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冰心在玉壶(王俊智民俗叙事组诗序)
东鳞西爪 - 网友投稿 - 一片冰心在玉壶(王俊智民俗叙事组诗序)
一片冰心在玉壶(王俊智民俗叙事组诗序)
 
作者:宋文丁  加入时间:2008-4-16 17:21:21  
    这里是太行东麓的丘陵地带,东西两架梁把行政辖区分成了三道沟,由南向北被称为南沟中沟北沟。南北两条沟各拥抱一条小河,给干涸的丘陵增添了灵性;中沟内有乡治所,一条出市区的要道贯穿东西,沿道的两侧布满机关企业住宅,一并给古老的土地彰显了现代气派。而世世代代繁衍在这里的人们,陪伴着这沟沟梁梁生活,遗落在这块土地上的古老的现代的酸甜苦辣的故事太多太多了,简直步步有逸闻,寸寸皆传说,俯首更是满目珍奇。如果你有心,一捡就是一大串。
    这其中有着关于吃的故事。
    曾经的天灾人祸,造成了三年的困难时期,吃饭成了大问题。大呼隆大食堂大红薯快尽吃的共产主义,变成了早上汤中午糠晚上稀饭照月亮的现实。最终,糠也没了汤也没了,人们不得不让想象力创造力发挥到极致,把玉米芯红薯秧庄稼秆变成了“食粮”,把田里生的树上长的一切青的东西都变成果腹之物。那时,能接触到粮食的便成了最好的职业,民间有顺口溜道:一天吃八钱,饿不死炊事员,一天吃半两,饿不死司务长;(饲养员说)只要牲口有了料,我就敢跟司务长摽。
    这其中有着关于穿的故事。
    计划经济时期一切靠计划,买东西是要凭证的,买布当然要布证。不论年龄大小个头高低,每人一丈二。刚出生的娃娃也会和姚明一样享受同等待遇。我曾暗暗想过,那时人们要了老大要老二,要了老二要老三,要了老三要老四,无休止的怀孕生子,是不是与多要几尺布证有关?因为如果一个家庭一人结婚,全家人几年都不敢添新衣。娃娃的衣服用料少,孩子多了就划算。这当然是瞎想,不过补丁衣裤子补丁衫,补丁鞋子补丁袜,做一件衣服要计划几年可是真的。有点门道的,把肥料袋请巧裁缝做成了裤子,会招来无数羡慕的眼球。也有人编顺口溜调侃:干部见干部,先提尼龙裤,前面日本产,后面是尿素。
    这其中有着关于行的故事。
    居家过日子,油盐柴米酱醋茶,免不了赶集上店,无论远近,都得靠两条腿,百姓戏称为11号汽车。自行车属高档商品,放在神秘处偷偷地卖。一般人与它是无缘的,一是买不起,等鸡下蛋才能换来盐的百姓没那个闲钱;二是买不来,即使有了闲钱,凭票的东西老农民沾不上边。那时的自行车成了地位和身份的象征。记得一位伟人说过这样的话:卑贱者最聪明。卑贱者们把聪明用到了嘴上,骑不起还能不让我过嘴瘾?于是乎就有了这些骂人的话:远看像条龙,近看铁丝拧,晴天龙驼鳖,雨天鳖驼龙——当然那时没想到有朝一日会把自己骂进去。
    这其中有着发生在眼前不是故事的故事。
    像是一觉醒来,日子一片明媚。
    那几个鲜红的手印掀起的浪潮,随着春风也在这沟沟梁梁间汹涌澎湃。农民们忙活起来了,他们用锄头犁耙的笔头蘸着政策的颜料,把大地打扮得五彩缤纷。沟还是那道沟,梁还是那架梁,以前种啥啥不长,现在插根枯枝都发芽,种根筷子成扁担;以前种一葫芦收两瓢,现在玩那二亩地,让他过黄河跨长江只是在谈笑间。老年人乐了,吃饱了穿暖了种好咱的二亩地啥也不图了。中年人可不只这么想,靠着几年的积攒,拆旧房盖新房拆平房盖楼房,没几年电灯电话楼上楼下出门车当步进门坐沙发,竟都实现了。看看身边的老婆,不知什么时候已由家庭妇女变成了一俏夫人,“做饭的”和平演变成了家庭当权派。
    后生们自有后生的想法,青年们自有青年的打算。二亩责任田施展不开他们的拳脚,乡村的小路不够他们折腾,他们离开了田地,走出了沟梁。有的沿着“独木桥”走向硕士博士之门,有的靠一身技艺滚爬打拼,有的靠经营之才开门办店,有的靠管理得法自当老板……他们这山盼着那山高,永远也不知什么是满足。他们正走着一条与祖辈异样的路,创造着与父辈异样的业绩。路边那一个挨一个的厂房内忙碌的身影,没准儿就是他们。也有舍不得那几亩地的,凭着自己的精明怎么挣钱就怎么来,在那几亩地上变着法儿的玩花样儿:扣大棚,种蔬菜,植苗木,搞花卉……这似乎不是在种田,而是在密针细脚地描云绣花。就是那些干了养鸡养鸭养猪的,也鸡司令鸭大王猪将军的称王称霸,直把市场拓展到北京上海香港澳门。多么能干的一群给点阳光就灿烂、潮头独占的好百姓啊!幽默的乡里人又有了新词:老年人种地也能发家,中年人盖房钱不乱花,妇女们掌权野心不小,小青年办厂(场)事业做大。
    走进这里今日的乡村,扑面而来的是城市的喧嚣,超市,浴池,迪厅,甚至恋歌房,都与城市没有两样,连理发室都变成美容院了。这里的乡亲,用不断线的故事追赶着时代的步伐,在描摹新农村建设、和谐乡里的蓝图时,注定会内容更丰富,情节更动人。
    这散落已久广为分布的太多太多的故事,时时刻刻都在等待着——等着有心人来捡拾,等着有才者来串起。如就这样白白地让时间把他们湮没了,岂不可惜?寂寞的故事们今天终于等来了这个人,他就是它们的老相识俊智先生。他把这些珍珠般的故事捡拾,用文字串成一挂精美的项链,恭敬地佩戴在故乡母亲的胸前,让她光光艳艳地站在了文学之林间。
    认识俊智先生已经好久了,原来知道他是一位勤奋者钻研者。虽然后来当了官,却不会端官的架子。节假日经常骑个除了铃不响哪儿都响的单车,有事没事就往乡间转悠,见谁都乐呵呵地打招呼。他原来搞风俗研究,收获颇丰;后来搞专题研究罗贯中,也得到了权威们的肯定。知道他还是位诗人,却是最近的事。当一部分成三部曲的诗稿放在我面前时,我为之而惊叹:才子就是才子,才情的种字撒向哪儿,哪儿就会长出参天大树。
    记得一次邂逅,我曾给他开玩笑,怎么还像个农民?他笑答:不是像,内里就是个实实在在的农民。这话不假——不是当今的身份,而是内心。他出生农家,曾生活在农村,喝着乡井水吃着家乡饭长大,无论与那些穿开裆裤的伙伴还是叔叔大爷伯母婶婶,无论是求学时的老友还是十里八村的哥儿们,都熟悉得不能再熟悉。只有回到了他们中间,他才觉得回到了家。身在城市,位在官场,可心却留在了故土,留在了家乡——真让人分不清他到底是局长兼农民抑或是农民兼局长。不管他是局长兼农民抑或是农民兼局长,我要说的是,正是有了这份农民的情愫,他才更有写农民的资本;正是有了飞扬的诗情,他才敢用诗歌来捡拾家乡的故事;正是有了作家兼农民的独特视觉,才能把农民外在的变化内心的追求尽收笔底;正是有了故乡的观念,才能使满纸散发着乡土的气息。
    翻开诗集,一个个鲜活而又熟悉的形象向我走来——有的忠厚中透着木讷,有的聪明中透着狡黠;有的勤劳中含着盲目,有的勇敢中含着莽撞;有的奉献中有着利己,有的追求中有着懵懂;有的俭扑中显着吝啬,有的情爱中显着圈套;有的贫寒中不失壮志,有的富贵中露出炫耀……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在老天作幕大地作景汹涌大潮作曲的时代舞台上,这些形象的演员们,在俊智导演的指挥下尽情施展着自己的才华。你也读吧,在这人物的长廊中,没准儿会发现你自己。
    看诗歌的形式,朴素无华土得掉渣,可她有着独特的美丽和格调。一如不施粉黛、布衣荆钗的农家少女,尽显着自己本色的漂亮;又如田野山梁沟畔河边盛开的小花,无大红大紫却也喷吐着自己的芳香。俊智太有才了,让人嫉妒。
    作为一位读者,我喜欢散文家周同宾,读他的作品,就像是到了豫南,看到了那里农民们的喜怒哀乐,体会到了那里农民们的不屈精神。在这里我也要说,我也喜欢诗人王俊智,我把他看成豫北的周同宾。这块土地上的人们,能讲讲自己的故事,看看自己的形象。俊智先生功不可没。
    这块土地应该自豪,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应该自豪,桑梓之情在俊智心目中的位置之崇高,全在诗集中了。在外的游子没忘记自己的根——而且他会永远做到:一片冰心在玉壶。
                                                                      2008年3月28日于淇水苦乐斋
 相关链接:1、难忘(民俗叙事组诗三部曲之一) [王俊智]  2、喜闻黍禾泥土香(王俊智民俗叙事组诗序) [李志林]3、喜见枝头柿子红(王俊智民俗叙事诗序) [胡建洲] 4、 淇河乡风味无穷——读俊智先生《人生》 [于农]



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主持人:姚慧明  谭文忠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郑厚德        管理: 淇县之窗
豫ICP备05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