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3

朝顶路上的浚县社火
风物民俗 - 民俗传说 - 朝顶路上的浚县社火
朝顶路上的浚县社火
 
作者:马 珂 文/图  加入时间:2008-10-16 12:25:53  

王群画作《正月》再现了浚县正月古庙会中的社火景象

      今年6月,浚县社火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火,今后将如何保护和传承?2009年浚县社火将如何更好地举办以打造精品民间社火?社火传承路上的困境与艰难是否正困扰着“社火人”?

  浚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专家学者们评价说,古老的浚县民间文化是构成中原文化乃至中华民族黄河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民间社火是浚县群众性传统娱乐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历史悠久,始于上古虞舜时期,成熟于唐宋,盛于明清。浚县社火是古老的宫廷和民间歌舞的遗存,对其进行发掘、抢救和保护,对丰富和完善宫廷和民间舞蹈史将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  

  浚县社火源远流长

  社火作为一种古老的风俗表演,在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它源于古人对土地与火的崇拜,“社”为土地之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社火产生于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是远古时期巫术和图腾崇拜的产物。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中国,土地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民俗学家顾颉刚先生在《古史辩》中这样记述社:“社是土地之神,从天子到庶民立有不等的社。乡村祭神的结会,迎神送祟的庙会,朝顶进香的香会,都是社会的变相。”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时期人们凭着原始思维认为火是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而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观念。每逢农历正月期间,人们以歌舞等形式拜神、祭祀,表达对社神、火神的崇拜,以驱邪避凶,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安居乐业。后经千百年来的锤炼、发展,其性质也由古代的“娱神”转化成现代的“娱人”。

  社火在各地的称谓不同,有称“游神”、“迎神”的,有称“过神”、“看神”的,还有称“故事”的……社火在浚县民间则称“玩会”,简称“会”,它包含高跷、秧歌、花船、竹马、龙灯、抬阁、背阁、大头舞、盘鼓等。浚县的玩会,带着远古时期童贞的记忆,代代相传,至今鲜活着浚县的民间文化,浓郁着岁岁的年味,丰富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浚县的社火是群众自发组织的进香朝拜活动,它与正月古庙会是相依相存的,浚县的庙会有多久远,社火就有多久远。如果把古庙会看成一幅人文画卷的话,那么社火便是这幅画卷里最亮丽的一笔;如果把古庙会看成是一台大戏的话,那么社火便是古庙会的重头戏。浚县的社火与古庙会是如此难以割舍,这或许就是当地人把社火称之为“玩会”、“会”的原因吧。那么,浚县社火最早的祭祀对象,会不会就是庙会的祭祀对象呢?

  由此,说起浚县的社火,就不得不说起浚县的正月古庙会了。之所以称它为古庙会,一是由于年代久远。众多专家学者考证后认为,浚县正月古庙会应该形成于大伾山大石佛开凿的后赵时期。据《大伾山志》记载,后赵皇帝石勒开凿大伾山大石佛时,民众集结进香,朝山拜佛,形成庙会。而它的萌芽则要比后赵时期更为久远,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二是离不开庙,庙会因庙而生、因庙而兴。有了庙,就有了与之有关的诸多祭祀活动。

  据浚县西街的一位老人说,浚县古庙会最早的祭祀对象,主要是在当地治水有功的水神,他们是大禹、二郎神和镇河将军(弥勒佛)。浚县是古黄河的流经地,滔滔黄河水曾从大伾山东侧滚滚流过。那时黄河水经常泛滥,在浚县先民的信仰中,水神二郎神是最早崇拜的神灵之一。传说,上古时期,专司水患及疾病的二郎神为防水灾,担大伾、浮丘二山堵河口。《浚县志》、《大伾山志》均记载有:大伾山、浮丘山上最早的庙宇中就有二郎神庙,并有道士主持香火。后来,大禹治水于大伾。被奉为五经之首的《尚书》记载,大禹治水,“东过洛纳,至于大伾”。水患平息后,浚县先民为了纪念大禹治水的功绩,在大禹曾治水的大伾山东南侧建了禹王庙,后由清朝县令刘德新迁至山顶。到了后赵时期,为防水患,皇帝石勒又在大伾山东麓开凿了北方最大、全国最早的大石佛,当地人称这尊大佛为“镇河将军”,表现了浚县先民在黄河水患频发的年代祈求上苍消除水患的迫切愿望。

  浚县文物旅游局张富民说,浚县社火起源于古代的腊祭。所谓腊祭,即是原始先民为了表示对神的虔诚而举行的一种祭百神的活动。古书记载说,腊日这天,“村人并击细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驱除疾病。《礼记·杂记》记载有:春秋时,子贡和老师孔子观看为酬谢农神而举办的腊祭活动,子贡看到盛大的祭祀场面,激动地说“一国之人皆狂”。孔子的高徒子贡为浚县(卫国境内)人,在孔子游历讲学的14年中,有12年是在卫国。由此来看,子贡与孔子所议论的腊祭,很大可能就是在卫国。  

  深厚的文化底蕴  

  浚县社火不仅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而且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浚县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了多姿多彩的民间社火表演形式。多姿多彩的民间社火表演形式又丰富了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社火正如一条穿越时空的纽带将传统与现代紧紧联系在一起。

  锣鼓是社火的灵魂。时入腊月,每至黄昏,“咚咚”的锣鼓声便从各处传来。直到农历正月初九、十五、十六这几天,上了装的“会员”,在号角阵阵、锣鼓声声里,踩着高跷,扭起秧歌,舞狮游龙、走街串巷,一步步地涌往山顶朝拜。场面宏大,气势恢弘,如排山倒海般震撼人心,令人不禁在心底油然而生敬畏之情。

  张富民说,在过去,浚县的社火玩会有火神会、老君会等以各路神祇命名的会。玉皇大帝的诞辰日正月初九以及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十五、十六)为主要表演日。春节重在礼,元宵节重在乐。元宵节时的表演为社火的高潮,届时,白天社火,晚上花灯。正月初八下午到晚上先游街预演,正月十五晚上也是游街预演。初九那天社火玩会上大伾山朝拜玉皇,在吕祖祠的门外平台上表演;十六那天上浮丘山朝拜碧霞元君,在碧霞宫前朝顶。浚县社火规模大、分布广,现有玩会60多家。有东街的秧歌、北街的背阁、北关的小竹马,以及分散在四乡村落里的抬老四、打花棍、舞龙、跑旱船等。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在形式多样、精彩纷呈的社火表演中,踩高跷有着鲜明的地域风情和民族色彩。一班玩会队伍里参与高跷表演的通常有20来人,人人都有固定角色,每个角色都有特定的内容与寓意,包含了众多当地流传下来的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当地的高跷绝技表演中还伴有拉弦伴奏及高跷唱词。

  城镇西街村73岁的文化老人李顺波祖上辈辈都是社火表演骨干,轮到他这辈,更是对社火情有独钟。他十几岁时就跟着大人学唱秧歌小调,至今出口能唱。他曾抢救、发掘并保留下来了类似古代角抵戏的二鬼摔跤,俗称“二鬼打架”的节目。他说,每一个村的社火套路都是祖祖辈辈口传身教延续下来的。

  跑旱船是浚县社火中别具特色的一种表演形式,形象地再现了当地隋朝时期的民俗风情。旱船也叫花船,社火表演叫跑旱船。表演者以陆地代水,以足代行船,手持花布船道具,另有一艄公在旁划桨,后有手端莲花灯的女子。其角色大多取自民间故事,如“赵匡胤千里送京娘”、“陈妙常赶船”、“白蛇大闹金山寺”等。浚县是古黄河和大运河(卫河)的流经地,隋炀帝时代,水上交通便利,船来帆往如云。隋炀帝三征高丽,百万大军走永济渠(大运河),龙舟船队就停在黎阳(浚县)渡口。黄河与卫河边成长了一代又一代的船工。后来,黄河改道了,卫河停运了,船也没有了。如今,人们只能从社火“跑旱船”中寻找当年的影子了。 

  传承中的困境与期望  

  据当地群众反映,最近几年的社火,从规模和内容上与往年相比已大不如前。比如,参加人数逐年下降,节目内容逐年减少,一些传统的技艺濒临失传。由于经济利益等原因,人们参加社火的积极性普遍降低,是社火传承中最大的困境。

  家住浚县城关镇东大街的郑中如老人,曾是浚县玩会的老会首及主要组织人之一,他不仅善于讲述民间故事,而且还热衷于秧歌表演。老人今年虽年近八旬了,但仍旧为浚县社火的发展牵肠挂肚。记者找到他时,这位戴着老花镜的老人拄着拐杖,颤巍巍地站在门口。旁边的老伴说他“成天为秧歌后继无人担忧,跑了不少地方,上门拜访了不少领导,如今腿脚有点不灵便了,想去哪也难去了”。

  郑中如老人8岁就开始出会上装,一直到40岁。如今,讲起社火,讲起秧歌来,老人还激动得红光满面,好像回到了当年。他说,他年轻时,浚县东大街家家户户都会唱秧歌,就像现在青年人唱流行歌曲一样,拉着风箱、蒸着馒头时都唱着秧歌小调。以前出会时,秧歌队像高跷一样有不同角色,且伴有秧歌小调。那时,不光扭秧歌时唱秧歌小调,就是踩高跷、耍杂耍的也都唱着秧歌唱词。那时的会比现在的会更有看头。现在,玩会上山朝顶,不光踩高跷、耍杂耍的不唱了,就是扭秧歌的也只扭不唱了。“没了唱词,秧歌就像只剩下了骨架,没了灵魂。”郑中如老人惋惜地说。

  据郑中如老人讲,前些年他还在县里召集了能唱秧歌小调的18人进行表演,那次表演在县里打得很响。“我在世上的年岁虽不多了,但也要尽微薄之力,把我所会的浚县秧歌唱词写下来、谱上曲,抓紧时间整理出来,有用的。要不,我这一去世,那些秧歌唱词再想找,就找不回来了。”老人感伤地说。 

  针对浚县社火如何保护与传承的问题,笔者找到了多年来为社火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奔波的浚县文化馆馆长郑继青。他说,对于传统丢失的技艺,要进行田野式普查。具体做法是:第一,深入乡镇到各家各户访问,在节目种类、内容、参加人数等方面,进行详细记录,并把所有参加社火的单位登记入册。采取重点项目重点做工作的方式,在现有技艺的基础上,对面临消亡的技艺挖掘、保护、传承。第二,优化庙会环境,政府施行优惠、补贴政策,提高群众参与社火的积极性。比如,每年举办社火大赛,从物质和精神上激发群众参与社火的积极性。至今浚县社火大赛已举办了20多届,2009年将办成中原地区乃至全国性的社火大赛。届时,将邀请外省市的社火团体前来参赛,进而引发人们对社火表演的热情,并取长补短,为打造浚县精品民间社火构建良好的平台。

  听了郑馆长的话,那上山朝顶的景象再次浮现于笔者脑海中。在浚县社火这条朝圣的路上,我们看到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传承人,前赴后继,永朝顶峰。

      来源:淇滨晚报2008-10-15




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主持人:姚慧明  谭文忠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管理: 淇县之窗老农
技术支持:淇县之窗    豫ICP备05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