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尚信墓,系当地屈指可数的一处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墓葬群。墓地上古碑林立、翠柏吐绿,碑上所刻文字分别为明清两朝皇帝对墓主人的敕文和祭文。
刘尚信少年求学时期由于家境极其贫寒,曾一度以酸枣充饥,后来人送其外号“酸枣刘”。“酸枣刘”临终前身穿两套官服,外面是清朝的,里面却是明朝的。4月11日,记者在刘尚信的故里浚县白寺乡采访时一提到刘尚信,当地人说他们那里的人都晓得刘尚信是两朝大夫。
身穿明清两朝官服的刘尚信画像
明朝遗老受清廷器重
浚县大伾山上的“仙崿”、“鹭涛虎岫”和“再至青坛”三处摩崖石刻,在2001年6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留下这些墨宝的是明代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王铎。王铎在明末动乱之际前后两次到浚县投奔好友刘尚信,刘尚信两次陪同王铎登大伾山游览。兴之所至,王铎在山崖上留下了题记。
位于浚县白寺乡西郭村的刘尚信墓为浚县重点保护文物,墓前的几通高大石碑上的碑文分别是明朝和清朝的皇帝敕撰的。
刘尚信墓正前方的两通高大的“奉天诰命”碑
刘尚信何许人也?带着这个疑问,记者来到刘尚信的家乡——浚县采访。浚县文史专家冯国相在介绍了刘尚信的生平事迹后,陪同记者来到了刘尚信的故里浚县白寺乡。
刘尚信是个备受明清两个朝廷器重而自己却不把仕途当回事的人。他当了朝廷命官以后三番五次搁官回乡,一再给皇上撂挑子。在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刘尚信中得进士后当上户部郎中不久,便以需要养病为由回到了浚县的家中。在家待了一段时间后,公元1623年,刘尚信又被提拔为徽州太守。刘尚信是个名副其实的孝子,在当了3年太守后因父亲去世而回乡服丧,这一回便是数年。重新上任不久,又遇母亲病故,刘尚信这次奔丧在家一住就是7年,并发誓不再出去当官了。可是,既已走上仕途便身不由己,朝廷多次派人到浚县催促刘尚信复任,而且在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再次提拔他担任通政司右参议。刘尚信屡受提拔,官阶不断攀升,在外人眼里他应该是春风得意之人。然而,刘尚信念念不忘曾经的誓言,人虽到任心仍在家乡,于是又找了个借口退居乡里。
到了1644年,闯王李自成的起义军占领了浚县,刘尚信不拥护李自成,还公开称他是“伪官”,被李自成发配到汉中。
4年后,出乎意料的是清政府却对他这个明朝遗老格外器重,颁布公文起用刘尚信,让他官复原职,继续任通政司右参议。但这次他还是没有坚持到底,仅为清朝效忠3年便称病回了家。
刘尚信自己无心做官,却极力鼓励儿子安心仕途。他的儿子刘文隽中得进士后刚被授职,刘尚信便送他“清、慎、勤”三个字加以勉励。后来,刘文隽回浚县探望他时打算在家多住一段时间,却遭到刘尚信的批评:“为国忠臣,即为家孝子,何必恋恋私情以为孝耶?”他要求儿子刘文隽做到“履中蹈和,不矫不贪,役轻爱人”。刘文隽没有辜负刘尚信的教诲,后来由兵科给事中升至福建道按察副使。
刘尚信敢给皇帝撂挑子,恐怕与他清心寡欲且恃才傲物的性格有关,但他绝非那种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人。史籍中说,他为官期间“廉洁善政,甚有称誉”,又说他“循分尽职,断疑案,励学校,身价愈重”,面对邪恶时“挺然不屈,犹高其节”。
有这些好名声,让明朝政府一次次地起用刘尚信;也因为有这些好名声,后来的清朝政府没有嫌弃他这个明朝遗老,照样重用了他。
“酸枣刘”的故事
“浚县人都知道从前有个‘酸枣刘’。”无论在浚县县城还是在白寺乡采访,都有人这样告诉记者。
刘尚信求学的经历让记者想起了从前淇县的高遐昌。高遐昌小时候上不起学,常爬到私塾的围墙上偷听先生讲课,后来考中进士,官居兵科给事中。刘尚信一开始天天趴在私塾窗外听课,先生发现后允许他坐到教室里上课,后来他也考中了进士。与高遐昌不同的是,刘尚信小时候家里穷得连饭都吃不上。
刘尚信出生在浚县白寺乡西郭村,年少时成天背着粪筐在外拾粪。距西郭村3公里的白寺乡郝村有座寺院名叫郝寺,郝寺里有个私塾。一天,刘尚信路过那里时听到私塾里正在上课,于是他背着粪筐站在外面听了起来。过了一阵儿,他干脆放下粪筐趴在私塾的窗外继续听里面的先生讲课。此后刘尚信天天来到寺院,把粪筐放到一边后就在私塾窗外听课。一次,私塾先生向学生提了个问题,教室里的学生都答不上来,这时窗外的刘尚信脱口而出,而且答对了。从此,私塾先生免费收下了刘尚信。
私塾里其他学生放学后都各自回家,而私塾先生发现刘尚信一放学就往寺院外面的荒滩上跑。先生向其他学生打听刘尚信老去荒滩干什么。有两个学生便跟踪他来到荒滩,看到他在摘酸枣,边摘边吃,吃完便躺在一棵树下睡觉。同学们这才明白为什么这段时间他们看到刘尚信的大便里都是枣皮和枣核。
后来刘尚信考中进士,当了大官,家乡人于是叫他“酸枣刘”。
刘尚信进京赶考时家里拿不出路费,他便找到了住在白寺乡张寨村的姑姑家。姑姑家比较富裕,可是她看不起这个娘家人,不仅没有提供任何帮助,还对刘尚信说:“穷人家的孩子还做梦去考大官?”刘尚信失望地离开姑姑家,又想起了有一年过年时他来姑姑家想讨些白面回去,姑姑只给了他2斤高粱面,结果让他过年也没有吃上饺子。
刘尚信考中进士后即被授予大行官衔,他回家报喜时专门路过张寨村,并刻意换上赶考时穿的破衣衫去见姑姑。姑姑认为他这次又是出外讨饭路过这里,三言两语便把他打发走了。刘尚信刚离开姑姑家,便有人来对他姑姑说:“西郭村你娘家的刘尚信考上大官回来了,路过村口时坐在大轿里,后面还跟着一群骑马的人。”刘尚信的姑姑不相信,说:“不可能,这孩子刚从外面讨饭回来。”
刘尚信的姑姑还是追到村外想看个究竟。追上一看,大轿里坐的人果然是刘尚信。
浚县民间还流传着“酸枣刘”替恩师和师妹挽回面子的故事。当年,免费收下刘尚信在私塾读书的樊先生被刘尚信称为恩师。樊先生家住白寺乡樊庄村,距西郭村刘尚信的家仅1公里,他膝下只有一个独生女儿,这个独生女嫁给了离家4公里的浚县小河镇同山村一个大户人家。在她出嫁之前,樊先生的亲家以轻蔑的口气问樊先生:“办喜事这天你们家有多少人来送亲?”樊先生听出亲家的言外之意是说自己的女儿没有兄弟姐妹,于是回答说:“小女只有一个在外当差的师哥,到时候不一定能回来。送亲时你们家把开水准备好就行了。”
刘尚信得知师妹的婆家人竟然看不起自己的恩师,便赶在师妹结婚这天带领几千名士兵将师妹送到了同山村。樊先生的亲家没想到有这么多人来送亲,不知该如何招待。刘尚信说:“连开水都不用准备,让大家喝一碗凉水就行了。”当天,刘尚信带来的人把同山村的一口井给喝干了。
在刘尚信的墓志铭中记者了解到,刘尚信乐善好施,为家乡办了许多好事。“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大灾,上疏请赈,浚滑两邑救活者众”。他隐退故里后,“浚之西门湫溢,往来车马阻碍,行役苦之,尚信力请侯邑润修,阖邑称便”。当时浚县“文庙倾圮,尚信捐资缮葺,致宫墙焕然一新”。
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社会动荡,刘尚信的故友、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王铎再次来到浚县投奔刘尚信,寄居在刘尚信的“摄身阁”。王铎由刘尚信陪同在大伾山石崖上留下了“仙崿”等墨宝,这些墨宝后来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两朝大夫刘尚信之墓
“像刘尚信墓这样的古墓在浚县已经不多见了。”陪同采访的冯国相在刘尚信的墓地告诉记者。
位于浚县白寺乡西郭村的刘尚信墓的墓地由刘尚信及其后代的大小30余个墓冢组成,墓地上古碑林立,其中有几通高大的龙头碑上的碑文由明清两朝的皇帝敕撰。记者采访时,打老远就看见了这几通高达5米的龙头碑。
刘尚信墓向南约50米处并排立着的两通高大的龙头碑,均为“奉天诰命”碑,上刻碑文分别由明泰昌元年和明天启三年时的皇帝敕撰。碑文中记载着这两代皇帝对刘尚信的父亲和母亲的诰封。
大石龟上面驮着的是“恩纶碑”
刘尚信墓的左前方25米处所立的一通高5米的龙头碑为“恩纶碑”,碑文为清顺治十三年皇帝为刘尚信敕撰的祭文:“谕祭故通政使管右参议事刘尚信之灵曰:鞠躬尽瘁者,臣子之芳踪。卹死保勤者,国家之盛典。尔刘尚信,性行纯良,才能称职,克襄王事,甫休养以言归旋,负疴告殒。特颁牲醴,用展悼怀。尔若有知,尚其歆享。”
在刘尚信的墓前立着一通高大的石碑,碑上除刻有立碑的年代之外没有正文,随行的人告诉记者,这是因为刘尚信的墓里面有墓志,墓的旁边另有一通卧碑,卧碑和墓志已经把他的生平事迹介绍清楚了。
刘尚信的墓碑被称为无字碑,碑下堆放着残碑断碣
墓地的前方立着保护标志,标明刘尚信墓为当地的重点保护文物,并注明“以刘尚信墓为坐标,向东100米、西15米、南50米、北30米为重点保护区,再分别向外延伸10米为一般保护区”。
西郭村的村民介绍,刘尚信墓前方100多米处原有高大的墓门,为一座石牌坊,早年这座牌坊式的墓门就倒塌了。墓门与刘尚信墓之间原有壮观的十二生肖石雕神道仪仗,每只生肖石雕长约2米、高约1.5米,这些生肖仪仗在上世纪“文革”期间被毁坏。
“好在这里的古碑都完好地保留下来了。”村民们说。
古碑虽然保留到了今天,可是村民们说,古墓遭到了无数次盗挖。1989年1月的一天夜里,西郭村的村民在睡梦中听到了一声巨响,当时都认为是有人在打枪,第二天才发现原来是盗墓贼用炸药将刘尚信的墓给炸开了。村民们顺着盗洞进入墓穴后发现了刘尚信的墓志,他们从墓志上的铭文中了解到了有关刘尚信的更多事情。墓穴内有5间相连的墓室,分别摆放着刘尚信和他的4位夫人的棺椁。
1999年8月的一个夜晚,西郭村的刘存合与另外两位村民发现有人正在盗挖刘尚信父亲刘荣的坟墓,他们上前制止时,从盗洞里爬出来的两个盗墓贼迅速钻进附近的玉米地里不见了踪影。刘存合他们看到这次盗墓贼挖开的盗洞深约2米、直径约0.5米,盗墓贼逃跑时将盗墓用的炸药、雷管、大锤、铁铲、塑料桶、绳子、撬棍、迷彩服等全部留在了盗洞旁。
村民说,这次盗墓被及时发现了,否则盗墓贼就将刘荣的墓给炸开了。村民们还说,其实盗墓贼是在白费工夫,这里的古墓早就被盗空了。
离开刘尚信墓,记者又来到浚县县城的一户居民家中,这户居民家收藏着刘尚信临终前的画像。随行的冯国相指着画像对记者说,画像中刘尚信所穿的衣服非常耐人寻味,外面穿的是清朝官服,而且比较短,将里面的明朝官服露了出来。因为刘尚信曾为明清两朝的大夫,当时他以这样的穿着来画像是刻意所为。
来源:淇滨晚报2008-4-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