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淇河文化研究第二卷(2007)

 

秋游五岩山

作者:姚 斐

9月9日,好友子云打来电话,说五岩山举行孙思邈塑像开光仪式———这是一次难得的旅游机会。虽然去过五岩山,可是为了庆贺9月10日教师节,我决定带着儿子再登一次五岩山。

      也许是因为药圣的开光典礼,游人特别多,尤其是老人。上山的路上有几个游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一个60岁左右的老太太扭着一点也不臃肿的腰,一摇一摆地下山,像竞走运动员。她边扭边唱着小曲儿,目不斜视、旁若无人。如果是在街上遇到这样一位老太太,你八成会认为她精神不正常,可是在山路上,见到她,我一下子便喜欢上了她,觉得她好可爱。

      在我们前面有一位衣着朴素的老人,边走边捡拾食品袋、饮料瓶,我以为他是景区的工作人员亦或一个捡破烂的,但就在他一弯腰的一刹那,我突然看到他背的旅行包上有一行字“徐工徐工,永远年轻”。接着我就听到有人在前面催“徐工快点!”看这一行人,像是某个单位组织来登山的退休老人,听口音都不是本地人。再看看那位徐工,旅行袋里已塞满了垃圾,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我和儿子吃冰糖葫芦,山楂核和竹签都在手中拿着,直到见到垃圾池才扔进去,大概都是受了那位徐工的影响。

      快到药圣殿时,有一片树阴,像一把大伞遮着很多歇息的游人。有一对老夫妻,男的坐在稍高一点的大石头上,他想让妻子也上去,可无论他怎么拉,妻子都爬不上去,男的索性下来,想抱妻子上到大石头上,妻子有些羞涩,但丈夫不容分说,就使劲搂着妻子的腰往上托,无奈他的年龄也已不再年轻,费了好大的工夫也没如愿。我不忍心再看,把头扭到一边。可当我再扭身来看他们时,老两口都已坐在高高的石头上。妻子正用手帕给丈夫擦汗,丈夫则把刚拧开的水瓶递给妻子。淡淡的感动涌上我的心头,“执子之手,携子到老”被这一画面演绎得淋漓尽致。

      终于看到孙思邈的塑像,心里却没什么感觉,只看到人们都在焚香膜拜,都很严肃,嘴里还念念有词,好像都是在祈求“药王”保佑自己家人健健康康、无病无灾。尽管知道孙思邈是人不是神,知道药王如果在世肯定会说要相信科学不要迷信,但是,看到别人都那么虔诚,我也忍不住烧了香、磕了头、捐了钱,还要了人家的红布条系在手腕上。这大概就是一种从众心理吧。

      后来我们钻了山洞,我想游人多半是冲着这个天然的山洞才来游玩的。蜿蜒、狭长,有些地方特别低矮,我弯着腰不小心还碰了几次头,如果姚明来,别看他球场上那么优秀,但肯定钻不过这个山洞的。

      钻出山洞,我们上了山顶,儿子说山下的人都像一个个小蚂蚁。在那里,我们遇到一位老妇人带着小外孙。听老妇人说这孩子还没过5岁生日,他居然穿着拖鞋来登山,却一个“累”字都不说。他们给了我儿子苹果、面包和饼干,俩孩子很快就有了共同语言。在城里,陌生人给的东西我肯定不会让儿子吃,可在山上,我却并没阻拦他,因为站在山顶上的人绝对不会有恶意。

      下山时,我们没有走人工修的阶梯,而是绕崎岖的山路下的。我们冲着对面的山谷大喊,马上就有了回音,平日所有的疲劳、压抑和郁闷全都荡然无存。儿子很勇敢,坚决不让我们扶。他还摘了一朵紫色的野花,像一个个小铃铛,儿子就叫它铃铛花,然后说是送给我的礼物,非要插在我的辫子上不可。插就插吧,只要高兴。这朵花一直陪着我坐车、逛街还有到饭馆吃饭。不知引来多少回头率,管他呢,只要我们高兴。

      回家后,很累,但更多的还是快乐。儿子央求我以后还去五岩山,我爽快地答应了他。

前一篇<---本篇--->后一篇

 

返回主页     留言评论


 河南省鹤壁市《淇河文化研究》网         站长:姚慧明       电话 0392-2621230     电子邮箱: yhm450217@tom.com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许可 不得复制、翻印、镜像!    设计策划:郑厚德     运行和管理:淇县之窗网站

豫ICP备05000447号          豫公网安备 41062202000003号