近16万亩。

明代哲学家、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教育家王阳明登大伾山,曾作《登大伾山》诗:晓披烟雾入青峦,山寺疏钟万木寒。千古河流成沃野,几年沙势自风湍。水穿石甲龙鳞动,日绕峄头佛顶宽。宫阙五云天北极,高秋更上九霄看。

当年王阳明看到的黄河故道景象,已是一派田园风光,但黄河留给这里的“胎记”黄沙,还在随着风向湍流。这沙龙,经过近500年的治理,到20世纪80年代,才被彻底治理。昔日俗称的“八里沙”,“老沙窝”等不毛之地,今日成了林茂粮丰的农家乐园。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文化的发源地。在她流经浚县的漫长岁月里,尽管带给了浚县一些灾难,但仍不失为母亲河,这灾难,其实是母亲为离开摇篮的子女故意设的绊儿,立的坎儿。被绊倒爬起来了,跨过去了,孩子的膝盖会疼,或许还会哭、会恨,但这正是母亲的欣慰之处哩。她让子女在历练中成长,她在大浪淘沙中淘洗着一种韧性顽强,百折不挠,奔腾到海不复回的浚县精神。

黄河走了,却把一笔巨大的财富馈增留给了这片土地。这馈增,整整800年以后才展示出来。1994年,浚县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谁能说这不是得益于黄河呢?不久,有关黄河文化遗存的浚县大石佛,千佛寺,王阳明、王铎摩崖石刻,浚县泥咕咕,浚县民间社火,接二连三地被确定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浚县是远近有名的“泥塑之乡”。泥塑作品集中产在杨玘屯村,泥塑作品俗称“泥咕咕”,它的用料均来自黄河故道上的澄泥。泥咕咕不仅外观古朴美观,而且能被吹响,会发出不同的天簌般的美妙声音。2006年6月,浚县泥咕咕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村里有一批可称得上大师的泥塑艺人,这些艺人有的是国家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有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民间艺术家,有的被中国民间文艺协会授予“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称号。在这些艺人中,有个大名鼎鼎的泥猴张,他带着“醒泥”(和好的泥),将泥猴提到了加拿大、緬甸、新加坡和美国,他带的醒泥,可是黄河故道上的泥啊!

还有个著名泥塑艺人王蓝田,因他名声远播,曾有德国,俄罗斯等国的文化官员、民俗学家等专程到浚县来寻访他。这些国际友人,临别时少不了要带走一些王蓝田的泥咕咕。于是,这些泥咕咕,被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在不同的地方吹响了。当泥咕咕的声音响彻在莫斯科郊外的白桦林里的时候;当呢咕咕的声音漂游在柏林城湖泊涟漪上的时候,浚县人明白了什么叫黄河精神黄河魂。他们会骄傲地说:这是黄河涛声的回响啊!

马金章的博客




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主持人:姚慧明  谭文忠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郑厚德        管理: 淇县之窗
豫ICP备05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