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崔村沟废弃的近现代烧缸窑。
较之金代,鹤壁窑元瓷的题款更多也更多样化,诗、词款也频繁出现。
到了元代,鹤壁窑的烧造范围遍及河两岸,根据历次发掘情况来看,元的文化层堆积较厚,位于金代地层之上,为鹤壁窑址最晚的文化层。“从出土的众多书有姓氏款的碗铭看,可知当时窑炉林立、各立牌号、瓷器生产竞争激烈,印证了‘柏灵桥碑记’中‘邑西之人借以养生者不啻数万家’的说法。”鹤壁市文物局专家王文强先生说。 元代窑址何在?《鹤壁市瓷窑遗址一览表》显示,鹤壁市共有古瓷窑址58处,其中市区52处、淇县6处,绝大多数元代窑址仅烧制钧瓷。 看元代窑址前,王文强先带我们看了一处金代窑遗址。它位于鹤壁集乡的鹤壁市矿务局工业中专旁边,现在只有几间荒草“围困”的小平房。王先生说:“1978年夏,就是这个位置,有个位于大路边的窑,马蹄形状,有两三米高、两三米宽,石砌,半边已暴露,有遭到彻底破坏的危险。市博物馆马上组织发掘了两三个月,开了四个三米多深的探方,出了一批东西。” 这个窑是金代窑,出土了一批不错的黑釉瓷器。就在这个窑址南边仅20米处,1988年修路时又发现了一座元代窑炉,这个发现令考古工作者很是惊喜。“这是座大型窑炉,马蹄形,坐西向东,通长9.6米、宽6.8米,窑门、窑顶及窑墙发现时都已损毁。”王文强先生说。 考古人员发现,由于窑室容量大、装坯多,为了保证窑内的烧成温度,窑工们对窑炉结构作了局部改进,除加大烟囱的抽力外,还在窑门两侧增设添加燃料的侧门,多处加煤,不但提高窑内烧成温度,还使器坯受热均匀,提高产品质量。 这是鹤壁市迄今发现的一座结构保存比较完整的大型元代瓷窑,窑内还出土了很多元代钧瓷碗、白釉黑花盆、黑釉缸等残片。 鹤壁窑是民窑,怎么会出官窑系统中的钧窑瓷器呢? 原来宋金元时期,钧窑烧造范围非常广泛,钧窑以河南禹州为中心,向四周蔓延,南至浙江。浙江也发现过不少专门烧钧瓷的窑址,烧的质量不太好。北边山东、山西、内蒙古和东北地区,都发现有烧造钧瓷的。它们的胎可完全不一样,有铁黑、深灰、褐黄、咖啡,乃至白色,什么样的胎都有,可见钧窑瓷器当时许多地方可以随意烧造,它也是个很大的窑系。 钧窑瓷器还有一特点,即它使用的乳浊釉遮盖力强,所以它对胎体要求不高,什么样的胎土都可以遮住。北方广大地区,民窑钧瓷都是大批量烧造碗和盘等民间用具的,今天也能看到不少,也不是很贵。宫廷钧窑大部分是陈列品,历史上它的地位本不是最高,清末民初突然提高,甚至出现这样的话:“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钧窑以红为贵,又有“钧窑挂红,价值连城”之说。其实是以铜为着色剂,高温下通过“窑变”产生斑斓的红或玫瑰色彩,是长沙窑与邛崃窑铜红釉的继承和发展。 钧瓷的发展脉络大致是,颜色由红到蓝,由精致到粗糙的一个过程。元代之后,钧瓷上的红就彻底消失了。 搞清楚整个钧窑的流变过程,再回过头来讲鹤壁窑的钧瓷生产。宋金元时期,它一直有烧造,但到了元代,它变成鹤壁窑最大宗的主流器物,这是为什么呢? 元代仿烧钧瓷成鹤壁窑的“绝唱” 鹤壁窑烧钧瓷,始于金代,但数量不多,金代鹤壁窑出土的钧瓷多为碗、盘等,说明当时烧制钧瓷尚处于初级阶段。“胎色多呈灰或浅灰,釉色有天蓝、天青、豆青等,釉的流动性不强,釉面匀净光亮,不见带有紫斑的现象。内壁满釉,外壁施釉至足根,并在足心内施釉。”王文强先生说。 到了元代,鹤壁窑钧瓷产量远超金代,器型明显增多,有盘、钵、盏、器盖、炉、瓶、罐等。这也成为鹤壁窑元代时期最后一次烧制高峰,因为数十处元代古瓷窑遗址仅烧制钧瓷。 元代钧瓷釉色变化丰富,有天蓝、天青、月白、米黄、蟹青等色。由于釉中含有铜、铁、锡、磷等金属氧化物及矿物质,还原焰烧成后釉色变化多端,釉的流动性强,一件器物上呈现多种色彩。“鹤壁窑所出的元代钧瓷,有的过渡部分出现蓝色或白色结晶,如菟丝纹;有的在天蓝的釉色中,泛出极淡红色,其间杂以极小的白点,釉面交织着冰裂纹;有的釉面上月白、蓝紫、褐黄多种色调融合交汇。还有单一的天蓝釉器,其色如宝石蓝,釉面泛出凝脂般的乳光。”王文强先生说。 但是,鹤壁窑钧瓷产品主要为满足民用,与宋官窑钧瓷相比,相差甚远,这也符合钧窑的整体演变——“颜色由红变蓝,由精致变粗糙。”产量扩大并未能带动质量的提升,历经宋金元,钧瓷由高峰期到达低落期,这也符合事物发展规律。 鹤壁窑元瓷题款多样化 鹤壁窑经过宋金鼎盛,进入元代开始衰落,器物造型和制作工艺给人一种造型呆板、胎质厚重的直观感觉。比如常见的碗盘类,器胎普遍增厚,器物釉及施釉工艺粗糙。无论大小器物,胎质多粗疏气孔较多,所使用瓷土多未经严格过滤、筛选等。 但这一时期,也有它的突出艺术特色。比如它的釉下彩绘,发展成一种除单色釉外最流行的装饰。伴随大型器物出现,也出现了大面积的绘画。绘画布局多采用多层装饰,将元代瓷器的粗犷豪放、重布局不重细节的特点表露无遗。 鱼藻盆作为元代绘画器物大宗,在磁州窑曾被大量发现,估计“鱼”“余”谐音,是当时人们美好愿望的表达。鹤壁窑鱼藻盆有自己的特色。 记者在鹤壁市博物馆见过一件褐彩鱼藻盆,圆唇,宽沿稍卷,敞口浅斜腹,外壁是光润褐釉,内壁是更晶莹的白釉,三道一组的褐色线条,将器内纹饰分成三个部分,盆沿面绘花卉,好像还夹杂有草叶。盆内壁绘仰莲瓣,仰莲瓣中好像还有条细长鱼优游其间。盆底绘双鱼嬉游于水藻间。绘画虚实相间,虽没有画水波纹,但盈水鱼游活泼泼的味道流溢于盆内外。而莲瓣中的鱼更是妙想天开的一笔,它把所有的仰莲瓣都动态化了,好一派荷风骀荡、鱼潜碧水的景象,令人马上想起“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的诗句。盆上密集的不留一丝缝隙的绘画,又深具元人热烈直率的美学风尚。 元代鹤壁窑的绘画技艺,还表现在其经典器物白釉褐彩凤纹罐上。这件器物,1978年在鹤壁窑遗址发掘出土,器表装饰自上而下分为三层,颈下绘俯莲瓣纹,肩上绘二方连续花卉纹,腹部主题纹饰绘单凤口衔牡丹,回首仰视,拖着彩虹般长尾凌空飞舞,凤身除黑彩外,又饰以红棕色,夭矫多姿,更具魅力,元代文化“热烈丰富”的特色再次表露无遗。 鹤壁窑元瓷还有一个特点,较之金代,它的题款更多也更多样化。它有字款、句款和诗词款,字款出现在碗内,句款出现在碗、盘内及瓶子的腹部,诗词款出现在盘、盆内及罐的腹部。 字、句款在金代已出现,元瓷上频繁出现诗、词款,而且多是唐诗和当时人的诗句。我在鹤壁市博物馆见到一件黄釉瓷坛,外壁腹部题有五言诗:“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玉楼巢翡翠,金殿锁鸳鸯。”这是李白《宫中行乐词》的前四句。 我还在一件内褐彩外白地黑花的瓷罐上,看到瓷罐腹部以一首七绝诗作主题装饰:昨日西风烂漫秋,今朝东岸独垂钓。紫袍不识蓑衣客,曾对君王十二流。作者写自己官场失意,隐退山林之意,字写得粗服乱头,却率真有意趣。 还有件瓷器,题字已不全:“……春风散……州烟景儿……浑似玉……祺沽酒……水钓鱼……红尘鞍马记(几)时休”,似为七律,似是反映当时人们厌恶战乱、祈求太平的呼声。 这是怎么回事呢? 收藏大家马未都曾见过写有元曲的元代瓷器(当然是磁州窑系所出,这是其独具的特色),他只讲现象,并没有分析原因。但他讲到金代瓷器上写着宋词写着唐诗,他分析说,尽管“北方已被金管辖,但老百姓的感情依然受汉文化影响。土地沦陷还保留了很多民族情感,这种情感一定要通过文化来体现,如果没有文化,就没有生活支柱”。 以此来解释元代鹤壁窑上所题唐诗,亦是同理。 五百年窑火元末熄灭了 鹤壁窑兴起于晚唐五代,元代末年开始衰亡。“不但是鹤壁窑,包括磁州窑、耀州窑等北方窑口,基本都停烧了。”王文强先生说。这是为什么呢? 从历史原因看,在北宋与辽国、南宋与金国的武力对峙中,北方大量工匠活得不安生,都迁移到南方景德镇等地了,南方窑开始人才辈出,景德镇开始有“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的俗语。北方窑的衰败,南方窑的兴盛,是一个大的趋势。而南方瓷器因其物美价廉,反过来又对北方瓷业造成很大冲击。 从时代背景看,鹤壁窑所处中原地区,元朝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尖锐,大量平民和手工业者沦为奴隶,落后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蒙古统治者在对外战争中,把工匠俘虏过来作为战利品,或分配给政府和贵族使用,或编配到军队中做军匠,生活境遇悲惨。民间手工业虽有庞大市场,难免受到元朝统治者摧残和制约。 因了元朝统治者的暴虐腐败,北方广大地区反元斗争风起云涌。公元1278年(至元十五年)山西平阳(今临汾)李二“谋乱”;公元1284年(至元二十一年),河北任邱县李移住“谋叛”。与此同时,天灾也不断出现。从公元1324年(泰定元年)开始,“河决,山崩,大旱”的记载史不绝书。公元1329年(天历二年),河南一带饥饿死者一千九百五十人,饥者二万七千四百余人。当时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昔日耕桑,变成草芥”,“道路榛塞,人烟断绝”,万民逃难者四处可见,民居城池皆废墟,社会经济十分凋敝。瓷业之衰,在所难免。 鹤壁窑火,灭于元代。我行走于今时的鹤壁,试图找寻其薪尽火传的遗迹。 2008年9月26日下午,我赶到鹤壁市姬家山乡崔村沟,这是山坳里的一个小村,考古调查资料上显示,它有北宋金元时代窑址(地表已无存)。 进村时天落微雨,更显静谧。村中一条大沟,沟边若干人家架石板于沟上,便于往来。村头村尾街边树下,处处可见一口口瓦缸被随处丢弃,或砌入院墙,或垒入厨、厕,聊充砖石之用。王文强先生说:“崔村沟一直有‘打了缸你别急,崔村沟一把泥’之说,做陶年头长了。” 我试图前溯其做陶历史,看是否能找寻到元之后至今信息。村中85岁的王姓老人想了好一阵子也只能告诉我们:“没听说过原来有瓷窑烧盆烧碗,烧缸听说在清朝开始烧的。” 鹤壁市鹤山区旅游文物局骆宝林局长说新中国成立后,这儿也建过陶瓷厂,现已停产。 (全文完) 崔村沟是鹤壁市姬家山乡的一个小乡村,据考古调查资料显示,它有北宋金元时期的窑址,如今当时的窑址已不存,但随处丢弃的一口口瓦缸,仍表明这里曾经的陶瓷烧造盛况。
http://www.dahe.cn 大河报 A35 厚重河南 2008年10月15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