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县桥盟乡)一门走出俩名宦
文史事件 - 文史资料 - (淇县桥盟乡)一门走出俩名宦
(淇县桥盟乡)一门走出俩名宦
 
作者:陈志付/文 车国胜/图  加入时间:2008-4-2 13:23:09  

  竖立在107国道旁、淇县桥盟乡赵沟村境内的“怀远将军王遵典故里”碑和“光绪帝师王光谦故里”碑,吸引着南来北往的人的目光。
  清朝时期的王遵典和王光谦是两位了不起的人物。康熙皇帝六次南巡中,王遵典三次护驾。王遵典的后人珍藏的圣旨中显示,皇帝先后敕封王遵典为“明威将军”和“怀远将军”。王遵典官至左军总兵,与高遐昌、孙振仍一起被称为康熙时期淇县的“三大名宦”。王光谦则是光绪皇帝的启蒙老师,在光绪登基后又被钦命为日讲官和起居注官。由光绪御赐的长1.90米、宽0.95米的“经明行修”门匾,至今仍完好地保存在王光谦后人的家中。
 

竖立在赵沟村境内107国道边的王遵典故里碑

王遵典的墓碑毁于上世纪60年代,残碑上的文字仍清晰可见

      一门走出俩名宦

  在淇县的采访中,记者发现桥盟乡赵沟村有两块石碑非常醒目地竖立在107国道边,碑上分别刻有“怀远将军王遵典故里”和“光绪帝师王光谦故里”的字样。

  王遵典与王光谦为何等人物?一看石碑就能够想到这两人的来头一定不小。到村里一了解,这两人一文一武,王遵典是清朝康熙皇帝身边的高级武官,先后被敕封为“明威将军”和“怀远将军”,与当时的高遐昌、孙振仍齐名,被称为康熙时期的淇县“三大名宦”。而王光谦既是清朝光绪皇帝的老师(当地人称帝师),又是钦命的皇帝身边的日讲官、起居注官及河南全省学院提督。

  在淇县文史工作者关永江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王遵典的第十代孙王树广的家中。今年65岁的王树广是一名退休教师,他打开祖传的《淇园王氏宗谱》和《王氏典籍》向记者介绍说,王遵典和王光谦均是清朝时期由淇县走出的朝廷命官,他们一个是武将,一是文官,都曾在皇帝身边陪伴了多年。王遵典身为武官,当时人称“大刀将军”,也能文,曾著书立说;王光谦是个文官,且精通武学,因兼任武学考试的考官,故加提督衔。

  王光谦系王遵典的第六代孙,两人由于均为皇帝身边的要员,曾经显赫一时,家乡人称他们是“一门走出俩名宦”。

  记者查阅《淇县志》得知,王遵典,1643年生于淇县桥盟乡,幼时爱走马击剑,善用长柄大刀,好兵略。22岁时中第20名武举人,25岁时调入兵部,考取一等守备。康熙二十五年任江南江北萧营守备总兵,两年后受封明威将军(四品武官)。康熙三十七年任狼镇总兵。康熙五十三年任安庆协标左军总兵,受封怀远将军(三品武官)。王遵典身材魁梧,声若洪钟,才识精敏,身健骁勇,足智多谋,虽武职,亦能文。55岁时在“宦海茫茫,何时是了,吾可归矣”的感叹声中回到故里淇县桥盟乡。

  《淇园王氏宗谱》中记载,王光谦,岁贡生,参加博学鸿辞科考试,中得博学鸿儒,入翰林居官。任帝师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读学士、提督河南全省学院。光绪帝悦其为人,赐“经明行修”御匾,使天下人效之,并着河南省拨款修葺门楼,张挂御匾。

  据王遵典的第十一代孙王荣国介绍,王遵典当年在平定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之乱”时所穿的铠甲与所戴的头盔在他们家一直存放到上世纪。王遵典身材特别高大,王荣国的父亲虽然身高1.85米,当年站在方凳上穿起王遵典的铠甲,铠甲的下边还是拖在了地上,可想而知王遵典的身材有多高。王荣国的父亲戴上王遵典的头盔后头盔能够压在他父亲的肩膀上,说明王遵典的头也特别大。

  “可惜的是这身盔甲在上世纪‘文革’期间失传了。”王荣国遗憾地对记者说。

  赵沟村村民王荣俊系王光谦的第五代孙,当年光绪皇帝御赐王光谦的一块“经明行修”门匾在他家至今保存完好。王荣俊说,1966年“文革”刚一开始,他的父亲便将这块御赐门匾从大门上偷偷地取下后隐藏起来了,否则这块御匾也保留不到今天。


光绪皇帝十分景仰帝师王光谦,额外为他增加八级俸禄。御赐王光谦的门匾至今保存完好

  一天接到俩圣旨

  王遵典身为一员武将,是康熙时期著名的“大刀将军”,他的故事在其家乡一代代流传至今。他小的时候就是村里的孩子王,和小朋友们打斗时七八个孩子一起上也不是他的对手。年轻时的王遵典饭量大得惊人,一顿饭能吃下一尺高一摞的烙饼。与别人比力气时,王遵典抱起大石磙就像搂着一个枕头那样轻松自如。家人看他爱好武术,便请来武术高手给他当教练。由于王遵典悟性高、学得快,请来的教练教不了几天就不是王遵典的对手了,以至于让他把一个个武术教练先后全给打跑了,谁也不敢再教他这样的徒弟。后来,王遵典结婚,新婚的王遵典与妻子一起回门,由于路程较远,王遵典与妻子当晚住在了岳父家。按照当时的风俗,女婿和女儿在岳父家不能同室就寝,岳父便在牲口棚里为王遵典临时支起一张床让他休息。当天夜里岳父梦见牲口棚里卧着一只大白虎,次日醒来后他对女儿说,不可小看了王遵典,他将来能成为一个大人物。

  “那时的人很迷信,梦见白虎就认为是白虎星下凡了。”王树广说。王遵典则把岳父的话当成了一种鼓励,他更加发奋读书和练武,先是考取了秀才,再考取了武秀才,接着考取武举人,后来又考取兵部一等守备。

  王遵典走马上任时是康熙年间。康熙皇帝是历史上一个比较有作为的君主,他要到江南巡察堤防,到基层了解民情,他不允许藩臣分权,因此把清除“三藩”作为首要目标。于是,身健骁勇、武艺高强的王遵典被康熙皇帝视为巩固皇权不可多得的人才,因而获得一步步高升。他在后来的护驾南巡和平定“三藩之乱”的过程中尽显其能,成为名扬四方的“大刀将军”。

  在淇县至今流传着王遵典为娘娘护驾的故事,《王氏典籍》中也记载着王遵典当年三次护驾南巡的经历。其中有一次康熙南巡来到了安庆,随驾的娘娘一时心血来潮要去游黄山,要王遵典带领人马护送。当时有个随驾的大臣对康熙说,江南情况复杂,为掩人耳目,娘娘出游时护送的人马不宜太多,否则容易招惹事端。康熙听信此言,便命王遵典带了十几名身穿便装的侍卫护送娘娘上山。哪知在娘娘上山的半道上遇到了一大群劫匪,把娘娘一行人围得水泄不通。劫匪不知道这次遇到了当朝娘娘,他们高喊要抢个美人回去当压寨夫人。娘娘这时被吓得容颜大变,看到护驾的侍卫一个个死在劫匪的刀下,悔恨不该听了那个大臣的话。王遵典此时慌而不乱,他用被褥裹住娘娘的身体,左手抱起娘娘,右手挥舞大刀杀出了重围。随行的其他侍卫和宫女无一生还,而娘娘在王遵典的护卫下安全地回到了安庆。

  村民们还讲述了“大刀将军打败车轮将军”的故事。相传当年王遵典受命前去讨伐吴三桂,双方交战中王遵典手中的大刀被对方打飞了,情急之下王遵典拔起身边的一棵枣树当武器,打得叛军节节败退。当时吴三桂手下有个大将号称“车轮将军”,他在吴三桂造反时所率的人马所向披靡,接连攻下了贵州、四川和湖广等地,一时间清军中无人能敌。吴三桂得知此次清廷派出了“大刀将军”王遵典前来征战,便命令“车轮将军”上前迎敌。“车轮将军”的看家本领是用车轮作战,在与王遵典的对阵中让手持大刀的王遵典毫无还手之力。王遵典遂丢下大刀,改用长枪对付车轮。激战中,王遵典用长枪把“车轮将军”的车轮挑了个无影无踪,最终活捉“车轮将军”。吴三桂的叛军从此士气大落,最终被清军平灭,王遵典班师回朝。

  屡建奇功的王遵典备受康熙皇帝器重,在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十月二十三日,康熙皇帝为王遵典颁布了两道圣旨,对王遵典的父亲、母亲、继母和王遵典本人及妻子分别给予了“恩赠”和“恩封”。

  这两道圣旨被收录在了《王氏典籍》中。记者从《王氏典籍》中看到,王遵典的父亲王玉辂被“恩封尔为明将军守备管江南萧营守备事”,母亲张氏、继母徐氏同被“恩赠尔为恭人”。另一道圣旨中写到:“王遵典材勇著闻,韬令咸习,戎行振饬,具知士伍,务必军政,修明因见,抚循有素。欣逢庆典,宜焕温纶,特授尔为明威将军。赐之诰命。”同时,王遵典的妻子崔氏被“恩封尔为恭人”。

  随行采访的关永江指着两道圣旨的落款说,两道圣旨落款都是“康熙二十七年十月二十三日”,说明王遵典在这一天同时接到了两道圣旨。在封建时代,家中一旦有人承蒙皇恩,连父母和妻子都跟着沾光,即从前人们所说的母以子贵、妻以夫荣。

  退休教师王树广说,在上世纪中期,他们王家有清朝圣旨的消息不胫而走,于是这两道圣旨被亲戚朋友争相传阅,一传十十传百,结果圣旨不知去向了,幸亏圣旨的内容早已被先人完整地收录在《王氏典籍》中。

  一生两次蹲大狱

  王遵典被封为“明威将军”后,康熙五十三年,康熙皇帝再颁圣旨,加封王遵典为“怀远将军”。按说,这时的王遵典已功成名就,在仕途上应该是如鱼得水了,可是他却对战场和官场产生了强烈的厌倦情绪。时隔不久,王遵典请辞归里,回到淇县家乡过起了田园生活。

  王遵典回家的决定显然是他深思熟虑的结果,他两次坐牢的经历让他不得不正视“伴君如伴虎”的现实。这还要从当年王遵典护驾康熙南巡时冒死保护娘娘的那一次说起。王遵典在劫匪的围追堵截下杀出一条血路,让娘娘安然无恙地回到了康熙皇帝身边,不料当初反对娘娘带大批侍卫出游的那个大臣却在皇帝面前说,娘娘出游不成反而大受惊吓,这是王遵典护驾失职,而且男女授受不亲,王遵典却一路上抱着娘娘,有大不敬之罪。康熙皇帝听之有理,遂命人将王遵典入狱查办。王遵典在刑部大堂据理力争,他说,由于当初提出的由大队人马护送娘娘出游的建议未被采纳,半路上遇到的大批劫匪才敢如此嚣张。至于手抱娘娘之罪,当时不仅隔着衣服,另外还裹有被褥,没有肌肤接触,不能算授受之亲。娘娘听说王遵典为救她而坐牢,便将当时的情景告知皇上,并说王遵典坐牢实属冤枉。康熙认为错怪了王遵典,下旨将他释放了。

  王遵典第二次进大狱是朝中奸臣与叛军吴三桂内外勾结造成的。当年,康熙皇帝察觉“三藩”有反清之心,便命“大刀将军”王遵典任狼镇总兵,以扼守南方通往中原的咽喉要道。王遵典的威名使得吴三桂及其他藩王迟迟不敢妄动,于是吴三桂借安南苗王向朝廷进贡路过狼山之时,命人盗走了部分贡品。镇守狼山的王遵典未经仔细盘查就为进贡的人盖了狼山关印。贡品到达京城清点后发现与清单上的项目不符,朝廷中有个奸臣事前已被吴三桂买通,他据此嫁祸于王遵典,向皇上诬告说王遵典在狼山劫走了部分贡品,有欺君之罪。这次诬告让王遵典再次坐牢,被关了数年之久。

  后来,叛军吴三桂手下的大将“车轮将军”在清军中无人能敌,对清朝政权构成了威胁,王遵典的淇县老乡、兵部给事中高遐昌向朝廷举荐说,要打败“车轮将军”非王遵典不可。朝廷中有人担心王遵典长期蹲监身体受到影响,恐怕不是“车轮将军”的对手,又认为他是有罪之人,上了前线如果临阵倒戈就更麻烦了。高遐昌不惜以全家人的性命为王遵典担保,请求朝廷允许王遵典出战。王遵典被赦后率大军南下,最终活捉了吴三桂的大将“车轮将军”。

  叔侄两人居翰林

  王遵典的后人说,王遵典二次出狱时对朝廷已心灰意冷,但是为了报高遐昌保他出狱之恩,他只得又一次带兵上了前线。后来,王遵典辞官回到家乡,他立下一条家训:“只习文,不习武。”由此可见王遵典内心创伤之重。

  淇县民间有句谚语说:贫习文,富习武。王树广告诉记者,他们王家的人自王遵典以后便开始重文轻武了,到了清光绪时期出了王光谦和王承培叔侄两位翰林院大学士。

  在赵沟村的王荣俊家中,记者看到了当年光绪皇帝御赐王光谦的一块门匾。门匾长1.90米、宽0.95米。右边竖刻文字为:“钦命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读学士,提督河南全省学院,随带加八级景。”中间横刻“经明行修”四个大字。左边落款为:“光绪七年岁次辛巳菊月。”匾的正上方刻着一枚印章,印章的文字有别于汉字,随行采访的关永江和王树广说,印章的文字为满文。

  据王树广介绍,王光谦作为翰林院侍读学士,曾担任光绪皇帝幼年时的启蒙老师。光绪登基后,王光谦继续负责为他讲解《五经》和《四书》,并负责将皇帝每天的起居活动记录下来交给史官保存,因而被称为日讲官和起居注官。同时,王光谦还兼任河南全省武生考试的考官,故称提督河南全省学院。光绪皇帝非常景仰帝师王光谦,另为王光谦加了八级俸禄,即匾上所称的随带加八级景。后来,光绪皇帝还以淇县的山水风光起兴作诗:“淇水烟波半含春色,太行雪松映出青天。”以此表达对帝师王光谦的景仰之情。 
      来源:淇滨晚报2008-4-2




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主持人:姚慧明  谭文忠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郑厚德        管理: 淇县之窗
豫ICP备05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