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着王俊智先生的叙事诗集,犹如打开一坛陈年老酒,一股浓郁的香气扑面而来,沁人心脾。 随着诗中的故事,好像回到当年,看到五十年代少年的童趣,六十年代人们的艰难,七十年代青年的虔诚,八十年代人们的欢颜;循着诗中的场景,仿佛穿过时空的隧道,来到老少爷们之间,喷着那东埂岭一犁,西埂岭一耙的家长里短的闲话。眼前浮现出的是与我一起生活的人、曾经历过的事,耳边飘荡着的是带着浓重淇河方言土语的乡音。莫非是那香喷喷的槐叶饭又牵起我温馨的眷眷之情,难道是那翠绿的柳笛又唤起我柔绵的依依共鸣?啊,那么熟悉,那么亲切,这就是我初读《难忘》、《人生》、《潮涌》三部曲的第一感受。 我们这一代人,是撵着共和国的脚步一路跑来的。短短的半个世纪,在历史的长河中只不过是一瞬间。然而,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特别是中国的社会发展史上,这五十多年恐怕将是历史学家浓墨重彩,大书特书的一段历史。在这段历史中,政治方面有沉痛的教训,有成功的经验;经济方面,有不景色的苦楚,有大发展的繁荣。民由贫到富,国由弱到强,整个社会由多变到稳定,持续发展,成为当今太平盛世。这期间,社会历史的变迁,人文习俗的更新,思想观念的转变,物质生活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实在是太大了,用“一日千里”、“日新月异”、“万象更新”一类的词来形容这段历史实不为过。所以这段历史应当如实记录下来,鉴示后人。 作者就是以历史的责任感,以这段历史为背景,以“我”的童年,青年,壮年(也即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十年浩劫、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为时间线索,以“我”独特的审视角度,对准生于斯、长于斯、熟悉于斯,钟情于斯的这块古老的淇河热土和纯朴、善良、勤劳的父老乡亲,摄录下了这块土地上发生的事和人们饱经沧桑的音容笑貌,写下了分别为《难忘》、《人生》、《潮涌》的三部曲叙事诗集,其收录小诗400首左右。 这本诗集以写实的态度,选取记录下了那个年代有代表性的人物和典型事件。不论从主题内容,还是写作艺术上都有明显的个性特点。 一、 这是一幅包括五行八作的原版农村生态图。 这本诗集内容广泛:儿歌童戏,农事民谚,人文礼仪,风俗习惯,古迹传闻,重大事件,各色人物,苦辣酸甜。描绘了古朴的农村自然人文景观,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串串鲜活的面容。书中记叙了上百个人物,有儿时的伙伴,有生产队的头儿,有各式各样的能工巧匠,有称之“脊梁”、“村魂”的乡村精英,幽默风趣的个性,奋争向上的精神,苦难中的顽强不屈,丰收后的满街笑声。透过这些人的人生百味,使我们更加了解了当时的社会,更加了解了当时的农村。 二、这是一座农村的历史陈列馆。 步入诗中描写的境界,似乎进入一个陈列馆。走进这个陈列馆的展厅,我们看到了现实中已不存在了的历史文物,当我们看到这些久违的东西,是那么显眼,那么亲切,令人留恋,使人追忆。儿时自制的《甩灯》、娘做的《风筝》、奶奶剪的《窗花儿》又见了,《雉鸡翎》、《对拐》、《摸树核》的游戏重现了。现在的人们再也不用去弯腰驼背地《推磨》、《推碾》了,现在的儿童更不知为啥要去《捞泔米》充饥、抢吃《忆苦饭》了。《走食堂》、《分饭》作为历史的一页翻过去了,《扫羊粪》、《祈雨》这样的农活、傻事现在没人干了。还有那个年代曾发生的故事,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令人费解,令人疑惑,令人发笑,令人沉思。但这确确实实是当时发生过的。这好像我们在博物馆看到的那些粗瓷大碗、盆盆罐罐,虽缺边少沿,却古朴纯真。那原始的工具器物,虽残破笨重,却弥加珍贵。它能提醒人们,警示后人,曾经的历史,曾经的故事,使人们了解昨天,珍惜今天,为了明天。读着凝重的历史,引起人们深深的沉思。这些有人文史料保存价值的原始材料,录此存照,是一项很有意义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三、这是一首崇尚美好、弘扬正气、讴歌时代、昂扬向上的时代赞歌。 诗集中描绘了农村中形形色色的人物,记叙了大大小小的事件,林林总总,方方面面,客观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当你总体回顾书中所表现的内容,就会发现作者的匠心独具。他是以严肃的态度,较高的立意,摄取一个个能反映时代特征的典型人物和事件作为素材,塑造加工,成为社会的缩影,使人读后,既看到了那个年代的烙印,又使人感到一种昂扬向上的正气在升腾,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在召唤,催人以振奋。表现最明显的就是诗集中的第二部《人生》。它反映主要是六七十年代。凡从那时期走过来的人,一回忆起来,就自然地联想起三年自然灾害,给人带来的苦难,人为的政治斗争,给人带来的惊恐。打打冲冲成英雄,口号喊得越响人越红。这就是当时时代的大背景。可作者没有在这点上聚集,而是选了有利于青少年成长有正面教育意义场景。《硬骨头六连》的意志,《老红军》讲的传统,焦书记的《一把藤椅》,还有南泥湾的《抗大》精神,这些民族的正气,积极向上的精神是我们党历来的优良传统。青年时代经历的《磨练》,不断《求索》,丰富多彩的《人生》,那些勤劳智慧的《能人巧人》,那些挺直《脊梁》,堂堂正正的《村魂》。《春讯》来了,《潮起》、《潮涌》,春天到了,《云卷》、《云舒》。一片真挚的情感表现对生活的热爱,一首激昂的赞歌颂扬父老乡亲。透过字里行间,我品读出作者是秉着“开卷有益”这个古来就提倡的写作宗旨,予人以美,劝人以善,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饱满的热情,褒扬了真善美,传承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还对自然的人性作了侧面的反映。同时,也以较少的篇幅,以批判的角度,揭露和批判了当时政治环境下出现的“畸形怪儿”,以及在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经济大潮中,一部分人兜里有俩钱了,可那一枝红杏也出墙了的不协调现象。 四、这是一部淇河岸边鲜明地域特色的方言小词典。 一打开这本诗集,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语言,地地道道的本地土语,实实在在的乡村方言,也只有说着这土儿巴叽话的人物才表现出了这淇河岸边浓郁的乡土气息,也只有说着这土儿巴叽的人物才能确认是生长在古老淇河边的人。熟悉这方语言的人,一读到它,就感到亲切,了解这方风情的人,一接触到它就如身临其境。不同地域的人操着不同地域的方言语音,所以方言是辨别不同地域人的第一特征。河南的,河北的,鹤壁的,安阳的,一听口音,立马确定。当我们在异地他乡,偶遇一人,一听是那么熟悉的家乡话,啊?“老乡!”一下拉近了距离,一股热流涌满全身。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发挥着最能直接表达情感的功能。作者是土生土长的本地娃娃,他熟悉这块地儿的生活习惯,土语方言,他要记叙这儿的事,所以就原汁原味沿用了打小就从娘嘴里学来的土语,来表达他对这块土地的深深情感。他使用这里的方言,使写出的东西才带有地方色彩,打上了鲜明的地域标签。语言是地方的,才是中华民族的;只有是中华民族的,也才是世界的。否则,如操半土不洋的官腔,谁知道他说的是新疆,还是海南。 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或者说,以我的寡闻少见,是唯一以淇河这方地域为背景,全方位,大跨度,用方言土语记录、赞美、歌颂父老乡亲的作品。它为淇河儿女竖了碑,彰了德,立了言。 作者尽了责任,沥了心血,表达了他那种深深的情愫。 早春满街槐花香,秋后枝头柿子红。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我爱我的家乡,爱家乡的亲人,所以,也喜爱这本诗集。
胡建洲 2008年2月19日
胡建洲 男,1951年2月生,河南鹤壁人,山城区干部,鹤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主要代表作有《捉鬼记》、《老妮儿》、《桔黄色的夕阳》等。 相关链接: 难忘(民俗叙事组诗三部曲之一) [王俊智] 喜闻黍禾泥土香(王俊智民俗叙事组诗序) [李志林]
以下摘自《淇县之窗·淇河论坛》:
ouhuaren 2008-3-7 2:08:12 |
为文人王俊智竖母指 |
王俊智的文学作品深有广(乡)土韵味,所有鹤壁城里乡村人都能看得懂,时气土气和风气展现的(得)淋漓尽致.大家看后都为这个作者竖大母(拇)指,好! | |
ouhuaren 2008-3-6 22:37:32 |
|
ouhuaren 2008-3-6 22:32:3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