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潞城:微子清风犹存世
淇河名人 - 古代人物 - 山西潞城:微子清风犹存世
山西潞城:微子清风犹存世
 
作者:狄赫丹  加入时间:2008-4-16 13:19:39  

       2008年04月16日 12:57

雨中比干岭上朦胧的三仁祠,仿佛正在给人们娓娓道来那个三千年的传说

拾级而上原起寺,青龙宝塔塔角悬挂的风铃迎风而响,让人体味着原起寺“暮听铃声夜听潮”的神韵

  历史坐标比干岭上访“三仁” 

  去比干岭时,天空正下着雨。

  驱车东出长治,经潞城,抵微子镇。在春寒料峭中沿盘山路蜿蜒而上,去追寻一个三千年前的故事。这虽然不是一个好天气,但急切感受前贤的期待,让我还是在清明节前的这个雨日登上了久久期待的比干岭。在雨雾扑面中我走近那个有着三千多年传说的山脚下。

  微子古镇隐约可现,这里是三千多年前商纣王的庶兄微子的微子国所在地,而今依旧物阜民丰。眼前横亘着的山岭上,矗立着一座高大建筑,这就是比干岭上的三仁祠。里面供奉着微子、比干、箕子三位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们被圣人孔子尊称为“三仁”。

  古往今来,比干岭流传着一个比干访微子的故事。比干是商朝丞相,又是纣王和微子的叔父。微子是纣王的庶兄。他们的父亲帝乙是商代第二十九位君王。微子生母出身贫寒,纣王生母出身豪富。帝乙传位时怕微子有失帝王尊贵,便将帝位传给纣王。纣王荒淫无道,祸国殃民,朝野反对,纷纷窃议废纣立微。纣王闻听,便赶微子出朝歌(今河南淇县一带),到微子国做诸侯。微子勤政爱民,国富民盈。一向忧国忧民的比干丞相,闻之大喜,专程来访微子,所见所闻,名不虚传。回朝歌便劝纣王效法微子。纣王闻谏大怒,又听妲妃谗言,遂逼比干剖腹挖心。然比干竟没死,他离开朝歌,来找微子。走在微子岭上,见一老妇,专抽草心,便问道:“抽了草心,草岂能活?!”老妇人答道:“子亦无心,为何活着?!”据说,比干若不遇此老妇,百日后还会长出心来,将长寿。然被老妇一语点破,比干即死。此后,人们为纪念比干,便将微子国北端的土山改称比干岭。微子、比干、箕子佳传感动唐王,于唐元和六年(公元811年)在微子岭上建三仁祠,诏封微子仁靖公、箕子仁献公、比干仁献忠烈公。

  当年的三仁祠已毁于抗战时期侵潞日军之手,眼前这座三仁祠是新近所建。微子故地的子民,怀着对古贤的敬仰及其品格清高的崇尚,在这块流淌着文明血液的土地上,将自己心中的企盼塑成蕴含着仁德意义的雕像。中华民族的古代前贤穿越三千年历史,又一次站立在曾经的土地上,他们提倡并用生命践行的文明和谐之清风,正随着眼前“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浸润着这片古老的大地。

  建筑坐标千年古刹原起寺

  从微子镇往东南,一路在山谷中弯来弯去,约十几公里便可下到浊漳河边。站在横跨浊漳河的那座22孔大石桥上,便可望见原起寺。

  我曾无数次地经过这里,但每一次只是望着高崖之上原起寺内的青龙宝塔的塔尖匆匆走过。这次专程探访原起寺,竟是一个阴雨潇潇的日子。冒雨向近百米高的土崖上攀爬,天风斜雨里就传来一阵风铃声。哦!这青龙宝塔塔角悬挂的风铃声响,在这样一个阴雨清冷的日子响得人心里倍感寂寥。

  土崖之上就是一个古老的村落辛安村,原起寺就位于村头紧邻浊漳河的石砌土台上。

  这座占地约1200平方米的古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唐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后经历代维修、扩建,成为唐宋两代混合结构的完整寺院。

  沿着砖砌花栏围墙的通道缓步向上,从寺院东南角的山门推门而入,千年原起寺就如一幅古老画卷徐徐展现在眼前。整个寺院建筑以大雄宝殿为中心,建有香亭、宝塔、佛殿、经幢等。大雄宝殿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琉璃脊屋九盖,飞檐斗拱,雅致古朴,十分壮观。殿前有正方形香亭一座,亭下有八角青石经幢,经幢前刻陀罗尼经及建幢建寺的“铭记”。幢座八面雕刻的使女乐人个个风姿动人,她们那寂寞的舞姿定格了一千多年,至今仍以一种飞扬的姿态展示着她们的神采。殿西矗立着北宋元二年(公元1087年)建造的大圣宝塔(俗称青龙宝塔)巍峨凌云。塔身八角七级,高17米,层层飞檐斗拱,节节精雕细刻,形状各异。塔顶八角安装八个铁人,个个威风凛凛。每个塔角各挂一个铁铃,风过铃响,丁零不止,好像在顽强地讲述着千年原起寺的历史。殿前石柱上刻有楹联:“雾迷塔影烟迷寺,暮听铃声夜听潮”,后檐石柱上刻着:“飞阁流丹临极地,层峦耸翠出重霄”。这两副楹联逼真地描绘了原起寺的景观特色。原起寺规模并不算大,但安排得参差有致,主次分明。崖上起台,台上建寺,寺内举塔,塔高参天。既有古代建筑的雄伟气魄,又有天下名寺的幽雅意境。

  站立院中,在这个雨雾迷茫时分,塔寺沉迷于烟霭之中,静听塔角铃鸣,更觉思绪渺渺。若择晴日登寺远眺,群山环抱,野花竞开,潺潺漳水,粼粼波光,当会是另一番心境。

  体会着原起寺的神韵,我真羡慕辛安村的人们。他们一代代地厮守着原起寺“暮听铃声夜听潮”,古寺的风铃声安慰了他们的心灵,浊漳河的水流滋养了他们的生活,他们就这样心灵满足地面对所有的日子,这真是一种福分。而此刻,我坐在寺院香亭之下避雨,听守庙老人讲与原起寺有关的“仙女化凤”、“圣人造塔”的神话传说,冥想中,身心不觉回到千年以前……

  生活坐标潞城甩饼

  “甩饼”是上党地区独有的一种民间小吃,因起源于潞城,故又称“潞城甩饼”。

  明《潞州志》、清《潞安府志》都有“立春、迎春、鞭春及春盘、春饼”的记载。甩饼就是立春时春饼的一个品种。在潞城一带民间多用驴油制饼,吃甩饼时再卷上腊驴肉,油汪汪,香喷喷,不软不硬,回味无穷。做饼的要领:一是和面时干粉、清水比例要恰当。面团扎透扎匀,离盆离手两不沾。二是操作要利落。制饼时手眼配合,揉剂、擀片、叠折、盘形恰到好处,动作无误,甩出的饼厚薄均匀,大小同鏊。三是掌握好火候。甩饼必须用炭火。火大发黑,火小无色。故在甩饼鏊底下糊一层红土胶泥,烙出的饼才能达到外焦里软的效果。

  潞城甩饼创制于何时,无文字记载。但因其风味鲜美,逐渐流传,远及上党各县。故有民谣流传:“要想真解馋,就到甩饼摊,饱饱吃一顿,如同小过年。”

  民俗坐标老杜与贾村赛社

  在潞城,说起贾村赛社那是无人不晓,而说起与贾村赛社有关的人物,那人人可就要竖起大拇指连声赞叹:“老杜是抢救贾村赛社的功臣!”

  老杜大名叫杜同海,今年已72岁了,老人神态矍铄,比实际年龄要小些。杜同海1955年参加工作,1998年年底从长治市供销社系统退休后回贾村定居。说起贾村赛社,老人便会滔滔不绝,看得出,他为挖掘、整理和恢复贾村赛社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倾注了极大的心血和感情。

  赛社是民间社火的一种,而贾村赛社则比一般社火规模更大,无论从形式到内容也更为丰富。

  贾村赛社大体保存着宋元时的面貌特征。首先是映现着农耕社会“春祈秋报”的古俗古风,每至赛社必请农业始祖“神农炎帝”以及“土地”、“风雨雷电”诸神,活动中有“祭太阳”、“祭太阴”、“祭风”以至“祈雨接水”的古代风俗仪式,赛社中驱傩性的表演原始古朴,今已罕见。其次是保留着模仿唐宋帝王寿诞的礼仪活动,与古籍文献资料中的记载相互映照。再次是保存着宋元伎乐表演的特色和明代乐户制度的形态。

  潞城贾村遗存民间赛社,是上党地区赛社遗存的典型,也是宋元以来赛社文化的一个缩影,是研究中国赛社文化和乐户历史的“活化石”。

  当初开始整理、恢复赛社活动,杜同海只是凭着一个朴素的理念,就是不能让祖宗留下的东西在咱手中失传。所以从1981年开始,老杜就开始了对民间赛社的整理。那时很为难,因为贾村赛社从1944年中断,其间几十年来,一批老艺人包括赛社主礼先生、神厨制作等相继去世,赛社活动似乎成为绝响。老杜克服重重困难,和一些学术机构或研究者一起从民间搜集、收购到一些文字、实物和口头资料。他的坚持终于换来贾村赛社的起死回生——1997年贾村举办“仿古大赛”活动。此后,贾村恢复了办赛社的活动,每年小办一次。

  在老杜的不懈努力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贾村赛社折腾的动静越来越大,直到2006年贾村赛社迎来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大型盛典。这年的8月中旬,“山西长治赛社与乐户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长治召开。来自国内外的宾朋聚首在上党这方承载着两千年华夏文明的厚重土地上,观摩了潞城贾村的赛社活动。说起这些,这位健康的老人更是喜形于色。

  临别之际,老杜抚摸着一块2006年由文化部颁发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牌匾说:“历史总要延续,我的任务就是要把潞城民间社火文化挖掘出来,弘扬它,传承它。”

  杜同海老人不仅挖掘整理了这些“活化石”,更是历次赛社活动的总导演和组织者。一个老人就这样守望着祖先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在几百人轰轰烈烈和形式繁复的赛社场面中,让我们嗅到了远古的气息,让今人与前人心灵相通。

     (来源:山西晚报;特约撰稿人狄赫丹) 转自: 中国新闻往山西新闻




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主持人:姚慧明  谭文忠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郑厚德        管理: 淇县之窗
豫ICP备05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