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边的长城砖
“这些年家里的砖头越来越多,有点钱都让他花在收集和研究砖头上了。”4月27日,在淇县王长安的家中,他的妻子苦笑着对记者说,特别是到春节时别人都忙着回家过年,王长安却背着干粮外出访问去了,他说他要访问的人有的只有在过年时才回家,必须抓住这个机会。这些年他经常背着干粮出门,再背着砖头回来,他说自己收集砖头是为了研究淇河文化,并要求家人不要干涉。
在淇河边长大的王长安今年57岁,他上大学时读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从那时起就对淇河文化产生了兴趣,能将《诗经》中咏叹淇河的诗篇倒背如流。1997年8月,因天气久旱,淇河水位下降,王长安在淇县西岗乡的淇河河滩上发现了一些又大又厚的古砖,在场的张百然老人对他说:“这些砖不知有多少年了,有的砖上面还有字哩。”老人随意的一句话引起了王长安的注意,他翻来翻去查看了几十块古砖,结果未发现一块带字的。“带字的砖很少见,想看带字的砖到我家去吧。”
张百然所说的带字的砖被砌在他家猪圈的墙上,王长安征得他的同意拆下这块砖后,发现上面清晰地显示着“弘治八年河南卫窑造”。这一发现令王长安异常兴奋,当地有传说明朝在淇河边烧造长城砖,难道这块带字的古砖就是明朝时期的长城砖?
从此,王长安开始在淇河两岸走访和考察,留心寻找带字的古砖。至今他已在淇河下游一带收集到了27组(种)、200余块带字的明代古砖。“淇河文化历史悠久,这些文字砖代表着淇河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不可小看这些砖头。”王长安说。出于对淇河文化的热爱,王长安与文字砖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在淇河沿岸走访考察中了解到,淇河下游两岸有6处古窑群遗址。通过查阅史料和请教专家,王长安得知当年明王朝为了修筑长城和营建京城,在河南、河北及山东境内的卫河两岸设立了许多皇家窑场。
那么,在淇河与卫河交汇处的淇河下游发现的文字砖与长城到底有无关系?为了找到答案,王长安将考察的目光由淇河转向卫河,他从卫河的源头一直走访考察到卫河的尽头。10余年来,他在淇河和卫河两岸共收集古砖达千余块,其中带有明朝年号、军队番号和府、县名称的文字砖达750块。
王长安发现文字砖的消息引起了国家文物局和中国长城博物馆有关专家的高度重视。中国古建筑学家、长城研究专家、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先生明确地告诉王长安:“你收集到的带字的砖是明代长城砖,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一定要保护好。”罗哲文说,他以前只见到过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及以后的明代长城砖,王长安发现的长城砖年代最早的为明成化十七年(公元1481年),比他以前看到的明代长城砖早了97年。卫河古为运河,《中国大百科全书》在对“烧造”一词的解释中说,明朝“永乐初,河南、山东以及北直隶河间诸府均于运河沿岸建窑烧砖。”王长安的这一发现,证明当年在淇河沿岸也曾建窑烧砖,他的发现将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注入新的内容。
淇河边的古窑群
淇河下游已发现的6处古窑群遗址在淇河两岸排列约15公里,自北向南依次为浚县卫贤镇黄湾窑群、淇县西岗乡四庄口窑群、淇县西岗乡河口窑群、浚县卫贤镇交卸窑群、淇县西岗乡小河口窑群,还有小河口窑群南1.5公里的皇甫窑群(今属卫辉市)。这6处古窑群被当地百姓称为七十二窑。
浚县文物旅游局副局长张富民说,所谓的“七十二窑”并非指这里的每处窑群都有72座砖窑,72这个数字在古代代表“多”的意思,当年淇河边的砖窑特别多,排列密集,多达数百座,因此这6处古窑群通称七十二窑。
10余年来,王长安对上述6处古窑群遗址进行过无数次走访和考察,掌握了一系列有价值的实物和文字资料。历史上淇河曾多次漫堤,洪水泛滥过程中有些古窑一次次被淤泥掩埋。有的时候,一些被掩埋的古窑经洪水冲刷后又露出地面。还有许多古窑数百年来一直残存在地面上。上世纪50年代以来,当地村民在对淇河河堤进行修复和在河滩平整土地时曾先后多次挖掘出当年的古窑和满窑的古砖,并发现了当时用于制作砖坯的泥盘及大量的砖坯。
记者沿淇河大堤来到浚县卫贤镇的黄湾窑群遗址,当年的皇家窑场就在大堤与河床之间。大堤上下及河滩上随处可见一堆堆或一片片青灰色的半截大砖,一座座残存的古窑在岸边南北排列。在这处长约1公里的窑群遗址上古窑比比皆是,其结构仍依稀可辨,残存的窑门、窑帮、风道、火膛、烟道及窑床让人想象着当年轰轰烈烈的烧造场景。
随行的王长安每到一座古窑,便随手捡起一块砖头敲击窑帮,窑帮像大理石一样坚硬,在砖头敲击下发出声声脆响。来到黄湾窑群遗址的最北端,我们看到了一座残存的古窑立在河边。这座古窑的内壁如刀削一般光滑,淇河的波光映照在窑壁上,映出残缺的辉煌。
在河堤的内侧尚存一座土丘,土丘原来占地面积很大,由于近几年村民平整土地,土丘缩小。据称这座土丘是当年的工部营缮司官员驻地。王长安说,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的介绍,明代的砖瓦烧造事务归工部营缮司负责,“工部派管造官常驻直隶、山东、河南军卫州县”,当年的工部营缮司派官员常驻淇河边,负责管理皇家窑场的烧造与督运。
陪同采访的淇县文史专家关永江说,长城砖上面的文字是在烧制过程中盖在砖坯上的质量检验章,一批砖坯只需少量的检验章,因此带字的长城砖极少,这种带字的砖能够保存到今天非常难得,目前中国长城博物馆仅收藏了6种带字的明代长城砖,而王长安收集的明代各个时期带字的长城砖多达237组(种),简直是一个奇迹。
关永江说,明王朝于1368年建立后便不断受到北方军事集团的侵扰,明成祖朱棣为捍卫疆土曾两次率军扫北,并死在了第二次亲征的路上。后来,明英宗朱祁镇继续亲率大军讨伐北方,不料他这个皇帝反而成了对方的俘虏。因此,效仿秦始皇修筑长城(明朝时称边城)抵御入侵成了明王朝的头等大事。明代的长城工程修筑的规模和持续的时间都远远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这样一项空前浩大的工程动用了全国的财力和人力。在淇河下游沿岸发现的6处古窑群的数百座砖窑密集地排列在岸边,王长安在淇河两岸发现和收集的文字砖说明淇河边的古窑群遗址为明代烧制长城砖的窑场。
上世纪中期以来,修复淇河大堤和平整土地使残存的古窑群遭到了再次毁坏。关永江和王长安曾数次来到淇河边古窑群遗址考察,密集排列的古窑大小基本一致,直径约5.16米,残存的窑门券高1.67米、宽0.86米,每座窑的窑帮四周有3个烟道,烟道宽约0.65米。窑内的遗砖明显大于现代的建筑用砖,其中较大的遗砖长0.5米,宽0.27米,厚0.135米,重25公斤。现在,只能看出遗址上的一座座古窑的大致轮廓了,有的已被夷为平地。
浚县卫贤镇黄湾窑群遗址的东边有个李庄村,记者来到村里采访时正巧赶上十几位老人聚在一起聊天。老人们把淇河边的古窑群称为七十二窑,把古窑群遗存下来的砖头称为大砖,他们都听前辈人说过当年七十二窑烧制的大砖由淇河装船后经卫河运到了北方。老人们告诉记者,七十二窑原来遗留着整窑整窑的大砖,1956年和1963年淇河先后发了两场大水,洪水将古窑里的大砖冲出了地面,村民们把大砖运到家里建房子、修厕所、砌猪圈。上世纪80年代,村民贡志春在淇河滩平整土地时又挖出了两窑大砖。贡志春说,他现在住的房子就是当年用古窑里的大砖建起来的。
淇河边的传说
李庄村的老人们饶有兴趣地向记者讲述了“李娘娘与长城砖”的故事,这个故事在淇河两岸家喻户晓。相传,当年的嘉靖皇帝登基后在全国选娘娘,派出的钦差到各地选美选了3年。这天,钦差来到了位于淇河边的浚县卫贤镇李庄村,得知一户姓李的家中有3个女儿,钦差叫开了这家的门,想看一看是否能从他家的3个女儿中选个娘娘。
李家老两口膝下有3个女儿没有儿子,3个女儿分别叫大妞、二妞和三妞。大妞和二妞长得细皮嫩肉、眉清目秀、身材娇美,而三妞天生是个丑八怪,稀稀拉拉的头发说黄不黄说黑不黑,脸上还长满了雀斑。李家老两口偏爱大妞和二妞,平时家里和地里的粗活笨活舍不得让她俩干,一心想着把她俩养得漂漂亮亮的,将来能嫁个好人家。这样一来,他们家的粗活笨活都让三妞承担下来。三妞却成天乐呵呵的,对什么事情都不计较,干起活来赛过小伙子。
钦差看到李家的大妞和二妞长得都像仙女一样漂亮,便令李老汉接旨。李家老两口得知皇宫里的人选中了他们家的闺女当娘娘,便帮大妞将钦差带来的凤冠霞帔穿戴整齐。不料大妞穿上华丽的衣裳后刚被扶上轿即昏厥过去,从轿里一头栽了出来。李老汉又让二妞换上宫里的衣裳,二妞和姐姐一样刚坐进轿里便两眼发黑一头栽了出来。钦差便说:“大妞二妞都没有当娘娘的福气,换三妞吧。”其实,大妞和二妞是由于突然听说自己要当娘娘了,过度兴奋和紧张才昏过去的。钦差当时只看见了大妞和二妞,就认为三妞也和两个姐姐一样是美女。
这时的三妞正在地里干活,李老汉忙去地里把她叫回来,让她从后门进家免得被钦差看见。三妞换上凤冠霞帔就像换了个人一样,脸上的笑容灿烂动人。她用手遮着脸上了轿,与钦差一路来到了北京。
性格外向的三妞长得虽丑,但她进宫后在皇上面前不卑不亢,对答如流。皇上看着三妞,不由得想起了从前生在淇河边的美女加才女许穆夫人——同样是生在淇河边,眼前的这位娘娘哪能与从前的许穆夫人相比?于是皇上问:“在淇河边长大的姑娘都长得像你这样吗?”三妞随口答:“从前淇河边的姑娘都像花一样,长得很水灵,自从皇上派人在淇河边建窑烧砖以后,窑场一年四季冒黑烟,住在河边的人都被熏成了我这个样子。请皇上把淇河边的窑场都停了吧!”于是,皇上传下旨意,停止在淇河边烧砖。
三妞的一句话为家乡免除了烧砖的劳役。从此,“李娘娘与长城砖”的故事便在淇河边流传开来。
浚县卫贤镇的北纸坊村和南纸坊村紧靠淇河边,俩村村名的来历据说与当年的长城砖有关。长城砖烧好以后,每块砖都要用黄表纸包起来,然后才能装船起运,以免在装卸过程中被损坏。包装长城砖的用纸量非常大,生产黄表纸的地方当时称纸坊,即现在的北纸坊村和南纸坊村。
王长安所收集的长城砖上面的文字记载说明,明朝时期在淇河边从事烧造的时间长达1个世纪左右。可是,关永江说,按照明朝时期的行政区划,上述6处古窑群遗址当时都在淇县境内,他查阅了明朝及后来各个时期的《淇县志》,却发现历代的县志对当年发生在淇河边这样轰轰烈烈的历史事件未曾有过只言片语的记载,这段历史只有根据现有的实物、遗址、相关史料和民间传说来加以考证了。(未完待续) 淇河古窑群与长城砖(续) 来源:淇滨晚报2008-5-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