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3

(淇县北阳村高遐昌故事)私塾“偷听生”成了给事中
文史事件 - 文史资料 - (淇县北阳村高遐昌故事)私塾“偷听生”成了给事中
(淇县北阳村高遐昌故事)私塾“偷听生”成了给事中
 
作者:陈志付  加入时间:2008-3-5 12:12:15  

  “偷听生”登上进士榜

  “偷听生”的“偷”字用在别的地方多为贬义,而在这里是对高遐昌少年时代强烈求知欲的肯定。如果没有高遐昌当年的“偷”,淇县历史上便少了一位进士,更不会有个令人敬仰的高老官了。

  在淇县采集高遐昌的故事时,从文史工作者到普通百姓都称高遐昌为高老官,高老官是家乡人对高遐昌的尊称。而他的官位也不低,他在清康熙十五年进京应试高中进士后,曾出任知县和知府,后被调到京城任刑部主事、户部郎中、闻内府兵科给事中兼提督九门步军统领,曾掌管全国的财政、户口和京城的刑事与治安保卫工作,也曾辅助皇帝处理奏章、稽查弊误。高遐昌不畏权贵,敢于为民请命,在市井百姓中享有“高青天”的美誉。他晚年回到淇县后投身家乡的公益事业,注重民众教化,是淇县有口皆碑的历史人物。

  在高遐昌的故里淇县北阳镇北阳村,高老官的故事尽人皆知。“高老官一个偷听生还能考取进士哩。”村民们常常用高遐昌的求学经历来训导孩子用功读书。

  生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的高遐昌幼年丧母,由于家里穷,从六七岁开始不得不每天打柴以补家用。有一次高遐昌打柴回来路过一家私塾的墙外,听到里面书声朗朗,就放下柴捆爬到墙头偷听。私塾里的读书声对高遐昌有着极大的诱惑,他从此成了一名“偷听生”。

  一天,私塾先生发现了正在墙上偷听的高遐昌,就把他叫到面前,问他在墙上都听到了什么。令私塾先生想不到的是,高遐昌竟能一字不差地将听到的课文背诵出来。私塾先生看高遐昌是块儿读书的料,便恳请主人允许高遐昌到教室里旁听。高遐昌十分珍惜这难得的机遇,每天天不亮就出门打柴,然后背着柴捆来到私塾跟先生读书。由于他读书特别用功,加上天资聪颖,成了私塾中成绩最好的学生。

  到了清康熙十五年,23岁的高遐昌进京应试,一举中得进士。从此,高遐昌走上了辉煌的人生历程。

  来了高知县,百姓减负担  

  高遐昌考取进士后被派往湖南龙阳县当知县,这个穷苦人出身的知县格外体谅和关心百姓的疾苦。上任伊始,他了解到当地农民税赋沉重,决心要解决这一问题。他在多方调查后向上级递交了调查报告,有理有据地陈述了因过重的税赋给民生带来的严重后果,“力请上官递减之”,并“请展赋期,后皆为定例”。龙阳的老百姓对新来的知县交口称赞:“来了高知县,百姓减负担。”

  不久,高遐昌的父亲高标病故,高遐昌回到淇县办理丧事。家乡父老问到了高遐昌在外为官的情况,高遐昌说道:“小时候家里穷上不起学,爬墙偷听私塾上课,恩师免费让我旁听。现在我当了官就要多为穷人办事,这样才能对得起培养我的恩师。”

  服丧期满,高遐昌被调到广东省广州府东莞县任县令。在东莞,高遐昌同样把百姓的冷暖疾苦挂在心上,着力革除政治和军事上的弊端,做到了“恩威兼济,刁风以惩”,从而赢得了东莞人民的敬仰。后来,高遐昌又调至广东茂名、信宜等县任职。因自己曾有过“偷听生”的经历,高遐昌每到一地任职都要制定措施鼓励穷人的孩子走进学堂。当时,茂名、信宜一带盗匪猖獗,百姓怨声载道,高遐昌“缉盗源,政清讼简”,严惩祸害百姓的坏人,令百姓拍手称快。由于政绩卓著,高遐昌继而又升任高州知府。

  今年67岁的高水然是高遐昌第十七代孙,他对高遐昌时代的那段历史颇有研究。高水然说,清朝政府为了巩固和发展满族人在政治、军事上的势力,在任用官员时有意压制和排斥汉人,尤其是大力削减汉人的兵权。那时候湖广一带的驻军为补充军饷要组织军垦,而朝廷一边克扣汉军的军饷一边加重汉军的屯赋,导致官兵粮饷不足。高遐昌深知这是朝廷有意所为,但他还是上疏请求朝廷重视汉军粮饷不足、生活艰苦的问题,指出由此而引起军心不稳的后果。皇上看到奏章,为缓和矛盾就采纳了高遐昌的意见,下旨减轻汉军军垦屯赋。

  在那个时代,地方上的汉族官员要得到朝廷的提拔重用是很不容易的。而高遐昌在知县和知府的岗位上政绩显著,又深得民心,因而得到了朝廷器重,被调到京城任刑部主事、户部郎中。康熙四十六年,高遐昌升任户部给事中,职责便是专门辅助皇帝处理奏章,稽查和纠正官员的谬误。  

  驳了西宫娘娘的面子  

  穷苦人出身的高遐昌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为民办事的执政理念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入京城当上了一名京官。在京城为官要比在地方上更为复杂,高遐昌所处的环境变了,可是他为民办事、不畏权贵的刚正性格依然如故。至今,在淇县还流传着一个高遐昌惩办皇上小舅子的故事,说的是当年高遐昌在担任刑部主事时不顾西宫娘娘从中说情,将祸害百姓的西宫娘娘的胞弟逮捕法办,京城的商贾百姓齐称高遐昌为“高青天”的事。

  西宫娘娘的这个弟弟叫都合齐,因有姐姐的庇护和娇纵,肆意为非作歹,成为当时京城黑道上的一霸。在高遐昌当上刑部主事后不久,都合齐带领一帮地痞流氓来到珠宝商黄老板的珠宝店敲诈,不仅抢走了店里名贵的宣德炉,还劫走了店老板的女儿。黄老板告到刑部,高遐昌命手下将都合齐一伙如数拘捕。都合齐一开始并未把高遐昌放在眼里,因为以前的刑部主事都对他无可奈何。可是这次都合齐犯在了高遐昌手里,高遐昌见他在人证物证面前不仅拒不招供,态度还很蛮横,就命人给都合齐动刑。都合齐虽是皇上的小舅子,一看真要对他动刑就软了下来,还供认了以前一次次的犯罪事实。

  西宫娘娘得知弟弟被抓进了刑部大牢,立即唤来贴身太监王兰商量对策。王兰便找到高遐昌说,都合齐是皇亲国戚,这次放他一马,等于给了西宫都娘娘一个面子,都娘娘今后定不会亏待高遐昌。高遐昌对王兰说,自己是新上任的刑部主事,如不按国法办事就无法对皇上交代,一句话把王兰给顶了回去。王兰回到都娘娘那里把情况一说,都娘娘一时傻了眼,她知道弟弟这些年做的坏事太多,这次高遐昌一点儿面子也不给,如果让皇上知道了,恐怕都合齐难免一死。

  于是,都娘娘打起了向高遐昌行贿的主意,并吩咐太监王兰去运作。王兰与随从抬着300两银子来到高遐昌府中,对高遐昌说,高大人身为京官,理当在家乡建造一座宗祠以光宗耀祖,都娘娘为资助高大人修建宗祠特意送些银两来,请务必收下。哪知高遐昌这次还是没有给西宫娘娘一点儿面子,立即命门人送客。

  都娘娘见银子原封不动地被抬回来,深感被高遐昌驳了面子,从此对高遐昌怀恨在心。

  商贾齐心解“青天”之难

  都合齐受到法办,都娘娘开始寻思如何给高遐昌小鞋穿。可是,高遐昌很快又被提升为闻内府兵科给事中,兼提督九门步军统领,兼理京畿街道事。时值阴雨连绵,都娘娘心思一动便想出了一计:请皇上一起去碧云寺降香,通往碧云寺的道路必须用干土垫起来,皇上传下圣旨来,看你这个负责皇上保卫和京城街道工作的高遐昌怎么办?

  都娘娘的枕边风一吹,皇上果真下旨,令高遐昌于次日在皇上和都娘娘降香之前将通往碧云寺的道路全部垫上一层干土。可是,几天来一直在下雨,哪来的干土呢?高遐昌明知这是都娘娘在设计刁难自己,可是圣旨下来了不得不照办,他独自一人身穿便装冒雨来到通往碧云寺的道路上巡视,思考着如何落实圣旨。

  当高遐昌走到黄老板的珠宝店门前时,黄老板从店内迎出来说道:“青天大人,请赶快进来避雨。”高遐昌进店落座后,黄老板问他为何在阴雨天一个人出门。高遐昌迟疑了一会儿还是将都娘娘要去降香,皇上下旨让他用干土垫路的事儿说了。黄老板一听也为高遐昌犯愁——接连下了几天雨,这西宫娘娘也太会整人啦!

  从珠宝店出来时雨虽已停了,可高遐昌思来想去还是没有一点办法,娘娘明天就要降香,一夜间哪来的干土啊?于是,高遐昌决定第二天向皇上请罪,辞官回乡。

  第二天天刚亮,有人来向高遐昌报告,通往碧云寺的路上已经垫上了一层干土。高遐昌立即来到路上,看到这条路果然变成了一条干土路。原来,珠宝商黄老板连夜联络了数百家商贾百姓,从各家屋内取出干土垫路,到天亮时他们已经把路铺好了。他们看到高遐昌后一起围了过来说:“高大人抓了都合齐,为民除害,我们甘愿为青天大人效劳。”高遐昌被眼前的情景感动了,不由得热泪盈眶。

  受迫害身陷牢狱

  据《淇县志》记载:康熙四十六年,高遐昌升任户部给事中,后兼任提督九门步军统领。满人托合齐大权旁落心怀不满,与同党一起上奏“高遐昌图谋不轨”。皇帝命刑部彻查,无据。竟准托合齐所奏,依《大清律》规定,当处绞刑,待秋决。秋后复审,官员联名上奏鸣冤,皇帝下诏将高释放。

  高遐昌在京蒙冤的那段经历至今铭记在淇县人心中。时任提督九门步军统领的托合齐为满族大员,统率着京城内外八旗步兵五个营,负责京城九处城门的警戒和整个京城的保卫工作。托合齐自恃与皇帝同族非常骄横,且在商民中巧取豪夺,被给事中王懿德上疏弹劾。时值康熙帝在热河行宫避暑,高遐昌随行。康熙帝将王懿德的奏章交给高遐昌,问高遐昌有什么意见。高遐昌陈述了两点意见:一是托合齐兵权太大,建议将其所辖步兵分出三个营,交由兵部派官统领;二是托合齐为步军提督,不应干预地方民事,请把民事归地方管理。康熙帝采纳了高遐昌的建议,并命高遐昌兼提督九门步兵统领,托合齐协助高遐昌工作。

  大权落到高遐昌手中,托合齐表面上服从,心里却一直不痛快。康熙五十年,有一天康熙帝自畅春园回宫,见城内一些街道被市民的房屋占去许多,遂令尚书赫硕色前去实地察看。托合齐故意将赫硕色引至市民建房较多的街道,他说:“这里的300多间房子都是高遐昌上任后允许市民占用街道建起来的。”赫硕色回去即上奏,使高遐昌入了刑部狱。

  高遐昌入狱后,托合齐要置他于死地,纠集同党在皇帝面前奏道:“高遐昌身为汉人,让百姓占官道,为的是收买人心,图谋不轨。”又奏:“高遐昌受街道居民贿赂,应当加罪。”按照《大清律》,这些罪名一旦成立,当处高遐昌以绞刑。皇帝下旨命刑部深入调查。

  可是,由康熙帝任命的专案组直到秋后也未查出高遐昌图谋不轨和受贿的证据,反而查明高遐昌在任期间剔除许多弊端,深受百姓拥戴。一些耿直的大臣便联名上奏替高遐昌鸣冤,康熙帝最终下诏释放高遐昌。出狱这天,京城商贾百姓闻讯簇拥在刑部大狱门前迎接高遐昌,大家把他抬回到高府。

  回归故乡热心公益

  出狱后的高遐昌对官场已心灰意冷,休养一阵后便称病请求辞官返乡,获康熙皇帝批准。高遐昌离京那天,为他送行的官员和商贾百姓塞道话别,哀怨动天。《淇县志》中称当时送行的人“拥满街道,使高无法前行,一整天竟未走出京城”。由此可见高遐昌在民众心目中的威望。

  高遐昌回到淇县后因其特有的人格魅力同样赢得了家乡人的爱戴,至今淇县人仍尊称他为高老官。他热心家乡的公益事业,而且注重民众教化。他把位于县城内的住宅捐出来,将其改建为康叔祠,又创修淇县文庙、魁星楼、有斐亭,并重修了武公祠。卫康叔和卫武公都是以朝歌为国都的卫国国君,又都是享誉中国历史的人物,修建康叔祠和武公祠是为了教化人们崇尚卫康叔和卫武公的美德,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高遐昌的举动自然受到普遍称赞。

  在淇县,从前唱戏时都要“拉花场”,即在舞台下的观众席拉一条绳子将男女观众隔开。据说“拉花场”是从高遐昌时兴起的。高遐昌辞官回到淇县后有次被请去看戏,演出中有流氓乘机对身边的女观众进行猥亵,高遐昌遂命家丁将流氓教训了一顿,又要求戏班以后唱戏时事先“拉花场”,以保护妇女。后来,“拉花场”的规矩一直保持到解放初期。

  现立于淇县摘星台公园内的高遐昌神道碑又称高家碑,此碑原立于淇县通往京城的驿道旁,碑高2.7米、宽0.7米,上刻“赐进士第,掌登闻内府兵科掌印,都给事中兼理京畿街道事,崇祀名宦乡贤菉园高公神道”。

  传说高家碑的前身为一块木牌。当年高遐昌隐退家乡后,南来北往的官员和商贾路过淇县时感念高遐昌的恩德,总要到高遐昌家探望一番,后来高遐昌去世了许多人还不知道,路过淇县时仍然来高家看望他。高家人只好在驿道旁立一块木牌,告诉人们高遐昌已经去世了。不久,人们捐资制作了这通石碑来替代原先的木牌,以作永久的纪念。

  少年时以打柴度日的高遐昌求知欲极强,常爬墙偷听私塾先生讲课,被称为“偷听生”。私塾先生堪称伯乐,让“偷听生”变为旁听生,免费把他培养成为一名进士,让这个“千里马”步入仕途,进而成为皇帝身边的要员。

  刚直不阿、为官清正、执政为民、乐善好施……淇县人把这些美好的词语用在了高遐昌身上。作为清朝初期的一名高官,高遐昌在百姓中留下了很好的口碑,家乡人至今尊称他为“高老官”。 
      来源:淇滨晚报2008-2-20



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主持人:姚慧明  谭文忠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郑厚德        管理: 淇县之窗
豫ICP备05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