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河文化研究3

淇河文化研究的现状与发展
评论探讨 - 研究论述 - 淇河文化研究的现状与发展
淇河文化研究的现状与发展
 
作者:任慧生  加入时间:2008-10-1 10:27:22  

 

市委、市府提出要建设工业大市、文化大市,市委宣传部也作出了积极的计划与安排,开发区在建设淇河公园时召开了专题座谈会,有关单位也一再邀请各方面的专家畅谈淇河文化,并将之作为计划中旅游经济带主创理念,因此,淇河文化一时成为时髦的话题。但是,我们的淇河文化研究的现状如何呢?能否满足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的需要呢?

淇河流域的文明的发轫,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大赉店新石器遗址中所蕴涵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先商文化,表明了一个完整的文明发展历程。但淇河流域真正成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成为文化最发达的区域,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和内涵,具备完整的文化形态,则是商王朝晚期帝武乙迁都沫邑至周王朝卫国前期,具体年代约为公元前1110——660年,亦即卫文公迁都楚丘为止。在此期间,淇河流域不仅人文荟萃,名士云集,而且集商周文化于一身,独步一时,对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理念的形成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淇河文化的鼎盛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变革时期。王国维在他的名作《殷周制度论》开篇便道:“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并指出:“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移转;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又自其表言之,则古圣人之所以取天下及所以守之者,若无以异于后世之帝王;而自其里言之,则其制度文物与其立制之本意,乃出于万世治安之大计,其心术与规摩,迥非后世帝王所能梦见也。”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坚,大多确立于此时。嫡长继承制,宗法制,分封制,去宗教化的世俗核心理念,以道德为依皈的政治伦理主义,等等,均发端于此。王国维说:“是故有立子之制,而君位定;有封建子弟之制,而异姓之势弱,天子之位尊;有嫡庶之制,于是有宗法、有服术,而自国以至天下合为一家;有卿、大夫不世之制,则贤才得以进;有同姓不婚之制,而男女之别严。且异姓之国,非宗法之所能统者,以婚媾甥舅之谊通之。”而当代学者更从文化,思想,政治等方面予以深刻的阐释与解析,并且将变革的时间扩展至春秋战国,其时间大约与淇河文化的鼎盛时期相当。因此,发掘、研究淇河文化,对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演变,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我市的淇河文化研究,起步于2001年,召开了第一届淇河文化研讨会。李建东等将会议论文编辑,与2004年出版了《淇河文化论集》,收集文章27篇。其后数年间,鹤壁日报、文化局先后举办了多次淇河文化研讨会和座谈会。2005年,姚慧明、谭文忠等创办淇河文化研究网站,每年一卷,现已出三卷,刊发文章397篇。同年,由鹤壁市淇滨区庞村镇农民筹建的,庞村镇扈家大院原址原貌的基础上改造、修缮的以农业为主题,收集、保护在鹤壁发掘的农业文物,展示、研究鹤壁农业发展历史的淇河文化博物馆开馆淇县政府办的淇县之窗网站也发表了不少有关文章。20074月,鹤壁市举办淇河文化旅游节。

通观我市的淇河文化研究,不难发现,有三个显著特征:一是我市的淇河文化研究是自发的、无序的、业余的,所有的研究者都是凭着个人爱好、利用业余时间、独自进行自己的研究。没有完整的计划、科学的选题、和有效的组织与分工。而且,受制于时间、资料、环境,不能也无力进行系统、深入、全面的研究。因此,虽然十年过去,却成果了了。二是官方与民间两张皮。十年之中,官方曾多次邀请有关专家莅鹤召开淇河文化座谈会,而民间的淇河文化研究也一直在默默进行,但二者却象两条平行线,距离很近却不交叉。专家们没有因为

来了几次而对淇河文化加深研究,研究者没有因为专家们的多次光临而加强交流、水平提高,双方的努力既没有形成有效交流和互补,又没有结出应有的成果,等到需要成果时,才发现依然两手空空。三是淇河文化的研究尚未上升到理性的、科学的、规范的、系统的学术层次,而是依然停留在业余的非学术性的摭拾传说故事的层次上,成果缺乏科学性、严谨性、权威性,很难被学术界和其他地方认可。

那么,如何才能促进淇河文化研究深入发展,提高淇河文化研究的水平和境界,避免平庸和昙花一现呢?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变无序为有序。政府应当成立专门的机构来组织、计划和协调淇河文化研究的进程,把淇河文化研究引向全面和深入;政府应加大投入,设立专项研究课题和基金,组织力量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要和专业院校、有关专家进行联合,加强对本地淇河文化研究人员的指导,切实提高淇河文化研究的专业水准的理论水平,培养自己的淇河文化研究队伍,同时,一些关键和重要的课题,甚至可以委托专业院校和有关专家进行。

二是理清思路,全面发展。淇河文化研究,是学术层面的研究,规范、界定淇河文化的概念和范畴,对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进行考证、阐释,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礼制、卜筮、社会结构、文化风情的演变进行实证研究,同时,还要有普及层面的收集与整理,对淇河风物、民俗、特产、传说故事进行发掘与整合,并且,

还要根据宣传和旅游的需要,编撰各种册页.几个方面既不能混淆,又不可偏废。

三是注重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对取得的研究成果,一方面要编辑出版,推向社会,另一方面,要进行广泛的推介,有目的的召开座谈会、研讨会,扩大影响,以壮声威,同时,还要加大宣传力度,将之作为城市形象、城市名片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报刊、杂志、电视、网络、旅游景点和纪念品、标志性建筑、城市雕塑等,运用各种艺术手段、现实途径,使研究成果尽快转化为各类社会产品,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服务。

四是突出特色,防止庸俗化。要保持研究的严肃、纯洁和品位,增强品牌意识,突出淇河文化的独特性、唯一性,避免重复与雷同。淇河文化不是仿古建筑群,也不是僵化的展示。而且,不是任何东西都可以贴上标签便可以跻身于淇河文化之列的。淇河文化与淇河风物、故事传说、地方特产是有明显区分的,不可混做一谈。将淇河文化无限扩大化,其实质就是将淇河文化庸俗化、无聊化,这是极其危险的,是将淇河文化研究引向歧途和毁灭,不可不防。

淇河文化是先辈们留给后代的一座蕴涵丰富的宝库,正如淇河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清澈晶莹的没有污染的河流一样。在对待淇河开发的问题上,政府领导旗帜鲜明地表示:宁可不开发,也决不随意开发,要留给子孙一条原生态的淇河。这样科学、严谨的态度,对于淇河文化研究同样适用。宁可不开展,也决不能让粗制滥造、水平低下的作品任意败坏淇河文化的声誉,丧失其应有的郑重、庄严和号召力,流落为泛滥的标签。




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主持人:姚慧明  谭文忠      电话  0392-2181169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策划设计管理: 淇县之窗老农
技术支持:淇县之窗    豫ICP备05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