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乡风味无穷——读俊智先生《人生》
东鳞西爪 - 网友投稿 - 淇河乡风味无穷——读俊智先生《人生》
淇河乡风味无穷——读俊智先生《人生》
 
作者:于 农  加入时间:2008-4-16 16:15:35  
       我和俊智先生都是搞文化宣传出身,有过共同的经历,业余时间也有着共同的爱好,所以常在一起交流,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能“喷”在一起。
      俊智先生是坐底鹤壁人,我们虽然不是老乡,可我在鹤壁也生活了40多年,也可称得起“老鹤壁”了。
      俊智是位有心人,对各种事物爱琢磨,并且兴趣广泛。吹拉弹唱书画照像都能为,虽不能说都是专家,但都不外行。他最拿手的还要是数写作了,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特别是地方风情,方言土语,在他的作品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很耐人寻味。这些都是他多年善于观察、勤于研究的结果。
      这不,他的又一部新作《人生》问世了。前几天,他拿来书样要我为新书作序,这可把我难住了。为作家作序,我可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本人才疏学浅,自感无能为力,但搁不住老友的真情,也扔不下多年的厚意,那就恭敬不如从命,我就先抛砖引玉吧。
我下过乡插过队,对农村很有感情,仔细拜读了俊智先生的《人生》,尤其下乡篇的确感人至深,共鸣多多:
      一、真实地再现了那个年代的时代背景。
      如“下乡”篇:天冷的时候,/忽然锣鼓喧天,/全村人去迎接,/从城里下乡的知识青年。/他们戴着大红花,/打着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红标语,/坐着几辆解放牌大卡车,/从城里越岭翻山,/……由大队干部,/和贫下中农们,/接到大队办……诗句虽简练,却使人的思绪一下就回到了那个年代。
      二、 浓重的乡土气味。
      如“救美”篇:俺队泵房,/紧靠大路旁。/白天抽水浇地,/晚上生产队派人值班泵房。/那天夜里,/是俺和知青老安当值,/先练武后喷话,/玩到半夜就地睡土炕。/俺穿的是布鞋,/他穿的皮鞋,/别的没印象,/他好大的脚臭味,/倒是一夜弥漫在泵房……简练白描的意境,透出浓浓的乡土气味,让人仿佛重又回到了当年曾下乡插队过的生产队。
      三、朴实而生动的语句。
      如“青蛙”篇:我们年龄相仿脾气相投,/练武玩耍淘气得要命,/经常一起下河捉鳖上树掏雀,/逮兔蹿遍南岗北岭,/夜里睡一起,/白天一块劳动。/……知青伙食不强,/我们老百姓家饭菜也不行。/……晚上人静时,/我们提着桶,/手掂手电筒,/下到西河沟,/又趟南苇坑,/手电一照一个准,/青蛙很快就半桶……朴实口语化的诗句,叫人一下就忆起当年的农村青年伙伴来。
      农村的确是个广阔天地,在那里是大有作为的。《人生》的下乡篇,是当年知青们的真实写照,当过上山下乡的知青们,都是深有体会的。因为当时生活条件艰苦,下河抓鱼,捉鳖,逮青蛙,为了解馋,甚至偷鸡摸狗也实在是有,想必老三届的下乡知青们都是深有体会的。艰苦的环境锻炼人,也能造就人才。
      我很佩服俊智先生的记忆,理解他的由衷,《人生》就是他的心声。俊智先生的《人生》,就是他的一部成长史,而我要告诉人们的是,这部书更主要的是一部折射社会的时代发展史。
      《人生》虽然写得很乡土,但淇河风味特浓,读来令人浮想联翩,甚而回味于无穷。
      《人生》是本好书! 
       相关链接:1、难忘(民俗叙事组诗三部曲之一) [王俊智]  2、喜闻黍禾泥土香(王俊智民俗叙事组诗序) [李志林]3、喜见枝头柿子红(王俊智民俗叙事诗序) [胡建洲]



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主持人:姚慧明  谭文忠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郑厚德        管理: 淇县之窗
豫ICP备05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